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五篇)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13-1084050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9 23:09: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① 本节结构明确,三个实验及相关实验一步步推出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三个实验其实是环环相扣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逐步深入完善,得到严谨的结论。

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巧妙之处,比如:

体外转化实验,首先是生物的选择很巧妙,把肺炎双球菌的种类与小白鼠的死活相对应,其中的第四个实验两种菌的组合,更是很巧妙地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

第二个实验的前三个实验已经可以得到实验结论,另外加了DNA酶的实验使得实验结论更加完整严谨;

第三个实验标记噬菌体的过程是最不易想到的地方,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设计思路,并指出其中的困难所在,让学生自主动脑思考解决困难的方法,设计实验步骤,理解课本上的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

② 由之前学过的生物的分类导入,解释本节课标题,再一起学习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而且要在每个实验得到结论自后都回馈一下标题,利于学生构建本节的知识结构;

③ 注意一些关键点的强调:比如对标题中“主要的“噬菌体∈病毒”、“加热能使细菌失活但DNA分子仍有转化能力”、“RNA作为遗传物质同样也有实验验证”等,在合适的时候告知学生,有助于其突破重难点,教学反思《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另外,与本节相关的一个小知识点,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荚膜和致病性关系的问题,上课为学生解答时比较模糊,查阅如下:

荚膜就其主要成分来讲,大多是多糖,少数是多肽,也有个别的不是,一般来说是无毒的。但是它对于细菌的生存有很大帮助:

①抗吞噬作用:荚膜因其亲水性及其空间占位、屏障作用,可有效抵抗寄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②粘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物体表面,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具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毒力强,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侵染人体;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细菌荚膜有生物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及胶体吸附在细菌体表面上。

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处于细菌细胞最外层,荚膜犹如盔甲可有效保护菌体免受或少受多种杀菌、抑菌物质的损伤,如溶菌酶、补体等。

④抗干燥作用:荚膜多糖为高度水合分子,含水量在95%以上,可帮助细菌抵抗干燥对生存的威胁。

⑤当缺乏营养时,荚膜可被利用作碳源和能源,有的荚膜还可作氮源。

例如可以引起人类肺炎的肺炎双球菌,分R型和S型,R型无荚膜,S型有荚膜,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轻松的将无荚膜的R型菌消灭,而对于S型则较为困难,而患肺炎。小鼠感染S型菌后会患败血症死亡。

人或鼠的免疫系统对于外来的病菌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这两种菌的主要区别仅仅在有无荚膜,但是并非荚膜有毒,而是,荚膜增加了细菌的生存能力,使其动物免疫系统的抗性增强,导致动物患病。

第二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赵晓滔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积极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情感教育,只要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学生普遍都能接受,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讲完格里菲思和艾弗里两位科学家前后经过几十年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后,请同学总结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或者要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时,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从聪明的头脑说到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深受教育。

3、要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必须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贯彻和培养。这节课在研究了格里菲思的小鼠实验后,我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根据前面提供的思路,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我再让其与艾弗里实验进行对比,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实验设计能力。

当然,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感到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由于本节课属于两个课时的内容,我和同组的几位老师在集体备课时,为了使课堂更加完整,把两个课时缩减为了一个课时,导致本节课的节奏有点快,特别是下半节课,可能有少部分学生对于下半节课的知识还不太掌握;然后在上课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练,有些地方显得重复和罗嗦;其次是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短,在学生还没有考虑成熟,就急于抛出问题的答案或是解决办法;第三板书书写不够工整,该写在黑板上的重点知识没有写出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着力改进这些方面,使自己不断进步。

第三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今天给学生们讲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本节课主要说的是DNA是遗传物质的例证,有俩个实验,一个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小鼠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还有一个是噬菌体的侵染实验,本来是俩节课的内容,一节课说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节课说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计划的挺好,本节内容俩节课轻松的说完,但我讲课讲快了,有些东西也没有和同学们说清楚,也没有留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课上存在很多问题。

以下就是我的一些问题。一是,在上课之前,我对自己信心满满,认为自己一定可以讲好这节课,这节课很好讲,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其实我错了,我并没有对学生有个详细的了解,没有做学情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不够了解,可以说是我根本就不了解学生。下次再上课,多对学生了解了解,以他们的进度,能接受的程度去讲课。二是,我讲课的速度太快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感觉这完全是我一个人的课堂,没有学生什么事情,我很快的就把课给讲完了,该说的也么有说,也不管学生能不能理解、接受,没有留给学生时间,给他们一节课灌输了大量他们不懂的东西。下节课,一定要慢下来,整体的速度都要慢下来,慢点讲课,慢点说话,什么都要慢一下,要让学生适应一下,以学生能接受的速度讲课,把新知识,新东西给学生。三是,我感觉整堂课都是我在说,我也给学生留问题了,也让学生思考了,但我并没有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来回答,还不等学生回答,我就已经把答案给说出来了,这样不行。还有我也让学生回答了,也引导学生说了,但接下来我就不知道该怎样说了,不知道该怎样去点评,不知道怎样去衔接。四是,我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话去连接到下一个知识点,每转换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是很生硬的,不自然,过渡衔接很不好。五是,我讲课太啰嗦了,讲完一个东西的时候,我又给学生重复了几遍,还都是用说的,学生听听的就会把他们给绕蒙了。我应该多用用板书,多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虽然我也有用到PPT,但是有PPT还是不够的,我还是应该要用黑板,在黑板上多写一些东西,PPT只能作为辅助我的一个东西,我不能把它当做我要讲的东西。六是,我不能照着PPT上的东西来说,我要有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说,用最简单的语言,还得把话给表达清楚了。七是,我还应要有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随时的调整我的课堂进度,随时知道该做什么,该怎样做,把握好一节课的时间,利用充分了,不要剩余太多,也不要拖堂。

总而言之,我这节课讲得很是不好,和我自己想的不一样,通过我讲的一节课,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是准备的不够充分,没有准备好,一些情况、问题都没有想到。虽然我这节课出了很多问题,但我是不会放弃的,我会继续努力,继续完善我的课堂,争取下节课我能上的更好,我能与学生愉快的相处一节课,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我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会为我这个目标加油的,努力的,我要做到我的课一次比一次更好。

第四篇: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案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案例

(高中组)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能力目标

(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五、教学过程与点评

(一)设疑导入 多媒体展示商品条形码。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到这些条形码,它们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在生物体内,有没有类似商品条形码这样隐含着生命信息的“条形码”呢?它在哪里?又是如何传递的?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引导探索

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指导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思考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让学生沿着科学史的发展轨迹分析问题。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四组,见教材43页)。并提出问题:

(1)实验先进行第一、二组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进行第四组?

(2)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第二、三组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3)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4)艾弗里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作用,同时可排除使小鼠死亡的其他原因。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第四组。

第一、二组说明了R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型细菌具有致死性;第二、三组说明了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组说明了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养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

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结论是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与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开,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课件展示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材第45页)。

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1)该实验用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2)用35S、32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

(3)如果实验用上述方法进行,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了什么?(4)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5)此实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6)此实验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用同位素标记法。

用35S、32P标记是因为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而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和O两种元素。

用带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用带35P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由实验过程分析可知:噬菌体是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在细菌体内完成增殖的。DNA是自我复制形成的,蛋白质是在DNA指导下合成的。

指导思想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去感染细菌,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证明了DNA能自我复制,具有连续性;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4.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教师提供给学生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参照前面的实验),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三)归纳总结

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思考问题: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以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分析讨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拓展升华

1.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教材课后习题。

2.结合格利菲思、艾弗里、赫尔希与格勒等人的实验,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第五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生命科学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一说教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六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之前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生物进化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 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即“现象—问题—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3)情感目标

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依据: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应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及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学生刚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属于他们的薄弱环节。(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依据:.............较抽象,学生没能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本,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五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问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收集资料,观察课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5MIN)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导入新课(1)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生物学问题

首先提问为什么狗生的后代是狗,而熊猫的后代是熊猫呢?引导学生答出这是一个遗传现象。(2)回顾所学知识,由已知引入未知,进行合理假设

然后播放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动画,以提问题的方式复习有关受精作用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染色体在前后代间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认识到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进一步引出本课主题: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中,究竟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生物现象,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能力。2讲授新课(30min)

接下来讲授新课,我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设计的意图 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薯体内

将有毒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薯体内

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薯体内

将无毒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射到小白薯体内(以上空白学生填)质疑:在确定转化因子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多媒体展体,[美]艾弗里和他同事的实验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结论:转化因子是DNA,DNA是遗传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怎么观察

引导提问: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组成?

为什么选择S35和P32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C14和O18等同位素,行吗? 读图分析(挂图)一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 结论 S35蛋白质外壳 P32DNA 结论;噬菌体复制过程中DNA具连续性,是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MIN)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与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七板书设计

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教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思路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结论:DNA遗传物质 结论:S型菌具有转化因子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艾弗里实验(体外)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不是

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八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总结:以上是我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一说教材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教材第六章第一节第2小节的内容,在教材中属于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的细胞的化学成分和细胞分裂的知识相联系,同时也是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几乎是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所以复习好这一节显得很有必要。二说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讲DNA分子的结构,第二个课时讲DNA的复制,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总体教学指导思想。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识记:DNA分子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②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NA分子复制过程和复制意义.(2)能力目标

①通过直观教学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法,使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解题能力。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3)情感目标

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这样使学生不仅能自然的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和升华。四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的复制。突破策略:

①通过提问、阅读、讨论结合图解、练习来突出。②采用直观教学法、表格归纳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边解旋边复制。教学难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NA分子复制过程和复制意义

突破策略: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结构模型、DNA分子复制的动态过程,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复制的模板、原料等条件和复制的意义。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五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多媒体展示和动画演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本,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六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收集资料,观察课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七说教学策略

1.传统复习课多数将旧知识进行简单重复呈现,学生的兴趣不大,收效甚微。

本节课将运用模型建构法、课件演示法、探究式复习法等多种教学法,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复习。

2、CAI辅助教学

通过使用Powerpoint和Flash等软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八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设计思路及流程: 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印度洋海啸和中关村 DNA雕塑。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

出DNA的结构是什么?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讨论,设计意图及理论依据是利用多媒体画面,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奋点,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

知识回顾 向学生提问,回顾以前学习的有关DNA的化学组成知识,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意图为后面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提出问题 从蛋白质入手,让学生叙述蛋白质的的组成和空间结构,转入脱氧核苷酸如何组成DNA长链的呢?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并转入本节课内容DNA结构的学习。↓

阅读和分析课文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总结科学的方法、思想和精神 ↓ 读图分析

多媒体展示DNA的分子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问题如DNA分子是由几条链组成的,链间的空间关系是什么?DNA分子的主链是由什么组成的?排列在什么位置?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吗?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得出结论:(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即:A和T配对,G和C配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师生小结 多媒体展示总结归纳DNA分子的主要特点 ↓

思考与讨论 如何鉴别海啸中遇难者身份,让学生思考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DNA的化学组成,DNA的结构和DNA的结构特点 ↓ 课下动手制作 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亲手制作DNA模型 九板书设计

DNA的结构和复制

(一)DNA分子的结构

1、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2、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

2、复制的时间

3、复制的过程

4、复制的条件

5、复制的特点

6、复制的意义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下载券 542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23页未读,继续阅读

十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十一教学效果反馈

1、学生的自我效能提高,学习动机也得到了激发。

2、学生学会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了解题的思路。

3、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探讨知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

以上是我对“DNA的结构和复制”这一节课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欢迎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使我能够在今后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基因的表达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的表达,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一说教材

基因的表达是高二生物必修第六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中第三小节的内容,属于分子水平的知识,概念,原理复杂,抽象,是本节教材的难点所在。因此教师必须设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本小节主要讲述了基因的概念,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中心法则及其发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方面的知识。本节内容用两课时。第一课时讲基因的概念,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两部分的内容。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2.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3.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能力目标: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5.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6.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蛋白质合成过程的活动模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情感目标:

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观的建立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2、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难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4、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本,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讲授法 3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4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六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收集资料,观察课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今天我主要讲解第一课时的内容:

引言:DNA分子是怎样控制遗传性状的呢?现代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那么,基因与DNA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第一个知识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讲述: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有很多基因,基因是什么?

接下来讲(l)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指出此概念有三个要点:

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这就是说,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指具有复制、转录、翻译、重组突变及调控等功能)。有的 DNA片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DNA片段就不是基因。②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

举例:豌豆 高茎基因控制高的性状,使豌豆长到大约2米高;豌豆矮茎基因控制矮的性状,使豌豆长到约30厘米。紫茉莉红花的基因控制红花性状,开红花。

狗的直毛有直毛基因控制;人的黑发有黑发基因控制。③基因是控制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

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有特定的DNA片 段,蕴含特定的遗传信息,可以切除,可以拼接到其他生物的DNA上,从而获得某种性状的表达,故基因是结构单位。

例如:把牛的胰岛素基因拼接 到大肠杆菌的DNA上,大肠杆菌可以生产胰岛素。(2)基因的位置: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银幕显示第12页图 6-7: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

问:那么,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答出:脱氧核苷酸。又问:有 几种脱氧核苷酸? 学生回答:4种(它们分别是:略)

(3)基因的化学组成: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讲述: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例如:白花基因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这样特定的排列顺序就代表白花的遗传信息。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是遗传信息而不是白花的本身,在下一代就可以将白花遗传信息表达为白花。(4)基因不同的实质:不同的基因,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但是每个基因都有特定的排列顺序 学生看书P12-13页《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要求:

① 对基因的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②理解基因一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最后归纳: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一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2.基因的表达

讲述: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来,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遗传学上把这 一过程叫做基因的表达。然后在幻灯片上给出一张P13 图6-9的图: 从上述图示中可以看到,复制和表达遗传信息是基因的基本功能。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3.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讲述:生物的性状主要通过蛋白质来体现的。比如,鱼的肌肉由鱼的肌肉蛋白质来体现;牛的肌肉由牛的肌肉蛋白质来体现;鸡的肌肉由鸡的肌肉蛋白质来体现。我们能吃出鱼肉、牛肉、鸡肉味道的不同,就是因为它们的蛋白质结构不同,因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性状。

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基因可比喻为导演,蛋白质可比喻为演员。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细胞核基因),而合成蛋白质是在细胞质里进行的。

那么,遗传信息怎样由细胞核到细胞质呢?这需要通过另一种核酸——RNA。银幕显示DNA和RNA的区别,让学生比较不同之处。教师总结RNA与DNA的区别有两点:

①嘧啶碱有一个不同。RNA是尿嘧啶,DNA则为胸腺嘧啶。

②五碳糖不同:RNA是核糖,DNA是脱氧核糖,这样一来组成RNA的基本单位就是核糖核苷酸,DNA则为脱氧核苷酸。

(三)总结

遗传的主要物质是DN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基因的不同就是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DNA的遗传信息又是通过RNA来 传递的。九板书设计

(三)基因的表达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l)基因的概念:三个要点

(2)基因的位置: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3)基因的化学组成(4)基因不同的实质 2.基因的表达

3.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DNA和RNA的比较 T→U;脱氧核糖→核糖 DNA和RNA的比较 DNA RNA 化 学 组 成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4种)

五碳糖 脱氧核糖(C5H10O4)核糖(C5H10O5)碱基 A、G、C、T A、G、C、U 无机盐 磷酸 磷酸

结构 双螺旋结构 通常为单链结构 分类 通常只有一类

mRNA、tRNA和rRNA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复制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在不存在DNA的生物里是遗传物 质,在存在DNA的生物里辅助 DNA完成其功能(传递遗传信息 并通过蛋白质表达出来)分布

(真核生物)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 上,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核糖体)中

基因的分离定律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的分离定律,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