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和吨”,测量教学反思。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测量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测量教学反思范文一
测量是三年级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是孩子很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上完第一课我有如下感受。
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三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课前复习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吸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的估计能力还是比较好的,估计的结果都比较接近。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在这个环节由于有的学生急于测量,没有注意到我的提醒导致有的学生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致,我想如果这个地方先让同桌互相检查后再汇报效果就会更好些。接下来设计的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从学习中看,学生找到生活中是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东西比较多,有的学生说得都停不了,为了满足学生的愿望我临时想到让学生把这个内容写到数学日记里。学习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先测量学生铅笔盒中较短的一支铅笔的长度,从面引出对毫米这个单位的需要,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进行教学。
这节课我认为闪光点有两个,这两个闪光点都来自学生,一是当我让学生在米尺上找1分米时,有的学生说出了一大箩后,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只要够10厘米长都是1分米。”归纳得多好啊,把前面学生说的一大堆用一句话概括了;二是我让学生讨论米、分米、厘米三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时,有一个小组的成员讨论出当分米长到1岁时,厘米就要长到10岁,多好的比喻啊!这样形象生动地记忆了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从这两个闪光点我无不佩服学生的思维,他们的脑里经常会出现许多很有创意的想法,我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
测量教学反思范文二
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第一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第二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可能数值上一样,但由于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由此引出厘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新课开始, 我鼓励学生选用自备的学具硬币,回形针,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体会需要采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从而揭示新课内容——认识厘米,然后让学生拿出学生尺,自己认真观察,你在上面发现了什么?和学生一起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是从刻度0到刻度几?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我及时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并让孩子伸出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厘米长? 引导学生观察食指的宽,图钉的长,然后用尺进行测量,验证这些物体的长度。学会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我通过设计帮小马虎找错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测量图形中深刻地明确了使用学生尺的正确方法:1.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着几。
总之,本节课学生动手测量、观察讨论等活动中,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基本上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和测量技能,但不足之处是我在练习设计上忽略了学生的估测的能力的练习,另外,深度挖掘不够,如:测量数学书的长,尺子不够长怎么办?这些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测到的。看来,今后还应加强备课的深度和广度。
测量教学反思范文三
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二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一开始就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木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接下来设计的赵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学习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测量4.5厘米的木条时学生意识到大约是5厘米,但是有不够,就有学生向大家介绍可以用小数或者用毫米进行表示,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从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在学习1 dm = 10 cm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测量进行学习并利用旧知1m = 100 cm、1分米=10厘米 和新知1 dm = 10 cm先进行目测激发学生的迁移思维,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用1分米的小木条去测量1米,较直观的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从而得到结论1m=10dm。毫米是学生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在尺子上寻找毫米,数出1 cm =10 mm,形成概念。
第二篇:《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第一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课桌面的长,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第二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可能数值上一样,但由于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由此引出厘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新课开始, 我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体会需要采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从而揭示新课内容——认识厘米,然后让学生拿出尺子,自己认真观察,你在上面发现了什么?再通过实物投影和学生一起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是从刻度0到刻度几?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我及时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并让孩子伸出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厘米长? 引导学生观察食指的宽,图钉的长,然后用尺进行测量,验证这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
学会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我抓住生成,因为我们班在测量方法时出现了不正确的方法,我让学生帮助同学找错,使学生在具体的测量图形中深刻地明确了使用学生尺的正确方法:1.先将刻度0与所测量的物体的边对齐,2.把尺放得和物体一样平。
总之,本节课学生动手测量、观察讨论等活动中,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基本上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和测量技能,但不足之处是我在练习设计上忽略了学生的估测的能力的练习,另外,深度挖掘不够,如:从学生尺上1刻度到5刻度是几厘米?测量数学书的长,尺子不够长怎么办?这些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测到的。看来,今后还应加强备课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篇: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在学生了解了长度单位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的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和逻辑推理,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银行卡,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有多厚,然后实际测量一下,学生一下犯难了,因为银行卡的厚度不足1厘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约是一张银行卡的厚度。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可以测量不是整厘米的较短的物体。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身份证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约是1毫米,还有个小朋友说出了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在生活中学习了数学,这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好的收获。
人们经常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备教材容易,备学生却难,因为人是活的,他的思维一直是变化当中。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采用填鸭式教学,而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你对学生的情况只能是把握一条主线“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通过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当我在课堂小结时,有个学生自主提出了一问题,“还有比毫米小的单位吗”,他的话还没落音,有个同学马上回答说:“有,是微米。”还有一个学生竟然说:“还有比微米小的是纳米”,他们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意外,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同学们的知识面还是很广的。
第四篇: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随笔
“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测量他们比较熟悉的课桌的长和宽,在动手测量并记录结果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小数的意义,而且感悟到名数互化的重要性,以及名数互化的方法,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全班内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体验,充分体会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先分组测量,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再分组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学生对5厘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113克写成用千克做单位的小数掌握得不好。还要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在课堂上,学生动手能量的东西就是课桌、书本、自己的身高等等。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学生能测量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既没有测量需要的尺,也缺乏一定的指导。另一方面除了作业和课堂上,学生在生活上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交流。
总之,本节课学生动手测量、观察讨论等活动中,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基本上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和测量技能,总的来看孩子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基本上掌握了,要熟练进行质量单位的改写不是一节课就能达到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另外,感到自己对学生放手还不够。
第五篇:《测量平均速度》教学反思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反思
八道河中学 李红娜 本节课是针对《初中实验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课题的成果的展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之一是研究总结出做好分组实验,加强学生间小组合作能力和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陪养的方法策略;内容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中课堂教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分组实验和兴趣实验等。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的一个分组实验课。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题的预设目标,对今后的其他实验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是以小组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本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个别学生还不会正确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比如:有些机械停表一些是一圈30S,有些是一圈60S,分度值分别是0.1S和0.2S,有些是电子秒表,在测量长度是有些同学还不会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我应该在实验之前和学生一起复习一下秒表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探究的不够,有些细节教学没注意,有些学生,先直接用单位为毫米的长度除以时间,得到的单位为毫米每秒,这个就体现了学生的单位换算还有待加强。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基本单位米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