第一篇:京剧发展之我见(范文)
京剧发展之我见
众所周知,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并于不久前刚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从孕育期的徽秦合流、徽汉合流到形成期,成熟期,最后到鼎盛期。经过了200年的发展,融合了各派的腔调、剧目、表演方法以及民间的曲调,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京剧。
在我看来,京剧代表的不单单是北京一地的文化,而是中国各地的文化的汇集。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它借鉴有豪放的秦腔,也借鉴有婉约的昆曲,将北方的大气与南方的婉转融合在一起,自成一种风格。同时,京剧所涉及到的不仅是唱功。它要求表演者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既有较好的演唱功底,还要能表演,能念白,能武功。京剧在发展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角色的行当划分也越来越具体。最初的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现如今分为生旦净丑,但各行当内部角色划分都比较明确。当然,时代在进步,京剧的发展也不能停滞不前。或许我们可以将京剧中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京剧曲目也可以扩充些,而不是停留在那些老唱段上。
为了宣扬国粹,使京剧得到传承,一些中小学校开设了京剧课,请来戏剧学院的老师教授学生京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功。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我们的国粹会在新一代的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然而,作为90后的我们,大部分还只是喜爱流行歌曲,听京剧的少之又少。或许,也只有等到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我们才会像老爷爷一样,开始闭着眼敲着节奏听京剧吧。想起张国荣的《霸王别姬》,哥哥在里面的表演可谓精湛,京剧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也逐一显露,让人不禁感叹,原来京剧这么有味道。
对于作为中国国粹的京剧,我们既要注重对原有传统形态的保留,传承,精益求精,也要发现它肩负的历史使命。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戏曲,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凝合。
祝愿京剧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也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多接触了解京剧的知识,听听名家的曲目。
第二篇:京剧进课堂之我见
京剧进课堂之我见
近日,将京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争论沸沸扬扬,除了对应该进课堂的民族戏曲是否仅仅京剧外,也对在选定剧目中包括了太多的“样板戏”提出了异议,甚至有戏曲界的代表在“两会”上向教育部的负责同志提出了质疑。
我认为这样生动活泼的争论是大好事,可以更好地促进我们的美育教育。
首先,应该肯定将京剧引进学校的提议者是出自一片好心,他们见今日社会上低俗的“西风”、“流风”泛滥,担忧今后我国的青少年们会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忘记,因此方才提出将京剧作为学校音乐教材的。可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宽广的国家,全国仅地方戏曲就有数百种,比京剧历史更悠久、艺术更精致、群众基础更深厚的剧种尚多,作为国家的文化教育部门为何仅仅垂青于京剧,难道其他剧种就不能代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另外,京剧以及众多的民族戏曲尽管都悠扬动听,但它们都不仅仅是音乐,而是丰富多彩的戏剧,人民欣赏戏曲除了听其优美的唱腔之外,还要观看其生动的表演艺术,讲究的是唱、念、做、打(舞)俱佳,若真心要提倡民族戏曲,不如在校中开设比较全面的戏曲课,而不必将其仅仅附属于音乐课程之内。
其实,一个艺术品种在群众中的广泛流传往往不仅在于政府或学校的提倡推荐,例如,国家的文化教育领导部门从来没有正式提倡过流行音乐,可是为什么它竟能以“铺天盖地”之势于改革开放之初就传遍了神州大地,甚至有专业音乐、戏曲工作者竟一度弄起了“摇滚京剧”,有的戏曲演员也试搞“戏歌”呢?今天看来,上述的尝试都未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承认,只好偃旗息鼓回归传统了。
至于“样板戏”,不过是我国戏曲改革或是革命题材音乐、戏剧创作的一部分成果,被江青等“窃取钦定”并加以利用而已,它们的艺术成就有高有低,老一辈文艺家如巴金曾写过即使“文革”已经结束,一听“样板戏”还是心惊肉跳之类的话,其实,许多和巴金在“文革”有过同样遭遇的人们都有过类似的感受,这板子只能打到“四人帮”及其在文艺界的帮凶们身上,“样板戏”本身及其当年的创作和表演者们除了其中沦为“四人帮”帮凶的少数人外,是无法为这样的后果负责的。而且,当初最早参加这些现代题材京剧的创作、表演人员当中,也有人在后来的“文革”风云中还曾惨遭“四人帮”的迫害,例如阿甲和赵燕侠等等。实际上,在“文革”后的今天,人民已经对这些作品做出了选择,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京剧《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由于比较准确地反映了革命的历史和塑造了人物形象,艺术上也比较精致、完整,就能够留存至今并能以全剧或选场的形式经常演出。而当初也曾经被“四人帮”大吹大擂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却已经悄然无声,尽管它比据以改编的歌剧原著更“革命”。另一部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创作的京剧《海港》也不见了踪影……今天,我们如果将这些作品中的一些精粹和传统戏曲中的精粹同等看待,将它们作为“教材”让青少年们传唱并无过错,关键是要比例适当。更重要的是,从传承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的角度来看,国家的文化、宣传领导部门应当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更加努力提倡和传播戏曲艺术,形成人民中广泛、深厚的“戏曲生活”,例如,更有力地支持、资助戏曲剧团创作新剧目和改革传统剧目,对他们深入群众的演出给予更多地支持和鼓励,在电视、广播中要有更多、水平更高、内容更广泛全面的戏曲节目和戏曲知识的栏目,这样的支持、帮助要远比仅仅在学校中安排课程有效得多,当孩子们从社会、家庭以至各种传媒中都能够接受到优秀戏曲节目的影响,而不仅仅只听到或看到什么“超女”、“快男”等等流行的歌舞时,他们的欣赏趣味也就会与现在不同了。多年以前,我曾为《天津日报》写过一篇名为《近朱者赤》的短文,是说如何让儿童多多接触高雅音乐以抵制低俗的流行音乐,其实,这道理和规律同样也适用与对待戏曲等民族传统艺术与流行音乐的关系。当然,也要求各文化、宣传领导部门花更大的力气,让更精美的音乐、戏曲来滋润我们少年儿童们饥渴的心灵!
浅析京剧进课堂
教育部确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音乐课程中增加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京剧进课堂的主导思想:
增加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并非在中小学另外增加一门课程,也不会增加音乐课学时,也不进行考试,更不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任何负担。所以,在音乐课中开展京剧演唱活动只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经典作品、让孩子们了解京剧常识、引导学生有欣赏戏曲的兴趣,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京剧表演的神韵,引导学生进一步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文化,树立民族精神。为此,我认为坚决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教师不能简单满足于演唱技巧的教授,而应将曲目背后的故事,如何理解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京剧进课堂的师资:
京剧不仅仅是音乐,而且还是丰富多彩的戏剧,人们欣赏戏曲除了听其优美的唱腔之外,还要观看其生动的表演艺术。京剧讲究的是唱、念、做、打(舞)俱佳,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
1、要进行教师培训。教师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分级进行。首先,选派优秀的音乐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其次,所有试点学校的音乐教师参加市级培训,提高教师对京剧艺术的认识,丰富教师的京剧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京剧演唱技能。同时,各区县还要组织开展相关的区级培训,主要结合京剧唱段的教学实际,指导教师深入了解京剧艺术的传承方式,有目的、有依据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有关教研部门还应探索班级授课形式下的京剧教学模式,研究开发有关戏曲教育的校本课程。
2、让戏曲院校学京剧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充实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去,不仅可以解决京剧进校园师资力量短缺的矛盾,同时也可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这是解决戏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新起点。
3、从传承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的角度来看,国家的文化、宣传领导部门应当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更加努力提倡和传播戏曲艺术,形成人民中广泛、深厚的“戏曲生活”,例如,更有力地支持、资助戏曲剧团创作新剧目和改革传统剧目,对他们深入群众的演出给予更多地支持和鼓励,在电视、广播中要有更多、水平更高、内容更广泛全面的戏曲节目和戏曲知识的栏目,这样的支持、帮助要远比仅仅在学校中安排课程有效得多,当孩子们从社会、家庭以至各种传媒中都能够接受到优秀戏曲节目的影响,而不仅仅只听到或看到什么“超女”、“快男”等等流行的歌舞时,他们的欣赏趣味也就会与现在不同了。当然,也要求各文化、宣传领导部门花更大的力气,让更精美的音乐、戏曲来滋润我们少年儿童们饥渴的心灵!
三、京剧进课堂的教学重点:
1、激发孩子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在推广京剧课的时候,很多家长担心,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既不懂也不感兴趣,而且现在的孩子为了应付小升初、中考、高考,已是精疲力竭,再增加课程,肯定吃不消。我觉得兴趣是关键,作为艺术,他不应该是强迫的教育,虽然京剧在一定程度上很美,但是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这样才构成了我们今天这样丰富多采的世界。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讲“京剧很美”,那样只能显示出“假”。强迫不可能出现“美”。同样的,学习京剧更要通过兴趣,如果某位学生通过了解京剧,对其很感兴趣,那么这个时候的教育才会显示出他的需求。对于被动的学习,这一部分人只会将他作为应付而过的项目,心中无剧,讲再多有什么用?艺术是从兴趣培养起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例如有人喜欢rap,有人喜欢古典……如果艺术也加以强制,全国统一格调,那是怎样呢?
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非常有必要。但是让他们坐在那里看一节课的戏,他们肯定做不到,因为节奏太慢了,唱腔也听不懂,更不知道故事情节。于是老师们应从讲历史故事入手,先让学生了解音乐背景,再简单介绍京剧各角,最后才欣赏或学习京剧。
2、提高京剧音乐审美能力
我认为“京剧进课堂”不是培养专业演员,而是让更多的人从小接触、了解传统文化艺术。重点不是看孩子们会唱几个曲目,而要看他们在这个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知识,思想上有无提升。说到底,“京剧进课堂”的根本目的是要教会孩子们欣赏、比较。
据调查,采访中大多数家长赞成“京剧进课堂”,他们认为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有效传承,而基础教育无疑担负着重任。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能够哼唱和赏析京剧也颇感欣慰。但有一位学生的家长说,现在有的学校为了打造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努力在某个艺术或体育项目上创造成绩,艺术教学变成了学校的“名片”,繁忙的排练日程挤占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孩子似乎成了表演的工具。当然,这样的“京剧进课堂”就变味了。
3、面向全体但要注重个性发展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唱好京剧的。首先我们从小学生现在的课程负担来看,在课程中加入京剧,对于本已经有7-8科的小学生来讲已经是十分的辛苦了,在中国现在的教育状况下,课程对应着考试。没错,作为艺术,关键点在于自身的条件,京剧并不像通俗唱法,它对于人的要求是有一定门槛的,先暂且不提京剧,对于通俗唱法也会有很多的人都没有办法唱好,何况京剧呢?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不要求孩子们人人会唱,但个别有天赋的孩子可重点培养,为我国培养一些艺术人才。
小学音乐新课标已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现实生活的民族音乐作品也应纳入音乐课程中。所以,“京剧进课堂”势在必行,我们作为家长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有关部门作出的英明决定。
第三篇: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
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
国家近几年来尤其重视职业教育,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做出的英明决策。因为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良好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日本国有“科技立国”的国策,中国也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典论述。但是,如何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的确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必须正视并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上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二是高等职业教育。但是从我国现状来看,国家、单位追求高学历,追求名牌大学,导致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是学习成绩“差生中的差生”。这样,中等职业教育被严重削弱。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是“大学教育”,冠以大学之名,自然符合人们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心理。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并没有顶尖的“职教学府”,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清华北大等学术研究学府仍是“正统”。
由此可见,不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着“差生中的差生”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现状,虽有长足进步,但是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校自身而产生的问题,也有社会观念,用人制度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关系着祖国的未来。
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是走精英教育的模式,而不是走“差生才上职中”的差生教育模式。因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中,我们要特点重视职业教育,并着力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全社会形成职业教育是“王道”的观念
职业教育与未来职业衔接最紧密的教育种类,因而是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业生产,乃至发明创造有密切联系。职业教育应该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高等学校的科研,必须要企业的生产相结合,才能最大效能地发挥促进科技进步的效能。职业教育也应当是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主战场。应当更好地把高校的“纸上谈兵”般的科研与职业教育“事必躬亲”式的职业探究学习相结合。职业教育不应是差生的“收容所”,应该是品学兼优学生走向成功的“练兵场”。用人单位同样需要改变用人,现在,社会上依然存在着唯学历是用的传统观念,国家有关部门的落户政策也是无一例外地偏袒高学历。这是不科学,更是不合理的。用人单位观念的转变,必须做到任人唯贤,而非任人唯学历。不管是什么学历,只要能胜任工作,只要能有所创造,只要有较好的人品,就可以任用。因而,“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光是古代的科举社会的一宗罪,同样也是现代社会的弊端。
二、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
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包括教学科研设备在内的硬件的升级。二是包括师资力量、科技实践、科技探索在内的软环境的全面提升。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国家的进一步加大投入。国家对重点高校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县一级的职业教
育学校,提升这些学校的硬件,才能保证这些学校的生源。保证了学校的硬件,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要探索一条囊括教育、职业学习、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换等环节的职业教育培养之路。使职业教育的培养,不能只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职业培养模式,把学生的问题留给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去解决。
三、职业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是未来经济技术发展进步的生力军,只有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技术过硬,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材,才能保证国家未来的综合国力的活水源头。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职业教育中对生源的要求。
如果单纯按照学习成绩和是否遵守纪律,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那自然会有好生和差生的区别。诚然,这种衡量学生的标准是不科学的。所以,就目前职业教育的生源,如果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有的自认为自己是差生,因而不努力学习知识和技术,我们该如何鼓励他们。有的学生自卑,认为普通高中考不上,自己很差,才上职业教育学校,我们又该如何鼓励他呢?
美国科学家把人的智力分为多种类别,学生成绩是智商高的一个方面的表现,社交能力,动手能力,行动能力都是不同智商的表现形式,有个人在学习方面较突出,有的人在社交或者发明创造方面有优势
。现有的评价学生的标准,是极端不科学和没有人文关怀的极不负责的标准。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材,在当今社会尤其显得重要。因而职业教育的学生尽管存在着问题,我们如何教育鼓励他们,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历史任务。这个问题,关系到科学发展,关系到人类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要比学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更加密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真正解放职业教育的顽固思想,用“少年中国”的心态去对待职业教育。相信,不久的将来,职业教育一定会有更加长足的进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得以实施的时候,职业教育朝阳正红。
第四篇:中国足球发展之我见
中国足球发展之我见
8(2)张顺
足球运动是当代最具普遍性代表的集体运动,世界杯的疯狂,欧洲杯的激情,给足球爱好者带来极大的快乐。在中国,足球运动也广受欢迎,它始终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有悲伤,有欢乐,有憧憬,有梦想。02年世界杯前冲出亚洲的那一刻举国沸腾,15年恒大亚冠夺魁之际激情再燃。本文将从中国足球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出发,简要谈谈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足球的历史发展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古代足球起源于中国,流行在唐宋。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人学会了骑马射箭。赵王经常带着其亲信骑马出城闲逛,好不威风。一日,来到一树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数只,国王金口一开,“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惊吓之中,野兔横冲直窜,从马群的夹缝中纷纷逃去,一无所获,众人摇头叹息。一谋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献计道,“大王,这种围堵很有趣,我们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宫门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赵王大加赞赏,“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于是,足球运动便在中国诞生了。但当时还属于骑在马上的运动,称之为“蹴鞠”。到了汉代,有了专供比赛的足球场,称之为“鞠城”,鞠城为长方形(东西宽3里,南北长5里),东西两端各有6个鞠室,互相对称,场地四周有围墙。唐代是蹴鞠活动的昌盛时期,甚至有女子也加入到这一运动当中。这一时期,蹴鞠不仅有了很大发展,而且此项运动开始对外出口,首先登陆的地方是英国,因此,英国成了现代足球运动的先祖。
中国国家足球队始创于1924年,在1931年加入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1958年退出,并在1979年重新加入。从1976年起,中国队连续9次参加亚洲杯足球赛,并于1984年和2004年两度打进决赛,不过都饮恨而归。他们在世界杯上的第一次亮相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但是输掉了全部三场比赛且失九球而未进一球,仅因沙特阿拉伯国家足球队于另一小组输掉了全部三场比赛且失12球不入球,从而免于在32强中垫底。中国队长期以来一直在争取在亚洲地区获得锦标,虽然在亚洲杯、亚运会等亚洲级别的赛事中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仅出线过一次。足球运动在中国较受欢迎,球迷对国足的胜负看得很重要,在球队表现出色球迷会很高兴,而当球队表现出不尽如人意时,会被认为是“国耻”。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大约有累计3亿观众收看了中国参加的三场比赛。在2004年亚洲杯国足同日本队的决赛,有超过2.5亿的观众收看了这场赛事,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单场比赛在中国的收视记录。2005年,中国赢得了2005年东亚足球锦标赛的男子组冠军和澳门东亚运动会的男子足球项目金牌(东亚运动会男子足球项目非FIFA之A级赛)。2010年2月10日,在东亚足球锦标赛上,中国3-0完胜韩国,打破32年逢韩不胜的魔咒。并在2月14日战胜中国香港,获得本次比赛冠军。1998年12月,中国男足获得了最高世界排名——第37位。
二、中国足球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足球最根本的问题,只有国家队或者一线俱乐部球队才被广泛关注,但在二三线球队乃至基层足球却不被重视。这就犹如建在沙滩上的宫殿,投入再多,也会因基础不牢而摇摇欲坠。从根本上说,最终难逃低水平循环的噩运。归结起来,中国男子足球的现状与问题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队。国家队的问题和现状是很明显的,有人才而出不了成绩,花了大价钱请了洋教练,却得不到应有的结果。当然,这背后还会连带出很多没摆在台面上的问题,例如球霸的存在,球员间的摩合问题等等。
2.俱乐部。俱乐部的现状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男子足球的生存现状。中国的足球俱乐部里面,我们排除几支外表光鲜死命砸钱的俱乐部之外,其他的俱乐部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私人性质的俱乐部,多见于中甲和中乙,恒大属于这种;一种是当地政府有安插国有企业进行注资和扶持的,多见于成立时间超过10年的俱乐部,中超的大部分俱乐部都是如此。当政府对俱乐部直接控股的时候,俱乐部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当一支球队完全被一家企业独资收购之后,他与之前的俱乐部在法律上还有没任何关系?那么,问题就来了。每一个俱乐部都是一个坑,在接受除了政府之外的注资时,俱乐部的欠款是没有对外公布的。例如深圳红钻。万宏伟在接受深圳红钻之时只是想让利用这支俱乐部来给自己的投资公司在市政府的层面上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当时收购了俱乐部的全部股份。后来开始进入到漫长的打官司的流程,为得就是把俱乐部之前的欠款与自己摆脱干净。但遗憾的是,他一场都没打赢„„在万宏伟接手深圳的这几年,他已经陆续投入了一亿以上的资金,而红钻现在还在中甲。说起红钻在中甲这个事儿,还能扯出俱乐部的另一个问题。万宏伟本人是不希望红钻重回中超的,他只希望俱乐部能不死就好了。但是深圳市政府不同意,政府层面上希望深圳足球能重回巅峰,作为城市的一个体育标杆。这就涉及到政府和私人独资俱乐部之间的博弈了。这些并不能从90分钟的比赛中看出来的事儿,才是真正杀死中国俱乐部的症结。再接着就是俱乐部的欠薪问题。基本上,除了绝少数的俱乐部,现在的中国足球俱乐部都正在欠薪或者曾经欠过薪。而球员对此是敢怒不敢言的,回头连球都踢不上了还被圈子内封杀,那就真的是个坑了。所以,归结起来,俱乐部的问题一句话可以概括:后台都有钱,但不用在刀刃上。
3.青训。中国足球的青训是不成体系的,或者说,是不能算作青训的。当然,这之中并不包括根宝足球学校,徐老爷子是真正热爱足球的人。中国足球的青训分为几大块:体校、足球学校、私人教练足球学校则成分较为复杂,政府有开设,也有不少是俱乐部开设,还有根宝足球学校这样的私人性质的学校。私人教练则多是在足球场地上开设的课程,执教教练多为C级教练,但会有一个A级教练压阵。
4.球员。排除了几家豪门俱乐部,绝大多数俱乐部的球员待遇并不好。曾经有好事的媒体将中超的球员收入分为了四个档次,大概是这样的:中超顶级球员,收入在200万至300万之间;各个球队的主力球员,收入在50万至120万之间;各个球队的替补球员,收入在10万至50万之间;年轻球员,收入在10万以下。这是中超的球员,那么中甲和中乙呢?青年队呢?中国女足球员的待遇更低!可想而知,他们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那么点钱如果养活不了自己,还要继续踢球,怎么办?踢假球。
三、中国足球的未来
在风光的中国足球国家队与俱乐部的背后,是沉默的青少年足球。甚至有从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官员与教练预言:中国足球输球的日子还在后面!他们表示,中国足球队今天输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基础连年萎缩的惨痛现状,中国足球可能输掉明天。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0年到1995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65万人;2000年至2005年,则降至18万人,而当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仅有5万多人,全国踢足球的女性还不足2千人。相比之下,日本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则高达60余万人,而美国有上百万女性在踢足球。
国内不少足球学校仍然沿用脱离普通学校、集中训练的模式。不少足球学校,其实是把家长管不住的孩子收进来,根本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在足球职业化初期,有一些家长花钱让孩子去踢球,希望培养出第二个范志毅。现在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少了,尤其在大城市,没有几个家长愿意让孩子踢足球。现在足球人才的选材质量大大下降,读书不好,放弃高考这条路,才去练足球。这样下去,中国足球会陷入恶性循环。
众多分管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官员与教练均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体教结合”是一条不错的路。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绝对不能是读不了书才去踢球的人!
中国青少年足球告急!中国青少年女足更是岌岌可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唯有重视中国青少年足球,才能发展中国足球,并让铿锵玫瑰重新绽放。
四、结语
2015年3月,国家出台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方案》有两大看点,一是足协与政府脱钩,不设行政级别;二是到2025年建设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大幅增加青少年足球人口。通过管理和培养,使国家男足跻身亚洲前列,国家女足重返世界一流强队行列。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不管党和国家领导人是真的希望能看到中国足球取得怎样的成绩,但这些被反复臆测的话语依然让一大批的企业蠢蠢欲动。而伴随着中超那些个超强力外援的入主,现在中超的球市的确是十分之火爆,并且在90分钟的比赛里,是真的能让人有心潮澎湃的感觉。但是这些于中国足球的成长来说,用处并不大。只有从根本上地降低足球活动成本,确切地保证每年都能增加足球人口和相关从业者,才能真正地挽救中国足球。要知道,足球并不仅仅是用在观赏,真正地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才是对中国最大的帮助。
第五篇: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庄浪县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庄浪县第二小学
李小涛
一、对教育现实的反思
教育是最需要以人为本的行业,因为它的工作对象是万物之灵的人。然而北京零点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在100种职业中,教育被列为10大暴力行业之一。尽管我们教育系统也有为救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江苏常州小学教师殷雪梅,有献身讲坛的49岁北大教授孟二冬,有开县井喷事故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群体,甚至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舍生为生的教师„„但我的感觉是,似乎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人对教师的看法,对教育的不满。人们对教育收费的不解,对学校管理的误解,对教育教学的苛求,作为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怎么面对?我们不妨来具体分析一下。
1、教育管理——“盲”。基层的教育管理有点无所适从,上面的文件堆积如山,根本不考虑基层工作的实际,布置的多,检查落实的少,上报的材料张口一要,闭口就到,不按规律办事,只要搁平作数。一个公认的高三二诊考试要一推再推。周六上不上课?早晚自习上不上?上怎么办,不上又怎么办?这些重大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一方面是“规定”——不准补课,另一方面有学生及家长有要求(特别是干部)找老师给孩子补课。主管部门、上级领导希望老师们不要节假日,不要星期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干出成绩,报效国家。你怎么适应!
2、校园安全——“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已不准组织春游、秋游,班会活动也被挤占,团队活动也不组织,我们的班主任、科任老师已经不会组织活动了;单杠、双杠、铁饼、标枪、手榴弹等体育项目都被迫取消——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安全还是安全!同志们认为这样的学校是正常的吗?学生与老师的纠纷,学生与学生的纠纷,甚至学生与家长的纠纷,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学校都有脱不了的干系。学生逃课,老师的责任,学生出走,老师的责任,学生摔跤了——地板不平,学校的责任,学生踢球受伤了——场地不好,学校的责任„„学校真是权力有限,责任无限啊!
3、招生工作——“窘”。生源大战轰轰烈烈,挖学生、骗学生、买学生、卖学生的人太普遍!学生成了某些人谋求小利的砝码!于是学生与老师讨价还价,老师与校长计较斤两——用权利相威胁者有之,用成绩相要挟者有之,确因困难相求者有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家长不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学校,老师成了“龟儿子”,校长成了“磨心”!生源之战何其尴尬!
4、教育教学——“玄”。第八次课程改革如春潮涌来,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铺天盖地,结果——教师还是老一套,学生还是老样子。怎么教都是,怎么教都不是,老师把握不住课堂的玄机,连看家本领都丢了,老师本末倒置,忘掉了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忘掉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真谛,学生也忘却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根本!
这些就是我们现今的教育现状。
二、重温古人的教育思想
《四书》《五经》《老子》《庄子》《佛经》《圣经》为什么会万古不灭?因为她是从一切生命的最深处流露出来的,是天地的语言,宇宙的心声。而黄帝、老子、庄子、佛陀、耶稣等人则是天地的喉咙,宇宙的口舌。《论语》里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庄子也说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以《论语》,《庄子》等书不是孔子说的,不是庄子说的,而是天地说的,是日月星辰说的,是高山流水说的,是绿叶红花说的,是你说的,我说的„„因为宇宙万物在最深层次上是浑然一体的,一切经典都是这个浑然一体的生命发出的“天籁”。顺乎天地治国一定太平,顺乎天地办厂一定兴旺,顺乎天地治病一定痊愈。饮食顺乎天地就无疾病,处事顺乎天地就无冲突,科学顺乎天地就无后患,教育顺乎天地就无流弊。
让我们来聆听一下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教育“天籁”:
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
三思而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为人之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听其言而观其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师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为学之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教育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学方法
教学相长
——教学关系
这些是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信奉的天籁之音。我们若能融会天地之心,通达万物之情,我们的教育就会步入她本来的境界,天地精神才是万物的真正尺度,才能历经千古而不变,泛之四海而皆准。
三、顺乎天地办教育
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是刻骨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而这种爱心和责任心在父母那里天然具备,我们强调家庭教育,强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的孩子,说得不好听一点,是处于父母“双亡”的孤儿状态,因为多数父母要么忙于工作,要么忙于打牌,要么忙于生存。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更是缺少父母的关怀。而那些真正的孤儿就算有慈善机构的照料也极难消除心中的阴影,即使有别人领养而有了后爸后妈,也难以贴心,所以才有“可怕的后娘的拳头”的说法。那么我们校长的爱心如何?我们老师的爱心如何?咱扪心自问,比得上后爸后妈,比得上慈善机构吗?无论你多么负责,无论你多么敬业,最多只能是“象”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对待学生,更何况现在的老师第一不是直接受聘于家长,他不必那么尽心尽力为家长负责;第二孩子并非自己亲生,要求老师有父母一样的心态,其实是一种不合人情的苛求与刁难。由学校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而父母一概不管,等于由路人负责婴儿的照料而父母撒手一边,稍微一想就会知道这里面的暗伤之大几乎无可估量!现在孩子们整天住在父母无权干涉的幼儿园或学校里,也就等于整天托付给几乎连后爸后妈都不如的人,岂不成了一校一校的受伤孤儿吗?孩子们的父母长年累月不在家或被排斥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外,就渐渐退化成了只负责孩子学费和生活费的“慈善机构”。现在的家长们全然没有教育意识——吃喝玩乐,无所不为,身教全无;束书不观,自甘浅陋,言教全无。他们一股脑儿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全推给学校,只在期末看看成绩单,分数好,笑一笑,夸几句,奖励几张钞票;分数差,打一顿,骂一通,生几天气,如此而已,孩子们在家里其实也成了孤儿。我们能为这些受伤孤儿做点什么呢?我们需要坚持提倡的是“事业心”,是“责任感”,那些成名成家的老师,那些深受学生拥戴和家长欢迎的老师,无一不具有超乎常人的“爱心”和“责任心”。
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的思想更加混乱,其根源是人们的精神出了问题。但即使社会坏了,我们也不能坏,人家颓废了,我们也不能颓废。所以我们学校提倡全校师生课外读经。学校最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说读经,就想起孔乙己,却不知写《孔乙己》的人读经用功之深。提起学生专心致志,就认为是培养书呆子,却不知道书呆子多已销声匿迹,而涌现出了遍地的牌呆子、钱呆子、酒呆子、色呆子、玩呆子、网呆子、名呆子、权呆子„„其流毒之深,危害之烈,万倍于书呆子。由于没有人文精神的积淀,他们苍白无力,没有依托,没有内涵,只好去读浮浅无聊的言情小说之类,根本树立不起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我们要“育自强不息的现代中国人”。教育的真正内核是精神的培养,而不是外在的服务条件。孔子在树下,就是一所大学;鲁迅在寓所,就是一所大学,“大学者,非高楼大厦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来安排课程,所谓“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素质教育的理念那么好,我们怎么去实践?我以为,我们要抓住积极主动、昂扬向上的人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之“魂”。“课内应试,课外素质”的认识偏差,教学中“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现象,使知识点成了教学和考试的重点,本来作为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手段的知识,被当成了目的,其实对知识的掌握不应限制人们的思维和想象,而应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基础。我所说的主体性不仅是指就学习和发展而言,应以学生为主体,还指就办好学校而言,教师队伍是主体,概而言之就是师生整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要知道,热爱事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责任心、进取心、孜孜不倦、求真务实,才是我们深深感染学生的根本。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要化育灵魂,至善德行,启迪灵性,升华人生。我们的学生哪怕他考试成绩并不出色,只要他在学校心灵没有受到伤害,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以一个开拓者的身份走出校门,那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
我们站在历史的门槛来反思教育,丝毫没有否定当今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用世界1%的教育经费培养了占世界18%的学生,国家要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经费全由政府承担,尽管任务十分艰巨,但前途也十分光明。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处理“创新”与“复兴”的关系,真是值得深思。教育是正心、壮志、强能、健体的活动,教育不能心浮气躁,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不能好大喜功!
所以,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勇于改革,一方面还需要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做到顺乎天地办教育!这,也正是我们学校在努力实践的办学策略。
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