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他们的坚守 他们的爱——乡村教师的故事和感言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12-1085252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30 23:10: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他们的坚守 他们的爱——乡村教师的故事和感言

他们的坚守 他们的爱——乡村教师的故事和感言

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演播室举行。颁奖典礼仪式隆重而热烈,孩子们用纯真的歌声和呼唤,发自肺腑地向老师致敬,让在场的观众激动地流下热泪。

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部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评选“最美乡村教师”的初衷和归宿。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今年已经是第二届,活动于6月11日正式启动。该活动面向全国846万扎根乡村的普通教师,通过寻找、发掘、宣传他们中间的典型代表,展现乡村教师淡泊名利、执着坚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引导更多的人关心和关注农村教育、支持和帮扶乡村教师及农村学校,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在一些较为偏僻的乡村,教师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支柱,还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简陋的教室中为学生授课,用微薄的工资生活,甚至还会用这份微薄的工资来资助更为贫困的学生。他们中,有34年间坚守湖北郧县最偏远的教学点,背送两代学生过河上学的邹桂芬;有创办了全国首个留守儿童寄宿制村级小学,用一片爱心为留守儿童创造温暖的家的陈万霞;有罹患鼻咽癌中晚期,却仍然带病上课,带领学生取得全县中考第二的优异成绩的郑爱华……

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过程中,媒体人也一次次被乡村教师安贫乐道、传递知识灯火的人生选择所打动;媒体人深入乡村、大山的脚步和足印,明确回答了新闻媒体的定位在哪里、坐标在哪里、根在哪里的问题。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表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将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充分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形式,调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将活动打造成一个持续的长期的文化帮扶平台和社会公益品牌。这项活动必将凭借其丰富的活动形式、充实的活动内容、生动的情感表达、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央视和光明日报打造公益品牌行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以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是央视、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海陆空”联合作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说,这项公益活动的社会效应是多方面的,它既是推动落实国家关于农村教育发展各项部署的有益尝试,也是新闻媒体通过主动设置议题来引导舆论、弘扬核心价值的一次宣传实践,还是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帮助乡村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爱心之举。

无论是广电媒体,还是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坚持正确导向,担负社会责任,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党和人民对新闻媒体的期望和要求。用撼动人心的乡村教师的人生追求和情怀弘扬、见证真善美精神,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社会进步,方能彰显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第二篇:抓紧时间爱他们

抓紧时间爱他们 妈妈也会想妈妈,爸爸也会变老,再坚强的人也会脆弱无助,我们要抓紧时间爱他们。

1、把自己开成花,你就走进了春天;让自己飞起来,你就拥有了天堂。

2、很多事情,不是不明白,只是不愿承认,认为蒙住眼,问题就不存在。实际上,自己很清楚,不是看不到事实,只是缺乏接受的勇气。

3、只要你奔跑,这个世界就会跟着你奔跑,只要你停驻,这个世界就会舍弃你独自奔跑。唯有你确定一个方向,使劲的跑起来,这个世界会为你而让路。

4、你不要去问自己今天收获了多少果实,而要问自己今天播下了多少种子。处世无过便是功,做事无功便是过。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5、当我们说“我爱你”的时候,通常真实的意思是“我需要你”。当我们说“你不再爱我了”,其潜在的意思其实是“你不能再满足我的需要了”。正如弗洛姆所言:真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假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6、妈妈也会想妈妈,爸爸也会变老,再坚强的人也会脆弱无助,我们要抓紧时间爱他们。

7、白天试着用各种不同的东西敲打着我的眼睛,有时是一个人动坏脑筋时的表情,有时是混乱的街道……我想,疼痛的眼眶中一定被敲打出了另一种眼珠,所以我总能看见坐在你心中的另一个遮着脸的人,看见白天的裂缝中积蓄着的沉沉夜色。

8、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就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脸面一样,这是最为清醒的自觉。洗尽铅华总是比随意的涂脂抹粉来得美。所以做能做的事,把它做的最好,这才是做人的重要。

9、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爱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

10、爱情这个东西,有时候真的不是可有可无,它甚至常常是人们存在的一种证明,在内心。

11、解释是毫无用处的,当别人质疑你时,往往自带立场。说白了,爱你的人永远相信你。恨你的人做再多也照样恨你。所以说,每个人都会被质疑,只因为你做的太多太好了,不需要解释,更不需要辩解。用更好的表现来证明自己。沉默着变好,让别人浪费时间来研究你。这就是百言不如一默。——陆琪

12、有人认为被甩了是失败,如果一个混蛋自动自觉离开你,不忍心继续祸害你,这是福气。

13、很难定义什么是“爱情中的成功”,有些人认为征服了高帅富白富美就是成功,有些人则认为只要伴侣没离开,就是成功,还有的人觉得嫁出去就是成功了,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认同那种能够总是保持魅力,让伴侣着迷,而不是整天苦心钻营如何让自己有魅力,让伴侣不离开,这才算“爱情中的成功”吧。

14、爱最大的苦恼在于你让我得病,可你又是我的药。

15、年轻的时候,人人应该放任一下,纵容自身,偶尔甚至拂袖而去。因为再乖再听话,人还是要老的,曾经生活过,至低限度也留个回忆,可以微微地笑,暧,阁下真是错过了当时的盛况。

16、生活还是恋爱,都如同跳舞,总要学会退让。强硬的姿态,站久了会累。弯腰、低头,不是认输,只是为了拾捡起幸福。–能让你放下身段的生活,才是舒服的生活。能让你放下骄傲的人,才是能够在一起的人。

17、一定会有这么一个人,当你想起他时,心里就会掠过浮云般的温柔。被血脉里的感情牵引,天涯海角,莫失莫忘。

18、爱一个人,就接受他的全部,甚至包括接受他的离开。到后来发现,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

19、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20、春林渐盛,春水初生,春风十里,不如你。——冯唐

第三篇:他们,点亮乡村文明

他们,点亮乡村文明

在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出台之际,本报即日起启动“乡村教育中国行”新闻宣传特别行动,旨在发现乡村好教师,传递乡村学校好经验,树立乡村教育标杆,书写乡村教育感动,向乡村教师致敬,为乡村教育加油。本期,我们特别关注湖北“乡村教师作家群”,看他们如何接续乡村文明根脉,点亮乡村文明之灯。

拖市不是市,只是湖北省天门市西部的一个乡镇,距天门市区40余公里。

拖市一中是一所地地道道的乡镇中学,校园面积很大,四周能看到庄稼地。全校1400多名学生和120余名教师的日常吃住,几乎全部都在这100余亩见方的校园里,师生见面的时间远远超过同各自家人相处的时间。可以说,这样的情形是当下中国乡镇寄宿制初中的典型缩影。

但是,就是这所从外表上看来朴实无华的农村中学,因为同时拥有了4位全省知名的教师作家,有了一群“文青”教师,还有一大群爱好文学创作的小记者,立即显示出不一般的超凡气质。

“我们的老师是作家”

教师唐道明今年已经五十有二了,但是他说,“我的生命之树正在从50岁的人生年轮处发芽”,他形容自己当前的状态恰似“枯木逢春,老树新枝”。

从唐道明学生的口中,记者感受到了这种“青春迸发、激情与活力”。

“唐老师讲历史,很有文艺气息。”初二学生陈梓晴说。

“唐老师的历史课,其实也可以说是古诗词课、语文课、地理课、自然科学课。他讲渡江战役,会洋洋洒洒地朗诵《百万雄师过大江》;他讲„南船北马、南道北返‟,就会讲课本上根本没有的南北人文风貌。我至今还记得他在课堂上说的那句„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听得好过瘾!”学生张诗慧说。

“嗨,谁叫我们的老师是作家呢!我们抄写好词好句,基本上直接从老师的诗词文章中找就好了!”谈到对老师的印象,学生陈冬婷满足地发出这样的叹息。

学生口中的教师作家,指的是拖市一中朱国前、唐道明、朱青苓、敖维等4位教师。在孩子们的口中,4位教师不仅文章写得呱呱叫,平时上课、处世,也是引人入胜、别具风格。

朱国前浑身散发着艺术气息,他的语文课早已超越了语文的范畴。祖籍陕西的敖维,对语文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从他发表的《汉字的尊严》《省略号的语言价值例谈》《从修辞上谈诗经》等一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对文字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语言的研究和感悟。

因为这几位教师作家纵横捭阖的才华,拖市一中的语文课早已超出学科界限,呈现出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教师作家们将语文课中的名篇如《孔乙己》《犟龟》《小溪流的歌》等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自导自演课本剧。这些剧目往往成为学生们课余时间“最喜爱的精神食粮”。每年元旦文艺汇演,各班都会选择其中的经典剧目出演。

根据课文《鹤群》改编的舞剧则成为拖市一中的迎新年保留剧目。学生们集体舞、领舞、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交相上阵,气势磅礴。

“如果初中三年没有跳过鹤舞,不要说你上过拖市一中。”一名男生这样俏皮地评论这个舞剧给他们带来的心灵震撼。

在这些教师作家眼中,课堂绝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他们经常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体验社会。譬如在寻根天门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民间故事、童谣、民歌、童话、谚语、歇后语、地方戏、花鼓戏等,都成为学生们鲜活的教材。孩子们各自带着任务,去民间找人讲述并录音、记录,进行整理加工,最后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然后,各班以“班级故事会”的形式,让每个学生讲述、分享。学校会郑重其事地给孩子们评奖、颁奖,把孩子们的作品装订成册。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行”,孩子们这些不经意间的“学习成果”,竟然有多篇上了《民间故事》等刊物,而且其中的不少内容,已经转化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

朱青苓是4位教师作家中唯一的女性,这位每周“上5天课,种两天地”的女教师,语调平和,眼神温柔,一如她的作品和文风。学生上她的语文课,“首先必须一笔一划学写字”。

采访的时候,翻开朱青苓手写的教案和作品集,工整隽永的钢笔书法,令人叹为观止。翻开她班级学生的作业本,见到的同样是整洁的卷面、认真的书写。她说,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做到并做好。她布置学生写作文,往往自己会跟着写下水文,她的文章和学生的作文会一起在班上宣读。

朱青苓教书善于攻心。学校里留守儿童多,每逢节日,她会邀请孩子们跟她一样“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朱青苓会非常有心地根据孩子写的内容,与家长们进行沟通。她创造出许多广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如“元旦寄语”课程,“介绍自己喜欢的一首歌”课程等,这些课程也早已打破学科的界限,涵盖音乐、艺术鉴赏、作文训练、演讲、手工等多种元素。

面对学生对教师作家的倾慕之情,校长朱国亮显得十分自豪,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之情,“有了这样一群教师作家,学校写个对联、准备个材料、搞大型活动等,我们从来不请外援。”

乡村诗人的迷人生活

农村,就是文化贫瘠、文化沙漠的代名词吗?

教师作家群的出现,为拖市这片土地带来一抹亮色。

今年春节前,天门市作协和天门市教育局在拖市一中联合召开教师作家群体作品研讨会,专门对4位教师作家的作品进行研讨。中国作协会员、天门市作协主席李国胜感慨:一所乡镇农村中学涌现出一个教师作家群体,其作品受到文学界的高度重视,恐怕在全国也不多见,足以显示他们不凡的创作实力和勃兴的文学态势。

正如研讨会上湖北省作协会员龚春霞借用敖维的诗句所言,“每一个诗人都是落在天涯的种子”。这4位教师作家,恰似4颗生命力强劲的种子,给拖市一中乃至整个天门教育带来一股强烈的文学生机,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朱国前是4位教师作家中最早涉足文学圈的,已出版三部诗集、散文集。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他就和同仁发起创建中国业余诗人学会,创办《业余诗人》刊物,鼎盛时会员逾千人,遍布全国。他在当时还得到臧克家、邹荻帆、流沙河等大家的亲自指导。1989年,他又在拖市中学创建幼林文学社,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创办《幼林》社刊,目前已经跻身全国校园文学名社名刊。现在拖市一中文学社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不乏一批灵气逼人的“小文青”。

来自西北黄土高原的敖维,带着秦巴山地的朴实与粗犷,带着对火热生活的敏感体察,长期从事散文和诗歌创作,先后发表作品50余万字,出版散文诗歌合集《山间小调》。敖维根据校园里一位留守儿童的真实故事创编的独幕剧《红雨伞》,成为202_年天门市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重头戏,感动全场,天门市委书记柯俊要求当地电视台再次播放该节目。《红雨伞》还走上了湖北电视台202_年春晚现场,被评为优秀节目。

唐道明是地道的天门本地人,他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带领文学社的小作家、小记者以及学校的青年教师一起走进田间地头采风、创作,个人发表了4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他所带的学生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朱青苓笑称自己是“农民教师”,割禾插秧,晒谷打场,农活样样精通,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内涵丰富的书”,她的所有作品都跟乡村生活有关。

朱青苓根据南水北调工程库区移民的孩子来拖市一中就读的真实故事,创作了一台节目——《我们是一家人》,并且由移民母女亲自扮演剧中角色。这台反映移民情结的情景剧在赴移民新村慰问演出时大获成功,触动了许多移民的心,为学校与移民学生和移民家长的沟通开启了一扇窗。

对于拖市一中的师生来说,这4位教师作家的课堂和作品都“十分迷人”,他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和高雅的人生情趣”则“更令人艳羡”。

4个人爱好各有差异,唐道明爱吹口琴和笛子,敖维爱吼秦腔,朱国前爱下象棋,朱青苓则是十足的摄影控,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也有着惊人的一致。譬如4个人都爱好旅游、书法、朗诵和演讲。

就在今年春天,几位老搭档“老夫聊发少年狂”,带领学校部分教师,分乘8辆摩托车,围绕大洪山麓骑行300多公里,途经4县市,开展了一场“行走在大洪山边缘”的文化寻根之旅。“早晨6点出发,晚上10点多到家,到家的时候屁股、大腿全都麻木了。”敖维开心地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

在别人眼中,乡村教师的生活是枯燥的、单调的、干巴的,但在他们的带动下,这里的乡村教师生活正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

有了作家群落的学校就是不一样

是什么原因,给了这些乡村教师作家不竭的创作源泉?

“校风淳朴,这可能是教师能静下心来写作的原因吧。”来拖市一中工作了4年的教师王璐璐回答。这位毕业于湖北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女生,无意中应验了“体育老师教语文”的网络调侃流行语。她告诉记者,学校的学习氛围特别好,老教师对待新教师,总会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我都教了3年语文了,成绩也很好。我想,这是我作为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带好语文课的底气吧。”

从广西玉林师院毕业的田汇丰来拖市一中工作一年半了,她的感受是:“我很幸运来到这里,学校文化氛围比其他地方浓厚很多。文学上敖维老师带我,校报、校园网都给我提供展示的平台,学校还号召我们年轻教师写自传、写小说,学校帮助我们结册出版。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我现在觉得自己写东西更细腻、更注重细节,能走进学生心里去了。”

在拖市一中,像王璐璐、田汇丰这样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和信心的年轻教师目前已经有十多名。而像这些年轻教师一样,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和信心的文学社团学生和小记者,则快占到了学生数的一半。学生发表习作和获奖的人次、教师论文发表的数量,遥遥领先于天门市其他学校。

目前,学校的各项活动小记者们都会及时采编,校园广播每日播音两次;校报《幼林》定期出刊,全校学生可以欣赏同学的佳作。班会日、活动日里,班级自发组织出去采风、调研,回来后又形成新的学习成果。

学校每年还联合周边学校共同组织中学生文学采风活动,并从202_年开始主办“江汉杯作文大赛”,大赛只有一个标准:写自己最熟悉的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参赛人数从第一届的80人发展到第四届的近400人。这项活动为天门市培养了一大批校园小作家、小记者。

作为在拖市一中工作了近20年的中坚力量,学校办公室主任王恕兰也是一名忠实的文学爱好者。“要想学生快乐,教师自己先要快乐起来。要想学生发展和进步,教师自己首先要进步和发展。”王恕兰介绍,学校每年在校刊、教师创作、社团活动上的投入从来不打折扣。目前,教师中有十几个社团,建立起各种微信群,成立了文学影视协会,组织各种游学活动,但凡教师们申报,学校都是全力支持。而比较幸运的是,经过几轮教师宿舍和周转房的建设,全校所有教师都能住在学校里,这为集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先天条件”。“有灵感了,有想法了,随时吼一嗓子,大家就能聚在一起了。”拖市一中目前有19名“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机制教师”,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对当前的工作和学习状态都比较满意。

“大学毕业后来到农村,我们并没有那种从城市到乡村的糟糕感觉,反而觉得这里人的境界挺„阳春白雪‟的。教师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谈的都是教育、理想、人生、诗词、戏剧,真的有种恍然世外的时空错乱感。这样的氛围,感觉太好!”青年教师王凤娟说。

朱国亮在拖市一中当校长近10年,在他看来,这一批教师作家就是拖市一中的瑰宝,他们就是一粒粒种子,这个群落人数越多,他们的根就扎得越深,枝干就越繁茂。他们正在接续乡村文明的根脉,点亮乡村文明的心灯。

“我希望,能像种子一样活着,至少能把春天,沉淀在大地的深处。”敖维在诗中这样深情地写道。

是的,我们期待更多的乡村、更多的孩子,拥有这样的乡村好教师,带来种子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第四篇:因为他们

《因为他们,我爱上了这里》

我是采气厂二队27号站一名普通的采气工人,和千万个采气人一样普通而平凡。刚来时的我也曾经犹豫和彷徨过,习惯了城市的喧闹,突如其来的安静和荒凉让我感到无措和茫然,甚至有过放弃和回家的念头。

艰苦的环境、荒凉的沙丘、孤独的气站、枯燥的工作,构成了这里生活的全部,很自然的我渴望友谊,渴望交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形成的友谊,更加牢固,更加真挚,甚至更像一家人。因为远离家,远离亲人,我们就以站为家、以厂为家,虽然来自四面八方,可我们却有着浓浓的不分彼此的感受。天复一天、年复一年,同事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铁”,关系特别好的,子女又互为异性的还戏称“亲家”,透着那么股子亲热。这样近乎亲情的友谊,也只有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人才能读懂和珍惜,大家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这种友谊,显得弥足珍贵。甚至有的人调走多年,仍然忘不了站上的同事,时常保持着联系。在这荒凉的采气站中,我们有着并不荒凉的岁月。我们对待同事和朋友,热情而真挚,坦诚而直率,这样的友谊历久弥新。

你是否觉得这里是“共产主义”?当你家里有困难时,会有同事顶下你的工作,让你先回家;当你烦躁寂寞时,会有同事拉起你的手,在山上散散心;你的折子可以放心的交给朋友去打、甚至取钱、存钱,你的工资、奖金可以放心的让朋友代领;谁买了好吃的,做了可口的饭,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围坐一起,猛吃一顿,然后不会忘记,下次有机会也给大家带上一份的。甚至在每逢节日、每当想家、每当心情不好时,会三五成群的喝上两杯,只为排遣心中的一丝不快,这样的友谊又透出几分豪迈,站上的兄弟们更多的会选择借酒浇愁的方式,把一腔思乡的愁绪、工作的烦恼都泼洒的洋洋洒洒。

一年12个月,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在站上过的日子要比在家过的多得多。站上的同事成了主要的色调,在这样暖意融融的氛围,这样环境下培育出的友谊,便影响和感动着我。来这里工作有半年多,是他们让我忘却了想家的离愁,是他们让我感受到近乎亲情的友谊,也是他们让我感受到大漠里采气人的气魄和豪情,更是他们让我看到采气人不离不弃执着的执着〃〃〃〃〃

因为他们,我爱上了这里〃〃〃〃〃〃〃

采气厂二队27号站

胡锦培

第五篇:演讲稿 他们

他们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南车1503班的游李,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他们》。当我看完大国工匠的宣传片之后我就产生了疑问?到底什么样的工人才是大国工匠呢?一定是高端科技吗?一点事独一无二吗?一定是奢华卓越吗?no,都不是。

那大国工匠师什么样的工人呢?他们只不过是在第一线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他们有钳工,有车工,有焊工等等,都是很普通的工人,他们不是领导,不是富翁,甚至不是高学历,但他们每个人都靠着对职业技能的完美追求,靠着对职业技术的忠实传承和钻研,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在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为国家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航天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来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取得某一方面的异于常人的成就,方能获得一种满足感。而取得这种成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一部分工作。不可否认,工匠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他可能默默无闻,无私地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从而确保了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

他们,湖南陶瓷技师学院优秀培训指导员李金强,李老师,欧阳铁钢,欧阳老师。他们从事了三十余年的车工事业,现在学校当任车工培训员,每星期二十多节课,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含辛茹苦地带着学生参加培训比赛,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每天早上比同学们来的都早,晚上将近十一点才回家。当老师在带学生参加培训的时候,内容不厌其烦讲了一遍又一遍,示范诲人不倦做了一次又一次。他们并不是不累,并不是不厌倦,而是有一种工匠精神支撑着他。当他完成好自己工作的时候,成就感和荣誉感袭来,所有的疲倦都不值得一提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但平凡永远是人生的常态。但平凡能孕育伟大,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业,平凡的岗位铸就人生的辉煌。在工作中,我们要以恪尽职守的意识,热情服务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时刻发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工匠精神。在学校中,我们要以勤奋刻苦的努力,严于律己的操守,德才兼备的品质,踏实工作,认真学习,立足岗位,争先创优,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也能像大国工匠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鲁泰工匠!

他们的坚守 他们的爱——乡村教师的故事和感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