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浅谈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有效途径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13-920616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2 17:08: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有效途径

【摘要】县级审计机关的管理机制体制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和健全的地方,在很大程度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创新发展。实行“垂直管理”、科学处理质与量的关系、加强系统内沟通与交流、推行系统一览子制度将能够改变县级审计机关在管理体制机制上的种种困惑。

【关键词】县级审计机关 管理 科学

县级审

计机关成立的20余年,是审计事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20余年,是审计监督和服务职能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的20余年,是审计权威日益维树的20余年,在规范管理、加强监管、优化服务、提高效益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县级审计机关管理机制仍有不健全、不完善或不尽人意的地方。笔者仅以10余年审计工作经验对此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县级审计机关处于“条块管理”的最基层,双重管理模式下其日常运行难以做到完全独立、尽善尽美,其权威性、严肃性、公正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内部管理松散成为制约审计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主要有四。

(一)制度缺失,内部管理严谨度低。一般而言,县级审计机关人员人少事多的矛盾都是较为突出的,身兼数职多职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个别县级审计机关没有配备专职机关公务人员。这种人员使用上的窘境直接造成了县级审计机关管理上的“偏沉”,即:偏重于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业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构建机关发展长效机制、规范管理的内部制度则重视不够,在构建审计文化、创新管理方法、创建法制机关等方面着力不多,内部管理往往偏重于“人治”,疏忽于“法治”,这样,就难以形成严谨的机关管理机制、体制,不利于县级审计机关的创新发展,更不利于县级审计机关建设性作用在更高层次上的充分发挥。

(二)受制较多,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在现行双重管理体制下,由于条块沟通不畅,相互要求、目标、任务不同,县级审计机关往往顾此失彼。从审计系统来看,多要求按照审计署工作部署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加强“人、法、技”建设;而从县政府来看,多要求围绕县政府中心工作,抓好监督,搞好服务。这种工作侧重点的差异,直接导致工作重叠、效果打折、监督弱化。从审计内容讲,每年审计系统从中央到地点都安排大量的专项资金审计,涉及的单位多、资金量大、工作要求标准高,而县政府每年也均相应安排大量的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及其他临时交办审计工作,这样难免出现被审计单位、资金或项目重叠,重复进点审计的现象不可避免,不仅浪费审计资源,而且加重被审计单位负担,有损审计形象。从审计经费讲,政府保障经费虽然众所周知,各地政府也将审计经费列入预算,但往往严重不足,常与罚没收缴挂钩返还,这样大量的计划外审计工作经费常被排斥在预算之外,经费上的不足,必将影响审计执法的原则性。从地缘关系讲,审计与被审计对象属平级关系,同属政府领导,真正超脱是较难的;而审计人出于日后生活的种种顾虑,难免在审计中出现个别“松动”。因而对县级审计机关而言,这种双重管理机制,难以使县级审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缺乏创新,调研成果应用较少。县级审计机关每年都要承担繁重的审计任务,个别审计机关甚至年人均审计项目达到了7个。过重的审计压力压缩了县级审计人员的调查研讨时间和兴趣,直接造成工作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争先意识不强、不浓,工作缺乏创新,知识陈旧,观念落后。而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一些先进的理论、经验、方法和技能往往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个别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东西还仅被当成是建议和呼声,激不起大浪,汇不成江河,难以推动审计管理得到实质性的改进或突破,直接造成了县级审计机关的管理水平的停滞和徘徊,难以适应科学发展观对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新要求。

(四)缺少交流,学习沟通借鉴不多。县级审计机关间的交流由于任务繁重、成本较高等往往滞后于其他行业,而仅有的一些交流也仅限于审计业务、审计前沿理论研讨等,而对于审计管理的交流研讨少之又少。往往你管你的,我做我的,局限于小圈子、小范围,满足于旧模式、旧思维,小打小闹,小进即满,小富即安,导致县级审计机关眼界不宽、思路不畅,难以在管理上做到吸收、借鉴、提高,不想、不愿、不敢、不能对现有的制度、体制、机制说不,因循守旧,日益改进,日益完善,影响了机关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对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几点浅见

(一)积极探索“垂直管理”机制。“垂直管理”是相对于地方政府统管人、财、物而言的,就是要将大部分管理权收归上级审计机关,这样既保证了一定的独立性,又能有效防止工作重叠,科学安排审计工作,综合考虑加强内部管理,使审计

机关真正形成管理科学、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的内部管理机制,审计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调能换。在这样的机制体制下,审计的重点将首先关注民生、民主、法治、改革、发展、效益,推动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政治,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又能兼顾地方利益,围绕地方工作中心,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审计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推行系统管理一览子制度。相对而言,县级以上的审计机关工作性质、工作流程、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工作导向等均基本相同,在管理上有一定的共性,如果在将地市级、甚至省级审计管理的经验方法推广应用到基层,无疑将会增加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新格局,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治管理成分。因而建议,由县级审计机关上一级业务管理部门,将本部门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本系统被推广应用的经验、本行业被推荐应用的管理模式汇集成一览子制度,作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之借鉴,甚而可成为管理之模板、手册,以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提高机关效能、创新管理机制。

(三)科学处理好审计质与量关系。要通过充分的调查和研讨,科学处理审计项目数量和审计质量的关系。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永恒的主题,必须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长抓不懈。审计数量需科学安排,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数量与质量互为矛盾又互相促进,是具有逻辑辩证关系一对“孪生兄弟”。针对县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数量偏多,质量偏低,往往审计计划不够科学、审计调查不够充分、审计实施不够精深、审计分析不够透彻,“粗加工”项目多,“精加工”项目少的现状,笔者建议在适度沟通、协调、调研及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审计项目实施“精品化”战略,求精而不求多,项目实施中深入解剖,认真分析,切实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真研究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屡查屡犯的问题,从体制、机制方面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这样就能够达到质与量的统一,促进审计事业的良性循环。

(四)有计划加强系统内的沟通与交流。系统内部的沟通与交流是一个学习提高的机遇,是一个开阔眼界的平台,是一个完善自身的绝佳形式,充分利用这一形式和平台,必将使县级审计机关的管理不断推陈出新,更适应审计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下对审计管理的更高要求。在沟通与交流上要注重计划性和科学性,不能将交流沦为放松休闲、旅游观光、访友寻亲等的借口,而是要在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细致的摸底调查,科学的分析论证,认真撰写交流文章等大量的准备工作后,才能付诸于实施。交流中,要张扬个性、去伪存真、形成共识、达成意向。交流之后,要加强消化吸收,形成消化意见,尽可能地将其精华运用于实践当中,这样不仅对业务工作有利,而且对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加强和完善县级审计机关管理,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广大审计人员不断探索求新,推动审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上述浅见,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第二篇:机关审计论文

机关审计论文

机关审计论文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意见都提出要加强审计监督,实现审计“全覆盖”。县级审计机关面对人少事多的现实,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值得思考和探索。本文以县级审计机关工作实践出发,通过对审计“全覆盖”内涵的准确把握,采取摸清审计对象、科学安排计划、强化审计管理、加强审计整改、整合审计资源、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有效推进审计“全覆盖”。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影响审计“全覆盖”工作,如:审计独立性不足、审计人员力量缺乏等,对存在问题的解决也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县级 审计机关 全覆盖 实践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意见都提出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现审计全覆盖,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新形势下赋予审计部门的责任,也是审计部门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有效履行法定职责的自觉选择。但县级审计机关长期面临人少事多,任务繁重的局面,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最大化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是县级审计机关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苏北某县审计局围绕有效实现审计“全覆盖”进行积极探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机制体制上加以改进。

一、深刻理解把握审计“全覆盖”的内涵

(一)什么是审计“全覆盖”。审计“全覆盖”就是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都要进行审计,不但要审钱、审物,还要审管钱、管物的部门人员履职尽责情况,保护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促进提升使用绩效。

(二)如何理解把握审计“全覆盖”内涵。审计“全覆盖”要求对所有的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都要进行监督,但现实情况是审计机关人员力量是远远不能满足审计需求的,如果要全面铺开,不但任务不能完成,审计成效得不到保证,而且弱化了审计监督职能,因此一定要准确理解审计“全覆盖”的内涵。对审计“全覆盖”的理解要牢牢把握刘家义审计长的讲话精神,即“全覆盖”要有重点、有深度、有步骤、有成效,要基于审计力量远不能满足审计监督任务的现实、审计项目的质量远比审计项目数量更重要的基本要求、不同的项目资金重要性程度存在差异等来推进审计“全覆盖”工作。千万不能为“全覆盖”而“全覆盖”,项目安排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辛苦工作,不见成效。因此一定要加强审计工作研究,探索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方法,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二、实现审计全覆盖的主要做法

(一)摸清审计对象,明确“全覆盖”范围。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就必须要知道覆盖对象有哪些,包括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否则“全覆盖”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对所有审计对象进行了调查摸排。经调查,全县县直部门、直属单位、乡镇及国有企业85家,考虑资金规模性质、审批权力大小、下属单位多寡等因素,将所有审计对象分为A、B、C三类,A类为重点单位,有15家,每年必审;B类为一般单位,有40家,每2—3年审一次;C类为其他单位,有30家,每5年审一次。按照上述审计频率,5年共应审项目180个左右,每年应安排项目36个左右。局内设6科科室,每科每年审计及6-7个项目,虽任务有点重,但经审计人员努力,也还能够按时保质完成审计任务。通过摸清对象,分类管理,突出重点,确保5年实现审计“全覆盖”。

(二)科学编制计划,统筹实现“全覆盖”。摸清对象,分类管理,只是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指明了方向,具体落到实处,还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避免重复审计,尽量节约审计资源。为此,在计划安排上我们坚持做到四点:一是项目安排尽量不重复。对上级审计机关安排项目涉及的单位和资金不再安排。与组织部门沟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财政财务收支项目不重复。二是做好项目之间衔接配合。对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涉及到工程项目,只对决策过程和建设程序执行进行审计,工程造价由政府投资审计负责,不再进行审计;对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涉及的单位,不再安排其他项目。三是尽量多安排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灵活性大,针对性强,涉及单位多,覆盖面广,容易发现项目及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机制体制问题,审计成效较为显著。在202_年的审计计划安排中,我们事先与组织部门沟通,对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部门,就不再安排其他项目审计;上级审计机关已经安排的审计的,我们也不再安排审计。全年共安排36个审计项目,覆盖了所有15个重点单位,其中: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安排3个,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安排5个,经济责任审计安排3个,专项审计安排4个,并安排了部分一般单位和少数其他单位。

(三)加强审计管理,注重“全覆盖”质效。审计“全覆盖”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审计项目的质量上。为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我们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出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审理办法、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办法,对调查了解、现场管理、复核审理、业务会召开、质量责任认定与追究都作出明确具体规定,保证审计项目质量过得硬。近三年来,我局有4个项目在省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获奖,6个项目在市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获奖,获奖情况全市领先。共查出违规金额4000余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8亿多元,移送案件线索30条,有35人次受到党政纪处分,审计成效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另外为提升审计效率,我们制定出台审计项目进度管理办法,将项目分为重点、一般和其他,不同项目规定不同的审计完成时间,因发现重大问题可以申请延时,不能按时完成的要说明原因并予以一定的处罚,确保计划按时完成,保证“全覆盖”顺利推进。

(四)强化审计整改,确保“全覆盖”效果。审计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和查处问题,促进制度完善,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只有加强审计整改,才能确保审计“全覆盖”的效果。在审计整改上,我们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县政府名义出台办法,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要求各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审计整改工作,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要坚决予以追责。局内部制定审计整改督查办法,明确业务科室与法制科在审计整改中的职责,对问题整改进行台账管理,实行“对账销号”,对拒不整改的单位,经局长办公会研究提交相关部门督促整改。二是狠抓工作落实。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文书下达3个月内要整改到位,并报审计整改情况报告。业务科室在整改期限内,到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情况检查不少于2次,检查情况要形成材料,作为工作考核依据。法制科对审计整改情况,确保整改真实到位。

(五)整合审计资源,合力保障“全覆盖”。仅靠审计机关力量实现“全覆盖”难度较大,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汇集所有审计力量保障“全覆盖”。一是利用内部审计增加覆盖面。我们于202_年成立内审协会,出台制度规范审计行为;组织内审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开展业务指导,提升业务能力。202_年和202_年,内审协会共组织4次共30名内审人员参加省市内审协会组织的各类培训;对公安、教育两家单位进行内审工作指导。其次划分职责范围。对下属单位较多的部门,我们在审计时只对下属单位进行抽审,下属单位的全面审计主要由内审负责。我们对内审工作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对符合国家审计准则要求的审计结果予以采用。202_年我们在对教育部门进行财政收支情况审计时,就直接采用了内审机构对部分学校的审计结果。二是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开展监督。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开展政府投资工程审计。因近几年政府投资工程规模较大,我局审计力量根本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主要依靠社会审计力量开展,我们主要做好管理和审核把关,取得良好效果。每年审计投资额都在8亿元左右,审减金额超1亿元。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开展其他审计,202_年,我们聘请社会审计力量参加国有公司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缓解我局人手紧张问题。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全覆盖”能力。实现审计“全覆盖”关键在人,近年来,我们始终队伍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一是增加人员编制。县级审计机关行政编制通常只有不到二十人,除去领导班子、办公室人员,业务人员只有十来个,远不能满足审计工作需要,且不能通过增加编制来解决人员缺乏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向政府汇报争取,增加事业编制来解决人手问题,近两年来,共增加事业编制6人,有效解决人员力量不足问题。二是加强人员培训。我们通过外出培训,开展“职工讲坛”,实施“青蓝工程”,对职工开展培训,努力提升人员业务素质。通过培训,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得到提升,特别年轻的审计人员进步较快,有二人担任主审的项目在省市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获奖。三是鼓励人员自学。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职称考试和学历教育,目前,我局有两人研究生在读,有1人获高级职称,12人获中级职称,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实现审计全覆盖存在问题

(一)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审计“全覆盖”要求。目前县级审计机关还普遍存在人员力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现象。以我局为例,虽然近年来增加了一些审计人员,力量不足情况得到缓解,但与所承担的审计“全覆盖”任务相比还远远不够,审计人员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人员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人员老化和知识结构单一,我局目前审计业务人员中50岁以上的有7名,占审计业务人员38%;人员绝大部分为会计、审计专业,不能满足当前审计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二)临时交办事项较多,影响审计计划执行,加大审计“全覆盖”难度。县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的基层政府,面临矛盾和问题较多,因而县级审计机关承担的领导交办事项也较多,以202_年为例,我局共完成领导交办事项30项,比正常的审计项目花费的精力还多,导致审计计划不能按时完成。

(三)激励机制缺乏,审计人员工作动力不足,影响审计“全覆盖”推进。审计工作具有特殊性,其工作完成好坏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非常重要。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政治方面晋升机会较少,很多审计人在审计岗位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经济方面受政策限制,与其他单位人员相比,除了享受一点岗位津贴外,没有什么其他待遇。政治和经济待遇上都得不到体现,加之长期从事单

一、重复的工作,有的审计人员存在职业倦怠感,工作动力不足,效率不高,成效不显著,影响审计“全覆盖”推进。

(四)审计权限受限,审计“全覆盖”不能到边到底。由于不少资金实行省统筹、市统筹,数据由省、市集中管理,县级审计机关无法取得数据,因而不能开展审计监督。

(五)审计独立性缺乏,执法刚性不足,影响审计“全覆盖”效果。目前管理体制下,审计机关人财物归地方管理,在执法时不可避免要考虑各方面因素,有的不敢监督,不能监督。对审计发现问题不能严格依法依规处理,受到影响较多。审计独立性的缺乏,影响审计“全覆盖”效果。

四、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增强人员力量,提升人员素质。审计“全覆盖”关键在人,没有足够的人员力量作保障,“全覆盖”计划就会成空,因此一定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在没有实行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前,县级审计机关应积极向地方政府争取进人,没有行政编制的,就争取事业编制。实行地方审计机关统一管理后,省级审计机关应充分考虑县级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全覆盖”的人员力量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县级审计机关人员力量。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要采取各种形式强化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增强业务能力,为审计“全覆盖”提供能力保障。

(二)加快推进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增强审计独立性。审计独立性缺乏,导致审计在计划安排、工作开展、问题处理等方面顾虑较多,审计监督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探索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是解决审计独立性的重要举措,建议要加快推进,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制度保证。

(三)加快实行审计职业化,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热情。实行审计职业化后,审计人员培训机会增多,人员素质得到提升;更加独立开展工作,职业地位得到提高;打通职业晋升渠道,收入待遇得到保障,增强了审计人员职业荣誉感,把审计工作作为自己终身事业,有效解决审计人员工作动力不足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四)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审计信息化优势。审计的出路在信息化,审计“全覆盖”也要依靠信息化。要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按照“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的审计模式,增强审计精确打击的能力,避免审计工作盲目性,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使得审计“全覆盖”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审计长在202_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讲话;

2.关于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赖文伟 审计署网站;

3.关于审计全覆盖的实现路径探讨 陈朝豹等 审计署网站。

第三篇:审计机关廉政建设

审计机关202_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

根据百色市委、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审计厅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有关要求,确保202_年我市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制定本责任状。

一、责任范围

1、市局党组协助县、区党委对县、区审计局对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县、区审计局领导班子对本局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责任,局主要负责人是本局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根据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主要领导责任。

二、责任内容

1、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是审计局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分析研究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制定工作计划,抓好组织落实。

2、落实“一岗双责”,将廉政建设与审计业务紧密结合,做到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3、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洁从审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法规制度,加强审计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4、贯彻落实党风廉政法规制度,并结合实际推进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强化对审计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

5、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第四篇:论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

论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五条:“审计机关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及第十五条:“确定审计目标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五)审计的时间和经费预算„„”已经提出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对每个项目测算出比较准确的审计成本,并且在审计过程中加以控制。《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审办发[202_]35号)第八条至第十二条,也提出了要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审计成本控制。可见,有关审计成本的问题已提上审计机关日程,需要对审计成本的有关领域进行研究。由于审计机关成本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仅初步探讨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的概念

广义的成本是一个经济范畴,指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各种人、财、物、时间、信息、机会等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付出的代价。狭义的成本是一个价值范畴,指人们进行一项活动时发生的全部支出的对象化了的货币表现。

审计机关成本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管理的角度看,广义的审计成本是与审计机关行使审计职责有关的一切价值牺牲。它涵盖了审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可控的、不可控的所有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不可控的外部成本有审计体制成本、环境成本等。狭义的审计成本是审计机关全部支出的对象化了的货币表现。它是审计机关可控制或施加影响的成本。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成本是指审计机关在项目审计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支出,包括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等,以审计项目(包括审计调查)为归集对象的货币表现。按照完全成本法,一个具体审计项目的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分摊的间接成本。审计项目直接成本就是能直接算进项目成本里去的成本。按成本构成的不同,它主要表现为项目执行单位的审计组进行审前调查、现场审计的外勤审计成本和为该项目进行非现场工作的内勤审计成本。项目成本中分摊的间接成本就是间接为审计项目服务而产生的成本。

审计机关项目直接成本管理就是对审计项目的直接成本进行组织、计划、预算、核算、分析、监督、评估、考核和奖惩,尽可能地降低成本的一种科学活动。

二、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计划与预算

(一)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计划

审计计划对执行审计项目起龙头作用。进行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首先在审计计划阶段就要对项目直接成本有一个科学的计划。

在审计计划的前期调查时,要通过搜集、研究成本信息,走访有关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署机关各业务司、派出机构及地方审计机关意见等方式,对各计划项目直接成本进行严谨的可行性论证。明确项目的直接成本构成要素的内容,要在项目计划中列明每个项目工作天数、工作人数、工作量、外勤审计经费的计划,然后按一定的财务计算方法来初步估算各项目的计划直接成本。

在编制了项目直接成本计划后,计划部门应该进行综合平衡,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对于总计划直接成本太高的审计项目,首先要分析原因,如果是由于其直接成本构成要素不可控制造成的,则进一步分析该项目的社会价值。如果这个项目确实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或重大的社会效益,或者是党委、政府、人大批办、交办的重要事项,即使其计划直接成本过高,也要将该项目列入计划。如果计划直接成本太高是由于项目的直接成本构成要素控制不严造成的,则计划部门应重新估算项目的工作天数、工作人数、工作量、外勤审计经费,重新计算项目的计划直接成本,直到将计划直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止。

制定计划时,遵循“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也是控制成本的好方法之一。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计划安排的项目要尽可能就地就近。对能采取送达方式审计、联网审计的项目,就不要就地审计。或者可视工作需要,采取送达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如德国联邦审计院,有三分之二的项目是采取送达方式进行审计的。

(二)编制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预算

预算是成本控制的一种好的方式。如澳大利亚审计署,政府审计计划的编制就包括审计经费预算。审计经费预算来源于每个具体项目成本费用的总和。每个具体项目的成本费用又是根据项目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的工作量计算得出的。德国联邦审计院每年编报的预算中,人员经费占80%,其他经费(如交通费、电话费等)占20%。

审计经费是由审计项目决定的,审计机关要细化预算,就要以审计项目预算为基础。审计项目预算又是以审计项目计划直接成本估算为基础的,要将估算的项目计划直接成本纳入项目预算中。实行定额预算是预算管理的最主要方式,要根据工作需要,以项目任务为依据,按照项目直接成本与项目的性质、类型、规模等相匹配的原则核定项目人员和时间,由人员和时间定工作量,再由工作量核定直接支出预算定额,这就是“三定”。不能单纯地以工作人员人数为基数来核定。

在安排直接成本计划时,有两个重要导向,一是目标导向,即以审计机关每年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全面实现的审计目标为导向来安排。用投入产出术语表达,就是产出既定,使投入的资源最小。二是条件约束导向,即以现有的有限的审计资源如工作人数、工作时间、经费预算等条件约束为导向来安排。用投入产出术语表达,就是投入资源既定,使产出最大。这两种导向有时是矛盾的。一个科学的直接成本计划,应能将二者融合起来。对于署计划、地方各级向下下达的审计计划和批办交办事项,应以目标为导向定成本计划;对于署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自定项目,应以条件约束为导向定成本计划。

当前,计划编制部门需做以下两项基础工作:一是建立被审计对象信息分析系统。这个系统应由被审计对象信息资料、历年审计成本基础数据资料如不同类型项目工作量的测算数据、外勤审计实际工作量、外勤经费实际支出数据等几部分组成。二是建立专家咨询系统。要有一个外部专家和内部专家的咨询渠道,能及时征求、反馈专家意见和建议。

每年初,计划部门将本年的计划项目及其中属于本年的直接成本计划一并下达。各级审计机关在接到项目直接成本计划后,可以将直接成本计划进行第一次分解,落实到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或项目主审个人,使其明确各自在执行过程中的经费预算。

三、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控制

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控制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力求以最小的直接成本,最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它是直接成本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审计机关控制直接成本的主体包括机关的领导、计划部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他们既共担控制成本的职责,又互相牵制和制约。如领导要组织、指挥和协调,制定一套合理的成本制度等。计划部门要平衡各计划项目的时间和人数,制定项目计划成本等。财务部门要审核各项支出的真实性,核算项目实际成本等。各项目执行部门要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工作人数和时间等。可将上述各主体的控制工作归纳为两个最为关键层次的控制。

(一)项目执行单位、审计组层次的控制

项目执行的过程,就是落实直接成本控制的过程。项目执行单位、审计组要做好以下几项控制工作:

1.预测直接成本

控制直接成本绝不是简单地降低直接成本,而是先要满足几个重要的条件,如控制审计项目质量,实现审计目标,取得最大的审计成果,将审计风险限定在可接受水平上等,然后再尽可能地降低直接成本。要满足以上条件,最好的办法是由项目执行单位、审计组预测直接成本,预测的目的是为审前调查编制直接成本概算和正式审计前编制直接成本预算奠定基础。这种预测与计划部门在项目立项时的直接成本的可行性论证有所不同,它更全面、细致,更接近实际。

预测时要考虑直接成本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的复杂程度、被审计事项的时间范围、业务范围、要审查的交易总金额、交易余额、帐户数、记录数、抽样的样本规模、参加审计的人数、工作时间、具体审计步骤、审计取证的方式方法、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审计成果等的关系。项目执行单位、审计组可运用数学、统计学等更加科学的方法,如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公式、坐标轴图表、象限图表等,近似精确地预测直接成本。

2.分析影响直接成本的因素

在审计工作中,可以通过分析影响直接成本的各种主要因素,选择采取多种方式降低直接成本。影响直接成本的因素涉及审计机关内外的很多方面。有些是审计机关短期内无法施加影响的,如被审计单位总部及分支机构的地理分布情况,被审计单位所在部门或行业的环境等。有些是审计机关只能施加有限的影响,如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的情况等。审计外勤工作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情况,如果被审计单位配合不好,将增加成本。审计组长、主审在进点时,要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充分沟通。必要时可采取一些审计法中规定的措施,力争对方配合。

3.控制直接成本的具体措施

(1)做好审前调查。细致周密的审前调查是编制审计方案、有效选择审计重点的基础。一方面要摸清总体情况、业务流程,另一方面要做深做细,要初步把握住被审计项目存在的几方面主要问题,掌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对一些重点问题,审前调查可以搞清楚的,能达到实施审计深度的,可实行试审,以解剖麻雀,基本达到审计取证的要求。只有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才能在正式审计时集中力量,直奔主题和重点,从而减少现场审计时间。对于异地审计项目,能节省大量的差旅费。

(2)编制好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一个优秀的审计方案,可对成本的控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制定和比较不同的审计方案,从中择优。审计方案不仅要目标明确,还要指标详尽,并尽可能地量化。尤其是审计实施方案。按照6号令的要求,具体实施方案是对拟实现的审计目标以及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进一步说明和详细规划。从成本管理角度看,就是要在实施方案中制定时间、人员和经费等成本构成要素的具体方案。审计组长或主审要利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理念,用工作分解结构法(WBS),将预测的直接成本进行第二次分解,按工作量自上而下逐步分解至每个审计步骤、每位审计人员。在时间安排上,要根据项目要求完成的最后期限,采用现代项目管理的关键路线法,制定可行的进度计划,要对现场取证、写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中期汇报、业务会议、分析证据和底稿、报告初稿、报告征求意见等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及各审计事项的最迟开始时间、最早结束时间等做出具体安排;在人员安排上,必须合理搭配有不同专长的各类人,明确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人,各类人的具体人数;在经费的安排上,要编制审计外勤经费预算等。

(3)加强现场审计管理。现场审计成本控制的核心有三个:一是抓审计重点,二是抓过程控制,三是抓审计组团队管理。抓审计重点就是在落实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审计那些涵盖了被审计项目的主要经济活动领域,足以实现审计工作目标的重大事项,如金额大、影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抓过程控制就是合理地设计职位,明确地赋予权限,有效地配置资源,设定和执行审计事项操作标准,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进行责任追究,纠正疏漏和错误。抓审计组团队管理就是要建立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进行分工和协作;建立审计组长与审计小组(人员)之间、审计小组之间、审计人员之间快速畅通的沟通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等。审计组要严格履行实施方案中的时间和人员安排,便于审计组长和主审随时掌握情况。如遇到需要增加人员、时间等的特殊情况,要对实施方案的指标进行调整。

(4)进一步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在方式上,能就地取证的不到异地取证,不能就地取证的可考虑采用协查或函证。审计步骤必要时也可适当简化。在方法上,应由帐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减少直至避免详细测试。充分利用内部控制评估、风险评估、抽样审计等一些先进的方法。将重要性水平的运用、分析性复核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实施过程。对一些不重要的项目,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代替详细测试等。当前要大力提倡的是计算机审计,现代计算机审计从总体把握、模型分析两方面有效地解决了审计重要性判断、审计风险控制等难题,从根本上节约了直接成本。因此,凡是有条件的项目,应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审计。

(二)整个审计机关系统层次的控制

整个审计机关系统这个层次对直接成本的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控制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审计人员数量是直接成本的构成要素,审计人员质量也决定着工作时间的长短,从而对直接成本产生影响。控制人员数量,主要是调整审计人员数量和合理配置人员结构。控制人员质量,主要是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等。

2.建立整个审计系统的审计人才库。至少有三个层次的人才库:一般审计人员、审计专家、高级专家。并且这个人才库应该是动态的,不断更新的,以便于为优化成本而在系统内随时调配人员。

3.试行审计项目招标制、合同制和项目主审资格认证制度。招标有多种形式,如审计工作方案招标、审计组招标、主审招标、审计实施方案招标等。通过招标,选择最优的直接成本。目前审计项目采取的是主审负责制。不同的人担任主审,审计项目的直接成本是不同的。因此,主审的资格和能力需要由审计机关给予考核和认证。

4.实行整个审计系统的信息共享,以避免重复劳动。

5.研究开发实用的审计项目直接成本控制软件。将计划阶段的直接成本可行性论证、实施阶段的直接成本预测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控制步骤嵌入到软件中去,以降低控制难度。

四、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考核

所有的审计项目,原则上做到项目立项有直接成本计划,正式审计前有直接成本预算,项目结束后有直接成本决算,以促进规范的“预算有约束、执行有标准、决算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形成。

审计机关应建立总量控制、节约奖励、超支惩罚的经费管理制度,并与年末各审计项目的评比挂钩,使直接成本控制与审计组、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决算后,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项目审计结果,分析评价项目成本,评估项目成本计划执行的有效性。对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的项目应给予适当奖励,如发放奖金、在参加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时加分、推广其先进经验等。对实际成本超出计划成本的项目,要查找原因。最主要原因无非是两个,要么是定额和成本计划不科学,要么是成本计划执行不力。对于前者,要责成计划部门会同各职能部门重新研究确定。对于后者,要将实际成本进行第三次分解,分解至机关内每个人,看看造成成本过高的具体责任人是谁。然后依据一定的标准,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每年还要将实际成本与奖惩情况在系统内公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奖优罚劣。

德国联邦审计院现在每年都将经费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所有费用)分解至每位员工,员工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本。202_,联邦审计院经过测算,得出审计院的局长、处长、审计员的平均工作成本分别为181、113、101欧元/小时。

第五篇:改善审计机关管理的六个“度”

改善审计机关管理的六个“度”

王蓓(审计署长沙办)

【时间:202_年01月05日】 【来源: 】 【字号:大 中 小】

改善机关管理,打造政通人和、运转有序的审计机关,是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审计机关要改善和加强基础管理,现阶段必须紧紧围绕六个“度”,从以下六个方面做足文章。

一、改善机关管理机制和方式

——关键词:精细度

精细化管理是国家机关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服务保障水平的必由之路,其基本方法就是细化、量化、流程化、标准化。审计机关要改革完善机关管理机制和方式,必须全面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着力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机关管理机制,做到公开、有序、规范、明晰、高效。

一是以制度建设与执行为抓手,将规章制度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与规章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两者紧密结合,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第一,注重宣传和培训,让干部职工了解、熟悉、掌握制度,并增强遵章守规的责任意识。第二,注重遵守和执行,把遵守制度、执行制度、按章办事、依法行政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第三,注重反馈和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根据情况变化和反馈意见及时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

二是明确部门职责、理清岗位责任。科学界定处室工作职责,理顺工作关系,防止互相扯皮;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因事设岗,因岗设人,职责明晰,环环相扣;进一步细化各项工作的目标、标准、规则、要求、办事程序以及人员素质等。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分工不明、责任不清、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机关痼疾,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权利义务机制。

三是优化机关工作流程。建立科学的办事流程,明确流程中各节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覆盖全办各项工作的流程图网,将所有办事程序简易化、直观化、透明化,方便干部职工了解掌握并遵照执行。

四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考评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可以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杜绝遇事推三阻四的情况,营造“凡事愿意干”的氛围。考核的关键在于细化和量化,将机关所有的大小事务用考核这根绳串起来,将分散的责任在考核中集中起来;激励的核心任务则是建立一种积极向上、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竞争环境。

五是建立机关工作动态监管机制,及时反映全办干部职工的工作状况。在一个透明的及时的监控环境里,每个人在干什么事,该干什么事,该什么时候干,一目了然。

六是继续推进督办制度和通报制度,形成“决策、执行、督办、反馈、调整”的有效工作机制,维护决策部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动决策落实、改进工作作风、确保政令畅通。

七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行政管理数字平台,通过网络办公提高效率、规范流程、加强沟通、共享信息、辅助决策、降低成本。

二、加强财务管理

——关键词:透明度

财务管理是机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本身就是从事财务监督的,更要力求自身财务管理的严格规范。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机关财务管理要积极推行“阳光财务”,坚持公开透明理财、节俭廉洁从政,以有限的经费保障机关的正常运转。

一是民主理财,透明理财,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运行。第一,严格民主集中制原则,重要财务事项坚持集体决策。第二,实行公开透明的财务执行程序,坚持阳光操作,做到事前申请、事中控制、事后审核。第三,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坚决按财务制度办事,将财务管理工作责任分解,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第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严格采购管理,并重点解决资产管理中的“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做到账实相符。第五,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在办内公开预算及财务收支情况,坚持每年进行内部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不断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是精打细算,严控支出,确保预算收支的严格执行。第一,坚持“收支平衡、精打细算”的原则,全口径细化预算,保障预算执行均衡。第二,加强标准化管理,做到预算编制有标准、费用有定额、审批有依据。第三,严格厉行节约规定,确定约束性节约指标,严控各项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机关运行成本。第四,强化审计项目成本控制,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评估制度,努力做到申请计划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成果绩效有评估,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绩效。第五,严格预算调整,严格执行预算调整程序,将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作为综合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保证各项预算得到严格执行。六是认真做好财务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财务管理,也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审计宣传

——关键词:开放度

审计宣传是审计工作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把审计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结合起来的桥梁和纽带。要进一步提高审计宣传的开放度,调动多方积极性,提升宣传的层次、拓展宣传的领域、扩大审计的影响,全方位、多视角对审计工作进行宣传,提升审计工作的开放性。

一是着力培养审计宣传人才。第一,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审计宣传人员的培训,通过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实战演练等形式,更新宣传思想观念,强化宣传工作能力,培养扎实的基本功。第二,重视选拔审计宣传人才,拓宽引进人才的视野,从审计基层、新闻单位和大学生中遴选人才。第三,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宣传人员,鼓励与组织宣传人员到审计一线采访报道,开展有规模的跟踪报道与宣传。

二是积极拓展审计宣传渠道。在对外宣传上,要充分利用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杂志和审计署门户网站等媒体扩大对外宣传。在对内宣传上,除了发挥审计现代传媒手段的作用外,还应采用壁报、专栏、讲演会等形式,办好信息简报等宣传物,营造浓厚的内部宣传氛围,增强对内宣传的效果。在宣传形式上也要追求丰富多彩,不仅要大力抓好新闻宣传,还应积极鼓励审计文学创作。

三是建立审计宣传工作机制。第一,要建立审计宣传的社会协调机制。整合社会宣传资源,加强与党委及宣传部门的协调,建立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优化审计宣传工作的大环境;在机关内部,要实行责任到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宣传运行机制。第二,要建立审计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分析与宣传,将审计情况转化为前瞻性和预警性的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问题整改和制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成果利用的多元化,从而达到审计宣传的目的。第三,要建立审计宣传考核与激励机制。必须建立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责任到人的考核机制,建立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宣传工作的考核奖励力度,做到激励有力、约束有效。

四、加强审计理论研究

——关键词:深入度

审计理论研究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能力不足是影响审计干部宏观分析能力和审计机关审计成果提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理论研究的深入度方面,一是理论研究组织工作不深入,二是理论研究成果深度不够,需从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理论研究工作机制。第一,要将理论研究纳入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和计划,统筹安排,力争理论研究与审计业务工作一起研究部署、一起检查指导、一起考核奖惩,实现两者有机融合、相互协调,以有效发挥理论研究对审计业务的指导、促进和保障作用。第二,要建立健全理论研究工作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将理论研究成果纳入部门和个人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审计人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并建立优秀审计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和宣传推广应用制度,从机制上调动干部职工参与理论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在时间、人员、经费等各方面为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第四,要充分发挥审计科研机构对理论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带头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活动,积极探索适合审计工作特点的理论研究工作途径和方法,活跃理论研究氛围。第五,要加强对外沟通和协调,搭建各种平台,畅通各种渠道,扩大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影响力。

二是大力培育理论研究骨干,整合研究力量。第一,要加强理论研究骨干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分析研究的高手,造就一批理论研究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构建全员参与、骨干带动的理论研究工作格局。第二,要加强科研协作,借助外部科研力量,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在课题研究、成果评审、论文点评、理论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交流与协作,重点课题联合攻关,以提升研究成果的层次与技术含量。

三是结合实践挖掘课题,提升理论研究层次。第一,要加强重点课题研究,集中突破。积极参与当前重点、热点和难点课题研究,集中突破,扩大影响。同时规范各类课题的立项申报、过程控制和结题评审工作,确保研究成果的质量。第二,要结合审计项目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将课题研究任务纳入具体审计项目,边审计边研究,对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行业性的问题,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并深入研究。实行研究人员与业务人员、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科研与调研相结合,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五、加大后勤服务

——关键词:满意度

后勤服务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后勤工作不是中心,但要服务中心;后勤工作不是大局,但又牵动大局;后勤工作不是小事,但又必须从小事做起。后勤服务工作要围绕“满意度”做文章,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以干部职工的满意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主动服务,拓宽思路、创新服务,超前思考、靠前服务。

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后勤服务工作制度,进一步理清和完善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明确职责、合理分工、理顺流程,使今后的后勤保障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后勤服务工作者必须强化从事后勤服务保障的角色意识,准确定位,摆正位置,始终牢记着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学的服务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真正落实到各项服务工作当中,积极主动服务,热情周到服务,深入细致服务。同时,坚持科学的改革发展方向,完成后勤部门由服务的生产者向服务的组织者的转变,把精力集中在对服务的组织、管理和监督上。

三是要提升服务质量。后勤服务工作者要经常听取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模式,在丰富后勤服务的内涵上多下工夫,不断地总结、创新和提升。要认真解决干部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为干部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快捷的服务,弥补过去的欠账、解决当前的问题、规划未来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六、健全“四个”机制

——关键词:参与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审计机关管理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干部职工的主体地位,保障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发挥干部职工的主人翁作用,调动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

一是加强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干部职工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

二是推进民主管理,鼓励干部职工参政议政,重大决策广泛征求干部职工意见,提高干部职工对机关事务的参与度。

三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职工参与、诉求表达机制,保证干部职工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四是健全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工作,引导干部职工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

五是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走群众路线,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与群众谈心交心,掌握思想动向,加强沟通了解,了解职工实际困难,通过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六是建立审计干部心理预测、预警机制和情绪疏导机制,建立干部队伍思想动态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工作心态。

七是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王蓓)

浅谈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管理的有效途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