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对公共政策评价的分析报告5篇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14-843120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1 23:18: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对公共政策评价的分析报告

对公共政策评价的分析报告

挥霍公款,大吃大喝一直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多年来的诟病和恶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从根本上解决,就需要运用公共政策评价来分析问题。

如果把公共政策过程看做是某种有序活动的话,那么其最后阶段便是公共政策评价。只有通过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价活动,人们才能判定某一公共政策本身的价值,从而决定其是否延续、革新或终结;才能对公共政策过程诸阶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为以后的政策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

由于公共政策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活动的局限性,在公共政策实践中,构思完美的公共政策并非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事与愿违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然而通过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发现,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1.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2.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提高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3.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

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

公共政策评价不仅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不可缺少的手段。所以,只有通过客观的评价,才能判断特定的公共政策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以及公众的响应如何。

一个旨在推进党风廉政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浦区公用业务费管理的实施意见》下发到该区各单位。根据《实施意见》,今年全区公务开支要比去年下降7%以上。该区领导介绍:群众最为关注什么,工作重点就确定什么,青浦区从这一思路出发,倡导干部进农家听取心声,鼓励职能部门下基层收集反映,召开居民、农民和老干部代表等座谈会征求意见……随后,他们对所有意见进行梳理寻找群众关注的热点。

6月29日,练塘镇召开庆祝建党86周年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大会,大会现场改变了在每一席台上放瓶矿泉水的惯例,而在四周放置几个保暖桶供水。现在公务开支坚持一餐饭一杯水一张纸严格把关。接待用餐,无特殊原因一律在政府食堂吃家常便饭;举办各类会议活动,坚决不容讲排场;电传复印用纸,必须做到两面使用……最近以来,全镇公务费支出比前期下降近20%。

为了使公车使用的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干部办事用车能拼用尽量拼用。记者在区机关大楼前观察半小时,看到6辆外来停靠的车中有5辆下车人员分别为3至4名。一位来自华新镇的干部告之,当天该镇有3名干部到区里办事,就合拼坐一辆车来了。

徐泾镇通过严控公务开支,今年以来节约公务开支1500万元,他们将这笔钱全部用于当地5个住宅小区的水电配套设施改造,使困扰居民多年的夏季水电量不足问题得到解决。(来源:202_年8月11日解放日报)

通过公共政策评价基本知识点可以看出,通过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和对政策的评价。通过大量参数的前后对比,帮助人们认识了公共政策的本质。练塘镇一改以前的作风。在每一席台上放瓶矿泉水的惯例,改为在四周放置几个保暖桶供水。坚持一餐饭一杯水一张纸严格把关。体现了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各类会议活动,不讲排场;电传复印用纸,做到两面使用通过公车使用情况,3至4个人拼一辆车到区里办事。……这一系列的政策活动,使全镇公务费支出比前期下降近20%。体现了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使人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

徐泾镇严控公务开支,节约下的1500万全用于老区改造,给居民解决了困难。这又是公共政策实行的延续性效果。也体现了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因此,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一个现行公共政策不仅对目前环境发生作用,从长远来看,他还将对未来不确定的新情况发生潜在的影响。有时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可能在表面上成效甚微,但是他的投入会沉淀到另一项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中,在另一种情境下发生作用。总而言之,在政策执行的初期,对群众的关注和评价很重视,千方百计的想了解农家的心声,和居民的意见。由此可见对政策的评价不仅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不可缺少的手段。而我国的政策评价也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有待于从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所以我们要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以确认一项公共政策的价值,从而使以后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走向科学化,民主化。

第二篇:公共政策分析报告

公共政策分析报告

202_年,10家印刷公司产出利润增长较快,主营业务高度集中,各公司经营情况差异明显。部分印刷公司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为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

整体情况:全年实现营收269.17亿元

202_年,10家印刷公司产出利润增长较快,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69.17亿元,较202_增加16.53亿元,增长6.54%;净利润26.33亿元,较202_增加3.96亿元,增长17.70%。各公司经营差异化明显,康得新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取得了40%以上的增长,其净利润占10家印刷公司净利润总和的53.51%;珠海中富、陕西金叶、鸿博股份营业收入、净利润大幅下滑,净利润下滑比例在50%以上。珠海中富所在饮料包装市场需求不振,竞争激烈,公司营业收入下滑20.92%,净利润大幅下滑257.14%,全年亏损6636万元,成为报告期唯一亏损的印刷公司。

分业务经营情况:技术创新成赢利关键

主业高度集中,各公司差异明显。

印刷公司主业高度集中于各自印刷包装细分业务及相关衍生业务,主业营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在60%以上。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各公司大多采取收缩战略,营业收入呈现向各自主业集中的趋势,7家公司主业营业收入占比提升。

印刷公司各自细分业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跨越出版物印刷、饮料、橡胶和塑料制品、高分子材料、烟标、彩票、电子发票等多个业务领域,经营环境差异性大。各公司主业营业收入变化差异明显,毛利率基本稳定,波动在5个百分点以内。

以技术创新驱动公司发展。

报告期内,部分印刷公司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技术创新成为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

康得新前期技术研发投入获得回报,光学膜项目全面投产,光学膜业务营业收入大幅增长65.85%,占主营业务收入77.85%,成为拉动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公司报告期内研发投入超过4亿元,大幅增长58.9%,在高分子材料、碳材料、柔性材料以及裸眼3D、大屏触控、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全息显示等新兴显示技术领域均已领先全球。

劲嘉股份报告期内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新申请专利150项,新获得专利授权135项。通过发挥在新产品开发及设计方面的优势,公司克服国家卷烟行业结构升级、同行业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报告期包装印刷业务营业收入增长超20%,毛利率水平超过40%,拉动公司营业收入整体增长17.09%,净利润增长24.10%。

东港股份持续推进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当期对智能卡、射频识别(RIFD)电子标签、电子发票、彩票销售系统等多个项目进行了技术研发,研发投入合计7437万元,增长20.77%,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5.92%,推动公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印刷业务毛利率水平维持在40%的高位。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实现了13.05%和27.81%的增长。

第三篇: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第一章

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

从理论上讲,凡是为解决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各种问题所制定的政策,都是公共政策。在我国,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不仅仅是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还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经济性公共事务的管理。

2.社会公共事务所指的“社会”是相对的,比如全球、全国、地区、社区。

3.社会公共事务所指的“公共事务”不仅包括人们公认的、涉及到所有或绝大多数人的共同事务,而且也包括那些可能转换为前者,但却与部分人,甚至个别相关的事务。

国内学者陈振明认为:“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内,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方法、方针、条例等的总称。”

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的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它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1)

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2)

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利益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

Ø

利益选择:政府把利益分给谁,首先来自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其次作为社会公共权力代表的各级政府,也是社会多元利益主体之一,除了全社会的利益之外,也要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Ø

利益整合: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利益整合,除体现在政治行为与普通准则上,还体现在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上。

Ø

利益分配:对不同的政策对象来说,公共政策所分配的利益,往往对一些人是直接的,而对另一些人是间接的。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门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部分人失去利益。

Ø

利益落实: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穿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Ø

增进社会利益

若暂不研究其他政策主体,仅考虑政府管理行为,并结合利益分析的视角,对公共政策的定义如下: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核心工具。政府的政策要符合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现行政治统治的需要,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2.整体性

政策要配套,是指众多数量、类型不一的政策组成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整体功能。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一个理想的政策过程,基本包括了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和调整等多个环节,不同环节相互联系,共同对政策的质量发生作用。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政策过程诸环节的变化,同时也将导致政策及政策体系的变化。

3.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地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4.层次性

按照权力主体来划分,政策包括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从内容上看,政策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等等。

5.多样性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事务的日益增多,总的来说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日益丰富,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和复杂。

6.合法性

对于一个逐步走向法制化的国家来说,政策的合法性是极其重要的政治要求。它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

(1)

政策为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行为确定方向,能有效地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多变、相互冲突、漫无目的的行为,纳入到统一而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照既定方向有序前进。

(2)

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

(3)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一种是直接引导,一种是间接引导。

(4)

从作用结果上看,包括正向引导功能和负向引导功能:正导向是政策对事务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所表现出的正确认识;负导向是指不正确的政策,违背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也包括那些基本正确的政策,因其具有不可克服的负效应,也会产生负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1)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

(2)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用以管理社会的工具,首先必须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需要方面,起到巨大的政治作用。这是政府发挥调控作用的出发点。

(3)

调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

(4)

调控功能还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政府在满足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优先对某一领域以及相应的某一利益群体施加保护或者采取促进性措施,使之得到充分发展。

3.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首先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即利益)向谁分配?

Ø

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Ø

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Ø

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

1.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2.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

(1)

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

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认为,政策分析主要包括对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的研究。

政策内容包括政策将要影响的特定目标或目标集合,期望的特定事件过程,选择的特定行为路线,提出的说明意图的特定陈述,以及采取的特定行动;政策过程包括一些行动和相互影响,这些行动和相互影响导致了对一个最好的特定政策内容作出权威性的最终选择,以及还包括政策的实施细效果及对政策的评价。

政策分析常见的形式是规范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前者主要应用各种规范性原则以及提供政策性建议;后者则在价值自由下给出描述性的或解释性的叙述。

(2)

沃尔夫的分析模式

他从政策过程的角度,认为政策分析通常有如下程序:

Ø

认真收集和分析所研究的政策领域中各种数据资料,特别要使用那些定量化数据。

Ø

运用数据分析结果与政府机构所提供的资料,以及相关理论,建立研究领域或系统内部的各种变量间的关系。

Ø

建立分析模型,详细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Ø

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项目和政策,其中包括具有“基准性”的现有的项目或政策。

Ø

通过检验所选择的方案模型,以及对所描述的目标完成结果的比较,切实评价这些政策。

Ø

对执行过程的分析往往是标准分析程序中“漏掉的一章”。

(3)

邓恩的分析模式

美国学者邓恩侧重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他认为,政策分析基本上要解决三类问题:事实、价值和规范。由此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三种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分析,这三种方法是经验方法、评价方法和规范方法。

Ø

经验方法主要是描述某一公共政策的因果关系,指出某事物是不是存在,因为提供的信息是描述性的。

Ø

评价方法主要是决定某项政策的价值,即是否值得这样做,与之相关的信息是评价性的。

Ø

规范方法是对所解决的公共问题,提出一种引导性方向,即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

因不同的政策信息元与政策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多重的,从而导致了政策分析的主要形式至少有三种:预测分析、回溯分析和综合集成分析。

Ø

预测分析涉及到政策行为启动和执行之前信息的产生与转换过程。

Ø

回溯分析主要是限于政策实施后信息的获取和转换上。

Ø

综合集成分析是一种全方位的分析形式,它不仅要把预测分析与回溯分析阶段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且要求分析者不断捕捉新的信息与转化信息。

3.综合分析框架

(1)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

(2)

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

(3)

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

(4)

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二、公共政策分析要素

1.政策问题

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的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人们对社会问题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确定目标是分析的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界定了政策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目标,因为问题中确认的东西还太抽象,往往抓不住要害。所以必须目标明确,具体落实。

3.政策方案

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即形式上有多种方案的选择,而实质上只有一种方案的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禁出现。

4.政策模型

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模型是由变量与关系组成的,变量反映随时间或其他条件的数值改变程度。明确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的主要任务。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模型应该首先在整体水平上建立各种关系,并依据需要逐步补充,直至得到最理想的结果。

5.政策资源

政府的作为以能提供多少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示其费用。但在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货币支出的费用,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

6.政策评价标准

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

7.政策效果

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体有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8.政策环境

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

9.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递、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

三、公共政策分析原则

1.系统原则

某项政策不仅本身可看出一个系统,而且它也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与其他政策相联系,处于一个政策体系之中。坚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关系,坚持统筹兼顾,是系统原则的基本要求。

2.预测原则

制定政策是对未来行为所做的一种设想,是在事情发生之前的一种预先分析与选择,故具有明显的预测性。

3.协调原则

公共政策协调的最基本特征是利益的协调。协调的目的是为保持某种平衡,平衡前的失调反映着事物间的失衡、无序、不稳定。从利益分析看,失调说明了利益分配失衡,利益关系不稳定。

4.分解综合原则

这要求政策分析必须在对政策系统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实行科学的分解和总体的组织综合。分解是将具有比较密切结合关系的要素分组化,对政策系统来说,就是要归纳出相对独立、层次不同的子系统;综合则是完成新系统的设计过程,即选择具有性能好、适宜标准化的子系统,设计它们之间的关系。

5.民主原则

公共政策过程是与民主分不开的,民主的内涵与实质是人民的权力问题。公共政策中体现民主原则,首先要回答的是那些被选举出来的少数人所制定的政策,是不是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

第二章

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第一节

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社会问题的定义

一般来说,问题的出现意味着需要与现实之间产生了距离或者差别,从而出现了一种令人不满的状态。社会问题是在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中至少令一部分人同时感到不满的状态或现象。至于这些个体数量究竟是在社会中占多大的比例,则是一个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不能从理论上简单的确定。

二、社会问题的认定与价值标准

1.社会问题的认定

社会问题的认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使用事实分析方法来搞清楚有关该社会问题的各种事实,包括其自身特征、相关的人群、人们对其不满的程度、造成该社会问题的原因等诸多方面;二是使用价值分析方法来搞清楚与该社会问题相关联的各种价值标准并使用这些价值标准对问题进行评价。

2.社会问题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准

为了认定一定的状态是一种社会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确定用于评价的价值标准,然后使用这些价值标准来判断眼前的状态与价值标准之间的距离或差距,并最终根据对这些距离或差距的判断来确定社会问题的存在。我们通常不能离开所研究的社会来抽象地讨论价值标准问题。

(1)

社会福利

福利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从个体来看,福利就是个体从消费各种私人的或公共物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幸福感。以个体福利为基础,社会福利则是社会群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人福利的加总。如果变动目前的状态能够使社会福利得到提高,那么这样的变动就是一种满意的变动。

要想确定一个社会福利标准,“加总”的过程使得社会福利成为一个复杂的。缺乏可操作性的概念。一种方法是将社会福利定义为所有个体福利的简单加总,即采用简单的加法的方式来对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逐个相加从而得到社会总福利;另一个方式是为了更公平起见,社会总福利的加总方式中应当为弱势群体设定更大的权数,同时给社会中相对强势的成员设定相对较小的权数。

(2)

效率

首先是日常生活中的效率概念,就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其次是经济学的效率概念,按照该效率概念,如果我们还有可能对社会目前的状态进行改变,从而可以使社会中某些个体或群体的福利得到提高,但同时其他所有个体或群体的福利都至少维持了原先的水平,那么目前的状态就是没有效率的,相反,如果进行这样的改变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则我们已经达到一种最优的状态。经济学中将这种最优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除了投入产出效率外,经济效率还包括更高层次的效率概念,即资源配置效率。按照经济学理论,所谓资源配置问题就是如何使用社会中的有限资源(包括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来生产物品和服务并使用这些物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的问题。广义的讲,资源配置过程既包含了生产的过程,也包含了资源在各种物品和服务之间的选择和生产的最终结果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3)

公平

将有关公平的讨论转变为不平等的讨论,将不平等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意义上的不平等、经济上的不平等和收入(或财富)的不平等。

Ø

一般意义上的不平等是一个非常抽象、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不平等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在相同的条件下得到了不同的待遇。

Ø

当待遇上的差别发生在经济领域时,就称其为经济不平等。

Ø

上面两个概念由于难以把握,收入(或财富)不平等就成为最具可操作性的不平等的概念,收入不平等衡量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收入的差距,而财富不平等则衡量人们在拥有财富方面所存在的差距。

三、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1.作为非正式部门的社区

社区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社区是个体之间通过各种途径形式形成各种非正式的、但又非常紧密的关系的领域。与其他三个部门相比,社区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非正式性。

2.三个正式部门

(1)

政府

一般地,我们将政府称作为第一部门。政府的主要特点:

Ø

它是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Ø

它由各种正式的公共机构(或组织)组成Ø

它在提供物品(或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目的Ø

它通过合法地行使强制力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2)

市场

Ø

一般地,我们将市场称作为第二部门。市场的主要特点:

Ø

它是现代社会中私人物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Ø

它由各种正式的私人组织(企业)组成Ø

市场中的私人组织(企业)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

Ø

分散决策和基于互利的自主交易是市场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模式

(3)

第三部门

除了作为非正式部门的社区和作为正式部门的政府和时长外,第三部门的范畴包括了余下的各种机构或组织,对于这些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NGO)、非盈利组织(NPO)、志愿组织等。这些组织的特点:

Ø

它既可能提供私人物品(服务),也可能提供公共物品(服务)

Ø

它主要由正式的组织构成,但这些组织可能是公共组织,也可能是私人组织

Ø

它在提供物品(或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目标

Ø

它的活动往往建立在人们自愿地提供各种资源并在提供物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愿地合作来解决问题。

第二节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

一、社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社区的优势

(1)

信息优势:社区范围相对较小,社区中的人群能够在频繁交往中形成相对紧密的关系,这就使得相关个体的信息能够充分地在社区范围内传播。

(2)

激励充分:处于社区内部的个体更容易将有关本社区的各种社会问题看成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个体解决社会问题有更大的积极性。

(3)

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当问题通过社区途径获得解决时,通过个体的参与,各种有利的社会价值得以形成和提高。

(4)

具有较好的回应性

(5)

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小

2.社区的缺陷

(1)

社区的范围一般不会太大,所容纳的人口也相对较小。

(2)

社区的非正式性也经常成为其从社区之外获得资源的最大障碍。

二、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第三部门的优势

(1)

与社区相比,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大的活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小的垄断性和相对较大的竞争性

(3)

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对个性化需求具有较好的回应性

2.第三部门的缺陷:志愿失灵理论

(1)

与政府途径相比,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

(2)

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

(3)

第三部门中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

(4)

第三部门可能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

三、市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市场的优势

(1)

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促进投入产出效率

(2)

通过为个体提供充分的激励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3)

市场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评估来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

2.市场的缺陷:市场失灵理论

(1)

垄断与效率损失

垄断是指市场的参与者具有了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力量,这又主要是指市场参与者具有了影响市场价格的力量。一旦少数市场参与者具有了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价格作为反映社会成员需求信息的机制的能力也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削弱,从而价格机制不再具有推进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的能力。另一方面,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最终是与垄断者利用其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来为自己谋取最大福利的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

公共物品与效率损失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征意味着,个体很难想向那些消费这些物品的其他个体收取由提供这些物品而应当获得的合理补偿,其结果必然是降低了个体在提供这些公共物品方面的激励。与承担成本并获得利益相比,不承担成本并同样能够获得利益往往更具有吸引力。但如果大家都选择后者,即等待别人来提供公共物品并获得无成本消费的机会,公共物品也就不能被生产出来了,这种现象被称为“搭便车”。

(3)

外部效益与效率损失

“外部”是指市场的外部,即不存在市场的地方。因此,外部效应也就是指存在于市场之外因此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外部效益的经典例子就是环境污染。实际上,环境污染本身并不是人类活动本初的目的,它的出现多半是由于某种市场活动造成了不受市场调节的附带性影响。

(4)

信息不对称与效率损失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各方在掌握对市场具有重要性的信息的量上和质上出现了差异。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必然要试图利用其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这种谋取利益活动又往往会降低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

四、市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政府的优势

Ø

一是权威的广泛性,除非遇到特殊的障碍,其权威一般能够遍及其管辖范围的所有地域和人群;

Ø

二是政府是唯一能够合法地使用强制力的组织。

2.政府的劣势:政府失灵理论

(1)

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的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如何通过加总所有个体的意见来得到集体行动的目标或方案,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并非只有多数票原则一种,这样就需要在各种方式之间进行选择,而选择又必然涉及到标准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提出了一套基本上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标准,然后证明了同时满足这些标准的加总方式是不存在的。阿罗这一结论通常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它告诉我们无论采取何种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所有民主方式中的投票过程都潜在地具有被操纵的可能性。尽管集体行动的结果可能不会是非常理想的,但它总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问题。

(2)

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会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3)

行政机构的低效率问题

第一,与企业相比,评估行政机构的绩效往往非常困难,其结果是我们往往缺乏监督和激励行政机构并促使其改进效率的手段

第二,与企业相比,行政机构缺乏竞争也是其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三,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相比,行政机构的公务员体制往往比价僵化,从而制约了行政机构的活力

第三节

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

一、关于政府角色定位和公共政策作用范围的规范理论

1.两个基本问题

(1)

有关政府角色定位问题的讨论属于规范理论的范畴

所谓政府角色定位问题就是要回答政府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的问题。

(2)

政府角色定位与公共政策作用范围之间的关系

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是政府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因此一个关于政府角色定位的理论基本上也就是在回答公共政策应当在哪些地方发挥作用或者不应当在哪些地方发挥作用。

2.讨论政府角色定位问题的基本逻辑

首先,作为该逻辑的起点,我们建立起一个价值标准的体系。所谓价值标准的体系通常包括不同的价值标准以及关于这些价值标准在该体系中的重要性的判断。

其次,当价值标准确定之后,我们就可以依据这些价值标准来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进行综合地评价。

最后,我们按照上述评判的结果来选择对于解决特定社会问题最满意的路径或方案。

3.关于政府角色定位与公共政策的理想作用范围的争论

第一,争论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我们对各种问题解决途径的认识有待深入,此时争论发生在事实层面。

第二,争论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争论各方在选择价值标准方面出现了差异,此时争论发生在价值层面。

4.关于政府与其他部门关系的类型划分

(1)

替代型

鉴于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政府能够做好的地方,其他部门未必能够做好,而其他部门能够做好的地方,政府未必能够做好,因此各个部门需要有一定的分工,从而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

(2)

补充型

在补充关系中,政府与其他部门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合作关系。按照这种关系,政府应当在适当的地方选择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地政策,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二、关于政府角色定位和公共政策作用范围的一些事实

1.市场化趋势

市场化趋势是指政府通过全面的改革来建立或深化市场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第三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一趋势既表现在第三部门中的组织独立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也表现在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越来越强调与第三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

3.社区角色的变迁

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就是非正式部门的角色不断地被政府、市场(企业组织)和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侵蚀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正式部门不断地取代非正式部门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政府在公共政策实践中也越来越强调社区的重要性,包括依靠社区解决社会问题和通过政府与社区的合作来解决社会问题。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主体

主体,按照哲学观点而言,是指进行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有意识的人。一般来说,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一、官方决策者

一般而言,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我国,官方决策者还包括执政党。

1.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主要职能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

2.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它掌握着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立法机构所确定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3.司法机关

在美国,法院可以运用司法审查权和法令解释权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内容产生很大的影响。法院还可以通过判例对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产生影响。法院不仅参与政策制定,而且还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规定政府不能做什么,而且规定政府应当采取何种行为。

在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司法机关的作用更多的表现在政策执行和监督方面,并没有真正成为政策制定的主体。

4.中国共产党

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体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体现在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上。

二、非官方参与者

1.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有共同的利益和主张

第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以美国为例,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直接游说、间接游说、司法诉讼、政治捐款、示威抗议等。

2.政党

政党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组织选举、参与立法、组建政府、利益聚合等功能。

3.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电影、过激互联网等传播工具。有两个主要作用:第一是传播公共政策信息,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第二是引导社会舆论,影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

4.思想库

思想库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别称,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它的出现对于改善政策系统和环境、促进决策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一般来说,思想库分为几种类型:

(1)

官方思想库:这类思想库隶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带有明确的官方色彩,直接反映了政府的态度、立场和感兴趣的问题。

(2)

半官方思想库:这类思想库处于民间,但与政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政府可以通过投资或资助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使其为政府服务,或者与思想库签订合同,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

(3)

民进思想库:它是由民间发起并得到基金会和企业的资助的社会性政策研究机构。

(4)

国际思想库:它是由不同国家的各学科专家者组成的、以研究人类全球问题为主的政策研究机构,研究范围包括环境保护、战争与和平等。

5.公民个人

公民个人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西方国家,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主要包括投票选举、全民公决、听证会、示威游行、罢工等。

第二节

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是公共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个方面。公共政策主体和公共政策客体的划分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对于许多处于中间层次的人、团体和组织而言,它们往往充当了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双重角色。

一、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社会问题

所谓问题通常泛指实际状态与期望之间的差距,由此出发,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这三个概念的含义较为接近,容易造成混淆。其中,社会问题是外延最广的概念,是与私人问题相对应的。一般来说,仅涉及某个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问题无疑是私人问题,当许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问题就超出了私人的界限,从而演变为社会问题。当问题超出了当事人范围,影响波及到非直接相关的群体,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时,问题就转换成为公共问题。在现代社会,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非常多,并不是所有的公共问题都能够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只有那些被政府摆上议事日程并加以处理的问题才是公共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的制定即是沿着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这条路线发展演化的。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但在政府决策者看来,并非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需要政府解决的。

二、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目标群体

所谓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的目标群体与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的。公共政策主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客体而存在,公共政策客体也可以作为主体而存在。比如,国家公职人员在制定和执行某项具体政策时,是作为公共政策主体而存在的,而当他们在日常私人生活中受到该政策的调控和制约时,他们是作为公共政策客体而存在的。

公共政策所要调整和规范的对象就是具有不同性质的利益诉求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目标群体的态度对于公共政策能否达到其预期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目标群体的态度分为接受和不接受。有学者把目标群体顺服的原因归纳为政治社会化、政策合法化、成本利益衡量、顾全大局观念、基于私利、避免惩罚、情势变迁等,认为目标群体不接受政策的原因有价值观念冲突、同辈团体的社会化、传媒影响、追求目前利益、选择性认知不同、政策本身不妥等。

第三节

公共政策环境

一、公共政策环境的内涵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都可归为公共政策环境。

把公共政策环境划分为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两类。一般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家环境;真正与具体的公共政策过程发生作用的是一般环境中较为具体的成分,它们构成了公共政策过程的工作环境。

二、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因素的总和。无论何种性质的公共政策主体,其决策体制、决策目标、决策行为、决策原则、决策方法等都要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这种制约表现在:

(1)

经济环境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

经济环境提供了公共政策系统运行所必需的资源

(3)

经济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取向

2.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状态,包括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政治关系等,政治环境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影响表现在:

(1)

政治环境决定着公共政策系统的性质

(2)

政治环境决定着公共政策系统的民主化程度

(3)

政治环境决定着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3.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状况,包括人口规模、性别与年龄比例、地区和民族分布、社会道德风尚、国民受教育程度等,影响有:

(1)

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运行所需的智力条件

(2)

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伦理和心理条件

4.国际环境

(1)

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价值选择

(2)

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参照系选择

(3)

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性质

第四节

公共政策工具

一、公共政策工具概述

1.政策工具的含义

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从而达到政策设计的理想状态。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

2.关于政策工具分类的讨论

关于政策工具分类的讨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二、公共政策工具的分类

加拿大学者霍利特和拉梅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高低,将政策工具分为三类: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强制性工具。

(一)自愿性工具

它的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它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

1.家庭与社区

2.志愿者组织

3.市场

(二)强制性工具

也叫指导性工具,它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

1.管制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对个人和机构的行为作出要求和规定的活动。对于这些规定,目标群体必须遵守好服从,反之将受到惩罚。

2.公共企业(也称国有企业)

3.直接提供

由公共财政拨款并由政府及其雇员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例如国防、外交关系、消防等。

(三)混合性工具

它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作出决策。

1.信息与规劝

信息传播是一种消极工具,政府向个人和公司提供信息并期待他们的行为发生预期的变化,但信息传播并不具有强制性,公众并没有义务作出特定的回应。

规劝是政府试图说服人们去做或不做某事,力图改变人们的偏好和行动,但是规劝并不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

2.补贴

补贴是指政府(或者通过其代理)给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目的在于通过影响和改变受资助者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判断,促使其采取政府期望的行为。形式包括拨款、税收减免、凭单、低息贷款。

3.产权拍卖

这种工具假定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工具,政府通过产权拍卖,在不存在市场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领域建立市场。政府对特定的资源确立一定数量的可交易的产权,创造出认为的稀缺,并让价格机制起作用。

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工具来控制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典型的做法是政府先确定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然后通过定期拍卖来分配污染物的排放指标。

4.税收与使用者付费

三、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

1.经济学模型

经济学家大多把政策工具的选择等同于特定工具与需要完成的任务之间的技术性配对演练。

2.政治学模型

政治学家认为在技术层面上各种政策工具之间具有或多或少的可替换性,因此应该把研究焦点放在各种政治力量上,是它们决定了政策工具的选择。

3.综合模型

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

国家能力

市场工具

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等工具

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

混合工具

第四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构建政策问题是进行政策分析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政策过程后续阶段的程序与任务。要制定公共政策,首先必须是挖掘和确认政策问题,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寻找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把握政策问题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概述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

问题通常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

2.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

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

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

5.政府的必要行动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

1.政策问题的关联性

2.政策问题的主观性:政策问题是思想作用于环境的产物,政策问题既与客观的社会现象有关,也与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选择有关。

3.政策问题的人为性:只有当人们对改变某些问题情势的希望作出判断时,才可能产生政策问题。

4.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

1.米特罗夫与基尔曼对政策问题的分析

他们提出政策问题构建的主要内容是政策问题的概念化。所谓问题概念化是指政策分析者使用通用的语言,将政策问题情境界定为一个实质行动的政策问题。

(1)

自然观

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2)

道德观

认为社会问题产生是由于政策相关者的道德沦丧

(3)

环境观

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因问题受害者本身的行动不当或决策不当导致的。

2.洛维对政策问题的分类

洛维根据受到问题影响的人数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将政策问题分为分配型、管制型与再分配型三类。

(1)

分配型问题

分配型问题是把物品和服务、成本和义务分配给社会中特定群体而引发的政策问题。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此类问题基本上是一种“非零和博弈”的问题,因为处理这类问题并不构成一方之所得建立在另一方之所失的基础上,不具备利益和义务的排他性。

(2)

管制型问题

管制型问题是政府等管制者设定明确一致的管制标准与管制规则,对标的团体从事某种活动或处理不同利益的行为加以限制所引发的政策问题。此类问题属于“零和博弈”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的处理常常使一方获得利益,而另一方失去利益。

(3)

再分配型问题

再分配型问题是政策将某一标的团体的利益或义务,转移给另一标的的团体享受或承担所引发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处理容易引起利益上的排他性,是一种“零和博弈”的问题。

3.威廉·N.邓恩对政策问题的分类

他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三种类型。每一类问题的结构取决于它们的相对复杂程度。

要素

问题的结构

结构优良

结构适度

结构不良

决策者

一人或数人

一人或数人

许多

备选方案

有限

有限

无限

效用(价值)

一致

一致

冲突

结果

确定性或风险

不确定

未知

概率

可计算

不可计算

不可计算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一、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政策问题构建通常由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四个相互依存的过程组成;政策问题构建包括问题情境、元问题、实质问题和正式问题。

第一阶段: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第二阶段: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第三阶段: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第四阶段: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二、政策问题的论证

在构建政策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对问题的争论,这种争论不仅包括对即将采取的实际的或可能的行动有不同的意见,也反映了对政策问题本身性质的认识还存在分歧,为此就需要进行政策问题论证。

威廉·N.邓恩认为公共政策问题论证的复杂性可以通过论证所在的组织层次具体表现出来。根据类别等级,政策问题的论证可分为一级论证、二级论证、功能论证和小论证。

1.小论证

它是指将政策问题分解成若干项目,再对具体项目进行论证,往往是由政策分析人员划分为专门小组来进行的。

2.功能论证

通常是由政策制定的具体组织来进行的,其任务是将构成政策问题的主要要素的单独分析有机综合起来,从而确定政策问题的结构类型。

3.二级论证

是由政府的决策机构作出的论证,主要是集中讨论政策目标、政策计划、政策成本、政策效果等问题。

4.一级论证

实际上是对政策问题是否进入政策议程的最终决定。

三、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

1.组织结构:层级节制体系;专业化;集权化

2.意识形态

3.无知

4.信息超载

5.噪音干扰

6.时间落差

7.逃避问题

8.隐蔽问题

9.虚假问题

第三节

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

一、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

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但只有一小部分被公共政策者所关注,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1.系统议程

又称为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的一种政策议程。

2.正式议程

又称为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政策议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

界定议程:通过讨论,积极而慎重的研究被认定的政策问题

(2)

规划议程:从总体上讨论需要优先解决的政策项目

(3)

议价议程:根据每一规范方案的利害得失,政策相关人就价值标准与利益分配进行讨价还价的争论。

(4)

循环议程:正式进入政府议程的政策方案,都要不断接受评估与检验,并加以科学修正。

3.两种议程的区别

公众议程一般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比较模糊,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方法,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

政府议程则比公众议程来得特定而且具体,它是对政策问题进行认定或陈述的最后阶段,问题经过一定的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并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的时候,公众议程就转入政府议程。

二、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政府只是有限介入

不少团体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力图谋求在社会中所期望获得的平衡位置。如果这些团体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产生了被剥夺感,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要求政府采取行动保护他们的利益。

对于社会团体或个人认为很重要的社会问题,政府为什么会有限介入呢?四个原因:

(1)

政府基本上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

(2)

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但没有权力去处理。

(3)

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有权力处理,但无能力办理。

(4)

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有权力与能力处理,但不能马上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2.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

(1)

例如保护环境这一类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政府会从更高的层次关心并加以解决。

(2)

社会上的一部门团体或个人由于缺乏资源,他们无力向政府请求帮助,而实际上他们又特别需要政府的主动关注。

(3)

在社会各种利益的冲突中,有些团体或个人会凭借控制大量资源的优势,始终处于冲突的主导地位,为了维护社会的公正,政府需要主动干预,保护冲突中的受害者。

(4)

政府会从自身利益的需求出发,主动地发现问题。

3.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

(1)

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与公众妖气解决的问题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

(2)

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完全相反或基本相反。

(3)

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既有共同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

4.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理论上存在,实践中不常见

三、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1.公民个人的作用

2.利益团体的作用

3.政治领袖的作用

4.政府体制的作用

5.大众传媒的作用

6.专家学者的作用

7.问题自身的作用

四、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策议程的四种触发机制:

1.政治领导

3.危机事件

2.抗议活动

4.传媒曝光

五、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无决策制定”是主张改变社会现行利益和特权分配的需求尚未提出以前,就加以抑制,或在这种需求尚未达到政策制定领域以前,就加以阻止的一种方法。

1.政治原则的偏离

4.表达方式的失当

2.价值体系的排斥

5.承受能力的不足

3.政府体系的封闭

六、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模型

1.科布的政策议程建立模型

(1)

外在创始型

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统给相关群体),首先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

(2)

政治动员型

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导人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府议程。

(3)

内在创始型

政府系统内部的人员或部门为解决纯粹的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问题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

2.约翰·W.金的多源流分析模型

他的模型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三种信息流的基础上。

Ø

问题流主要关注问题的界定,它包括问题是如何被认知的,以及客观条件是如何被定义为问题的。

Ø

政策流与解决问题的技术可行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公众接受度等有关。,其重要方面在于针对政策问题而提出的各种建议。

Ø

政治流涉及政治对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他包括三个因素:公众情绪、压力集团间的竞争、行政机构或立法机构的换届。

另外,外溢现象也影响到政策议程的建立。外溢指的是这样一个过程:某一领域的问题(被称为先例)在政府议程上的出现同时也就确定了另一领域的类似问题后来在政策议程上的重要地位。

第四篇:公共政策分析报告吧 免费午餐

政府参与“营养午餐”政策分析报告

马闪

2013200828

摘要:在中国很多偏远山村,留守儿童营养不良问题突出,尤其是学童,中午不能回家吃饭而忍饥挨饿,免费午餐基金是国内知名的以“帮助留守儿童免于饥饿、健康成长”为使命的公益机构,自202_年启动至今年9月底,累计募款已超过1.05亿元,累计开餐学校达到410所,每天帮助87000名儿童免于饥饿。202_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规定:“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按照每个学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还将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 随后,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就学生营养餐计划的实施细则、食品安全保障、食堂管理、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公开公示、中央专项资金管理、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应急事件处理问题颁布了配套文件。

背景: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儿童的营养状况获得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半城市化”与社会阶层分化,儿童的营养状况在不同地区与社会阶层间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一些贫困儿童仍然经受着营养不良的折磨,2011年11月发布的《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1———培养健康饮食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显示,全国仍有约2000万名学龄儿童贫血,一些西部贫困地区甚至有高达1/3的儿童发育迟缓[9],贫困地区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午餐营养堪忧,2011年以来,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报道,儿童营养问题开始得到广泛重视。202_年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一项关于中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报告揭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受调查的学生中12%发育迟缓,72%上课期间有饥饿感;学校男女寄宿生体重分别比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低10公斤和7公斤,身高低11厘米和9厘米。报告指出,中国儿童贫困将导致其未来人力资本巨大损失,形成贫困代际传递。政府应把儿童营养干预作为基本职责,并由执政党和国家作出政治承诺。4月2日,由邓飞等500名记者、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自202_年4月正式启动至202_年7月底,募款已超过9900万元,累计开餐学校达到402所,帮助孩子们免于饥饿,享有热腾腾的免费午餐,更直接影响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大规模改变中国乡村儿童营养状况。202_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规定:“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按照每个学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还将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

一政策问题:目前,全世界有近8亿儿童遭受饥饿之苦,儿童营养问题任然十分严重,而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将会对其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故此解决中小学生的饥饿问题,提供校园免费午餐项目,很早就进入西方各国的政策视野。英国早在1946年就将学校免费午餐制度纳入法律,日本在1954年颁布【学校供餐法】。到202_年,全球已有72个国家设立了包括“免费午餐”在内的校园营养午餐项目,免费午餐项目问题已成为西方医学、政治学、社会学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儿童营养问题被认知为一项社会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应对,并在实施中完善,也是一个社会主体在互动中不断构建的过程。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儿童在健康营养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在现代化过程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贫富差距变大。一方面富裕家庭中开始出现儿童营养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在贫困家庭中,儿童出现营养不良问题比较严重。大量农村儿童吃不上早餐就去上课,午餐营养更是难以保障。2011年11月发布的《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1———培养健康饮食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显示,全国仍有约2000万名学龄儿童贫血,一些西部贫困地区甚至有高达1/3的儿童发育迟缓[9],贫困地区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午餐营养堪忧,2011年以来,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报道,儿童营养问题开始得到广泛重视。

学者们发现,在社会福利提供中,政府部门存在着官僚制、效率低等问题,而社会组织也很难摆脱家长制、非专业等弱点。由邓飞等500名记者、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之后,我国的社会组织通过理性对话、合作,而非抗争和对抗的方式,获得了国家的支持,构建了两者之间非正式的合作模式,202_年11月国务院召开的学校实施营养午餐动员会上,国务委员刘延东表扬了民间年费午餐项目的积极尝试,表明社会组织免费午餐项目得到中央政府的的首肯与回应。最终使得民间行动上升为国家正式的社会政策。国务院决定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无疑是将社会组织的有点同政府的缺点相结合的一大进步。

政策内容: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水平,会议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一)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初步测算,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

(二)鼓励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和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营养改善试点。中央财政给予奖补。

(三)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

(四)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奖补。会议强调,要加强学生食堂管理,严格食品供应准入,确保食品安全。制定中小学食堂供餐规范,明确数量、质量和操作标准。建立专家工作组,加强学校营养指导。补助资金严格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严禁直接发放给学生和家长,严防虚报冒领。全面公开学校食堂和学生营养经费账目及配餐标准,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制度在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加大惩罚力度。专款专用,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做好信息公开,执行过程引入公众监督等方面也具有配套措施,保证了该政策可以得到顺利进行

政策结果:自202_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国务院要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创新工作机制,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_年10月底,全国22个试点省份的699个国家试点县(包括新疆兵团19个团场)近10万所学校全部开餐,受益学生达2240万人;此外,有19个省份的529个县还开展了地方试点工作,覆盖学校4万所,受益学生1000万人。全国有超过1/3的县实施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超过1/4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营养补助政策。截至202_年12月,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营养膳食补助、“一补”(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和地方试点奖补资金共计520亿元;为改善农村学校就餐条件,中央财政还安排了3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国家试点地区农村学校食堂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相继制定了食品安全保障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公示制度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对计划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建立了专项通报、工作调度、部门分省包干、校长陪餐、膳食委员会和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全面落实国务院要求。全国学生营养办组织编写了《农村学生营养膳食指导手册》,供各地参考借鉴;以农村学生为对象编写知识问答,采用问答的形式,传播基本的营养、卫生知识;研发“学生电子营养师系统”,供各地免费下载使用,加强营养膳食指导;成立专家委员会,通过开设专家微博、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为计划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决策咨询和业务指导。

全国1.3亿农村中小学生中,有3000多万学生在校住宿,一日三餐都在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不住校学生需要在校午餐。孩子们能否在学校吃上热饭、饱饭,是每个家庭、每个父母乃至全社会都关注和牵挂的一件大事。可以说,以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高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四是地方政府有探索。近年来,不少地方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启动实施了与国家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相类似的工程,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例如,浙江的“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重庆的“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陕西的“蛋奶工程”等,对推动全国的工作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地方探索也急需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引导。免费午餐的实施解决了一部分农村的就业问题。午餐的食疗来源多是当地农民所种蔬菜大米等农作物,还有部分来源于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给部分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另外,实施免费午餐项目需要雇佣厨师等人,而厨师也多来源于当地,这久给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了当地的就业。无疑,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给儿童带来了营养方面的福利,更会在改善民生、调节城乡利益、促进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政策价值:国务院推出的学生营养餐计划,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满足贫困地区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日常所需营养,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除此之外,这样利国利民政策的推出也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服务理念,可以提高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也是情理之中。

案例二:画在纸上的绿色家园

202_年,北京一家民营公司找到淮北市有关领导,希望在淮北建一个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高尔夫球场,称为新世纪生态家园高尔夫6+1球场。项目直接投资30亿元,间接投资超百亿。面对这么大的外来投资,淮北人喜出望外,像接待贵宾一样,先后6次接待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和公司决策人员,并划出9800亩土地,承诺以每亩10元的价格给投资商,供他们在距市区10公里的矿山集镇塌陷区兴建6个连体国际锦标型球场,在市郊人民路东段建一个公益性娱乐球场。

202_年4月,该项目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启动仪式。谁知工程奠基至今一年多,工地成了一片荒地。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至今没有收到这个项目的用地许可申请。

高尔夫球场工程搁浅,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时,有人又介绍来一位加拿大客商,带来的项目计划是,建设一个国内一流的生态住宅区,包括国际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国际新闻发布中心、豪华公寓及其他公共配套设施,取名为“温哥华城”。眼看投资巨大,淮北市又决定辟出4150亩建设用地,将其列为“重中之重”项目,希望3年内初步建成,202_年10月之前,先建一个别墅群。

淮北有的是煤矿塌陷地,但许多已复垦,种上了庄稼,要实施这两大工程,许多已经复垦的土地贡献了出来。“温哥华城”的建设需要郊区余庄、梁庄、暗楼村的部分土地,当地居民给予全面配合。任圩镇的农民眼看着100多亩齐膝高的芝麻、豆子被推土机铲去。去年8月11日,“温哥华城”一期工程--别墅苑举行了奠基仪式。然而到10月,这个工程挖下4个大坑之后,就动不起来了。记者日前在工地上看到,4个大坑在太阳下暴晒,其中一个占地近20亩的大坑,灌满了水,周围杂草丛生。钢筋水泥基础已打了一半,一些裸露在外的钢筋,锈迹斑斑。

第五篇:公共政策报告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公共政策分析报告

Public Policy Analysis Report

专业班级: 公共事业11-2班

成 员: 武凯丽 刘菲 赵超岭

臧电动 周鑫

202_年11月8日 中国移动公司市场化道路问题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移动通讯公司的简介„„„„„„„„„„„„„.3 第二章 电信重组前中国移动的现状及特点„„„„„„„„„„3 第一节 中国移动所处的环境状况„„„„„„„„„„„„4 第二节 中国移动的优势基础„„„„„„„„„„„„„„5 第三章 电信重组后中国移动的竞争优势及特点„„„„„„„„6 第一节 品牌策略分析„„„„„„„„„„„„„„„„„8 第二节 价格和渠道策略分析„„„„„„„„„„„„„„9 第三节 多元整合营销传播„„„„„„„„„„„„„„„10 第四章 中国移动市场化道路未来面临问题及挑战„„„„„„„12 参考文献„„„„„„„„„„„„„„„„„„„„„„„„ 14

摘要

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通信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信运营商在通信业中又处于核心地位,所以电信运营商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信息产业至关重要。随着电信运营商之间竞争的加剧,研究电信运营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取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现在,我国有六家电信运营商,它们分别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中国铁道通信信息有限公司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在这六家运营商中,中国移动可谓业绩卓著。在《财富》500强的最新排名中,中国移动攀升至224位;《商业周刊》最近发布全球公司市值排名,中国移动上升到36位,成为亚洲市值最大的电信公司,在全球电信公司中处于前列。那么中国移动是如何脱颖而出,走的又是怎样的一条市场化道路呢?

一、中国移动公司的简介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于202_年4月20日成立,注册资本为518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过4000亿元。中国移动全资拥有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在国内31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目前,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是我国在境外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

二、电信重组前中国移动

根据中国移动通信公司通信市场发展的时间顺序,并以中国联通有限公司为参照,分析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市场化道路。第一阶段为电信重组以前,主要分析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第二阶段是从电信分营迄今,将在分析产业环境和竞争形势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品牌策略、价格和渠道策略以及多元整合营销模式。第三阶段通过介绍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新战略,分析这种新战略的合理性,提出这种新战略将会为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未来竞争优势 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中国移动市场化道路所处的环境状况

中国电信企业在经历了政企合一,邮电合营时期后,在90年代进行了政企分离,邮电分营,市场开放,电信重组等一系列的电信改革后,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中国电信行业从原来的政企合一发展到了竞争时代,出现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多家公司的竞争状况。

邮电业务迅猛发展,为移动通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行业环境。下表是1991年到202_年期间邮电业务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比较图。

1991年-202_年邮电业务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比较图

从1991年到202_年,邮电业务总量迅猛发展,年增长率最低的年份是1991年,增长率为31.4%,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最高的年份是9.3%。年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1993年,增长率为59%,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最高的年份是13.5%。

第二节

中国移动在市场化道路的优势基础

1、原有用户规模庞大,为中国移动的网络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电信运营业的一个普遍特点是要求运营企业达到一定用户规模才能盈利,移动通信运营也不例外。一个移动通信基础网络要达到运营的要求,起码的要求是必须能覆盖一定的地域范围、有一定的用户容量。中国移动即202_年的用户6284万户,而同期的中国联通的用户数只有1864万户,差距一目了然。

2、业务发展较好,收入情况良好。

202_年,中国移动业务总量完成1616.3亿元,比上年增长33.7%;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完成13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中国联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379.8亿元,比上年增长42.6%。

3、总资产规模大,资金充足,全员劳动生产率较高,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中国移动资产总额达到3274亿元,资产负债率降低到26.1%。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55生产率74.6万元,比上年增长28.9%。而中国联通总资产约1862亿元。劳动2万元。

4、公司的固有客户大部分为高端客户,客户忠诚度高,离网率低。

早在1997年以前,移动电话还是一种高收入阶层和政府官员使用的奢侈品。这些客户的特点是消费能力强,客户忠诚度高,一般不会因为话费的变动而轻易更改自己的号码,所以离网率低。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移动的单位用户平均收入仍然较高的原因之一。

5、中国移动利用在位优势为联通设置了种种壁垒,这种壁垒反映在互连互通,价格战等等方面。

下表简单明了的展示了1999年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

从表中可以看到,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是中国电信业的两大巨头,而中国电信的基本业务是固定电话、电话卡、数据业务,而中国移动则是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通信业务,尽管手机和固定电话业务有着替代的关系,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国移动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中国联通。可以看出,中国移动相对中国联通的优势十分明显。

二、电信重组后中国移动

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电信重组方案。1999年12月,国务院批复组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2_年4月20日公司成立,从此以后,中国移动乘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春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严格管理,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下面表格说明了从202_年至202_年的电信通信水平的增长速度。

可以看到,移动的用户数从202_年的8526万增长到202_年的3.9亿多,大约 增长了3.6倍。而固定电话数从202_年的1.76亿万增长到202_年的3.5亿多,只增长98%,并且移动通信的用户数在202_年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的用户数;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靠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所带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邮电业务基本情况(202_年1月)最新数据表明,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5299.1亿,同比增长25.8%;而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9879.9万户,同比增长17.4%。可以预见,虽然移动电话用户增长速度趋于缓慢,但其增长速度高于固定电话的趋势将会长期存在。

中国移动在中国经济的大好形势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们认为中国移动出色的营销水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其目标客户市场细分、品牌和产品定位、整合营销传播等营销策略值得广大企业学习。下面将全面剖析中国移动在市场化道路的的营销策略。

第一节品牌策略分析

根据美国营销协会的界定,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志、象征、设计或是它们的合而为一,旨在鉴定一个卖主或一群卖主的物品与服务,并将它们与竞争者的物品与服务区别开来。由此可见,品牌的基本特征,一是象征或标志,二是品牌物品及服务与竞争者的物品及服务有明显区别。对于消费者,品牌首先是一种象征,在消费者心目中造成深刻印象,进而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对于企业而言,品牌至关重要,它是企业确保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通信产品包括核心产品、实际产品和外延产品三大层次。其中,核心产品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追求的利益,即顾客的核心需求。实际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市场提供的实体和服务的形象。外延产品则指顾客购买有形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服务和利益,包括提供信贷、免费送货、保证、安装以及售后服务等。下面看一下中国移动通信产品的三个层次:

中国移动提供的核心产品是信息传递和搬移,实际产品体现为通信质量、通信设备和通信方式,外延产品主要表现在服务上,如服务承诺、交易方式、客户服务、跟踪服务等方面。

中国电信市场竞争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价格竞争。在这一阶段里企业争相压低成本、以期通过降低价格的策略去吸引顾客,打败对手,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二阶段是质量竞争。经过第一阶段的竞争,通信企业认识到价格竞争 8 只会导致更多的利润流失,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不利于市场的稳定。经过多次价格竞争的搏斗,他们趋向质量竞争,以清晰的通话质量、更大范围的健全的网络覆盖面、良好的服务形象去争取顾客。第三阶段是品牌竞争。这时的移动通信企业在质量方面虽然有一些差异,但是产品的功能、品质、服务日益同质化,这就需要靠附加的情感联系来区分不同的品牌。因为只要掌握了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情感需求,就能左右他们的消费。建立品牌个性就是建立一种象征,它能代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的想法、追求和精神;取得消费者共鸣,产生一种认同感,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也就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增强了消费者购买的理由,增进品牌竞争力、忠诚度、美誉度,从而使得品牌得到发展、提升。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中国移动做了较好的品牌规划,目前己形成了“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三大全国统一的主导产品品牌,分别涵盖高端用户、流动性较强的用户和收益潜力大的潜在中高端用户;中国移动将“全球通”和“神州行”与“动感地带”并列起来,作为中国移动的三大客户品牌。这样一来,中国移动完成了客户品牌对整个市场由高端到低端的完整覆盖。如图:

第二节 价格和渠道策略分析

1、价格策略分析

中国移动采用多种定价方式,有价格歧视策略,竞争基准定价法,心理定价法,网内网外差别差价,等 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价格歧视”定价策略。

所谓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具体到中国移动的“价格歧视”策略,即针对不同话费支出的客户制定差异性的资费调整政策。如针对“全球通”用户,主要运用“套餐”的方式进行优惠,并且在“全球通”用户内还要根据贡献度大 小而制定不同的费率;针对“神州行”用户,主要运用“亲情号码”的方式局部降价;针对“动感地带”用户,实行新业务捆绑策略来提高客户的使用价值;针对区域用户,实行限制业务功能来限制中高端用户的转网。并且对同一类型的客户又根据特征和需求量大小的不同进一步细分,如轻松听、叠加套餐、多种包月方式等等。

2、分销渠道策略

分销渠道(distribution channel)指与为顾客和商业客户的使用和消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相关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机构。使用渠道的原因是,他们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将商品提供给目标市场。

在渠道策略方面,中国移动广泛依靠营业厅自办、社会渠道代办或合办、客户经理“一对一”三种模式发展新的用户并用来维系老用户。一方面依托电信重组前遗留下来的自有渠道,努力发挥其销售功能和示范功能,同时加大对自有渠道的新投资,体现自身服务领先的战略追求;另一方面也动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社会代经销渠道或合作,延伸产品的覆盖范围和市场控制力。在社会渠道的管理上,中国移动努力统一企业,严格管理,力争以差异化的地区性产品来刺激最终市场,进而启动渠道的积极性,与竞争对手展开对渠道的争夺。

第三节 多元整合营销传播

除了上面提到的品牌、价格和渠道策略外,中国移动还特别重视整合营销传播。整合营销传播是综合、协调的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传递本质上一致的信息,以达到宣传目的的一种行销手段。

1、广告营销

在广告策略上,中国移动实施整合营销传播,强调“沟通从心开始”强化自身“移动通信专家”的定位。如分布在各城市的户外广告牌;电视、电台、网络、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上的形象传播和产品传播。将公司理念、核心价值观、品牌形象、品牌主张、资费套餐等信息迅速传达给了目标消费群体。影响最大的当数“动感地带”品牌传播时,邀请当时人气最旺的周杰伦做品牌代言人,这在青少年最关心的娱乐界无疑是爆炸性的新闻。此举迅速拉近了“动感地带”与青少年群体的距离,极大提升了“动感地带”的品牌形象。2、个人营销和直接营销

除了大规模的广告营销外,,中国移动还十分重视以大客户经理和终端营业员为代表的个人营销传播,以.直邮与短信为代表的直接营销传播,同时根据不同目标客户的特定展开相应的针对性传播,如校园营销计划,主要是通过一些校园内的相关活动或举办相应的全国大型赛事,如街舞大赛、彩信暗语大赛等等;VPI卡计划,针对商务人士的活动特点,与一些高尔夫俱乐部!机场!高档休闲场所等联合促销。3、公共关系营销

无论是“携手小天王”新闻发布会,还是”202_动感地带M一ZONE”中国大学生街舞挑战赛、结盟麦当劳,或是冠名赞助“第十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等公关活动,“动感地带”都深入了青少年这一目标人群,并让这一目标消费群体亲身参与到他们所关心和热衷的这些活动中来"通过在这些活动中的亲身体验,使青少年群体产生年轻人的集体归属感,潜移默化的推广了“动感地带”作为“年轻人的通讯自治区”的品牌文化;在地震、“非典”等社会危机中,中国移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为抗击“非典”助力;帮助地震灾去重建家园;移动客户发“88580”短信献爱心等等。

4、事件营销

中国移动曾经借助几个典型事件来推广全球通:如202_年10月5日全球通成功营救八名“千里之行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大学生;202_年全球通国际漫游成功营救了乘坐128人中国游客的越南游船;139使4名驾车摄影爱好者于长白山脱险;202_年2月18日定位服务紧急解救遇险船只。其实,这都是“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行销传播的一系列生动案例,以事件来证明“全球通”的优势,以事件来征服潜在消费着,因为事例最有说服力。

5、客户关系营销

在客户关系管理上,中国移动视客户为企业的资产,通过创新不断培养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如采取营销策略联盟,联系社会上与移动用户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店或休闲消费场所,强强联手,开展联盟互动活动,在联盟店中均可享受到优质、低价(打折)的便利(M一ZONE与麦当劳!VPI卡与一些高档消费和娱乐休闲场所等);成立和开展用户俱乐部活动,定期在用户中开展各种有益活动。11 如对资信好的用户,可授予移动公司荣誉员工的称号,组织他们参观移动通信公司,以增强他们对公司的认同感,开展诸如“短消息发送大赛0”、“彩信发送大赛”、“移动百宝箱设计大赛”、“M-ZONE应用大赛”等活动,吸引年轻用户参加,以引导时尚潮流。同时积极配合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以在公众中树立物超所值、关心生活的良好企业形象,对月均话费超过一定额度的个人大客户以及重点集团客户采取一对一营销服务,专门的大客户经理定期上门回访,推荐新业务,提供新的资费优惠政策等。在其心目中树立起移动服务超值享受的感受。

总之,中国移动营销策略的系统性较强,表现在营销政策有着较强的主动性、连续性和对不同用户的营销政策平衡较好等,较为注重社会公共关系管理,不惜大量运用赠机方式增强对重要党政机构的影响力,力图形成“示范效应”和“口碑效应”。中国移动还通过对客户行为的深刻研究,根据不同客户的行为规律进行,开展极具个性化的营销沟通,最终实现“精确制导”、“智能沟通”的整合营销传播境界。

三、中国移动市场化道路未来面临问题及挑战

企业要想建立竞争优势,必须深刻分析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中国移动的“新跨越战略”是在分析未来产业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在此有必要分析一下中国移动未来将会面临的问题挑战。

1、社会政治方面:国家在“十一五计划”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目标,'g这些目标的实现要求国有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政治职责,做优秀的企业公民。

2、国内经济环境方面:GDP将保持7.5%左右的高速增长,由粗放型向效益型方向转变,信息化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3、移动用户需求方面:整体议价能力增强,要求通信资费的进一步降低;对服务和增值业务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语音和非语音价值分化;规模化和个性化并存。企业用户潜力增大,融合服务需求增大;通信信息服务的市场需求依然较为旺盛。

4、行业监管方面:伴随着电信业的快速发展,整个监管制度尚未完全建 立,呈现出监管落后于市场发展的局面。这种局面会伴随入世和电信法的出台而逐渐得到改观。行业监管进入后保护期阶段,开放和法制并存;再次行业重组正在积极酝酿中,电信强国方针逐步确立。

5、同业竞争者方面:其它运营商不仅会更进一步的客户群体的细分,而 且对企业内部效率的要求会更高,目的是追求更长的用户生命周期;国内运营商以价值链重构、服务理念转变、业务定位调整为中心的转型,积极推进国际化。电信行业值链重构、服务理念转变、业务定位调整为中心的转型,积极推进国际化。电信行业重组和3G牌照的发放,使其它运营商获得挑战中国移动现有行业主导地位的机会,新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即将出现,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链各环节渗透扩展,以MNS、SKYEP为代表的新型运营商和无线宽带接入、虚拟运营等“短线”运营商正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对现有运营商形成冲击。

6、投资者方面:投资者继续看好电信业发展,但是更加实际,既关注企业长期战略回报,又关注短期资本回报,并月_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代理人的控制和资本内控,以便维护投资人利益。

7、业务趋势:移动话音替代固定话音;VOPI和mVoIP替代传统话音;数据业务替代话音业务。

8、企业购并重组重新成为建立竞争实力的手段之一:以效率为目标的企业内部重组成为重要战略举措;以资源整合、竞争为目的的行业重组成为中国电信行业的战略性任务。

9、政府推进“走去出”战略为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但在在“走去出”的时候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同时在经验、机制、人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2_年9月出版 [2] 韩伯棠 张平淡《炙战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6月出版 [3] 刘红等,《电信竞争与入世对策》,人民邮电出版社,202_年7月出版 [4] 周光斌蔡翔,《电信政策与管制》,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2_年11月出版 [5] 张书晰刘娟,《营销管理》,金城出版社,202_年5月出版

[6] 竺培芬胡运等,《整合营销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_年出版 [7] 郭雅,《中国电信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吉林摄影出版社,202_年8月出版

[8] 菲利普.科特勒等,《市场营销教程:第六版》,华夏出版社,202_年10月出版

[9] 陆长荣陆长生,《现代品牌战略运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2_年10月出版

对公共政策评价的分析报告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