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16届中考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学案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14-502593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03 08:24:54 来源:网络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系统复习

《马说》(P14-16)★★★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①只(只是)辱(受屈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厩)之间,不以(用)千里称(著称)也。

马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千里者,一食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是(这样的)马也,虽(即使)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②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衬音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④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作者,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唐宋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1)本文采用“

”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作者将人才比作,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作者的愤郁之情也达到了高潮。

【文言文基础知识】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

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古义)有时,有的。(今义)或者。

例:

策之不以其道。

策:(古义)马鞭,鞭打。(今义)策划,策略。

【一词多义】

1.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2.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3.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4.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重点虚词】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代指千里马。

2.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3.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的方法。

4.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5.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重点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

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

称——以...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

见——“见”通“现”,显现

等——等同

是——这样的策之——驱使它。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握

临——面对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马鞭,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论点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遭遇)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食马者的无知、浅薄)

【强化训练】

一、解释加点的多义词。

虽: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策: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之:虽有千里之能

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主旨)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3.千里马不被人赏识可能有怎样可悲的遭遇:

4.文中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5.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

三、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食

其能

(2处)

2.且

得(1处)

《陋室铭》(P59-61)★★★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①斯(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品德高尚)。②苔痕上(长到)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③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可以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无丝竹(普通的音乐)之乱(扰乱)耳,无案牍之劳(使……劳累)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④“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有?”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1)作者:,字,诗人、哲学家。

(2)文体:本文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示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变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2.内容:

(1)这篇铭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赞扬,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主旨句:“

(2)开头三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山不高、水不深衬托“

”,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

”,暗示陋室不陋。

(3)“陋室不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二是

;三是。

3.写作特色: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托赞美陋室不陋,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类比手法的运用:最后两句,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3)骈散结合的语言:本文从句式来看,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有视觉上的整齐之美;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又是散句,这样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感。

【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1.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灵。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被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5.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6.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7.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2.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3.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弦乐,这里指弦乐演奏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强化训练】

一、填空

1.题目中“铭”是

。文中大多运用了对偶句,其中不是对偶的句子是:

2.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

3.文中的主旨句是:

。描写出陋室恬静、幽雅的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作者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表现室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4.本文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了比兴的手法,其中“山”、“水”喻指,“龙”“仙”喻指,以“名”“灵”喻指

(“馨”)。

5.古代指用来代指平民的词语有:

等等。

二、朗读停顿划分

1.山

在高,有

名。(2处)

2.无

耳,无

形。(2处)

三、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写得很好,请你作些赏析。

句子对仗工整,整齐优美。“上”“入”二词,化静为动,使景物人格化,写出了苔藓、绿草的盎然生机;“绿、青”二字,色彩清丽,突出了环境的恬静、幽雅,烘托出陋室不陋,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结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把“诸葛庐”“子云亭”和

相类比,把自己和

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活板》(P85-87)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板(用雕版)印(印刷)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大规模地推广它)。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同“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平民)毕昇,又为(发明)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铜钱的边缘),每字为(刻)一印,火(用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混合)纸灰之类冒(蒙,盖)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密密地排列着)字印,满铁范为(成为)一板,持就(靠近)火炀(烤),药稍(逐渐)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磨刀石)。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算是)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是)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另外)布字,此印者才毕(完成),则第二板已具(准备完毕),更(交替)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②不用,则以纸帖(用标签标出)之,③每韵为一帖(tiě标签),木格(用木格)贮之。有奇字素(平时,一向)无备者,旋(立刻)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④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又)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烧)土,用讫(完毕)再火(用火烤)令药熔,以手拂(掸去)之,其印自落,殊不(一点也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堂兄弟及侄子辈。从,cóng,堂房亲属。)所得,至今保藏。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作者:

。出处:《

》。

2.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与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

3.本文第二段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的时候,具体按照活字印刷的顺序来说明的。

4.活版的制作工作程序:刻字

设版

排字

炀版

压板。

5.活版的特征:“活”——灵活便捷。

【强化练习】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

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⑴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⑵持就火炀之()

⑶用讫再火令药熔()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译文:

《核舟记》(P88-92)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明有奇巧(技艺奇特巧妙)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①罔(无,没有)不因(依据)势象(模拟)形,各具(具有)情态。尝贻(赠送)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头之间)奇(零头),高可(大约)二黍许(表示整数后面的零头)。中轩(凸起)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用石青)糁(涂沫)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

有所语(好像谈论着什么)。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②其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像)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神情与苏、黄不属(念zhǔ

类似)。卧右膝,诎(通“屈”,弯曲)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清清楚楚)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同“横”,与“竖”相对)木,右手攀(扳)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③其人视(眼光)端(正)容寂(平静),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平),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其色(颜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还)不盈(满)寸。④盖/简(挑选)桃核修狭者为之。⑤嘻,技/亦灵怪矣哉!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出处:清朝人张潮编辑《

》。作者:。

2.文章细致地说明了“

构思巧妙、雕刻精细(“奇巧”“灵怪”)的特点,赞美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3.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全文采用

——

——总的结构,先整体后部分,又从局部到整体。

(2)介绍核舟局部时,按照

来介绍,由正面到背面,由中间到船头再到船尾。

(3)本文叙述和描写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构思巧妙,重点突出。全文紧扣“

”二字展开,具体表现在:构思的匠心独运;写法:精细娴熟。

【强化练习】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1.解释文中下列词或短语。

(1)峨冠()

(2)不属()

(3)比()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

3.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而不刻其他的字?谈谈理由。

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的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言之成理即可。)

《口技》(P136-139)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京中有善(擅长,善于)口技者。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于厅事(大厅,客厅)之东北角,施(设置)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一会儿),但(只)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通“座”,座位)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从睡梦中惊醒,一边打呵欠,一边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既而(不久)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轻声哼唱着催眠曲哄)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同一时刻)齐发,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模仿得惟妙惟肖)。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斜眼旁视),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极点)。

未几(不多久),夫齁(打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倾斜翻倒),妇梦中咳嗽。②宾客意(心情)少(稍微)舒(放松),稍稍(渐渐)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一会儿)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③中间(中间夹杂)力拉崩倒(倒塌)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拉)屋许许(拟声词)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此刻所有该有的声音),无所不有。虽(即使)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④于是宾客无不变色(脸色)离席,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股(大腿)战战,几(差点儿)欲先走(逃跑)。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消失)。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罢了)。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

1.出处:《

》,这是一部笔记小说集。作者:清代。

2.这篇课文通过,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3.课文以“

”字贯穿全篇,按时间先后安排写作顺序。口技表演者共模拟三个场面,依次是

由睡而醒、由醒而睡。

4.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二是写,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

。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重点。

5.写作特色——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其中写口技本身的声响是,写听众的反应(共三处)、道具的简单(共两处)是

。例如文中第四段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描绘了“善口技者”模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突出了口技人表演之“善”。

6.省略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省略数次与名次之间的量词)。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辨析等古汉语知识,也是我们在复习时要倍加关注的。

【强化练习】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无敢哗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

会:

②罔不因势象形

罔: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

尝贻余核舟一

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

3.甲文段除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送东阳马生序》(P192-196)★★★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余幼时即嗜(特别爱好)学。家贫,无从(没有办法)致书(买书)以(来)观,每(常常)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而)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不)之怠(懈怠,松懈)。①录毕,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②以是(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于是能够)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担心)无硕师(学识渊博的老师)名人与游,尝(曾经)趋(奔向)百里外,从(跟从)乡之先达(学界前辈)执经叩(问)问。先达德隆望尊(德高望重),门人弟子填(拥挤)其室,未尝稍(略微)降辞色(言辞脸色)。③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询问)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训斥),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辩解);俟(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终于)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背着书箱子)曳屣(拖着破靴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严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而不知。至舍(学馆),四支(“肢”,肢体)僵劲(僵硬)不能动,媵人持汤(热水)沃灌,以衾(被子)拥覆,久而乃和(暖和)。寓逆旅(旅店),主人日(每天)再(两次)食(sì,提供伙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通“披”,穿)绮绣(绣着花的丝绸衣服),戴朱缨(用朱缨)宝(用宝石)饰之帽,腰(挂在腰间)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香囊),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若神人;④余则缊(穿着旧絮)袍敝(破)衣处其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意。⑤以(因为)中(内心)有足(值得)乐者,不知口体之奉(吃的穿的)不若人也。盖(大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朝廷)日有廪稍(官家的谷仓)之供(供给),父母岁有裘葛(冬夏的衣服)之遗(给予,赠送),无冻馁(饥饿)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国子监的老师)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诸,之于,“之”,它,代书,“于”向)而后见也。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天资)之(主谓间,取独)卑(低下),则心不若余之(取独)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同辈的人)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拜见)余。撰(写)长书以为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而送的礼物),辞甚畅达。与之论辨(通“辩”,辩论),言和而色夷(平和)。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⑥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来)告之。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三、断句(各一处)

1.以

余。

2.盖

此。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1)作者,(朝代)文学家。

(2)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

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

2.内容。

(1)本文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

之难,成年

之难,从师

之难,住读生活之苦。

(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凿壁偷光、、、闻鸡起舞

3.写作特色。课文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①“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上段自己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形成对比;②“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上段自己的“行深山巨谷中”形成对比;③“未有问而不告”与上段自己老师的“未尝稍降颜色”“叱咄”形成对比;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上段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形成对比。以上四个方面的对比引出要说的道理: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不精、不成,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专。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分辨事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富有波澜。

【文言文基础知识】

【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这里指挂在腰间,佩戴。)

2.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3.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4.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再:这里作数词,两次)

5.不必若余之手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6.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7.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古今异义】

1.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2.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4.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5.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6.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充)

7.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8.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身边

今义:大约)

9.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10.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士卒)

11.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汁)

12.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13.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难闻的气味)

14.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同义复词】

1.假借

:借。

2.叩问

:请教。

3.沃灌:浇洗。

4.叱咄:训斥。

5.欣悦

:高兴。

【一词多义】

1.患:(1)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2.故:(1)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道:(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4.至:(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5.质:(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6.色:(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7.慕(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2)羡慕(略无慕艳意)

8.益:(1)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

(2)增加

(增益其所不能)

【重点虚词】

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

(1)结构助词: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指书

(走送之)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而:

(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修饰:(久而乃和)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强化练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舍,四

动,媵

灌,以

覆,久

和。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负箧曳屣

(2)以中有足乐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2)嗜学,家贫无资。

译文:

16届中考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学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