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关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编辑:清幽竹影 识别码:13-1084068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9 23:18: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谢 莹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高技能应用型的固敞贸易人才已成为各用人单位的首选,而辟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明显较弱。本文就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一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对策。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从而逐步形成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熟悉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惯例,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必须突出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较多的设置了一些理论性课程,如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世界贸易地理等,而像国际贸易单证制作、报关实务等实践性课程却较少。

(二)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从教师的队伍结构看,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没有实际从事过国际贸易工作,但他们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这在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很多院校还是比较注重考核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往往忽视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这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缺乏专业的实训设施设备

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一些院校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特别是一些理工类的高职院校,根本没有建设配套的实训设施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阻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

(四)学生缺乏实习实训的机会

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不多,特别是真正进入外贸公司企业实习的机会更是缺乏。很多院校的实习还是停留在模拟实习上,学生缺乏真实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致使很多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很难较好地及时适应。

二、加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计划

一些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忽视校外实习、实训,不仅实践教学的课时少,而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应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大幅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包括学时、授课内容等。同时也应该注意设置一些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如报关员、单证员等资格证书考试。

(二)加强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教学岗位上来。同时还

应注意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要多给他们一些外出培训和实践的机会,通过进修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加大实训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注意加大校内实训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建立起具有完善设施设备的校内实验室,以便学生能及时动手操作。同时还应该注意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便于学生有机会能到真正的岗位上实训,获得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四)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主要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完成,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国际贸易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就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韩常青: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_,(1).[2]何学坤,刘淑芬: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2_,(9).[3]陈万卷: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性教学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2_,(3).[4]张汝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_,(7).选自:《管理观察》202_年第11期

第二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魏延民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31)

摘 要:当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客观地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薄弱,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诸多困境。要改革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加强教学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手段、改革评价方式等。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基本上可以得到保障,但从教育的实效性角度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着“低效”现象,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压力更大,问题更多,挑战更强。所以,开展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分析,找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育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一项根本措施和基本途径,从根本上标识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等学校担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就是说,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重要,共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关乎大学生成长的政治方向,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一)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薄弱

由于高职学生的高考分数偏低,相对于其他层次的大学生而言其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受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又因为是专科文凭,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目光短浅、心灰意冷、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极为严重,从入校伊始,有的学生就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心理极度空虚、胸无大志。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无所适从,缺乏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开 1

拓进取的精神,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1.社会转型致使青年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信仰危机本身是指个体或某个群体信仰体系相对于其生存的社会情境由于不适应而表现为缺失的状态。目前我国青年学生所面临的信仰危机从本质上来讲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体系断层的现象,即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传统社会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的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远比对前辈人的影响要小得多。虽然它还是知识体系的基础,但它的绝对性主导地位和权威性日益被削弱。这种削弱一方面来自整个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阶段,以及特定历史时期造成的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片面理解所导致的不切实际的“理想”构想在现实中的落空所带来的信仰危机。

2.文化的多元化导致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和各个领域改革的深入发展,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文化并存于同一社会时空,在一定程度上消蚀了马克思主义在信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心理,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而在多元化的取向中,又以经济物质利益的选择为主要趋势,使部分大学生在知识与金钱、道德与利益、奉献与索取、集体与个人等价值取向的焦点上出现混乱的选择。这一切说明,怎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情况。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现行的“思政课”教材体系过于宽泛,各门课程在教材体系的设置上大都只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现实性和针对性。其一,教材体系的设置往往只注重逻辑体系的展开或历史进程的沿革,没有从社会矛盾及社会问题入手,政治性与知识性的兼容明显不够。其二,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现成答案、现成结论太多,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求知的东西太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缺乏互动性。现行的“思政课”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即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课堂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以教为基础,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思政课”现行教学方法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现行“思政课”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缺乏对人的感性因素的刺激和满足,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教师等同于书本,学生学习等同于读书,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结果使教学陷入语言文字的魔圈,变成文字游戏,教学枯燥乏味,使“思政课”自身丧失了应有的感染力和召唤力,还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最终成为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措施

(一)加强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是事实,所以依靠单兵作战效

果不好,应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将教学内容分若干教案,同头课教师每人一部分备课,拿出教案,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和说课稿,利用教研时间进行交流,做到每个教案都是精品。此外,组织有效的说课,也是加强教研的好方法。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应该废止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模式,而代之以课堂讲演、课堂自学、录像播映、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从而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别处”的低效的上课方式,可以预先把每章的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以及运用本章知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做好预习,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教师简要强调知识点,然后转向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一些问题、观点或案例,在全班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各种思想得以交流,不同观点彼此碰撞,在相互比较中,学生的思想见解得到丰富,探究意识得到强化,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参与性得到增强,教学目标自然也得到顺利实现。

(三)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由教师给学生开出一系列选题,由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或者成立各种学习小组,通过研讨会、演讲、论坛等方式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建立校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社会实践教育合同或协议,所在单位保证按计划接纳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学校也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劳动,以便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锻炼服务社会的能力。重视实践环节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四)改进教学手段

由传统模式向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在网络社会中,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障碍,使地球村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同一时刻实现信息共享。在这种状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依然固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既无法用理论吸引学生的思想,也无法用信息调动学生的眼球,结果自然是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乏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就必须与时俱进,将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象、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也更加贴近高职生此阶段思维跳跃性大、感性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从而因势利导,在“抬头率”提升的同时,真正使教学内容达到“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入行动”的效果。

(五)改革评价方式

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时,往往简单的以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为依据,这种评价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改革评价方式,就应当改变过去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即把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综合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合作性的、探究的、愉快的学习方式以及全新的评价方式的实施,必将使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有很大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在各个学习环节和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其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探究精神得到发展,主体意识、组织能力、责任感和创造性得到加强,合作意识、交往技巧、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得以形成,尊重理解、与人为善、宽容大度等优良品格得以培养,从而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紧密联系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不断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并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才能确保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The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Wei Yanmin

(Weifang Vocational College,Weifang 261031,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objectively exists to the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recognition, not enough problem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foundation is weak,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has many difficulties.To reform the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we must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research, change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mpl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evaluation mode.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 reform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2_]16号

[2]郑金州.陶保平.孙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_.1

[3]严唤梅.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对策.山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_.4

[4]侯桂莲.关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前沿.202_.03

[5]罗成琰.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学习时报.202_.5.23

[6]陈占安.对进一步推动“两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_,(2).

第三篇: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模版)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

陈 红 宇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以分析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为基础,提出今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学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场地设施,实行多元的体育教学评价;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指针,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K124(202_)01-0047-03 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针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可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1.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后,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受传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总是片面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这种思想和观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后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在办学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盲目向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看齐,致使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1.2 体育教学模式单一

技术型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模式, 也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进行三基教育(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高职院校也是如此。常以规定的套路为主,课堂结构始终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以“讲解—示范—练习—纠错”较为固定的程序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在教师的操纵和控 收稿日期:202_1102 作者简介:陈红宇(1972),女,福建长乐人,助讲,研究方向:公共体育教学。

制下进行的, 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更系统, 有利于技能的形成和掌握。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教会学生套路,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往往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生为了记忆和掌握一套技术动作要反复琢磨和练习,特别是复杂多变的动作,长时间从事就会感到枯燥、厌烦,导致学习兴趣下降,限制了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3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材陈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体育教材大部分还在沿用以前中专或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没有较为适宜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编写的教材。现行的教材大都是以一些运动项目的解剖式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笼统地提到体育运动对人的思维、情感的作用,明显呈现出一种将体育科学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教材语言缺乏趣味性、赏析性、启发性和创造性。教材内容过于专业化、公式化,回避了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许多情绪、情感等人文因素。因此,原有的传统体育教材内容显得过于陈旧、繁多,缺乏时代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忽略了体育的健身性与娱乐性,从而导致学生学过这些教材之后便弃之不用,在之后的生活中很少利用其中知识与技能进行自我锻炼。1.4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师资薄弱

我省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大部分教学人员是以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然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性质

[1]和内容决定了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志。就目前我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而言,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教师已掌握的专业知识逐渐趋于单一和老化,而且掌握的综合性知识面过窄。另一方面,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高职院校的大量扩招,合格体育师资数量的紧缺现象更加凸显。1.5 体育教学评价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数采用以绝对性标准为主来进行评价。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在体能、技能、兴趣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使用较为单一的以绝对性为主的评价,无疑将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6 场地器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校一直存在着场地设施与招生规模的不协调,教学班级的增多和班级人数的扩大,场地设施的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招生规模的发展,满足不了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训练的需要。领导、教师和学生只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和学习,却往往忽视了公共体育教育的功能,没有同等比例地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致使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等资源非常紧缺,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转变思想观念,明确高职公共体育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是创新的过程,没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只有摒弃那些影响、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使其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相比,既具有共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特点。其培养目标应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意志品质与沉着果断的精神、竞争与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自我控制与自我心理调节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

体育”的思想。“以学生为本”应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改变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其掌握体育健身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手段,提高他们的体育实践能力,为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终身体育观,养成独立进行健身的能力和习惯。2.2 采用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它来源于体育教学实践, 也应该服务于体育教学实践。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教师要不断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 并对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以更好地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带动体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体育教学的新局面。

多年来,随着体育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在国内外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可行的或具有新意的体育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还有源于日本的快乐体育的“目标学习”教学模式、小群体教学模式、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等。[2]

在教学实践当中,发挥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2.3 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材的改革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所学职业特点,调整高职院校现有公共体育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受到一定的专门训练,获得职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树立职业性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和职业转换中具有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教材内容还可以精选或增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颖的、现代健身气息强的符合学生个性和年龄特点的体育基础知识、健身方法和时尚有活力的项目,例如:瑜伽、体育舞蹈、拓展、攀岩、网球等,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兼顾不同职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开展教学。例如,综合型人员(如营销员、地质、测量、农林等)的劳动强度高、劳动条件艰苦复杂,易出现过度疲劳、肺部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针对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增加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项目,如爬山、郊游、球类、游泳等锻炼项目。

2.4 解决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 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很难配备足够的进行公共体育教学的专职体育教师,因此,应根据各校实际广开渠道,以多种途径和方式解决学院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如加强新教师的上岗培训工作;对年轻教师通过脱产进修、在岗培训等多渠道、多方位的提高学历及教学水平;在晋升、评聘工作中应把科研与教学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定期举行研讨班、讲座,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聘请知名体育教育专家作为客座教授等。这样既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带动学院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又培养了新型的体育教师队伍,提高体育教师整体的学识水平。

2.5 实行多元的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应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技能的状态;同时,按照职业教育要求,体育教学应更侧重评价学生的职业体能和体育教学对职业操作技能的促进效果。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体能、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

为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差异性评价相结合[3],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教学目标,控制教学各阶段顺利进行。2.6 改变场地器材不足的措施 2.6.1增强体育经费的投入

领导、教师在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公共体育教育的功能,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使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等资源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

2.6.2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有些高职院校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可以对现有器材设备进行开发与利用,或是对现有场地设施进行改造,还可利用自然地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结语

目前的形势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鉴于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任务、要求及目前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需要规范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为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采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深化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多元的体育教学评价,以及合理利用场地设施。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指针,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思想、兴趣、意识和积极性,努力开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 乔亚军.关于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2_,33:103-104.

[2]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 [3]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

第四篇:专业导师制——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专业导师制——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徐守江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江苏淮安,223003)

[摘要]:专业导师制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专业导师制的产生背景、可行性与实施目标,随后针对导师制的运作方式与保障机制建设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最后分析了专业导师制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专业导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1引言

专业导师制是当前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热点[1,2]。专业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一直是广受欢迎,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正努力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管理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目前针对专业导师制很多学者提出了如“1+1+1”专业导师制模式[3]、计算机专业导师制[4]、班专业导师制[5]等多种模式,在国内高职院校中走在了前列,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极大地丰富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内容。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从专业导师制的产生背景入手,分析专业导师制实行的可行性与实施目标,对运作方式和保障机制建设作进一步研究,探索具有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专业导师制,将学生管理与专业教育深入结合,深化学生管理与专业教育内涵建设,切实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专业导师制的产生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逐渐由工业经济的成熟阶段向知识经济阶段过渡,科技发展需要更多的专门性人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内涵建设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紧急任务。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应运而生,专业导师制科学地将学生管理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实现人才质量全面提高。近年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专业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有效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无缝对接,实现新型育人模式。

(一)高职院校的特殊性。

高职生在文化基础方面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发展不够均衡,学习态度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够,与本科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在高职院2-3年的培养过程中,仅仅通过日常教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掌握一技之长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流行的学生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两者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近来部分高职院校实施了人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方面更进一层。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比较容易与专业教育脱钩。辅导员与班主任不能很好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引导,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以及实践能力的创新。专业导师制可从微观上将专业教师与学生对应,通过专业教师三年全程微观指导与交流,可有效解决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问题,将学生管理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

3专业导师制的实施目标

专业导师制从专业特点出发、研究方向和从事的开发项目,结合学生科技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就业创业、社团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组建项目小组,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个别化和特别化的指导,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团队合作、实践创新和科技竞赛等方面能力均有所提升,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院校办学水平。4专业导师制的运作方式

专业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专业导师指导学生需与专业学习、实践创新与科技竞赛等专业学习方面有机结合,利用课外时间,定期或不定期组成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和讨论,活动形式多样化,与辅导员、班主任、人生导师和专业教师有机结合。

(一)专业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

新生刚入学一段时间后,宣传与动员学生让学生了解专业导师制,提供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给学生选择。首先、专业教师具有项目需要学生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选择学生,以学生自主报名和专业教师选择为主。其次,依托国家和省市大学生相关竞赛的相关专业导师需要专业性更好的学生,专业教师根据淘汰机制进行选拔。

(二)“专业导师制”活动形式

专业导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可以采用集中辅导、分组活动、以老带新、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专业导师督促学生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工作室见面讨论等形式。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如晚自习、周末或者寒暑假,根据任务工作量的大小进行检查。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进企业认知实习、写企业调研报告、参与科研项目、制作专业作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获取技能证书、参与技能竞赛以及完成毕业设计。

(三)“专业导师制”的指导教师、经费与场地保证

项目开展的专业导师、经费与场地是实践活动的关键。专业教师已有开发项目的,专业导师由参加该项目的教师承担,经费来自该项目申报或从行业企业获得的经费,学生活动场所主要在专业实验室与学生宿舍;依托大学生大学竞赛而开展的辅导实践活动相关专业导师由专业教师自己申报,学校选拔。经费由学校成立相关专项经费,学生活动主要在相关;学校社团开展的兴趣活动小组,专业导师由学校聘任、活动经费由学院团委专项经费安排,主要活动场所专业实验室或者工作室、社区及学生其他活动场所。5专业导师制的保障机制建设

(一)健全专业导师培养制度,建立素质高、结合合理的专兼职导师队伍。专业导师制对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导师队伍的质量是影响该模式创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学院应大力推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企业锻炼或者顶岗兼职,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增加教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骨干教师与双师队伍建设。

(二)建立“专业导师”考核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建立激励制度。“专业导师”考核工作应考虑两方面:专业导师考核和被指导的学生质量考核。在考核内容上着重体现被指导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技能竞赛情况等方面。在考核上应全面科学实行并应奖惩分明,对突出的专业导师应奖励,优先推荐职称评审与相关项目申报,建立激励制度。

(三)加大实训基地和工作室建设,提供条件保障。

专业导师制的实施对学院的实验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对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应建立对学生开放管理的相关机制。其次,应建设好校内共享型实验实训条件。再次,由专兼职导师负责的工作室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安排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相关重要的作用。

(四)与企业深度融合,深化专业导师制内涵,全面有效开展专业导师制度。全面展开校企合作,与企业深入合作,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学生兼职专业导师,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如:实验实训条件、企业项目资源与专业人才等,专业导师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教师,校外兼职教师也全程参与,有效深化专业导师内涵,全面开展专业导师制度。6专业导师制的意义与作用

专业导师不同于学术型导师,也不同于思想教育型导师,而是专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为一体的职业教育性导师。其主要工作主要包括:成长指导、专业指导与发展指导。专业导师制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进一步架起师生之间的新桥梁,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在专业导师实施的过程中,从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与项目团队活动中,师生间的频繁接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专业导师将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等向学生展示,架起了师生之间交往的桥梁,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管理。

(二)开辟育人新渠道,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主要由辅导员与班主任负责,尤其是辅导员与教学、科研工作脱离了关系,教师只负责平时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基本不参加班主任管理等工作,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实行专业导师制可以将专业资深的教师参与了学生的管理与教育,较好地将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同时,导师制的实施,可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激发教师自我素质提升。

(三)促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企业培养高质量岗位技能人才。专业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跟随专业导师完成进企业认知实习、写企业调研报告、参与科研项目、制作专业作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获取技能证书、参与技能竞赛以及完成毕业设计等相关活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提升,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成为企业需求的高质量岗位技能人才。

(四)增强学院可持续发展动力,营造学院、企业、教师与学生共赢局面。通过实践,毕业生职业能力有效提高,就业率提高、对口率提高,适应岗位能力强、时间短,真正实现了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高素质、社会评价高的学生质量保证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营造学院、企业、教师与学生共赢得良好发展局面。7总结

专业导师制是满足高职院校专业发展、适应社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课题。研究专业导师制的内涵、运行方式以及保障机制是保证专业导师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是深化学院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8参考文献

[1]张新科,王斌.高职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计.职教论坛.202_.5 [2]楚钊,马世来,宋宪华.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导师制的思考.河南教育.202_.4 [3]杨润贤,张新科,王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视野下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实践探索.职教论坛.202_.6 [4]徐月明.计算机专业“专业导师制”项目的实践创新.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2_.1 [5]邹毓文、韩志敏.班导师制—高职院校实施育人为本的实践与思考.高职教改前沿.202_.5

第五篇: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现状分析及对策

56012130 梁晓宇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身上背负着重大责任,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意识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立足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实际情况,分析大学生丢失诚信信的内、外影响因素,有利于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调查研究;对策探析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实守信被看作“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人应该有诚信,这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诚信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现阶段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对构建社会的诚信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意识比较淡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普遍的,也是最重要的——考试作弊现象。

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作弊现象都非常严重。即使学校有严格的监控系统,监考老师也严格监考,但还是有部分甚至大部分学生作案,无视纪律,虽然有部分考生被逮到,记过。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的作弊手法层还是岑出不穷,使得考试不能公平公正(事实上在我看来中国的考试制度本来就不公平,此处不谈)。

2、缺课逃课,蒙混过关

虽然学校的校规明确规定对逃课者做出处罚,但由于各种限制,并不能落实到每位同学身上,学生应付的手段也很多。如:让别人代理答到,假装生病请假等,使得学校很难管理。

3、借取他人财物,不按时归还

25℅的学生曾有过借用他人财物而未按约定的时间归还的情况。

4、钱财“取之无道”

在各校的调查中,寝室被盗,丢失手机、甚至笔记本电脑的案件屡见不鲜,破案后发现作案者绝大部分竟是学生。

5、不易与他人相处,难以融入团体

很多初次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地方,种种的不适应,大学是个小社会,步入这个小社会,很多学生不易相信他人或者是不敢完全的相信他人,使得在相处的过程中产生隔膜,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变得冷漠。这样就不利于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不利于诚信校园的建设。(关于这条我不确定有没有,实在想不到其他的现象了,因此借鉴了一下)

二、虽然这种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所为,但对其他同学也有影响。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观因素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足,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都是在家庭的关怀中成长的,社会见识少,经验少,基本上直接触到家庭和学校的生活,道德心理不成熟,缺乏对社会的分析选择能力,缺乏在残酷社会中生活的能力,缺乏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甚至将社会的消极现象当成普遍现象,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2、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不懂法

大学生不知道不守信带来的严厉法律制裁。所以大学生做事时首先想到自己的利益,很多时候把法律和诚信抛在脑后。

3、学校教育重智轻德

“高校德育教育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应试教育下,升学率成为判断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决定因素。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轻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4、急功近利,求利心切。

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也同样向往安富尊荣的生活。但没有对自己明确的定位,缺乏务实的的精神,心情浮躁,耐不住寂寞,不想辛苦付出却幻想得到回报。在这种心态之下,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诱惑,形成侥幸的心里。

5、信息的侵蚀。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递和获取更加快捷,但其负面影响也极为严重。尤其是对网络缺乏监管,不负责的言论、网络诈骗、制造病毒、散步谣言等等丑陋行为在网上流行,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多的群体之一,受其影响也最深。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对策

1、大学生要树立诚信品质就必须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

2、大学生要树立诚信品质就必须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高度的自觉性事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大学生应该要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区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勉励,并坚忍不拔地进行道德修养。

3、大学生要树立诚信品质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我们都知道“一日三省”的典故,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做到一日三省的少之又少。

4、完善教育制度,建立诚信档案。

近15℅的受调查者认为学校在加强诚信建设方面必须加强监督管制。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3]。这是左传中人生处世的“三立”。也就是说为人处世,首先要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所以学校应该把德育放在与智育同等的地位,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树立诚信观。

另外,大学生在交友时也要慎重,这是因为“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观和态度”[4]。即使身边的人有不诚信的行为,自己也不能随波逐流,铭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命,我们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要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立人之本、成事之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以诚相待、重信守约、有约必践,共同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抵制和反对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背信弃义、不讲信誉、尔虞我诈等思想和行为。才能使社会秩序得到更好的维护,才能使社会更加进步,而不是退步。

制作时间:202_年10月6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吴海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N].钱江晚报,202_年8月6日,第A0002版。

[2] 邢连清,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对策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_年第二期。

[3]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Z]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精编版),第15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