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中国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建议(五篇范文)
编辑:逝水流年 识别码:14-875423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6 23:05:2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建议

我国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建议

前言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好转,但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微生物污染、环境污染、种植和养殖过程的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食品经营秩序不规范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食品无照经营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食品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尚未全面形成,大量“三无”、过期、不合格食品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纷纷流向农村市场。调查显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投诉解决方案的满意度仅为30%左右;部分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不愿意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方面加大投入,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但只是挂在墙上而已,并未付诸实施。农村市场经销的食品中,散装食品所占比重达30%以上,23.8%的包装食品没有标明保质期,19.2%的店主对过期食品选择降价销售,生肉销售大多没有保鲜措施,落市后第二天继续拿出来出售。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 的威信,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农村食品安全状况不容忽视。

一、我国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商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是以往的商品短缺,流通不畅,取而代之是较为便捷的乡村交通网络,遍布于城乡结合部及各乡镇的各类小商店、小卖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大有成“消废市场”之势。

一是经营者素质不高。由于近年来农民负担加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从而导致了农村食品经营主体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有的甚至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法律意识极端淡薄,观念老、思想旧。只追求纯粹的利益,唯利是图思想严重,对食品的质量几乎没有安全意识,“有吃总比没吃好,吃了只要死不了”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是放纵了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泛滥的主要原因。

二是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小农意识强烈。虽然当前农村的经济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农村和城市还存在较 大的差距,农民的消费水平仍然十分低下,在消费过程中属于弱势群体。农村消费者受自身经济条件和环境限制,集市和附近小卖部仍然是者其购买商品的主要地点。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因素,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并且制假者在包装、装潢上大下功夫,鱼目混珠,使农村消费者识别困难。即便是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大多出现投诉无门,求助无路的现象,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加之与经营者多是本村的乡亲,邻里意识严重,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为制假售假者以可乘之机。

三是制假售假者的向农村市场转移。近年来,各职能部门加大了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但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为了逃避执法机关的打击,各种制假售假的方式也越来越隐蔽,手段也越来越高超,大都披着合法的外衣,掩盖其制假售假的非法目的,并把制假售假的市场转移到了农村市场,充分利用农村消费者不成熟的消费观念达到其牟取暴利的目的。各种假冒伪劣食品凭着低廉的价格,精美的包装,虚假的标识(标注),在农村拥有广阔的市场,并有愈加泛滥之势。四是农村食品经营主体点多面广,职能部门鞭长莫及,难以有效地实施监管。农村食品经营主体主要分布在各乡镇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院子,大部份农村食品经营主体规模小,投资少,经营场所多是以自家住房或在乡村公路边搭建临时经营点,经营区和生活区没有明确区分。并且多数经营户经营的商品总价值只有1000多元甚至只有几百元,致使对农村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的查处难度加大,处罚不到位。而农村工商所辖区范围广、人员少,工商所除了履行市场监管以外,还要履行其他职能,也是导致农村食品经营户监管脱节的主要原因,给制假者向农村推销假冒伪劣商品以可乘之机。

五是农村市场监管缺位。一是监管执法部门大多是“有头无脚”,多数到县一级就断层了。二是农村基层监管部门设备相当落后,基本没有检测设备。在日常监管中,监管人员仅凭肉眼对市场进行检查,遇上食品标志不清、不齐,未标注食品名称、厂名、厂址,没有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的还看得出来,但对于食品是否符合规定,食品的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食品的卫生指标是否合格没有办法检测,致使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 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流向农村市场。三是相关监管部门责任意识不强,对农民的生命健康重视不够,没有真正将农民的生命健康放在头等位置。

二、加强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的对策和措施

农村食品安全是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只有通过有效的监管模式,打防并举、堵疏结合,充分实现各部门职能到位,确保农村市场食品安全,是当前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完善食品安全立法。我国目前有《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近20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国务院制定实行了《农药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40部相关行政法规,农业、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还出台了近150部相关部颁规章。这些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可谓不多,也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问题是这些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协调性差、法律法规内容滞后、食品安全法部分重要制度欠缺、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能力弱等许多缺陷。法律法规虽多,但体系并不完整。各监管部门各管一段,又在职能上有所 交叉,谁都在管,谁都能够依法监管,就是谁都管不彻底。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国尚没有一部覆盖“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条的食品安全法,推动新的《食品安全法》尽快出台已迫在眉睫。

(二)加强和完善农村市场食品经营主体和商品准入制度。在现有基础上,把对食品生产经营的主体准入管理重点转向农村,农村食品经营主体除了严格的前置审批,还必须高度重视其经营场所和经营规模的审查,如果在登记时,只重视对农村经营户的形式审查,追求发展的数量,势必导致农村食品经营主体的小、散、乱。因此,在对新申请从事食品经营的,除了加强其前置审批外,还应该对申请人的经营场地、经营规模、个人的诚信程度进行充分的调查,把在城镇不断完善的商品准入制度推向农村市场,指导、帮助农村食品经营户正确地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准确掌握其商品的市场准入信息和方法。

(三)加强农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一是加快推进大型农贸市场及相关企业自检体系建设,积极经销企业建立严格的进货检验制度,配备必要的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形成有害物超标食品市场退出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委托检验制度。大力推动没有自 检能力的企业,向依法设立的社会中介检测机构主动送检;三是进一步完善食品运输源头检测制度,严把卫生质量安全关,未经检测机构抽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不得进入市场流通;四是建立健全农市场卫生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四)建立农村经销企业信用档案。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经销企业信用档案,运用市场规律,让企业将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化为自觉意识。以商务部电子政务系统为依托,运用信息技术,以肉、菜、酒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为重点,在已有试点企业基础上,继续完善全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工作,构建信用监督和失信警戒机制。

(五)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和消费知识教育活动,引导农村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消费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使农村消费者具备正确的消费知识和正确消费观念,真正达到提高农村消费者自我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农村消费者识假辨假的能力,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的目的。

(六)进一步完善农村消费者维权网络。把消费维权活动开 展到村社,逐步建立农村维权网络,把12315的影响力渗透到各乡镇及行政村。要逐步在有条件的行政村设立消费维权联络点,负责对农村食品安全的信息收集、商品质量监督、一般消费纠纷的调解和日常的工作联络等。通过有效的社会力量监督和完善的消费维权网络,使农村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

(七)在打击和取缔农村无照经营食品的同时要及时披露食品安全的不良信息。要注意收集来自于政府的权威检测机构、工商、质监、商务,或其他渠道的食品安全不良信息,可以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或利用散发宣传材料、板报等,在农村场镇的赶集天向群众披露涉及食品安全的不良信息和资料,公示一批假冒伪劣商品名单,使农村消费者能够及时掌握假冒伪劣商品的相关信息,切实做到打防并举,堵疏结合,防范于未然,才能有效地构造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使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无容身之地。同时,加强各部门间有关企业食品安全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并及时对外发布。

三、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相关建议 农村食品安全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没有一套长效的监管机制是万万不行的。而构建一套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需要各监管部门加强组织协调,上下联动,共同努力。

一是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推动《食品安全法》尽快出台,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抓紧修订《全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依法加强畜禽屠宰管理;研究制定《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严格加强农产品的准入管理,控制农村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源头的食品安全。其次,还应尽快填补在农村市场监管、农村市场预警机制、散装食品管理、不安全食品销毁制度等方面的法律空白,制定出一整套适应我国农村市场现状的法规制度。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参照国际食品安全法典,制修订一批当前农村市场食品安全急需标准。

二是加大对农村市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我国农村经济落后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农村市场基础差、底子薄,市场的硬件设施设备很简陋,只靠农村市场自身发展去完善自身硬件建设是不可行的,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市场在检测设备、卫生消毒设备、储藏保鲜设备、道路、交易棚(厅)和信息服务方面的资 金投入,保证商品交易可以在基本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并降低或免除市场税收,促进农产品流通,降低农民生产成本。

三是统一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加大执法力度。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由工商、卫生、质检、食药、商务五个部门分头管理,各负其责,多头管理带来的权利争抢、责任推诿现象在农村表现得更加严重,国家应当统一全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并贯彻到基层农村,增加对基层机构在设备、人员、技术方面的投入,为加大食品安全执法力度提供保障。并同时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促进监管机构有效履行职责。

四是搞好农村市场布局规划,推动固定集市和连锁市场的迅速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商业连锁流通网络。从全国来看,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产品产地和农产品销地,在市场建设上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差距比较明显;同时,与销地市场相比,产地市场基础设施条件、经济效益都比较差,明显处于发展滞后状态,是当前农村市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积极推动大型固定集贸市场和农村市场连锁化建设,培育城乡一体化商品流通网络,既扩大了农村市场的流通辐射范围和流通速度,又提高了商品的 质量安全状况。同时,也促进了农村产地市场的外部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针对农村市场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通报预警机制。农村市场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重灾区”,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其蔓延速度和蔓延范围都是严重的,所以在农村市场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通报预警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食品安全宣传和食品安全事故预警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对于我国农村市场现状,应积极发挥基层商务部门的流通管理作用,首先对农村大中型市场和连锁市场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定期收集交易和质量安全信息,统计分析后及时发布,引动消费。

六是加强对农村的食品安全宣传,逐步培养农民的安全消费意识。只有经常对农民、食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加强科学消费的有关知识的宣传,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鉴别和选购技能,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理性的消费行为。深入实施以保障食品安全为目的“三绿工程”,组织开展“绿色消费进农村”活动,采取有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宣传食品安全、健康消费等知识,积极引导,大力培育和确立科学消费模式,营造农村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引导社 会各届积极参与到农村食品安全的建设中来。

此外,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企业的自律作用,构建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以及研究机构的食品安全推动体系。在政府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的条件下,行业协会等各类非政府机构应担负更多的维护行业的整体声誉和促进发展的重任,以共同推进我国食品安全建设事业。

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这样才能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使农村食品安全形势日趋好转。

第二篇:202_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_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或就业问题,按其性质划分,大致表现为三种类型,即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在我国,一般性就业问题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和将来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同时,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又日趋严重。

(一)一般性就业问题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即人多岗位少,基本特征是“人找事”。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发展中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从理论和实际上说,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急需大量大学生,也就是说,在我国相当长时间内,大学生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二)结构性就业问题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具体说来,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不同学校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主要瞄准的是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甚至非北大、清华的不要。另外,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被用人单位以“批发”方式要走,而许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则只能“零售”。二是学历需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研究生比较“抢手”,本科生的需求基本持平,专科生则比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三是不同地区需求反差明显。越是经济发达、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大学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的量越大;越是经济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大学生,接收也不积极。

(三)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未能就业而导致的就业问题。它与结构性就业问题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相同的是:它们都表现为“人找事”与“事找人”。区别在于:结构性就业问题表现为有空闲的岗位,劳动者也有意去填补,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和技术,不能适应这项工作的需要,因而不能就业;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则表现为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尽管有岗位空着,自身也不缺乏从事这项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只是由于个人对这项工作不感兴趣或待遇低等原因,因此,宁肯待业也不愿去填

补缺额。根据研究表明,大学生找一个工作并不难,但要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则比较难。大学生并不是没有工作可找,而是不肯“贱卖”自己,不想把自己随便“嫁”出去,是想找一个“如意郎君”。自然地,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就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1.金融危机的余威使世界经济陷入了低谷,这无疑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外企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2.高校扩招影响: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2_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2_年145万,202_年212万,202_年280万,202_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预计今年全国毕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660万人。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等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6.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7.学生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2_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2_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8.文科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三、对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1.政府: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

二是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要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要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此外要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需要。

三是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要实施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托底安置;要认真落实取消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的规定,维护公平就业权利。

2.学校:

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可采取多层次多方面模式如精英模式-团体模式-制度模式-系统模式等去灌溉学生精髓,让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含职业适应能力)和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度。

其次,要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其一,由于高校招生的计划始终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因此,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都必须改行。如果没有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这些学生就只能失业或待业。其二,无论是创业还是各类性质的创新,都需要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没有以广博为基础的“精专”不是真正的精专。纵观企业界、科技界、文学界及其他各界的成功人士,依靠单一学科闯天下而成功者几乎没有。

最后,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3.大学生:

(1)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不需要大学生,而是大学生们的主观取向与客观需要不匹配。几十年来国家统一分配的就业方式使人们的创业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和某些舆论导向的影响下,又使许多学生在择业上形成了“就东不就西”和“就高不就低”的观念。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而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少有人问津;把注意力都集中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高收入、高福利单位,而对广大的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则不屑一顾。如果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改变,这种假性就业难的现象就很难消除。

(3)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篇: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建议

题目: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建议

食品分析与检验论文

学 院: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专 业:生物技术 班 级:1123301

学 号:201120330134

姓 名:赵光明 指导老师:廖晓峰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一日

目 录

目 录............................................................1 摘 要............................................................2

一、食品安全与人性................................................4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5

三、“救火”式的治理..............................................5

四、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6

五、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7

(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7

(二)校园食品安全................................................8

(三)旅行食品安全................................................8

(四)政府措施....................................................9

(五)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9

(六)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9

(七)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9

(八)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10

六、总结.........................................................10 参考文献.........................................................12

摘 要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禽流感”还有“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关键词:食品安全 安全监管 防患未然

Abstract

in our life,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food.In the promotion of green food, health food today, there are still some food there is a serious security risk.Continuously the occurrence of malignant accidents of food safety have caused people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food safety, to reexamine this has risen to national public safety height problem, must increase pair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ceaseless and thorough development of diet culture, people increasingly persification, food hygiene and food safet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Tonyred events”,“ avian flu” and“ Sanlu milk powder incident”,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jority of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Continuously occurring malignant food safety incident caused people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food safety, to reexamine this has risen to national public safety height problem, must increase pair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Key words: food safety,safety supervision to prevent,trouble before it happens

一、食品安全与人性

食品,说的普通一点就是人们每天吃的和喝的。具体指的是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安全的食品成为“问题食品”。

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的,关注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还有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氯氰胺。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了。生产商这样生产“问题食品”,我认为这不但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声誉。这样做无疑是一种羞耻,一种无能,一种人性泯灭的表现。

食品安全中出现问题,人们都会首先想到出售商和制造商。是的,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职,但他们不能丢失了人性;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竞争的是价格,但是他们不能向猪肉中注水;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民众之间有时会利益分配扭曲,但是他们不能拿消费者的健康来负担。

企业固然有他们应该负担的责任,但是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也不能从旁而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来维护民众健康是他们的责任,有句俗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者,建立食品安全体系是重中之重,如今《食品安全法》已让部分民众吃了颗“定心丸”。食品安全已有标准,但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标准”,有时是标准不能落实,因为个别地方官员、领导和生产制造商“勾结”,有所谓的免检产品,不用检查就发放卫生许可证,直接出售。4

这样可以说不为党负责,不为人民负责。

消费者自身的防范意识、自我安全健康保护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买食品不能单纯的相信吹嘘的广告:质量第一,等等的。从某些消费者理解到,他们全凭广告,坦言道:有质量第一的谁还买质量第二的食品?话说回来,自己不对自身健康负责,何人还会关心你?

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在如此严峻的问题面前,为什么还要出现“问题食品”?所谓的人性都到哪里去了?作为自然界生物链的最顶端,我们不是自食其果吗?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202_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2_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2_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2_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2_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在202_年还进行了全国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并相继制订了各种法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等,可见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着铁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来,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正如紧接着上演的含有“三聚氰胺”成份的食品不断曝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我们提心吊胆。

三、“救火”式的治理

我过去,对生产销售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治理整顿没有做到法规化,制度化,而是“救火”式的治理,哪里发生问题治哪里事情过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因而制假售假屡治不绝,屡禁不止,甚全有愈演愈烈之势。食品安全关系

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几年来,被公开曝光生产和销售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层出不穷,受害者成千上万。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当前法律的盲点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谋取不法利润。当前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观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险,而且当前的政管力度尚需加强也是原因之一,个别地方政府处于对保护地方利益或一己私利的考量,对于食品造假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更加助长了造假者的嚣张气焰。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道德观无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

纵观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有效解决当前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四、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五、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1、创新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能力,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务求在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加强现场监督检查、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加大监督抽验力度、创建示范工程、强化重大保障、推广农村50人以上集体聚餐报告指导制度等方面取得实效。

2、通过请专家解读、办班培训、研讨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业务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执法人员熟悉相关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要求,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科学监管、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

3是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并督促、检查、指导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强有关法律知识的 7

学习,提升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守法经营、诚信经营,营造“企业支持、百姓欢迎、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

(二)校园食品安全

1、突出重点排查,及时整改隐患。根据后勤服务的特点,该中心突出餐饮、水电、物业、交通运输、医务等安全重点,组织有关人员,不定时对食堂及服务网点等重点场所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对检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及时分工专人整改。

2、定人定点监管中心调整增配了餐饮管理人员,做到大食堂都有一名专职人员定点监管,检查督促食堂及服务网点不加工已变质或有异味的蔬菜、肉、鱼、蛋、禽等半成品,不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原材料,并做好食品留样专人、专具登记管理;检查督促各食堂和服务网点工作人员持有效健康证上岗;检查督促各食堂和服务网点工作人员经常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同时在各食堂醒目处设立“食堂监管责任人及联系电话”标示牌,师生发现食堂饮食卫生安全有问题时,可随时拨打电话投诉,要求及时解决问题。,确保饮食卫生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直接关系到学校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学校后勤服务重中之重的工作。在没有增加学校财力支出的情况下,该

(三)旅行食品安全

1、不宜购买流动商贩出售的食品,要在正规、有信誉的商场、超市购买。注意看食品经营者是否具备《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及所售食品检验合格的证明。

2、购买食品时,尽量选择预包装食品,索取并保留好相关单据,如出现问题可作为投诉或申诉的重要凭据。

3、查看食品包装是否存在破损或外漏的情况,是否有受胀起鼓的现象,若有此现象,表明食品可能已被污染或变质。

4、看包装和标签上生产厂家的名称、地址、电话是否齐备,是否标注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否注有配料表、生产批准文号、QS标志等,还要注意贮存条件提示。

5、购买进口的预包装食品,要注意看是否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还应当看包装上是否载有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国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6、注意直接入口食品是否采取防蝇、防虫、防尘等防护措施并使用专用售货工具销售。

(四)政府措施

建议政府出台国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白皮书,从宏观角度对食品工业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分门类分阶段地提出目标与方针。目前,国务院已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大多数省市政府也已针对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提出实施意见,希望国家对食品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有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导向。

(五)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

提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根据地方特点确定种植、养殖结构的宏观计划,有机地组织各地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并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和舆论导向支持。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继续推广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六)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

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名优产品生产,扶持规模化、集约化的食品企业集团,强化“原料——加工——流通——销售”的全程质量管理。建议在全行业推广ISO、HACCP认证,实行质量体系化的管理,并以此作为市场安全准入的“一票否决制”,取缔不具备食品安全生产条件的加工企业。

(七)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应由政府统一组织,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

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

(八)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消除“见怪不怪”现象,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就像治理交通安全一样,全民努力。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仅仅靠完善食品监管体制是不够的,从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商人的一种道德缺失问题。厂商何以追逐财富,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弃之如敝履?这些事件损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挑战了社会文明的底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决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决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

六、总结

原来食品安全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可能正在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我想,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才能制止这些问题的出现。

一连串的食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这一国之根本的关注和担忧。仔细回想这一连串的食品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而是目前特殊条件下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做到执法不委托,监管不推托,应急不懈怠,监管职责无缺位、监管区域无盲点、监管对象无遗漏、监管环节无断链,依法依规整顿,切实解决餐饮服务监管中的突出问题。

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必须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所存在的问题,填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和盲点,加大 10

执法力度,使食品安全问题能够有法可依,同时为道德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道德建设,只有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Z].198219 1 [2] 吴宏伟 1 加强我国食品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 ] 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_ ,12(4)∶295 1 [3] 包大跃 1 食品安全危害与控制[ M ] 1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_ 1 [4] 卫生部 1 食品企业 HACCP 实施指南[J ] 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_ ,14(6)∶43 1 [5] 吴 坤 1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M ] 1 第 5 版 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 202_ ,348 1 [6] 卫生部 1 关于 202_ 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情况的通报[J ] 1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_ ,18(3)∶269 1 [7] 申茂向 1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 保障我国食品安全[J ] 1 中国卫生法制 ,202_ ,10(1)∶18 1 [8] 张 兵 1 食品安全重大课题简介[J ] 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_ ,17(5)∶579 1 [9] 卫生部 1 关于印发《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的通知[J ] 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_ ,16(1)∶71 1 [10] 王茂起 ,刘秀梅 ,王竹天 1 中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研究[J ] 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_ ,18(6)∶491 1 [11] 王选平1 中国卫生监督体制研究[J ] 1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2_ ,13(1)∶13 1 [12] 卫生部 1 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规范[J ] 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_ ,18(3)∶259 1 [13] 杨明亮 1 当前食品卫生监督执法的难点问题及讨论[J ] 1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2_ ,13(4)∶255 1 [14] 王选平1 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法定职责[J ] 1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2_ ,12(5)∶323 1

第四篇: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202_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管理0901 陈凯荣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双汇瘦肉精、老酸奶果冻事件以及毒胶囊事件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本文在收集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基础上,经过仔细分析,得出了这些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期待本文对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关键字:食品安全

食品事故

加强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必需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然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堪忧,近几年来有影响力的食品安全事件就有如下几件:

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 双汇瘦肉精事件 台湾塑化剂事件 牛肉膏事件

南京的鸭血黑作坊 老酸奶果冻事件 毒胶囊事件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几乎涵盖了整个行业,并且有从食品行业到药品行业扩大的趋势。

我认为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原料污染问题。前几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药残留、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

2、小企业黑作坊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多而且经营秩序混乱且极度不规范。由于食品经营企业数目巨大而且规模较小,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南京财经大学202_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其安全性又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所以新技术新资源的使用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可分为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6、食品质量检测水平较低,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管理混乱且有交叉,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7、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对策: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和科学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体系。

2、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行业生产企业准入制度。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并对行业内企业采取准入制度,严格管理食品生产企业的信用水平,确保食品安全质量。

3、推进食品质检部门的体制改革,将各部门进行整合,构建一个专门的食品监督机构。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将原来分散的监管机构进行整合,考虑成了一个专业的食品监管机构,确保分工明确,监管职能清晰,以此来提高食品行业监管水平。

4、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5、加强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在发现不法企业或个人生产或销售违反食品监管条例的行为时,应依法加大惩戒力度,将食品安全领域的食品安全犯罪成本提到最高,让不法分析望而却步。

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目前正日趋完善,但是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的相关机构必须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加大食品卫

南京财经大学202_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而努力工作。

(陈凯荣,男,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专业,管理0901,联系电话***,邮箱1032155924@qq.com)

第五篇:国内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国内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物中有 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中国食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还是有一些食品安全问题。

1、国内食品安全现状

1.1食源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因摄入被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因致病菌、病毒、寄生虫、有害化学物质和生物毒素所导致的各种疾病。这些食物污发生于“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中的各个环节。因食源性感染和中毒而造成的疾病表现症状各不相同,既有轻度症状(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也有严重和威胁生命的疾病(比如,肾和肝功能衰竭、脑和神经疾病、瘫痪和癌症)。

202_年6月1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司长苏志在今日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工作进展情况时表示,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设置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1600余家,全年共接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1001起,救治患病人数14413人。苏志说,监测显示,化学性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下降趋势,致病性微生物仍然是主要病因,宾馆饭店、食堂等集体供餐场所是主要暴发场所。此外,误食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中毒是主要致死原因。

中国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建议(五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