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社区搭台 居民参与 构建文明祥和幸福社区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14-874646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6 11:35: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社区搭台 居民参与 构建文明祥和幸福社区

社区搭台 居民参与 构建文明祥和幸福社区

昌吉市绿洲路街道绿园社区党总支

绿洲路街道绿园社区成立于202_年1月,辖区总面积0.1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914户5130人,有汉、回、维、哈等13个民族,社区党总支下设9个网格党支部,直属党员82人,其中离退休党员67人。辖区有物业小区3个,商业网点92个,属纯居民社区。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2人,办公服务场所220平米新扩建418平米。近年来,社区党总支以落实“六民”工作机制为核心,依托社区“主题教育、文化教育、特色教育”三大教育基地,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上想实招、求实效,积极探索出了以各类文体活动为纽带,三大教育基地为平台,党员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为辅助的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以“主题教育”为核心,提升居民综合素质

根据社区居民身份各异、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将居民分为经常参与型、时而参与型和不参与型,采取分类主题施教法。一是集中主题教育。针对经常参与型的党员和居民,将他们纳入正常的社区党员学习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群众面对面教育活动,采取“每月一主题”的形式,增强居民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开展了以不同内容为主题的联谊座谈会、以“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的公民道德建设月主题签字仪式、以“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以“我是党员,向我看齐”为主

题的教育等。二是特定主题教育。针对时而参与型的居民群众,党总支采取以宣传促教育的形式,开展“讲正气、讲团结、讲大局”、“比学习、比奉献、比稳定”为主题的 “三讲”、“三比”等主题教育,在社区醒目位置安装党报党刊宣传栏,每天由专人负责张贴昌吉日报,确保居民能够及时了解当天的新闻,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昌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通过社区党报党刊专栏,来带动居民接受教育。三是帮扶主题教育。针对不参与型的居民,通过积极参与党员和居民采取“一帮一、一带多”的主题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带动,从而使他们逐步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我们还采取党报循环利用法,将看过的报纸由街道专人当日整理成册,在次周向社区集中传送一次,社区将传阅来的党报党刊赠送给平时表现积极、工作热心的志愿者,让他们相互传阅、学习、讨论,使党的声音及时得以传达,实现党报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以“文化教育”为纽带,增进居民群众感情

一是典型引领,扩大群众参与的覆盖面。结合辖区人员实际,挖掘有特长的群众并与他们加强联系,发挥群体优势,建立了书法、绘画、文艺、柔力球、乒乓球、曲子队等6支业余文体队伍,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以“花为媒、邻里情”、纳凉晚会、春联赠送活动等不同内容的邻居节活动,以社区居民自编自排自演娱乐节目为主,与小区物业站联手,在小区广场演出,将健康积极向上的民俗文化融入居民生活。

二是寓教于乐,吸引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文艺活动。以“居民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各类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图书室为阵地,“让艺术走近百姓,让品位伴随生活”,邀

请新疆曲子剧团的老师,面向广大居民群众开展音乐、舞蹈等艺术培训项目,通过特色培训项目设置和互动性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为居民提供“零门槛”的文化服务。除本社区业余文艺爱好队、党员、居民编排的节目外,还邀请州歌舞剧团和新疆农职院等单位在社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社区6个业余文体队在社区小文化广场上自发活动,通过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形式,将身边的居民带动起来学柔力球、唱传统戏曲、欣赏书画艺术等,社区居民的参与人数不断增加。

三是示范带动,引导居民全面关注社区工作。突出老党员、老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强和居民威信高的两大特点,让老干部、老党员带动社区居民及家庭成员主动接受教育,发挥社区市民学校的宣传作用,组织居民聆听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我身边的好书记(玛纳斯县和吉木萨尔县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开辟社区市民讲坛,让社区老党员原市人大主任韩生禄同志讲解物业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组织以“我身边的好人好事”和“我骄傲,我是社区志愿者”为主题的座谈会,使老党员、老干部成为“政策理论的宣讲员,维护稳定的治安员,先进文化的传播员,居务公开的监督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让广大居民讲解身边居民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从而带动居民积极参与到实际生活中,促使良好的民风吹遍社区各个角落。

三、以“特色教育”为平台,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一是开展特色活动。在居民家庭中广泛开展“读书的人最时尚,读书的家庭最和谐”为主题的家庭读书活动,鼓励居民多看书、多读书、读好书。依托社区连续五年成功开展的邻居节活动这个平台,发挥家庭大舞台、老年艺术团、业余文化队等文化队

伍作用,举办拔河、厨艺大比拼、花卉展、手工艺品展示、居民座谈会、家庭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达到“让寂寞的楼栋热闹起来、让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让疏远的邻居亲近起来、让贫困的居民幸福起来”的“四个起来”的目标,促使“不分你我他,社区是大家”成为广大居民的共同信念和追求。

二是设置“景观”教育。采取街道拨付一点、社区筹集一点、包社区部门支持一点的办法,丰富社区图书阅览室的书籍,以文化图书资料站、州图书馆外借图书点补充书库内容,建立小广场警示教育基地,在街道和居民小区建立景观带,设立各类公益广告,在游园绿地内设置告示牌,开展公益提示语教育,在小区院内建立宣传专栏、在居民楼道建立了精神文明、计生等内容的装饰牌,通过文化景观建设,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党员、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活动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形成有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

三是建立服务网络。按照网格化管理的方式,社区将直管党员和进社区党员志愿者纳入网格党支部和居民议事协商委员会,作为社区收集信息的情报员,他们主动到楼栋失业人员、离退休职工家中和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中走访了解,送温暖,送政策、送真情、调解矛盾纠纷,为社区居民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四、奉献社区,凸显党员先锋作用

绿园社区党总支以先锋引领、共建和谐为主题,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为主线,设立了八类党员先锋岗,引导党员自觉领岗,承诺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解决居民实际问题,树立社区党员新形象。

一、结合楼道党员年龄大、热心肠、有空闲等特点,为身体较好的社区退休党员提供再服务岗位,推行“一长五员”工作岗位,搭建自我服务平台。“一长五员”即楼长、党员监督员、文明信息员、民情信息员、计生信息员、平安信息员。“一长五员”各负其责,带头“讲文明、讲政策、讲亲情、讲互助”,大力倡导邻里和谐,家庭和睦,居民家庭发生矛盾和邻里产生纠纷,由楼长和五大员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经社区党总支召开楼栋代表现场解决,使每个退休党员有事可做,有责可尽,有困可助。

二、即开展党组织向党员和群众承诺,党员向党组织承诺活动。社区党总支针对居民反映较迫切的问题,逐一立项,承诺完成时限,面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居民群众监督。在实施社区党员承诺服务的过程中,不求数量重实效,着力在细化定诺、承诺、履诺、督诺和评诺上下功夫,实行了兑现承诺销号制,对党员承诺建档立卡,承诺一件,登记一件,兑现一件,销号一件。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社区党总支成员、9个片区生活党支部书记,均签订了承诺书,并实现承诺事项公开上墙,接受党员群众监督,确保承诺事项一一得到落实。

三、在社区广大党员中开展“一树一助”活动,即树党员形象,助弱势群体活动。社区党员结合自身特点,任意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服务,服务居民、服务社区。活动开展以来,社区党员积极参与,争做先锋,在创建文明城市、扶弱帮困、和谐楼院 5

建设等热点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突出特色,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围绕社区居民关心、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打造“文明祥和幸福社区”,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不断丰富其内涵。

通过进一步完善社区便民服务网络,规范办事服务程序,社区为居民代办服务34项,使居民一来到社区就能享受到满意的服务和咨询等服务,202_年未发生一起因社区服务不到位而引起的投诉问题;通过推进“一长五员”的楼栋自我服务网络模式,实现家庭和睦、邻里一家亲。知民情才能解民忧,通过创新“两谈暖心”、“党性连心”、“亲情服务”活动载体,落实“党员党组织承诺制”、“关怀帮扶机制”、“走访慰问制度”,使居民担忧的事情优先解决,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跟踪解决,居民群众是幸福家园的共建者,也是和谐社区的共享者,社区党总支把“文明和谐社区”的特色内涵贯穿到“六民”工程中,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努力构建服务居民的第一平台,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积极打造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管理有序、服务功能完善、人际关系和谐、文明祥和的新社区。

第二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

归纳总结

一.研究方式:

1.问卷调查2.访谈3.田野调查4.入户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5.实地调查6.走访式的调查7.村名代表座谈会

二.调查内容:性别,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社区居民的受益情况,旅游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区位因素、交通、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社区制度,当地人口状况,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状况,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等。

三.社区参与内容:制定旅游规划、旅游项目设计和旅游决策,设计和建设接待服务设施,提供观赏接待服务,教育培训协调各部门关系,旅游影像监测评估,分享旅游收益,旅游资源管理和环境管理等旅游发展的全过程

四.社区参与的模式:

1.古村落社区参与旅游的“品”模式:通过客体对旅游体感知、理解、品位、体会等心理活动来鉴赏

2.给予委托代理理论的社区参与模式:景区将吃住行购委托给当地社区居民,发挥各自的特征

3.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模式:政府、社区组织、旅游企业、民间组织共同参与

4.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

5.由社区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

6.基层组织主导模式:对基层组织有较高要求

7.股份制运营模式:对社区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要求高

8.专业合作社主导模式:对农民素质要求高

五.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1.村民参与层次低、途径不多,参与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善,开发过程中村民的主体地位的不到体现,旅游利益分配不均衡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

2.社区参与不普遍,居民参与比较分散缺乏有领导力的经济组织

3.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不健全

4.缺少资金,缺少个人能力,缺乏经济的互动和收入平衡,缺乏相关机制的制度的保障

5.参与主体不平衡,参与领域不深入,局部参与主导地位,参与形式单一,参与意愿不强烈,参与信心不足,参与理念不明晰

6.民主意思淡薄,管理人员观念和知识水平限制

六.对策

1.建立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

2.提供社区参与机会

3.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政府提供各种培训机会

4.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景区的现代化

5.提高居民素质和参与能力,加强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以法律法规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6.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7.重视社区参与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规划与社区规划,强化社区参与要素,合理设计主客体 交往方式

8.关注社区发展和社区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区

第三篇:加强居民参与、促进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发轫于1990年代初的社区服务热潮。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202_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xx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始大规模推广。目前社区建设已进入整体推进、全面拓展的新阶段。

一、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讨论

1、政府的大力推动。应该说,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及“单位制”解体的背景下发生的,政府主要目的是寻求新的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寻求政治社会的稳定。对于高层决策者而言,宏观层面上的社会失范是下决心推进社区建设的触发因素。现代化进程本身所引发的动荡性,使得城市社区无时无刻不处于改革发展的风口浪尖。下岗职工、社会保险、老龄人口保障等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群体中会普遍产生被剥夺感,进而导致社会冲突和合法性危机。在基层政府官员看来,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带来的焦虑和迁怒,已经使得稍微的管理不力就会使社会冲突的负面效应放大。出于这种担忧,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的动机足可理解。可以说,政府的推动是社区建设产生重要原因和现实动力。

2、居民的渐进需求。单位制解体后,“单位办社会”所负担的多元化职能开始回归社区,体制外的民工、流动人口等社会空间急剧膨胀,加上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对社区安全、服务、环境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这种来自民间需求只是一种渐进的必然,和当前政府强大的推动力相比,参与途径与公~识的不足,使得今天居民建设社区的自觉力量相对弱小,这是一个典型的“强政府弱社会”的二元动力格局。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型,居民的需要会逐渐演变成为推动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在当今世界遍及各国的行政管理改革浪潮中,公民参与正作为治理(governance)理论的重要内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由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演变看来,居民参不仅是社区建设的主导动力,还是衡量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社区建设以人为本,人既是社区建设的客体,又是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发展”。同样的,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也就无所谓社区建设。一定意义上说,“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决定着社区建设的效果”。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和整合中,“单位”起主导作用,街道和居委会这样的法定性社区起辅助作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主要是参与工作单位的内部社区事务,而不是居住地的法定性社区事务。随着社会保障、医疗体制、住房制度、后勤服务等各项改革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单位”组织的复合功能逐步弱化,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日渐松散。与此相反,居民与法定性社区之间的关系却日益紧密。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中期以来,“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趋势更为明显。同时,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等也都促使居民越来越关注法定性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因此,居民的广泛参与在社区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居民参与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1、居民参与的广泛性越来越明显。广泛性是居民参与的基本要求。在这里,广泛性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参与主体的广泛,二是指参与内容的广泛。从参与主体来说,过去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活动的主要是指社区少数居民,驻社区的机关、团体、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基本不与当地街道、居委会发生关系。需要发生关系时,也多是由上级政府或各自的主管单位出面协调。近年来,三类主体都呈现出良好的参与态势。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对社区建设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除因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单位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外,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为主的社区议决机构的普遍建立,完善了社区单位的制度化参与渠道,调动了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杭州天水街道的下属居委会自建立由驻区单位领导和居民代表参加的协商议事会后,在社区范围内普遍开展了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环境市容联建等社区共建活动,形成了联片共建、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新格局。同时介入社区事务的各类非政府组织,如志愿者服务队、地球村环保组织、老年协会等也明显增多。从参与的内容来说,不再仅限于一些简单的健身娱乐活动,而是逐步向社区政治(如选举)、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等多样性发展。

2、非政治性参与是当前居民参与的主要内容。尽管我们可以简单地给出政治性参与和非政治性参与的定义,但在实践中要将两者加以严格的区分却是困难的。比如居委会组织社区成员讨论是否应该在居民区兴建一个自行车棚,从社区公共权力的角度看可以说是政治性参与,而从便民服务的角度则可以认为是事务性参与。一般而言,象选举居委会成员、各级人大代表和居民代表这样的事项可以毫无争议地归入政治性参与当中。虽然近几年各地社区居委会选举的力度有所加大,北京、上海、广西等地还开展了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试点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居民参与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何况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驻社区单位是不能参与居委会选举的。另外,政治性参与也排除了在社区开展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因此,政治性参与因不具经常性而不可能在居民参与中占据主要位置。与此相对应,有关社区环境、治安、卫生、文化等方面的事务性参与则因与三类参与主体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成为社区成员关注的焦点。

3、不同参与主体参与社区事务的情况差异较大。对社区居民

来说,社区事务与其关联度较强,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得不参与,没有选择的余地。比如社区环境卫生,只有本地居民最为关心,最愿意参与改善;那些工作单位在本社区但户口在所居住社区的居民,就不能在工作的社区行使选举权。驻社区的单位尽管也关心环境、治安等社区事务,但毕竟在空间上是相对封闭的,员工多数时间都是在单位内活动,下班就离开了这个社区,对社区大环境的要求并不迫切,由此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驻社区单位更乐意参与那些事关其切身利益或者影响其形象的社区事务。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事务有两种情况:其一,居委会、居民代表会议、健身队、体操武术队等社区内组织,因都是由本社区居民组成,一定意义上可划入社区居民的参与范畴;其二,社区外组织,由于普及性不足,其选择的余地较大,参与的范围较窄。就某一社区而言,只是其一定时间内参与的场所之一。总的说来,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外非政府组织的居民参与率和参与层次都较低,很少会涉及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社区居民依然在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中唱主角。

4、被动执行式制度性参与是当前居民参与的主要形式。在社区建设中,参与本身受到鼓励而非受到限制,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引导和规范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建设社区。换句话说,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制度渠道是畅通的。因此,一般情况下社区成员都会选择制度性参与。只有当社区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比较强烈时,才会出现非制度性参与的情况。从三类参与主体来分析,非制度性参与一般仅存在于社区居民当中。在制度性参与中,又以被动执行式参与为主。对社区成员来说,能否有机会参与社区事务的关键在于是否得到了社区管理机构的邀请。居民当中受到邀请最多的当然是受社区工作人员赏识的所谓社区积极分子,其次是居民代表,普通居民则很少能有机会参与较正式的社区事务。没有社区管理机构的认可,社区外的非政府组织要想进入社区开展活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从参与途径分析,社区管理机构和社区成员在居民参与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多数参与事项都是由社区管理机构组织的,社区成员主动要求参与的则很少。常常是社区管理机构感到有必要了,就召集全体或部分社区成员开会、布置、传达,或者是政府有关部门提了要求,街道和居委会又赶快组织社区成员落实。即便是在成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会的社区,什么时候开、讨论什么主题也都是由社区管理机构定。被动执行式制度性参与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社区成员参与率低、参与的层次较低。因此,居民参与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三、加强居民参与的可行性举措分析在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低频度以及假性广泛等难题是正常的。这促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面对当前不尽如人意的居民居民参与现状,应当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自治,真正还权于民,努力构建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整合平台,培育、引导、保护居民的居民参与热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居民居民参与机制。因为,居民参与主要缺乏一个把居民参与从可能变为现实的转化机制与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强居民参与和深化社区建设的实质与其说是管理体制改革,毋宁说是意义更为深远的政治制度创新。从各地实践来看,如何有效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构建参与广泛、功能完善、和谐高效的社区管理新体制,是社区建设中一个重大而又不能回避的现实课题。

1、有限政府理念的确立。中国的社区成形“后发”于西方,适度的国家主义倾向或许不失为一种阶段性“后发优势”。但是公民社会的成形依赖的是从内部建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不必过于仰仗来自外部的国家强制力量。因此要强调两个维度上的“有限政府”理念。一个是时间纵向上的。和西方城市社区一样,中国社区建设官民二元动力机制也是动态的,构建公共空领域的需求迟早会让政府的触角退让――这只是时间问题,政府必须未雨绸缪,因势利导。其次是空间横向上的。政府对社区事务的干预是有限度的,基层政府必须超脱各种利益,专事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明晰“恺撒”与“上帝”之分――不能说管得少的政府就一定是好政府,但是管得过多的政府肯定不是好政府。政府不管,谁来管呢?把这些任务转移交给非政府组织就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2、基层民主的扩大。公民参与包括政治参与和对公益事务的参与。它一方面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壮大,弥补国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时动员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通过利益整合、表达来催生公民社会、推进民主进程。当然,对于尚未成熟的社区而言,参与社区公益事务的可行性更大。此外,由于公益事务非常贴近个人生活,相对远离宏大的政治话题,所以扩大公民参与甚至比城市街道“直选”等建议显得更具有现实性。而它的稳妥行和催生民主观念的特质,则更具有本质上的意义。在居民参与中,利益是参与的最重要的驱动力。当居民感到社区与他的利益息息相关,参与能够有效维护其利益时,自然就会萌生参与社区事务的动机与期望。反之则会出现不参与或假性参与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特别是政治、福利、保障功能等,降低职工与单位之间的依存度,使居民除工作之外的其它利益关系都能在社区得到体现。

3、社区自治制度的建立。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界定,居委会是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但在实际的社会组织运行中,基于社会控制的需要和长期计划经济下城市管理体制的惯性,大多居委会已经事实上成为街道办事处的腿子。因此,对现行的组织法进行修改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十分重要。关键在于通过制度的确立和修正,使得公民参与获得法理的保证。对官员们的建议在于,极端地讲,最有效的政治领导和社会控制是利益的一体化,而只有通过积极的公民参与,利益整合才能实现。居民参与的最佳路径依赖是居民自治,而居民自治又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依托。因此,推进社区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强化行政管理,“管”好居民,而是为了加强社区自治,培养

居民的自组织能力,使居民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加强社区自治就必须使社区自治制度化,当前应主要开展的工作: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制定省级社区居委会选举办法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等,使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有法可依;二是规范参与程序,不同的社区要依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参与程序,什么时候议事,什么时候实施,居民该怎么办,居委会要怎样做,有建议或者意见怎样提等,使居民一看就明白;三是推行区务公开,社区事务的处理应在阳光下进行,决策情况、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都要及时向居民公布,便于居民民主监督。另外还需要结合我国加入WTO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向社区简政放权。如果建立了一套自治制度,权力却仍在政府手里,事事还需要向上级请示,那么社区自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与“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相适应,市区政府尤其是“条条”部门要继续向社区下放权力,使社区居委会实实在在的承担起自治的功能。当社区自治真正实现制度化时,居民居民参与的渠道也就畅通了。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已经破题,但是任重道远、意义重大,其间居民参与无疑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居民都具有共建新型社区的责任和义务,围绕社区建设,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做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居民参与为社区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内在动力。

第四篇:创建文明社区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创建文明社区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燎原新村社区创建省级文明社区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推动荆州开发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根据开发区提出的“迎世博、创四城、讲文明、树新风”市民教育“六大行动”活动,结合我社区工作实际,切实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社区概况

燎原新村社区位于荆州城区东部,地处荆州开发区腹地,又是社村交叉,素有“城中村门户”之称,集学校、市场、商贸、交通运输信息中心于一体,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社区有常住居民2510户,总人口8193人。社区主要由城乡结合部和老城区构成,基础设施较差。202_年,根据城市社区建设的工作要求,我们燎原新村社区将办公楼进行了改扩建,总投资27万元,面积达500平方米,设有人口学校、法律咨询站、图书室、警务室、活动室、党员服务站等,达到了六室、三站、二栏、一所的要求,按照“八个一”的标准配备了现代办公设备。目前社区基本达到:①社区建设工作制度完善,②各项基础性工作初步完成,③社区服务综合网络基础形成,④社区活动初具规模,⑤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机制富有成效。曾获得省市区“先进社区居委会”,“十佳社区”,“优秀平安社区”,“湖北省和谐社区”等荣誉,多次接待省、市、区领导的视察指导,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区居民的赞扬,大大的激发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热情。

二、开展工作

(一)开展党建带共建,共建促和谐,搭建和谐社区新平台 社区党支部结合社区实际,积极探索新时期共驻共建的新方法、新途径,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共同发展”的社区党建新格局,推动了社区各项各种的健康发展。开展双向服务,促进互动“双赢”,不仅扭转了社区党支部唱“独角戏”的局面,更是在共驻共建领域独辟蹊径,实现了共驻共建在理念上的创新和突破。一是变被动为主动——“感化式”服务,先入为主化解共驻共建中梗阻。针对在共驻共建中存在的开个会、要点钱,共建单位不愿、不敢参与的情况,社区党支部找准症结,主动出击,服务上门,采取不谈报酬、只讲服务的办法,有效的化解了这一矛盾;二是变索取为奉献——“承诺式”服务。诚信为本架起共驻共建连心桥。打开共驻共建突破口的关键点在于建立信任,为此,社区党支部开展了“五联五建”承诺式服务,即:思想工作联做,共建和谐社区;公益事业联办,共建服务网络;社区治安联防,共建安民环境;文体活动联谊,共建文明文明新风;社区党建联抓,共建发展平台;三是变依赖为互助——“互惠式”服务,优势互补增强共驻共建吸引力。共建单位、结对单位与社区结成友好单位,开展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员、文明企业、和谐社区的争创活动。社区和共建单位、结对单位成立党建联席会,明确党建工作联络员,签订结对承诺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结对单位开展“塑出党组织整体精神,塑造党员自身形象”的双塑活动和“创文明企业、创和谐社区”的双创活动,在共建单位和社区之间应在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浓烈氛围,使党组织创有方向,党员学有榜样,企业比有竞争,社区建有目标。202_年,社区借“创卫”东风,得到了共建单位,市党建工作队的支持,投资近200万元,进行了管网整改,路面硬化,使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目前道路宽了,地面平了,路灯亮了,地面绿了,风景美了,人们笑了。

(二)活动推动,浓厚和谐社区新氛围

一是唱响创建学习型社区新篇章。我社区从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出发,以居民参与为主体,定期组织居民看电教片,听知识讲座,学法律法规,参与文明居民、文明楼栋、五好家庭的评比,凝聚了人心、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的文化形态。在社区内组织居民开展讨论活动,谈认识、谈差距、谈决心,树立明确荣辱观,将书面学习转化为自觉行为和实际表现,使社区居民形成以“构建文明社区为荣,损害社区形象为耻”的荣辱观。

二是吹响再就业工作新号角。充分利用开发区工业园资源优势,结合社区实际,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近年来,我们先后有400余名下岗、失业职工回到社区,如何使他们尽快走出生活的阴影,重新融入社会,实现再就业,已经成为社区服务群众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我们坚持做到:一是下岗、失业“后脚跟前脚”。职工前脚下岗、失业到社区,社区干部后脚就跟进了门,了解职工心态、家庭情况和有什么一技之长,做耐心细致饿思想工作,宣传“失岗不失志”,帮助转变就业观念;二是坚持“扶贫先扶技”。以开发区劳动保障服务大厅、街道再就业培训中心为依托,先后推荐200余人次参加家政、理发、美容、烹饪、电器维修等技能培训;三是培养“小老板”,鼓励自主创业。由“信用社区”的创建工作的延伸与拓展,为有创业意向的下岗、失业人员争取政策,提供小额贷款、办理《再就业优惠证》、申请社保补贴等服务,先后有兰方政、方同益、黄之刚、曾祥洪、伍启东、刘新楼等60余人享受了优惠政策,办起了小餐馆、小作坊、旅社、老年公寓、小诊所、饮食摊点等经济实体,不但改善了他们自身的生活条件,还为其他下岗失业人员树立了榜样,同时还为其他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机会。四是“牵线搭桥”。积极做好与市、区就业服务中心、民办中介服务组织的对接工作,以燎原市场、长江物流、开发区企业为依托,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几年来,我们共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1000余条,推荐就业360余人,2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稳定就业。

三是奏响扶贫帮困新乐章。我社区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412人;残疾人54人;低保户99户。关注好这批群众的日常生活是我们的重要责任,为此,我们要求把帮扶好弱势群体作为服务的重点,一户一户地摸清情况,了解需求,研究帮扶措施。为了解决这些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困难,我们建立了弱势群体帮扶档案,并逐人逐户制订帮扶措施;对低保户,严格按照“四级审核”、“三次入户”的程序,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对残疾人和空巢、独居老年人发放了服务温馨卡,开通服务热线,只要拨一个电话,老人们就能及时享受到生活照料、心理慰籍、法律援助等各项上门服务,此外,我们还协调省老年委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老年优待政策,实行65岁以上的老人“三公”(坐公车、进公园、上公厕)费用减免政策。现又相继推出了“关爱老人、情系夕阳”的服务品牌。目前已形成了“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对象大众化、队伍专业化、服务人性化”以及专业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六化一结合”养老服务社会化新体系。四是敲响和谐社区新锣鼓。服务精神需求,丰富文化生活。一直以来,我们社区“两委”班子非常注重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精神文明培育相结合,立足于本社区实际情况,突出了社区群众性的精神文化活动的优势和特色。根据群众推荐、个人自愿,目前社区以党员为骨干组建了40人的腰鼓队、80人的中老年人健身队、20人的太极拳队、20人的舞蹈队、10人的扇子团体舞,还有小品、相声、演唱、京剧、湖北道琴等文艺活动团体,极大程度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载体促动,深化和谐社区的新成效

1、开展邻里居民节活动,打造新型邻里关系。社区举办了“弘扬孝道文化,促进社区和谐”、“同叙邻里情,共建温馨家”、“邻里PK赛、快乐你我行”等为主题的系列“邻里节”活动,采取“一帮一”、“多助一”等形式,引导居民走出“小家庭”,融入“大家庭”,打造新型邻里亲情关系,广泛征求辖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你一言、我一语、话建设、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以此提高社区家庭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将社区建设植跟于居民需求之中。

2、近年来,我社区还开展了“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灾害能力,有效开展科技防灾减灾工作,普及科学救灾知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减灾工作责任制,强化减灾意识,做到思想、组织、宣传、队伍、物资、技术六落实和责任、措施、工作三个到位。成立了减灾防灾领导机构,组建了救灾队伍,夯实基础,完善设施,强化宣传,组织居民进行防灾减灾演练,设立了综合减灾避难场所,逐步健全了社区减灾、防灾的工作机制。

3、自202_年以来,我社区的“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始终持之以恒的开展,在劳动、财政、银行、担保公司、街道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广泛开展了“信用社区”、“诚信居民”、“诚信经营户”等创建活动,使信用社区的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满意、居民增收、社区发展”的三赢之路,为有贷款需求的创业群众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

4、我社区以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为着力点,以创建和谐、文明社区为立足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在社区逐步推行“居民说事”制度,专门设立“居民说事厅”,搭建了社区群众广泛参与、平等议事、民主决策、自我管理、全员监督的社区工作新平台,构建了社区组织知百姓事、察百姓苦、解百姓忧、帮百姓忙、助百姓富的社区工作新机制,创新了居民自治的形式,扩大了居民自治的范围,拓展了居民自治的内容,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效。

5、综合治理工作做到了“四个结合”,社区治安巡逻队常年如一日,24小时不间断在辖区内巡视,并曾受到市、区领导的高度评价。

6、社区相继推出了“和谐文化墙”,有廉政小故事,有长寿食疗歌,有生活小常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燎原新村社区居委会 202_年6月10日

第五篇:祥和社区小学

骑车上学申请及保证书

根据《交通法》的规定,虽然12岁以下的儿童不允许骑车上学,但因我家路途较远,上学不便,我的学生申请骑车上学,我作为家长表示同意和支持,同时向学校保证:学生的车子存放在校园里若有损坏或丢失,或者学生骑车发生了交通事故,我们情愿完全自己负责,与学校无关,决不牵连学校。

学生签名:

家长签名:

202_年9月

社区搭台 居民参与 构建文明祥和幸福社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