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方红中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东方红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作为构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之一。同时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为此,学校依据《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甘肃省创建省级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指导意见》、《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和《甘肃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文件精神,紧密结合省级示范高中要求,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校本课程品牌,指导学校社团更加规范合理,全面提升学校特色和办学品位,最终学校德育教育课程化、共同发展。
二、组织机构
1、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组 长:张 荣
副组长:韩 荣 邢建东 李 金 杨登荣 谢洮霞 成员:教导、教研、政教、总务、团委、校本课程研发中心
职 责: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分类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物质保障、政策支持,提供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指导,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促使学校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2、成立校本课程研发中心 组 长:李 金
副组长:杜云天 廖廷武 李志仁
成员:外聘专家、教研组长、课程开发教师、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学生社团负责人
职 责:引领师生充分挖掘、整合学校和地方课程资源,建立健全以校为本、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联合开发校本课程的机制;规范管理课程开发的申报、审批、编写、审查、实施和评价等各个环节,全面督导,总结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东方红中学校本课程选课平台。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教学资源、社团资源、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组建学校社团,指导社团活动,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校本课程要遵照“务实、求真、创新、发展”的校训,充分体现“办对得起学生的学校,做对得起学生的教师”的办学理念。
2、学生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习家乡、学校、家庭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意志品质以及观察、表达、欣赏等方面的能力。校本课程要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最终实现学校各项活动课程化教育。
3、教师发展目标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课程研究制度,校本课程要让教师跳出传统的教材和教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培养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开发、整合、实施和评价,懂得教育科学的原理、原则,并有应用它们解决实 3
际问题的能力,能以全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善于及时总结和提炼出教育科研成果,最终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4、学校发展目标
紧跟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指导学校社团,开发精品校本课程,通过开发特色化的校本课程,使学校各项活动向课程化、学术化、创新化发展,彰显学校教育特色,树立学校办学品牌,进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力争学校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
四、课程开发
(一)开发原则
1.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办学原则。依据学生兴趣和实际需要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开发潜能的条件和充分发展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科学规范。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尽可能聘请名师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指导,确保课程体系的序列性、开发方案的规范性、课程内容的实效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3.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既要考虑学校的师资条件、教学设备和活动场地,满足学生兴趣和实际需要,又 4
要依据我市的地理条件,区域经济、自然环境和主导产业的情况,灵活多样地开发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校本课程。
4.全员参与。开发校本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只有发挥集体优势,才能丰富、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出鲜活、多样的校本课程。
5.凸显特色。立足我校教师的专长和特色,针对学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结合富有我市特色的地理、人文环境资源,挖掘其教育价值,以此来构建具有学校个性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文化。
(二)课程分类
目前,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力争三年内开发七大类200门校本课程,力争达到一师一优课,一师一社团,一师一精品。
(1)地方特色类。此类课程的开发要体现定西市的市情,反映定西特有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一是充分利用定西市图书馆、档案馆、党史办的文献,整合定西历史资料,策划爱国主义或其他主题式系列活动。二是 5
利用已有名家开发校本课程。比如,目前学校已开设独具定西特色的校本课程《我的家乡定西》。
(2)人文素养类。此类课程要体现“人文”二字,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学科。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核心内容要体现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3)科技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身心健康类。此类课程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是学生发展的必要前提。应将学校现有的所有德育课程、体育类项目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身心健康类课程。
(5)艺术特长类。艺术特长类课程要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艺术表演和美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质。
(6)生活技能类。根据某项调查数据显示,88%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孩子在动手能力上十分欠缺,10%觉得还可以,2%表示不清楚。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集万般宠爱于一身,恃宠而娇,家长总怕孩子 6
累着,时间一长,孩子们的动手意识就越来越弱了。为此,该类课程就是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比如健康常识、安全、急救常识、电脑常识等。
(7)学科拓展类。学科拓展类课程将五大联赛竞赛辅导全部纳入学科拓展类课程;还要针对尖子学生、超常学生或具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拓展一些专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应对高考的能力。课程拓展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如“高考科目学习策略”系列讲座,或“数学思想漫谈”“阅读鉴赏入门”等专题讲座。
(三)课程教材
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要有教材,教材的选用和编写要突出校本课程教育的特色,教材的来源分为三种:原著、改编和自编。特别是教师自编的优秀教材学校要计入一定的工作量,并直接纳入学校教学成果奖的评审范围。对于学生反映好,教师编写成熟的自编教材经有关部门审定,学校可资助出版。
(四)开发流程
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要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加工、补充完善,大胆审视、批判和改造现行课程资源,不断拓展、改编和重组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寻找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点,引导学生开 7
展探究性学习;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我校的教学条件和定西的教育资源,开发学生需要的课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特色性和趣味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1、需求评估(202_年9月—10月)
评估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需求和期望,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起点。实际上,学生有很多潜能和特长需要挖掘,参与各种活动的兴趣浓,热情高;家长都希望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全面发展并有一定的特长。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灵活多样,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发展的机会。
为了有效地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可以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或在校园网上专设学生、家长自由发表意见的栏目,让学生、家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资源调查(202_年9月)
资源调查旨在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限制:一是教师的数量、知识经验和能力,教辅人员的情况,各种设备、课程材料等学校内部条件;二是我市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历史典故、旅游资源、特殊经济、能工巧匠等校外课程资源。三是调查校外人才资源,特别是可以帮助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专家、名师和学生家长。
3、培训学习(202_年10月)
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深入了解课程开发模式;同时,要想方设法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借鉴省内外名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
培训学习,旨在明确选题背景:比如,学生的兴趣需要,值得发掘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地域资源,特殊的地域经济结构,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以及社区可以利用的能工巧匠。
4、申报立项(202_年10月)
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通过动员激励、自愿报名、奖励考核等多种措施,整合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全员参与共同开发校本课程。每个教研组至少要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在学期末,学校分配资源开发项目或主题,申报者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课程开发小组,明确人员分工,确定活动步骤,制定活动方案,填写《东方红中学校本课程申请表》一式二份报校本课程开发中心汇总。
5、编写文本(202_年10月—11月)
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申请通过后,开始撰写课程纲要:一要阐明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9
观等方面来进行细化和发掘;二要阐明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内容要呈现出地域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可操作性,采用章节结构、主题结构、课题结构或层级结构等,整合为模块或专题形式,通常4学时为一个模块,16学时为一个专题;三要阐明课程实施:包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四要阐明课程评价: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包括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课程研发人员要集思广益,细化主题活动方案、专题讲义或活页补充材料,并以课程文本的形式规范呈现并上报校本课程实施小组审议。
6、审议公布(202_年12月)
课程开发中心审议教师申报的课程文本,严格审查每一个课程实施方案,并征求学生、家长和课程专家的意见。审议通过之后,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校本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在校园网和橱窗中公布课程信息,说明各门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特点、适用年级、教学时数及选课方法,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一定的选课指导。
7、组织实施(202_年12月和202_年5月)结合我校实际,每学年第一学期12月和第二学期5月为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巡礼月,集中展示学校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让社团活动课程化,高一级学生全员参与,学 10
生根据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由各自导师和学生会辅导员指导选课(在校园网课程平台填报选课志愿)在校园网课程平台填报选课志愿,填报完毕后,由校本课程实施小组进行统计汇总之后,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在本月星期三(16:20—18:00,100分钟)。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情况下,凡选课人数不足3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
8、总结提高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校本课程的文本内容,完善主题活动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实施小组要及时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收集整理各种有价值的资料,邀请教研人员、课程专家开展校本课程教法、学法研究,完善评价机制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个性特征评价上的局限;全面分析,科学总结,整理汇编主题活动案例和校本课程产品,不断修订、完善和开发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彰显基于学校校本课程特色的课程文化。
五、组织实施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档案库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课程改进的过程,为了使后续的课程开发更上一层楼,有必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档案库,以供自我反思,也供他人学习、批判、点评。11
档案多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价性语言,客观记录如下内容:一是校本开发的课程产品,如自编的教材,活页资料集、有创意的课堂教学设计、教案选集等;二是学生学习成果,如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获奖名单、先进事迹、荣誉称号、活动参与情况;三是项目申请表、研究方案设计、结题报告等;四是重要决策过程和会议记录;五是校内外交流的内容、参与人员和音像资料;六是各项成本记录,个人成长记录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种形式的资源包。
2.规范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校本课程可以是文本课程,还可以是体验课程,一般采用模块的形式,各模块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规定相同,要避免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简单重复。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案;认真组织教学过程,建立学习活动记录手册,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反思和改进教学行为,规范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特别是,每一个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一份教师编著的讲义或活页式的学习材料,最好以书面材料的形式规范呈现并上报校本课程实施小组。
3.灵活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校本课程采用选课制和走班制,要力求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元素,引导学生突破有限的书本知识,增 12
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广泛接触社会和大自然,让学生在“考察”“实践”“探究”“鉴赏”“表演”“组织” 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感受和体验生活,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灵活安排科学实验、社会调查、小制作、小发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公益活动、观摩考察、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4.积极开发主题式系列活动。
主题式系列活动是一种专题式、任务式、项目式的综合活动课程。它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主题”形式组织内容和推进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整合为近似于“关联课程”的课程专题或模块,即在一组课程中,仍然以分科的形式设置课程,但科目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彼此照应,使学生在同一时段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多次强化,以增强教育效果。主题内容可以是人文的,偏重于实践活动;也可以是科学的,偏重于讨论调查。组织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在教室和校园进行,也可以走进自然和社会。主题式系列活动不仅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同时超越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隔阂,是最适合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
5.关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学校要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必要时更新设备设施,最大限度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层面,强调在教学过程、实践探究中动态生成:既要整理教学中的优秀案例,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建立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资源库;又要以问题为源头,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多渠道采集信息,促使课程资源不断滚动生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信息资源库。
6.建立校园课程管理平台。
校本课程开发的头绪繁多,涉及面广,为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学校要想方设法构建一个媒体多元、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开放互动的学习的平台。在网上,每个教师、学生都有各自的一个户号,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可以在网上进行,学生选课排课、学分管理、电子档案袋、成果展示以及每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都可在校园网上公示。当然,还可以开辟新课程实验网上论坛、教育博客,整合有关课程开发的信息资料,给教师提供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六、评价考核
1、课程考核
(1)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同等重要,将校本课程考核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教务考核范围。
(2)校本课程的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两种。学期结束前,校本课程教师必须认真考核,考核方式和考题事先报教务处审核。
(3)学生必须每学年选满一门校本课程并考核合格,考核成绩主要依据参与情况、听课表现、考查结果等几方面综合评定。
(4)校本课程实行学分管理,每门校本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三年内学生至少获得校本课程方面的6个学分方能毕业。
2、教师评价
加强对校本课程授课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教学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和教务处通过教学过程监督(值周领导检查)、课程结束材料(考勤成绩单、学生教学记录)考核、学生反馈、教学效果与满意率调研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具体评价分为六项,一是学生选课的人数,占考核分的20%;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占考核分的20%;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占考核分的10%;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占考核分的10%;五是教学方式占考核分的10%;六是期末考查,占考核分的30%。教师必须有计划、15
有进度、有活动设计、有考勤评价记录,按照学校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科学规范地从事课程开发实践活动,如做调查、写反思、收集资料、编写课程方案、撰写学术论文、保存学生作品和各种成果资料。
3、学生评价
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学生出勤率,占总学分的20%。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请假超过4课时或无故缺课2课时,不予认定学分;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学习过程表现,占总学分的30%;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检测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占总学分的50%。这也是校本课程考核的最主要方式,每修完一门校本课程,若达到合格要求,按要求计入学分,若不合格可以通过重修获得该学分。
七、保障措施
1、及时展示优秀成果。
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会,定期组织校本课程论文交流、成果汇报,展示科研成果,奖励优秀校本课程教师;凡是积极承担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施的教师,在评优选先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以此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对于特别优秀的校本课程学 16
校可以邀请有关部门对学科、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并把鉴定成果作为评职评优晋级的依据。利用校报、校园网、简报、展板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
2、激励措施。
(1)教师承担校本课程计入工作量。
(2)奖励: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只要经过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通过就给予奖励,开发一个专题(4学时),研发400元;开发一门课程(16学时),总奖金202_元。(3)考核加分:开发一个专题(4学时),负责人加0.5分,第一参与者加0.2分,第二参与者0.1分;开发一门课程(16学时),负责人加2.0分,第一参与者加1.0分,第二参与者加0.5分;考核累计积分,每学年2分封顶。
(4)每学年根据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考核结果,评选出学校校本优秀教师和社团优秀指导教师,予以校优对待。
3、强化校本培训力度。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课程专家参与指导,优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派遣优秀教师到外面学习,为建设校本课程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强化教师前瞻而开阔的课程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校长的课程 17
领导能力,增强学校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不断创造新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学习型文化型学校。
第二篇:小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小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为依据,以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强化为目标,以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资源优势,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我校教师综合素质,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
二、总体目标
1、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中,前八个字是基础,这个“点”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建个性化的学校;学生--育有智慧的实践者;教师--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领导者”。并提出学校的校训:“实践--创新--实践”。这个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校训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脉相承的,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5、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群体。
三、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一)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马玉平
副组长:董小方恽国平何勤
组员:李青尹纪才何伟常铀孙黎峰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成员:全体校本课程教师
四、课程结构与门类
1、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生命教育、安全知识、健康知识教育校本课程;
2、开设学科类课程拓展性校本课程(包括文学欣赏,趣味数学,英语畅言练习)
3、设置艺术特长活动。
五、校本课程编制的目标、原则及注意点
1、目标:
(1)主体性。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因而必须体现其主体性。其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并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2)基础性。校本课程要为每个学生打好基础服务,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
(3)发展性。校本课程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4)全面性。学校要以全面的、互补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5)实用性。它强调课程和学校教育的有用性和功利性,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在这方面的不足。
2、原则:
(1)互补性原则。校本课程的设计必须体现它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使二者能相互协调的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2)针对性原则。设计校本课程要从学校的具体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从学校教师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
(3)多样性原则。校本课程开设的多样性程度越高,学生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学校培养多样化人才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4)可行性原则。它要求校本课程既得到教师人力资源支持和保证,也应得到必要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等条件的保证与支持的。
3、注意点
(1)处理好几种关系: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关系;理科课程与文科课程的关系;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2)做好几个方面的分析:共性目标可实现程度分析;个性化目标重要程度分析;有关目标实现途径分析;学校资源对被择校本课程支持的可能性分析。
六、工作措施和方法
学校坚持“理念突破、科研开路、体制创新”的工作思路,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确立鲜明的品牌意识,计划在相关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创、推进中华经典文化工作。
(一)深入开发、建设课程体系
学校结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设置,从三个方面推进实施学校本为课程开发实施。一是开展安全知识、健康知识教育校本课程;二是开设学科类课程拓展性校本课程(包括经典诗文诵读,数学题典训练,英语畅言练习;三是设置艺术特长活动。
(二)结合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结合学校特色,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形成品牌。利用早读、班团队会、社团活动、兴趣小组、课外实践活动等现有载体形式,围绕常识了解、经典鉴赏、题典技能培养、展示开展生动、多样的主题活动、竞赛活动、展示活动等。
2.注重营造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育人氛围,以音频、视频、书画等生动形式及学校广播站、校园网、墙报、校刊(报)等载体展示中华经典及诵读、书写、讲解实践。
3.倡导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宣传普及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向社会辐射。
(三)培育师资队伍
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1、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2、内容: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
3、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四)形成教学、科研成果
学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为组织者,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对选编好的常识读本、经典读本及题典讲解材料、教辅进行普及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并进行跟踪研究,结合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法及组织实施等进行专项科研,对做法和经验及时进行整理和总结交流;建设相关科研和教学基地。并加快资源库建设,结合学校局域网开辟资源共享渠道,逐步提供资源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作为教材和教学参考。
七、评价与改进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多样性的评价,它又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和各类人员广泛参与的评价。学校将组织有关人员,对校本课程的申报、选择和实施情况进行系统的管理和评价,力求科学、系统、规范,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课程建设更上新台阶。并根据“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总要求,构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课程评价活动,如调查问卷、效果测试、行为观察等,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改进,建设有鲜明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
具体评价方法: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八、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划拨,经费预计在2万元左右。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网站,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关系,以此激励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从小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以动促学,发展能力
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会搜集相关资料,学会交流与分享、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在自己所调查研究的领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提问、调查、采访、记录、整理有关信息,在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3.开放多元,崇尚个性: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要注意充分发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服务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
4.学有所长,追求实效: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四、课程类型: 1.学科纵深拓展课程
立足学科体系,就学科与实践的结合上纵深拓展,开发诸如《生活中的化学》、《生活中的数学》等等。
2.活动类课程
将学校各项活动整合,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课程,一体化推进学校各项活动有效开展,如《走出校园》、《学校艺术节》、《学校科技节》、《学校体育节》、《学校读书节》。
3.德育类课程
以做人求知为主线开发德育课程。4.开学课程 5.毕业课程 6.特色课程
如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周围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确定了以“体验社会,亲近自然,了解历史”为主题的研究内容。确定以“本土三名”即“本土名人知多少”“ 本土名胜知多少”和“本土名产知多少”的开发利用作为切入点,依托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植特色学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材编写要求:
1.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①自编教材;②选编教材;③选用优秀教材;④拓宽现有教材。
2.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内容编排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
4.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等教育资源。
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建立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职责 1.成立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领导小组
职责: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制定相关条例,加强管理和培训。2.教导处、教科室职责:
(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开设学校课程的教师,须填写申报书,撰写课程介绍,编写所开设课程的教案。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2)组织学校课程开发学术委员会成员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
(3)提供课程菜单和课程介绍,组织落实课程表等工作。
(4)负责建立学校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建立学校课程学生档案。3.各级部职责:
(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
(2)负责向授课教师提供上课学生名单,协调、管理小组活动。
(3)建立学生选课登记表,记录学生学校课程学习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依据。
4、教研组职责:
(1)组织落实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和实施工作。(2)指导并选编校本课程。
(3)召集成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实施、编辑。(4)总结本组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
5、授课教师职责:
(1)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处随机听课、测评。(3)教师组织活动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需把好以下几关
(1)各年级段设置的校本课程,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2)任课教师要通过选编、自编教学内容等形式形成校本课程教案。(3)校本课程一经开设,课程实施的老师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学校安排的课程表授课,不许随意删减课时或被其它任何内容、形式所占用。
(二)学校课程的实施
1、实施流程。
(1)选课
教导处、教科室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教科室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
(2)排课
校本课程每周四安排一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3)上课
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安排好座次表,选出一名课代表,协助授课教师做好学生考勤、作业完成等工作。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上课采取走班制,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4)考核
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导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成绩考核之中。
2、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对学生的选课要科学引导。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讲清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意义,要求所有学生参加选修课程,级部主任、班主任协调指导选课,做到“指导不包办,放手不放任”。
(2)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教师要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认真组织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管理,加强与班主任老师的联系,及时反思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
(3)学生要认真上课。按时出勤,遵守班级常规,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及考核要求。学生校本课程的评价结果记入学藉档案,成绩优异者优先评优。
(4)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调研和监控。学校课程管理与实施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调研和监控。通过听课、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学情分析等方面,全面分析该课程的实施质量和学生的认可程度,及时反馈,并为校本课程的后续开设提供决策依据。
七、学校课程的评价
为了保证学校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价:课程教案、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课程教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等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A|B|C|D)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 5
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学分管理相关评价表格。
评价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八、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和学校课程建设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学校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研究经费的及时划拨,加强校园环境改善,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和校园网站建设,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4.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学校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学校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西大坞第二小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因此,加强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是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发掘学校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教育优势、教育传统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为使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得到完善实施,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下:
一、校本课程的设置及教材建设的总体构思
校本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或总体构思,既要考虑校本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要考虑各自学校特别是学校自身发展的目标定位;既要扬国家课程为主之长,又要补国家课程地域特色不足之短;既要考虑学生的合理负担,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和学校育人目标,学生的需求以及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经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集体审议,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定位,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
2、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
3、学会探究,至少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索性课程
4、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
三、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定期向上级领导汇报实验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领导小组:
组长:陈岩庄 副组长:刘小蒲
成员:刘金环、马风格、徐俊菊
四、校本课程设置的规划
1、全校各班开设创造技能课,列入课程表,作为学生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2、在创造技法课教师中选取有经验、有创新的人员根据自己上课经验、体会,参与编写校本课程之中。
3、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活动教案。
五、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
1、校本课程要服务于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从国情出发考虑学校发展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从地区学校的特点发展考虑学校发展的特殊性、特色性,这两者的完善结合就是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我们学校的基本定位是建名师队伍,创名牌学校,育创新型人才,办现代化教育,从这样一个办学的基本定位出发,我们提出了学校培养为目标:即三高、三健、三会型的创新人才。三高:品德高尚、气质高雅、志向高远;三健:性格健全、体魄健壮、心理健康;三会: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2、校本课程要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大目标。第三次全教会以后,素质教育不仅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全面推进,而且其核心内容也在实践中被逐渐完善和系统,即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种思想已在被陆续发行的新的统编教材中得到强有力的体现。毫无疑问,国家教材的推行必将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这样一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的校本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必须突出为素质教育大目标服务的基本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校本课程要有鲜明的学校特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4、校本课程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正规性和简便性的统一,要有时代气息,要有现代精神。
和任何教材一样,校本教材也必须坚持科学性,保证教材体系的系统和科学,内容的完整、知识的准确,同时又要注重通俗性和趣味性,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更多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为他们所接受。另外,校本教育也必须注重时代气息和现代精神和学生同步,与时代同行,这样更能适合学生的需要。
六、教材内容及特点
1、图文并茂,形式多样
该教材采用文字叙述和图表说明相结合,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并通过理论的阐述、实践的检验、范例的学习、习题的巩固、练习的反馈,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注重基础,拓宽口径
该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奇思妙想,学生进行思维发散。
七、组织实施计划
1、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和教材的建设,要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要亲自组织,精心安排,悉心指导。
2、教师培训:
校本课程方案确定后,需要对教师适当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而不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澄清课程纲要与教科书的区别,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
3、建立自律校内评价机制
建立评价机制的目的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并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并根据形势发展预测教育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定期进行课程方案的评价,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将对课程的完善和发展,对学校领导和广大课程开发人员课程素养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因为校内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校本课程质量的保证。
八、实施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教师要有确立素质教育理念和承担风险的勇气
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会与学生的“分数”提高直接相关,学校必须承担很大的压力。因此,校长、教师必须具有坚定明确的办学理念,真心实意地推进素质教育,着眼每个学生的发展,坚持对学生终身负责,对民族、社会负责,能深刻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满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不断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观念和具体的积极行为,尤其是校长、教师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是目前一所学校能积极投入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2、要敢于面对制度和思想上习惯势力的冲击
由于长期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课程管理局面仍然会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学生又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制度和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因此,必须的制度建设和舆论宣传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保障。
3、要做好教师的课程知识和技能准备
目前教师的“课程国家化”意识十分强烈,校本课程开发必将受到这种思维习惯的冲击,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证性研究还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不断强化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规范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他们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202_----202_三年总体开发方案〗
新集初级中学
新集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202_----202_三年总体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主要目标,让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更好地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特制定此方案。
二、基本理念:
1.学生是校本课程的主体。一方面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依据;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创造课程。
2.“生活世界”是校本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生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创造的环境、对象。
4.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念、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本,旨在改变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
5.教师和学生不是校本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校本课程的创生者。
三、组织与实施: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工作小组。(1)组
长:胡林
校本课程开发的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总体把握校本课程的全面研究和实施。(2)副组长:郭丽萍
分管副组长具体实施校长的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督察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学科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安排教师有效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3)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①选择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及时提供教改信息。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的第一线,指导开课、听课、评课等工作,与参与实施的教师一起研究课题、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⑥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积累或成果的推广与应用。(4)成员: 各学科教研组长
(5)成员职责:
①结合本校实际和学情现状机构成员与编委成员共同商讨和制定可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计划。
②所有校本课程开发成员要积极创设和发掘身边现有的课程资源,献计献策,本着真正能够开发出适合我校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校本教材。
③校本课程开发科目具体负责人,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就要有意识的搜集相关素材,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好收集和积累。④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学校要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检查与评估。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教育局《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展了一系列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艺体兴趣活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语文“大量阅读,以读促写”,数学“创新学习,自主发展”常识“探究—研讨法”和“发展学生艺术特长”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活动组织的经验。这些都曾一度激活了师生的思维,丰富了师生的视野,锻炼了师生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也为我们研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
五、开发总目标:
1.课程发展目标。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逐步完善学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在四年内构建起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使校本课程成为提升办学品位、提高育人质量的品牌。
2.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积极发挥学校的教师资源,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逐步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创办特色学校、构建特色课程、成就个性化教师、培养个性化学生。结合课改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拓展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拓展学生乐学的空间,突显学科特色。3.学生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使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4.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使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校本实践活动的研究者、指导者,切实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文化知识的成长。5.学校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不断提高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水平,逐步提高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逐步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特色学校。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1.把活动课程提升为校本课程内容。校本课程是对原有活动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有些活动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具体表现,用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程序去审视,并进行筛选,重新开发与规范,使其转变为校本课程。
2.把学校的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内容。学校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室、实验室、电教设备、体育场所、校园环境、教师特长等,这些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源,具有经常性和简捷性的特点,尤其是教师资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根本所在,要充分利用教师的经验特长,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3.把学校的传统与优势转化为校本课程内容。学校的传统与优势项目是学校办学的特色,也是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将学校的传统与优势项目转化为校本课程,既是校本课程的基点,也是校本课程的特点。
七、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必修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八、教学内容:
我校实施校本课程,要遵从我校以“为学生成功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构建学校丰富的课程体系,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构建学校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课程,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九、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的评选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评比等形式展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载入学生成长档案。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十、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
十一、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其中。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坚持资源校本化。3.认真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构建以人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和谐团队,结合校本研修的管理模式,实施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
十二、校本课程开设计划:
1.发掘学校特色项目资源,发挥特色在创建过程中的优势,形成校本课程的新的亮点。
2.各学科在确定的年级中实施,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做人、安全、法制、交通、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为契机,进行合理开发与研究。
3.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之成为学校开展生活教育的重要载体。4.以学生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完善课程体系,落实好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5.逐步将学校的优势资源生成为课程并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体系,引导各学科向拓展型课程的方向去研究和开发。
十三、课程的实施:
1.相关校本实施教师每学期应撰写校本课程备课。
2.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来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动灵活性。
3.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呈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4.教师必须在每次校本课程活动后,及时做好记录。
5.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并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推广。
十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的检查评价。2.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制度。
3.教师组成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4.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爱好、学习效果等。
6.对于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适当时加以必要的奖励。并纳入绩效考核之中。
十五、校本课程实施保障:
1.学校对参加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2.设立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及奖励经费。3.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定时课程理论培训。
4.保证实施教师的研究时间,研究空间,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5.鼓励教师撰写心得体会,总结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教训。6.在教师考评上尽量肯定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果。
7.学校对实施教师应做好各类设施的提供,如校园网、校本使用工具及相关的需求品等,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开设准备物质条件。
8.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应组织评选,对优秀的校本课程活动或案例予以奖励。教师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的成果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
9.根据师资培训工作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认真参与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有成效,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十六、配套措施:
1.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选拔有关人员担任部分校本课程的教学,将教师送出去,看一看,听一听其它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
3.将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入教师工作量,纳入教师考核内容。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