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公共管理(乡镇治理研究综述)
编辑:深巷幽兰 识别码:12-1070493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8 23:55: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公共管理(乡镇治理研究综述)

我国乡镇治理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乡镇治理的学术研究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便引起了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高度关注,其中不仅有乡镇政府存撤之争,而且存在政治行政化与政治民主化之争,本文拟从农业型乡镇治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依据出发,对几种改革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并最终得出了农业型乡镇治理体制的改革应符合国家治理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基本方向应是强化乡镇政府的有效性。

【关键词】:乡镇治理综述

乡镇治理的学术研究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便引起了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高度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其中不仅有乡镇政府存撤之争,而且存在政治行政化与政治民主化之争。观点的交锋导致的是问题的更加丰富和方案的更加周全。然而,完美的改革方案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在不同的方案之间对不同的价值选择进行取舍。农业型乡镇治理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出发点

目前学界对乡镇治理体制的改革,存在着多种观点和争论,对乡镇政府的存撤甚至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复杂的争论,是因为方案之间缺少具有说服力的相对客观的衡量和评价的标准或尺度。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农业型乡镇治理体制的改革,不应仅局限于解决乡镇层面上的矛盾和问题,还应符合国家治理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方案的价值也应该体现于此。

首先以个体利益和福利为终极取向的改革观是片面的。改革的价值取向至少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要保障和实现公民个体的权利和利益,另-一方面要保障国家的能力即不损害国家的决策能力及执行力、应变能力和对外能力,不损害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力量积聚。另外,并非充分满足了个体的利益需求,就能够获得普遍的政治忠诚和支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是依靠政权和制度保障的,改革必须要确保国家对社会的可控性和可治理性。在我们这个始终强调人民主权和权为民用的国家,中央政府更能表现普遍的行政正义。乡镇治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应服从于国家政治和国家洽理的需要。其次,乡镇治理体制的改革,其立足点应是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因需要而改革,为需要而改革,而不是立足于理想价值。农业型乡镇治理体制的改革需要一种相对宽宏的视角,以考察乡镇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及其职能定位。过分关注于乡镇政府层面上的矛盾,或许能够解决矛盾,但是未必能够满足国家治理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的出发点应立足于社会现实,改革的价值应主要体现于对现实的社会需要的满

足。对于农业型乡镇治理体制的改革,或许出于同一依据或价值,不同的改革方案会体现出不同的社会理想,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策略选择,但是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应该是确定的,即完善国家的基层治理,实现乡村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几种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2.1 对实行乡镇自治方案的分析

自治型治理是指以一定社区或群体为对象而相对独立地组织起来的公共权力管理方式,建立的是“法制一遵守”的行为模式,即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法律预期方式,将基本的社会规范和目标确定下来,社区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广泛的自治。

首先,自治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以更低级的自治组织的完善为基础。实行乡镇自治的前提之一是要有运行良好的村级自治体。村级自治体的良好运行是与其制度的完善分不开的,但远没有仅靠制度建设那么简单。

其次,乡镇自治组织的有效性是值得质疑的。自治组织要实现有效治理必须要履行其应有职能,而履行职能必须有足够的权力和能力作为保障。在现行财政体制下,任何形式的乡镇治理组织,只要存在并履行职能,都将存在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实行乡镇自治后的自治组织缺乏物质资源的保障同样无力作为。如果没有充分的物质资源和权力资源的保障,乡镇自治组织的治理同样表现出无效性。

再次,实行乡镇自治后,农民个体的权利和利益可能更难以得到保障。自治组织自身不足以保证其内部的公正性,即使在现行法律的框架下。在乡村社会,农民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问的利益矛盾,通常是要求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的基层政府进行协调和调节。合法性和权威性源自于乡镇以下的自治组织对于保障个人权利和利益是乏力的,自治组织作出决定的公正性及其决定的执行力是值得怀疑的。真正公正完善的乡村自治或许可能,但在其较为漫长的自我完善过程中,乡村社会或许不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

2.2 对改乡镇政府为派出机构的理解

乡派方案本意是为了缓解乡镇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并解决乡镇财政危机问题,降低治理成本。该方案在消除乡镇专制权力的同时,将基本权力转移到上一级政府。随着改革的深化,乡村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基层政府的积极行政和一定的裁量权具有必要性。尽管乡镇政府曾因其职能的广泛性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但是,乡镇政府并非必然为非处在农民的对立面。如果批评现行的乡镇政府是全能政府,那么,乡派方案所要实现的将是一个更高一级的县级全能政府。因为,县级政府要么不行政,要么根据需要扩张。乡镇矛盾的解决伴随的是县级政府矛盾的产生和强化。同时,消除了乡镇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对立后,乡村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服务

和秩序难以得到满足,并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导致秩序不稳定。如果说这是改革需要经历的阵痛,那么在这种阵痛的期限和幅度不确定的情况下,能否避免这种阵痛?毕竟其中很多因素是不可控的。

2.3对推行乡镇长直选的不同认识

直选乡镇长是目前在改革乡镇主要领导干部选拔制度上的探索,目的是为了改革现行的备受关注和批评的乡镇权力运行机制和权力监督机制。但是,由选民直选产生的乡镇长为维持其权威性及权力的存续,必将优先全力对下负责并有选择性地对上负责。这就决定了因此而产生的乡镇政府,虽然同样是国家政权体系的基层组织,已不同于改革前的乡镇政府,其最大差别在于政府政治职能的履行情况。乡镇长直选改革已经超越了领导选拔制度本身,影响到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向。实行乡镇长直选所产生的乡镇政府,其实质已经改变了政权的组织形式,突破了现行体制,已不属于纯粹的体制内改革。

3、结论

改革所形成的社会制度,从某种角度看,实质上只是为实现某种理想可能生活的社会策略。而这种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则基于其工具性意义的实现,即能够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实现现实的社会理想。人们希望幸福,某种真理如果不利于幸福,人们就宁愿创造另一种事实以及与之相配的另一种真理。认识本质虽然重要,但策划幸福更重要,于是,关于本质的认识问题就让位给关于幸福的知识问题。人们关心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能够给人类创造比较好的命运?改革需要同样的现实主义的态度,不仅要有现实的社会理想,而且要对改革措施的后果和影响作出充分的权衡和估计。改革既不是为了社会科学中的抽象的价值,也不是为实现理想的乌托邦,而是为了切实改善不完满的社会现实。

农业型乡镇治理体制的改革应符合国家治理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基本方向应是强化乡镇政府的有效性。农村问题错综复杂,一次性解决根本问题是不可能的。农村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认清农业型乡镇政府的价值,需要审视讨论较为激进的改革方案。完美的制度是不存在的,而短期的社会理想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昌平,董磊明,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2_。

[2]金太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2_(1O)。

[3]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_。

第二篇:公共管理研究

征地拆迁工作中政府领导能力的加强

政治与行政学院 行政管理09级研究生 兰玲 2009010156

【内容摘要】在征地拆迁运作中,引发出了各类群体纠纷和恶性事件。主要原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有法不依、违法违规行政;利益驱动、权益失衡;监督失效等。所以加强政府的领导能力,就要确实不断地提高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监督能力。

【关键词】征地拆迁;群体纠纷;政府领导能力

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征地拆迁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主要工作之一。这项工作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和不同级别的政府贯彻执行法律、政策的情况不同,除少部分地区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大部分地区都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除个别特殊情况和客观存在外,主观上都凸现出了地方政府在执政领导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如何提升各级政府处理征地拆迁纠纷事件问题的领导能力,不断提高其执政能力水平,使征地拆迁工作成为一项经济发展的民心工程,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主要任务。

一 征地拆迁纠纷事件的主要表现

(一)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使拆迁人或开发商无法无天、肆意妄为。他们仰仗自己的优势地位置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违法强占强拆,致使被拆迁人群体反抗,最终酿成纠纷甚至流血事件。

(二)个别地方政府在执法过程中,征地强拆,严重侵犯了被拆人的合法权益。这便致使被拆迁人为了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使出了或自杀自残,或袭警、袭官的招数,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类似事件层出不穷,有增无减。

(三)部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管理不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发纠纷事件。一些地方拆迁补偿安置不到位、不合理合法,令被拆迁户产生逆反心理,不配合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征地拆迁行动,在双方人员情绪失控的情况下群体纠纷事件一触即发。

(四)个别地方政府的征地拆迁主管与开发商勾结,造成被拆迁户应得利益严重受损,引发了被拆迁户的极大不满,导致被拆迁户或集体到政府、党委门口

静坐上访,或以暴力抵制政府拆迁。

二 征地拆迁工作中政府领导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政策缺陷是造成征地拆迁纠纷事件的根本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此项规定中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被拆迁户处于有理无法讲的弱势地位。也导致了政府在执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剥夺和损害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是对政策的实施缺乏有效监督。各级政府在征地拆迁运作中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目的是为政府发展经济、为民谋利,以体现政府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宗旨。但实事上,一些地方政府自行其道,把上级或本级政府制定的政策当成摆设挂在了墙上,并没有完全按照政策实施进行。这时缺乏了有效的监督,再好、再完善的政策也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最后,在利益的驱动下最终导致权益失衡。在当前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形势下,各级地方政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用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为政府争取最大的经济收入。共同的利益目标让政府和开发商成为了交易伙伴,他们为了取得最大程度的“双赢”,势必会使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受损。

三 征地拆迁工作中政府领导能力的加强

(一)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提高和加强领导能力,严格依法行政。据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公布,近两年来,地方政府违法强拆导致发生群体纠纷或个别被拆迁人自焚自杀、袭警袭官等事件不胜枚举。“地方政府仍是土地违法案的主角”。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提高和加强领导能力,严格依法行政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在征地拆迁运作中存在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杜绝各种群体纠纷和个体恶性事件发生。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提高政府科学发展能力。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指导征地拆迁工作的实践,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大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等关系,妥善处理征地拆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要提高政府征地拆迁主管部门及其领导的领导能力。第一,必须要加强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执法能力的培养,要让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的理念真正深

入他们的心中,并且要在工作实践中做执法、守法和捍卫法律的模范,杜绝执法犯法或贪赃枉法的违法行为发生;第二,必须提高协调指挥能力。征地拆迁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是代表政府行驶征地拆迁职能的指挥部和指挥官,担任组织、协调、指挥工作的重任。要当好指挥官,完成好工作任务,要正确处理好领导和被领导、指挥部与拆迁人的关系;第三,征地拆迁主管部门领导者必须严于律己、防腐倡廉、自觉遵守法纪。坚决杜绝征地拆迁主管部门领导利用职务之便违法违纪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水平。

(三)不断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要以预防为主,化解矛盾,把事件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保证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工具的优势,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有针对性、经常性地进行综合跟踪和分析研究。有效防止和应对各种群体性纠纷事件发生时,要及时了解情况、掌握信息,深入现场,沉着指挥,按原来制定的应急方案组织领导,正确处理冲突双方的矛盾,果断地采取措施消除现场隐患和社会影响,把事件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提高政府科学民主决策能力。征地拆迁工作必须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并进行合法性的审查,最终做出有效决策。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采访和阶段性评估,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决策程序。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真正体现政府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的现代决策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玉军:《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博弃》[J],中国法学,202_(4)

2、朱东恺、施国庆:《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关系分析》[J],小城镇

建设,202_(3)

3、户邑《中国城市房屋拆迁的制度性障碍分析》[J],理论前沿,202_(3)

4、彭方平、方齐石:《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202_(5)

5、王才亮:《房屋拆迁纠纷焦点释疑》[M],法律出版社,202_年

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学苑出版社.202_.

第三篇:公共管理系研究方向[定稿]

共管理系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系拥有行政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硕士学位方面有公共管理硕士(MPA)的培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一)公共政策分析与影响评估

公共政策分析与影响评估方面,主要包括:

(1)公共政策分析基本方法论研究;

(2)公共政策评价方法;

(3)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制度安排;

(4)公众价值与公共政策;

(5)公共政策的计量分析方法;

(6)公共财政绩效与地方政府财政竞争;

(7)技术政策与产业政策;

(8)公共政策影响评估。

(二)城市管理与区域创新系统

(1)城市管理;城镇化;城市可持续发展;

(2)土地利用系统;空间发展;区域经济和决策;经济与社会文化动态性、政策过程的交互作用;

(3)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及劳工关系(组织内部的创新过程);国家、区域、部门创新系统以及知识网络(组织间的创新)。具体包括:技术管理体系研究、技术管理评价、技术管理的方法和工具、技术变革的组织管理、技术创新理论与战略问题研究、多维视野中的技术发展研究;

(4)科技与教育政策。

(5)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专项,主要包括: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专项研究、能源经济与战略管理专项研究、“新型现代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专项研究。

(三)基础设施政策与管理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设计与运营的不确定性、智能、柔性研究;在保证公共利益情形下公共和私人部门的角色和责任;基础经济学对制度设计、产业组织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基础设施产业集中化。具体内容有:(1)网络设计策略;(2)网络运营与控制;(3)基础设施规制;(4)基础设施经济。该领域的研究涵盖了能源、通信、信息技术应用、水资源、垃圾与废物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重大项目。通过一般性理论建构,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可行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方案。本方向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工程与控制理论、多主体决策理论和多目标决策理论等。利用这些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理论主张,提供面向基础设施设计与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多种解决策略。

(四)公共群决策与协作工程

公共群决策与写协作工程方向主要在信息与通讯技术应用下的电子政务、社会管理、信息社会等领域进行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公共服务系统工程基本理论,包括公共服务的概念,公共服务用户价值度量,公共服务的组织架构,公共服务的操作过程,公共服务的技术架构;

(2)公共群决策理论与方法,信息社会与电子政务的一般理论,包括公共决策程序、理论与方法、公共决策优化模式与方法、电子政务环境下的管理模式创新、公共服务客户行为模式研究、公共部门知识管理、公共部门过程管理、互联网发展策略研究、信息社会;

(3)公共服务中的信息行为理论与网络支撑技术,公共服务与决策的协作模式与机理;

(4)信息网络技术的社会应用等。

(五)政府管理及电子政务

(1)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

(2)地方政府治理,政府规模,绩效评价、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体系;

(3)公共与私人合伙模式(PPP)、政府、企业、个人合伙模式(PPPP);

(4)电子政务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价;

(5)电子共融与电子政务,电子民主;

(6)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流程管理与改革;

(7)政府生产力改进模式。

202_-3-27

第四篇:城中村公共治理研究已付款

城中村公共治理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的城市发展将近郊农村纳入到城区范围,也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城中村”。“城中村”现象越来越普遍,然而这种现象并没有将农村彻底变身为城市反而衍生出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诸多社会矛盾。这种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但能在问题根部解决矛盾,还能有效地加快城市化进程。本论文通过研究城中村问题形成原因,分析治理方案以期达到对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借鉴作用。

关键字: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现代化治理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社会问题,城中村,指城镇化过程中被融入到城市建设用地的农村地区。它不但反映了社会矛盾,也映射出农村内部更深层次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大业。

一、城中村形成原因

笔者在经过多方面分析调查后,认为大致有五个原因:

1、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直接导致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这种发展必然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逐渐向城郊农村扩展,导致农业用地转变成工业用地,农村土地价格飞涨,更加速了农村用地转向为第二、三产业用地。也促使了农村被城市包围导致这种现象。而城中村这种住房,则是当地居民为了获取更多征地赔款所建成的。

2、外来务工人员多,分担老城区的城市职能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增加,老城区无法承载这种负担,更加促进了城中村的发展,各种廉租房的筹建导致了城中村脏乱差的现象,并且多次治理无效,成为顽疾。并且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导致了城中村各种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进一步导致了城中村居民生活水平低的情况

3、相关政府部门没有提出准确的规划方案 由于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逐渐包围农村的趋势更加严峻,政府并没有预先准确的估计出这种状况,并对其出台相应的管制措施,是导致城中村形成的一大必然原因;其次,政府面对城中村当前的形势,有些措手不及,城中村居民的安置,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安置之后还需要为当地居民解决就业、医疗、教育等相关问题,可是这些问题现在难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也是造成城中村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4、农民为获得更多利益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用地划为城市建筑用地,农民没有了土地,失去了为生的来源,纷纷进城务工,同时,随着土地越来越少,人们开始稀土如金,不断的进行房屋的改建,对占地租金越来越不满足。从而导致农村用地不好规划,拆迁困难的现象频发。

5、城乡管理二元化

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城乡管理二元化,这种二元化制度包括:二元化户籍制度、二元化社会保障、二元化医疗、二元化教育等一系列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面对这些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并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且从另一个方面看,二元化所有制还是指土地的二元化,农村的土地归于农民自身使用,农村宅基地归农民自身所有,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租金会无限量的抬高土地用价,从而导致现状。

二、城中村治理

1、治理城中村硬件设施

众所周知,城中村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脏、乱、差”,房屋违规建设,道路堵塞小摊小贩难治理,垃圾回收困难,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治安管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现在各大城市治理房屋违规建设的方法大多是建立新民居,整顿城中村房屋建设,规范居民住房水平,或者引进房地产开发商对农村住房进行统一建设。对于道路交通设施,政府则是出资出力维护道路交通设施,整治道路安全以及卫生问题,加大城中村治理的财政支出。整顿重工业、轻工业中小企业废气、废水排放问题,关注环境污染,保护农村土地及饮用水资源。政府应加大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城中村道路、环境等问题。从外在改善城中村“脏、乱、差”的现状。

2、规范管理外来务工人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涌入城市,但是政府资金有限,老城区承载能力有限,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居住在城中村,不但价格便宜,而且位于城区方便出行。这样的问题就来了,外来人员流动性较强,人员关系复杂,给城区治安带来很大的威胁,“偷、盗、抢”,“黄、赌、毒”等违法犯罪现象频发,且屡禁不止。对于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应该严重的重视起来,城市的发展需要人才,但是当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乱象频出时,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地政府应该规范外来务工人员的户籍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同时也要维护其合法权利。当地村委会更应该对此问题重视起来,协助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管理,保证社会良好治安。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仅靠土地租金,是不能真正解决城中村问题的。不能仅仅为了眼前一点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出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就业问题、孩子的上学问题、农民的养老问题等消除外地养终身的观念。杜绝“拆二代”不良现象发生。政府可以采用定期拨款,或者采用推荐就业,帮扶创业、帮助农村困难户解决困难等措施,吸引农民,从根本解决问题。

4、做好拆迁安置工作,免去农民后顾之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建新民居是近些年政府最常用的拆迁手段,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然而个体具有差异性,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是用这种方案,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因地制宜,在拆迁改造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拆迁款能准时落到农民手中,免去其后顾之忧,其次开发商必须率先安置拆迁群众,保证其利益。

安置工作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对于观念非常守旧的地区,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拆迁之后的优抚待遇,保证其自身利益。对于关心日后没有土地无以为生的农民,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对其进行劳动培训,学习技能,并安排工厂就业。对于一些对拆迁费不满意的人,政府则可以从其家人入手,从其所欠缺的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安置工作,不仅仅包括就业,还有医疗、教育、社会保险、交通、公共安全等,这些政府都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因地制宜解决问题。

5、加大对农村软件设施的投入

这就要求政府实行“城乡一元制管理措施”从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教育、户籍方面进行内部的整改。这就是从问题的根源入手抓其根本。我国近些年来对于农村问题特别重视。

202_年我国政府更是推出了户籍制度改革内容大致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这一制度的推出进一步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从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推进了城乡一元制管理。

我国近些年来不断地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适龄儿童教育问题,改善农村医疗措施等一系列举措都会对城中村乱象起到一个治理的作用。对于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来说,城中村这种畸形发展显然是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为了建立现代化城市,对于政府来说,出台更有力的措施,保障社会治安,规范农村用地等都会起到有效的作用;对于社会团体、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就业的问题,当然更应该在注重经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环境的保护;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规范自身的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环境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结论

城中村的治理,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方向,关系国家健康发展,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方针,要重视人才队伍,提高城中村治理效率;创新体制机制,开阔发展思路,在政府的领导下让城中村乱象得到改善;落实城中村文化、经济、环境、社会保障建设这是城中村改造的根本、重中之重;改善社区民生。最终在城中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形成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建议及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 【2】仇保兴.和谐与创新: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危机与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_ 【3】萨瓦斯

E S.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_:68.【4】 邵任薇.城中村改造中的政府角色扮演:安排者、监管者和协调者[J].城市发展研究,202_(12):125-128.【5】王春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实践[J].浙江

【6】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J].中国行政管理,202_(10):16-19.【7】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2_ 【8】华兴顺.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_(3):17-21 【9】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2_,(6)4-8 【10】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2_,(6):35-45 【11】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_

第五篇:公共管理研究指南

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参考

一、202_年自科基金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部重点课题

城乡劳动力市场整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实现机制研究我国金融安全综合管理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理论与政策研究

气候变化适应性及管理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功能分异研究

二、202_年社科基金公共管理领域相关课题

我国农村制度创新与农村治理研究

民族地区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机制及政策研究

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研究

比较政治和比较公共政策研究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研究

我国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和评估机制研究

我国权力监督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研究

互联网与廉政建设研究

我国人权行动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研究

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公共预算和公共财政建设与人民民主发展的关系研究省直管县(市)体制的探索研究

治理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制度机制与途径方法研究领导干部公推直选的模式和操作程序研究

服务型政府与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研究

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研究

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研究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研究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研究

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研究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研究

农民政治参与和乡镇治理机制研究

村民自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

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和救济机制研究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国家金融安全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与公民权益保护的关系研究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政治分析

社会资本与政府信用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国公务员规模和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研究

志愿者行动与政府管理的关系研究

社会保障的政府职能研究

城市管理与居民自治的关系研究

三、202_年中国行政管理重点课题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政府机构改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

创新和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科学理论体系研究

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研究

政府市场监管能力研究

第三部门与志愿者制度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综合改革研究

政府绩效预算与绩效管理研究

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研究

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动向研究

四、第一、二届全国MPA优秀论文选题

危机与变革:中国乡镇公共管理制度缺陷及纠错对策研究上海公交定价机制与比价关系研究

“三项改革”后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研究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的市场机制研究

天津市土地资源的公共财政调控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路径选择——厦门公交民营化改革案例分析

城中村改造的政策选择

从延安乡镇治理状况看中国欠发达地区乡镇治理模式创新“后农业税时代”化解乡镇债务问题研究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的城市住房供应政策探索天津市武清区推行村级民主研究

河北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上海浦东护工市场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公安派出所绩效评估研究

城市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中国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参与艾滋病预防控制的草根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基于CSSCI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温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及政策研究

中国有线电视业的政府规制改革研究

村级组织债务问题研究——以盘山县村级组织债务为例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平与效力研究

世界银行对中国公共政策的影响

五、近年来公共管理研究热点问题(刘智勇拟写)

1.社会风险的防范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3.加强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研究;

4.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内容与途径研究;

5.基层民主建设与公民有序参与研究;

6.区域(复合)行政管理与区域协调合作机制研究;

7.政府职能转变与社区管理体制研究;

8.行政问责制与政府执行力研究;

9.非政府组织培育与建设研究;

10.政府部门利益对公共政策公平正义的影响研究绩效管理、效能、行政成本

公共人力资源、公务员职业化

电子政务效率评价

行政伦理与行政文化

网络治理与网络民主

公共管理(乡镇治理研究综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