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水城县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汇报材料汇总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14-712363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4 14:01: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水城县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汇报材料汇总

水城县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情况汇报

近年来,水城县紧紧抓住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按照市委“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全面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结构调整的“3155工程”(六盘水党发„2014‟2号文件),水城县结合山地区域的特点,扎实抓好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现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推进了水城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水城县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情况

2012年以来水城县在保持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的同时,紧紧抓住水城县立体气候特点明显、土壤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不适宜大规模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因地制宜抓特色农业的加快发展、促进结构调整、提升农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特别是2014年以来,在以六盘水党发„2014‟2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以核桃、猕猴桃、茶叶等产业为主的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效果明显。从2014年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实施“3155工程”70.9972万亩(不含28万亩野生猕猴桃),其中,猕猴桃完成3.88万亩,茶叶完成7.24万亩,核桃完成19.41万亩,蔬菜完成6.73万亩,中药材完成3.6064万亩,红豆杉完成4.3777万亩,油茶完成2.16万亩,花卉、苗圃完成0.8949万亩,刺梨完成11.712万亩,特色经果完成4.1488万亩,人工种草完成2.824万亩,改良草地完成4.0137万亩。

在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新种植茶叶基地以“农户+公司+基地”的方式进行管理,在茶叶种植前期未产生效益的第一至第三年,公司将基地交由农户管理并按亩兑现管护费,第四年以后,农户自己管护茶园,公司负责按市场价格收购农户的茶青。这样,农民除得到固定的土地租金外还有相应务工收入,两项相加远大于传统农业种植收入,大大减少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家门口打工、家门口增收致富。

(五)强化体系建设,助推产业快速发展。一是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园艺所、贵州大学动科院签订技术服务协议;与中国社科院贵州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猕猴桃产学研基地,引进29名硕士研究生,增加新的技术力量。二是投资促进支撑体系。精心策划、包装、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产业园区主要负责人带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目前园区入驻企业81家,签约资金59亿元,到位资金22.6亿。依托农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开展银企对接、银园对接、信用担保等,累计为园区企业和农户提供贷款近5亿元。三是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按照“市场化运作、商品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分别成立猕猴桃和茶叶协会,以农户+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方式进行管理;筹建猕猴桃、茶叶集团公司,按照“五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加强品牌建设和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水城县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特色产业有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有关政策知晓率不高;有的乡镇和部门、干部职工对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缺乏项目建设资金,参与工程实施的公司、专业合作社等载体较少,经济实力不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实施业主贷款、担保难、招商引资难度大。工程建设相关政策补助没有落实到位,尤其是茶叶、猕猴桃等产业2011年以来的补助资金至今仍有大部分未兑现,仅茶叶产业就有上千万元,影响实施的企业、合作社、大户的积极性,部分业主有上访的意向。

(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水利、交通设施,严重影响农业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成规模集中连片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流转成本呈增长趋势,目前县内土地流转租金一般在600元/年,高的在800—1000元不等。

(四)相关产业建设技术人员不足,特别是茶叶、猕猴桃、蔬菜、中药材等方面技术人员更难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目前全县虽有近300名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但绝大多数农业技术人员不能很好为产业建设提供指导和服务,即使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不高,制约产业建设规范化和科技含量的提高,也导致部分产业效益低下。

(五)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劳动力成本较高。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不能满足猕猴桃、茶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忙时节用工的需要,出现了农忙季节存在竞相争夺劳动力现象。

(六)地理条件及干旱等自然性灾害,极大地制约和威胁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二篇: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石阡县紧紧围绕省第五轮“石阡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试验”主题,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始终遵循山地经济规律,以现代高效为路径依托,以园区引领为推动载体,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瓶颈,全面整合各方资源,坐山吃山、坐山养山、坐山治山、坐山靠山,着力念好“山字经”、唱好“龙头戏”、打好“组合拳”,走出了一条“山顶植树造林建设绿水青山、山腰栽茶种果创造金山银山、山下农旅融合助力富山美山”的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2014年10月,在全省第五轮农村改革试验试点项目中期评估工作中,石阡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改革试验试点工作”荣获全省一等奖。

一、依托自然禀赋,“以山聚财”探新路

(一)产业进山、产品出山,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结合山区实际,确定以茶叶、林业、烤烟、蛋鸡养殖为主导,大力发展经果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42.5万亩,居全省第二,建成茶叶初、精加工厂84个,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22家,“石阡苔茶”先后荣获“贵州三大名茶”、“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企业、合作组织、造林大户”为造林主体,以先植后补、非林地林木确权、林权证抵押贷款及森林政策性保险等为具体抓手,快速推进生态大县建设。两年来,申请实施造林补贴面积12.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5%,获国开行林权抵押贷款1.64亿元。种植烤烟4.6万亩、中药材5万亩、水蜜桃2.2万亩、养殖蛋鸡140万羽,年产值分别达1.3亿元、2.5亿元、0.34亿元、2.2 亿元。

(二)园区环山、基地绕山,打造农业发展平台。坚持“以园带区、以区带业、以业带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让山地种出“摇钱树”,生出“金元宝”。围绕茶、果、药分别以规模化的基地、专业化的管护、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打造产业园区。规划产业园区11.5万亩,先后建成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五德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本庄蛋鸡养殖产业示范园区、青阳现代烟草园区、石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汤山现代农业展示和观光示范园区、聚凤油茶园区、白沙羊角山茶叶园区、大沙坝食用菌园区等9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五德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本庄蛋鸡养殖产业示范园区被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进行重点打造。

(三)投入强山、基础壮山,全力夯实产业基础。农业要发展,基础要先行。石阡县通过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依托水利(饮水安全)、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农业机械、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石漠化治理、通村油路、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茶、烟、畜等重点园区公路116.78公里,实现了产业区全面通公路,重点园区全面通油(砼)路;投入10.65亿元夯实水利基础建设,投入1.32亿元完成土地整治4.4万亩,投入1000余万元提升重点产业园区供电保障能力。农业基础实现全面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游客上山、农民下山,助推农旅深度融合。农村发展,关键在促农增收。石阡县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思路,把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打造成石阡茶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依托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打造成展示石阡民族文化的形象窗口和精品景点;成功举办两届五德桃花节和龙塘采茶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踏青赏花、游园采果、休闲养生、体验农事,全面带活了园区及周边餐饮等服务业发展。通过推动农业园区转型发展、标准化接待、特色服务,走出了一条量、质并举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不仅转化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促进了农副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借山聚财的“农旅融合”效应日益凸显。

(五)保障护山、机制助山,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石阡立足县情,在山地现代农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围绕“三个万元”工程和“1112”扶贫增收计划,在强化项目推进保障和机制助推上下功夫,探索并建立了政策扶持、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培育、金融服务、农作物保险等一系列发展的体制机制。先后出台了《生态茶产业建设安排意见》、《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方案》、《支农专项资金县级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等,为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山地农业求变,“五重五强”促转型

山是石阡农民群众的“金饭碗”,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既是石阡特色,也是石阡优势。该县充分吃透中央、省、市精神,认真研究县情、农情,着力在“五重五强”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现了山地农业的“规模化、多元化、集约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一)重土地流转强化园区带动促规模化。通过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创新土地经营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走出一条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之路。一是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成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积极引导农户自愿将土地流转给村委会,村委会根据流转的土地划分为若干承包单元,同价流转给有意愿、有实力发展产业的大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县级土地纠纷仲裁机构、乡(镇)土地流转中心和群众推选出的监事会和理事会,负责土地纠纷调解和村委提留管理费、保险金监督。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摞荒地流转:召开群众会,引导农户将摞荒地向村委会流转,村委会再同价流转给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村委会按支付租金,前三年农户可以在自己流转出来的土地上套种花生、中药材、红薯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获得收入,并可获得每亩200元的管理费。产业(园)流转:按照“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企业(公司)+家庭农场+农户+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三种主要运行模式,采用农户入股的方式,农户将自己种植的茶叶(油茶)、经果林、中药材等产业(产业园)流转给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户又参与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管理、收成,农户按月获得“薪金”,年底参与分红。村委会根据当年效率分配利润,农户占自己流转产业面积总利润的82%,村级提留总利润的15%,预留3%作为风险金;村级提留总利润的15%,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由村监事会和理事会全程参与监督和管理。三是加大土地流转扶持。对大户50亩以上、家庭农场100亩以上、专业合作社和企业200亩以上,且流转年限10年以上的,流转面积、定植时间、流转依据报县茶叶局和县园区办备案,对手续齐备、合法、管理到位的专属基地,按200元/亩进行政策补助,每年扶持1次,连续扶持2年。

(二)重主体培育强化产业推动促多元化。着力破解“小农一统天下”的困局,有效缓解了农业“小规模与大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矛盾。一是建立产业企业发展体系。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失地农民、引入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引导转化一批、扶持壮大一批、招商引资新上一批、借助外力挂靠一批产业企业,形成大企业带小企业、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的企业发展体系。二是拓展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采取“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民”的方式,实现企业与基地、基地与农户的有效对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完善家庭农场认定机制。出台了《石阡县家庭农场认定及管理办法》,把家庭农场划分为坝地种植型、山地种植型、畜牧养殖型、水产养殖型和种养综合型五类,按照农户申请、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初审、县农牧科技局组织农经、农技(畜牧、水产)等人员进行资格认定的程序,分别提出认定的规模经营标准。目前,该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79个,社员9万人,注册资金近12亿元,带动产业化基地11.5万亩,认定家庭农场21家,其中市级9家。

(三)重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拉动促集约化。通过“国开行小额农贷”、“三权抵押”和信用乡镇创建,在破解农民、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实施“开行小额农贷”提升产业发展实力。该县抢抓“国发2号”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的政策机遇,获得国开行“十二五”期间20亿元扶贫贷款授信,并发放首批2.5亿元的贷款扶持茶产业发展,省扶贫办为此贴息。开创了一个“开行小额农贷”的石阡模式(即,地方政府是组织推动者,国开行贵州分行是贷款人,县国资公司是借款人,县泉都担保公司是担保人,农户、合作社及茶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是用款人,省扶贫办对贷款贴息)。二是创新农村“三权抵押”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积极创新农村“三权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含房屋所有权>)贷款工作。在铜仁市率先开展以非林地确权颁证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改革,即将农户非林地上的茶园、核桃、野生油茶、中药材、果园等进行确权颁证,作为金融机构向农业生产者放贷的有效抵押物。截至目前,全县现已完成9.14万亩非林地确权,获得抵押贷款1.64元元。三是探索信用乡镇融资增强产业发展引力。以创建信用乡镇为“钥匙”,为农业产业发展打开一条融资绿色通道,落实“区别对待,信用优先”政策,让守信群众分享到信用创建的红利。既提高了支农资金的配置速度和效率,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又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和农村金融部门运营的安全性。目前,全县共创建信用乡镇6个,信用村103个,评定信用农户87069户,落实贷款总额21亿元。

(四)重质量安全强化科技驱动促科学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形成由点到面、逐层扩散的技术传播和应用模式。一是加强装备设施建设。在农业产业园区大力推广并建设设施大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温湿调控等先进设施设备。推广应用的现代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设施化、机械化装备水平。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普及。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省农科院专家在示范区开展覆黑膜移栽、套种对比等试验,探索以科技手段解决茶叶发展技术难题,全面推进烤烟“井窖式”移栽。提倡发展生态、循环、有机农业,通过农牧结合、立体种养、间作套种和资源循环利用等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仅省农科院在龙塘高效苔茶示范园区就推广实施重大科研项目2个,引进先进适用技术13项,取得创新成果2项,获专利7项。三是注重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全面开展“三品”认证和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贵州大学、省茶科所共同在园区开展绿色防控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茶区推行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安装“黄板”、杀虫灯等物理、生物综合防控设施,实现核心区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坚持农残零容忍。积极研发“苔茶绿色生态蛋”,并申请国家专利和有机生态品牌认定等等。

(五)重资源统筹强化机制促动促专业化。坚持创新发展模式和保障机制,整合园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要素,形成全县抱团发展,团结齐心的氛围。一是建立资源要素整合机制。立足山地特色、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将园区建设与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扶贫生态移民等工程结合起来,形成帮扶园区发展的新合力,一大批以园区为依托,集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正在加快形成。二是建立领办联营产业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改非、退休干部领办产业,发挥其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带领园区群众投入农业产业。支持乡、村干部以合股、独资及干部出资金、信息或技术,农民出土地出劳动力等方式投入农业产。三是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实施农技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每年选派100名科技干部到贵州大学培训基地培训、深造。建立政府人才培养专项资助金和企业人才奖励基金,鼓励、支持企业采取自主培养、联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具有战略眼光的农村经纪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管理人才。同时,建立农技人员工作在一线,职称评定在一线的考核评定机制。

三、几点启示

石阡立足山地特色,探索以山养山、以山聚财的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效,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了山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探出了富有石阡特色的新路径,颇具启示意义。

(一)立足自然禀赋是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山曾是石阡农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石阡始终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立足“山”字做文章,创造了“山顶植树造林建设绿水青山、山腰栽茶种果创造金山银山、山下农旅融合助力富山美山”模式,把山地劣势转化为山地特色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为引领,围绕山地特色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依托特色产业培育市场主体,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一条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

(二)夯实基础设施是重要保障。山区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依存度很高,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石阡通过财政投一点、银行贷一点、项目整合一点、引导社会投一点“四个一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整合水利(饮水安全)、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石漠化治理、通村油路、退耕还林等项目,用活国家开发银行支农贷款,全力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和保障服务体,实现产业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实现全面提升,把影响山区农业发展的“晴雨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效提升了山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三)坚持园区引领是实现路径。产业规模化、园区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石阡围绕茶叶(油茶)、林业、烤烟、蛋鸡养殖、中药材、经果林等主导优势产业,将政策、土地、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现代农业发展要素聚集起来,合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农业产业园区9个,规划面积11.5万亩(其中3个被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重点建设,3个市级示范园区平台、3个县级示范园区平台),以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四)强化科技支撑是发展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石阡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和科技支农体系建设,以破除制约主导产业的科技瓶颈为突破口,促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以科技手段破解了茶叶发展技术难题。与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在示范区开展覆黑膜移栽、套种对比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强化对茶叶等产业示范园区生态有机认证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改进生产技术,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五)培育经营主体是活力之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石阡坚持以市场经济规律来指导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着力破除农民分散、竞争无序的小农经济格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规范合同,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更多的农户进入市场;鼓励和引导兴办家庭农场,促进农户向农业企业转变,实现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过渡。目前,全县已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153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79个,社员9万余人,认定家庭农场21家,其中市级家庭农场9家,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第三篇:如何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如何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几乎如影相随。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蹒跚学步的新兴产业,还是久经历炼的传统产业,始终要面对市场风险这道坎。农民处于生产的初始环节,是最弱势群体,他们最承受不起市场风险,一旦农民被市场风险击垮,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就无从延伸,特色产业也就无从发展,也谈不上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如何增强农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如何提高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如何增强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扩大特色产业的规模?如何让市场的负面效应对农民的冲击最小化?是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就如何抓好特色产业的发展做以粗浅探析。

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缓慢成因分析。

1、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一个产业从投资到获得回报,短的需要半年,长的甚至需要2-3年。由于群众非常担心将来的产品销售问题,造成对新产业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任何产业都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发展任何产业都有一定的风险,由于群众资金来源少,“栽倒了再爬起来”的能力也小,再加之群众搞传统农业,收益虽小但风险也小,传统求稳的思想束缚,也制约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2、群众经济实力薄弱。大部分群众没有能力全程请“专家”入园指导。如发展冬枣、红提葡萄的农户,虽请过周围一些“土专家”入园指导,但大部分是在果树修剪阶段,到中后期管理时,由于各种原因(自己的科技意识、“土专家”指导服务报酬标准、经济原因等),并未再请“专家”入园指导。而主要是自己摸索着干,其做务技术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比较差,特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发挥不明显,规模扩张不快。

3、农民群众接受新产业技术能力差。目前,我们搞新产业引进推广,前期主要采用聘请专家讲课、印发资料、外出参观等方式进行。由于农民群众文化层次低,加上专家讲课主要是“事”前培训,时间短,有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群众在生产中还没有遇到,重视不够,就形成培训参观时似懂非懂,培训后资料看不懂,想问专家,又没有机会。掌握、应用作务技术的能力自然低。如官道冬枣发展初期,专家讲解冬枣的环剥技术是先取枣树粗皮,再取一圈5mm内皮(直达木质部,又不能伤了木质)。实际检查中发现,有的群众仅取了粗皮未取内皮;有的群众虽取了内皮,但未全取一圈,造成枣树挂果难。有的群众不按标准取内皮,致使树势衰弱。究其原因,是群众没有弄明白技术的关键所在。

4、群众实践应用差。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专家讲了下一步要怎么怎么办,资料上也写着每一步的操作要领,但群众就是不按规定来。如有些群众听课时,也弄明白了冬枣早、中、晚期的用药要求,但实际检查中我们发现,到目前,还有群众颠倒用药次序,不按操作规程管理,导致冬枣树病虫害发生严重;再如发酵床养猪法要求随着生猪的成长,要给猪圈内补充拌好菌种的植物秸秆,但养殖户为省事、节约成本,不给猪圈内补充植物秸秆,造成了生猪生长后期体重下降(采食内容变了)、成本增加(因为增加了饲料)、经济效益低的现实。特色产业增收效益怎能明显发挥?

5、组织者管理职能不到位。表现为:组织者在新产业发展初期,为了扩张规模,制定了许多利于发展的措施,但随着这些新产业规模的扩张,原有的配套措施明显不适应发展需求。如在推广初期,由于应用规模小,组织者提供的资金、技术、宣传、销售支持还能到位,但随着规模的扩张,采取的各项措施,特别是销售措施就跟不上了。如近几年出现的“农产品难卖”问题,就是由于组织者的指导、组织、管理职能不到位,造成了某一个时期农产品供给大于需求现象。

二、搞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信息搜集和宣传,正确引导群众发展产业。

1、多渠道搜集各类产业致富信息,重点是搜集哪些适合本地资源优势发挥的产业信息,通过组织渠道,传递给群众,以期引起群众思想共鸣。

2、走支部+农户发展道路,即动员有条件的党员干部先行一步,由党员干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引导群众发展优势产业,发家致富。

3、农民群众得实惠是发展特色产业工作的最好动力。选准项目后,可采取组织群众代表赴产业引进地观摩和本地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交流等形式,宣传产业发展优势,让群众真正看到实惠,提高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多措并举,抓农民技术应用能力提高。

1、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群众实践能力。在聘请专家培训前,由组织者入户多方搜寻群众在生产中确需解决的问题,交专家按病开方。或培训会前,由组织者结合日常做务要求,提前向群众讲解培训中需要把握好的各个环节,便与群众抓住重点,掌握要领。

2、注重培养发展典型,抓能人示范带动。培训会后,组织专家现场入园指导当地“能人”,把当地的“能人”,发展成当地的 “土专家”,由这些人为群众直接入园现场服务。同时,适时组织当地“能人”赴技术引进地现场观摩交流、解答本地疑问,开阔视野,增加经验,提高他们的技术作务水平和服务水平。

3、加强检查指导,提高科技落实水平。成立“土专家”巡回指导组织,分阶段入园入圈检查指导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情况,提高广大群众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的能力。

4、给于适当的补贴,提高“能人”工作积极性。即先由组织者制定 “土专家”资格标准,再组织群众认定当地“土专家” 人选,然后,设立一定的技术扶持基金,对当地“土专家”入园调查、指导和难点讲解实行签字补贴制度。就是根据新技术、新产业生产发展规律,由当地“土专家”分阶段一对一入园指导群众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群众明白满意后签回执单,由 “土专家”执回执单找技术扶持部门报销补贴。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特色产业的支撑力。

1、要科学规划辖区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配臵资源,提高全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对特色产业的支撑力。

2、要组织专业班子,动员一切力量,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联系,及时获取项目信息,搞好项目策划、编报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各类项目和资金支持。

3、要按照“三高一超”原则,抓紧抓好已落户本地的建设项目,促使这些好项目早日发挥作用。(“三高一超”即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和超常规)

(四)、多轮驱动,解决群众卖难之忧。

1、加强新闻推介,提高本地产品知名度。可采取在销售市场设立窗口,新闻、报纸、网络宣传推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农产品宣传力度,提高本地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解决群众卖难之忧,增强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

2、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缩小农民与市场的距离。大力引导本地“能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引导农户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逐步实现特色产业的企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抓销售环境整治,严厉打击各类损农坑商行为。要成立基层专业组织,专门抓客商与农户关系协调,确保农不欺商、不扰商、不怕商,商不坑农、不损农。形成良好的客商、农户和谐促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在冬枣等产业方面,主要是努力消除买青摘青问题;在奶牛发展方面,主要是消除奶款兑现不及时问题。

(五)、抓基层班子建设,为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1、要引导基层班子自觉做到三坚持(坚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三中全会和科学发展观精神,理清发展思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思广益,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定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原则,着力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管理和搞好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2、要积极开展强基行动。要以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三级联创”、“党员科技共富奔小康”和“双培双带双示范”等主题党建活动为载体,以“升级进档,科学发展”活动为抓手,以“五个好”为标准,采取思想、组织整顿相结合的办法,狠抓各村软硬实力的提高。

3、要做好大学生“村官”和乡机关干部驻村工作的落实,为基层党员干部做表率,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多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时,要积极探索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设立党组织,创新党组织设臵形式,提高农民合作化组织服务水平。

4、要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引导全乡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扎实推进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群众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为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提供强力组织保障,彻底消除两头热中间凉现象。

第四篇:两当县特色产业发展汇报

两当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县委、政府始终立足实际,重点发展一主四辅产业和食用菌产业(一主为核桃产业,四辅为中药材、蔬菜、畜禽和烤烟产业),并着重抓好“三个全覆盖、三个重点片带”建设(实现核桃、中药材、畜禽全覆盖;发展以川坝河谷为主的蔬菜产业带、以深山林缘区为主的菌业发展带、以浅山丘陵区为主的烤烟产业带),依托农业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借助双联行动,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使我县特色产业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目前,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在经济林综合管理示范基地建设、土地流转、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我县特色产业取得的成绩

目前,全县烤烟种植58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67000亩,生猪存栏38771头,牛存栏16500头,羊存栏5200头,鸡存栏153000只,大鲵养殖12000尾,发展食用菌520万

袋,发展以红豆杉、白皮松为重点的珍稀树种苗木繁育500亩。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54个,其中农业27个,林业2个,畜牧养殖业22个,渔业3个。我县特色产业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林综合管理示范基地建设

近几年来,我县主抓核桃产业,使全县的核桃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目前已经打造10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的核桃高接换优示范园一处(西坡镇苍坪村),5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的核桃高接换优示范园三处,并且打造了显龙乡王堡村、鱼池乡上滩村、左家乡左家村、西坡镇东坡村、苍坪村、城关镇香泉村核桃树综合管理示范点5处,在示范点及双联活动的带动下,全民动手齐参与,实现了核桃综合管理全覆盖,管护核桃树420.65万株,21.33万亩。在核桃树综合管理上做到了“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树”。

(二)土地流转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土地搁置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一实际,我县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有偿使用的工作思路,专门出台了《两当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两政发[2013]121号),明确了土地流转操作流程及农户应享受的义务,加快了我县的土地流转工作,优势特色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采取的办法2 主要是建设示范基地或种植园区,农户向企业或者合作社转入土地,从而引导和带动其他农户加入,发展规模经营。形成了如鱼池乡的玫瑰种植园,杨店乡的灵官村育苗基地云屛乡广金工作站的猪苓种植、站儿巷镇的东林生态养殖园、左家乡的黄波食用菌种植示范园、杨店乡左家乡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等。目前全县土地流转已达到8600多亩,其中育苗流转1890亩,烤烟流转890亩,中药材流转550亩,食用菌种植流转480亩,畜牧养殖流转340亩,玫瑰种植流转93亩,其他用途流转4357亩,极大的促进了我县育苗、烤烟、中药材、食用菌、畜牧、特色种植等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化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运销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由去年的3家增加为现在的6家。目前主要有以中药材加工为主的两当兴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发展中药材种植1000多亩,带动农户1500余户,2012年中药材饮片产量达1200吨,销售收入650万元,税后利润达78.61万元。以生态养殖为主的两当县东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公司生猪存栏量为1500余头,带动周边的养殖户达150余户,2012年生猪产量达165吨,实现销售收入266万元,税后利润达59万元。以蜂蜜生产为主的两当土产公司,创建了全国闻名的狼牙牌蜂蜜,并通过了全国原产地地理位置认证。目前公司发展养蜂20多万箱,带动农户500余户,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90万元,税后利润达43.87万元。以核桃深加工为主的两当县民乐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发展农户164户,2012年产品产量达324吨,销售收入722.6万元,税后利润达37.24万元。以林业和畜牧业养殖为主的陇南兴华农业综合技术开发试验场,每年能提供优良苗木50万株、药材12吨、优质畜产品800头,带动当地农户103户,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762万元,税后利润达26万元。以从事香菇、平菇、双孢菇、杏鲍菇、金针菇、鸡腿菇、木耳的原母种研发和食用菌销售的为主两当县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12年11月,目前公司种植食用菌350亩,带动全县食用菌养殖户350户,全县种植食用菌已达520万袋。截止到今年10月份,共实现销售收入 元,龙头企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两当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增强了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新型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

近年来,我县的新型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显著增加,种类包括食用菌种植、育苗管理、畜牧养殖、猪苓种植等,在众多的经营组织中黄4 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的发展模式最为典型。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与县上合作,由县上为其提供厂房、厂地、生产车间,由公司提供菌种、技术、设备和销售市场,按照“公司+示范园区(基地)+农户”,探索出“1+8+X”(即1个示范基地、8个适宜乡镇、辐射带动的农户)的发展模式和“1/4”经营模式(即企业产前投入1/4,产中全程技术指导,产后效益分成1/4)。公司与每个种植户签订了合同,合同上明确规定了公司实行最低保护价每斤2.5元的回收价格,使农户的种植风险降到最小。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两当县种植户对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性,还为每个乡镇派遣了技术员,跟踪指导种植户栽培食用菌的各个环节,大大提高了菌棒的发菌成活率,增加了种植户的种植信心。目前,全县已发展种植户350余户,发展食用菌约520万袋,实现销售收入 元,企业投入 元,为农户增收 元。推动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新型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步伐。

二、存在的不足

我县虽然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不足。

一是特色品牌尚未形成。不少产品在县内是特色,但到了县外、市外就没有多少特色和优势,缺少真正叫得响、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和拳头产品。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一是缺少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层次低。龙头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档次不高,5 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少,不适应大市场的要求。二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小,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低,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开拓能力弱。三是农业龙头发展资金不足。龙头企业融资贷款困难,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大多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加工能力受到制约,市场营销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完善。全县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不紧密。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品牌意识和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发展特色产业,是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发展特色产业上,应该把增长点放在加快科技进步上,把着力点放在推进产业化经营上,把落脚点放在促进农民增收上。

一要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特色产业发展。把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抓住国家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全省开展双联行动的有利时机,对乡村做到“五个一”,即理清一个好思路、制定一个好规划、建设一个好班子、发展一个好产业、一年帮扶一个好项目。按照“人无我有、人6 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思路,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实施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一乡一业或一乡多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大力发展专业生产,建设特色产业园。同时,政府要根据实际,积极引导,从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二要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提升发展动力。与相关单位联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与转化,以市场的需求引进优良品种,改进种植模式。定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打响特色产业品牌。

三要做好营销文章,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以营销市场建设为重点,促进商品流通。在培育和发展现有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根据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地理、交通优势,在交通便利的乡镇规划建设一批交易市场,搞活农特产品流通。建立销售服务网络,落实人员加强与外地商家的联系,在周边城市建立营销网点,扩大营销领域。

四要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要从政策、科技、服务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着力引导、扶持、培育一批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逐步发展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引导公司与农户结成紧密型的经济技术共同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拉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问题,减少生产盲

目性,降低技术、市场风险。进一步鼓励本地农村有能力的人创办特色农产品基地或加工企业,使他们尽快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五要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快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提供服务、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和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规范运作。加强引导,积极扶持,加强管理,逐步规范,架起农户与龙头、农户与市场的桥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五篇:现代高效农业考察报告

现代高效农业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现代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市高效农业发展质态,11月8日—11日,市委常委、秘书长田洪同志率领县区分管领导和部分农口部门负责人,赴**省学习考察,本人有幸一起同行。

一、考察活动基本情况

这次考察活动以学习**现代农业、农业产业

化发展情况为主题。考察期间,大家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先后考察了从化友生园林有限公司、从化大丘生态农庄、从化田心蔬菜园、番禺农业科学研究所、**东升菜场、汕头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汕头白沙畜禽原种研究所、汕头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科研机构。同时,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现场咨询等形式,了解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看到了都市农业的光明前景,目睹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惊人成就。通过考察,大家既有深刻的直观感受,又增加了理性认识;既有思想观念上的冲击和触动,又学习借鉴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新经验;既看到我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和不足,又增添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二、**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一是注重科研创新。我们所考察的几个地区,无不在新品种开发上不遗余力。例如:汕头市蔬菜原种研究所和畜禽原种研究所分别拥有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长期专注于新品种的开发和培育,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蔬菜原种研究所培育出四十多个蔬菜新品种,畜禽原种研究所在保护好狮头鹅品种的基础上,相继培育出灰羽狮头鹅、白羽狮头鹅和白沙鸭等优良品种。

大丘生态农庄自1997年起,致力于火龙果新品种的培育和开发,经过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先后培育出三代“大丘”牌火龙果。产品味美多汁,甜酸可口,果肉滑嫩,口感极佳,被誉为“中国最香甜的火龙果”。加强农产品品种创新,是**省现代农业能够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关键。

二是设施装备先进。**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番禺农业科学研究所建立了自动化控制中心,装备有气温控制系统、自动化室外活动式遮阳系统、湿帘—风机通风系统和喷淋喷雾系统等现代化设备。同时,还从以色列引进了全电脑自动化控制灌溉施肥系统,通过施肥泵根据可编程控制器上设置的滴灌施肥程序,自动向灌溉系统加入肥料,实现了水、肥管理精确可控和光、温可调的智能化管理。蔬菜工厂化育苗温室大棚采用无土基质和自动化控制营养液滴灌的肥水管理模式进行现代规模生产。

三是经营理念超前。近年来,**省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变为集生产、销售、展示、科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园区,成为旅游业的新宠。走进从化宝趣玫瑰园,三百多种玫瑰花让我们置身于鲜花的海洋,大红色的超极红、红边黄底的阿班斯、白色的坦尼克、粉黄色的香槟、粉红色的伊甸园、桃红色的水蜜桃王等赏心悦目;充满欧洲风情的花仙子广场、使人震撼的万朵玫瑰墙、世界上最长的玫瑰长廊和见证爱情的心连心玫瑰结,让人流连忘返。这已不完全是农业生产基地,而是游人纷至沓来的休闲度假好去处。

四是坚持标准生产。标准化生产是确保产品质量的源头。为保证产品质量,东升农场专门设立产品质量化验检测中心,对每一批生产的蔬菜进行检验检测。同时,公司坚持标准化生产,先后制定了包括选种、育苗、生产、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制度和操作规程,以及芥兰、甜玉米等15项无公害蔬菜企业标准和4项绿色食品生产规程。

五是政府大力扶持。为做大做强万亩鲜切花生产示范基地,从化市不遗余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基地内的水利排灌设施、电力设施、通讯设施、机耕路网、有线电视设施等农田标准化基础设施,以及基地内公用变电房、保鲜冷库、包装车间、物流配送中心、科研展示中心等公共设施,统一由政府负责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同时,整合各类投入资金,不断加大对花卉龙头企业、出口企业、科技创新性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它们加快发展。

三、思考和启示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实施“三新”工程。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坚持科技进步,注重技术创新,用科技来支撑农业的发展。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转,堵缺补淡,以优取胜”的理念,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增强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能力。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目前。我市高(来源:

水城县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汇报材料汇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