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十二五发展思路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12-428006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4 01:59: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十二五发展思路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和“十二五”发展思路

从2010年到2015年,昆明高新区的发展思路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创新产业,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为根本宗旨,按照打造新的产业高地,确立新的历史使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凝聚新的发展动力,培育新的发展优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新要求;围绕“一三五七九”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五大目标,建设五大专项,发展七大产业,完成七大任务,构建九大保障体系),最终实现“提升建成区,全力建新区,实现大跨越”的总体目标。

一个中心——以新城基地开发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中心。

三大战略——招商引资引智与项目强区战略;自主创新与城市化战略;环境生态与社会和谐化战略。五大目标——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国家工业生态示范园试点目标;新城基地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城市化发展目标;自主创新目标。

五大专项——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区新型社区建设;专业园区建设。七大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力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产业。

七大任务——强化招商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九大措施——加强领导;解放思想;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建设;创新机制体制;人才引进培训;城市管理;社会化保障;政策支持机制在推进高新区建设进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通过上述思路的实施,实现昆明高新区“提升建成区,全力建新区,实现大跨越”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15年,实现总收入15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300亿元以上,税收80亿元以上。五年内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0亿元,其中外资实际到位资金不少于10亿美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昆明高新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5名、西部前3名。把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引领云南省和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新型园区,为促进昆明市和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而做出更大贡献。

天津开发区确定未来五年工业发展基本思路

近日从天津开发区获悉,该区已确定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巩固、发展现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培育新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着力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技术,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研发转化基地。力争到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200亿元。

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

不断优化和提升电子通讯产业群,以无线通信为龙头,高端电子元器件、显示器、汽车电子、数字视听器材为支撑,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为新增长点,打造世界级高端电子通讯产品制造基地。以中高档轿车制造为龙头,零部件生产为基础,壮大汽车制造产业群。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以优势制药企业为龙头,迅速做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坚持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原则,稳步发展精细化工等绿色化工产业群。积极培育新增长点。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大发展和新一轮国际资本转移的重要机遇,努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从一般制造业向高端现代制造业的转变。一是通过引进和培育电子通讯、汽车等领域的核心部件生产项目,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并扩大区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重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讯、核心手机配件、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核心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项目。二是引进智能先进制造及绿色过程、大型成套设

备、大型科学仪器、医疗设备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率高的设备制造企业,推进风力发电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发展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纳米与先进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

促进生产要素集中

继续坚持招商引资为主的“注入式”发展模式,通过不断革新招商手段、招商思路和招商体系,不断提高招商质量和水平。招商过程中,高度重视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污染、低能耗的项目,高度重视带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强的项目。在坚持引进外资的同时,加强与国内企业的联系,密切关注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布局变化和动向。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到区内投资。

加快高新技术的转化

通过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科技信息、技术市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技术经纪、技术咨询等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功能齐全、服务手段先进、服务水平高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鼓励芯片设计、生物芯片及生物医药、电动车及动力电池、纳米技术等先导性强、带动作用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产业化。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为中心,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努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土地集约化、能源节约化和区域生态化。

赣榆县2010年及“十二五”工业发展计划

为了提前谋划2010年及规划好“十二五”工业经济工作,确保全县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增长,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我们对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规划。

一、2010年工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任务

1、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这条主线,坚定加快发展信心不动摇,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狠抓国家、省关于扩大内需政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机遇,积极融入沿海大开发及市“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狠抓重大项目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进一步优化四大园区发展机制;加大生产调度力度,重点扶持技术创新型、产业龙头型、规模效益型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百亿园区、百亿产业、百亿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全县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2、目标任务

完成工业用电量13.5亿度,同比增长30%;实现工业税收6亿元,同比增长30%;完成规模以上现价产值290亿元,同比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长28%;新增规模企业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70家。完成全社会工业投入145亿元(暂定),同比增长20.8%,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70个。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任务

1、基本思路

全面融入省沿海开发规划和市“一体两翼”发展格局,打造沿海工业强县,坚定跨越式发展信心不动摇,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锁定“工业立县”和“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导向,做到一个中心(即以沿海岸线开发为中心)、三个并举(大项目顶天立地和小项目铺天盖地并举,内育和外引并举,扩张与提质并举)、构筑四大园区(即柘汪临港产业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区、海洋经济开发区、县经济开发区)和金山镇光伏产业园区,做大做强石油化工、钢铁及深加工、生物化工、光伏材料、机械制造等产业。

2、目标任务

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00亿元,年均增长约40%;工业税收20亿元,年均增长25%;工业用电量50亿千万时,年均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打造二百亿以上园区二家,即县经济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打造一百亿以上园区一家,即海州湾生物化

工园区。打造百亿元产业4个,即石油化工产业、钢铁产业、光伏产业、生物化工产业,分别达到400亿元、30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完成工业投入360亿元,年均增长约20%。

三、2010年-2015年重点项目及重点产业

初步排出2010年-2015年重点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82.7亿元,如:由新海石化集团投资20亿元建设的与新海石化配套的港口项目、投资23亿元建设的海上风电和海工基地项目等。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钢铁产业、光伏产业、生物化工、机械装备产业等临港产业。

三、2010年-2015年重点工作

1、坚持优化布局规划,在发展重点园区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北翼柘汪产业区的建设,做大的主导产业。根据江苏沿海发展规划和市“一体两翼”发展规划,加强与岚山港的对接,做大石油化工、钢铁、新能源等临港主导产业。

二是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使之成为全县工业项目的主阵地。经济开发区要探索建立高效开发模式,理顺体制机制关系,坚持中高端制造业方向,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业、医药、新材料和高新技术作为其主导产业。三是强化具体规划对接和调整,全面融入沿海开发。根据《规划》的总体要求,抓紧调整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电力电网布局规划等各项具体规划,努力使规划上下衔接,相互配套,融为一体。

2、坚持调整结构,在产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石油化工、钢铁、光伏、生物化工、机械装备产业等主导产业的引导和培育。目前这几个产业在我县已经有了一定基础,集中力量加快这些产业的延伸和发展,打造成百亿元产业,把产业做大。除了要做好产业的结构优化布局,同时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更要依托赣榆的优势招引一批关联高、带动力强的重特大项目。

二是加快培育技术创新型和产业结构转型企业。探索在经济开发区建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园,加快培育技术创新型和产业结构转型项目落户我县。坚持项目带动产业的原则,紧紧围绕风电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招引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做大做强产业链集群。

3、坚持统筹整合,在培育企业龙头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我县具有优势特色的酒精和海藻酸钠及海产品加工等龙头产业,通过财政、金融和向上争取政策等方式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在全县筛选50家像新海石化、镔鑫特钢、东成生化、易达酒业、金茂源、佳宇电子、中大海藻、海德益食品等龙头企业集中扶持,促其做大做强。

二是强化重点产业对接和组织,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基地。利用江苏沿海地区开发机遇突破和解决一些制约我先发展的重大瓶颈,争取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大企业、科研院所等将一些重大项目布局向我县倾斜,大力承接国际国内项目和资本的转移。突出重点园区建设,实行土地指标集中供给、重大项目集中进区、中小企业集中入园举措,举全县之力办好柘汪临港产业区、省级经济开发区、海州湾工业园区和海洋经济开发区,高度重视金山光伏产业的培育壮大,重点发展石化、钢铁、新能源、生物化工等产业以及拓展新兴产业。

4、强化工业投入,在重大项目推进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跟踪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新动向,盯住大企业、大集团,招引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又适合我县摆布,产业关联度大、集约化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顶天立地大项目,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再落户一批投资过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确保超常规的投资力度。加大四大园区和各镇产业集聚区绿化、亮化、给排水、消防、供电、通讯等相关配套设施投入,进一步完善园区承载能力。保持强劲的固定资产增长态势,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

第二篇:住宅产业化“十二五”发展思路

住宅产业化“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十一五期间基本情况

(一)大连市住宅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编制完成了《大连市环境友好型住宅建设管理规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成品住宅建设的通知》、《关于推进环境友好型住宅示范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大连市环境友好型住宅示范工程建设标准》的通知、《关于开展大连市住宅智能楼盘星级评定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2)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编制完成了《大连市环境友好型住宅示范工程建设标准》、《大连市住宅智能化配置规定》。

(3)示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坚持样板引路,以点带面,推广成套技术应用,推动住宅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1.开展环境友好型住宅示范工程建设工作。

按照市政府“继续推广大有恬园住宅建设模式”的要求,在总结环境友好型住宅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已有15个住宅项目成为环境友好型住宅示范工程,累积建筑面积330万平方米。

2.成品住宅建设市场日趋成熟。

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工程的引路作用。每年组织5—— 10个成品住宅示范工程建设项目,通过组织成品住宅示范工程建设经验交流,加大媒体宣传,营造成品住宅销售市场等多种方式,推进了我市成品住宅建设市场的快速发展,至2010年底,我是成品住宅建设比率将达到30%。

3.住宅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设及相关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从2005年开展住宅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设工作以来,我市住宅智能化建设标准逐年提高。启动了住宅智能化产品技术备案工作,为规范我市住宅智能化建设市场提供了保障。

4.“四节一环保”等住宅建筑成套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示范工程以普通住宅为重点,在着力提高住宅规划、建筑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提高功能空间合理性外,在墙体改革、节能、节水、全装修成品住宅等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1)淘汰落后非环保、节能产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及技术。

示范工程以推广新型建筑体系及新型节能环保产品为宗旨,如示范工程中大多采用了商品混凝土、商品砂浆、新型模板、清水混凝土免抹灰技术、新型防水材料、新型排烟道、地漏等,有效地解决了住宅质量通病问题。

2)推广系统技术集成,提高住宅建筑整体节能效能。建筑节能是示范工程的重点,所有示范工程都要求从能 源高效利用、围护结构、设备选型和运行管理全方位采取节能措施。建筑围护节能方面,推行了屋面、外墙、门窗、楼地面一体化的系统节能技术集成,并率先在住宅建筑围护体系中推广应用双层中空节能门窗(有的还采用了三玻双空)技术等,提高了住宅建筑整体节能功效。示范工程部分已达到节能75%,成为住宅节能示范样板。

3)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应用。

示范工程在太阳能的使用率近100%。用于热水系统(100%)和照明(光伏发电50%)。同时,部分示范工程推广应用了地源热泵技术、海水源热泵技术等新能源技术。到2010年,太阳能应用将达到80%。

4)推行全装修成品住宅建设。

示范工程把全装修成品住宅作为新的突破口,要求项目必须有30%以上比例的全装修。通过示范工程带动,全装修住宅的理念已经被多数开发商和消费者所接受。并已成为商品住宅项目销售的亮点。我市公寓式住宅基本上实行全装修。集合式住宅装修比率逐年提高。

5)推广应用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技术。

示范工程率先在住宅小区建设中采用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技术,用以解决小区绿化景观、冲厕等用水,受到了良好效果。

6)推广垃圾生化处理技术。

示范工程积极推广垃圾生化处理技术,有机垃圾通过生物处理,达到了居住区垃圾减量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同时,24小时新风换气技术、立体停车技术、箱式变电技术、生物制气等节能新技术以及施工建造成套新技术在示范工程也大量推广应用,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4)与媒体合作,采用多种方式加大住宅产业化与建筑节能宣传。组织住宅产业相关企业考察学习国外先进的住宅产业化工作经验,同时到我国住宅产业化工作先进的城市(广州、深圳、上海)学习,并于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及相关单位举办住宅产业化相关政策、规范、标准等培训班。

(二)大连住宅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府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机构还应健全,工作机制还应明确;

(2)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还相对滞后;(3)缺少推进住宅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和创新机制;(4)缺乏成品住宅建设规范、标准及相关激励政策;(5)住宅示范工程的组织与监督管理尚待加强;(6)科研及成套技术体系还有待完善;

(7)对住宅产业化的宣传力度还需要加强,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全社会各方面对住宅产业化工作的重视。

二、大连市住宅产业化“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 思想和依据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住宅产业和相关行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初步实现我市住宅产业现代化。

(二)主要目标

大连市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住宅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化住宅的生产方式及成品住宅建设为突破口,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提高性能、节能降耗、保护 4 环境、增加科技含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住宅产业的改组改造,加快住宅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住宅建设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水平,推进住宅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在生态型、智能型住宅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到2015年,1、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超过30平方米;

2、开发建设节约型住宅。城市新建住宅全部达到建筑节能65%的标准,成品房建设比例达到80%,建筑建造和使用中的节水率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20%,材料利用率提高20%;

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热水器采用率达到90%; 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率达到50%。

4、建立住宅性能评定制度,提高住宅的适用性、环境性、经济性、安全性、耐久性,新建住宅80%以上通过A级住宅性能认定。

三、大连住宅产业化“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

(一)加强住宅产业化工作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职能 住宅产业关联度大,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部门,已经不仅仅是建筑业的范畴。上游涉及到:建材、冶金、轻工、石化等;下游涉及到设计、施工、装修、物业管理、部品生产及配件等,而且各个环节都有一个优化和配合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到诸多政府管理部门。调整大连市住宅产业现代化领导小组成员,健全机构,明确职能,使住宅产业相关管理部门共同支持住宅产业化工作。

(二)加快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

1、编制成品住宅设计导则(标准)、建设监理要点、建 设施工企业要求、及建设技术、材料(部品)选用目录。

2、出台示范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3、住宅建设成套技术指南。

4、出台《大连市成品住宅建设导则》。

5、编制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

6、编制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施工规程

(三)建立大连住宅产业化集成基地

1、产业化基地应研发、推广符合居住功能要求的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和通用化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部品体系与成套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2、鼓励一批骨干房地产开发企业与部品生产、科研单位组成联盟,选择对提高住宅综合性能起关键作用的核心技术,集中力量开发攻关,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带动所在地区的住宅产业发展。

3、将产业化基地逐步发展成为所处领域内的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参与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与国家住宅产业经济、技术政策的研究。

4、支持和引导产业化基地的先进技术、成果在住宅示范工程以及其它住宅建设项目中推广应用,形成研发、生产、推广、应用相互促进的市场推进机制。

(四)通过住宅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培育我市与住宅产业化相关的科研、设计、施工、建材及部品生产和房地产开发的先进企业8个。建成生态、环保、节能及成套技术应用 住宅产业化综合示范和专项示范小区30个。

(五)增创国家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

通过创建试点城市,研究制定推进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机理政策和机制,以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

(六)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农村住宅建设的产业化进程。

四、大连住宅产业化“十二五”规划保障措施

(一)加快住宅产业化的法律法规建设

适时制定《大连市住宅产业化发展条例》,编制《大连市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实施方案》,明确政府在推进住宅产业化过程中的职能、专门职能机构和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住宅产业各主体的行为,并维护其权益,提出相关的推进机制、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努力提高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和住房质量,使我市今后住宅产业化工作在法律规定下规范运作。

(二)建立并完善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扶持性政策

1、设立大连市住宅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

设立“大连市住宅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由住宅产业化主管部门和财政局共同管理,主要用于我市住宅产业科技基地启动资金、促进住宅企业技术改造、鼓励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开发企业组成联合体、扶持承担住宅科技转化和技术集成的企业集团以及支持我市中小型住宅服务机构的发展等方面。

2、给予积极开展住宅产业化工作的企业在融资、土地供给、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

(三)构建住宅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和标准体系

1、建立住宅性能认证体系

出台我市住宅性能认定实施办法,并试行由专门的住宅性能评定机构负责的方式,全面推进住宅性能认定工作。

2、初步建立统一的住宅标准化体系

根据国家关于住宅产业化的72号文件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18号文,结合我市具体情况,综合各企业的标准体系,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和评估机构,初步建立统一的住宅标准化体系,通过标准和规则的制定与完善,规范住宅产业的发展,完善技术创新、孵化和推广的体制,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在住宅产业化中地位和作用。

3、建立住宅部品认证体系

以节约型住宅建设和全装修成品房建设作为切入口,实行部品认证制度,推广使用环保、节能、节材、节水的部品(材料),提高住宅部品的质量,扩大优质部品的使用覆盖面。

(四)建立健全住宅产业信息服务制度

完善住宅产业化网站建设,由住宅产业化主管部门牵头,对住宅产业化的工作进行整体评估,为住宅产业的预测和规划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及时对有关部门和公众公开住宅产业统计信息,实现健全的住宅信息统计及公报制度。

(五)、扩大开放,引进消化国外先进适用的技术、产品

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的成套新技术,借鉴和采用国际先进的理论、标准以及管理模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住宅建设市场,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产业发展导向项目,促进大连住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扩大国内外技术 交流与合作,加大国际间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科研合作,提高科技与管理创新能力。

(六)加强宣传,加快成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加强对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学习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认识,增强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自觉性。加强住宅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部门、生产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与住宅产业相关人员对住宅产业现代化有关政策、技术标准、产品的了解,增强职业素质、业务技能,加快成套技术的应用普及,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每年举办一次住宅产业现代化论坛,普及推广住宅产业现代化知识。

大连市建筑节能管理处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幸福村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幸福村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一、基本情况

幸福村位于层台镇西北方向,距层台镇15公里,村内无矿产资源,无工矿企业,只有独特的林木,全村森林覆盖率达75%,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纯农乡村。全村19个村民组,2300多人,其中有少数民族400多人。有一所小学,教师8名,271名学生,无食堂和教师宿舍。是层台镇最边远的一个村,属一类贫困村。

二、发展规划

(一)经济发展指标

1、产业发展

(1)大力发展种植业。在现在的基础上,积极招商引资,重点发展种植业,种植无公害优质水稻600亩,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魔芋100亩,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力争2013年无公害优质水稻近800亩,魔芋种植规模基地达200亩。届时我村亩产可增收600元。

(2)打造干果林基地。目前我村已种植核桃5000株,还未结果实,如果实验成功,可计划2015年通过开荒地可连片种植核桃800亩,三到五年挂果后,届时可实现人均增收600元左右。

(3)加快林业化发展步伐。全村带领群众栽移树。

2、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建设:硬化通组路(村公所驻地经马鞍山至王家寨、赵家寨)全长3.3公里,受益农户达300多人,预计明年实现。丫口组经陈家沟至刘家寨,全长3公里,受益农户400多人,明年实现。刘家寨至苦角湾,全长440米,受益170人,岭岭上至大丫口,全长

2.15公里,受益农户266人,下寨通组路0.25公里,受益农户401人,2013年实现。丫口经余家寨

第四篇:十一五卫生发展及十二五规划思路

XXX区“十一五”卫生发展

及“十二五”规划纲要思路

一、“十一五”卫生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XXX区卫生事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牢固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发展、创新”的工作思路,完善三大体系建设,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转变服务模式,实现了卫生事业全面、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服务环境。完成XXX区新华西、海北、滨河、千里山镇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和11个村卫生室等在内的总投资3000多万元的18个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新华、凤凰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总面积达1.7万多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居民就医环境。

(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急防控能力。组建X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覆盖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区卫生服务机构、采供血机构、综合医疗机构、专科医院在内的18个传染病网络直报网点,实现了市、区、镇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的信息联网。积极开展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工作,对重点人群实施干预措施,提高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预警和处理能力,有效防控了手足口和-1-

甲型流感等疫情。组织实施“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出生缺陷防治项目、“降低孕产妇死亡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和农区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叶酸服用率达86.7%,为486名农区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补助金额达19.44万元。

(三)完善卫生综合执法监督体系,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组建XXX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大卫生综合执法力度,开展各种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和未经检疫食品的违法行为和犯罪案件,重点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馒头、豆制品、乳肉制品等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快餐饮业消费环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确保公共卫生安全;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出色完成自治区十二运及市区重大活动的食品卫生安全保障工作

(四)完善医疗救治体系,优化整合医疗资源。整合现有工矿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成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居民为重点、面向社会,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功能齐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坚持依法实施机构、人员、设备准入制度,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强化医疗安全,提供优质服务;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制度,临床合理用药监控和评价制度、门诊费用查询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坚

持首诊负责、三级查房、疑难病例会诊、重危病例讨论和术前术后讨论等制度;规范医疗服务项目,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强化质控管理,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大对口支援技术协作力度,区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与区外、自治区及市级医院结为对口协作友好医院,引进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深化农区卫生改革,稳步推行农区合作医疗制度。实行镇卫生院院长招聘制。新建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实现村村有卫生室,建立和完善农区医疗保健三级网,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全面提升乡村医生技术水平和镇卫生院急诊急救能力;推行完善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农区居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从合作医疗启动至今,累计有3452人享受合作医疗补偿金额457.38万元,其中2010年补偿189.57万元。

2010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2.35人,病床6.56张;基础免疫“六苗”接种率达到97.8%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0和6.58‰。

二、“十二五”卫生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XXX区实际,认真领会新医改的政策导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有效途径,科学规划新时期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打造区域卫生服务中心,推动我区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思路。以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为主线,积极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健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推行公立医院改革;继续完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医疗救治网络体系,提高重大疾病的预警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落实疾病预防监测和防控措施,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保健水平;加强机构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

1.加强农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以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为骨干、4个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中心卫生院医院管理年活动,对所属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2.加快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区铁路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1所二级综合医院。

3.加强XXX区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完成XXX区中医院业务综合楼建设,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建设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基本满足居民对中医药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4.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卫生监督综合执法考评体系;强化卫生监督队伍培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

5.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实验室设备条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疫情信息网络和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6.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建设1所标准化的XXX区妇幼保健院,改善装备水平,开展区级产科急救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全区妇幼保健中心。

7.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千里山镇和6个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完成新华和凤凰岭街道办事处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根据服务半径,设置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居民健康电子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

8.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依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推进以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基本医药制度、政府补偿机制等内容为主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镇卫生院中实行全员聘用制,完善运行补偿机制,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实行绩效工资。

9.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人才培养、使用和流动三个环节,有计划、按比例补充高校毕业生,以建设高层次科研、医疗、管理人才队伍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服务、中医药、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等各类卫生人才协调发展。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每所区属医院争取打造1个特色专业科室,加大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加大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力度,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和岗位设置配备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实施农村卫生人员培训规划,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培养和造就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优良的卫生人才队伍。

第五篇:商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发展思路

商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

“十二五”发展思路

2010年11月

“十一五”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扩内需、保增速、抓项目、求发展”,以工业强县、园区建设、项目建设为抓手,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狠抓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开辟新兴市场,稳步推进家电下乡工程和万村千乡工作,商务工作成效显著,现将近几年来商务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招商引资

十一五期间,共签订招商引资意向、协议、合同项目#个,合同引资#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亿、#亿元,五年增幅分别为#%、#%、#%、#%。、#%每年到位资金在上年基础上净增#个亿以上。今年截止到11月底共引进项目#个,合同引资#万元,实际到位资金达#万元,同比增长#%,占州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的#%。虽然近几年来在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下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县招商引资的步伐,但是我局自今年以来正积极探索从东部和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应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我县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

二、外经外贸工作

1、截止今年11月底全县共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和备案注册企业#家,其中常年开展对外贸易并有较大业绩的有####家企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县大部门外贸企业已经开始开展自营进出口贸易。

三、内贸工作

1、“成品油”安全排查

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与正确指导下,为了消除成品油安全隐患,我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每年在分管商务的副县长的带领下,局班子成员与安监局主要负责人配合到全县所有加油点检查,排除“成品油”安全隐患。

2、定点屠宰监管日渐规范

“十一五”期间为了搞好生猪定点屠宰厂基础建设及标准化升级,防止和避免肉产品注水及病害猪流入市场,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在县级领导的重视下,我局督促屠宰场加快技术进步,推行机械化屠宰、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化经营,强化定点屠宰企业出厂肉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同时要求屠宰场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做到“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由于实行“一票制”统一纳税收费和多部门强有力的联合执法,杜绝了逃、漏税费,取得了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万村千乡”、“家电下乡”,惠农千万家

为发展农村现代化流通网络,促进农村消费,“十一五”期间国家商务部实施了“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市场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把家电下乡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的主要内容。这几年以来,我县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工程建设,我局多次下乡与农民朋友直接沟通,了解最新动态,掌握农民购买心理与购买力度,使家乡下乡产品不断完善其机制,从而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信任和支持。现“万村千乡”工程,基本完成乡镇农家店#余家;“家电下乡”工程,完成备案已有#家,销售达到#台(件),销售总金额达到#万元,农民实得补贴#万元。惠农政策,进展超过预计,来势喜人。十二五发展规划: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我局成立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组。经深入调研,科学谋划,精心论证,并征求各方意见,形成了泸溪县商务局“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将规划上报,请予审定: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引外资、扩内需、促出口、保增长”不断创新商务工作机制,不断突出以商招商,强化物流项目建设,完善城区市场功能配套,提高服务业水平。以全面激活农村市场消费为重点,继续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等工作。通过强化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快城乡市场建设和城区商业区建设;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培育新型服务行业;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商贸流通企业;加大行业监管力度,规范成品油、酒类流通及生猪定点屠宰市场秩序,净化市场消费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二、总的目标

“十二五”期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亿元,年均增长20%;外贸出口达#万美元,年均增长20%;利用外资#万美元,年均增长20%。未来五年,编制我县商务网点规划,城市商业网点总量达30万平方米。实现生产服务行业与生活服务行业协调发展,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市场体系。到2015年,成品油、生猪定点屠宰、酒类等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市场税收大幅增加。

三、工作重点

一是制订成品油“十二五”零售体系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县道路建设与改造迅猛发展。到“十二五”末期,车辆拥有量预计年增长15%,成品油销售量预计年增长15%。“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加油站9座。其分布为 :城区#座、国省道#座、县乡道#座。

二是加强屠宰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屠宰场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提高机械化宰杀率。加强乡镇中心屠宰场的辐射能力,缩减乡镇屠宰点,强化冷鲜肉市场监管,生猪定点屠宰率城区100%,乡镇达98%以上。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县生猪定点屠宰量年5万头以上,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屠宰。

三是着力搞好外贸自营出口。在调结构、保增长的前提下,“十二五”期间,新增外贸出口企业10家,培育扶持龙头出口企业2~3家。工作重点着力于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组织鼓励县域出口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督促、帮助进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沪洽周、湘商大会等国内知名会展及各种境外会展。积极打造我县农产品品牌,创造我县出口特色。力争“十二五”期末,我县外贸出口突破1000万美元,利用外资突破1000万美元。鼓励支持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国外企业合作,逐步做好外派劳务等工作。

四是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利用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新型经营方式,整合商贸流通资源,全面推进经营管理创新。同时,结合我县县情,重点走农工商联合经营、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培育发展1~2家大型流通骨干企业、3~4家大型专业市场。改造和完善3~4家集贸市场,配套城乡一体化销售网络。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电动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为抓手,着力打造扩大内需,全面激活我县农村市场,着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着力打造以工业园区为中心的物流中心。

五是加强商务综合执法。“十二五”期间要把商务综合执法工作落实到实处。加强酒类管理,对全县各批发企业、名酒店铺、商场超市等场所进行监管,消除监管“盲点”,杜绝管理漏洞,严禁不合格酒产品进入市场,让群众喝上“放心酒”;严厉打击私屠滥宰以及销售注水肉和病害肉等违法行为,规范定点屠宰市场,让群众吃上“放心肉”;打击成品油超范围经营、以次充好等违规行为,取缔无证经营,关闭存在安全隐患的加油站点,保障成品油市场安全稳定运营。切实转变商务管理职能,履行市场管理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招商引资工作全局,以工业强县、园区建设、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服务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战略,全县商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十一五”工作实施情况

(一)招商引资完成情况

五年来,全县累计引进内资191.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839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51.9%、126.1%。累计引进规模以上项目150多个,其中已建成投产项目70余个。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及项目建设逐步迈入快车道。利用外资连续三年在全省保持较高位次,招商引资考核连续三年在全市位居第一名,招商引资工作已逐步由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五年来,招商引资工作呈现显著特点:

一是工业强县战略成效突出。2007年全县二产总量首次超越一产。在新引进项目的构成中,工业类项目已占到总量的70%,工业项目利用外资总量最大,增长最快。工业强县战略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实施,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

二是¬园区建设全面提升。扎实开展“园区建设年”活动,坚持举全县之力加快县开发区和六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县开发区二期基础建设全面启动并基本完成,初步完善了配套设施,力争达到“七通一平”;濉溪、刘桥、百善、临涣、南坪、韩村六个工业集中区定位明确、建设速度较快,力争达到“五通一平”。全县“一区多园”的载体格局已经形成,园区已日益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是产业结构逐步完善。已初步形成了矿产采选及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针纺服装、铝业、食品及服务业等几大主导产业,产业定位的明确促进了产业的形成和集聚,有利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四是大项目牵动作用日益凸现。一大批投资额度超5000万元的项目,如口子酒业、芳萍纺织、奥瑞化工、太平选矿等60余个相继开工并建设。雨润食品、银丰新型铝材、徐楼选矿、鑫丰水泥、天科机电等30多个大项目已竣工投产。大项目总量占到同期招商引资总量的70%以上,大项目已成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是招商引资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先后制定完善招商引资绩效奖惩考核奖励办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任务分解,提出了产业发展方向,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和机制保障。全民招商氛围日益浓厚,通过外派驻点招商小分队(组),招商队伍日渐强大,专业招商初见端倪。通过几年来的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基础更加扎实,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有效推进机制。

(二)服务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对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6.2亿元,年均增长17.4%。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实现30亿元,平均增长11.5%,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产在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提高;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成效显著,预计建设农家店700家,配送中心10家,交易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物流基地等10家,使社会消费品进万家,有效促进农村产品进城,初步形成大市场、大物流、大发展的繁荣景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社会发展环境。交通、邮政、农网改造等快速发展,为工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商贸流通加快业态调整,促进市场繁荣,拉动内需明显。房地产业、科技事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突出显现;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增强,运行机制加快转换,服务业面向社会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走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外贸进出口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对外贸易总体运行质量明显提高。预计“十一五”全县进出口总量累计达10691万美元(其中2006出口2826万美元,为我县历年出口之最),年均增长37.5%。“十一五”期间外贸进出口特点显著:

一是外贸进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外贸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五年来,积极培育进出口主体,我县外贸主体从“十五”末的5家增加至40家,增长了8倍。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由“十五”末的4家增加至13家,增长了3倍多。分别是福瑞祺食品、同兴食品、灵龙管业、博亚精工、伊索工贸、巨成化工、矿山机械、元通水处理等8家生产企业(其中福瑞祺食品为安徽省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吉龙进出口(现已停业)、金沙进出口、徽元进出口等3家外贸公司,力普拉斯电源制品(美国)、万新时装(德国)2家“三资企业”。我县进出口由专业外贸公司为主转变为自营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外贸公司为辅的局面,改善了我县进出口主体结构,推进了外贸主体多元化发展。

二是外贸出口商品种类增多,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长期以来,东宁县主要以外贸公司代理的厢包、玩具、饰品、服装鞋帽、化工、机电等9类50多个品种为主,地产品仅北方玩具生产的毛绒玩具、伊索工贸生产的粘土软陶饰品,出口量很少,没有形成规模。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企业的不断入驻,东宁县的出口商品已达11大类80多个品种,主要出口商品已形成以脱水蔬菜、饰物小工艺品、水暖器材、机械产品、化工产品、蓄电池、铝箔等地产品为主导的出口产业,商品种类增多,商品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是外贸进出口工作稳步发展,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形成。“十一五”以来,我县加大对外贸易工作力度,强化服务和引导力度,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县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意识增强,通过 “走出去”,广泛参加境内外各种展览、展销会;利用电子商务等新的营销方式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我县商品已出口到世界亚、非、拉、北美洲以及欧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也从单一靠专业外贸公司代理出口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贸易多元化促进了我县对外贸易的稳步发展。虽然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及吉龙专业外贸公司停业(吉龙公司原一直是县里的出口大户,其出口约占全县出口的90%以上)等因素影响,出口量较往年有很大回落,但同往年相比,对外贸易在质上较往年有了很大提升,地产品出口占全年总出口额的90%以上,同往年相比增长了3倍左右,改变了近年来我县地产品出口一直极低的状况。总体来说,“十一五”我县对外贸易无论在量和质上都实现了飞跃,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已然形成。

二、“十二五”工作初步构想

(一)招商引资

总体思路和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县招商引资工作要继续以“工业强县”为主线,突出产业招商,强化项目建设,创新招商方式,完善园区配套,加强绩效考核,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质量新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县招商引资实绩将以每年15—20%递增,五年累计引进内资500亿元、外资31300万美元。基本形成几个支柱性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

工作重点:一是加快产业推进。进一步研究产业转移动向,对接重点区域和企业,制定产业推进政策,做好产业招商工作,积极促进矿产采选及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针纺服装、铝业、食品及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形成。

二是完善园区配套。加快园区硬件建设,县开发区和6个乡镇工业项目区要加强建成区的完善配套,提高项目承载能力。继续实行对乡镇工业项目区基础建设及重点项目用地差价补贴70%政策。进一步清理并下放审批权限,建立健全园区服务跟踪协调机制,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是创新招商方式。加强专业招商,派驻若干个专业招商小组,加强驻点招商。招商活动招商,各园区、县直招商团及乡镇均分别举办不同规模的专题活动。加强以商招商、以企招商、委托招商。加强项目信息的储备和项目库建设,提高项目招商的质量和成功率。

四是推进瓶颈突破。加强银企对接,努力扩大金融贷款范围,推进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成立壮大,提高融资能力。加强土地收储,加快土地置换,用地指标向园区工业项目倾向。加快直供热(气)、直供电及开发区电镀、污水处理等项目的建设。加强用工培训,保障企业发展需要。

五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对落地项目的服务力度。在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实施“全程代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机制,强化外商投诉的协调处理工作。全面加强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全社会评议机关活动,改进机关作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服务发展的效率和能力。

六是加强工作考核。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考核机制,强化落实责任制,加强督查、调度,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支持、奖励和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用更高的热情和更硬的作风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二)服务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结构做出重大调整,确立了工业强县战略发展思路,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特别在当前金融危机国际背景下,我县服务业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支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严重受挫,国家及时调整结构,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给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二是服务业发展潜力大。我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33%,发达的城市占到5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还有20个百分点增长空间。如果我县服务业能提高10个百分点,“十二五”末期服务业增加值就能增加15个亿以上。这样服务业就形成了我县支柱产业地位。三是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必将创造更多的服务业需求。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工矿企业、大项目的落户,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人口大量转移到中心城镇,服务业需求必将增加。服务业发展必将加快。

总体思路和目标:树立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业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扩大总量促进就业,方便居民生活为目标;以扩大农村消费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强化中心城区带动作用,加快城乡市场建设和城市商业圈建设,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服务行业,发展地方特色商贸流通、餐饮等服务业,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未来五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5.6亿元,年均增长18.6%,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5%—20%。到2015年,改造和新建各类市场10家,新增营业面积50万平方米;城市商业圈面积扩大50平方公里;实现产业结构及服务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实现生产服务行业与生活服务行业协调发展;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满足城乡人民需要的市场体系、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服务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建立市场监管和服务的长效机制。

工作重点:一是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要积极运用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新型经营方式,整合商贸流通资源,全面推进经营管理创新,商贸流通业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走农工商联合经营,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培育发展3-5家大型流通骨干企业,10家大型专业市场,改造和完善10家集贸市场,完善了城乡一体化销售网络。着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培育发展以县城为中心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物流板块,以百善为中心的食品深加工产品物流板块,以南坪为中心的粮食物流板块,以韩村为中心的煤焦化产品四大物流板块,初步构建县城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框架。二是强化中心城区带动作用。濉溪远期城市规划建设用地40.06方公里,人口33.5万人,老城、新城、河西新区三大块。30年来,城区商业服务设施,发展缓慢。从濉溪服务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改造老城区,完善新城区,开发河西新区,升城市整体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带动作用。一是改造老城区,盘活老城商业资源,老城石板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修复改造商业一 条街,乾隆湖自然环境优越,拟建设集旅游、休闲、娱乐、购物一体化服务中心。二是完善新城区服务功能,对百货公司、饮服公司、苏果超市、影剧院、口子商贸城以及新城幼儿园地块和三车队地块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城市品位。三是科学规划河西新区商业模块,本着高起点、高规格、高投入进行规划开发建设。四是规范商业街经营,实施控制性经营服务范围。改变现在散乱无序经营行为。

三是大力发展餐饮,社区服务业。以方便居民生活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餐饮服务业要与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社区为组织形式,合理布局、分散经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行业结构合理,服务门类齐全,服务技能规范的服务体系。

四是积极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充分挖掘我县历史、人文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构建以生态为主题的游泳产业。濉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千年古镇石板街,随唐大运河遗址,临涣古城2000多年历史,双堆淮海战役主战场等资源开发潜力极大。按照“依托资源、注重开发、突出特色”的思路,构建休闲旅游区,红色旅游区,名胜古迹旅游区。积极开发旅游系列产品,开拓客源市场,丰富旅游内涵。

五是积极做好农村服务业发展。农村服务业要适应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要求,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交通运输、科技服务、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服务组织,推进农资农技、农业科技、金融保险、农民教育培训等行业的发展。积极鼓励和扶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络体系,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建设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等六大体系。三是积极做好新农村建设服务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及失地农民整体搬迁,农村人口逐步转移中心集镇和新村居住。中心集镇及新村的规划发展和服务设施、服务功能很不完善,需要地方政府加强指导。凡新村入住人口达到3万人口的,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安排,服务设施、服务业态布局,纳入规划之中。

(三)外贸进出口

总体思路和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县外贸进出口工作将结合我县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实力,壮大自己,在全县形成自营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外贸企业三路大军齐上,共同发展的局面。预计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8.2%,到2015年争取全年出口5000万美元,“十二五”进出口总量达到17000万美元。

工作重点:一是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近年来,产业转移来我县的外向型企业不断增加,这些企业将成为我县今后出口的重要增长点。我县应出台具体进出口政策措施,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发展我县外向型经济。

二是进一步培育进出口载体,壮大外贸经营主体队伍。加大对民资企业、招商引资企业、“三资”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办理外贸经营备案手续,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业务,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县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70家,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达到25家,比“十一五”末增长约2倍。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县出口主体结构,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发展。

三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督促、帮助进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华交会等国内知名展会以及各种境外展会。引导企业针对不同市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开拓战略,在传统市场的开拓上加大深度,大力开发有潜力市场,如东盟、独联体、拉美和非洲市场,力争在这些市场出口方面有新的突破。四是进一步扶持地产品出口,扩大进出口规模。结合我县实际,巩固、扶持脱水蔬菜、饰物小工艺品、水暖器材、蓄电池、铝箔等为代表的地产品的出口,粮食、畜禽加工等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煤化工、电子、服装等主导出口产业,增强品牌和质量意识,努力打造我县知名品牌,创造我县外贸出口特色,培植行业出口龙头企业,提高我县地产品发展与竞争能力,实现我县外贸出口质的突破,推进我县开放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十二五发展思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