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生态+大健康产业调研座谈会材料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14-1039985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8 11:00: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生态+大健康产业调研座谈会材料

生态+大健康产业调研座谈会材料

202_年以来,我市推进“五个一”发展主线,深入叫响“高安就是品牌”,以城区和园区为主战场推进产城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山水文章、推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全市第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5.45亿元,同比增长8.2%;财政总收入完成15.2亿元,同比增长2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亿元,同比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9亿元,同比增长12.4%;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

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思路

协同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赣西转型发展、南昌大都市圈等省级战略同步实施,积极推进“丰樟高”循环区建设,充分挖掘沪昆高铁、昌栗高速两大经济动脉带来的交通优势,依托昌栗高速祥符、城区、杨圩三个互通,建设绿色光源聚集区、货运物流商贸区、农业观光示范区,各园区明确定位、突出主业、错位发展,打造“三产联动”承载格局。按照“产城结合、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带产”的发展思路,推动瑞阳新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园两城互动、联动升级,着力发展高新产业、商贸金融、总部经济等生态+产业,吸引更多商家、企业和服务性行业入驻。升级传统产业品牌。将建陶、汽运等传统产业发展重心转移到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上来,开展“互联网+”、“标准化+”、“新技术+”等改造行动,不断激发潜在优势,提升品牌价值,打造中部地区超千亿的建筑陶瓷物流聚集区、汽车商贸物流聚集区。壮大新兴产业品牌。锂电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LED光电等产业是高安未来的主攻产业,重点推进通瑞锂电池隔膜、龙工推土车等项目建设,尽最大努力引进相关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落户,形成补链、强链、扩链效应,促进产业加速成长。打造创新创业品牌。重点推进北大(高安)创新产业园和综合检测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北大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高安研究院和高安陶瓷国检中心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力争在光电、建陶等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转化的重大突破。大力培育锂电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努力打造技术创新企业的孵化基地、高新技术项目的承接平台。打造高安农业品牌。积极培育农业产业集群。以粮食、肉牛、蔬菜、富硒、花卉苗木等农业产业集群为依托,培育壮大一批十亿、百亿元产值的农业企业,加快发展绿色智慧农业,建成绿色智慧农业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农产品全产业链流通模式。

生态+大健康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以建设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基地为引领,加快构建立足高安、融入南昌、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生态+产业体系。

旅游全域化进一步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推进高安旅游休闲城区及5A级旅游景区打造和整体策划,全力打造“一核两翼三区”旅游休闲带。我市华林山镇、大城镇入选江西特色小镇,贾家古村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获评“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巴夫洛生态谷被评为全国中医药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华林山旅游小镇成功创评省AAAA级乡村点;华鼎铂涛菲诺大酒店和凤凰湖大酒店成功申报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邓志平园林和百峰岭园艺小镇被评为宜春市森林体验养生基地;大城巴夫洛生态谷景区今年5月正式开园接游。目前我市分别引进绿地集团、蓝城集团对“绿三角”和大城田园城市进行整体规划、整体开发、整体经营,我们要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旅游,挖掘特色文化,发展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集生活、生产和生态一体的田园乡村综合体。充分利用国有林场、商品林原料基地等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森林康养基地,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高安。

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入。鼓励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富硒、辣椒、油茶、肉牛、中药材、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创建高安绿色农产品品牌。聚力打造“高安大米”、“高安辣椒”、“高安肉牛”、“高安腐竹”等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品牌,依托绿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确保“三品一标”农产品100%可追溯,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同时按百亿投资、千亿产业的要求规划启动中国硒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强富硒功能农产品开发。加快推进巴夫洛中央厨房、忆童年网络营销等平台建设,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油茶产业引导合作社合作经营,支持企业和大户规范经营,推进高产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兴建高安肉牛产业园,兴建一批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争取到明年肉牛出栏突破30万头,中药材种植到明年面积可达6万亩,实现产值2亿元,使中药材产业成为农业经营的新增长点。

“健康高安”战略进一步推进。积极推进新建妇幼保健院工程建设,高安中医院打造全国首家县级痧疗罐疗中医特色项目,高安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创建全省首家相对紧密型医联体,高安骨伤医院成立全省首家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专业康复中心。今年新建9个居家养老中心和5个敬老院,启动健康生态养老中心建设,依托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的中医药“热敏灸”技术,建成全省示范性、引领性中医药健康养生基地,建成全省规模最大、服务最优的健康养老中心。

大健康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业开发程度不高。我市元青花博物馆、华林寨、上游湖、贾家古村都是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但这些景点相对分散、开发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跟不上,就难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游客多以散客为主,吃、住行、游、娱、购产业链尚未成型,旅游产业难以做强做大。农业产业集群规模不大。高安是传统农业大市,形成了以休闲农业、富硒产业、肉牛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果蔬产业、油茶产业为主的六大产业,但这些产业发展还比较粗放,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势头,仍以农户个体种植和经营为主,缺乏集约化、规模化、深加工的生产经营。农业品牌效应不强。高安农产品品种很丰富,也有一定特色,但是真正创出品牌、在市场上热销的农产品不多。一些企业品牌意识、产地意识淡薄,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多数没有影响力,缺乏对农产品品牌的经营和投入。康养产业推进不够有力。我市康养产业起步较晚,体现在力量不够集中,各相关部门资源整合不够。需围绕老年人健康管理、日间照料、康复理疗、家政服务等多个服务项目,大力推进相关项目建设。

在推进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上级对相关产业在资金、土地上给予政策的倾斜,并出台扶持发展政策。大健康产业必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又一个“朝阳产业”。

第二篇:全市健康照护产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材料

全市健康照护产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材料

张书记、各位领导:

一、简要概况

我是来自大庆油田让北医院的院长王文忠。我们医院是油田矿区龙南医院下属的二级医院。目前有正式职工122人,外聘员工27人,开设床位100张。由于医院地处采油六厂,属于边远矿区。自202_年开始,随着辖区人口向闹市区搬迁,医院的看病和住院人数明显减少,医疗收入也逐年下降;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不饱和,医疗设备和病房闲置,职工队伍也不稳定。面对这种不利形势,从202_年开始我院寻求特色专科转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老年慢性病的多发,失智失能老人的增多,而家庭养老功能又出现了弱化,老年人的医疗健康需求和照护需求不断增长。针对这一情况,在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202_年5月我院确定向无陪护老年关怀医院转型并实施了“先治后养,医养结合,兼顾康复,全程照料”的服务模式,来我院医养结合的老年病人,24小时不需要家人陪护,老人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完全由医院的专业护士和由大庆惠泽公司培训的养老护理员负责完成。目的是让那些长期患病在家,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反复住院,又需要他人照料的患病老人,来医院住院养老,安度晚年!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医养结合,以养促医”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医院由无陪护老年关怀病房、老年护理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志愿者服务基地、养护技能培实训基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个单元组成。每年约为老人提供850人次的医疗住院服务,为210位老人提供康复养护服务,每年约为40为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转型五年来,我们的服务一直得到老人和家属的认可!202_年3月,经市卫生局批准,医院正式冠名为大庆油田无陪老年关怀医院。202_ 年8月,经市民政局等级评审我院被评为全市五星级养老机构,202_年8月经市民政局领导办公会批准由我院牵头成立大庆市养老行业协会。

二、作为医养机构,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我们是油田的企业医院,由于收支两条线,在人、财、物的管理上缺少经营自主权,如外聘员工薪酬工资没有劳务指标是不能支付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2、医院开展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解决了老人在养老院不能医疗、在医院不能养老的问题、深受老人和家属的欢迎。但由于床位数量有限,经营上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存在收不抵支和小马拉大车现象。

几年来的运营实践,我们形成了较成熟“医养结合”运营团队,积累了经验,在油田企业医院即将改制的大环境下,建议市里帮助我们协调适合闲置的房屋场所,为我们扩大服务规模或参与规模较大的“公建民营”项目提供条件。

3.在“医养结合”机构老人在病情缓解的养护期间,由于办理了医疗出院手续,养护期间发生的医疗护理费用(如气管插管护理、吸氧等费用)和养护期间的康复费用,需要老人自付,而不能纳入医保报销,直接影响到了老人康复养护的需求和质量,建议我市开展失能、失智和患重大疾病中末期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研究推进工作,来提高老人生存质量,减轻老人养老的经济负担。

三、从养老行业协会这个角度,针对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市委高度重视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是因为未来的养老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要快速建立全社会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康照护产业是起点、是关键。照护产业发展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养老行业的服务质量。不论是居家、社区,还是机构养老和医养结合都离不开健康照护这一产业。虽然目前从业人员缺口大,愿意从事照护的人员又少,但也要在养老行业内明确规定只可聘用经过全市统一培训,考核取证的护理员才能上岗。针对目前照护人员良莠混杂的现实,先将全市已经从事养老护理员和医院护工的人员,分批进行取证和审证统一培训,按确定的等级标准,考核后持证上岗。少数不能通过考核的从业人员要离岗继续培训,直到取证为止。市养老协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督导,固化培训机制,营造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氛围。市养老行业协会也正在规范机构运营管理和开展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护理员培训工作。

2、照护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在起步阶段,为减轻从业者培训费用和机构培训成本,建议相关部门给予资金支持,减免费用,避免闻费而退局面。

3、为保证培训质量,健康照护培训应严格履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事照护培训的企业应有医学院校作支撑,同时要有自己的实训基地或相应的合作单位。规定出技能必修课程和实训时间,由第三方考核发证。同时制定健康照护人员等级薪酬指导意见,体现从业人员的自身价值。

4、在全市探索和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202_年7月,国家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青岛市和成都市已经开展和将要开展。建议我市也要尽早筹划试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实施以后,残障,大病,及所有失能、失智者都能获得长期护理费用报销或补贴,其覆盖面广,不论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还是有社工支持的居家养老,以及社区照料和机构养老,都会显现出庞大的照护岗位,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和养老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健康照护市场的大门会彻底打开。

5、鼓励和引导完全依赖于健康照护产业的养老机构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如大庆市失智症老人家园,失能老年护理院和临终安宁护理院等。这样既为深度老龄化做准备,又为健康照护产业发展做示范支撑作用。

6、开展健康照护产业,急需营养师、康复师、心理疏导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议两所高校和市级相应医院注重培养,健康照护企业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健康照护企业也要积极和志愿者协会、社会义工组织合作,发挥社会群团组织互助作用,可以促进健康照护产业发展。

第三篇:健康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健康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健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广义的健康概念,是随着人们的健康理念的延伸而产生的,它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即不仅有科学的健康生活,更要有正确的健康观念。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健康养老产业调研报告,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健康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我国养老产业主要有三种形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根据各省市地区的规划,居家养老的形式占比最高普遍在90%以上,其次为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今年8月我们调研了以上几种形式的养老机构,结论如下:

未来三年将是机构养老的一个整合过程。机构养老因其资金的投入周期比较长,其盈利见效也比较慢,是政府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差异化很大,短期内盈利的机构不足10%,其中盈利超过5%的仅占20%。主要原因是资源的配置没有合理利用,空床率较高的一般都是在地里位置比较偏的郊区。业内认为,未来三年将是机构养老的一个整合过程。

地产养老看好有地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地产养老是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为一体的社会化养老形式。地产养老相比于传统地产而言,前期投资较少、土地使用更灵活,政府扶持等便利条件。

除此之外,在业态上地产养老更注重配套医疗、体检、护理等相关服务设施。运营模式主要是会员制或租用,会员制更有利于前提投资的回收。有地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在地产养老上会节约很大成本。

社区养老的核心是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和掌控。社区养老是依托老人所熟悉的社区,在得到家庭照顾的同时,由社区为老人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以及家庭力所不能及的照顾帮助服务,主要包括文化娱乐、健身康复、学习交流、家政、紧急救助、康复护理等。社区养老更看重资源的价值,只有公益性质的组织才能够参与政府的招投标、更易被街道所接纳,对养老产业参与值利大于弊。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居家养老很重要。居家养老占据90%以上的市场,主要需求是医疗护理、生活护理。生活护理没有太高的门槛,而医疗护理需要具备医疗资质,办理该证件时间需要1年半到2年的周期。目前部分地区对部分人群的居家护理的支出,可以通过医保,未来有望放松到退休之后即可。

第四篇:关于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202_年11月1日)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_年工作计划和第44次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为了配合县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分别由谭天贵副主任和谭军副主任为组长、相关工委人员及部分常委会委员为成员的两个调研组,于10月11日至14日,对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到重点生态茶发展乡镇、重点抓茶部门,采取查看档案资料和生产发展现状、听取发展情况汇报和召开有生态茶发展主体(公司、大户、茶农)、抓茶领导和镇村干部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查了解全县生态茶产业生产发展现状、分析研究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和讨论进一步抓好生态茶生产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工作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202_年来,在县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战略决策和正确领导下,县人民政府认真抓住上级产业发展政策带来的良好机遇,高度重视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将生态茶产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结合实际编制了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抓好茶园路、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加强技术教育培训和种植管理,积极探索和尝试公司建基地联农户、大户建基地联农户、合作社建基地联农户和散户集中种植联户管理等有效的种植管理模式,生态茶产业初具规模。两年多来,全县新建茶园4.18万亩,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地区下达的新建茶园任务,涉及种茶乡镇17个、种茶村43个、种茶农户5829户。其中茶园面积4000亩以上的有香坝、张家寨2个乡镇,3000亩以上的有鹦鹉溪、大坝场、枫芸3个乡镇,202_亩以上的有孙家坝、凉水井、宽坪、东华、许家坝、青杠坡、合朋溪、长坝8个乡镇,形成连片种植基地202_亩以上3个,1000亩以上2个,500亩以上5 个。个别茶园今春已初产,部分茶园将在明春初产,初步实现了生态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预期目标。

二、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建机构,制定规划,建立机制,合力共抓产业发展。

一是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或联系农业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解决机构编制组建县茶桑局,保障抓茶干部工资由县财政全额发放。各涉茶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具体办公和抓好产业发展。

二是结合全县各乡镇土地、水、大气、阳光等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客观要求,编制完成了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明晰了产业发展工作思路,明确了产业发展工作目标,提出了产业发展工作措施,为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建立了县茶桑局主抓、相关涉农部门配合联动、有关涉茶乡镇具体落实的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并建立了生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适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力培育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制定出台生态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整合发展资金,加大投入,落实茶园种植计划,加强茶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茶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一是县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的重要战略决策,县人民政府按照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用活用足上级政策,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盘活涉农部门和乡镇行政资源,整合集聚涉农资金,加大了生态茶产业发展投入。两年来,全县共整合各类资金3981万元用于生态茶产业发展。

二是县人民政府在整合集聚资源和资金的基础上,对建设茶园涉及的土地的租赁、流转、整理,茶苗的育、运、供,落实种植面积的工作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实际,制定并兑现落实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如:土地整理按300元/亩进行补助,栽植茶苗和底肥统一实行政府采购后按3500株/亩和100公斤/亩无偿提供给茶农,对乡镇按种植面积落实情况补助工作经费和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等),充分调动推动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的行政主体和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茶园种植计划的全面落实。两年来,全县立足自育自栽共建苗圃820.5亩,共新建茶园4.18万亩,连续超额完成地区下达的新建茶园任务,茶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三是整合涉农工程项目,加强路、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茶园基地生产条件,提高茶园建设质量。两年来,全县新修进园公路38公里,维修进园公路75公里;新修园内公路160.7公里、生产便道19.164公里,其中硬化生产便道8.62公里;修建蓄水池212座,可蓄水8037立方米。

(三)结合实际,积极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注重抓好茶园建后投产前的生产管理,着手抓好加工环节工作,超前谋划和做好对接市场的工作,着力抓好生态茶良性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

一是扎实抓好茶园投产前管理工作,突出重点,扎实抓好示范茶园建设,建设地级示范茶园2个共1000亩、县级示范茶园5个共1200亩,茶苗长势良好,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抓好茶园间作示范推广,引导茶农以订单生产方式抓好茶园间作,促进以种代管,两年来,共计间作花生、黄豆、蔬菜、绿肥43000余亩,特别是今年茶园间作辣椒效益较好,亩产值可达202_元,达到了茶园投产前“以种代管、以短养长、以收养管”的良好效果。同时于去年组织招考聘用了54名茶叶生产辅导员加强茶园生产管理,并建立茶园建设和管理激励机制,加大督促检查指导和考核奖励工作力度,严格兑现落实奖励,促进了乡镇抓好茶园建设和投产前的生产管理。

二是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认真研究国家涉农产业发展政策,结合全县资源禀赋条件和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组织编制生态茶产业项目,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两年来,共成功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茶产业)项目资金1897万元,争取省财政现代农业信用担保项目资金250万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宣传,成功引进贵州梵锦茶业有限公司落户张家寨镇,投资4000万元建设茶园基地2500亩;引进湄潭客商落户合朋溪镇,已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成立了“思南县合朋国礼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拟建大型茶叶加工厂1个,新建茶园202_余亩。

三是积极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和市场对接的各项工作。第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和扶持,引导茶农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在许家坝、长坝、合朋溪、东华、鹦鹉溪等乡镇成立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6个,注册资金达到1123万多元,入社茶农共395户,同时帮助专业合作社从生产技术、资金筹集使用、茶叶加工和营销等方面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进生态茶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第二是争取省财政资金250万元,县财政注入资金250万元,组建了思南县惠农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生态茶产业发展壮大搭建了融资平台,目前已为县内5家生态茶产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信用担保贷款155万元,有效地支持了专业合作社壮大和生态茶产业发展。第三是对全县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进行了规划布局,编制项目向上争取和对外招商引资,同时,县政府还出台了促进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的鼓励政策,加快推进建设步伐。第四是加大茶叶生产无公害产地认证工作力度,推进提高茶园建设管理质量水平,目前全县已有1.27万亩茶园获无公害产地认证。第五是着手抓好茶叶产品市场营销的准备工作,提出了产品品牌创建、包装设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初步计划和方案,着力打造“圣岭春芽”绿茶核心品牌。

总体来看,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生产基地建设成效较为明显,生产管理基本到位,茶青市场和加工厂建设开始起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着手谋划,生态茶产业体系正在培育形成。

三、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任何一个产业的培育壮大既非一朝一夕之事,更非一蹴而就之功。我县生态茶产业的培育发展更是这样,特别是全县要在202_年完成共10万亩的茶园建设任务,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更大的困难。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通过两年来的努力,取得的成效固然可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暴露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全县上下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切实加以努力克服和认真解决。

一是一方面多数群众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干部甚至个别领导,对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战略决策领会不到位,将生态茶产业发展任务政治化,没有从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出发来正确认识,加之对生态茶生产发展的自然属性和生态茶产业体系培育的社会属性认识不到位,普遍表现为茶农生产主体意识不强,干部抓茶工作责任心不够,全县上下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是一些涉茶乡镇和部门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战略决策的力度不够,表现为在认识上只注重眼前利益,对生态茶产业发展没有长远眼光,在行动上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对生态茶产业发展支持难配合、协同难协作,导致抓生态茶发展的工作机制运行不畅,一些具体措施难以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合力不大,力度减弱。

二是生态茶产业投产周期较长,产前管理投入大,部分茶农由于土地种茶后短期内没有收益,迫于生计外出打工而放弃所种茶园管理;公司或大户由于政府财政贴息政策兑现不到位,加之银行贷款条件苛刻和其他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集困难,茶园管理滞后。

三是部分茶园虽已建成,一方面是由于发展过程中存在行政干预,一些茶农想退出,但难以找到企业或合适的大户接管,茶园流转困难。另一方面是已流转到公司或大户的茶园,由于涉及土地流转的面广、量大、时长、户多等情况,存在土地流转的流转费不合理和相关手续不尽完善的突出现象,为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技术服务满足不了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需要,差距较大,一方面是全县茶叶生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引进工作滞后;另方面是虽然全县聘请了54名茶叶生产辅导员,由于培训、管理、考核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加之其技术知识水平不高,指导茶叶生产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突出。

五是部分茶园即将投产,但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滞后,茶农及发展茶产业的公司和大户对茶产业发展前景预期持悲观心态,影响了他们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积极性。

六是一些茶园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茶园管理劳动强度大、难度大。

四、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建议

生态茶产业发展客观要求必须将茶叶作为商品生产,因此,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壮大必然要求我们要抓生产之本,会加工之法,懂市场之道,擅经销之术,结合调研情况,调研组认为,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信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实现规模发展,做实做大做强生态茶产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要加强乡镇和部门的统筹协调和任务考核工作,增强乡镇和部门工作责任意识,提高抓茶干部工作积极性;要加大发展生态茶产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生态茶生产技术教育培训力度,让参与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公司、大户和茶农特别是规划种植区的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好处和难得机遇,充分了解生态茶生产基本规律,增强他们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和主体意识。

二是要认真研究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市场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领导和督促检查,使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运行,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抓好生态茶产业规划调整和优化工作,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意愿,本着宜茶则茶的原则落实种植计划。

三是要充分发挥行政干预作用,整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项目及资金,加大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行政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引导产业发展走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绿色生态化、加工规模效益化、销售品牌创建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促农增收、促财政增长的产业发展终极目标。

四是要加强茶叶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招引人才优惠政策,招录聘用或引进一批茶叶生产专业技术人才,抓好生态茶生产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生态茶生产管理质量水平,提高生态茶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生态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是要继续抓好茶园路、水等配套生产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

六是进一步抓好茶园投产前的管理工作,加强茶园管理投入,发展以短养长产业。

七是要加强茶园土地流转工作,建立符合各方权益的工作导向机制,指导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手续,建立相关档案。

八是要尽快统一规划建设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

九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商品茶市场调研,抓好销售环节品牌创建的基础工作,搞好商标、包装设计,加快生态茶农产品专业市场规划建设。

第五篇:202_生态畜牧业座谈会材料

淄川区畜牧兽医局

关于全区生态有机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座谈材料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生态畜牧业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政策扶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

目前,全区畜牧产业已初步形成三大产业带:一是以昆仑、西河、罗村为中心的家禽产业带,饲养量占全区的80%左右。二是以西河、太河、寨里等镇的林下养殖产业带,这些镇的林下散养饲养量已占到全区的85%,三是以罗村、昆仑、岭子和开发区的生猪饲养产业带,这一区域生猪占全区饲养总量的85%以上,成为饲料、兽药、规模生产和生猪交易的主要集聚地。

(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今年来,我区畜牧业生产在生猪市场行情下滑、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然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据畜牧统计报表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区生猪存栏23.5万头,出栏20.6万头,同比增长分别为5.6%、0.59%;家禽存栏219.9万只,出栏173.87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2.3%和11.5%,受禽流感疫情影响,肉鸡存栏36.4万只,同比下降13.2%,出栏69.2万只,同比下降3.9%;牛存栏1.65万头,出栏0.46万头;羊存栏7.3万只,出栏2.76万头,肉蛋奶总产2.71万吨,畜牧业总产值5.17亿元。

(三)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通过品种引进和改良,全区畜禽良种率不断提高。到202_年底,全区二、三元母猪比重达90%;节粮型、食草型、特色畜禽快速发展,牛肉、羊肉、兔肉、禽肉占肉类总产比重由202_年17.38%上升到28.13%。全区已初步形成了由1个二级场(父母代场)和4个人工配种站(点)、众多孵化场组成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良种推广率达95%以上。

(四)畜牧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202_年底拥有3家市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组建了74个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1个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摘星山),1个省级合作社示范社(陈氏黄粉虫),1个市级合作社示范社(冠川黄粉虫)。进一步做强品牌畜牧业,拥有浓香谷、锦川圣王、川山、东山里、正业土猪等多个产品品牌。畜产品超市销售、配送、网上买卖和连锁经营等逐渐扩大。

(五)生态畜牧业发展空间广阔

一方面我区具有数量较多的冬闲田和可利用草山草坡资源,种植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发展食草畜禽。另一方面,我区山区地域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几十万亩的林果蔬菜园地可推广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生态畜禽业空间较大。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畜禽产业布局的调整和饲养、经营、增长方式的转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友好型畜牧业,构建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要求。在继续保持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同时,要加大畜牧服务业和产后加工销售的提升。利用生态优势,生产出更多的无公害优质畜产品,包括风味畜产品,并在省内外市场上创出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要挖掘当地饲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立足农村现实,扶持发展一批中小规模经营的养殖农户,让广大农民通过畜牧业增产增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良种工程和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保障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原则。通过区域布局规划,有效地利用山区资源;合理规划畜牧业用地,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畜产品自给水平,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坚持保护环境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畜牧业,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及生产条件,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的目标。

3、坚持生态循环原则。按照养殖排泄物与消纳平衡原理,充分发挥山区自然和生态资源优势,以发展无公害、绿色、生态畜产品为重点,优先发展具有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禽养殖业,把山区潜在的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经济优势。

(三)发展目标

按照区委区政府“生态区建设”和“绿色淄川”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区畜牧业发展目标是建成资源优化、环境友好、生态养殖、循环经济、科技兴牧、加工增值的山区生态畜牧业,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至202_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2亿元,比202_年增26%,产值占大农业45%以上,全区年出栏生猪50万头、羊10万头、林下散养65万头(只、箱)、肉禽500万只,肉蛋奶总产7万吨。在稳定发展数量的同时,着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到202_年,生猪、家禽、羊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0%、90%、80%,生猪、家禽生产基本实现产业化。优质商品猪比重提高到80%,生猪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畜禽场粪便处理率达95%以上。生态规模养殖场实现品种优良、技术先进、设施完备、管理规范、生态循环、产品安全。

三、基本思路、主要任务

(一)基本思路

实现两个转变,即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畜牧业发展由平原向山区迈进,山下向山上转变,抓好四项调整,即布局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工作调整。实施五项工程,即畜禽良种工程、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规模化畜禽场环境治理工程、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畜牧业管理数字化与信息化工程。

(二)主要任务

1、抓好四项调整

(1)布局结构调整。根据《淄川区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川政字〔202_〕68号),计划到202_年,畜禽禁止养殖区内,所有的畜禽养殖企业全部退出;畜禽控制养殖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数量和规模,不得新建小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达标排放标准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2_)标准。要按照“规模养殖、综合治理”要求,逐步缩小散养比例,同时应加大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程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达不到要求的畜禽养殖场,要实现关停或搬迁;畜禽适合养殖区,适度发展畜禽养殖业,按照“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战略,尽量少占或不占用耕地,充分利 用闲杂地、荒山荒坡等非农用地,充分考虑周边种植业对畜牧粪便的消纳吸收能力,在远离城镇、村庄、公共要道、干流、水源区域布点,并落实到具体地块,发展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于一体,养殖、环保、旅游观赏相和谐的生态循环型畜牧业。

(2)产业结构调整。在我区三大产业带布局基础上,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确定畜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主导品种和优势区域,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特色优势产品集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畜产品产业区或产业带。主要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如下:生猪优势区域布局:以保供给、生态化、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提升罗村、昆仑、岭子规模生猪产业,稳定该区域生猪饲养总量;适当控制洪山镇、开发区、太河镇、双杨镇的生猪养殖量,加快发展寨里镇、西河镇等山区半山区规模化生态养殖。

林下养殖优势区域布局:重点利用林果园地、草地,建设优质散养山鸡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布局在太河、西河、寨里、龙泉等镇。节粮型、食草型畜禽优势区域布局:开发饲草资源,利用草坪、秸秆、农产品下脚料发展规模肉羊、肉牛场,重点布局在双杨镇、太河镇、西河镇、寨里镇、昆仑镇等山区半山区。特种畜禽优势区域布局:充分发挥特色品种优势,建立和完善特色畜禽品种良种体系。特种畜禽包括兔、蜜蜂、特种猪等畜禽种类,主要在具有特种畜禽生产传统区和具有一定产业基础、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镇。兔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太河镇、昆仑镇、寨里镇等;蜜蜂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西河、太河、龙泉、昆仑等镇;特种猪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西河、开发区、罗村等镇。家禽优势布局区域重点蛋鸡在昆仑、西河、罗村、洪山等镇,肉禽重点布局在罗村、寨里、双杨、西河等镇。畜产品加工产业区域布局:扶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龙头企 业,提高产品档次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主要布局在西河镇、松岭路办事处等有资源和传统优势的区域。

(3)产品结构调整。推进畜产品结构由初级向精深加工调整,猪肉产品精深加工由5%提高到30%,肉禽由20%提高到50%。逐年提高无公害畜产品比重,到202_年,规模养殖场(小区)基本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产地认定由10%提高到80%,产品认证由10%提高到50%。加快畜产品品牌建设,推出30个市级以上知名畜产品品牌。

(4)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工作调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工作已经从简单的技术行为,上升到维护公共卫生安全高度,成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的健康摆在防疫工作的首位;二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控关口前移,把握工作主动性;三是遵循动物疫病发生发展规律,加强科学指导,实现科学防控;四是坚持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防控能力。

2、实施五项工程

(1)生态畜牧业示范建设工程。以生猪、家禽为重点,到202_年,在全区建设10处生态畜牧业示范场。示范场主要从农牧结合生态循环饲养设备、排泄物处理设施设备、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建设,实现布局合理、建筑规范、清洁生产、管理科学的生态循环畜牧业目标。

(2)畜禽良种工程。为提高生产水平、产品品质和种质资源使用效率,重点建设种猪产业基地、人工授精站。用3至5年时间,优质三元杂交商品猪比重由70%提高到90%以上。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实施品种改良;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实现种猪繁 育、商品猪生产信息化管理。

(3)规模化畜禽场排泄物治理工程。为确保人畜健康和畜产品安全,发展循环经济,到202_年,全面完成对全区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环境治理,该工程主要是通过农牧结合,排泄物异地治理和发酵床零排放建设等生态治理模式,其中农牧结合利用模式包括明沟改暗沟、粪便发酵池、沉降池、排灌等;沼气资源利用模式包括发酵池、排污暗沟、沼气净化、异地消纳设备等;发酵床环保型模式包括建设排污暗沟、发酵车间等设施。

(4)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为建立科学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在队伍、技术、制度三个方面落实保障措施。规模养殖场的畜产品要求达到无公害标准,并通过畜牧业龙头企业推出10个在省内有影响的品牌畜产品。

(5)畜牧业管理信息化工程。一是建立畜产品安全监控系统。应用数字技术,利用5年时间构建猪肉质量安全数字化监控和可追溯体系,改变传统的畜产品质量监控方式。二是建立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系统。建立疫情监测和预警数据库、应急决策咨询专家库,实现对动物疫情的及时采集、科学评估、快速检测、早期预警、高效处置。三是建立畜牧生产资源与预测预警系统。提供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畜牧资源、生产情况、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分析预测等信息。定期公布市场预警信息。四是建立畜牧科技咨询服务系统。整合省、市、县(区)、镇科技资源,实现网上技术咨询指导、项目申报,开展远程教育。

四、存在问题

(一)产业规模仍然偏小。虽然近年来我区畜牧业规模有了 发展,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但饲养规模偏小,农户散养方式,影响了畜禽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直接影响产业化进程。并且对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在提升产品质量和确保畜产品安全等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养殖用地问题突出。目前我区畜牧业发展用地规划仍然尚未制订,造成产业发展用地规划无从着落。由于传统和历史原因,以前许多生猪、家禽养殖场为生产经营方便,都在城郊建设。从当时的情况看,其选址与城镇、道路、居民区保持有一定的距离,是符合有关规定的。但是,随着城镇扩张,其间距离越来越近,原先可以用于畜牧用地的土地也随着城镇村庄的扩建被征用而逐渐缩小。同时,我区养殖场还存在着用地审批难的问题,畜牧用地成为困扰我区畜牧业发展瓶颈问题。

(三)粪污治理问题较为严峻。由于我区部分养殖场主环保意识不强、不舍得投入,以及政府投入畜牧业的资金严重不足等原因,使我区大部分养殖场基础设施条件差,缺乏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排泄物未经处理直排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健全。我区目前的良种繁育体系不适应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是种畜禽场结构不合理。全区仅有一个种畜场,而且是二级繁育场,猪、禽、羊的供种能力较弱。二是基础设施简陋。由于种畜场建场时间早,基础设施超期使用,种畜场畜舍、饲养设备破损严重。

(五)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畜产品质量不高,名、优、特畜产品数量不足。畜产品加工与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距。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量占畜产品生产总量的比重高达60-70%,而我区的加工比重极低,其中肉类加工比重不到10%,且加工技术较落后,企业规模较小。

五、建议采取措施

(一)建立畜牧业财政投入扶持机制。政府投入对产业发展的扶持作用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建立稳定增加的财政投入机制是推进我区畜牧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应加大公共财政对畜牧业的投入,形成稳步明显增加的财政投入扶持机制。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畜禽良繁体系建设、新技术培训推广、流动资金贷款利息补贴、环境污染治理等符合财政公益性投入支持的环节。二是各涉农资金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支持。三是增加环保资金对畜禽规模养殖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投入。基于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集中,养殖比较效益低,环境治理投入大而增加养殖成本的情况,政府公益性财政应当对畜禽排泄物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投入。在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环境评价上,要尽量给予政策支持。

(二)发展生态立体种养循环经济。大力推广“猪-沼-果蔬林”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以及经济适用的综合治理技术,鼓励粪污经处理后上山、下田、入塘、自行消纳,变废为宝,做到零排放。扶持畜禽粪便加工利用企业的发展,鼓励畜禽粪便加工生物有机肥等,对农村利用沼气的企业和个人予以优惠政策,按照农牧业相结合、综合利用优先、种养平衡一体化的原则合理规划,合理组织畜禽养殖生产,实现畜禽养殖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强化服务意识。要按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畜产品的要求组织生产,结合“四级联创”示范创建活动,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标准化进程。区、镇畜牧兽医部门要充分利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繁育母猪饲料发酵湿喂技术推广项目、“阳光工程”等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规模 养殖户的素质,加强技术指导,及时推广新品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生产水平。要制定养殖小区建设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小区畜禽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和畜产品质量的监测,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使用和制售假、冒、伪、劣畜禽生产投入品的行为,促进安全生产的制度化,建立畜禽产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区域布局工作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污染治理法律、法规和新建养殖场、禁止养殖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规定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畜禽养殖生产、污染治理氛围。一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传单、宣传栏等媒体,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二要对养殖业的污染、治理等情况进行正、反两方面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典型榜样的带动,引导广大养殖业主向生态养殖模式、山地畜牧业发展,走产业循环经济之路;三要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鼓励引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全面增强社会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淄川区畜牧兽医局

202_年7月2日

生态+大健康产业调研座谈会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