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
历史在高中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的时候也应该加强备考,梳理出一条时间的主线合理记忆。想要在考试的时候取得理想的成绩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
排除法
在答历史选择题的时候可能无法直接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但是能够一眼看出错误的答案,对于这样的习题我们就需要直接把错误的习题先排除出去,然后再在剩下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缩小选择范围从而能够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在做选择题的时候都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正确率,还能够提高备考速度。
对比法
在答历史选择题的时候适当地利用对比法,即使不会的选择题,有的时候也能够答对。对比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选项之间相互对比,对于那些意思明显相反的选项,一般这两个选项中必有一个是正确选项。然后对于那些三个选项的都是一个意思的选择,一般另一个必是正确答案。
筛选法
筛选法是比较常用的普通的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了,一般都是经过审题之后,根据历史选择题的要求逐一阅读历史选择题选项,然后直到找出正确选项为止,但是也一定要看完所有选项,因为有的试题让选择最佳答案,一定要选择描述的最准确的一个。
替换法
有的时候在阅读历史选择题题干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题读不懂的情况下,这样我们就要揣测出题人的出题意图,其实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像“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这样替换之后我们就清楚试题的考察范围了,这样答下来就更加简单了。
高考历史选择题应试技巧
1.对等排除原则:
即在历史题肢中出现了一个与你想选的选项对等(即同义表述)的选项,根据单项选择题答案唯一原则,说明两个都不对。
2.时态一致原则:
即要分析历史题干中设问的时态,前因型是将来时,要求选项必须是将来才能实现的事情;后果型是完成时,要求选项必须是已经实现的事情。
3.就近原则:
它适用于设问是针对历史教材上的某一结论(特别是标志性的结论)、选项是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或依据这一类型。
4.感情色彩原则:
一个人或集团的言行总是代表自己所属的阶级、民族或国家的利益,这就给这个人或集团的言行赋予了感情色彩。如果选项中出现了站在对方的阶级、民族或国家的立场上的言行,那么这个选项一般不正确。
历史选择题题型整理
〈1〉肯定式选择题
肯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此类题型在题干中常用“表现在”、“反映在”、“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准确的表述是”等问句。肯定式选择题在中招历史开卷考试中出现最多。
〈2〉否定式选择题
否定式选择题与肯定式选择题考查的基本能力相同,只是考查的方向恰恰相反,因此又称为“逆向式选择题”。此类选择题在题干的问句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是”、“无关的是”等字词。否定式选择题在中招历史开卷考试中出现数量仅次于肯定式选择题。
〈3〉识图选择题
识图选择题是在题干部分或选项部分提供一幅或多幅图片(包括照片、摹本、历史场景画、漫画、图表、地图和示意图等),要求考生判断并指出其名称、地点、某个历史人物及其相关事件等内容。
〈4〉最佳选择题
最佳选择题要求在备选项所列出的四个答案中,找出最符合题目指向要求(即题意)的叙述。这四个备选项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多少都有一定程度的内存联系,其混淆性在选择题中表现最强。考生必须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比较,才能从中选出完全符合题干要求标准的那个“最佳”选项。
其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题干与选项之间基本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程度关系。最佳选择题在题干中的问句中常用“最……”、“主要”、“根本”、“全面”、“决定性”等字词。
第二篇:历史小高考答题方法
历史小高考的试题分为两部分,一是选择判断题70分,二是大题笔试部分30分。
一·选择判断题
1.时间相当重要。我估计老师也应该强调过时间的重要性,绝大多数题目是根据时间来判断的,即使不能一下抉择出答案,但是起码可以排除几个选项。如2012年试卷中的第18题:)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唯一机构”。为了便于与之联系、商谈,大陆随后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当时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A.两岸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 这个貌似至今未确立
B.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是的,这就是所谓“九二共识” C.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 这好像是前几年的事情吧 D.两岸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 至今木有
仅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看,其他几个选项就可以排除了,这就是时间的伟大力量„„„„„„
所以,在脑子中的时间应该有两条主线: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在这一条时间线上还要填充上各种事件,也就是说要将时间和时间对应起来。时间+事件=得分
2.看懂材料灰常重要。现在绝大多数题目都是给你一段材料然后给你个问题让你去判断,所以现在读材料的要求很高,读材料时要抓关键词句和时间,如2012年试卷中的第一题: 1.王国维说:“欲观周(时间:周朝,确定从中国古代史第一专题中寻找答案)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我们必修一学的就是政治制度,从必修一中寻找)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立嫡”二字很重要,即嫡长子继承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后面的几句话是对“立嫡之制”的解释)”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由以上分析得出答案A)
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礼乐制度应该算作第三专题思想史,与上文无关)C.婚娶联姻制(结婚娶老婆的事情貌似材料中木有体现)D.功臣分封制(还还是没体现)
所以由上题可反应出读材料的重要性,有时候只看选项,觉得都对,但是有些对的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读懂材料后,还是要结合时间来判断。
二·大题,大题分为材料题和问答题,问答题相对简单,鄙人窃以为问答题乃送分之题。我只谈谈材料题的做法。
1.小高考的材料题还是比较浅显的,绝大多数都是书上的简易知识点,这就要求要对书中内容的掌握。还有一种就是材料分析,让你根据材料分析作答,这类题目书中是没有答案的,也找不到。这就要求你要读材料了,如2012年试卷中的第36题: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世人都笨,把商业放到最次的地位,„„„„„„„„(商人很好,工业可以制造需要的物品,商业可以促进流通。,要把商业放到重要地位)这也是黄宗羲的基本观点之一。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3)材料三作者如何看待工商地位?作者的理由是什么?(2分)
所以啊,材料一分析,答案就出来了。工商皆本,工业可以制造需要的物品,商业可以促进流通。OK!!
2.还有一种是让然你写出对某个事件的认识啦,实质啦,评价啦,等等„„„„这类题目书本上也是没有答案的,不过练习册上或许有。例如2012年试卷中: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材料四
《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
(4)材料四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一说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3分)第一问书上有“春秋战国时期”;第二问,材料三上已经表明了工商皆本的观点了,所以要把农业商业结合起来看,即“农业是商业的基础,商业又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完成任务„„
实际上这类语句都是固定的,我感觉就那几句,比如说: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等等,可以看看政治必修四上有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好多这样的句子都出自于此。
3.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读懂材料,要学会分析材料,如果材料懂了,那下面的问题还是问题吗?例如2012试卷中的第37题:37.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陈同志先说了,革命没成功是有原因的)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实这句就是废话,没啥用);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好啦,重点!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思想未开化)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单独政治革命而不进行思想革命就是所谓失败的原因)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单独进行政治革命(是这样的吧)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思想解放运动?(思想革命是什么?新文化运动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分);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好了,三纲五常,封建礼教,对这个进行批判),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西方制度,自由平等)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要改变思想)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根源是什么?材料说啦,自由平等!)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阻碍是什么?材料说啦,封建纲常伦理)(2分)完成!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主要说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3)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一条线:器物——制度——思想)(2分)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器物,是洋务运动吧)
(4)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这个你自己写,注意一定要有鲜明的观点,赞同就是赞同,不赞同就是不赞同,然后再结合书本简单扯两句)(2分)
赞同;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赞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和对西方文化全面的的态度不可取)
通过这道题目还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答案都在书上,还有的就在材料中,有的同学都会背,就是不会做题,很简单,把材料丢了,当然,运用材料答题也不能全抄,要转化语言,比如古文转化成现代文。所以要学会运用材料答题。
三·结束差不多就是这样吧,答题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要学会分析题目,但是毕竟历史是文科性的科目。一定要在会背的基础上去完成题目,而且背也是有技巧的,什么要背什么不要,这里就不多说了。编写(zs)
第三篇: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发布时间:2011-5-6 浏览人数:320 本文编辑:高考学习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选例并图解如下:
[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高考试题均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构成。但在题文中有时有合理省略的情况,合理的省略无损于题意。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3.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例1: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时间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内容。时间是近代前期,内容是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的构成及教育、科技五个方面。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变化体现在:从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现为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建立起共和政体。从生产方式来看,从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从阶级结构来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从教育来看,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集中体现为新式学堂的出现。科技方面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参考答案:
(1)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2)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4)出现了新式学堂。
(5)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例2:中国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对中国近代化演进层次的论述,史学界有多种观点。一位著名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化先后经历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三个时期,并沿着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观念转变”“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分别指什么?
(2)以上变革对中国社会各产生了什么重要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从近代化的层次性立意,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对史实的运用能力,解题时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个层次,其关键在于利用时间限制筛选事件,“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应指新思想的萌发: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指洋务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涉及的事件较多,要考虑全面。第二问答题比较简单,注意语言要简炼,条理要清楚。
参考答案:
(1)“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2)影响: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②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扩张。③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对中国的近代化在客观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面貌。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发挥出自己的答题技巧,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技巧的运用要靠平时去练、去实践。笔者浅谈旨在说明考生如何把掌握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取得好的成绩。
第四篇: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方法
2010年高考开始历史试卷中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2011年高考文综试卷中则单独成题,共12分,分值很大,是考生得分的重点。此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观点、按照一定逻辑思维运用历史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下面总结出的解答此类试题方法,供考生参考。
一、解题技巧(结合高考真题)
例
1、(2010年全国卷第40题第3问)(13分),(难度系数0.26,全省平均分3.42分)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3分)
例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难度系数为0.43,全省平均分5.02分)★解题技巧(结合高考真题):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
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我们就要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运用我们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去寻找史实。比如经济上,我们就可以想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或者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等。同时,我们还应该深入下去,就是能不能联系中国的情况,恰好中国就是反面例子,正反结合就可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论述。而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我们的唯物史观,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
(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得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就这样写“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或者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写“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政治方面时,就不能只说资产阶级革命,而应该表述为“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等。
答案要点:例1 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理由有四:
(1)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最先、完善并得到发展。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确立过程与反封建求民主的进程结合在一起。二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在经济方面:欧美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等,使这些国家获得原始积累和劳动力。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18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等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足够资金;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3)在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些思想文化运动反过来仍然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文化专制不可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4)在外交政策方面:欧美早期发达国家形成市场,促进资本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他们积极开辟新航路,拓展殖民地,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而中国在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因此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就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没有具备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在中国不可能建立成熟的资本主义。
答案要点1:例2 关于西方崛起,第一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其他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附属。而第二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理由如下:西方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上,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但在西方向近代迈进的过程当中也深受其他文明影响。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取代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动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所有的这些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崛起。
答案要点2:例2 西方的崛起既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同时也是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西方的崛起是在充分吸收古代亚非文明的基础上逐渐起步、发展并超越的。古代的亚非文明不论在经济、科学技术还是在航海、贸易等方面均处于领先世界的行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成为新教传播的工具;火药传入欧洲,使欧洲在武器制造方面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使骑士阶层阶层日益衰落,同时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促使欧洲率先迈入近代社会。步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侵略、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掠夺了大量原料,扩大了海外市场,所有这些都为其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诚然,西方的崛起主要是其自身经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近代资产阶级不满神学压制、神权统治及专制制度,于是兴起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并爆发了席卷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工业革命。所有这些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西方社会的迅速发展,从而成为近代文明中心并迅速崛起。
二、评分标准与答题方法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1、观点明确(2分)。观点表述完整且合符逻辑。(2分)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有概述性表述。
选择观点的基本原则:一般试题所给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一个观点至关重要。观点不是选得越多越好,如果观点选得过多,就不能够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述,因此建议学生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一些试题会要求对材料中所有观点进行评述)。
2、评论(6分):合理运用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3分)。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3分)。
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多层次、不同角度地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多角度”可能的几种形式:
思路一:社会历史诸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外交、社会生活、际关系等)。
思路二:外因、内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历史诸时段
思路五:两方面进行评述
思路六:古今、东西、南北)比较方法进行论述的
思路七:从哲学的、历史的、政治学的等多学科角度进行论述
思路八: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理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表述清楚。(2分)适当小结,升华观点。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
言语“历史话”,语言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和虚构夸张的散文化倾向。
三、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2—10分):
①观点明确 ;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9~5分)
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分)
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细读评分参考,我们看到可以清楚的看到要想答好此题必须做到:
1、观点明确;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充分。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逻辑严密、充分。表达清晰(语言、文字)。
四、例文赏析
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专项训练
1、(2011全国新课程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赞成第一种观点: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
理由: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并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中心。
从历史上看,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的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其它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明成就,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答案2:赞成第二种观点:世界文明成就应归功于世界各文明的交融。
理由:
第一、人类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很久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如中国古代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等,它们都是各地区先进文明。在中国文明发达之际的宋元时期,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第二、西欧崛起除了自身因素发挥作用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它文明的交融。的确,西欧崛起有很多因素来自于内部,但是文明本身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统一,文明的交往是双向的,方式多样。如向近代过渡时西欧崛起受到中国文明的四大发明的影响,中国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造纸术等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起到重要作用。2、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
评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要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领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3、河北省唐山市2011-2012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发动的旨在掠夺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了灾难的深渊。直到今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甚至都不愿翻开中国近代史,因为,它留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的是太多的屈辱和辛酸。但是,身处21世纪的中国青年,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来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候,从这场战争中,我们除了感受到屈辱之外,还能得到哪些认识呢?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如果没有西洋文明的强制介入,单靠中国人自身的进化是很难走出封建专制的„„大英帝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是强盗式的赤裸裸的侵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摘自《中国近代史》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后兴起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疯狂向中国倾销廉价的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人先后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学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民主科学思想,促使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4、邯郸市2012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动。„„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下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判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
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应负主要责任的理由:
“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共产主义运动蓄意发起的。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1947年杜鲁门提出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冷战”正式开始,接着又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面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被迫采取反击措施。由此可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冷战”应付主要责任。
答案
2、苏联应负主要责任的理由:
苏联极力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号召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苏联支持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支持世界各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二战后,苏联出于民族利已主义的考虑,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极力在东欧扩张自己的势力。二战后,西欧地区经济困难,社会动荡,有可能在苏联的影响下出现激进的社会变革。综上所述,正是苏联的威胁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感到恐惧,为稳定资本主义,才不得不发起“冷战”。因此,苏联应对“冷战”局面的出现负主要责任。
(以上内容不是标准答案,仅供老师们阅卷时参考。本题是一个思辩性的题目,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般应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说明理由,最后要扣题。)
5、河南省六市2012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班第一次联考文综试题41.(12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论证,或对材料中多种观点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
1)(3分)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史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2)(3分)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影响。
史实: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进程加快;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实践应用;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3)(3分)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弊端
史实: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金融危机
4)(3分)单纯观点,不写史实(写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其他问题,如能源危机、欧盟内部矛盾、恐怖主义活动等亦可以给分)
6、上海市虹口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题(历史)西方崛起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问题:(12分)根据材料评论西方崛起的不同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2分)学生需要运用史学理论结合史实的方法辨析题中的两种观点,是对别人的“评价”的再评价,涉及对史实的深入认识,还包括了对史论和方法论的再认识。
史观:(4分)
第一种观点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在欧洲国家内部寻找其兴起的原因。(2分)
第二观点是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认为“欧洲兴起”,只是人类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强调各社会之间发展的相关性和互动性,将每个地区的发展都视为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2分)
史实:(8分)
1、西方崛起于欧洲,的确如此。从公元前6世纪初到前5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通过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确立了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希腊人创立了“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史学、文学、戏剧,成
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古罗马说创造的罗马法律,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确立产生深远影响。经过漫长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走向强大
2、西方的崛起与其他文明成就之间的确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但把西方崛起的主因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显然犯外因绝对论的错误。11~12世纪的西欧,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复兴,15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西欧相继爆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欧社会发生的上述连锁反应,确立了西方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绝对优势,并最终形成西方对全球的支配局面。这时的西欧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自然经济仍处于主体地位的国家或地区相比,西欧已经崛起了。把1500年前后西方在经济、科技、航海、贸易等方面落后于东方的史实,作为西方崛起较晚的理由是一种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的错误观点。事实上,西方迈入工业社会的门槛就已经宣告了西方的崛起。
7、美国的崛起: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大国崛起》解说词第十集:新国新梦
问题:(12分)叙述世界近代历史上,美国是如何“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
美国的崛起(12分)
1775-1783年,在欧洲启蒙思想启迪与鼓舞下,北美十三块殖民地人民发动独立战争,推翻英国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独立战争后,为巩固新生的国家,1787年《合众国宪法》颁布,美国人民运用启蒙思想以及自己的创新,构建了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的联邦国家,为随后美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上半叶,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固有矛盾迅速激化,并最终引爆了美国内战。这场内战以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胜利告终,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黑奴制等障碍,随后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到狂飙发展时期。19世纪70年代,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诞生,美国跨越发展并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世界工厂”。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成功运用罗斯福新政,成功挽救了美国式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随后,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二战结束后美国成功登上了“世界霸主“地位,领导资本主义世界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
总之,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美国正是借助了“欧洲文明的基础”,“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12分)
8、上海市宝山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历史)来自课本的片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遏制,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试验本)第120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问题:(8分)简要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答案:
20世纪五十年代,初登国际舞台(或初展外交风采):
50年代初,中国率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贡献。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倡导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使会议取得了成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积极拓展外交舞台: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双方发表《上海公报》,标志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
1972年,中日签署《联合声明》,两国正式建交,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20世纪八十年代后,积极拓展多边外交,致力于建立全方位的对外关系: 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对推动APEC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1年,中国被接纳为世贸组织(WTO)成员,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全球化“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他还说“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如何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
答案:(12分)
有利: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它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加速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为各国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不利: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4分,每点2分,回答其它不利表现,言之有理者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4分。)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各国应积极合作共赢,共同分担经济风险,分享全球化成果。(4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10.(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
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在表现形式上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镇压,反对封建专制礼教的浪潮被打断了。——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评述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第一种观点:同意材料的观点。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所以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是对其作用的夸大。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材料的观点。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尽管由于中国明清没有西方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没有形成众多的思想家,但同样也推动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样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12分,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1.(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尖锐地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这些托拉斯垄断了国内市场;而英国就不容易形成垄断价格,因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外国产品的竞争威胁始终存在。——《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评述材料中李斯特关于自由贸易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第一种评论:此观点是不正确的。工业革命后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贸易进一步发展,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正是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体现,而李斯特对自由贸易政策的否定,是狭隘民族保护主义,是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障碍。
第二种评论:此观点正确。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自己提前强大起来的工业经济,企图通过在全球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来占领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而李斯特对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进行了批评,正说明他认识到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实质,因而强调对本民族经济的保护。
(12分,任答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1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选自《明清史散论》
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
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12分)参考答案一:
(1)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第一种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信誉(2分);
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社会上对轻视商人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一些商人遵守文化传统,合法经营,赢得了良好的信誉。(4分)
评:这种经营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诚信经营、顾客至上、重视产品的质量与良好的服务的商业文化氛围。(4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
参考答案二:
(1)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第二种经营现象:掺假造假、骗取钱财(2分)
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人们更加渴望对财富的追求,但部分不法分子缺乏应有的文化素质和相应的法制观念,投机钻营,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4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
评:这种经营现象会有损于商人的形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的运行。(4分)
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你结合史实评述材料观点。(要求史实准确,运用恰当,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史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运动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2)结合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史实说明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同样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3)结合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有关史实,说明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救亡图存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最先进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并在先进力量领导下,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4分
14、(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化,这个在当今颇为时髦的词,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和运用。全球化改变着世界,影响着全球60多亿人的生活。这一全球化浪潮,有人认同,也有人反对。这一历史潮流,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一个“全”字,包括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的整体,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的问题,成了历史新阶段的特征。
格蕾厄姆·汤普森指出:“全球化的思想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思想。最近30年中所经历的许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情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重温具有‘金本位’极盛时期特点的那些话题”——格蕾厄姆·汤普森:《全球化与国内经济政策的可能性》
罗兰·罗伯特把全球化解释为“世界的压缩”,他的话很有意思:“我完全可以不时地滑回到只用‘全球化’这一名词来指自1870年世界已经迅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尽管也展示可供选择的道路以及反趋势)。不过,我的意图一直是论证全球化这一总过程(和有时的逆全球化)至少像所谓的世界宗教两千多年前兴起一样持久”。——罗兰·罗伯特:《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核心思想,谈谈你对于“全球化”过程的认识。(12分)
(要求:能够依据题目要求,观点突出,史论结合,文字通顺流畅。)
参考答案(评分思路):
要体现出如下四个方面:
发展阶段:
(1)16世纪开始,在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开始了全球化的过程;(2)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完全意义上的全球化迅速发展。
历史必然:依据发展阶段,得出其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深远影响:
A 积极:第一,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优化配置;第二,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第四,促使国际关系以协调为主;第五,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B消极:第一,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第二,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增强;第三,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第四,加大世界发展的矛盾性;第五,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安定性。第六,全球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如何应对(中国):在机遇和挑战的外部形势下,中国的出路是:坚持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加入区域合作和世贸组织,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科教兴国,加大科教投入,抢先发展高新产业,创造知识资源;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
义、强权政治,在全球化的世界上,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可体现如下论观点: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利大于弊。其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反全球化”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趋势,不要全球化。
以上方面并不是孤立的,一定体现出论证的整体性。
15、2012年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
(三)(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诸如茶树、柑摘、櫻桃等输入美洲。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一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二)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12分)
评分标准: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整体评分法。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
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物质文明的交流,正如材料所述的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精神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长;在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世界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不断发展。
16、河南省六市2012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班第一次联考(12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论证,或对材料中多种观点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参考答案:
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3分)
史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加强; 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积极影响(3分)
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欧洲民主制度被实践应用;
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带来许多弊端(3分)
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金融危机(欧债危机)
17、(6分)2011年江苏卷第22题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但以积极影响为主,我认为是科学的。因为,经济结构变动虽产生了诸如人们收益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世风日下等负面现象,但经济结构的变动,更促进了中国的
经济近代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潮流,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而且还出现妇女进入近代企业做工,部分女孩创新产品,出口美国,获取收益,也是有力的证明。
18、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疾、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成立社会保险的专门机构,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编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述欧洲福利国家制度。
参考: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迅速;福利保障内容全面,范围广;制度完善。
评:福利制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运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的重要政策,有利于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它妨碍了竞争、制约了效率,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知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而佛兰克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依据上述材料,评价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此题可以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述:
第一种观点“欧洲创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可以从地理大发现、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经济侵略方式、殖民扩张手段、科技进步等方面加以论述;
第二种观点:“世界的发展创造了欧洲,推动了全球化”:可以从市场、资本、劳动力、资源、国际组织的建立、区域经济的推动、东西方的对比等方面加以归纳即可。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解析】
此题为开放型题,只要求学生选取一种观点作答即可,要求考生论述观点明确,坚持史论结合,语言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四个递进的层次评分:(12分)
第一个层次,有观点但无论述,给1——2分;
第二个层次,有明确的观点,能从一个角度并结合史实论述,给3——6分
第三个层次,有明确的观点,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史实准确,给7——10分
第四个层次,观点明确,分析角度多维,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给11——12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外因论
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如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等,直至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
经济:利用种种特权,对中国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如在中国办工厂、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以掠夺资源、市场和劳动力,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压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内因论
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少科技人才;传统的政治体制没有受到根本的冲击,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受到阻碍;传统观念的束缚,重农抑商思想的阻碍等;太多的政治运动、社会动荡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在汉语中,有些外来事物名称前面常常加有“夷”“胡”“番”“西”“洋”等字,如“夷情”“胡琴”“番薯”“西学”“洋房”,其中“夷”“胡”“番”多见于古代词语,“西”“洋”的出现晚一些,而“洋”字又要比“西”字晚。虽然“洋”字是以上诸字中最晚出现的一个,但在历史上,由它所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的,如“洋布”“洋钉”“洋行”“洋历”“洋楼”“洋炉”“洋人”“洋奴”,我们称这类词语为“洋”族
词,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洋”族词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可是,到了后来,“洋”族词的数量急剧下降,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3版)中可以查到的“洋”族词只有33个了。
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洋族”词的兴衰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的?(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
第一等级(0—4分):能比较完整地叙述“洋族”词的兴衰历程,但对它背后的原因缺乏清晰的认识。
第二等级(5—9分):能比较完整地叙述“洋族”词的兴衰历程,并且能看到兴衰背后的原因。如其兴起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相关,也与中国的近代化相始终;其衰落一方面由于政治原因,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向现代化。
第三等级(10—12分):能比较完整地叙述“洋族”词的兴衰历程,能看到兴衰背后的原因,并且能得出一些综合的认识:如认识到洋”族词的兴衰反映了盲目崇洋与盲目排外两种心理的较量;对外国事物要有理性的态度,去粗取精,有选择性地接受。
【参考答案】
古代中国曾以“天朝上国”的心态看待西方文明,以“夷”“胡”“番”见多说明这一点(2分)。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过程中,西方的文化的优越性展现在国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也在向西方学习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2分)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对西方文明以“洋”字冠头称呼最多,显示了一边是崇尚、向往,一边是排斥、鄙视的心态,人们在这两者中间通过长时间地犹豫、徘徊,这一过程也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最终还是接受了洋货洋物(2分)。而在这中间“洋”族词不仅给外来事物以指称,而且也帮助人们去认识外来事物,可是,当人们接受了外来事物之后,“洋族”词就像是实现了它的价值,完成了它的使命,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2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改革开放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洋族”词更多成为一种历史的名字(2分)。
因此,“洋族”词的兴衰反映了盲目崇洋与盲目排外两种心理的较量;对外国事物要有理性的态度,去粗取精,有选择性地接受,也反映中国的日益现代化和民族的自信(2分)。
2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历史表明,西方文明在19世纪实际上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典范。即使是那些倡导反对西方统治的殖民地领导人,他们都要求用以欧洲母国为典范建立起来的独立国家来取代西方的殖民统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其关于“西方文明”的观点。(20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
观点一:赞同西方文明在19世纪实际上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典范这一观点。理由如下:(1)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例如: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代议制度;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1861~1865年南北战争;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意的统一;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等等。(8分,举出两点即可)(2)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时代潮流(或两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例如: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等等。(6分,举出两点即可)(3)思想文化方面: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成为时代主流。例如:自由主义思潮成为19世纪主流思想;19世纪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的发现和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达尔文进化论);等等。(6分,举出两点即可)观点二:不赞同西方文明在19世纪实际上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典范这一观点。理由如下:(1)政治方面: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只是在少数国家确立,绝大部分国家或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或依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例如: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只在欧洲、北美及亚洲几个国家确立(英、美、法、德、俄、日、意等国);亚、非、拉美等绝大部分国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8分,举出两点即可)(2)经济方面:从世界范围看,自然经济(或农耕经济)在绝大部分国家仍处于主导地位。例如:工业革命只是在少数国家完成;中国等绝大部分国家自然经济(或农耕经济)仍处于主导地位。(6分,举出两点即可)(3)思想文化方面:不仅是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亦与自由主义并列成为当时社会的三大主流思想。例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民族主义的兴起等。(6分,举出两点即可)(任答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23.(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和封建割据,民众首先认同自己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域的人,对国家的认同感淡薄,同时国家也没有明确的主权。„„从15 世纪末开始,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国王成为认同的象征,共同的经济制度、以相同法规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形成使民族国家的根基不断巩固。但是,王权日益暴露出专制与狭隘的本性,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启蒙思想家发出了“专制之下无祖国”的呼声。英国和法国经过革命,消灭了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制。以人民主权取代了君主主权,大大加强了民族认同感。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反对外来武装干涉,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一般认为西欧民族主义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材料二:欧洲民族国家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00 年到法国大革命,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孕育和成长阶段,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在从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向绝对主义的王朝国家转变;第二个阶段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到二战结束,为欧洲民族国家的扩张阶段,民族国家的概念和民族主义的浪潮由法国大革命起始传播到了整个欧洲,激发了其他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浪潮,并由此导致了欧洲剧烈的动荡与冲突;第三个阶段是二战后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显示出欧洲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在共同发展中开始了某种新融合。——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族主义在历史进程中对欧洲的影响。(12 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民族主义对近代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推动,也存在负面影响。
其对欧洲的崛起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精神”,推动民族国家的建设,通过赋予尊严感来动员民族大众,激发民族国家的经济活力,促使民族国家崛起。①在政治上,推动各国由基督教神权下的松散政治体成长为封建王权强国,然后以革命方式推动它们成长为资本主义民主国家;②在经济上,推动了各国纷纷提升经济实力,重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先后以科学革命、产业革命的方式使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③文化上,促使各国在二战中团结对抗法西斯,也促使欧洲在二战后的两极对抗背景下选择一体化道路,形成了逐渐统一的欧洲共同价值观。
但是在民族主义的作用下,近代欧洲的崛起实际上是分散的、起伏的和具有竞争性、冲突性以及强权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各国之间明争暗斗、称雄争霸、战争四起,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的状况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民族主义所导致的国际争霸战争对欧洲的整体发展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民族主义对近代欧洲崛起中的腥风血雨乃至欧洲最终的衰落负有责任。
2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希特在他的这个系列的演讲中详细地分析了这种拯救德意志民族、彻底改造人类的新教育的各个方面,并最后以他那消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先验哲学观点阐明了这种民族教育的精神实质„„他认为,“这种需要加以培养的精神本身直接体现了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从这种爱中自然会产生出保卫祖国的勇士和安分守法的公民” „„这样,“精神的本质就把我们完全摆脱一切压迫我们的苦难的解放事业同我们光复民族和振兴祖国的事业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部著作在亚洲有两种相反的遭遇。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家一直在歪曲和滥用这部著作,以至文部省把它编译于《关于时局之数据》中,免费颁发给全国文教部门,用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全译本,对我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这些作者和译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只着眼于民族解放的方面,而忽视了建立理性王国的社会解放,而这就使读者看不到费希特是一位把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集于一身的伟大思想家。坚定不移地走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又坚持世界大同的理想,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又反对列强的霸权主义,这才是《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这部世界名著的真谛。——梁存秀《论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1807 年)〉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费希特的民族主义观在亚洲的影响。(12 分)
【答案】
(1)对日本的影响及原因:明治维新后制定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以费希特的观点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为其对外扩张进行舆论准备。
(2)对中国的影响及原因:近代史上遭受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以费希特的观点激励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3)中日作者和译者对于费希特的观点缺乏全面了解;片面强调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而忽视了其世界主义、民主主义的一面。
第五篇: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