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的一些细节解读
关于二胎
从微观上来说,对个体家庭的影响很大,从宏观上来讲,对国家社会的影响有限。光放开二胎还不够,应鼓励生育二胎,家庭养育成本应部分外部化、社会化,政府应承担更多的生育成本。
从宏观上来说,人口安全是国家基础,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动力,人口失衡、萎缩、超低生育率,呈弱持续发展或不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中国要走出超低生育陷阱,逐步提振生育率,继续改革,鼓励生育,小步快进。改革是连续的过程,单独夫妇二胎政策是起点不是终点,国家需从生育权限政策和生育导向政策两方面做更多积极努力。生育权限要达到自主生育,生育主体能实现自主、自由、负责生育。
生育导向方面,国家应鼓励向2个孩子方向发展,杜绝独生子女政策。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国家需要出台更良性的刺激和鼓励政策,鼓励更多的年轻家庭生育2个孩子,生育的权利和导向需要得到跟多的保障。目前生育成本太高,家庭养育成本应部分外部化、社会化,由政府承担一定的成本,比如延长产假、增加生育津贴等。对缓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增长作用有限:
关于教育
2012。教育公平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民众反映突出的高考、择校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努力推进,从体制机制上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办法。
2013年秋季学期开学,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启动实施,配套启动的电子学籍系统将在年内实现全国联网,从技术层面彻底杜绝可能与择校或高考移民挂钩的虚假学籍、重复学籍,同时还可为随迁子女跨省转学提供便利服务。
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需要更加强大的物质保障。2013年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小产权房
所谓“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其产权证不是由国家房管部门颁发,而是由乡政府或村政府颁发,所以叫做“乡产权房”,又叫“小产权房”。2012年2月,国土部发言人表示将于2012年试点清理小产权房。
“小产权房”并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它只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通常所谓的“小产权房”,也称“乡产权房”,是指由乡镇政府而不是国家颁发产权证的房产。所以,“小产权”其实就是“乡产权”或“集体产权”,它并不真正构成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产权。说的再直白一些,“小产权房”是一些村集体组织或者开发商打着新农村建设等名义出售的、建筑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或是由农民自行组织建造的“商品房”。
“小产权房转正”须先修法
不过,在陈志看来,“小产权房”的转正并不会立即得以实现,因为它还面临着诸多难题需要解决。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法律上的障碍,《宪法》中规定的土地所有形式只有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而且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民只能在宅基地上建造房屋,不能出租、买卖或变相买卖。
“那如果“小产权房”转正,就必须要修改法律,否则转正的行为就是违法的。”陈志说,从《决定》体现的精神看,依法治国是一个很明确的原则。因此即便“小产权房”转正,也必须是在修法之后。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小产权房”的转正也面临很多具体问题。“如果“转正”,那之前买卖“小产权房”的行为如何界定和处罚?这肯定是违法行为,如果简单的“转正”,就等于承认了之前的违法行为。”陈志说。此外,他认为,“小产权房”如果转正,那势必还要采取补交土地收益等方式补交一定的价款,那么补交的金额标准多少,时限界定在哪里?这些都需要明确。
户籍制度
北京的户籍捆绑:
买房:连续交税5年或者间断8年
没北京户口不仅买房受限制,而且价格上也会很吃亏。北京本地人可以买两限房,外地人只能买商品房,价格要贵出一倍。
孩子生下来之前回老家开准生证,还得到单位开初胎证明。儿子出生21天后,再拿着这些材料去医院开出生证明。
无法享受医疗保险
公立幼儿园上不了,只能选择离家近的私人幼儿园
五险一金是按北京的标准缴纳,但是领取养老金却只能按老家的标准
长期以来,在人为营造的低利率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依赖大规模的工业和基建投资,期间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但享受不到城镇户口的相关福利。
不过,许多潜在改革方案将对国有部门不利。国有银行将被迫高息揽储;地方政府可能不得不为日益扩大的城市人口支付额外的社保费用,而且还不清楚新的税收方案是否足以弥补相关的资金缺口。
在中国政府的改革方案中,最核心的就是李克强的城镇化目标。李克强认为,城镇化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并刺激私营领域的消费。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下属、负责起草城镇化方案的规划小组拿出的方案被其他部委和政府部门泼了冷水,这只是城镇化阻力的一个缩影。
目前中国已有2.6亿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如果让他们享受和城镇居民同样的福利,那么从住房到教育的所有资源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已然超负的地方政府还将承受更大的财政压力。
由于地方政府向中央游说,而且户籍制度改革也牵动城镇中产阶级的利益,因此改革计划可能最终被大打折扣。
根据迄今为止发布的少量城镇化方案的细节,改革将从中小城市开始——而大城市数百万农民工的命运仍然不得而知。
前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黄育川表示,总体而言决策者还是倾向于推进中小城市的户籍问题,但这种策略是有缺陷的。他说,在小城市上城镇户口现在已经很容易了,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生产率提高更多的是在大中城市。
考虑到高层领导人将城镇化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因此最终出炉的方案可能会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有更为大胆的动作。
改革时机成熟
中国政府考虑推出新政策的领域:
—金融自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提高家庭储蓄回报,以及放松跨境资本流动管制。—让地方政府来负担大部分社会性支出,同时赋予地方政府新的征税权,以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和举债的依赖。
—给予农民更大的土地经营自主权,尽管农民的土地从形式上仍为国家所有。
—取消政府对能源价格的管制。这对于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努力至关重要,但汽油和电
力价格的上涨将难以被消费者所接受。
—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李克强总理已承诺在任期内将行政审批事项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据世界银行(WorldBank)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1981年的0.29升至2009年的0.42。基尼系数是衡量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
—改革户籍制度,让进城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
劳教制度
195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成为劳教的主要依据。劳教制度历经半个多世纪,近年来因其法律依据不足且违反宪法和上位法,有违罪罚相当和程序正当等法治原则,且在实践中被广泛、严重滥用,劳教措施侵犯人权的问题成为众矢之的,其存废或改革的讨论不断。
任建宇曾是重庆市的一名大学生村官。2011年9月23日,重庆市劳教委认为他通过网络发表不当言论,对其作出劳动教养两年的决定。2012年8月15日,其父任世六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劳教决定。开庭前一天,重庆市劳教委以“处理不当”为由,撤销了任建宇的劳教决定。
能源调价
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等三地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来确定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
油价今后10个工作日一调取消4%调价幅度限制
水、电、气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价格一改,就要上涨,老百姓的利益就要受到冲击,这是改革最大的难点。但是如果不改的话,资源价格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供求就越来越不平衡。比如,冬季各地开始出现的气荒,气荒的主要原因是资源能源价格太低,导致使用量大,燃气企业由于亏损,生产积极性不足,使得燃气作为清洁性能源在冬季供应不足。
11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解读《决定》时称,下一步将进一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减少政府定价项目,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将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同时加快健全科学合理的价格调控体系和公开透明的价格监管制度。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专家:制度化了 地方改革创新才不是“一阵风”
2013年12月02日 07: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广州网上发布行政权力清单‛、‚陕西高陵官员上电视晒房‛、‚安徽宿州书记市长带头登报承诺杜绝红包‛……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兴起了一波新的廉政改革尝试。
这些新的尝试究竟能否遏制腐败?它们有没有全国推广的可操作性?它们是否只是‚一阵风‛?中国青年报记者访问专家探究:地方廉政创新,成色几何?
六成创新集中在‚廉政建设‛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被公开报道的17条地方改革新尝试中,廉政方面的有11条,占到六成以上。此外有4地推出户籍制度改革举措,两地作出信访制度改革。
目前廉政的新探索,包括广东、河南、广西、陕西、安徽、浙江、青海、湖南8个省份,涵盖政务公开、官员财产信息公开、严管三公经费、舆论监督、公共服务领域向社会开放等内容。
其中,最‚多管齐下‛的当属广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第二天,广东省纪委重申‚公务通信不得挟带贺卡‛,9天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发文要求铁路建设融资向社会投资者开放。
创新,不只是省级自上而下的。11月20日,佛山市引入第三方评估新闻发布工作;紧接着的21日,广州市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各部门网站,开通了‚广州市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专栏。这个专栏里公布了包含387项行政审批职权、3138项行政处罚职权的‚行政权力清单‛,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政治学教授肖滨认为,广州市的举措具有示范效应。‚广州在优化审批程序之后,进一步公开行政权力清单,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是可以向全国推广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周志忍表示,在约束政府部门的自由裁量权方面,广州的尝试并非全国首创。
他介绍,早在2010年,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已下发《北京市城管执法 —1—
系统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一览表(草案)》,‚避免了同案不同罚的现象发生‛。
最有‚服务精神‛的,当属广西多部门陆续废除‚学习不对外办公‛制度这一条新举措。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反腐专家何增科介绍,不对外办公在全国很普遍,‚但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在工作的时间不正常办公,显然不合适。内部学习不应当占用给公众服务的时间,所以,广西的举措符合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
他认为,广西各部门率先迈出这一步,值得推广。‚这个推广起来并不困难,政治学习时间应该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
走向更公开的不只广东、广西,还有湖南的纪检部门。
‚@三湘风纪向广大网友问声好!‛11月20日9时,湖南省纪委省监察厅正式开通官方微博,湖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建国发出第一条微博向网友问好。网友‚一粒小种子‛写下期待:‚让民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这种公开的姿态,得到了学者的认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何兵认为:‚信息公开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如果信息公开不到位,那政府信誉就会出问题,面临公众的谴责。‛
一些廉政举措,则被专家指出了不足之处。
对于安徽宿州书记、市长带头登报拒绝红包的举措,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认为,当地领导的‚道德示范意义大过推广价值‛。
他分析:‚因为这种公开示范缺乏实际监督,只是自我道德的一种标榜、要求,能否达成这一承诺,完全靠个人的道德约束。‛
对于青海‚省级领导换公车需选择国产品牌‛的新规定,何增科认为:‚提倡用国产车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应该鼓励。但同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避免对已有公车的浪费,再去采购。‛
电视晒官员财产,能推广吗
并非所有公开尝试,都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直接‚催生‛的。
比如河南周口市的‚电视问政‛,已试运行了近一年,网友就在近期为其叫好。‚每两周一期,周四晚播出,每次35分钟。‛这个时间被不少周口市民牢记。今年1月以来,已有16名市直单位的‚一把手‛接受这样的‚现场直播‛。其中,不乏一把 —2—
手‚被问得直冒汗‛的情况。
而陕西高陵县的做法告诉人们,电视不只可以用来‚问政‛,还可以用来‚晒房‛。11月11日,高陵县纪委下发通知,全县19名党政‚一把手‛依次在电视、网络上,面向全县30万人,介绍廉洁自律及配偶子女基本情况。同时,监督投诉热线也被公布,群众可以监督和举报。
‚此举完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何增科表示,‚会议中也提出,对新起任的领导干部个人事项信息公开进行试点‛。
早在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就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首批55名官员进行财产申报试点。
但从阿勒泰到之后陆陆续续试点的浙江慈溪、湖南浏阳、宁夏银川和青铜峡,虽然各地具体操作有较大差异,但结果却非常相似——未能继续推广。
对比此次陕西省高陵县推出的新举措,周志忍认为,比此前其他地区的试点有三点进步:‚一是公开范围扩大了,包括了官员配偶、子女的信息;二是公开的渠道不一样,通过电视公开述廉,更能引起大家关注;三是影响受众范围也扩大了,不会读报、上网的百姓也可以看到。‛
但学者们也指出了电视‚晒房‛的局限性。
‚与国外采用官员填写公用报表的方式相比,电视公开官员的信息是否真实、全面,观众无法核查,老百姓没办法拿着视频去查。‛周志忍说。
他建议,老百姓可以申请官员签字的电子版信息材料,这样便于追查、留底。‚官员信息公开,如果能统一表格、模板,让老百姓知道,可以通过什么渠道、什么理由去查询,更具实效。‛
何增科提出,除了‚比较有轰动效应‛的电视亮相外,各地还可以尝试其他公开方式,‚比如在政府网站或政府公报上公开‛。‚政务公开如果和个人利益、家庭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信息公开就有抵触心理,这是人之常情,但也恰恰需要加大力度。‛
周志忍还提出,‚涉及人数少‛也是电视公开官员财产信息的局限性。
他认为,在一个县级单位,具有独立审批权的干部都应该信息公开,‚最少也有一两百人‛。‚而高陵县仅选出19名干部,可能让老百姓认为其他官员有问题,不敢公开信息,这样对增加政府公信力并无好处。‛
学者们认为,‚电视公开官员财产信息‛的方式并不能普遍适用。
—3—
肖滨指出:‚在有限范围里,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有一定优点,但要推广到地级市等更大范围,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周志忍举例:‚一个县级班子,副处级以上干部有20多个,科长、局长人数更多。‛
王文章则质疑,电视公开只是‚作秀而已‛。
‚如果没有制度化,就几个官员公布财产的话,那有多少意义?老百姓见多了试点,也很可能不相信。‛王文章说。
网络严控‚三公经费‛,能持久吗
同样,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人们才再次关注浙江乐清市的‚三公网络监督平台‛。从今年8月以来,这个平台包含的是该市‚三公‛——公务接待、公费外出、公车节假日报备和运行定位的申报、审核、审批、监督,每个干部都要报上菜单、账目明细。它还和公车的GPS定位系统相连,是否违规用车,也随时可查。
何增科认为,举措的意义在于‚它给官员发出了信号,起到了威慑作用,提供了监督官员的一个新渠道‛。
‚现在有很多社会热心人士密切关注政府上网的信息,对每一笔政府支出流向是否合理,会提出判断。如果政府愿意自己公开信息,就表明了自己的一种态度,愿意接受社会的检验和公评。如果公开的信息经受住了公众和社会的检验,那么,政府会赢得老百姓更多信任,有助于形成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王文章还表示,‚三公‛信息公开得有一个前提——‚公开得要彻底、细致、具体化‛。
‚现在有的政府部门采取比较模糊的方法,只给出大概数,老百姓不知道三公经费具体怎么花的。而像乐清这样,把每天的吃喝、几个人参与,都发到网上,方便群众更好监督‛。
周志忍则明确表态,‚我不认为这套制度能持久。‛
他举了一个例子:四川省巴中市白庙乡是第一个搞‚三公‛经费全部公开试点的。‚吃一顿饭、抽一盒烟,接待谁都有,但是搞不下去了,原因是整个大环境,上一级的人来考察,也不敢吃饭,连一根烟都不抽。地方是很廉洁,但是大环境不是这样,没人愿意去公开消费的地方,最后改革试点也无果而终。‛
肖滨则认为,这符合网络公开的大方向,存在推广可能。‚网络公开可以随时查到,与电视不同,有助于民众对政府‘三公’经费的监督,这个推广空间更大。虽然不能 —4—
设想一个举措就能遏制腐败到什么程度,公开总比不公开好。‛
周志忍介绍,5年前,内蒙古某县也在搞‚三公‛经费改革,他认识其中一名领导。‚改革初始一两个月,大家都觉得如释重负,没有必要迎来送往,喝酒接待‛。但三四个月后,就出现问题了,‚由于不接待,很多职能部门不愿意来,就没有人缘、人气和关系,一些额外资金和项目审批就批不下来‛。
最后坚持了八九个月,‚不仅仅是额外灵活申请的项目资金申请不下来,明确规定给当地的资金也拿不下来,有关部门一直拖延不给。‛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最后县常委开会说:‘这一年损失比较大,我们要加大接待力度,把损失补回来’,于是,马上恢复得比过去更加厉害。‛周志忍说。
制度化了,地方改革创新才不是‚一阵风‛
学者们在受访时表示,‚三公‛信息公开、官员财产信息公开的方向是正确的,地方也进行了不少‚大胆的尝试‛,而下一步就是‚制度化‛。
‚现在官员信息公开还不是法定义务,哪些人要公开,不公开需承担什么责任,都应该具体规定。‛何兵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周志忍也表示:‚公开的渠道是次要的,关键是‘公开官员财产配偶信息’能不能作为一个制度留下来,如果是为了争改革的‘风头’,过几年就没有了,这样的作用不是很大。‛
周志忍认为,现在‚三公‛经费公开问题在于‚是靠一阵风‛。‚有些地方抽一包烟都公布,有些就马马虎虎,最后往往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坚持不下去了‛。
对于各地试点很难持久的现象,王文章认为是‚普遍存在‛的。‚改革涉及利益群体,他们会抵制、反抗。比如,对上面的规定做一些变通,打折扣地执行,变相地消极拖延等,想当然地为自己捞利益。但我们要从制度上把这种私欲控制住,让他不可能钻空子,才是一个好的改革方向。‛
因此,学者普遍认为,公开‚三公‛经费应该走向法治。
‚有了由下至上的探索之后,应该由上至下出台具体实施政策,明文规定统一模板,分级别公开,公开哪些信息,隐瞒信息受到什么处罚等等,才能真正走向落实。‛周志忍说。
‚首先政府得有决心,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还应建立健全《预算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的配合机制,明确规定‘三公’经费必须公开。‛王文章说。
最后,何增科的一席话,对今后的改革活力给予了期望:‚35年改革开放,出现一 —5—
个比较让人担心的现象,就是改革的动力在衰减。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在国家层面上,改革更加焕发活力,各个地方也都积极推动政府创新。各地政府的创新,对于增加社会活力是很有帮助的。‛
—6—
第三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如何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共16个部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是指导中国改革发展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本社从21日起开设“新华社信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专栏,对《决定》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行解读。(编者按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第四篇: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
解读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近5000字,全面回答了深化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调动起各个方面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学生必须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总体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三、改革重点
(一)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设立两大机构
/ 10
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统筹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一,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因此,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第二,建立高层次、有权威的改革协调机制和工作机构。这是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攻坚克难的重要举措。
2、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安全部的职责是不一样的,也可以理解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国家安全部的上级部门,它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解放军总参二部三部、总政的联络部、外交部、外宣办等部门,全部揉并在一起,成立一个大的国家安全委员会。
目前,世界上设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还有美国、巴西、智利、南非、土耳其、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其职能是负责协调涉及国家安全、外交的重大战略政策,同时向国家元首提供涉及国家安全的建议,是跨部的协调机构,其成员来自军事、外交、情报、执法等事涉国家安全的机构高层。
四、改革要点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发展
全会公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个方面是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既强调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也强调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际上强调的是共同发展,让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1、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 10
2、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3、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4、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关键是要在搞活微观经济的基础上搞好宏观管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效能,建设现代政府。
1、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我们最大限度地放权,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这次转变职能,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
2、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经济领域简政放权的同时,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责必须加强。
3、要优化必要的行政审批程序。政府转型要有个过程,不该审批的不再审批,该审批的则要把关审好。由于多种原因,像钢铁、水泥等行业上项目都是需要审批的,但多年来恰恰没有管住管好,以致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相比之下,家电、服装等行业早已走上市场化轨道,不用政府审批,靠市场优胜劣汰,没有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4、要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转变职能、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后,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管宏观,管好那些最该管的事。
5、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本身就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政府职能,推动改革发展,建设现代政府。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1、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这不仅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源头上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措施。
/ 10
2、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各级政府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一般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力补助。
3、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要按照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和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继续做好各项税制改革工作。
4、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益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分配作用,推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五)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决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决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要素、商品与服务在不同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的国家必须尽可能充分地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建立健全适合开放型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组织机构和法律法规,涵盖组织体制、程序体制、管理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
(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基层民主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的制度
/ 10
(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1、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2、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九)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十一)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1、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3、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5、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十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 10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2、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3、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5、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十三)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生态保护红线 资源有偿使用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1、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依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
2、健全完善文职人员制度。完善兵役制度、士官制度、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配套政策。
3、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法规制度。
4、健全军费管理制度,建立需求牵引规划、规划主导资源配置机制。
(十五)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打破干部部门化。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 10 五、七大新意
(一)改革总目标的设置上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间表。
(二)对市场角色的全新定位
公报中,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更加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其中隐含的强调信号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做市场仲裁者的地位,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除非市场失灵,政府理应管住“闲不住的手”。
(三)对法治的高度强调
在建设什么样的政府上,公报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在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上,公报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操作路径。核心上向社会让渡可以放手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合力。而公报中对司法体制改革使用的“依法、独立、公正”三个词,也预示了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四)对民生领域改革的高度关切
在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的态度,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既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改革的创新。比如,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可以展望,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五)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的坦率表述
公报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六)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 10
公报指出,“通过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为处理好央地关系,提高科学调控水平指出了路径。
(七)对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空前强调
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继承,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括性的、方向性的论述。这是改变中国面貌的又一个重要关键节点。新,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视野和路径,也表明着中国的未来。
五、重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今天开幕了。历经35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中国领导层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核心改革框架,指导未来10年决策。这次会议将是1978年邓小平让中国踏上经济改革开放之路以来最重要的三中全会。
(一)突围利益固化的藩篱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新一轮改革首先需要“破障”。尽管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半年里,国务院先后3次下发文件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221项。
人们都关注改革、期盼改革,但改革动力何来?
(二)凝聚改革共识,实现公平正义
改革遭遇瓶颈期,关键是要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强改革信心,最大能量释放制度红利。
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在哪里?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改革历程,前35年是“做大蛋糕”,今后应当在此基础上“分好蛋糕”。一项媒体调查中,近六成的人最期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平正义”,位列榜首。由此可见,推进公平正义不仅是现阶段改革重要的民意基础,也是改革的重要目标。
/ 10
公平正义体现在方方面面。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经济领域,所有市场主体应不问“公”“私”,实现公平竞争;社会领域,人人都应该是依靠规则而不是依靠关系;司法领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更要落实到每一起案件中。人们期望,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平准则”为改革凝聚更大的力量。
(三)整体推进加重点突破,改革全面提速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近些年来,经济领域改革较多,而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一头重一头轻”的问题日益突出。
实际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确定今后改革方向,整体推进全方位改革、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自然在情理之中。
回过头来,改革要整体推进,但不是齐头并进,而是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有序推进,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要实现突破。
人民网开展的“你最关心哪些改革关键词”的网络调查中,收入分配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医药卫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得票数位居前列。这些领域改革如何突破,人们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回应。
(四)冲破经济转型中的社会束缚,释放发展活力
改革激发活力,活力推动发展。今后的中国要长期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依旧需要通过改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一些领域束缚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不少,在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创业难、创新难中都有体现。一位企业家直言:“跑个项目,我连政府部门的收件员、预审员都得打一遍交道,期待政府职能转变再加力!” 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从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从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到月收入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暂免征收营业税,从上海自贸区揭牌到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从市场到企业、从经济到社会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无疑都将激发更大的发展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如何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开出“药方”,进一步突破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
/ 10
/ 10
第五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汇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汇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报告摘要】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公报解读】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在公报中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央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具体包括强化执政党领导地位,进一步建设人民民主和以法治为基础建立规范的国家治理体系等目标,其中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水平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治理是这次公报中的一个新的亮点、新的突破。国家治理一是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人民也是社会的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一个方面的角色,都是主体之一,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二是渠道多元,治理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治理也表明了方式的变化;三是治理要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综上所述,这一总目标表明,中国35年来的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拓展,程度不断加深,层次不断提升,统筹社会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中国改革包含新的目标、进入新的阶段、达到新的高度的根本标志。
[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是由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治理方略构成的,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的治理,使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社会的、历史的,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当代中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微言微语】
国家治理不仅是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还包括正确处理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公民间的关系以及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全面有效协调社会关系的概念,涉及如何进行更好的权力配置、提高政府自身的管理水平等方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二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
【报告摘要】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报告解读】
公报中关于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上述表述,绝大多数之前都提过,有的出现在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里;有的出现在中纪委全会的会议通报中。但是,将上述内容“整合”到一个文件的一个段落中,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还是第一次。这些内容实质上讲的都是“权力”,监督权力是反腐的核心和关键。公报把跟“权力”有关的内容整合到一起,体现出的是对权力监督的重视。
一、向服务转型 政府要把伸长的手缩回来
公报中提到“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胡税根认为,现阶段存在的最大弊病就是政府的手太长,没有厘清市场与政府各自发挥作用的边界。
首先,是政府对市场仍然有过多干预,设置了过多的行政壁垒。比如在能源、基础设施、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准入门槛还是偏高,民资很难进入。“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说了几年了,但其实并没有很好落实。
其次,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当市场遇到问题,政府更多地是用行政手段、财政手段来解决问题,尽可能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典型的问题就是对房价的调控,采用了像限购令、国十条等等调控措施,但从目前看来效果并不理想。
再次,就是对国有企业还有太多保护,对民企来说竞争环境不够公平公正。目前,我们国家的银行存贷款利率差达到了3%左右,很多国家通过市场化调节这个数字仅为1%。这样一来,实际上是剥夺了储户的利益,也加重了企业和社会的负担。
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政府要把伸太长的手缩回来,进一步简政放权,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让市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需要给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除了清理审批事项,还要降低行业的准入门槛,并通过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规范审批收费等工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激发社会的创业热情,增强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二、简政放权 行政审批改革是突破口
政府转型离不开简政放权,行政审批改革是突破口。有了行政许可,就有了权力寻租的空间,行政许可越多,权力寻租的空间就越大,也便有了腐败。通过减少审批事项,不仅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还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虽然从表面上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只是减少在经济领域的干预,但其实它是以一种制度重构的方式,在制约政府的权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建立公信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政府在提高时效、降低收费的同时要警惕一点,所有这些改革必须合法合规,不能越过市场和法制的边界。中央或者地方能够在新一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建立三张清单——权力清单、职能清单、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哪些是必要的审批条件,哪些是前置条件,都统一规范地列出来,不要像过去那样因为一些潜藏的利益问题把流程和环节遮着掩着。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三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报告摘要】
全会公报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报告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公众期待的政治体制改革、反腐倡廉、收入分配、社保就业和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做了部署和安排,从政治体制改革来看,最重要的还是围绕规范各方面的权力运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围绕着这样的目标进行多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这些方面必然会使未来我们国家的治理向着更加科学、民主、透明的方向来发展。
现在腐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能够威胁党和国家的一个敌人。从三中全会公报来看,要在权力上做文章,让它在阳光下运行,把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制度问题,因为反腐败问题是有几个阶段的,过去我们是战争时代,因为当时也不可能有太大的腐败,在革命根据地也有腐败的现象,那就是大家发现问题,举报,那就很快地查明了。后来我们进入社会主义时期,过去搞的是运动式的防腐败,效果就不太好。现在我们要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制度防腐。三中全会非常强调制度建设,我想反腐倡廉上最大的一个部署也是用制度来防腐败。因为运动是一波一波的,不是很常规的,有点难以持续,用制度反腐,那就常态化了,而且是程序化的,非常科学。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攻坚期、反腐治标关键期和公众舆情关切期,反腐败从撇清发展的寻租经济“水分”,滤掉社会的奢靡风气“糖分”,减少改革的利益冲突“戏份”等方面体现并仍将体现出经济治理、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多功能”
在接下来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不论是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是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都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这些是三中全会给反腐败的“任务包”,也是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增长点。
【重要意义】
首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使转变政府职能和改革行政体制的要求更加突出,但政府“越位”现象仍时有所见。有的地方政府不仅主导资源配置,出面招商引资,而且对微观经济活动不断干预。
其次,加快社会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核心内容之一,但要打破现存的利益格局又是很难的。有些和公权力最近的社会群体,不仅在“分蛋糕”时要拿到最大的一块,还要想方设法把别人手中的“蛋糕”也切下一块来。分配制度改革长期徘徊,不能不说与既得利益群体的阻碍分不开。
再次,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随着党和政府民生投入的不断增加,作为资金和资源密集的民生领域,已经成为腐败的高发区。一些基层权力部门的工作人员,贪污、挪用各种转移支付款项,使党的惠民政策落不到实处,已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动向性问题。最后,公权力不仅包括决策权和执行权,还包括监督权和执法权。但有些执法部门对于有利可图的事争相管,无利可图或棘手的事互相推,甚至收受好处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微言微语】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实在体制机制变革,切切实实的公民参与。譬如官员财产公示等举措,便是规范公权力不能绕过的一环。现在,公权力需要规范,在党内已达成共识,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共识达成之后,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行动,这将考验党和政府“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伤的勇气”。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四: 国有经济主导
【关键词】国有经济主导 【报告摘要】
针对各界热议的国企改革,全会明确,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报告解读】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正是因为活力不足影响了国企控制力和影响了的增强,下一步,将在增强创新能力等方面着力提升。”
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绝不是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民营化最终消灭国有企业,也不是仅仅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激励机制以追求国有资产自身发展壮大,而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制度基础保证国有经济追求“国家使命导向”的发展。
当下的国有企业改革只停留在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的整体认识阶段,而还没有细化到基于国有经济功能定位而对每家国有企业使命进行界定、进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具体操作阶段,这难以实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目标。
未来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精细化分类改革”,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应该进入“分类改革与监管”的新时期。[原因]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国国有经济的功能被定位为弥补市场缺陷、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和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但是,上述整体功能定位会造成具体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盈利性使命”与“公共政策性使命”的诉求冲突。一方面,国有企业要通过追求盈利性来保证自己的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实现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弥补市场缺陷,服务公共目标,这可能会要求牺牲盈利。这会使得国有企业陷入两难的尴尬境界
由于国有企业使命存在矛盾,才引起了这些年国有企业行为出现偏差,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中过量的国有资本不断制造新的过剩产能,形成对非公资本的挤出;另一方面,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改善民生、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有资本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意义]
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的基础上,也必须改革国企领导人管理体制。
推进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从“集中统一”向“分层分类”转变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有利于推进大型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促进董事会作用的有效发挥,对理顺国资监管部门、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解决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国有企业领导人企业家属性的矛盾,对于理论界一直呼吁的建立真正意义的国有企业职业经理市场、培育一大批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进而促进国有企业效率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提高了党管干部的科学化水平,缩小了党组织部门直接管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幅度,有利于在机制上保证选择优秀专业人才担任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实现;四是实现了行政激励约束和市场激励约束的协同统一,有利于调动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发展。
【微言微语】
国企的定位未变,国企改革只在机制层面而非体制层面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五 :激发非公经济创造力
【关键词】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创造力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报告摘要】
公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报告解读】
从公报内容表述看,非公有制经济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这次提出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很有新意,许多创新是民营经济取得的,包括技术研发,所以要调动这些活力和创造力。另外公报里第一次提出来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就是说,以后国有的里面可能也有民营的股份。
一个方面是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既强调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也强调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际上强调的是共同发展,让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应当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立起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应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参与竞争,在此基础上是可以实现融合的,股份制就是一种混合所有制。
公报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两层含义,一是宏观层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合资、合作经济,而在中国就是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在微观层次,混合所有制是指在一个企业中,产权主体多元化,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提法,是十八大报告里面没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可能把二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创新能力确实会明显增强。
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前提,这个前提实现不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会面临困境。公报中提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同时也是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的必要条件。
[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体制改革首先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推进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就涉及基本经济制度。各个国家由于国情和发展的路径不一样,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是不一样的。紧密围绕着自己的国情、自己发展道路的特点,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的主体、这样的所有制基础,强调要坚持和完善。
[意义]
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间投资,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激发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微言微语】
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前提,这个前提实现不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会面临困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六: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关键词】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报告摘要】
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报告解读】 [分析及意义]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目前还受到诸多制约限制,如何建立起一个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自由流转市场非常重要,只有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权”要素市场平等化,才能真正的流转。未来应该允许农村集体宅基地使用权自由转让、抵押和出租。还应该允许农民住房的买卖、抵押和出租。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但前提是须明确产权主体及权益分配机制,防止公权力侵占。
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为新型城镇化进程找出了一条路,是促进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也为下一步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激发农民积极性传递了重要信号。
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正面角度破解了很多难题,包括农民如何进入城市、社会福利、城乡两张皮和二元体制发展。这是个非常巧妙的提法,治理层次的提法破解了很多问题,也为未来政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如何改革身份制度问题,让乡下人更好地融入城市,让城里人更好地去乡下投资。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七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报告摘要】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报告解读】 [变化]
此次全会将财税问题单独放在一段,而不是像金融、企业改革等只是提了几句,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超出了过去历届全会。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亮点] 其一,在财政的重要性上,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考量,是一个新提法。
其二,公报提到了要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这一方面要反映中国实际情况;一方面还要反映国际通行做法。其三,提到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权力和责任要进行明确,并要有法制保障。
其四,全会讲到要做到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当前不少事权集中在地方政府,民生改革、教育改革、城乡一体化改革等任务繁重。但同时却没有相匹配的财权,一些基层政府甚至绝大多数财力都是靠转移支付。为此,现在就是要厘清事权和财权,做到有事做就有钱来保障。
[改革税制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 [分析及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行政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今年3月新一届政府履新以来,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撬动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截至目前,已分四批取消、下放了3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
在行政审批权下放的同时,政府监管、社会组织如何“配套”,才能规避“一收就死、一放就乱”困局,达到行政体制改革的理想状态—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三中全会公报对此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同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而且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而宏观调控和政府治理,都是市场体系的两个最重要的“支点”。
[综合分析]
财政问题,实质是公共资源配置体系与机制的问题。财税改革密切联系战略和全局。在我国经济仍具黄金发展期特征的同时,要看到伴随而来的矛盾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一方面,在财政方面,省以下体制一直未进入真正的分税制状态,基层财政困难、大量隐性负债和短期行为明显的“土地财政”偏颇,引起广泛诟病,为化解矛盾、真正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服务又好又快发展,强调财政体制的扁平化、县级财力保障、地方税体系建设、转移支付改进、预算的透明、规范和民主化、法治化都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现实生活正在呼唤新的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在我国一般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当前,资源产品价格、不动产价格等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比价关系不能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扭曲问题,愈益形成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最突出的例子是社会再生产“命脉”层面“从煤到电”的配置机制扭曲,比价关系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不能有效形成产业上、中、下游全程各相关主体的节电、节能、降耗、低碳发展的内在激励。
除此之外,从资源开发到社会总产品分配中的重要制度——地方税体系和地方政府阳光融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省以下财政分税制迟迟不能落实,成为政府职能转换、行为优化方面的明显障碍,基层财政困难、地方大量隐性负债、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为人们所诟病的问题,都与此有关。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八 创新社会治理
【报告摘要】
与此前多用“创新社会管理”相比,此次会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报告解读】
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管理学部副主任马庆钰看来,相较于管理,治理倾向于强调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公共事务,一字之差,代表执政党一种执政理念的转变。
[原因]
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的两方面的要求,制度设计在顶层,政策执行在基层,对策出台在顶层,问题爆发在基层,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这两方面的改革提出了纲领,政策最终是否能较好落实却在基层政府。
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老年人社会保障、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妇女权益保障等社会保障事务办理均在基层政府,征地、拆迁、物业管理、企业改制、医患纠纷、劳资纠纷、污染纠纷、借贷纠纷、外地人和本地人的纠纷等突出社会矛盾的爆发、解决也在基层政府,基层政府在改善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微言微语】
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再到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九 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报告摘要】
公报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报告解读】
公报共提到11次“公平”,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中共提到2次“公平”,表明中央对社会事业公平性的重视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决心。
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是收入分配改革的诉求之一,也是收入分配的再分配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只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才能更好完善社会保障。可持续是首次放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前,不仅仅是指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还包括了公平以及保障资金效率的可持续性。[深入分析]
维护社会公平、恪守分配正义并让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是文明社会应当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当不同阶层的福利诉求存在差异甚至冲突时,应通过对话、协商来增进福利共识,并由立法机关来决定。
我国已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保制度框架,强调的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担责任,既非劫富济贫式的制度安排,亦非滋生懒惰型的平均主义,而是在激励劳动、合理分享、互助共济的条件下,让低收入或困难群体也能有尊严地生活下去,同时又让富人感到没有被剥夺。
公平的社保制度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普惠性。不是某一群体的专利,而是全民的福利,是共享式的制度安排。二是统一性。愈是统一的社保制度愈是能公平地惠及全民。三是可持续性。即能够持续地让人民感到一年比一年好而不是起伏波折甚至遭遇危机。在三要素中,前两个解决的是当代人的横向公平问题,后一个解决的是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问题。
[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还不完善,突出的表现在: 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不平衡,农村地区明显滞后。二是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
三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加强城乡相关制度整合、衔接和推进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要求日趋紧迫,难度不断加大; 四是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矛盾比较突出; 五是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巨大; 六是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均衡; 七是管理服务基础薄弱、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微言微语】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特别注重公平的两个内涵。首先是权利的公平,即每个人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有相应的制度。其次是有公平的标准,在制度内,缴费标准,待遇标准全部实现合理的统一,做到“用一把尺子去度量”。
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申论重量级装备:十八大精彩语录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习近平
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习近平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习近平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努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温家宝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不能照搬西方,要建立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能够负担、财政可持续保障的、中西医并重、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
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十八大报告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十八大报告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十八大报告
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报告摘要# 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十八大报告
发展文化产业,也要坚持内容为王,要坚持正确的导向,要注意承担社会责任,要坚守道德底线,要维护社会的团结和谐,进而发挥积极的作用。——十八大报告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十八大报告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