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3-938157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7 10:49: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李延梅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2_年第08期

小学语文审美能力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学桂林山水,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的方法。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二、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小学语文,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培养语感,又能得到美的熏陶。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桂林山水的诗,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三、结语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桂林山水的诗,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封丘县赵岗镇初级中学 杨卫华

内容摘要 在呼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努力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审美的殿堂。本文主要从想象和联想、感受和表述,朗读和体会等几个方面来谈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想象联想 感受 朗读 多媒体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的确,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有美的山河,美的图画,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心灵。语文课文描绘自然,介绍知识,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自然有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这些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我们有很好的审美能力去感受和体会。这种感受和体会的能力,有待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去培养。

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编者选择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形象、精炼优美,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用各种不同的体裁来描绘大自然,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物思想。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美,语言特色的美,说理抒情的美,提高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能感知课文中所展示的各种美,在讲课中能运用恰当得体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述,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能感悟到语文中存在着美。总之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知识的丰富美,言行举止的师表美,教态仪表的文雅美,板书语言的规范美。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想象是审美活动的灵魂。美育的重点就是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把讲解、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去体会课本所包含的美(如:生活美、形象美、情感美和艺术美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激发他们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用心灵去感受课文,力求达到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如在讲《白雪歌送武派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这两句诗借助奇特美妙的联想,新颖贴切的比喻,以春花喻冬雪。在作者笔下,一片银白色的世界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的寒冷,而是欣喜和温暖,如果不让学生驰骋想象,很难感受到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好景象,再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让学生想象日月包罗万象,雄奇壮观的景象,从而感受诗人阔大的胸怀、伟大的抱负,以及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熏陶。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述课文所展现的美。朱自清的名篇《春》,多方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把一个浑然一体的春天形象推到读者的眼前。老师就要恰当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然后再让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草、花、风、雨,怎样赞美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的。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就能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以及由优美的语言组成的一副副美好的图画。再比如《与朱元思书》这篇山水小品文,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用得好,怎样好。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美,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进行语言的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文学作品所流露出的或婉约、或豪放、或悲怆的情思,往往是教师语言无法穷尽的,而学生却能通过反复朗读吟诵,体会其中的细腻难言之处,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黄山的秀美,西湖的艳丽,鱼塘江潮的宏伟景象,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受美、热爱美。比如《安塞腰鼓》,擂鼓时那种激昂的场面,雄壮的鼓声就要读出来,读出力量,读出黄土高原的厚重,读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坚强;有些文章节奏和谐悦耳,韵味无穷。比如《三峡》这篇文章描绘了三峡风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美不胜收,语句韵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不借助朗读就无法让学生领略到三峡的美景语言的精妙。再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通过描写杜甫自己的痛苦,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不借助朗读,就无法感受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就是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感知课文美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利用多媒体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通过声、光、电的强大交互功能,形象化、动态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容量,营造审美的情境,收到情感体验、美文欣赏、语言积累等立体化的审美效果。以《春夜喜雨》一诗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将“好雨知春”、“和风细雨”、“黑夜明火”、“繁华潢城”设计成四幅画面,然后将其逐一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鲜明的直观印象,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认知,使学生渐渐融入意境,将四幅画面整合为一,感受诗的美,接受审美教育。又如教学《沁园春·雪》,从网上下载语文课件,将长城的美景、悦耳的音乐和动人的朗读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诗、书、画、音乐”一体的意境妙不可言、美不胜收,这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来欣赏文章的美。

总之,没有美育的语文教学是片面的。在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语文是一种以美育美的教学活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体现着美的韵律。这使语文成为最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式,在指导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必须遵循学生感知的心理,使受教育者具有共同健康人性——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力求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求美、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头脑中有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意识,就能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出美的因素,充分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第四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审美观点、从而提高民族优秀文化审美的情感和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民族艺术文化,与世界人民共同交流,共同发展。

关键词:审美

培养

民族艺术文化

在今天素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人的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社会所认识。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素质教育,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根据国家部教育改革的要求,美术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等,形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奠定基础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意识。什么叫审美意识?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美丑属性的反映,包括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鲁迅先生曾将中国艺术中的民族审美意识称之为“中国向来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审美文化),是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文化,富民强国的动力。失去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民族的灵魂。”另外,审美意识对人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审美心理诸方面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并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审美心里的完善也有积极作用。如何去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呢?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情感和能力

美的本质属于社会,在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只有当他们和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它们才有可能是美的。美既是教育的神圣目标,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巨大力量。审美观是人们对美丑的基本看法,是一种美的感知、欣赏、判断和评价能力,也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一定的审美观念的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传授的知识过程,同时也是美的熏陶的过程,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形成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的过程,是进行由表及里的是判断获得美享受的过程。美术学科之所以从过去的“图画”改称为“美术”,说明其涵义也广了,内容也更为丰富。美术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绘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负有指导活动、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艺术美的鉴赏,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精神获得某种满足和享受的情感,从而自觉接受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

二、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是应用、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激情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以美的形象,色彩和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唤起人们的美感和对美的追求,起到开阔眼界,丰富感知领域、陶冶情操、净化精神境界、提高素质、培养审美能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意义,而是要从审美心理出发去感受艺术作品中与人生相对应的形式,体验作者的审美经验,获得艺术表现形式中的象征意义。如初一美术课本中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中:公牛象征残暴的德国法西斯、受伤的马象征格尔尼卡无辜的成千上万的人们、画面上中间那个灯泡象征光明和希望等,进而达到观赏者个人审美经验与艺术家所创造的的带有普遍性审美经验的交融。在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总是扮演着知识传播者这一单一的角色,却忽略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教授知识的灌输,而是应通过教师的正确的指导和引导,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自己的体会。在作品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优秀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绘画特有的“以线造型”,如:丁绍光、陈崇平、赵宋生等一些有名的重彩画画家们的表现形式以及“希腊化时期”的艺术风格。让学生在具有了一定审美素养的基础上去把握艺术作品中的真、善、美。我认为,一般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多疑的心理特征,通过造型一定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第二、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挖掘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能力

正在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社会主义中国,能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年积淀的审美文化之精神,以自己独特的东方民族审美文化同世界各民族审美文化对话和交流,无疑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我们现在搞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大胆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地域,过着统一的政治生活,形成统一的生活习惯,教授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历史形成了浑厚的民族共同性,因而造成审美意识的民族性,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特点,即将成为我们今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去挖掘、整理、继承、发扬、探索一条使民间优秀的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道路,为弘扬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工作作出的自己贡献。在“欣赏•评述”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平时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重视对民间美术的挖掘、研究、让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我们身边的彝族阿细文化:阿细祭火、阿细跳月、阿细服饰、阿细音乐、阿细习俗和阿细绘画等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们在思想上认识到民族艺术是我们本民族先祖几千年积累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民族艺术继承和发扬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满怀激情地挖掘和研究民间艺术。另外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生学习环境条件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精神的民间美术艺术作品来。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彝族文化。通过介绍激情学生对彝族阿细民族艺术文化的浓厚兴趣,有不少学生以绘画、手工等形式创造出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有的并在县级、州级、省级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奖。使学生既感受到家乡的旖旎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品德。

总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们绘画造型能力和提高绘画技巧,更应该重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即美术教育的本意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而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民族艺术优势,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素质与和谐人格的人。我们作为知识指引者、传播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模索与自我学习,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丰富的美术知识,及对学生“传道授业”的能力。要认真钻研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因材施教,使课堂气氛活动生动有趣,以新颖的艺术构思,新奇多思的教学方法,真正使美育教学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作用。

参考文献:《美术教师培训资料汇编》江西美术出版社

《贵州省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集》 江西美术出版社202_年出版

第五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发布者:赵静 发布时间: 12/7/202_ PM 10:07:58

人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变幻无常的世界中,天地间的自然景物与我们人类朝夕相处,密不可分。我们应该能够发现它们的美,欣赏它们的美,从它们的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那么如何使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美,去达成与创作者的心灵共鸣呢?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发挥条件的前提是教者先动情,用自己的激情去促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这种共鸣正是一种心灵上对文章中美的感悟。这种美是多方面的:有意境的美、结构的美、语言的美、形象的美、感悟的美,而这种种的美正是一种健康、高尚的美。

语文课中成功的审美教育如春风化雨,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学得不知疲倦。那么如何用激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领悟到作品中的美呢?我是从三个方面引导的:、以情导课,感悟情境的美

一篇新课的讲授,如果一开始就能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进而用心去感悟这种情境的美是非常重要的。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新课的导入。如教授《甜甜的泥土》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辅助以妈妈与孩子相依偎的图片展示,将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以情朗读,感悟文章的美

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就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重点课文、重点段落、关键语句要反复朗读,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如李白的诗歌,色彩瑰丽,热情澎湃,气势磅礴,历来被世人称道。诗人大胆神奇的夸张,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激愤不已。如《望天门山》一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反复地感情诵读中,不难体味出,诗人巧妙地运用细节化了的数字“两岸”“一片”相呼应,把苍劲的大山和冷寂的帆船写成了迎来送往、柔情万种的血肉之躯,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秀美与神韵。在诗人笔下,抽象的数字变成了形象的精灵,板滞的字码变成了“巧目盼兮”的美神。如此这般才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读课文;才能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契合点;才能深入课文发现和领略语言神韵的美。、以情写作,感悟写作的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叶圣陶先生也曾这样表述:“唯情感深厚抒情文才写得好,如其不从根本上求,却去做雕砌藻饰功夫,只是徒劳而已。”所以我们要留意体察生活。也许你就会发现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平平常常的琐事凡人,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杯牛奶、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副场景„„百态人生,人间真情尽在其中,美尽在其中。比如你看戏、看电影、逛公园等等,很快就被情节、人物、景物迷住了。那就是情节的美、人物的美、景物的美作用于你,你要善于欣赏其中的美,陶冶自己的情感,在渗透着泪与笑的写作中,你的全身心就会沉浸在审美的芬芳之中,何乐而不为呢?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对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语文老师都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把审美教育科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挖掘一切美的因素,与学生一同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