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毛概2011试题(精选5篇)
编辑:风吟鸟唱 识别码:12-324108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5 23:18: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毛概2011试题

2011-2012(1)特色理论作业

一、实践作业

1.阅读以下文章,根据阅读内容写一篇读后感。(15分,不少于1500字)

(1)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发表讲话》

(2)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要求:必需写明阅读了那篇文章,所读文章的内容概要,然后再写自己的感受。

2.调研报告:根据给定选题,写出一份调研报告。(15分,不少于1500字)

结合自己家庭生活状况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收入状况的变化),运用鲜活的实例和数字,分析说明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要求:

1、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分析;

2、必需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且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3、没有调查实例和数据不给分。

二、课程论文(100分,占总成绩的60%)

3、本科生:根据胡总书记七一讲话的内容,结合现实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专科生:结合实例,论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0字。

2、论述必须结合现实,有具体的实例与数字。

3、有自己独特见解给予高分。

4、答题纸用学校统一规定的试卷格式。

5、试卷按照1、2、3的顺序排列(1在最上边),并用订书钉左侧装订。

6、试卷在第九周的周六(10月29日)上课时,由各班班长收齐后交给老师。

第二篇:毛概试题

2009-2010学《毛泽东思想概论》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

一个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的人是(C)。A、张心如B、刘少奇 C、王稼祥D、邓小平

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A)。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D、党的建设

3、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主要原因是(D)。

A、农民革命斗争的失败B、中国封建主义的统治 C、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D、帝国主义的侵略

4、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C)。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中共“一大”

5、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核心是(A)。A、无产阶级的领导B、人民大众的参与C、工农联盟的巩固D、人民军队的建设

6、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B)。A、革命的对象不同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的前途不同D、革命的动力不同

7、中国革命最基本的问题是(B)。A、军队问题B、农民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D、党的建设问题

8、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C)。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D、武装斗争

9、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C)。A、合法斗争B、秘密斗争 C、武装斗争D、经济斗争

10、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A)。

A、党指挥枪B、官兵一致 C、军民一致D、民主建军

1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起义是(A)。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D、百色起义

12、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B)。A、湘鄂西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海陆丰革命根据地D、陕北革命根据地

13、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是(B)。

A、无产阶级领导权B、工农联盟

C、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

14、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D)。

A、政策和策略问题B、工农联盟问题 C、分清敌友问题D、领导权问题

15、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B)。A、革命性与反动性B、革命性与妥协性 C、进步性与落后性D、民主性与独裁性

1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B)。

A、三民主义B、新三民主义 C、中共一大纲领D、中共二大纲领

17、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D)。

A、左派B、右派 C、中间派D、顽固派

18、毛泽东同志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的会议是(C)。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19、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方针是(B)。A、坦白从宽,抗拒从严B、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C、批评与自我批评D、挽救失足者 2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B)。A、资本主义社会B、新民主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21、社会主义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22、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23、1951年至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内容是(A)。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C、反贪污、反腐败、反官僚主义D、反腐败、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24、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领域里实行的方针是(A)。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古为中用,洋为中用

C、去粗取精,去伪存真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5、党内的矛盾和斗争基本上是(B)。A、一种政治斗争B、一种思想斗争 C、一种路线斗争D、一种阶级斗争

26、正式宣布把我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强国的会议是(C)。

A、中共八大B、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C、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

27、我国的根本国家制度即国体是(B)。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8、毛泽东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放在首位的是(A)。

A、党的思想建设B、党的作风建设 C、党的组织建设D、党的制度建设

29、《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的作者是(B)。A、毛泽东B、刘少奇 C、周恩来D、陈云

30、中国共产党内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主要思想根源是(C)。

A、资产阶级思想B、小资产阶级思想C、封建主义思想D、修正主义思想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30分。)

31、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点是(BCD)。A、革命性 B、科学性C、独创性D、完整性 E、全面性

3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E)。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E、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3、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CDE)。A、革命的B、进步的C、民族的D、科学的E、大众的 34、1928年到1930年,毛泽东撰写了形成农村包围城

市道路理论的著名文章有(ABCD)。A、《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井冈山的斗争》D、《反对本本主义》E、《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35、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BCE)。

A、土地革命B、统一战线C、武装斗争D、根据地建设E、党的建设

36、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理论成就有(ABC)。

A、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B、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

C、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D、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E、社会主义建设思路线的制定

3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ABCDE)。

A、国营经济B、私人资本主义经济C、个体经济 D、合作社经济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8、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的几个方面是(ABC)。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育

39、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是(ABCE)。A、现代农业B、现代工业C、现代国防D、现代教育E、现代科学技术

4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是(ABC)。

A、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B、党的理论准备不足

C、封建主义的影响比较严重D、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E、修正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三、判断改错题(在正确后面划√,错误后面划×,并改正错误。判断1分,改正1分,每题2分,共10分)

41、资本主义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42、中国共产党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的会议是古田会议(X八七会议)

43、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

44、在“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组织中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员、非党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1/3)

45、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6、简述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

答:第一,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第二,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紧密的工农联盟。第三,中国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却高度集中在少数的工业城市和一些大的企业中,便于团结战斗,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47、毛泽东阐明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民主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建立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48、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思

想基础。由于中国共产党产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党的创建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因此,党从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列主义的建党原则,为建设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创造了条件。第二,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由于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整个阶级都有坚决的革命性,因而中国共产党没有产生改良主义的社会基础。第三,党的建设有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建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建党学说,为党的建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五、论述题(15分)

49、毛泽东思想形成和

发展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不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5分)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的革命精神,同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毛泽东思想是在这一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分)

第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5分)

第三篇:毛概试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0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2)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3)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1、我国是如何社会主义改造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2、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社会中,存在5种经济成分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中基本的阶级力量;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答:A、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B、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答:A: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B理论意义:1)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对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3)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2、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那些要求?a)增加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c)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d)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e)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P13、14,稍加润色即可)。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⑧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科学内涵: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概括为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答: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答: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①理论基础:广义—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狭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②历史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和苏联的兴衰;③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补充: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如何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答: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领导权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答: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4、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第三,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思想,三者密切结合,是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关系:(1)土地革命是这一思想的中心内容;(2)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3)建立相对巩固的根据地,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没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就会成为流寇主义,土地革命也无法深入开展。以上三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步骤方式答: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改造:通过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引导说服教育的方针,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在不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基础上引导农民走互利合作的道路,使分散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经济,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的状况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与此同时,党中央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阶级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中央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方式。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将私营企业改造成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一阶段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阶段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第三阶段是推而广之,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前途答: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特点:经济形态上,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在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属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前途:社会主义。

(四)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答: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答: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答:①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②毛泽东思想贯通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两大理论体系的逻辑中介;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参考: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2.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理论成果: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P113),陈云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P115,注意领会精神!)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两个原则的阐述答: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答: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答: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原来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②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③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3.如何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答: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将雄辩地向世人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是优越的。

4.(21世纪头20年是关键时期)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答: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主义公平争议;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八)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从解放生产力的角度);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答:①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革命、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答: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③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④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的主客观依据;答: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答:①邓小平主张恢复市场的功能。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不利于调动人民劳动的积极性,同时统购统销的方法不是按照需求,而往往是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进行分配;②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③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丧失了自主性,对人才以及资源的不合理运用造成了企业效率低下,利润率难以提高,科技含量也始终很低,因此邓小平希望建立和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相似的股份制企业制度。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中国国情。

3.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答: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①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②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③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④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前提,也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右缺少的物质保证。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答: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而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5.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地位和作用。答:组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地位、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正确看待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新的工业化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坚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个转变”:(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8.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努力推进生态文明;二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三三者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

1,答: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和程序,坚持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依法治国的内涵,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答: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的一切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意义: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根本任务。答:基本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答: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关系:①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②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③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3、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答:思想道德建设:有崇高的理想,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献身精神,有丰富的知识和真才实学,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高度的纪律修养和高尚的道德风尚,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要加强道德建设保护力度,加强政策导向性保护。教育科学文化建设:①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②要坚持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力争取得重要突破;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④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铸造我国科技事业的新辉煌;⑤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

(十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现实依据答: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现实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答: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4、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答: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④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②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①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②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③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④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⑤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46、简述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答:第一,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第二,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紧密的工农联盟。第三,中国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却高度集中在少数的工业城市和一些大的企业中,便于团结战斗,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47、毛泽东阐明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民主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建立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48、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由于中国共产党产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党的创建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因此,党从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列主义的建党原则,为建设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创造了条件。第二,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由于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整个阶级都有坚决的革命性,因而中国共产党没有产生改良主义的社会基础。第三,党的建设有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建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建党学说,为党的建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49、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鲜明特点是什么?答: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不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5分)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的革命精神,同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毛泽东思想是在这一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分)

第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5分)

1.试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答:(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2)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我国社会主义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20年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2.试述邓小平关于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及其现实意义。

答: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是针对如何改变我国各地、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提出的。用邓小平自己的话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中的“第一个大局”已充分实现。二十余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水平,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增强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使二十余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9%以上,明显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发展水平,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对目前继续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现“第二个大局”的时机已成熟。东部沿海地区已得到充分发展,发展水平已达到能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的程度。因此,应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其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正是第三个代表集体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做出的重大决策。目前进行的以调整、改造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是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延续。再次,实现“第二个大局”,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实现“第二个大局”能够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能够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能够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能够全面实现小康,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1.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于我们所面对的外部世界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第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由两极走向多极,国际形势进一步趋向缓和,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在世界多极化的过程中,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然很不太平。世界政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对中国共产党在矛盾错综复杂的世界中,在各种政治文化力量相互激荡中始终保持先进性,稳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所有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发展中的大国带来空前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要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任务更加艰巨。第三,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国家的经济结构、综合国力,而且影响着政治格局,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还会带来许多无法预料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实力上占有明显的优势,这就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难度增加。如何使我国能够走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前列,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大课题。第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思想文化也呈现出相互交错的态势。这是人类社会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这一方面有利于各种思想文化在比较中吸收其优秀的成果,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切新的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紧起世界发展的潮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第一,国情的新变化。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领域。很多人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农村实行承包制以后,农民与基层组织的关系也与过去不同了。如何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适应,这是我们党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多样性。由于劳动方式、就业方式、收人分配方式等条件的变化,不同部门、不同职业的群众利益出现了各种差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个关系到党的领导能否有效实施的重大问题。物质利益的多样他日趋明显,群众的不同利益要求越来越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企业的破产、职工的下岗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要求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保证群众实现自己的合理利益,也要求党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把全国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好,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第二,党情的新变化。共产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党员队伍空前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的结构出现了新的特点,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加人了党的组织;党员的素质在不断地提高。„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党员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新一代的领导干部总体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弱点和不足,如何培养和选拔大批优秀的年轻干部r,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总体上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要看到,党内确实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o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进一步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这些新变化,是我们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依据。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答:改革、发展和稳定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也就实现不了稳定;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稳定最终又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来实现。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依法治国的含义、基本要求、必备条件及意义。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备条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律意识。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4)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靠保障

五、论述题(20分)怎样理解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答:

1、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之所以要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因为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代表社会进步方向;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它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支柱,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控制和调节生产和流通,提供资金积累、稳定市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我们总结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刻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主要应正确理解共有主体地位的含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不排除在个别部门、地区非公有资产占数量上的优势,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二是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要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我国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建立纯粹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可以补充公有制经济的不足,加强市场竞争格局,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能缓解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和国家税收,也是对外开放,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的需要,促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1.对外开放为什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答:对外开放是对发展国际分工、国际合作,特别是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外向型经济的简单概括。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经济走向一体化的世界。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就是对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科学概括的结果。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生产的国际化,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打破地域分割,由区域市场发展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并进而突破国界发展成为统一的世界市场。(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弥补本国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是协调国民经济各种比例;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3)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全面开放是市场经济的本性。中国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开放。

(4)对外开放可以进一步推进我国全面的改革和发展。只有全面对外开放,中国自然经济的落后状态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2.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答:(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台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二,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三,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经济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四,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代人永续地发展。

(2)科学发展观提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它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对于我国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

2.我们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为什么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支点和梁柱?

(1)因为建国以后我们学习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尽管计划经济有它的历史作用,但它带来了许多弊端,而市场经济有如下几个优点:从信息机制来说,通过市场交易和相对价格的确定,每个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都可以分享分散发生在整个经济各个角落的供求信息,从而解决了社会化生产中信息广泛发生同集中处理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从激励机制看,在市场经济中,各种资源配置决策是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活动当事人根据市场信号,通过自己的计算自主作出并自愿地执行的决策,来达到局部利益同社会利益的协调;从创新机制来看,市场比政府更灵活,更能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自发地刺激增长、创新和结构变革。当然,市场经济也有失灵之处,所以,我们要建立有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有两个要点:第一,有效地实现出资人的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第二,建立现代的企业组织制度,理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还可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使企业成为能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的关系。三是建立有效地选择经营者的机制。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支点和梁柱。

3、简要概括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哲学基础,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这一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完备的科学体系。

1、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说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与举措有哪些?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面对市场经济的环境,同时还由于战线过长、布局分散、重复建设和历史负担沉重等因素,普遍处于经营困难的境地。国有企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法人实体和竞争的主体。

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又必须实施以下举措:A、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分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B、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C、改善国有企业资产债务结构,实现减员增效;D、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坚持国有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2、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请结合我国建国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既是邓小平的名言,也是真理。因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即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政治的本质特征。民主和社会主义具有不可分割性。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社会主义在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上,把民主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这种民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或者说是同这种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建国后,我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有深刻的经验教训。例如,“文化大革命”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留下的就是反面的教训。“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是因为党和国家缺少健全的民主制度;其间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所谓“四大自由”完全背离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样的目的;十年内乱破坏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社会主义民主,把民主与社会主义分离开来。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社会主义重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和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正面经验。其中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离退休制度、建立约束权力过分集中的制度、完善权力监督制度、改革党政机构和干部制度等,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充分体现。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一切,都体现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体现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四、问答题(每题5分,共4题,计20分)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的主要环节是什么?答:(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换国企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3)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宏观调控体系;(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2题,计30分)

1、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答:第一,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这就是唯物史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当代实际的必然结论。第二,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品格,这就是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又具有新的时代内容;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别开生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第三,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就是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取向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是统一的科学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三、辨析题(第一道题七分,第二道题八分,共15分)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1、(1)、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经济成果之一(2分);(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2分);(3)、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分);(4)、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并不代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1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分);(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约束和规范人民的经济行为(2分);(3)、道德规范是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人民的行为也会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2分);(4)、在参与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民的经济行为既要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同时也要受到的规范的约束(2分)。

四、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概述。(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分

2、请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至少需要上百年 时间。

2、(1)、在经济上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2分)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2分)文化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资产阶级和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及小生产习惯势力还存在(2分)。(2)、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特点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的艰巨性所决定的(1分)。

五、材料题(10分):

在伊春市,有一片郁郁葱葱的“马永顺林”,这是一位“伐木英雄”在垂暮之年栽下的。林业工人马永顺一生伐木3万多棵,获得奖状和勋章无数,这曾是他最大的骄傲。可是,到了晚年,望着门前的荒山秃岭,他涌起了一种负疚感。于是,他开始偿还“绿债”,成为新时期的“植树英雄”。如今,我国大多数林业工人都与马永顺一样,放下油锯和斧头,走进了造林护林的行列。从“乱砍乱伐”到“封山育林”,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这不仅是我国林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跨越,也是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见证,标志着我国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解振华代表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为了吃饭,人们围湖造田、盲目垦荒,破坏了生态平衡;为了工业化,人们把“机器轰鸣”、“烟囱林立”视为繁荣的象征,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然而,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环境污染趋势加剧,生态不断恶化,制约着经济发展,威胁着群众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这是全世界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后得出的深刻认识。1994年3月,我国在世界上率先颁布了国家级《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并陆续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2001年,江泽民同志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生存发展大计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从绿色奥运到南水北调,从西部大开发到绿色青藏铁路,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生态状况、遏制环境污染做出了不懈努力。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环保”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绿色”正成为五彩缤纷的现代中国最时尚的色彩。“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十六大报告确定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摘自《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1日根据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2分)(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及意义。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式(1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2分)。

(3)结合身边事例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3、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1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1分);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1分);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1分)。毛邓三试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出这个阶段。(2)利二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③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④由文盲半文言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历史阶段;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内涵。答案:(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2分左右)(2)基本内涵: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等。(8分左右)

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答案:(1)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5分左右)(2)措施: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等。(5分左右)3.试结合邓小平理论精髓分析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答案:(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分左右)(2)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如果不顾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僵化,就不能顺利前进,甚至会发生失误。(2分左右)(3)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3分左右)

(4)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试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1)“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内容。(2)“三个代表”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3)按照“三个代表”思想要求加强党建重要性: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能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等等。(8分左右)

2.材料:1GDP(国内生产总值)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更科学的经济总量指标来取代它。但是GDP又远非“完美”——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的统筹。GDP没有告诉我们,青山绿水又浊了几多?土地资源又没了几顷?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又少了几条?(资料来源:《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不以GDP论英雄》新华网2004年4月2日)

材料2中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当生态环境成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使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背离。国内外的实践也已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人类要继续发展,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资料来源:新华网北京2003年12月11日电)(1)结合材料回答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发展。(2)结合材料回答应当树立怎样的发展观。

答案:(1)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然而经济发展并不是发展的全面内容,经济发展也不能单纯用GDP这一个指标来衡量。因此,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12分左右)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8分左右)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的含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过程。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历程中,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5分左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结果。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5分左右)

2、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

答案: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条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难题,妥善应对关键时期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的需要。(5分左右)

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时期的到来、经济社会整体转型以及全球化对提升一国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等任务。(5分左右)3.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答案:(1)第一,必须明确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性质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失误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政治错误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错误(3分左右)(2)第二,必须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别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理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3分左右)(3)第三,必须明确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虽然是严重的,但既不能掩盖更不能否定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的贡献。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4分左右)

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试析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主要内容。

答案:(1)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注重自身建设,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党的建设为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3)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党又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任务、新考验。一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既要不断学习、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带领人民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业,又要克服党内存在的以权谋私、腐化变质、官僚主义等问题,从而使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二是改革开放中,随着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和消极丑恶现象,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会传播到党内,腐蚀党的机体,从而使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三是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加紧“西化”、“分化”,使我党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完成新时期赋予的历史重任,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4)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5)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2、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表反映的是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具体数字。

1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

答案: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50%的劳动力仅创造15.9%的GDP,城镇化水平低,只有3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2253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10分左右)

2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10分左右)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答案: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5分左右)

3.试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答案: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分左右)

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1.试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法论,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同样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则不仅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反过来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5分左右)(2)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仅要从客观的自然条件出发,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而社会实际,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如实地了解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中提出的需要,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可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5分左右)

(3)独立自主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做好,因此,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反之,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也无法做到实事求是,因此,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5分左右)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它使得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下面是一组选自《论十大关系》的材料:

材料1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材料2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反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们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材料3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结合材料123,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分别指什么?二者关系怎样?我们的态度怎样?(3)分析材料3,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学习外国经验的方法?

答案:(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5分左右)(2)积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的总和;消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力量的总和。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对立,又统一,且互相依赖,在特定条件下,积极因素可以转化为消极因素,消极因素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

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是基本的积极因素,但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不完善,由于官僚主义的存在,由于工作上的失误等等,可能在工人阶级内部产生某些消极因素,这就是积极因素暂时地局部地转化为消极因素。相反,反革命等敌对分子是社会主义的消极因素,但大多数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化,做出对社会主义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10分左右)

(3)毛泽东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一定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在对待外国经验上,应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学习外国的关系。第一,学习外国有助于打开眼界,看到差距,从而激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决心。第二,学习外国有助于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5分左右)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案: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存在,而且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它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强劲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

2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答案:(1)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两大目标是互为条件的。(3分左右)(2)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条件的。如果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那么无论用什么办法进行分配,都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企图立即实现消灭剥削和同步富裕,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必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带来共同贫穷。因此提高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4分左右)

(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级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4分左右)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答案:(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3分左右)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3分左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分左右)

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试述邓小平关于“先富”和“共富”与“共富”思想的内容以及“先富”的关系。

答案:(1)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第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后富,不搞两极分化。(6分左右)(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它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带动作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9分左右)。

1、陈云在党的八大上就提出了

“三个主题,三个补充” 的构想,即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

2、1945 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的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又一次重大突破。

4、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6、按劳分配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

7、在处理“先富”和“共富”上午关系中,有个事关大局的问题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是这个拥有2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我的补充:发展到一定阶段,另一个大局是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

8、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9、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0、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根本政治制度)。

11、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3、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4、“四尊重”指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核心是尊重劳动。

15、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宗旨)

16、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得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个命题。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时代主题的转换,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性的回答了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8、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9、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0、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用来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手中)--标志。

1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3、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1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5、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16、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的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改造资本主义手工商的方法是和平赎买。

17、1956年底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从这里开始

1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前提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

19、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提出中国还处在初级阶段。20、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

22、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概念,后来被概括成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思想逐步形成。

23、我国总体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4、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 :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5、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26、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最重要的依据是邓小平关于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 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两个重要观点。

2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8、民主、意为 “人民的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30、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31、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32、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问题

33、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3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结合。

35、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36、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概念。

37、1992年,“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海岸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

38、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六点意见)P312 39、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一边倒” 40、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4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42、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被国际所接受。

4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①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②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③理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④形式化: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①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③十三届四中全会,三个代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④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①开始形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②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③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4、三个代表形成的背景①国际形势看(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②国内形势,“三步走”战略实现前两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经济成分,社会利益,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③党内情况,党队伍发生重大变化,干部队伍新老交替,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提高抗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④历史发展角度,党中央在带领全中国人民奋斗的80多年里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如何从新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总结这些经验,从理论中提升这些经验,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重要意义。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①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践,③实事求是,④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商品经济理论①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②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③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

7、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①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②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③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④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⑤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的权利;⑥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权利。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②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③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④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④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1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①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②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③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①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③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13、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①队伍迅速壮大;②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岗位流动加快。

14、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①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障②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③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④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简答

1、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P369(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2、为什么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P223

(1)、性质相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等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3、为什么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必然要求?P236(1)、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2)、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3)、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特点)。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330(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知道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5、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P348答: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如何正确认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的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社会主义时期吃力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格特殊复杂性。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有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6、新世纪新阶段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P312(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2)推进经济合作,租金共同发展;(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7、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p284(1)、基本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8、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9我国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是什么?答: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第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第二,民生经济的提升,推进改革就更加深入民心,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第三,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必然增强广泛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论述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1、对主流意识形态认识的转变。理清了传统认识中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

2、意识形态建设上的转变。改变了过去重视理论宣传,轻视实践行为的做法即意识形态的建设不仅是理论建设而且是情感的陶冶和实践的培育。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话语体系上的转变。由过去的纯政治集团话语走向全民性话语,即不完全是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话语而是使用一些了人类性话语。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路的转变。由过去的统一要求走向多层次要求,即建设思路更加清晰,按分层要求统一管理的思路来建设。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

1、民主,意为“人民的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自由,通常是讲政治自由,政府给予公民的政治权利;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公民在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一般也称作“人权”。

2、民主形式多样化,没有统一标准。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多数人的民主。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民主还不完善。

3、自由不是抽象的有实际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是最大的民主,劳动人民的思想也得到空前的自由。

4、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有集体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公民权利等、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传统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关。

5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核心是民主,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正真拥有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需要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材料分析

①科学发展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1、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P36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

P38 ②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倡导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2、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

3、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水利,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4、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技术进步,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率,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循环使用;鼓励企业循环生产,减少能耗。

5、加强保护环境的力度,拒绝先污染后治理,爱护和保护生态环境。

三、辨析题(第一道题七分,第二道题八分,共15分)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

答案:

1、(1)、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经济成果之一(2分);(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2分);(3)、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分);(4)、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并不代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1分)。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分);(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约束和规范人民的经济行为(2分);(3)、道德规范是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人民的行为也会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2分);(4)、在参与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民的经济行为既要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同时也要受到的规范的约束(2分)。

第四篇:毛概试题

汉书网二手书市场——我们一直都在进步

扬帆梦的彼岸

《毛概期末试题预测》

——————四川农业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汉书网二手书市场——我们一直都在进步

扬帆梦的彼岸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在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重要性是在:B

A.八七会议以后

B.遵义会议以后

C.延安整风以后

D.中共七大以后

2.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强调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阶段的是:D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3.江泽民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B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发展生产力 4.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C

A.《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5.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 断是在:B

A.古田会议上 B.八七会议上 C.秋收起义中 D.三湾改编中 6.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的是:D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7.1940年,毛泽东阐述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文章是:C A.《论联合政府》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共产党人>发刊词》

8.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强调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B A.坚持党的领导 B.独立自主 C.实事求是 D.自力更生

9.1956年,毛泽东作的《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 A.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C.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

D.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10.我们的立国之本是:C

A.人民当家作主 B.经济建设 C.四项基本原则 D.改革开放

11.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的是:C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12.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B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3.在市场经济上,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是:A A.在资源配置方式上,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B.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汉书网二手书市场——我们一直都在进步

扬帆梦的彼岸

1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C A.公有制经济 B.所有制经济 C.分配制经济 D.占有制经济 15.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动力是:A

A.科技进步 B.提高经济效益

C.市场竞争力 D.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6.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村容整洁 D.管理民主 17.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B

A.科技 B.人才 C.教育 D.资金 18.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C

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环境承载能力 C.遵循自然规律 D.绿色科技

19.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八项主张的是:C A.《告台湾同胞书》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20.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A

A.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B.它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C.它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D.它是先进工具的代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主要是因为:ABCD

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B.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需要

C.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D.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表述正确的是:ABCD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3.毛泽东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是:BC A.建立人民的武装

B.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C.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D.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是:ABC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群众路线 5.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的两个阶段是:CD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汉书网二手书市场——我们一直都在进步

扬帆梦的彼岸

C.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D.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6.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主要原因在于:BCD A.出于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逻辑推演 B.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C.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 D.科学地把握当前的时代特征

7.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AD A.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B.促进科学进步 C.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D.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8.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处理好的关系主要是:AB A.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 B.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C.南方和北方的关系 D.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9.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BC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经济管理

10.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因为:ABCD

A.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简答题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基本路线的最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2.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参考答案:(1)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2)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汉书网二手书市场——我们一直都在进步

扬帆梦的彼岸

第一,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有的可能是已经被实践否定的旧的理论观点的沉渣泛起,有的可能是适合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的简单照抄,也有的可能仅仅是杜撰的新名词的堆砌和脱离实际的空想。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积极因素,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借鉴国外文化以适合中国的国情,而不应该不顾自身的需要和条件一味地生吞活剥,否则会“食古不化”或“食洋不化”,而非真正的创新。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第二,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第三,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就是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坚持求真务实,就要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实际出发,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同时,还要切实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为坚持求真务实提供体制保证。3.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汉书网二手书市场——我们一直都在进步

扬帆梦的彼岸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但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不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不改变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的奢侈浪费的消费观,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必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积极扩大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长期面对的一个突出难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基本原则运用于国际外交领域,将它发展为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外交原则和方针,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概括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得到认真遵循和切实履行。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新形势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增多,在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我们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抓住历史机遇,巩固传统友谊,深化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各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整体相联系的;各个国家只有把本国的事情搞好了,才能更好地支持其他国家的发展,为履行国际义务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汉书网二手书市场——我们一直都在进步

扬帆梦的彼岸

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1.阅读下述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1: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我们是为着社会主义而斗争,这是和任何革命的三民主义者不相同的。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

我们是革命转变论者,主张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

——摘自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1937年5月8日)

材料2:我们永远是社会革命论者,永远不是改良主义者。中国革命,有两篇文章,上篇和下篇。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一道,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这是文章的上篇,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一篇文章,并且一定要做好这一篇文章。但是,文章还有一篇,就是它的下篇,就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一篇文章,我们也是一定要做的,并且也一定要做好的。目前是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种可能性是会要变为现实性的。不过,文章的上篇如果不做好,下篇是没有法子着手做的。

——摘自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1939年9月24日)

材料3:有些恶意的宣传家,故意混淆这两个不同的革命阶段,提倡所谓“一次革命论”,用以证明什么革命都包举在三民主义里面了,共户主义就失了存在的理由;用这种“理论”,起劲地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反对八路军新四军和陕甘宁边区。其目的,是想根本消灭任何革命,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性,反对抗日的彻底性,而为投降日寇准备舆论。

但是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似乎并无恶意,也迷惑于所谓“一次革命论”,迷惑于所谓“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纯主观的想头;而不知革命有阶段之分,只能由一个革命到另一个革命,无所谓“毕其功于一役”。这种观点,混淆革命的步骤,降低对于当前任务的努力,也是很有害的。如果说,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论。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摘自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1940年1月)

材料4: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摘自陈独秀:《资产阶级曲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1923年12月1日)

(1)结合材料1和2谈谈对“中国革命,有两篇文章,上篇和下篇”的理解。(2)结合材料3和4谈谈“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实质所在。

参考答案:(1)毛泽东根据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的把握,深刻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思想。他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革命阶段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连接的。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因此,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首先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目标奋斗,为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做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民主革命的胜利,汉书网二手书市场——我们一直都在进步

扬帆梦的彼岸

客观上可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社会中会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中国的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因素在革命过程中不断增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取得政权之后,又从政治上、经济上为转变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因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必然是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截然割裂开来的“二次革命论”。中国两个革命阶段之间,绝不允许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时期。另一种是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混为一谈的“一次革命论”。中国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中国共产党人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2)在党的历史上,“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另Ij,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左”的政策,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而右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同样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损失。

2、阅读下述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1: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

——邓小平:《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11月26日)

材料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材料3: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990年12月24日)

材料4: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1)邓小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怎样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这一论断?

(3)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说明: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参考答案:(1)邓小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属 汉书网二手书市场——我们一直都在进步

扬帆梦的彼岸

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第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思想主要有下列涵义:第一,相对于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要搞经济建设,而市场经济能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体制,找到了结合点。第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因而,不能将实行哪种经济体制作为区分两种制度的标志。区分两种制度的根本标志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与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却有根本的不同。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既有共性和普遍性,也有因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各异而造成的个性与特殊性。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

(3)第一,从市场的功能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调节功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实现优胜劣汰,并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与此同时,市场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市场的缺陷要求从宏观上加强计划调控。因此,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不可缺少的。第二,从市场经济的作用来看,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现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它并不排斥计划调节,因为市场作用的结果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与计划调节的功能是一致的。第三,从建立市场经济的目的来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调节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只搞计划经济或只搞市场经济不搞计划调节,都会影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篇:毛概试题

一、项选择题(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

A 以人为本 B发展 C 协调、可持续发展 D 全面发展 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理论联系实际 D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A 社会主义 B 资本主义 C封建主义 D 民主主义

4.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是()A 完全没收 B实行购买 C 和平赎买 D 四马分肥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先进与落后的矛盾

6.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是()A 又好又快 B 又快又好 C 只好不快 D 只快不好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 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 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 可实现经济的平衡 D 可保障社会公平

8、实行“两制”的前提是()

A 实行特区高度自治 B 坚持一个中国 C 实现共赢互利 D 推进经济合作

9、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唯一宗旨是()A保卫祖国 B执行革命政治任务

C支援经济建设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0、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

A 长期执政 B 经验丰富 C 党员人数多 D 密切联系群众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体现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的思想有()A 解放思想 B 与时俱进 C 求真务实 D 实事求是

2、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它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 它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C 它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

D 它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是一致的

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是()A 统一战线 B 武装斗争 C实事求是 D党的建设

4.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的思想是指()

A 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B 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C 工作中心由城市转变为农村 D 由非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有()A 物质文明建设 B 精神文明建设 C 政治文明建设 D 和谐社会建设

6、改革是()

A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B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C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 D 权宜之计

7、新时期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要()

A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B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8、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有()A 战争与革命 B 和平与发展 C 战争与和平D 改革与开放

9、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四个尊重包括()。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科学 10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包括()

A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B驾御市场经济的能力

C应对复杂局面、总揽全局的能力 D依法执政的能力

三、断改错题(先判断正误,然后将错误改正。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党的思想路线是在新民主革命时期重新确立起来的。()

(错)党的思想路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回召开后重新确立起来的。

2、实践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错)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对)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对)

5、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1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错)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6、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体形式。()(错)按劳分配是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体形式。

7、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原则是和平解放台湾。()(错)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8、当前,新的社会阶层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错)当前,农民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9、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

(错)、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0、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属于工人阶级。()(对)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 分)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主体变化的需要。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的内容。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4.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三,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五,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

五、论述题(本题12分)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朔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性中增强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六、材料题(本题共14分)

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当生态环境成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使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背离。国内外的实践也已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人类要继续发展,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结合材料请回答

1、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发展观?

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强调全面发展;要求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当前和今后应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B卷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5 BBACB 6-10 AABDD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 2.BC 3.ABD 4.AB

5、ABCD 6. AB 7.ABCD 8.AB 9.ABC 10 ABCD

三、判断改错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判断1分,错误改正1分,共20分,)

1、(错)党的思想路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回召开后重新确立起来的。

2、(错)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对)

4、(对)

5、(错)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6、(错)按劳分配是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体形式。

7、(错)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8、(错)当前,农民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9(错)、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0、(对)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本题共小4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2.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主体变化的需要。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3.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4.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三,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五,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

五、论述题(本题共12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朔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性中增强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六、材料题(本题14分)

(1)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强调全面发展;要求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毛概2011试题(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