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理性思考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13-1064817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4 11:26: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理性思考

阶段性成果之一: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理性思考

李洪武陈一远薛梅

摘要:长期以来,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本文通过介绍国外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中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对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地位作了一定的思考,认为中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必须依托中国实际,不断加大投入,实现自身的形式化、模式化和系统化。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

一、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现代法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体工程应当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法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渗透于法学教育的全部过程,是主要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法学教学方式。随着法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必将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一)国外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简介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法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教育,因此,对于一名法科学生来说,掌握基本的司法操作、了解司法过程的运作就成为一种基本的要求。正基于此,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国外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采用与实务紧密接合的案例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以德国、日本、英国为代表,采用让学生在特定机构中进行实务训练的模式。

美国现代法学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代尔教授在1870年创造的。案例教学法事实上是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有关案例,通过阅读案例寻找规律,并进而探求法官居中判决时的原则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又有互相辩论,通过互动,加深学生对于法学的理解并使其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美国法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律师,案例教学法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起到相当重大的作用。

在德国,法学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学习,在大学进行,学生在4-5年的时间里集中学习法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学生通过了相应的考试也就获得了参加第一次司法考试的资格,在这一阶段,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同时辅以研讨。第二阶段是实务训练,这也是德国法学教育的特点所在。实务训练为期2-3年,在各个专门的法律实务部门进行,这些部门包括民事审判庭、刑事审判庭、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学生在每一个部门至少要呆上三个月。实务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法律实践的诸多领域,使学生具备成为法官或者检察官的能力。

在日本,法学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才式教育。在四年的时间里,学生前两年在教养学习部学习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后两年在法学部学习法学知识。日本法学教育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其实施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司法考试后的法律实务训练。日本设有司法研修所,进入司法研修所的学生称为司法研修生,司法研修生在其中学习四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研习,为期四个月,这一阶段在司法研修所集中进行司法研修的理论学习;第二阶段为一年零四个月,分别在法院民事裁判所、刑事审判所、监察厅及律师事务所实习四个月;第三个阶段是后期研修,返回司法研修所再学习四个月。在司法研修所,研修生应当阅读过去的案件,研究案件事实与法律,练习起草判决书、检察官调查书及其他司法文书等,目的是培养

司法研修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英国,实施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是实务训练,其培养的对象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英国大学的法学院分两个系,学生在法律系学习三年,三年结束后进人职业训练系,学习一年实务知识,训练结束,成绩合格者可以进入律师界。

(二)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中开设法学专业的约有330所,绝大部分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实施实践教学。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规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实习等。根据各自情况,各高校一般以法律调研、法律咨询、普法宣传、模拟法庭、法律援助、毕业实习等形式实施实践教学。

北京大学法学院目前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与消费者协会等组织联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代表队在202_年参加了亚洲杯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在202_年参加了维也纳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清华大学也将于今年举办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届时来自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社会调查和专业见习、疑难案例辨析、模拟审判、法律义务咨询、专业实习,其具有特色之处在于将法学实践教学与学生的鉴定、课程结合起来,而且制定了实践教学教师岗位责任制,将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计人工作量并与教师的晋级、评定职称挂钩,从而有利地推动了实践教学的开展。202_年9月以来,在美国福特基金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等国内十所高校的法学院在传统的法律实习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引进了“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见,我国设有法学专业的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高校都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发展。

山东大学法学院较早地认识到了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较为成型的经验。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调查研究,由学校、法学院统一组织学生暑期深入社会和企业进行调查研究。2.法律咨询和普法宜传,由法学院和学生社团组织联合律师事务所、消费者协会等组织进行。法学社还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高校十大优秀社团”。3.模拟法庭。模拟法庭一直也被法学院视为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在经历了多年的摸索之后,模拟法庭也正逐渐从过去的表演型向实战型转换,同时也完善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运作机制。山东大学也将庭审模拟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对于这一模式的完善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4.毕业实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后,毕业实习被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自1984年起,法学院即安排学生到司法机关进行毕业实习,共建立了淄博、济南、潍坊、烟台、东营、青岛、枣庄等七个实践教学基地,联系了将近200家实习单位。山东大学对法学学科的发展和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予以政策倾斜,每年拨专款予以支持。法学专业学生通过以上各种模式的训练,使自身素质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一方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大体了解了司法过程,掌握了司法工作的基本操作,从而为以后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以上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培养和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既完成了法学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的形态转换,又进一步实现了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更为重要的一点,实践教学对于法科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实践的感性接触和理性思考,可以增强自身的正义感、责任感和良知,而这种内心的确信也必将使其在从事任何工作时都有所依托,使其牢记法律的神圣使命。

二、对中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理性思考

(一)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尚未得以确立

要想明确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法学教育中的地位,必须对其价值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法学教育应当成为一种素质教育,通过这种素质教育,培养既有扎实的知识背景,又有教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的法律人才。针对这一目标,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法学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将实践教学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将其渗透于法学教育这一工程之中,使其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学实践教学的价值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法学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将法科学生纳人实践教学的各种模式中,可以使其法律操作和法律思维得到真实的训练,并促使其可以逐步掌握法律的内在精神与规律,进而检验、反思理论,同时也可以运用理论对现实提出批判性、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其次,法学实践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孙晓楼先生将法律人才合格的标准确定为:“有法律的学问”、“有社会的常识”和“有法律的道德”。有了法律学问、社会常识,而缺少了法律道德,那就不免为腐化恶化的官僚政客,并不能算作是法律人才。传统法学教育模式不可能使学生进入真实的角色境界,从而无法使学生真正体验一个法律工作者应负有的职业道德。而实践教学则使学生成为真正案件中的角色,使学生得以在实践中把握职业道德标准,确立自己作为一种法律职业工作者所应有的行为操守,并从心底生发出对法律精神和法律职业的崇尚。

通过以上对于实践教学价值的分析,我们认为实践教学理应渗透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之中。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不悖、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实践教学应当是法学教育不可分割的过程,是以多种方式贯穿、渗透于法学教学中的。

而根据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状况,理论教学占据了几乎全部的教学时间,其经典模式为“灌输式”的课堂讲授,教师仅仅就理论进行阐释。近几年,随着法学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朗,实践教学也比以往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前文提及的国内十所高校法学院引入“诊所式”教育即为一明证。对于这一尝试的前景,我们持保留态度。毕竟,“诊所式”教育模式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舶来品”,它的成长必然需要一个过程。然而这一事件所带来的重大意义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那就是引发我们对于实践教学的理性、系统思考,在探索如何吸收国外法学教育精华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进而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尚未形式化、模式化、系统化

上文对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和地位作了一定的的分析,实践教学要真正达到这样一种地位,实现其价值,就必须实现自身的形式化、模式化和系统化。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一方面,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系统的模式,各个高校情况差异也非常明显,从而造成了实践教学发展的不平衡和整体的不发达;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并没有被纳入教学体系的框架之中,从而缺乏统一、系统的管理,也客观上造成了实践教学远远不能适应形势要求的状况。

法学实践教学的各种模式只有以一种固定的形式、系统确认下来,才可以使其在整个法学教学体系中占据相应的地位。在实践教学具有了这样一种地位的基础上,教师才会将其作为教学安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予以关注,从而其必然努力使自己具备驾驭实践教学必需的各种能力。在教师的强力关注和引导下,学生也必然地要更多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之中。从课上到课下,从入学到参加工作,通过参与社会调研、法律咨询、普法宣传、模拟法庭、法律援助和毕业实习这一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学生必然会加深对司法过程的理解、深化对于法律职业和法学理论的思考、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增强法律职业者应有的法律品格和职业道德。当前形势下,法学实践教学的形式化、模式化、系统化对学生而言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目前,法学专业学生正面临强大的就业压力,而法律职业规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这种规范化的趋势也给法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一种既定模式将每一名法科学生纳入到实践教学的轨道无疑会使其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具备法律职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思维方式和道德情操,无疑会大大增强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三)对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尚十分缺乏

要想真正实现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化、模式化和系统化,必须不断加大投入。然而,现阶段各高校对实践教学投入远远不足。这种投入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人力、财力和基地建设上。人力投入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缺乏专门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能够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同时还有极强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没有专门岗位和人员负责。要把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必须有相应的岗位和管理者,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没有这方面的建设。财力投入缺乏是指对于实践教学各种模式的资金投入都非常不够,各高校一般都没有专项经费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地,这是关乎其能不能系统化的关键,现阶段,各高校对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还远远不够,一方面是很多基地不能提供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基地过少或者范围过窄。

对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主要应当着眼于以下几点。一方面,加大人力投入、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确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其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全面、系统、理性的指导。“双师型”队伍的构建将是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加大财力投入。财力投入主要应当考虑两个方向:一是对于基地建设的投入,主要涉及基地中指导教师的培训、教学设施的完善等内容;二是对于现行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主要涉及模式的完善、实践教学本身的研究等内容。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必然要求,其发展壮大是必然发展趋势。在实践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而实现实践教学自身的形式化、模式化、系统化将成为法学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孙晓楼:《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法律出版社,202_年版。

[3]郭成伟:《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21世纪法学教育暨国际法学院校长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2_年版。

[4]《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2_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5]山东大学教学改革成果:《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注释:

①曾宪义,《〈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总序》,载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法律出版社,202_年版,第3页。

②孙晓楼,《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杜,1997年版,第11-12页。

作者简介:

李洪武,男,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陈一远,男,山东大学法学院宪政专业硕士研究生。

薛梅,女,山东大学法学院宪政专业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田然)

载《文史哲》202_年法学专号(202_年11月24日出版),第89--91页。

第二篇: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1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传统的法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后果亦愈加严重,特别是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方面欠缺的问题。归根究底,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论模式培育出来的毕业生与现如今社会迫切需要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不一致。近几十年来,高校的法学教育教师一直将高深知识的掌握程度视为工作目标,往往都重视理论型人才的培育,却忽略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上,高校教师往往关注的是科学教育而不是技术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也是只关注理论教育同时忽略实践操作能力,最终使得我国学术型人才偏多,而相应的缺乏实践应用型人才。

法学教育培育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化所需要的人才不对路问题已经愈发明显,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法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准备成为法制建设的主力,在重要岗位上发挥强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大量法学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经过几年社会实践的沉淀,可以看出他们无论是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亦或者是运用法学理论来解决司法实务的迅速判断能力均不强,这便凸显了我国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单一,存在很多缺陷。实际上,法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高校近些年开始尝试非常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且开始尝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独自实践的条件与机会。由此可见,加速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推广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均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法学专业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要求极强,毕业生必须能够具备分析法律案例,并迅速找出适用的法律条款等熟练的业务能力。高校开展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大概有三个部分,即课堂过程中的实践教学,课堂之外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以及实训基地的实战训练。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是教师灵活运用改良过后的教学方法来锻炼学生应用法律的能力。这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比较适合于对低年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一个传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入课堂模拟法庭、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来带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升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程度与处理法律问题的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可以相结合。

上述教学可以完成学生从感性方面解法律事务的任务,为了提高学生能够运用法律来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还需要模拟法庭的实践教学。这个教学可以给学生做好角色转换提供一个缓冲的时间,通过这种模拟法庭演习,不但能够锻炼学生学法用法的能力并加以强化,还能够提高其法律职业技能。主要表现形式是让学生以法务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模拟法庭中,可以提升学生沟通的能力以及辩论的技巧,并且可以熟悉法务工作者相关的工作内容,最终升华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如今许多高校都已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工作。

此外便是实训基地的实战教学。首先,法律援助实训基地的实践。学生通过参加此类法律援助的活动,可以将所学知识与法律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前面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得以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其次,专业实习的实践。作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角,专业实习是法学实训基地实战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往往是在律师事务所、残疾人救助所、检察院或者法院等单位实习。专业实习能够满足学生在上学期间作为法律工作者独立自主地办理各类法律事务的需要,在实习工作中不断地积攒工作心得,进而增强法律事务工作能力。最后便是社区矫正的实践。社区矫正工作者主要任务是帮扶服刑人员。毕业生可以对帮扶对象普及各类法律知识,为其解答法律困惑。通过与行刑人员所进行的直接沟通,不但提高了学生讲法用法的能力,还使学生可以了解到犯罪当事人对我国刑法制度的理解层面,特别是可以有效进行预防犯罪机制的建设,可以锻炼法学毕业生制定规则的能力。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现如今法学毕业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们不但要能够灵活运用大量的法律知识理论,还需具有丰富的业务技能。而目前各大高校运用的外部实习与内部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法学实践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高校教师并不具备培养学生法学专业实践应用技能的能力。作为教学单位,在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教学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但是因为师资力量以及实践活动场地种种原因的限制,使得学校教学不得不以理论教学为主。此外,对法学专业教师的要求是除了要具备精炼的课堂教学经验之外,还要具备完整的实践教学技能。然而由于教师缺乏组织以及指导的实践教学能力,使得学校无法开展法学实践教育。

其次,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少,校外实习途径局限多。在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目前的实践教学还未成型。校外实习也只是学校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校外的实习单位,弊端是采用的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实习单位不确定,可实习场所少,实习的途径也只有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等单位。主要原因是高校未能真正重视实践教学,仍在沿用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方式,改革力度不够强大。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

小学语文发展现状分析

当今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于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热点则集中于课堂教学创新。毫无疑问,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智、有效的选择和捷径,当然的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于是,正视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现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就摆在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里,我们立足于课本,以课堂大容量,练习大容量和时间加汗水的办法,不可否认的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固有的教学观念,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当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现状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沿用“一言堂”、“满堂灌”的老教法,导致教师讲述多,启发少,多元交流更少;讲知识多而讲规律少,讲学习方法更少;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而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学生接受学习机会多而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而水平低的参与机会少。授课方式单一且以单向讲授为主,缺乏灵活多样的方式组合,教师授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不顾及教学过程的科学性,缺乏对学生积极性地调动,很难让学生精力高度集中于教师的导向上。教师讲得累,而学生思维跟上跟不上,主观上跟不上,教师不了解,实际上也主导不了,全凭学生自觉。课堂的课题目标和课时目标不明确或不能够完成。随意性大,当堂达标的课不多,大多留有很重的学习任务在课外,造成

了课业负担重上加重,居高不下,积重难返。

现状二:教学思想落后,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思想设计时为学生的“学会”考虑得多,为学生的“会学”考虑得少,授课缺乏开放性,缺乏知识的联系与编织,难以形成知识网络;学科知识封闭运行,照本宣科的成分多,缺乏发散思维和灵活的应用。多数的教师授课缺乏艺术性,缺乏热情和激情,精神不振,语调平淡,体语呆板,课堂气氛沉闷,有的连上、下课的起立都省略了,学生的精神始终处于松懈状态,思维难以紧张运行,学习效率低下。有的教师要求严,采取高压政策,随堂提问,对答不上者采取挖苦、罚站等惩罚措施,使学生心理过分紧张、压抑,学习状态不佳。

现状三:准备不充分,教学过程脱离主题。

教师对教学效果缺乏细致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后来的教学也就无的放矢,无方可补,无药可救。由于缺乏师生交流,无从进行学情分析,教师只顾按自己的意图取舍讲解内容,不能顾及学生的实际,这种教学的盲目性导致了大量的无效劳动。有的教师滔滔不绝讲解的不少是学生自学完全能够掌握的内容。由于教师不认真备课或备课不到位,课堂上只能信口开河,真正达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或者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就是因为教师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被合理乃至理直气壮地浪费掉了,这是多么无情的浪费!多么无情的践踏生命!不是误人子弟是干

啥?

现状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大多数学校依然空白。

我们当前的课堂大都是这样的情景:一盒粉笔(几乎是全碎的),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加上一堆破扫帚和麻木不仁的孩子,这是主流。用一点幻灯片的还算是略有“洋气”,应用比较现代教学手段的更是寥若晨星。当然个中原因,师资培训跟不上,教学资源不健全,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力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总之,我们的教学还在以满堂灌、机械运作,重复劳动为主流,还在浪费一代代的未来人才为代价,还处在一种低效益、高强度,慢节奏,超负荷的低效高耗阶段。

我们在平常的听课中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以下几种不当的角色表现:教师充当了学生学习的领导者,我要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满堂灌,根本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讲授一个模式,评价一个模式;对新课标理解不全面,把握不住学习目标······

教育理论家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21世纪是个社会多元化、学习化、信息化的时代,教育资源、教学时空无限扩展,这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学习环境。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地利用这些资源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语文

个性发展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新课程明确指出“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性行为,不应以教师作为主体来代替学生的实践。”新课程标准推行了多年,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仍有不少值商榷的问题。

一、小语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把握不住学习目标。

就以阅读为例吧!有的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流行“你读读”、“你再读读”之类的话语。一节课先是学生自由地读,然后是读给同桌听,再全班齐读,分小组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教师还在变着花样让学生读,硬要让学生读出感情来。这样,学生的感情不仅没有读出来,就连读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了。

2、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无目标。

学生还没读懂课文,师生对话就已经开始了。学生离开了文本与教师泛泛而谈,所以,常常会有漫无头绪,漏洞百出的“独特体验”。或者,课本上清清楚楚的问题还在不停地追问,似乎课堂热闹、学生学习积极性上来了,但只着皮毛,不得要领。

3、教师仍然固守传统应试教育模式。

一切均围绕考试转,教学的目的就是考试,教学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所以,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试卷上的分数主宰了一切。

4、不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许多教师总认为,改革是有风险的,尝试是会面临失败的。所以,就算是引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但都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任然固守自封,涛声依旧。他们对新课标持怀疑,认为“高效课堂”的时效比不上以往的教育模式。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面临以上的不足,教师应及时加以改正。教师如何来把握语文教学呢?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使其具有独特的态度,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是组织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充分把握好收与放的度。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走进误区时,教师就应当适时点拨,给予一定的提示,恰当地发挥自己的组织功能。对于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发动全体学生参与讨论,深入体会,不要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2、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掌握学习目标。

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高效课堂的活跃性,又要注意不要脱离主题;既要要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独立地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又要突出学习目标和重点。

3、改变传统观念。

我们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让

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才能培养成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4、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乌申斯基曾说过:“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发现:用于眼睛注视时间少,用于思维的时间多。因此解放学生的“嘴巴”,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按老师的思路一直走下去,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自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边学边想,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独特地对课文的内容(包括字、词、句、段、篇等方面)进行细细品味,体现其个性特点。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阅读实践等个人特点,其思维的角度、感受,体会是不会一样的。教师要在学生个性发挥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培育学生各自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交流,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由于心智水平、认识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在这种情况下,若教师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谈感悟感悟,学生在这种不交流的情况下,感受、体验、理解都常常是迷迷茫茫不知正误。这里需要教师有准确的角色定位,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而忘了自己应该是“平等中 的首席”,忘了主导。

其实,好的讲解是能促进学生的自学自悟,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设置各种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交流活动,教师只有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大胆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和独到见解,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5、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尊重文本。

学习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同时又是学生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对文本阐释和反应,应该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而不是一种纯主观、纯主体的反应。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可能想怎么样学习就怎么学习,想怎么样理解就怎么样理解。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读书的同时,更要强调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尊重课文的背景、人文、现实。当然学生在大量的个性化学习行为的支持下,阅读教学将肯定会从立足文本向超越文本发展,所谓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有意识地在鉴赏上,在空白处,在批判教材中,在延伸课文内容里让学生超越文本,体现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小学语文教学之目的。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在贫困山区却是举

步维艰。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绊脚石主要归结于山区的落后。首先是教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次是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变革,评价的模式太过于单一,也阻碍和禁锢了新课程标准的落实。

现实表明,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当务之急,运用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是改革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比较实际和有效的途径。

回顾建国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说到底就是“教师中心”“学科中心”“课堂中心”这三中心占统治地位。这种教育思想的直接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传授式,是先生讲学生听,先生念学生记,先生做学生仿。概括起来讲,以三中心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传授式教学有三大弊端:一是高投入低产出,教学效率低下。二是教师机械的教,学生被动的学,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三是教学内容封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三中心”教育思想已经无奈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即使有苟延残喘的,已经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要消除以上弊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以课堂教学创新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基本出发点是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氛围,有计划、有目的的规范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得以能动的、自主的创新性地发展。

对策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是本质

努力探索创新教学的方法、路子,力求变“接受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地大大提高。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立重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初步构建了“四段六步”创新性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即“自学——探讨——训练——创新”四段式和“导入目标——学前指导——自学质疑——互教促学——巩固训练——应用创新”六个步骤。这种教学程序主张把学习活动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先学后教”或“先练后导”,这样的教学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真正把学生的自学活动和创新发展置于一种突出的位置,切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策二:建立动态有效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般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由教学系统的诸个要素,在一定时空中形成的教学实践活动结构。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学程序,然而机械套用教学程序却不是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学模式要求在应用教学程序时,从实际出发,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学模式又三个层次构成:一是理论指导,如教学原则;二是操作程序和师生活动形式;三是策略和方法。

我们提倡建立的创新教学模式暂包含以下五类:

1、接受性教学模式。创新教育不但不排斥接受教育,而且还要以接受教育为基础,要改变单向传授,被动低效为多维互动、主动高效。

2、主体性教学模式。凡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体现,重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模式,都可以纳入创新模式范畴。

3、活动教学模式。从活动入手,借助活动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模式。

4、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

5、互动交往教学模式。它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活动,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教与学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总的来说,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解决当前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现状的最有效的途径。鼓励广大教师创造性地改革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策三:突出三大策略地实践运用

创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是: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并在实践中论证所得结论,在老师引导下可以讨论,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提高学习

效率的合作者。

如今,学校内涵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相信会给我们全体教师指明工作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我们的语文基础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第四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优化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优化思考

姓名:学号:班级:

现在我国大学生多,实践机会少,实践资源稀缺,实践基地不足。学生积极性底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总体认识不足、重视还不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及参与主体方面有待改善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育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一项根本措施和基本途径,从根本上标识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等学校担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就是说,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重要,共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关乎大学生成长的政治方向,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目前对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很丰富,具体涉及的教学方法的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第一,研究性教学法。由杜威开创的问题教学法开始,该研究方法一直致力于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它包括几种典型的方法,即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问题学习。第二,建构主义教学法。它是针对行为主义提出的,原有的行为主义的观点过于强调教师的地位,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很明显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建构主义则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结构数量与质量的双向优化。

在这两种模式下,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第一,注入式与循环式方法。诺瓦克是这一方法的主要倡导者,它提出概念及其表征的特点,通过教师形象地将概念讲解给学生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这种注入式方法,目前正在被卡普拉斯提出的循环式方法所取代,因为后者更强调概念的应用。它也比较符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要求。第二,探究式方法。这一方法或者强调通过事例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寻求其内在的规律、原理,或者通过一定的原理与概念,让学生用这些知识来接触事实,解释事实。也就是经常提及到的通过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来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解释事实。具体来说,就是运用探究式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发现法,通过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组织活动,以促使学生能在其引导下来发现问题。第三,对抗式方法。这一方法是在建构主义的框架下提出的。通过分组对抗的方式,进一步解剖知识体系,增进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力度,来增强知识的内在存量。第四,案例式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开始在美国的实用性学科里开设,目前很多教师将其运用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通过对特定案例的讨论,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建树。第五,启发式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针对单纯灌输

式方法提出的,它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及其看问题的方法与方式。

面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大学生思维的飞速发展,结合学生思想深处存在的矛盾和困惑,要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水平,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及过程必须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效地结合学生行为发生、发展的特点、要求和规律,对大学生成长过程所普遍关注的热点和所想所思,尽可能的给予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一切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教学内容进学生的头脑为目的。(2)提高教学的科研含量,使讲授内容依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时代性强是思政课的重要特点。在课堂讲授中,特别是要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形势的变化和科学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使教学真正反映时代特征。(3)改革考核模式,以推动学生的知行转化。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觉行为。知识层面的考核,考试内容应加大书面试卷主观测试题的分量,设计一些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能力层次的考核可以采用讨论、演讲、辩论、论文写作、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来进行。

202_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系统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系统教学注重教学的延续性、连贯性、系统性,其目的是让学生对基本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在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概念、原理的含义及其运用,成为系统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教学,使学生对总体知识框架有一定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原理对实践的指导性。而专题教学注重对相关知识点的重点讲解,在一定意义上与系统教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开展专题式讲解、讲座、报告等多种专题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全面掌握的程度,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探讨的积极性,提高对相应社会现象的解释能力。

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的交叉运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上,各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只要符合这类课程的特点,都可以加以运用,从而避免由单一方法所造成的弊端。针对不同情况,运用手段与方法可以联合使用,从而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案例式教学主要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拿出解决方案。但是案例选择却会受到许多制约,当案例无法满足知识点的讲授时,适当的情景式教学,通过重复展现原有的社会或问题现实,从而不断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或者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根据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合作或对抗解决相关事例,也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内涵与外延的适度定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能单纯定向为开放式课堂行为,因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更多是基于对真实世界的了解,所以,202_年2月,教育部发出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处理好的教学环节中,提出了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走”这个环节。这个环节即了解真实社会的环节,将这个环节融入教学中,即所指的广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也是教学方法内涵与外延的适度量化的基础。通过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社会,提高学生处理事务的能力。

加大对理论与实践优化整合的教学方法改进的投入。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多来自于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对教学法的深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的特点的深谙,也来自于对学生及其教师自身理论素质与理论功底的全面掌握,对学生常作沟通。其

在运用过程中可能会失败,原因在于要真正做到上面几点的难度是很大的。当然,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进的最基本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权限与自主性,包括对教学手段、上课方式、教学资料、考试形式等的选择。因为一旦教学这些外在的环节被规则化、制度化,那么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就只能停留在书面状态,而所有的教学方法最终只能沦为灌输式教学的辅助器。所以,教师的适度自主性的拥有比在物质上获得的支持更能激发其积极性。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由于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业务素质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如问题的设计、案例的选择、材料的参考都需要比较熟练地了解基本知识点所在领域,能够熟练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改进的成败的关键因素。而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除了定期组织培训外,重要的是要加大资料建设工程,不仅教师,包括学生都能有相关的资料可以查询,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注重对学生的理论功底的培养。教学是一个过程,有两个环节,不仅有教师“教”,同时还有学生“学”。而在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中往往忽视了“学生”这个群体,往往认为各种教学手段改进了,教学方法更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社会能力、实践能力就能提高。目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兴趣,大部分来自考研的压力,当然不排除部分学生对这一课程的真正爱好。基于这种现实,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功底较差。事实上,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的探讨,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发挥其能动性,说到底离不开学生的理论功底。而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如何塑造良好氛围的学术宏观环境,保证微观个体对知识的吸取,便成为新形势下研究教学方法改进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第五篇:法学专业的就业现状

海文提供

“五院四系”不见了,开设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却随处可见。截至202_年4月,全国有法学专业的高校达620所,在校生30万人。而在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三所大学有法律系,仅招200多人。也就是说三十年间,开设法律专业的院校翻了150倍。相比如潮的法学招生,法学就业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这是物极必反的规律支配下的必然后果。不管是什么破烂学校甚至连刚升本的小学校也招聘几个刚毕业的学生当教师,招生来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来培养,培养的结果之滥自不待言,找不到工作当然是理所当然。法学专业是当今中国就业率最低的十大专业之一。以中国政法大学202_级法学专业毕业生为例,毕业后从事本行的只有13%,北京交通大学202_级法学专业104名毕业生中,只有3 人从事政法工作。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一个法学专业的正统王牌代表之一,一个代表非法学类院校中培养法学专业的大学的代表之一,都是相当不错的大学,这两所学校的法学就业尚且如此,其他学校的就业率当然不会比这好。现实需要正视,回避是不行的。这既是对那些扩招培养的大学来讲是个警钟,也需要那些一股脑热衷于读法学专业的高考学子们三思而后行,不要赶时髦,时髦总是要过时的。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理性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