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04-11欣赏:中国画
活动名称: 欣赏“中国画”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中国画的用笔、用墨,基本了解宣
纸的性能。
2.通过自主学习,探讨学习,运用墨迹在宣纸上的效果,启发联想、添加、创作画自己
想画的东西。
3.学习了解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笔墨,弘扬我国民族艺术,激发幼儿热爱中国画感情。活动准备:
1.幼儿用具准备:毛笔、墨、宣纸三张
2.教师用具准备:教学课件、国画作品(写意、工笔各一幅)、毛笔、墨、宣纸
3.布置美术室中国画作品
活动过程:
一、幼儿走进美术室,自由欣赏墙面上的中国画作品。
师:小朋友们,墙上挂着一些绘画作品,谁能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吗?
幼儿:画在宣纸上的、用毛笔画的„„
师:像这些用毛笔蘸上墨汁或者颜料,在宣纸或是锦帛上画出来的画叫做中国画。
二、幼儿以多种方式了解中国画。
1、认识中国画的绘画工具。
师:看这幅画与我们以前所学、所看过的画有什么不同,用什么画的。
归纳:画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是笔、墨、纸、砚。也就是我们称的“文房四宝”。● 了解认识“文房四宝”
﹡ 毛笔:毛笔是采用动物的毛精制而成的,毛笔的毛有柔软的细毛,也有粗硬的毛,柔
细的毛含水分多,粗硬的毛含水分少。
﹡ 墨:墨分浓墨、淡墨,是根据墨与水相溶的效果区分的。
﹡ 纸:是一种特有的纸,叫宣纸,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熟宣不吸水 ﹡ 砚:砚就是磨墨的砚盘。
● 展示一幅中国画作品,让幼儿观察、发现并指出哪些部分是用浓墨表现的、哪些部分
是用淡墨表现的;哪些部分是用中锋表现的,哪些部分是用侧锋表现的。
● 让幼儿自己抚摸宣纸、尝试毛笔的不同姿势。
2、认识了解“中国画”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
1)教师出示两幅作品。
师:这两幅同是一个内容,在画的形式上(用笔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幼儿交流。
2)教师归纳:一幅画是在熟宣纸上面画的,线条清晰、流畅注重细节的描绘,显现真实,这是工笔画;另一幅是在生宣纸上画的,笔墨粗犷,简练、大气,这是写意画。写意画是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表现,寓意深刻。
3、欣赏国画艺术家的作品,激发幼儿热爱中国画艺术的情感。
教师用课件展示几位中国画名家的作品,分别介绍画家的代表作及风格。(齐白石、张大
千、林风眠、徐悲鸿)
三、幼儿体验学习中国画的特点。
1、教师在生宣纸上随意画,学生观察,思考:这是生宣纸还是熟宣纸?
2、随形想象,这个造型象什么,在上面添画会变成什么?
3、幼儿实践活动:用笔墨在生宣纸或熟宣纸上随意点画,在点画的形上联想,想象画出
自己想画的东西,体会笔墨在宣纸上的效果,体验墨色变化的乐趣
第二篇:中国画欣赏
中国画欣赏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悠久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留下了很多艺术瑰宝。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绘画,书法等也一步步成熟,成为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在漫漫时光中愈发的迷人,余韵悠长。而在众多的文化中,对于中国绘画无疑如漫漫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选修美术鉴赏这本书时(高二时),老师曾给我们看过历朝历代著名的书画,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朝代的绘画都有自己的精神,唐代的山水画和边陲画具有带着唐人的大气,潇洒;宋代山水画有着自己独特的精致但也带着柔弱;清朝时的文人画独具特色但也带着封建时代末期的压抑。
同时在老师的认真负责的讲述之下,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那么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通过选修中国画欣赏,使我认识到了中国画与其他绘画的不同。就从花鸟画说起吧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在鉴赏中国话方面,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也有了一点领悟。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然
后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我们还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中国画赏析这门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真正的看到了中国画的魅力所在。非常期待下一学期的新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画论坛 http:///2 国画网3 国画http://blog.sina.com.cn/1yitong
第三篇:中国画与欣赏
中国画与欣赏
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我唯独对中国画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它描绘出来的独特事物,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意境。这种意境需要用心去体会,而一旦沉迷进去便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我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对中国画痴迷的人。下面我就对中国画的认识与如何欣赏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首先什么是中国画呢?中国画就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为国画或水墨画。它是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中国画植根于华夏民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各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
中国画的分类有山水、动物、人物、工笔、写意等,其中根据画面内容又可以分为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中国画“画分三科”即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分类。所谓“画分三科”,就是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的关系: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
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通常画中国画的必要前提是得学会欣赏中国画,会欣赏才能够从作品中看出其优缺点,然后揣摩与消化别人作品中的优点,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之中,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学会欣赏中国画也可以反省自己的作品,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欣赏自己的作品,加以改进自己的国画技法,不断进步。那么怎么来欣赏中国画呢?欣赏一幅中国国画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以能否“看懂”作为评判标准。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欣赏方式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一般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绘。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国画,一般来讲,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比较容易欣赏,因为它是真实、具体的,属于容易看得懂范畴。但如果是写意的、粗放的作品,特别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比较难欣赏,因为它形象不具体、不写实,就看不太懂,而且没有办法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中国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中国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那么,怎样来欣赏中国画的呢?欣赏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感觉,用中国画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着色、构图、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画的本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常常是画家们追求的目标。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画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国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艺术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中国画也是如此。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
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结束,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生活阅历、文化知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去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能真正得到了教育和启迪,欣赏中国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大家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一幅中国画,用心试一试,看能否有所收获。
那么关于中国画的现状呢?我觉得我们似乎停滞发展了,原因就是现代社会里充斥的浮躁与嘈杂,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关于这个冲击我觉得原因
不仅仅是外部的环境,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首先是我们缺乏对中国画理论源渊的研究。近百年来,中国画发展之所以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与我们缺少对中国画的理论渊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是分不开的,是我们的画家对本民族拥有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必要的认识和重视,从而造成了中国画家在艺术理论上的混沌,发展上的徘徊不前。时至今日,还有许多画家在不停地追求虚浮的东西,很少沉静下来深究一些有关的文化知识与理论问题,在这种状况之下,也只会重复以“术”论“术”的道路,不可能在理性层面上有所提高,达到以“理”论“术”的境界。如果能够从理论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那么中国画艺术将会更上一层楼。那么总结来说中国画要想发展它的出路在哪里呢?还有如何发展、朝哪里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只有绘画观念的更新,才会带来绘画技法的变革与绘画艺术形式的创新。而对于中国画的继承应该是继承古人之心而不是古人之迹,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我相信中国画的明天会越来越好,将会有更多优秀作品的出现,到时候就可以让国人看到更更富有中国现代特色的中国画。
第四篇:《中国画欣赏》学习心得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测控0901 学号:3090302026 姓名:蔡志鹏
《中国画欣赏》学习心得
中国画是植根中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但是真正能看懂中国画的人还不是很多。我也正是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与探求心走进颜老师的“中国画赏析”这门课。在颜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虽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了了解,但也在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首先就是我学会赏析一幅中国画,要赏析它的意境境界,只有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意境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画。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含有无穷的韵味在其中,这才有诗意。画也要这样,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这叫画意,这就是意境境界。好画一定要有境界,有一种延伸到画外很远的地方的意味儿。这就是颜老师常和我们讲的“画外”吧。还有颜老师给我们讲从一幅画仿若能看出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我受此启发,觉得看一幅画仿佛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古人说“人品不高,落笔无法”。这个说法我也很赞同。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气度,画就谈不上有什么意境气韵,如果一个人特别注重自己的气质修养,那么他的笔墨之间一定会少几分浮华,多了几分真美。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
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以上海为张大千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黄君璧等人。
中国画之说以冠以中国2个字,就说明了其“中国特色”的独特性。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最典型的样式, 其基本特征就是自身的平面性然而, 由于绘画的空间表现形式, 从总体上讲有具象、抽象和意象之分, 所以在平面的处理上又各有区别。中国画是以表现“ 意象” 为主要特征的, 因此, 中国画欣赏, 实为对二维空间意象美的欣赏, 它是直观性的具体化, 是中国画欣赏的独特性所在中国画的意象美, 离不开平面形式要素的组合,中国画家用一定的笔法所呈现的线条, 是自然节奏冬去春来、花开花落的自然物运动时空规律与心灵节奏对自然的感悟而于心中产生的韵律的融合形一艺术的节奏韵律因此, 线条在中国画中不仅具有描绘物象之功能, 同时还蕴涵着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可以看出, 不同的造型, 具有不同的空间意识具象性绘画强调物理空间客观的再现抽象性绘画主张心理空间意识主观的表现而中国画既不杜撰非目所知的“ 抽象” , 也不甘写极目所知的“ 具象” , 只是倾心于以意为之的“ 意象” , 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意象空间意识的呈现它构成了中国画欣赏的独特性。
中国画欣赏有着一定的层次性, 它包含着以下三方面逐步递进的内容:一是表层,表层是官能欣赏的层次, 主要是对画面形式技法所构成的形象的观赏中国画的技法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包括笔法、墨法、色法、章法以及各种特技方法等等。二是作品在一定时代背景中表现的个性, 即把作品放到作者的经历、思想发展的纵向上从而进一步领会表层, 与作品发生共鸣。而里层继续体会作者的意境时候,便不知不觉得进入了深层:深层是里层的继续, 是把作品置于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省视, 通过对中国画艺术来龙去脉的领悟, 而作出理智性的判断欣赏进人深层次。中国画欣赏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构没有对作品的技法所构成的形象的了解, 就无后者可言反之, 如果不进人第二、三层, 欣赏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对技法形象的理解就会是空洞的三者处在由表及里、由里至深、由深复表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之中这里面包含了感性与理性的双向作用, 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中国画欣赏的直观性这一基本的特征。
总之,上了颜老师的“中国画赏析”这门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真正的看到了中国画的魅力所在,并爱上了中国画。我相信在中国画的吸引下,我以后还会继续去了解和探究中国画,中国传统文化等我们先辈给我们留下的中华民族的瑰宝。
第五篇:中国画欣赏心得
中国画欣赏心得
做了十来年美术老师,说来真是惭愧??不会画中国画,谁听了都不会敢相信。不过这是事实,而且是一个普遍的现状,学画者普遍重油画而轻国画,这当中有很多原因造成的。说一个自己的切身所见。
我那年考入师大艺术系的时候,系里正好进行教学试点试验,由原来的清一色油画班又增设了一个国画试点班,学制都是四年本科。那时的系主任是刘旦宅老先生、张培成先生是主管副主任之一,系里面有点社会影响的国画老师也不少,估计是这样的背景才有了国画班的试点。可是不知道是开班准备不充分还是招收的学生都是从西画中挑出来的原因,没出两年国画班已经名存实亡。当年国画班的同学在系里老师无奈的默许下全体叛逃去油画班里来,大家似乎更向往油画班的那种教学内容。当然这只是一个特例,里边应该还有其他因素,不过二十来岁年青人普遍不喜欢国画那是不争的事实。
我和国画的真正接触也来自工作之后,因为教学的需要,自己只好东一块西一块的补缺少的东西,这样的过程即痛苦也苦恼。本来很希望参加郑老师的国画工作室,可能因为人数的关系最后没能如愿。所幸这次参加了郑老师的《中国画欣赏》,虽然是和各类学科的老师在一起的入门式学习,但我觉得还是收获颇丰。
想不出具体该写点什么,就谈谈自己对四僧的理解
十年前购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四僧画集》时,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髡残画得没有其他三位好,笔法狂野,很多画面上都是一叶小舟浪迹江湖。这种印象在多次看了上博藏画之后被彻底颠覆,我甚至怀疑我是否记错了人!髡残在这里原来是一个热爱山的艺术家,他的语言非常讲究,笔墨清新雅致,而且只要仔细研读他画作上的一些文字,就可以看出其心气道行之高绝。
渐江的画这两年特别的喜欢,这可能和我喜欢莫兰迪有关系。两个处在不同时空不同纬度上的艺术家,在艺术的意趣上上尽然有如此的相像。渐江的构图总是那么险奇,笔法总是如此的干净,一块石头一棵松树都那么有精神,洗净铅华占尽风流。每次站在他的作品前面,人立刻会静下来,慢下来;他的笔有让人调匀呼吸的魅力,不由自主地随着他一起高古。石涛成就自然不用多讲,在四僧当中他的山水有一种特别的博大感,个人感觉也是四僧当中语言表达最好的一位。实在堆砌不出那些描述性的词语。
朱耷的作品一直就特别喜欢的,现在家里还挂着他的两幅小品(二玄社的复制品)。我认为他具有表现主义的气质,虽然南宋时期的梁楷已有逸笔草草直抒胸臆的减笔佳作,但八大身处的时代风云际会,国仇家恨集淤心头,让他的艺术多了一层凝重肃杀,多了一层桀骜不群,也就多了一层感人至深。xx年的时候,我和朋友特地参观过南昌郊外的青云浦,直叹服那是一个多么清净的世界,古木森然,三面环水,窄窄的半岛曾经庇护了一颗痛苦的心灵,也庇护了一颗伟大的心灵。
画为心象,言为心声。四僧艺术的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只有当艺术成为个人唯一的寄情之物时,艺术才可能产生意义。充沛的强烈的感情会驱使艺术家去寻找和之匹配的表达方式,唯有这样,视觉语言的突变才有出现的可能。
中国画欣赏心得(2): 上世纪,东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我们的革命家对西方文化,政治以及大量科学技术的引进,我们中的很多人开始对中国的一些东西开始远离。纵观学生有几个能拿起毛笔,吟出诗词,甚至对中国的文学作品都很陌生,造成了他们对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中国绘画也是那么无法理解。
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包容量很大的民族,但是没有在中国绘画上,我们离他更远了,甚至我们中的很多人,对他否定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兴趣,这是可怕的。现在的教学工具越来越方便地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起作用,baidu,google网上有大量的图片可供我们下载。我们知道,文化的辉煌,历史的发展,都是靠经典的延续,和新的经典的创造去完成的。历代的艺术大师都是在学习经典,延续经典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经典。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也是延续社会文化。郑板桥、徐渭的绘画,不正是建立在传统的绘画之上的吗?它是继承的改革,前人尚在改革,我们更不能停滞不前。
齐白石闭门谢客,徐悲鸿卖画还债,张玉良自己做模特,顾恺之画龙点睛,这些小故事会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画家的人进而更好地了解到画家的作品。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了解对人格品行的修炼是中国画家终身要做的功夫。
中国画在内容上力求表达出诗一般的意境;造型上不满足于写实的形似,而是追求不似之似的神似如黄宾虹先生曰:画有三:
一、绝似物像者,此欺世盗名之画;
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
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以物象者,此乃真画。形式上不同于西画追求的明暗调子,而是追求水墨笔法的笔情墨趣。另外,中国画还以诗、书、画、印即为一体,形成中国画特有的传统形式。
作为中国绘画的内涵,不只是存在于画家对画的表面的演绎,中国画最妙之处是她的意境,这是人看不见,摸不着,但体会得到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使中国绘画透过薄薄的纸张,散发出无穷的意味。中国画,表面简朴和粗拙的线条代表的不只是简朴和粗拙。它不象汉堡包那样直接,它是小笼包,要咬破外表才会尝到内中的鲜美。宋元之后的中国画大师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饱学之士,无一不是文坛赋诗作文的高手。它是曲折的,不是一览无欹的,但肯定是存在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内秀的民族,中国画在不张扬中也体现了民族的内秀。在现在的高中美术课上,虽然有思考题,可实际上,同学们并没有真正思考,更谈不上动手实践,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上,我觉得,不能是纯欣赏,就象对茶文化,光看、闻,不亲口品是不行的,把欣赏和绘画分开,是不恰当的,是不科学的。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璀璨传统文化宝藏中闪闪发光的珍品,是我国绚丽的民族艺术花坛中常开不败的奇葩,追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可以看到,有无数的画匠和著名的艺术大师,上下求索,不断创造,历经时间的淘洗与磨炼,使我国的书画达到了令世人惊叹的艺术高度。正因为如此,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感到十分荣幸与自豪,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开创了中国画,这种在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国画是可以亲近的,它不贵族,也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中国画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不泥古,不媚外,不妄自菲薄,不固步自守,多接触,就会多一份了解,多一份赞美。
在艺术欣赏课上,短期的直接的效应可能不是立刻就有回报的,艺术作品是突破国界的,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空间无论多么遥远,也不会阻碍,时间无论多久也乐意得到沟通,艺术的所有形式如此,当然包括中国绘画,相信我们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