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的知识点[本站推荐]
编辑:梦中情人 识别码:13-522700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14 02:38: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的知识点[本站推荐]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的知识

1、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望岳产生登岳想法的句子;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6、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望岳》读后感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望岳》中的中心思想

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

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的知识点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10望岳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望岳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 2.能准确流畅的诵读诗歌;

3.通过朗读与品析相结合,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4.感受杜甫作为一代诗圣的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伟大精神。2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2.通过杜甫后期诗歌《登高》的对比学习,进一步理解杜甫作为一代诗圣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望岳》

1.我们来猜一个人物(PPT导入杜甫对联)

2我们再来猜一处名胜:(历史上有72位皇帝曾经在此处进行祭天和封禅大典。)3当伟大的诗人杜甫来到雄伟的泰山,于是便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望岳》。今天我们走近杜甫,走进他的《望岳》

活动2【活动】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读诗

1.昨天让同学们预习这一课,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请一位同学来读一遍课文。

2.我们常常说“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读诗有多重要。下面我们来大声的朗读全诗,并思考幻灯片上的问题——这首诗为你呈现了一幅泰山怎样的画面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么?

3.我们来齐读一遍吧。

下面请几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我刚才提出的问题。

韩泽鹏:我看到了一幅泰山高耸入云的画面。因为“荡胸生曾云”这句告诉我们泰山很高,高耸入云。

寇梓欣:我觉得泰山特别雄伟,有点像我们刚刚学过的曹操的那句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鹤:我认为泰山上有很多的小鸟,因为归鸟这个词告诉我们鸟都回家了。

梁雅茹:我觉得泰山特别高特别大,因为书下注解写泰山山北是齐国,山南是鲁国,横跨两个国,它一定很大。

朱立枫:我觉得泰山郁郁葱葱的,因为第二句就写了“青未了”,青就是绿色。所以山一定是绿色的,茂盛的。

王禹泽:我觉得泰山是最巍峨的山,因为泰山被称为是岱宗,地理老师又和我们说过,泰山是五岳之首,所以泰山是巍峨的。活动3【讲授】研读诗歌

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到底你们说得对不对呢?让我们深入的研读一下诗歌吧。请同学们结合幻灯片上的问题再仔细品读一下全诗。陈敬一:我从“青未了”这个词中看出了泰山辽阔的特点。师:你能解释一下么?

生:青未了是说苍翠的山色一直绵延不绝,一望无垠,所以是辽阔的。师:那你能不能再加上一个词语? 生:连绵。

师指导朗读:你能不能用声音上的延长来表达出泰山的连绵巍峨之势? 学生朗读后回答。

王莹莹:“阴阳割昏晓”这句诗是说山的南面和北面就像是被割开了一样。师:割开是什么效果? 生:一面昏暗一面明亮。师:那是什么造成的? 生:山的巍峨

王雪健:补充造化钟神秀一句。我觉得造化钟神秀这句诗里神秀写出了泰山的特点:神奇秀丽。

庄子怡:决眦这两个字是说诗人的眼眶像要裂开一样。说明诗人站在泰山前看了很久,说明诗人看得很认真。然后也正是泰山的宏伟使诗人的心胸开阔。所以这一句写出了泰山的气势宏伟。

韩旭:我觉得这最后一句诗人说终将有一天要登上最高峰,那时群山都会那样的渺小。诗人说要登上绝顶,我认为这里的绝顶也是诗人人生的顶峰,所以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师:同学们赏析的很准确,(幻灯片围炉诗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也要做到知人 论世。那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生来回答)

诗人此时正处于落榜的人生低谷,而诗歌却向我们传递出一种正能量,为什么呢?(生回答)师总结:也许虽然此时的杜甫遭遇了小小的磨难,但是宏伟的泰山却给了他征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又或者是杜甫心中的梦想足够强大,强大到一切困难在作者心中似乎都变得像众山一样渺小。那这样我们是不是能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最后一句了呢?这里的绝顶不仅仅是山的最高峰,更是作者人生的最高峰!

在这首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这样的杜甫:他有着风华正茂的年纪,又有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理想和热情,所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是诗人的述志之笔。活动4【活动】对比学习对比阅读

可是,这样的理想和热情仅仅是杜甫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漂泊孤苦才是他人生的主旋律。因为中年的他遭遇了唐朝的一次浩劫,那就是安史之乱。他和所有的百姓一样颠沛流离。过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生活。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首他老年时期所写的诗吧。

1、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杜甫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2、我们看到这首诗中的杜甫,他的孤苦和他老年时期的漂泊无依有关,和他所处的动荡时代有关,更和他所看到的满眼的凄凉有关。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3.这段视频会不会让我们更加理解杜甫了呢?他生在盛唐,却活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他看到的是百姓怎样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他看到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看到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用时代的血泪在写诗,所以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然而这并不是他的伟大之处。有一句歌谣是唱杜甫的,“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的1000多首诗中,有将近一半是写百姓的。当他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说如果有一座房子能够为天下百姓遮风挡雨,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杜甫从自己的苦难和卑微中跳出来,为别人撑起一片树荫去遮风挡雨。所以,这样的伟大之处成就一个时代的“诗圣”。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杜甫:

杜甫的人生境遇变了,但他的追求没有变,年轻的他意气风发,有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年老孤独的他仍心系天下。自己再怎样穷困潦倒,也要为百姓的疾苦高呼。这,才是一代诗圣的伟大之处!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同学们学过这一课后一定会对杜甫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么请用你的文字来表达你的心声吧。课后练笔《我眼中的杜甫》,100字左右。

第三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教案分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望岳》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则是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学生回答)

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背景介绍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三、朗读诗歌、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

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归纳。

五、再次诗朗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透过第一联,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样的形象?

2、第二联,哪两个词用得最好?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3、第三联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组研讨展示,教师总结)

六、拓展延伸

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丽,严峻挺拔,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南龙山下,那么大家用你们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南龙山吧!

学生作品展示。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诗;

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

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五、六句:细望之景:生层云、入归鸟(云雾缭绕、飞鸟盘旋)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抒发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10望岳教学设计2

望岳

1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的语言,受到艺术美的熏陶。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修养。3.体会诗歌的意境,深刻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怀。2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能力不足,所以在新授课中,教师仍需要进行指导。先教授方法,然后慢慢培养学生的能力。本班学生比较沉默,课堂气氛不活跃。所以要尽量让学生发言,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对于本课古诗来说,学生直接鉴赏还是不易实现,要让学生尽量地多朗读,借助反复地朗读来理解诗歌,为鉴赏诗歌奠定基础。3重点难点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修养。2.体会诗歌的意境,深刻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怀。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那么盛唐诗便是这高峰之巅,而巅峰的诗作则非李白、杜甫莫属。韩愈诗有云:“李杜文章在,光艳万张长。”杜甫自幼聪慧,据他自己说7岁就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并且他把写诗看成是毕生的事业。今天,让我们一起共同学习杜甫年轻时的诗作----《望岳》。活动2【讲授】文学常识

要想理解一首诗歌,必须要先了解他的作者和写作背景。首先让我们复习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播放课件,找同学回答)

1.杜甫,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因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2.写作背景:(播放课件,找同学朗读)杜甫于开元二十三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不幸落第。这次落第,对杜甫来说并不是沉重的打击,他情绪乐观,对前途充满了幻想,因为这时他只有24岁。从此他漫游齐赵一带,这首诗是他游泰山时所作。《望岳》共三首,分咏东 1 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活动3【活动】朗读诗歌

1.示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于诗歌的理解是多么重要。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望岳》的名家录音。在播放录音的同时,也请同学们欣赏泰山的风景,去试着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播放课件)

2.欣赏了名家的风范,现在请同学们跟随录音,一起来模仿名家进行朗读。3.大家对诗的情感应该有了初步的感知,现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自己大声练习。3.找个别学生诵读。

4.同学们读的都非常好,这堂课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就是熟读成诵。现在请全体学生齐读,再次进行巩固。

活动4【导入】整体把握诗歌大意

1.反复地诵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相互讨论诗歌大意。之后找同学来回答。

2.现在老师再给大家明确一下。(播放课件)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目送归鸟入巢,眼角几乎都要睁裂了。(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了。活动5【讲授】鉴赏诗歌的方法

作为中学生,我们除了要理解诗歌的意思,还要能够鉴赏诗歌。现在我们一起复习一下鉴赏诗歌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播放课件,找同学读)

(一)常见的鉴赏诗歌的题型:

1.分析意境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方法: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技巧型: 从鉴赏诗歌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借代、起兴、互文

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衬托、烘托、渲染、象征、对比、用典、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答题方法:准确指出表现手法,并说出此手法有何表达效果。3.炼字型:应注意的词语-----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意象词语、情感词语、象征词语、典故词语(诗句)从语法角度分析: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答题方法: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活动6【活动】鉴赏本诗

现在让我们结合这几种方法,按照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顺序,来鉴赏《望岳》这首诗歌。(播放课件)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答:设问开篇,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的参天耸立、连绵辽阔的形象。写出了作者初见泰山时的激动、惊叹和仰慕之情。

2.杜甫在毕生的诗歌创作中,始终坚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审美追求。颔联当中的“钟”字、“割”字炼得极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钟”字将大自然写的犹如人一般有情。“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两句写出来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的仰慕与赞美。

3.颈联抓住了哪两个景物细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描绘了山云连成一片,鸟儿暮归入朝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4.尾联已经超越了诗本身的境界,被后人誉为“绝唱”,试分析其原因。

答: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这是诗人想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这两句诗显示出青年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因此被人誉为“绝唱”,刻为石碑,与泰山同垂不朽。小结:请同学们看黑板。诗人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的雄壮美丽。除了本诗之外,还有众多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优美的诗作。那么我们就需要有双欣赏美的眼睛。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鉴赏其它诗歌,去发现它们的优美之处。活动7【讲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我们已经基本完成,现在老师对于《望岳》这首诗,给大家做个总结。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望岳》是现存杜甫诗歌中最早的一篇作品。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设想将来的登岳。

诗歌写景部分形象地描写了泰山的广度、高度及其天然神韵,突出了它高拔伟岸、巍峨雄壮的气势。更妙之处在于,也写出了诗人的浩然大气、开阔胸襟,天人合一。诗中洋溢着诗人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活动8【练习】巩固练习练习(播放课件)给条件默写

1.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句子: 2.既写了大自然造就泰山的神奇,又极言了泰山之高、之壮的句子: 3.作者胸中荡起无限激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图景:

4.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 5.被后人誉为“绝唱”,与泰山同垂不朽的句子 : 活动9【作业】作业

1.背诵本诗,并以《望岳》为内容写一篇小楷。

2.预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试用所学的鉴赏方法来赏析这首诗歌。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望岳》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望岳》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望岳》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语文《望岳》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七年级语文《望岳》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或抒真挚友情,或抒豪情壮志,或表隐逸之意,他们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望岳》和《观沧海》这两首诗安排在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四、五首,都是登临诗,都借景抒情,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多相似点,我想在第三课时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教授,有助于学生集中学习登临诗的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

3、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曹操及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逐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二、说教法

根据本单元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激趣导入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乐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3、品读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4、问题导引法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其既学会又会学。

5、拓展法研读新课标,发现不能只限于课堂,要拓宽视野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赏析语言这一重点。现在我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文举例和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列表如下:

三、说学法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法:能过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2)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3)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三课时

《望岳》

一、复习,导入《望岳》

古诗是中华文化星空中最璀璨夺目的那一颗,多读诗歌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更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我很幸运,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有机会带领你们去追随远去的背影,走进诗人的心田,与诗人一同感受自然,感悟生命。昨天,我们在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品味到他的潇洒飘逸,想象奇特,而王安石在青山浮云间感悟到得人生哲理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今天,我们继续品析另外两首,继续触摸诗人跳动的赤子脉搏。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引入本课教学,教师深情导入,学生感受体验,吸引学生兴趣。)

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补充并板书: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因为这首诗写于诗人二十四岁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押韵。

2、指名读,展示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3、听配乐朗诵,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4、指导学生朗读,再次自由朗读,5、全班齐读。

四、赏析中品味诗境美

1、抢答题:本诗抒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确还是错误?为什么?(释题)

2、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散文般的语言描绘作者所望之景

3、试分析首联,看看“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6、如何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会当”二字?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怎样的哲理?

7、两大组朗诵比赛。

五、拓展: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古诗中,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

六、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观沧海》

一、过渡:简介古诗按内容、主题的简单分类。

二、导入《观沧海》,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朗诵诗,初步感悟诗中意境:

1、自由诵读2、指定朗读

四、小组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中景。

2、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教师小结: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朗诵比赛

七、布置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望岳》、《观沧海》

(二)小练习:

1、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

2、根据句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

3、《望岳》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附板书:

首联(远望)总括全貌:雄伟高大——惊叹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赞美

颈联(细望)高峻、陡峭——喜爱、陶醉

尾联(想象)表明登山的决心——豪迈

借景: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抒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的知识点[本站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