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材料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材料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材料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说起。
说课标包括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分析
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在参与观察、实验、采样、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3、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学段目标:
教材中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具体表现在:
(一)数与运算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
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 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说教材:
这册教材共包括九个单元,主要框架结构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一)数与运算
数与运算所涵盖的单元有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四单元:2~6的乘法口诀、第六单元:7~9的乘法口诀的表内乘法。表内除法没有结合表内乘法在本册出现,而是放到二年级下册出现,主要目的是分散难点。
(二)空间与图形
空间与图形所涵盖的单元有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学习内容是第七单元:统计(以1当2的条形统计图)继续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条形统计图。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具体包括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排列组合、逻辑推理),这是新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
在“我长高了”、“ 看一看,摆一摆”的学习过程中,第一学段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巩固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学段的“综合应用”重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
以上四大部分又可细化为:
一、数与运算又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探索规律三部分。数的认识包括表内乘法具体有乘法的初步认识、2~9的乘法口诀、用数学、乘加乘减。数的运算包括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具体有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估算。探索规律包括等差数列(拓展)、等比数列(拓展)。
二、空间与图形又分为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四部分。图形的认识包括角的初步认识,具体有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并画直角、认识直角。测量包括长度单位,具体有认识米和厘米、用刻度尺测量和画线段、估量长度、建立长度概念。图形与位置包括观察物体,具体有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三、统计与概率指数据统计初步,统计调查活动、认识统计表、认识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也就是实践活动,包括数学广角、看一看,摆一摆、我长高了。数学广角包括简单的排列简单的组合。看一看,摆一摆来巩固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拼、摆、量、画几何图形。我长高了来巩固统计知识、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下面按单元来说一下: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主要通过4个例题来完成学习任务
例1.统一长度单位。教学时分两步:1.用不同物品做标准量同一长度。2.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不同的长度。例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在学习时要做到1.发明尺子的原因和作用。2.建立1厘米的表象。3.用厘米量和测量方法。例3.认识米用米量。通过学习建立米的观念。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及测量方法。例4.认识线段量、画线段。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线段及特点会画线段、量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主要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包括不进位加和进位加。通过例1.着重解决笔算加法写竖式时如何对位的问题和例2.着重解决从个位加起的计算顺序的问题完成不进位加,通过例3.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二是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来完成进位加。
两位数减两位数包括不退位减和退位减。通过例1.着重解决如何对位和计算顺序的问题完成不退位减。通过例2.解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样退位的问题和例3.被减数的个位是0如何退位,个位该怎么办,总结方法及例4.解决问题完成退位减法的学习。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主要是巩固加减法,着重教学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中需要用竖式计算。加减法估算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注意估算策略和方法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通过4个例题来完成。例1.统一认识角,教学什么叫角?角有几条边,几个顶点?角的大小和谁有关,和谁无关。例2.画角,掌握画角的方法是: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例3.认识直角,知道什么是直角?注意直角符号?例4.判断直角,画直角,掌握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画法。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主要学习初步认识乘法、记住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
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通过例1.掌握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读法、写法。例2.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例3.感知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在2、3、4、5、6的乘法口诀中掌握乘法口诀的来源、意义,熟记口诀通过7个例题来完成。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通过3个例题来完成。例1.观察物体,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例2.轴对称,主要认识轴对称图形、会剪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例3了解湖面对称和镜面对称。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
(二)主要学习7、8、9、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表。在7的乘法口诀中例1让学生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例2.初步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例4.用已构建起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8的乘法口诀中通过李5知道8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和含义,并会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通过李6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口诀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正确计算。最后将全部口诀整理成一个阶梯形表,简明、清晰,逻辑性强,便于熟记口诀。
第七单元统计主要学习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主要了解排列、组合、推理的方法。知道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两位数是有顺序的。在组合上选定的一组事物与顺序无关。通过例2两个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例3是在例2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条件,难度稍有增加,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例2和例3的不同。
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现。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变了教材。因此教学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
第二单元的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
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让学生详细说一说画面上的内容,以此一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这些画面中有两位数加两位数或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两位数加、减法计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让学生全面熟悉情境图中的内容,为后面的加减法计算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4、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如在退位减法教学中,面对’56-18”的计算任务,首先让学生认真思考“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引导他们结合摆小棒的操作过程揭示其退位的方法,并在竖式上将退位的过程发映出来,由此让学生切实理解“为什么要退位”和“怎样退”两大核心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学生对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过程的全面理解。
5、沟通口算、笔算、估算的联系。
6、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第三单元的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指教,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他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
第四:单元的教学建议
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单元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等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必须切实教好学好。
2.组织好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要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
3.认真抓好“用数学”的教学。
教学中,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逐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内驱力和逐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五单元的教学建议:
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活动空间和机会。
这是空间和图形的内容所决定的,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够高,必须借助于直观的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在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对于“轴对称”、“镜面对称”以及对称的性质,都没有明确提到,不要拔高要求。学生在表述时使用的语言可能不规范,不科学,只要大致表示出意思就可以了。
第六单元的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
2、为了更好的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熟记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
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学习。第七单元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与上一册统计内容一样,要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第八单元的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行学习。
这部分内容的抽象性比较强,要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浅出,化难为易。2.把握好教学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要人为拨高要求。例如,讲逻辑推理时,不要向学生讲大前题、小前题等概念,也不要增加条件的数量,教材上最多是让学生根据三个条件来进行推导,教师不要增加到4个,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出现科学性错误。
二、评价建议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二、本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内容和素材。
三、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四、教材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习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
五、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六、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生身边的数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开发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第二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说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永兴镇路口小学易文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及字母表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学具:学生尺一把,方格纸一张。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今天,能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初次见面,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到底有多聪明。你能想办法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陪伴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用书本、笔盒、手等对课桌长进行测量。
2、提问: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量不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数量呢?
3指出: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三、互动新授。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老师也有一把尺,(出示尺的课件)大家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尺子。
我们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就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吧。
2.认识厘米。
(1)(出示课件)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
瞧,(指着课件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同桌之间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挨住刻度0到刻度1,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4、课间活动: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
(1)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铅笔和线段各有几厘米,并说说在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师出示方格纸,生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板书:量:对准 放平。)
(2)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大人和小孩,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
6、第二关,画一画。
(1)尝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交流:可以从刻度“0”开始画,画到刻度“4”。(提醒学生标出端点)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谁想画给大家看?
(2)再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夸夸他。
7、第三关,做一做。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2页,我们一起来完成“想想做做”的2、3、5题。(1)第2题。
你能判断出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解决问题。可以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他们的差。)
(2)第3题(出示课件)。
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估一估大约是几厘米,并说说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3)第5题。
让学生量一量,填一填。交流订正。
三、总结全课。
我们不光会用直尺量物体长度,还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四、拓展延伸。
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第三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说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及字母表示,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方格纸一张。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今天,能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初次见面,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到底有多聪明。你能想办法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陪伴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用书本、笔盒、手等对课桌长进行测量。
2、提问: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量不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数量呢?
3指出: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一般情况下,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三、互动新授。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老师也有一把尺,(出示尺的课件)大家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尺子。
(生:有数字)有哪些数字?读一读。还有呢?(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线。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刻度0表示起点。(这是刻度线1,这是刻度5)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单位。我们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就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吧。
板书(认识)2.认识厘米。
(1)(出示课件)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
瞧,(指着课件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同桌之间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第一个学生: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课件上指出来。
(停一会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挨住刻度0到刻度1,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学生回答,2个)伸出小手比划出2厘米。
小朋友比划得挺准确的,你还能找到5厘米、10厘米吗?指着尺子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说5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5个1厘米是5厘米。(学生说10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10个1厘米是10厘米。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都从0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从刻度0开始?
②(不是从0开始的)你数得真仔细,从刻度2到刻度7是5厘米。(数一数)还有谁也找到5厘米了?哪种方法更好?
看来,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一般都从刻度0开始看起,这样非常方便!(6)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的?
(7)刚才小朋友认识了1厘米,还知道看几厘米时一般从尺的刻度0开始。现在厘米和尺是咱们的好朋友了。
4、课间活动: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
(1)(出示例3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铅笔和线段各有几厘米,并说说在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师出示方格纸,生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
(师举起纸)我们用尺量一量这条最短的边是几厘米,比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放歪,师随意把尺往方格纸上一放。)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小朋友觉得在量长度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板书:量:对准 放平。)(2)判断对错。
(出示课件)让学生判断课件上的量法是否正确。
(3)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吗?(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点点呢?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几厘米。(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大人和小孩,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
小朋友们真棒,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大家。下面进入第二关。
6、第二关,画一画。
(1)尝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交流:可以从刻度“0”开始画,画到刻度“4”。(提醒学生标出端点)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谁想画给大家看?
(2)再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夸夸他。
7、第三关,做一做。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2页,我们一起来完成“想想做做”的2、3、5题。(1)第2题。
你能判断出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解决问题。可以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他们的差。)
(2)第3题(出示课件)。
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估一估大约是几厘米,并说说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3)第5题。
让学生量一量,填一填。交流订正。
小朋友,咱们第三关也过了,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三、总结全课。
今天咱们和谁交了朋友?这个新朋友能帮我们干什么?(量物体长度)我们不光会用直尺量物体长度,还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同学们真棒。(出示课件)我学会了,大家一起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
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认识厘米》说课
一、说教材.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估、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先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做作业的课桌有多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课件和实物学具10--18厘米长的直尺、图钉、田字格,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首先教师激趣引入: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到底有多聪明。你能想办法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陪伴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指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一般情况下,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引导学生观察尺的过程中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互动新授。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5厘米、10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1)量铅笔和线段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观察课件,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出示课件)让学生判断,再总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完成练习2、3、5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cm)测量工具----尺子 量:对准、放平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易错题二年级上册
1、一段木头锯成5段,每段用5分钟,一共用多少分钟?
2、超市搞活动,满60元减10元:布熊27元,玩具汽车38元,玩具飞机49元,4、公路一侧的两棵树之间9米,8棵树之间一共多少米?
5、看图列式:○○○○○ ○○○○○ ○○○○○ ○○○积木19元、布娃娃29元。3、1)买一个布熊和一个布娃娃能节省10元吗?
2)买一个玩具飞机和一盒积木能节省10元吗?
3)买一个布熊和一个玩具汽车一共多少元?
4)买一个玩具汽车和一个布娃娃一共共花多少元?
3、练习本4元 橡皮3元 铅笔2元 毛巾6元 1)小红18元买了一种物品,他可能买了什么?
2)小明花了20元,他可能买了什么?(最少写出3种可能)
3)3个练习本和4块橡皮一共多少元?
○○
6、小红家到学校50米,小明家到学校45米,小红家到小明家可能多少米?
小红家 学校 小明家
小红家 小明家 学校7、8个同学参加数学竞赛,每个人要做9道题。1)8个同学一共要做多少题?
2)现在每个人做完了5道抢答题,一个人还要做几个必答题?
3)三个同学一共还要做多少道题?
1、1米—20厘米=()厘米
2、比36大18的数是多少?
3、一张课桌62元,比一把椅子多34元。一套课桌椅多少元? 4、74-38得数大约多少?
5、一共有42位小朋友来上课,已经搬了35张桌子、19把椅子。还要再搬几张桌子?几把椅子?
6、判断题:数学书表面的直角比黑板上的直角小。()
7、画一个有直角的三角形。
8、4+4=()×()
9、补充口诀:五五(二五)10()×()=()11、3个4相加,和是多少?
12、小白兔一共有几只?小灰兔一共有几只?两种兔一共有几只?
13、得数是24的乘法口诀。
14、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3+3+3+3+3+3+2+1=()×()8+4+4+4+4=()×()
15、一共多少元? 5角 5角 5角 5角
()×()=()角=()元
32、一共有20人参加比赛,李志也参加了。他和每个参赛的同学都握一次手,他一共要握()次手。
错因分析:学生看到数量大时,有些慌神。把李志当做第21个参赛同学。
33、用5和9这两张卡片,能摆成()个不同的两位数,他们分别是(和)错因分析:两张卡片与三张卡片不区别,不加思考当三张卡片使用。
34、三个人见了面互相握手,他们一共握了()次手。
错因分析:学生对于“互相”理解不够,握手与先前的互相赠送礼物数量混淆在一起。
35、小春有2张2角的、5张1角的、1张5角的人民币。他要买一枝5角钱的笔,有()种付钱的方式。
错因分析:付钱的方式不够全面,漏掉部分方式,可见学生的有序思维需要进一步培养。
37、小红有3件上衣和2条裤子,她一共有()种不同的穿法。错因分析:少数学生上衣与上衣配一套,裤子与裤子配一套。38、3个5可以说成是()的()倍,4的7倍也就是()个()。
错因分析:倍数与乘法的意义还不清晰,导致几个几与对应的几的几倍理不清。
39、写出4个积是24的算式:()()()()
错因分析:“算式”、“口诀”、“读作”三者的关系有点互相混淆。40、填上单位名称。一本练习本卖5(),玩具飞机卖7()。姚明的身高226(),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
错因分析:对于身高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知道226米对于人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遇到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就有些措手不及了,对电视塔心中没有表象。
41、三角形图中有()个角,()条线段。
错因分析:学过“角”后学生把“三角形”与“角”混在一起。
42、小明等4人,每两人之间进行一场比赛,他们一共要进行()场,光小明自己 2 要比赛()场。
错因分析:学生对于“光小明自己要比赛()场。”不理解。
43、两个加数都是6,和是()。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错因分析:学生把加法与乘法的名称混在了一起。
一、判断题: 1、0除以任何数都得0()
二、()里最大能填几?
6×()﹤45()×4﹤39
二、填空: 1、3的8倍等于()的()倍。
2、一个正方体有()个顶点,有()条棱,有()个面,这些面的角都(比直角大、比直角小、是真角)
3、要搭一个大正方体模型,至少要用()个小正方体模型。
4、角有2条(),1个()。
5、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是()。
6、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它相对的两个面形状(),大小()。
7、正方体有()个面是()的正方形。
8、()-25=72
9、()÷8=4„„(),余数可填()。当余数是3时,被除数是();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三、分拆成乘与加(减):
□□□□ □□□□ □□□
()=()×()+()()=()×()-()
四、不计算,选择合适的符号(﹤、﹥或﹦)填在()里
89-25-15()89-5×7
五、对和打“√”,错的打“×”
1、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六、解决问题
1、小丁丁、小胖、小亚三人从书架上拿了9本书后,书架上还有6本书,原来书架上有几本书?
2、筐里有50个桔子,最少拿出多少个就正好分给8个同学?
3、6元一支笔,40元最多买多少支笔?
4、先填最小的除数,再填被除数
()÷()=9„„7()÷()=8„„5
5、学校合唱队排练节目,一行站8人,有5行,欢欢是指挥,乐乐是伴奏员,学校合唱队共有多少人?
1、看图:纸条长(7)厘米。(长度从尺子刻度从1厘米到7厘米)
错因分析:学生只注重纸条的右端对准7厘米处,忽视0刻度是否对准纸条的左端。2、1米—20厘米=()厘米
错因分析: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换算不熟练,少数学生20-1来解决。强调统一单位后相加减。
错因分析:学生只考虑数位对齐,个位对十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强调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对齐)5、56—35=11
错因分析:学生学习了退位减法后,分不清是否需要退位,统一全退位。强调不够减时再退位。
6、比36大18的数是多少?
错因分析:学生看见“比”字就求相差数。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找到谁比谁大,大多少,怎么求?
错因分析:少数学生把连加看出两道分开的题目,先前两个加数相加,再把后两个加数加起来。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让孩子理解先加前两个加数,再加上第三个加数。
8、一张课桌62元,比一把椅子多34元。一套课桌椅多少元?
62+34=96(元)
96+62=158(元)错因分析:混淆了谁多谁少,可以让学生把“比一把椅子多34元”前面补充完整,再来反复读题理解究竟是谁的价钱高。9、74-38得数大约多少? 错因分析:学生知道38可以看做40,但对于74部分孩子认为更接近80。
10、一共有42位小朋友来上课,已经搬了35张桌子、19把椅子。还要再搬几张桌子?几把椅子?
错因分析:学生对于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不清,把椅子和桌子混在一起。
一、直接写出得数
3×7= 40÷5= 840—800= 70—5=
9×7= 63÷7= 600+270= 500+80=
51—6= 0÷4= 100—26=()—340=260
49÷7= 157+43= 120—80= 35—4×8=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括号里
1、一个四位数,千位上是2,个位上是4,其它各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① 204 ② 202_ ③ 2400 ④ 202_ 2、550比150多()① 600 ② 700 ③ 400 ④ 500
4、最大的三位数加1是()① 10 ② 100 ③ 1000 ④ 10000 5、3000前面的一个数是()① 3001 ② 2900 ③ 3100④2999
三、填空。(30分)
1、按规律填数。
()、596、()598、()、()、()
2、写出下面各数。
六百二十七()三千零四十()九千三百()五千零四()
3、读出下面各数。
8040 读作()5812读作()
4、2时=()分 180秒=()分 1分=()秒 5、6705是()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是(),表示()个(),最低位的数字是(),表示()个()。
6、第一个数是800,比第二个数多100,第二个数是()。
7、把1678、897、699、1128这四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它们依次是()〈()〈()〈()。8、7乘以4的积是(),再减去18,差是()。
9、在○里填上〉、〈或=。2时○120分 40秒○1分
42—18○35 24+17○39 70+90○160 38+25+20○85 35○48÷8×510、6503=()+()+()8001=()+()
11、爸爸上午8:00外出,下午5:00回家,爸爸离家时间有()小时。
12、比524少38的数是(),604比338多()。
四、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768+354= 1075—467= 378+4715=
六、应用题
1.李大伯去年收获稻谷5120千克,今年比去年多收获768千克,今年收获稻谷多少千克?
2.化肥厂二月份生产化肥3260包,三月份比二月份少生产136包,三月份生产化肥多少包?
3.同学们搞卫生,20个男同学,22个女同学。如果每7个同学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4.同学们画了42张画,贴在一楼8张,贴在二楼的张数和一楼同样多,还剩多少张没贴?
5.一堆砖有276块,搬走98块后又运来156块,这时这堆砖有多少块?
七、选做题
1、果园里有梨树274棵,苹果树比梨树多146棵,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2、渡江轮船上午载客1105人,下午载客1256人,晚上载客742人,全天共载 4 客多少人?
八、思考题。
学校开联欢会,要搬10张桌子。每个老师搬一张,两个同学抬一张。现在有3个老师,还要多少个同学才能一次搬完?
1、食堂有3袋大米,重300千克,两袋面粉重120千克,食堂里的3袋大米比两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2、会议室里有6张3人沙发和15张单人沙发,此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3、一堆木材运走20根,还剩25根,这堆木材原有多少根?
4、兔子有3只,鹅的只数是兔子的2倍,鸡的只数是兔子的4倍。鹅和鸡各有多少只?
5、小明家养7只小鸡,养鸭的只数是鸡的4倍,小明家养鸭多少只?养鸭的只数比养鹅少5只,小明家养鹅多少只?
6、小毛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他的5倍。爸爸明年多少岁?
7、冬冬家有2只白兔,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7倍。冬冬家养兔多少只?
8、张老师带着5名同学去校外参观,每张车票5角钱。来回共需多少钱?
9、学校要在操场旁种一排树,每隔8米种1棵。
(1)从第1棵到第5棵相隔多少米?
(2)一共种了9棵树,这个操场有多长?
10、小红、小英、小方三人踢毽子,小红一次踢18个,小英一次踢2个,小方一次踢6个,小红一次踢的是小方的多少倍?
11、小红今年9岁,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4倍,奶奶比小红大56岁。妈妈和奶奶各是多少岁?
12、小明、小华、小丽三人互相赠送了1张卡片。他们一共赠送了 张卡片?
13、班里有48人,平均分成6个劳动小组,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14、一根绳子长97米,先用去了28米,又用去了45米。
(1)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2)还剩多少米?
15、一个玩具熊50元,一辆玩具汽车20元。小明拿100元钱,买了1个玩具熊和1辆玩具汽车用去多少元?
16、屋里有10支点燃的蜡烛,被风吹灭了4支。此时屋里还有多少支蜡烛?
17、屋里有10支点燃的蜡烛,被风吹灭了4支。到明天早晨还有多少支蜡烛?
18、爸爸、妈妈和我分别掰了9个玉米,小弟弟掰了6个。问我们全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19、小兔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送给邻居兔奶奶15个,还剩多少个?
20、王师傅做了80个面包,第一次卖了17个,第二次卖了25个,还剩多少个?
21、妈妈买了15个苹果,买的橘子比苹果少6个,问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
22、动物园有熊猫4只,有猴子是熊猫的3倍。问一共有熊猫和猴子多少只?
23、图书馆有90本书。一年级借走20本,二年级借走17本,问图书馆还有多少本书?
24、二.一班有女生15人,男生比女生多11人,问二.一班有学生多少人?
25、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又买来4张,问现在有多少张?
26、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7、小汽车每辆能坐4人,大客车能坐25人,有3辆小汽车和1辆大客车,问一共能坐多少人?
28、学校买回3盒乒乓球,每盒8个,平均发给二年级4个班,每个班分得几个乒乓球?
29小熊捡了9个玉米,小猴检的是小熊的4倍,他们一共捡了多少个玉米?
30、食品店有85瓶可乐,上午卖了46瓶,下午卖了30瓶,还剩多少瓶?
31、一小桶牛奶5元钱,一大桶牛奶是一小桶的4倍,买一大一小两桶牛奶共需要多少钱?
32、小明买了3个笔记本,用去12元。小云也买了同样的6个笔记本,算一算小云用了多少钱?
33、体育室有60副羽毛球拍。小明借走了15副,小亮借走了26副,现在还剩多少副?
34、操场上原有16个同学,又来了14个。这些同学每5个一组做游戏,可以分成多少组?
35、一本故事书,小明每天看5页,看了9天,还剩28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36、王老师在文具店买了5张绿卡纸,15张红卡纸。红卡纸是绿卡纸的多少倍?
37、二年级一班有20名男生,22名女生,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几名同学?
38、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39、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40、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组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41、甲数是20,乙数比甲数多5,乙数是多少?
42、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43、.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5
44、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45、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
46、有25个苹果,梨比苹果少7个,有多少个梨?
47、书架上的故事书比连环画少15本,书架上有杂志8本,有故事书32本。连环画有多少本?故事书和连环画一共有多少本?
48、男生有35人,男生比女生多2人,女生有多少人?
49、男生有35人,男生比女生少2人,女生有多少人?
50、动物园有 20只黑熊,黑熊比白熊多8只,白熊有多少只?
51、动物园有20只黑熊,白熊比黑熊多8只,白熊有多少只?
52、红领巾养鸡场有公鸡 44只,母鸡比公鸡多16只。母鸡有多少只?
53、红领巾养鸡场有母鸡60只,母鸡比公鸡多14只,公鸡有多少只?
54、红领巾养鸡场有母鸡 60只,公鸡比母鸡少14只,公鸡有多少只?
55、红领巾养鸡场有公鸡44只,公鸡比母鸡少16只。母鸡有多少只?
56、上手工课,一班节约了15张纸,二班比一班多节约了8张纸。二班节约了多少张纸?
57、上手工课,一班节约了15张纸,比二班多节约了8张。二班节约了多少张纸?
58、小青有28张画片,照片比画片多16张。小青有多少张照片?
59、小明的妈妈买回来一根16米长的绳子,截去一些做跳绳,还剩6米,做跳绳用去多少米?
60、二年级的男同学有35人,女同学有37人,一共有多少人?其中有50人参加了今年暑假的“红色之旅”活动,有多少人没有参加“红色之旅”活动? 61、停车场上有65辆小汽车,开走了31辆,还剩下多少辆?又开来6辆。现在停车场上有小汽车多少辆?
62、一本应用题练习册,有应用题50道,红红每天做5道,几天做完?
63、学校买了6本科技书和36本故事书,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几倍?
64、书店第一天卖出6箱书,第二天卖出18箱书,第二天卖的是第一天的几倍?两天共卖出几箱?
65、二年级一班有5个红皮球,黄皮球的个数是红皮球的3倍,黄皮球比红皮球多几个?
66、二年级一班有5组同学,平均每组有5个,“六一“节有21人参加合唱队。没参加合唱队的有多少人?
67、小华和爸爸、妈妈比赛做计算,小华一分钟算对了6道计算题,爸爸的是小华的4倍,妈妈比爸爸少做对了5道。妈妈一分钟做对多少道?
68、小明家的鸡圈里原来有45只小鸡,妈妈上个星期卖掉了12只,这个星期又卖掉了15只,现在鸡圈里还剩下几只小鸡?
69、妈妈买来12只苹果和16只梨,如果要把它们全部装在袋子里,每只袋子只能装4只水果,需要几只袋子?
70、超市里买4袋饼干要付8元,买8袋饼干要付多少元?
71、老师有8袋乒乓球,每袋6个,借给同学15个,还剩多少个?
55、老师拿70元去买书,买了7套故事书,每套9元,还剩多少元?
72、绿化带种有9棵柳树,松树的棵树是柳树的3倍,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倍,绿化带中有松树几棵?有杨树几棵?
73、数学课上小朋友做游戏,每5人一组,分了6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58、小丁丁和小胖去书店买书,小丁丁买了7本,小胖买了4本,每本书7元,他们一共用去几元?
74、小丁丁和小胖去书店买书,小丁丁买了7本,小胖买了4本,每本书7元,他们一共用去几元?
75、植物小组栽培了19盆菊花。送给幼儿园3盆,剩下的平均放在8个教室里,每个教室放几盆?
76、同学们参加劳动。二(1)班去了26人,二(2)班去了38人,每8人编成一组,可以编几组?
77、水果店运来一批苹果,上午卖出16筐,下午卖出18筐,还剩12筐.运来多少筐?
78、学校买来54盒粉笔,用去34盒,还剩多少盒?(2)学校买来了30盒**笔,24盒彩色粉笔,用去34盒,还剩多少盒?
79、果园里有4行苹果树,每行8棵,还有12棵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果树?
80、果园里有4行苹果树,每行8棵,还有12棵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果树?
81、选择有关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① 有4袋白糖② 有2袋红糖 ③ 每袋糖重2千克 ④ 卖出4千克白糖 ⑤ 还剩多少千克白糖? ⑥ 红糖比白糖少几千克?
82、老师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借给同学8个,老师现在还有几个?
83、比较下面一组题有什么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然后再解答.(1)食堂里有15袋大米,又买来40袋,现在有多少袋大米?
(2)食堂里原有大米42袋,用去27袋,又买来40袋,现在有多少袋大米?
84、二(1)班有男同学27人,女同学21人,如果每排座8人能座几排?
85、面包:每个3元,饼干:每包4元,饮料:每瓶6元;小刚: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应付多少元?小强有50元,买5包饼干,找回多少元?
86、谁买的便宜,每枝便宜多少元?男孩:5枝铅笔15元,女孩:我的笔每枝4 6 元,谁便宜?每支便宜多少?
87、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乘客23人,在第一站下去8人,上来1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88、白楼小学二年级一班有42人,二班有38人,三班有39人。二年级一班和二年级二班共有多少人?二年级三班比二年级一班少几人?
89、学校体育室有排球18个,足球的个数比排球多15个,学校体育室有排球、足球共多少个?
90、同学们去植树,如果每人种8棵树就剩5棵;如果每人种9棵树就少6棵。同学们共植树多少棵?
91、王红到超市想买一个书包、一双球鞋和一个足球。标价为:书包28元,球鞋35元,足球26元。王红去超市至少要带多少元钱?
92、水果店运进75箱苹果,第一天卖出去24箱,第二天卖出去18筐,水果店还有多少筐苹果?
93、把一盒彩笔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8支,就多10支;如果每人分10支,就少14支,请问这盒彩笔共有多少支?
94、三个小组一共修理椅子52把,第一组修理了20把,第二组修理了18把。第三组修理了多少把?
95、一双拖鞋8元,一双袜子4元。小明拿了20元钱买一双拖鞋和一双袜子,应找回多少元?
96、图书馆有故事书96本,第一周借出28本,第二周借出30本,现在还有多少本书?
97、二年级一班原有女生28人,男生20人,新学年开始了,又转来9名同学。现在二年级一班共有多少人?
98、.一袋巧克力,分给某组的小朋友,每人5块,正好分完;每人分6块就少7块,这袋巧克力共有多少块?
99、水果店有水果46筐,上午卖出去28筐,下午又运进来21筐,水果店现在有水果多少筐?
100、某校分配学生宿舍,如果每个房间住6人,就剩2人;如果每个房间住8人,就少12人。问要住宿的学生有多少人?
一、直接写出得数。(35分)4+14= 17+3= 20-4= 36-6= 8×8=
83-29= 44-9= 48+52= 15-7= 10-5= 23+25= 20-12= 6×7= 25-9= 31-11= 50-18= 9×6= 17+60= 5+35= 30-5= 42-15= 9+26= 13-7= 24-6= 70-25=
52+8= 56-40= 50+50= 4×5= 36+26= 28+8-19= 23+17-10= 8+15+74= 83-57-20= 14+66-52=
二、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分)
()-15=23()×()=72()+()=100
三、()最大能填几?(2分)()+6<58 16+()<31
三、笔算。(30分)
59+14= 81-26= 54+14-29=
74-24+37= 80-25-31= 23+17+49=
四、我最棒。(每题5分,共30分)
1、小玲赶着一群羊到山上放。已经有56只在山上玩,有22只正赶着上山,小玲赶的这群羊大约有()只。2、40比15大(),23比52小(),比25多17的数是(),比20少5的数是(),36比()少9。
3、按规律填数:1,8,2,12,3,16,(),()。
4、我今年9岁,妈妈比我大26岁,奶奶比妈妈大29岁,奶奶比我大()岁。
5、找规律填数,看谁最快夺到红旗:
6、小玲会唱9首歌,小珊会唱14首歌,两人一共会唱16首歌,两人都会唱的歌有()首。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说课2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故事简介:从前有一个农夫,想做一件新衣服。店里的老师傅伸出手掌,对着农夫的旧衣服便开始量长度,让他的徒弟记录下来,身长3柞。农夫走后,师傅让徒弟学着做衣服。衣服做好后,农夫试穿了一下,发现太小了,只有两柞长。徒弟觉得很奇怪,心里想我是做了3柞长的呀。(说完后让学生交流原因)
引入:古时候,我们人类都和故事中的裁缝一样,是以人体的手、掌、手臂、脚步等作为标准来确定长度的。后来人们开始感受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因此人们交流时就很不方便,直到近代,全世界才使用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如: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种长度单位厘米,它是用来量较短的物体的。
[评析:故事引入,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长度单位的的产生有了初步了解,二、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
1、请同学们把尺子与屏幕上的尺子进行比较,找一找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二)、认识厘米
1、指: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出来吗? A: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 B:请一位学生在屏幕上指一下
C:尺子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试着指)D:看电脑显示的1厘米的长度。(一样长)
2、比:请你用手势比出1厘米。(交流你是怎么用手势来比的)电脑显示比的方法
3、找:找找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4、数:数一数2厘米中有几个1厘米?4厘米、6厘米中呢?
(三)用厘米量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那怎样来量物体的长度的呢? 1、师:请小朋友试着来量(量教学卡片上的花边)
2、指明一位小朋友上来演示给其他人看(实物投影)交流评价
3、交流方法: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线,尺平放,右端对准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
(电脑演示)把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4、自己测量花边下的线段
5、(电脑出示)说一说,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6、教学估算P66例2
三、巩固应用 检测反馈
1、操作性练习(1)量手掌宽
(2)量一柞的长度后,然后量白纸大约几柞,最后测量正确长度。
2、开放性练习
(1)猜一猜:只露出一端刻度(有的从0刻度,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量)(2)怎样量腰围
3、生活中的厘米:出示生活中一些带有厘米的物体的商标图。
《认识厘米》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课本上首先让学生量出课桌的长度,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的感知。然后例题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量长度时,课本上呈现一幅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画指定长线段时,则结合示范介绍了基本的画法。
二、说学情: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法、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激发学生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度量单位时,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自然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T: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二)探究新知。
1、T:课桌的边就是一条线段。你觉得这条边有多长?你用喜欢的方法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学生还不会用尺子量长度。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从中让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从中体验到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切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2、厘米的认识。
T: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今天我们就用统一的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A、在尺子上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并能在尺子上找出。
让学生认真观察直尺,发现了什么?(有刻度线,有数字。尺子上每相邻两长线的距离都一样。这些数字是有顺序的,尺子长的数字多,短的数字就少。尺子最左端的数字“0”是直尺的起点。直尺上从0刻度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刻度尺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B、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T: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我们知道1厘米在尺子上有这么长,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约是1厘米。„„
再让学生看看2厘米、5厘米有多长。C、用厘米作单位量。让学生先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再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计的准。注意测量方法。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直尺要与物体平行。
D、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学生自己试着画,再同桌比较。T:应该怎样准确地画出规定长度的线段?
(对准“0”刻度先点一个点,再对准刻度“3”点一个点,用尺子把两点连接起来。„„)
(三)巩固练习:
第1题:哪一种是正确的测量方法: 讨论:为什么其它的方法不正确?
第2题:可以先估计两条线段的长度,再测量,再交流数据。可以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它们的差;也可直接量出两条线段相差的部分。
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数据。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述。
第4题:具体指导测量的方法。量手掌宽时,先把五指并拢,手掌放平,找到最宽处,再用尺量出结果。量食指长时,先要把食指伸直,明确测量的起始位置,再用尺量出结果。
第5题:先估计,再测量。实际测量后,再让学生再比一比实际测量与估计的结果,说自己估计得怎样。
第6题: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补充练习: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课堂小结: T:你会用尺子量长度吗?你会画出几厘米长的线段吗? 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