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美的探寻--读《谈美书简》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13-873315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5 10:49: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美的探寻--读《谈美书简》

美的探寻

——读《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是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这既是对他自身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我们年轻朋友的一次回复。13封书信结集而成的《谈美书简》,朱光潜先生对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也作了详尽的解释,以一种通俗化的形式娓娓道来,使美的探寻历程亲切自然,充满奥妙而易于接受。

一、美学:古老而年轻

可以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美学思想的萌芽同人类自身的诞生一样古老,但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是非常年轻的。关于美的起源,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架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谈人》)即人类的起源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可以想见,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是十分朴素而单一的,伴随着生活实践的日益丰富和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审美活动的方式也逐渐趋于复杂和多样。纹身的出现,是和原始民族的朦胧的审美感受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观念分不开的。讲究“美观”或说某种装饰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之一。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反复强调,对于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德根源。这种观点和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老先生从他的长期的美学史和艺术史额研究2中得来的。在谈到美和艺术与生活实践的渊源关系时朱光潜先生说:“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在其看来,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是修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原始人类的这种朴素而朦胧的审美倾向,不等于自觉而明晰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追求,因为这些行为只是作为生活的某种“方式”而存在的,处于一种“潜存在”的状态。

艺术是美德集中体现,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艺术品比较集中具体地表达了人类对美德看法。自从艺术产生以后,人类便找到了对美进行全方位观照的最便捷的方式,艺术成为既可以表现自然界的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可以表现社会生活的美——“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三十一);既可以表现人的外表的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也可以表现人的心灵的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更重要的,由于艺术创作融入了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所以,即使自然中丑的事物在艺术魔杖的点拨下,也会奇迹般地转化为美的事物。朱老先生在《巴黎圣母院》里那个丑陋的敲钟人身上得到了启示:艺术比根据自然但艺术美并不等于自然美,而自然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由此,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涉及范围即:⑴从客观方面研究美的对象,说明美产生的根源和美的本质。⑵从主观方面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及其发展规律。⑶研究作为美德集中体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创作规律。

二、真 善 美

了解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是我们理解美学,考察美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反复强调的。对于真善

美的认识,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关于社会实践,他说:“一个活人时时刻刻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实践是运动的,它是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识)(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谈人》)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时候,便会引起人对对象的认识活动,同时,也会激起人的情感和意志。知、情、意构成了人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三种主要方式,而它们又都统一与人的社会实践中。这里的知、情、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善、美。

尤其,审美活动关注的主要不是事物内部关系及其对人的利害,它关注的是事物的外观意向和由此产生的心理反应。它是直觉的,不涉及概念和推理;它超越直接的功利目的,不涉及欲求和利害。这就是美与真、善的区别,也是审美活动的主要特点。

但是区分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审美活动的特点,不能人为割裂其内在的联系,朱光潜先生对康德《判断力批判》所作的批判,也主要针对康德把思考力、情感和追求目的的意志在审美活动中都从“人”这个整体中阉割掉了(《谈人》)的思想而展开的。

三、审美鱼移情

审美活动离不开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审美活动之所以发生,这一方面取决于对象的存在和性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对对象的态度和其作用的方式。审美活动中的这种主客体统一的现象,必然会在审美过程中表现出来,其中,移情就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

移情,按照西方美学道德理论观点,朱光潜先生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观念联想,一类是内摹仿。

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统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上去,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审美上的移情现象,就是在赋予对象人格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而内摹仿强调的则是由物及人。前一种移情侧重的是心理学上的解释,后一种移情侧重的则是生理学上的解释。“凡是摹仿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筋肉活动,这种筋肉活动当然要在脑里留下印象,作为审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书法摹仿就是一种审美过程。

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这两种感知与劳动,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同时,遵循美德特性,物我交融地去思考、欣赏、创造,使无情变为有情,使本来无生命的东西变为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种奇妙的历程。

所以,去看,去听,去嗅,去尝,去触,去观照,去生活,去赋予情感,最终,我们会身体力行所追求的美学理想。

第二篇:美的探寻-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美的探寻----读《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是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作了详尽解释的作品。

一、美学:古老而年轻

关于美的起源,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架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即人类的起源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反复强调,对于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德根源。“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艺术是美德集中体现,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艺术品比较集中具体地表达了人类对美德看法。

由此,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涉及范围即:

⑴从客观方面研究美的对象,说明美产生的根源和美的本质。

⑵从主观方面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及其发展规律。

⑶研究作为美德集中体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创作规律。

二、真 善 美

对于真善美的认识,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他说:“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识)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时候,便会引起人对对象的认识活动,同时,也会激起人的情感和意志。这里的知、情、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善、美。

三、审美与移情

审美活动离不开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审美活动之所以发生,这一方面取决于对象的存在和性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对对象的态度和其作用的方式。审美活动中的这种主客体统一的现象,必然会在审美过程中表现出来,其中,移情就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移情,按照西方美学道德理论观点,朱光潜先生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观念联想,一类是内摹仿。

“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统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上去,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审美上的移情现象,就是在赋予对象人格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凡是摹仿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筋肉活动,这种筋肉活动当然要在脑里留下印象,作为审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书法摹仿就是一种审美过程。所以,去看,去听,去嗅,去尝,去触,去观照,去生活,去赋予情感,最终,我们会身体力行所追求的美学理想。

第三篇: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读书报告

姓名:张辉

班级:高秘10

1学号:071011121

1,书 名: 《谈美书简》

作 者: 朱光潜

出 版 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_.05.01

2,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1903年(六岁)开始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能背“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读过《史记》、《通鉴辑览》,1918年入武昌高等师范中文系读书,1919年经考试被选送香港大学文学院深造,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1931年入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其间写就《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37年任四川大学教授,1938年任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重返北京大学任教授,1949年北平解放,继续留任北大教授,1956年译出柏拉图《文艺对话集》,1959年译出黑格尔《美学》(第1卷),1963年《西方美学史》出版,1970年续译黑格尔《美学》(第2、3卷),1977年译出莱辛《拉奥孔》,1978年译出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1980年出版《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1983年译出维科的《新科学》,1986年3月6日逝世,终年89岁。

3,作品目录

一、代前言:怎样学美学?

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三、谈人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六、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七、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德

八、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九、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十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十二、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十三、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4,作品主要观点及其内容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朱光潜先生首先谈了写作《谈美书简》的动意,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第二封《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抽象概念出发?》1956年,全国开展了美学大

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朱光潜先生承认自己过去“站的是唯心主义立场”,“用的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逻辑方法”,信奉的是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到80年代,朱光潜先生坚持“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总命题,而且他讨厌对美下定义,认为这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不是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正确辨认生活与艺术中的一切丑现象”,认为“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

第三封《谈人》朱光潜先生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一个整体”。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它许多功能如”思考力、情感和追求上报的意志“是有内在的联系的。强调反“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体的活动”,进而强调“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这一命题。

第四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些误解》在此,朱光潜先生重申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郑重提出“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针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的专著,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等一些误解,朱光潜先生说,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个完整体系“是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就要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五封《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朱光潜先生认定“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储存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这是一个双向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自然经过人的改造而日益丰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对象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日益加强和提高了。人类历史就这们日益发展下去,以至于达到“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

第六封《冲破文艺创作和审美学中的一些禁区》“四人帮”统治时期,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是“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感”。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为人的自然本性,“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是共性与特殊性或全部与部分的关系。部分并不能代表或取消全体,肯定阶级性并不是否定人性”。“人道主义”总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为人虽是一种动物,却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自觉心和精神生活。人道主义可以说是人的本位主义。”“在文艺作品中人情味就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东西”,“最富于人情味的母题莫过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在阐释“共同美感”时,朱光潜先生援引了马克思“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论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共同职能”,它所产生的美感也就是“人类的共同美感”。

第七封《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在这封信里,朱光潜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生理学知识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美与美感,如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摹仿。而且向我们进一步阐述了其“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节奏感,而不应一味高昂”“审美者和审美对象各有类型”等观点。

第八封《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朱光潜先生认为,为弄清形象思维问题,首先需要界定一下“什么叫思维?”“思维就是开动脑筋来掌握和解决面临的客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思维本身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思维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掌握具体事物的形象,如色、声、嗅、味、触之类感官所接触到的形式和运动都在头脑里产生一种映象,这是原始的感性认识”,叫做感

觉、映象、观念或表象。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可以经由两种途径或方式,这就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目的都在于获得对事物的更进一步的认识。“把从感性认识所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就叫形象思维;“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这是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这种思维就是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形象思维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九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文学是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事物的观念。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在艺术门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文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

第十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朱光潜先生反对将“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这样的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称呼硬套到其它时代与民族的文艺创作上去,而主张从“浪漫主义的”或“现实主义的”这样的创作方法的角度,对各时代和民族的文艺作出分析。与此同时,朱光潜先生认为不能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分绝对化。“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这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像旗帜那样鲜明对立。要“从主客观统一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十一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环境”指“行动发生的具体场合,即客观现实世界,包括社会类型、民族特色、阶级力量对比、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总之,就是历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典型环境起着决定典型人物性格的作用。“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观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十二封《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悲剧与喜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裁,具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特性。悲剧与喜剧很难截然划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现实世界的矛盾本来就很复杂,纵横交错,很难分出悲喜,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戏剧往往产生不同的感受。“世界对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动情感的人是个悲剧,对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思考的人是个喜剧。”我们中华民族的喜剧感向来很强,而悲剧感却比较薄弱。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诗的正义感”很强,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好大团圆的结局,很怕看到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像我们自己一样的好人因小过错而遭受大的灾祸”。

第十三封《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朱光潜先生对来信问到关于学外语和美学问题朋友们提出忠告:“学美学的人入手要做的第一件大事还是学好马列主义”;其次,“掌握一种外语到能自由阅读的程度”,“掌握国际最新资料”;第三,“要随时注意国内文艺动态”,“最好学习一门性之所近的艺术:文学、绘画或音乐,避免将来当空头美学家或不懂文艺的文艺理论家”。

5,观点比较:

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辨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他还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

观点(即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对立统一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而美学家宗白华以艺术体验为美学研究的挈入点,独特地走出了散步美学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构筑了以艺术境界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体系,为美的基本性质探讨与中国传统的艺术所具有的美学思想内蕴的双向契合提供了具有启示意义的师范,为中国美学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另一种样式。对于美的本质性认识,宗白华采用目击而道存的方式来体悟。他结合艺术体验来分析美的基本性质,以凸现出中国生命美学的价值意蕴。

黑格尔美学主要是艺术哲学,以其特有的辩证法与历史感,他把几乎是全人类的艺术都逻辑地叙述成一个运动着的整体系统,令人叹为观止。

6,个人评价:

这本书既有关于美学理论的论述,比如马列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形象思维等;也有就具体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问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悲剧性与戏剧性等;同时还总结自己切身的体会,对某些错误思想和观点进行批判,比如号召大家冲破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等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等等。说是清理过去的美学言论,其实最首要的是表明一种新的认识,强调自己新的思维的突破。朱光潜在文中说:“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全国范围的美学批判和讨论中,我才开始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美学观点的错误。”这本《谈美书简》的产生由来,也就是他在这些年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美学上一些关键问题提出自己新的认识。朱光潜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和研究美学,一定要把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放在首位,反复强调说“研究美学如果不弄懂马克思主义,那就会走入死胡同”。在他看来,马列主义不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其本身也有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因为以往的美学大师,每一个人都是有一套自己的美学体系的,只不过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形而上学的还是辩证的问题。就马克思来说,其美学体系作为哲学这个大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样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以及这里生发出来的认识来自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朱光潜在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理解和吸收马列主义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提出自己的“物甲物乙”说,也即是“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的观点。这个观点体现在,在以后关于美学的论述中,朱光潜一直恪守马列主义,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美学体系。

在《谈美书简》中,还有的是关于美学具体问题的论述,以及提出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中的禁区,这对于我们初学美学、开始接近美学的青年更具有解决实际问题、排除疑惑的重要作用。比如朱光潜认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分,作为文艺流派和作为创作方法,是应该分别清楚的;但是同时,注意到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时候,是没有必要机械地给某个作家或具体作品贴上现实主义或是浪漫主义的标签,他非常赞同前苏联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高尔基这样一句话:“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再比如,朱光潜结合自己的切身的经历,特别是我们的美学研究在“文革”中收到极大的破坏和干扰,在文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号召:“让我们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一起来冲破禁区吧。”具体说来,要冲破的禁区包括哪些呢?就是“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以及“共同美感”等等这些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划定为禁区,被认为是作品中不能表现、研究中给予否定的。我们突破禁区,表现在创作要表现它,研究中要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讨论。在同我们聊天的过程中给予我们美的启示,逐步的认识美,理解美的问题,掌握美的体系。正如他几十年前创作《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一样,不是掉书袋的,而信手所致,拿来谈谈;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美学、理解美学,而不是空洞的来谈论美学大理论。

第四篇:读《谈美书简》有感

读《谈美书简》有感

葛明

利用闲暇时间,读了一本《谈美书简》,历时近一个月,这主要得益于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让人肃然起敬的内容。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也没有白花,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毕竟还是有了些收获。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作者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纵观全书,先生博学多才的本事已经领教过了,无论是古典诗词、传说典故,还是艺术流派都信手拈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十一、十二章,因为先生系统地阐述创造与想象、情感、格律的关系时竟然把王昌龄的小诗《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优带昭阳日影来。”分析得令人叹为观止:王昌龄使用接近联想写到“团扇”,“寒鸦”是拟人的手法隐喻赵飞燕,“昭阳日影”象征皇帝的恩宠,长信宫四周的许多事物之中只有带昭阳日影的寒鸦可以和弃妇的情

怀相照映,只有它才可以显出一种“怨”的情境。《长信怨》前两句拆开来看本很平凡,精彩全在后两句,但是如果没有前两句所描写的荣华冷落的情境,便显不出后两句的精彩。《长信怨》的意象是王昌龄的独创,但是“七绝”这种格律却不是他的特创,他以前和以后也有许多诗人用它。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第五篇:《谈美书简》 读后感

读《谈美书简》有感

今年暑假,院里要求我们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主要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亲身的体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他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以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作为一名刚刚接触社会不久,各方面认识及素养都尚浅的大学生,想要尽快摆脱对日后前途的迷惘和困顿。但长久以来,却仍如汪洋中的一叶孤舟,望不见灯塔,只能随海浪盲目漂流。但人是不能没有方向的,不明确目的的生活过之何如?于是便试图从先贤闪光的思想中探寻泅渡的彼岸。自以为平日阅读量不小的我在与那么多高贵的思想交流之后终于从一本薄仅百余页的小册子中嗅到了最浓郁的芬芳。从此便记住了要“实事求是”,要有“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恒心”“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立志“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其实直到现在我仍会时常疑惑:这些看起来如此教条、干涩的话语是如何打动了我的心,让我如此心悦诚服、欣然接受,并且渴望全力实践呢?

我想这是朱先生人格与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许处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话,你心里可能不会产生什么感触,但如果你专注投入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折服!

关于美的起源,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嫁女婚、烈火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意思是说,没的起源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伴随着生活实践的日益丰富和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审美活动的方式也逐渐趋势于复杂和多样。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反复强调,对于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根源。这是美学研究最值得注意的方法。这种观点和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从他的长期的美学史和艺术史的研究实践中得来的。在谈到美和艺术与生活实践的渊源关系时朱光潜先生说:“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色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唱歌作乐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

关于美的探讨,生生世世,总会延续下去,世间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只但愿历史长河里,有人愿静心打捞出《谈美书简》,带着它隽永的文字在人世几度秋凉中寻觅美的踪迹,等待苦涩化做甘甜,等待美,摆出苍凉的手势。行将就木时,他将明白,美究竟是什么。

美的探寻--读《谈美书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