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历的“要”与“不要
没有谁会否认中国是人才济济。实际上,由于拥有几乎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应该说是许多公司负责招聘工作的经理的天堂。但是合乎要求的候选人却很少,而炙手可热、出类拔萃之辈则更少。
由于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就业市场,因此求职人员要花一番心思和精力才能得到招聘单位的关注。招聘人员往往需要对求职者的简历进行快速审阅、快速决断,面对浩如烟海而内容空泛的简历资料,他们是没有闲暇去深挖线索、筛砂淘金的。
简历是应聘的首要工具
于是,市场推销机制便起了关键作用。说到商品,每个人都懂得推销这一概念,但如果是期望得到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时,并不是很多人能理解推销所起的作用。
简历就是用来推销自己的首要工具。它几乎就是你打开通向面试大门的唯一一把钥匙,招聘经理人在面试之前所获取的所有关于你的信息都来自简历。它是你向市场推销自己这一独特品牌的陈述报告。所以,不要错过或是搞砸任何一个机会。
那么为什么很多专业人士写的简历都很差呢?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写好简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误以为各个公司的招聘经理,是可以正确判断出应聘人员的价值的。
当然,有靠撰写简历或为客户筛选简历吃饭的专业公司。如果是这样,那么谁都不应该低估拿出一份经过深思熟虑、像模像样的简历的重要性。
不要写在简历中的内容
关键一点是要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很多应聘人士几乎把他们有生以来做过的所有活动都塞进了简历中,他们的目的好像是要告诉大家自己一直很忙。每次培训活动、每种爱好、每个去过的国家,无论与申请的工作是否有关系,都经常会被一股脑地写进太多的简历中。但是实际上,针对某个具体职位空缺而发送的简历应该是为其量身定制的。
另一方面,许多求职者把所有能想到的东西全都放在自己的一份简历中,然后以不变应万变,应对几乎任何工作申请。但是这种作法会减弱简历的吸引力,简历中的内容主次不分,很可能使申请夭折,因为重要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在太多的内容中,使人很难迅速做出判断。
简历应该是写给读者看的,光作者满意不行。应该剔除所有无关痛痒的东西,尽量把内容压缩成一页纸。记住,这是在做市场推销,不是在写个人传记。我记得看过这样一份简历:作者不无得意地一一叙述了学校橄榄球队曾经输过的所有比赛。诚实固然令人耳目一新,但无助于做出具有说服力的陈述,不能达到申请人想要获得工作面试机会的目的。
要写在简历中的内容
我们已经清楚了简历中不该写什么,那么我们应该写什么呢?个人详情,包括姓名和联系方式,是不可缺少的。要让别人很容易地找到你。如果没有特别要求,你不需要提供护照号码、血型或婚姻状况等信息。无关紧要的信息不会增加你获得面试的机会,相反,由于它分散了读者关注重要内容的注意力,因此反而会帮倒忙,使你失去机会。
学业成就也是要求提供的内容。将来的雇主想要了解你的正规教育达到的最高程度是什么,成绩如何等等。有时候,具体修过什么课程其实并不重要,更重要是你达到了哪种水平。对某个管理职位而言,可能化学工程学历并不一定对口,但是了解申请人在数学和语文方面达到了什么样的具体水准是非常重要的。要用倒叙方式列出你的最高学历,这样,最近获得的也是最重要的。
一份简历归根到底是要陈述经历。同样,要用倒叙方式列出你的工作经历,最近发生的也是最有意义的。如果你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可能只有一种工作经历,那么把一些能够说明你具有进取心或主动性的其它重要活动写进简历也是大有用处的。但是,如果一位资深的专业人士在简历中写他或她曾经登临过某座名山顶峰观赏日出,恐怕就于事无补了。
如果在简历中加进申请人的其它技能、成就等更能锦上添花的话,那么应该这样做,但要掌握好火候,只能对某个具体职位的申请陈述起增光添彩作用才行。
一言毕之,要想使简历成为求职工具箱中一把最锋利的尖刀,关键是要把简历写得短小精悍、有的放矢。
第二篇:简历要个性不要千人一面
简历是大学生向企业展示自己的第一机会。在制作简历时,大学生往往抱着尽善尽美的心态,为了突出自己,就要把简历制作得面面俱到。制作精美、内容详实成了制作简历的心理标准。但在招聘经理面前,这样的简历却华而不实。点评:大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其能力高低难以通过简历表现出来,写得再多再详细也是纸上谈兵。对他们而言,简历是要被快速扫描的。
大
学生在制作简历时抓住重点,对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企业看重的能力进行表述。简历要个性,注重个人特点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忌盲目夸大。此外,不要因为心急而盲目投放简历。若特别青睐某家企业,还可采用一些奇招,譬如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产品建议书。
第三篇:作简历三要三不要
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简历是求职者实际情况的自然陈述,是求职者工作经历、所受教育、获得学历、工作能力等方面的描述。如果求职者捏造事实暂时获得了面试机会,甚至得到了工作,但是倘若被未来的公司或是企业发现事实真相,将会影响求职者前途的发展。-要简练,不要臃肿要学会给简历“瘦身”。因为往往HR用于简历阅读的时间不会超过50秒钟。若是写得
太长太详细,可能会使HR认为求职者喜欢拖泥带水、不干脆利落。
-要有卖点,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就像一个畅销市场的产品一样,简历要有吸引HR眼球的地方。最好在投简历之前仔细的看看应聘公司对该职位工作职责的描述。要重点突出求职者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求职者能干什么,强项是什么,其能力可以给未来的公司带来什么样的效益。
即使求职者真的多才多艺,也不要将各种技艺统统罗列其中。这样的简历不能很好的表明求职者在某个领域中有独特的优势,反而会使HR认为求职者只是个“博爱”的人罢了。
面试宝典:做好准备“倒面试”
在求职者看来,面试就是被用人单位审视、考核,所以常常陷入被动,忽略了面试的另一层意义———你也有挑选、审视用人单位的权力。如何避免择业的盲目性和择业过程的简单化呢?
在面试之前你除了要做好被面试的各项准备外,同时应该做好“倒面试”(应聘者反过来面试招聘单位)的充分准备,一个简单的口诀就是;一选、二听、三看、四问。
一选:就是在面试之前,先确定与自己意向相符可能性也最大的几家单位,认真筛选,设计好自己面试时可咨询的问题。
二听:仔细听取招聘单位对自己的宣传、介绍,从他们对自己企业形象的定位中大致勾画出它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已拥有的实力,以及未来数年可能有的发展前景。
三看:利用一切机会到招聘单位去看看,以证实他们的实际情况与对外宣传是否一致。走访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这个地方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否融洽。
四问:如果可能,以非应聘者的身份在面试前(或后)向招聘单位的一般职员(其他非招聘人员)了解本单位的真实情况,比如你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待遇、福利以及个人发展空间。
第四篇:要团结不要
要团结不要“结团”
龙传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和衷共济,用团结凝聚力量,推动了党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但也有极少数领导班子,表面“团结”,实质“结团”,不仅不能起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还往往“一窝烂”,被“一锅端”,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
团结与“结团”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出发点不同。团结乃为公。讲团结的人考虑的不是个人利害得失,而是大局、事业、国家。“结团”乃为私。综观那些团伙贪污、单位腐败、地方保护等现象,参与者之所以紧紧抱成一团,无非是为了自己能参与“分羹”,并争取多分一杯羹。
出发点不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自然迥异。团结的集体是一个稳固的集体,越是条件艰苦,这个集体团结得越紧、战斗力越强。团结者之间也许性格各异,但绝对志趣相投;团结者之间也会有分歧发生,但分歧往往能通过坦诚的交流或批评与自我批评得到化解。“结团”的群体是一个松散的组合,在风平浪静、群体“兴旺”、个人揩油的情况下,他们也许能“亲密无间”、“团结战斗”,但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往往作鸟兽散,甚至互相攻讦,以推卸自身罪责。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正常、必要的组织生活原则在“结团”的群体中是难得一见的,他们只是因相同的个人利益而聚在一起的临时组合体。
团结是我们事业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而“结团”是我们推进事业发展的大敌。那么,怎样维护团结,避免“结团”呢?第一,坚持党性原则。团结像互相支撑的三根木棒,还需在中间加一根支柱,否则难免坍塌,而这个支柱,就是党性原则。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站在大局、事业、国家的高度来考虑、处理问题,而不能仅站在个人利益、家庭利益或圈子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处理问题。第二,明确团结的评价标准。团结是真正的协作,是齐心协力共同把群众的事办好。团结不是争论扯皮,也不是一团和气,它是每个个体都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和力量,从而使集体更强大的动态过程。所以,评价一个班子是否团结,不能简单地看成员之间是否有争论、分歧等行为,而要看班子的整体风气是否好、战斗力是否强。第三,讲究团结的艺术。一个班子团结和谐局面的形成,既有赖于班子成员个体素质的普遍提高,也需要通过一系列正确的方法和措施来推动;既不能对班子成员之间的争论和分歧畏之如虎,也不能视若无睹。不能放弃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面对面交流等行之有效的促进团结的武器和方法,而要在班子中努力形成良好的团结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临澧县委组织部)
第五篇:十要十不要 2003 文档
(一)“十要”
要向每一位客人打招呼和微笑示意。
要向知晓客人姓名的每位客人,用姓氏称
呼和招呼。
要让电话中的客人听到你的微笑,感受您的热情和真诚。
要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地区、不同国籍、不同消费的任何客人。
要按规范着装上岗,注意仪容仪表,保持
良好的精神状态。
要及时满足每位客人提出的合理需求,或
给定一个解决方案。
要主动与客人多沟通、多交流,关心和关
注每位客人,及时客人需求。
要对每位客人在离店时,给予礼貌道别和
祝愿。
要向员工招呼和问候,时时关心员工,体
现酒店温馨。
要始终谈论积极向上的正面的事情,使团队充满激情。
(二)“十不要”
永远不要向客人说“不知道”,“不清
楚”。
不要与客人过分亲热或称兄道弟,不要主动与客人握手。
不要议论客人的仪表仪态,更不可给客人起绰号。
不要与客人谈论私事或酒店内部的事情。
不要打听客人的年龄、出行目的、家庭情况等。
不要在酒店对外营业区域,与同事闲聊或大声喧哗。
不要当着客人来访朋友的面向客人催帐。
不要在客人间谈话时,侧耳旁听,更不能随便插话。
不要有理不让人,与客人争辩夺理。不要谈论员工之间的消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