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五篇模版)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13-308293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4 14:21: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1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

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哲学派别一览表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2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五、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做到: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七、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八、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九、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3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

(1)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

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③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内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

第八课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

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

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1)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举一反三、先“试点”后推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4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②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③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5、价值与人生价值

(1)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生价值: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②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6、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

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

总之,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①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非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②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引领人迈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路途;错误的价值观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让人容易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沼,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

(1)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8、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1)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2)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3)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4)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解析】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2)不同的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各不相同(主体性)。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9、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10、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1)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11、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当代,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创造自己永恒的价值,才能铸就无愧于时代的辉煌。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

第二篇: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归纳

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1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2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

(1)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

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③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内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3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五、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做到: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七、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4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

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哲学派别一览表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5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

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

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1)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举一反三、先“试点”后推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归纳

第三篇:高中必修二政治知识点

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二政治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二政治知识1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政府依法执政

1、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表现。

2、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4、依法行政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为什么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

① 由国家性质以及政府性质决定,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②(第4点中4个有利于)

③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基本途径

④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审慎行使力 科学民主决策

1、政府行使权力的环节:决策、执行、监督等。

2、提高决策水平的措施:

(1)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爱惜民力。

高中必修二政治知识2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一个突出特点。

2、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意义: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5、称霸和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

国际竞争的实质

6、国际竞争便现在各个领域,经济、文化、军备、人才、科技竞争等。

7、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8、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9、我国的应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才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高中必修二政治知识3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和平问题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它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4、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认识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5、世界人民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

发展问题

6、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7、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8、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9、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10、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11、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贫困和落后是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建立国际新秩序

1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而且这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14、内容:

1)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15、各国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推进世界和平稳定;

5)环境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辨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1)、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2)、一个国家能否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而一个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并不是由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决定的。

(3)、经济繁荣,且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发展,不称霸的国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才更大。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阻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越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越大。

高中必修二政治知识4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

1、国际关系:国家之间(最主要)、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最基本的形式。

国家利益

4、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属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

5、含义:国家在独立与生存、稳定与发展及国际参与等方面所追求的目标。

6、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7、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过渐渐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国家力量

8、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9、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坚定维护我国利益

10、国家利益主要内容:安全、政治、经济利益

高中必修二政治知识5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

1、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主要参加者。

2、三种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

3、人口(基本)、领土(发展不可少的条件)、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4、国家主权两个特性: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5、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国际组织

6、国际组织: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处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由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7、国际组织也使国际社会主要成员,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已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8、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联合国

9、联合国: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191个成员国过,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0、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①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③ 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

④ 作为协调各国的活动中心。

11、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12、作用:

①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② 有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13、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高中必修二政治知识点

第四篇: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2016-12-03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的作用: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社会实践,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得与失,进与退,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3.哲学的任务(功能):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零散的,不自觉的,简单化的。

2.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⑵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4.方法论的含义: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⑴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⑶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成为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世界的可能性成为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 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且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⑵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⑶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各样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⑴ 含义(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优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缺点:①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②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⑷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优点:在总结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缺点:他把物质归结于自然科学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唯心主义

⑴ 含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⑵ 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⑶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举例: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⑷ 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举例: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富贵在天 ⑸ 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第一框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任何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成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因为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3.为什么哲学对社会变革有作用?

⑴ 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的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⑵ 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⑶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二框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一.产生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⑶ 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⑵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⑶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之所以是革命性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补充: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⑴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①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二)2016-12-17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与认识论)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⑴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⑵物质的感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⑵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3.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二框 认识世界 把握规律

1.运动的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⑴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陷入了形而上学。

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脱离物质谈运动陷入了唯心主义。

3.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4.运动与静止的特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⑵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⑶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7.规律的特性:

⑴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⑵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8.我们应怎样对待规律?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⑴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⑵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奇妙

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3.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4.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促进了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特有的,但只有人脑不一定产生意识。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意识的形成既离不开人脑,又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那么,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反映的对象。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四.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框.意识的作用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⑵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⑶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⑴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⑵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上进,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⑶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性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是什么?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⑵为什么? 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⑶怎样做?

①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 探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以及实践的手段。⑵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

⑴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⑵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⑶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⑶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⑷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三)2017-02-25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普遍性原理: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⑵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⑶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4.普遍性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5.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化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前就存在了,他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为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客观性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7.人与客观存在的关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建立新的联系。

8.联系的多样性的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9.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10.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⑴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⑵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二.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

1.原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极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2.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三.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性。

3.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发展的普遍性

⑴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⑵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⑶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有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⑷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二.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拓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的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1.发展的途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新事物的含义: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3.新事物特点:它在旧事物中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旧事物的含义:旧事物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4.判断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二.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1.原因/表现:⑴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⑵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⑶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2.方法论:⑴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⑵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三.量变与质变

1.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特点)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状态。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特点)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的呈现的状态。

2.联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方法论: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⑶要坚持适度的原则。4.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这是“激变论”的代表;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是“庸俗进化论”的代表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两种基本属性。3.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5.联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⑴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⑵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⑶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矛盾普遍性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特殊性含义(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4.矛盾特殊性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⑵为什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例如: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逢山开路遇水填桥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5.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6.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框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的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2.次要矛盾的含义: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3.主要矛盾与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用在刀刃上”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5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含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6.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我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一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辩证否定观

⑴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⑵地位/作用: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⑶.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⑴内涵:①辩证法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⑵关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的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⑶方法论:①密切关注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时间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四)2017-03-25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唯物史观)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的形式。2.关系: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不完全同步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遇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辩证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二.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①在生产关系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②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反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斯芬克斯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英雄人物决定历史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体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②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4.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⑴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⑵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⑶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的含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4.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5.价值观的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第二框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含义:人们要进一步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判断,成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2.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意义: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3.影响因素: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做出不同的价值评价。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4.怎样树立价值观?

①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5.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

①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价值选择的标准。②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第三框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的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也就越大。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③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②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同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这种个性不应表现在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第五篇: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没有知识的爱与没有爱的知识,都不可能产生高尚的生活。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1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即传统文化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

(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两面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①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②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思想运动。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④教育(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2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和作用)。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2、怎么样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作用)

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5、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怎样做?

①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8、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播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作用与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中学生应该怎么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0、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总: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具体:对内——中华文化: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对外——世界文化:

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3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②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5、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4

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要做到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构成并影响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④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5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A.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去解决,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B.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B.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排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又要排除“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6、“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

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②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怎么样建立“学习型社会”?

①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五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