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案 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最终版)
二十一
秦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重点词语:
(1)晋文公卒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3)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蹇叔之子与师
(6)夏后皋之墓也
(7)超乘者三百乘
(8)无礼则脱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10)以乘韦先
(11)为从者之淹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13)彼实构吾二君
(14)秦伯素服郊次
(15)君命大事
(16)敢犒从者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18)不替孟明
三、通假字:
(1)殽之战:
(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3)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4)堕军实而长寇仇:
(5)乡师而哭:
(6)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
(2)秦师遂东:
(3)左右免胄而下: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6)子墨衰绖:
(7)遂墨以葬文公:
(8)晋于是始墨:
(9)先轸朝,问秦囚:
(10)秦伯素服郊次:
(11)武夫力而拘诸原: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
(2)入险而脱: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2)行则备一夕之卫:
(3)围之不继:
(4)奉不可失:
(5)未报秦施:
(6)三年将拜君赐:
(7)寡君之以为戮:
5、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
(2)而以贪勤民:
(3)彼实构吾二君:
(4)以逞寡君之志: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6)以闲敝邑:
6、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为动用法的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识别一个动词在句中是不是为动用法,主要看这个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为动”关系,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
(1)秦不哀吾丧:
(2)蹇叔哭之:
(3)可谓死君乎:
(4)文嬴请三帅;夫人请之:
五、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1)尔何知!(2)何施之为?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犒师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崤
(5)使归就戮于秦 六、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
(2)余收尔骨焉
(3)君何辱讨焉
(4)公辞焉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且使遽告于郑
(3)死且不朽
3、以
(1)劳师以袭远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其为死君乎?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5)吾子取其麋鹿
5、则
(1)轻则寡谋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6、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为吾子之将行也
(3)为从者之淹
(4)何施之为
(5)莱驹为右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
(2)超乘者三百乘
(3)以乘韦先
8、过
(1)秦师过周北门
(2)孤之过也
9、得
(1)国可得也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10、谋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谋及子孙
11、而
(1)勤而无所
(2)哭而送之
(3)左右免胃而下
(4)秦师轻而无礼
(5)灭滑而还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7)入险而脱
12、之
(1)何施之为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3)吾闻之
(4)夏后皋之墓也
(5)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13、免
(1)左右免胃而下
(2)若从君惠而免之
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
无以(没有…….用来)
有所(有……的)
无所(没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
为……所(被……)。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
何如(怎么样)
如……何(把……怎么样)
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
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么……这样啊)
唯……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宾语前置作用,无意义,“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
不亦…….乎(不是……吗)
得无……乎(难道……吗)
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
何……之(如何罪之有)不亦……乎(不是……吗)
以……为(把……怎么样)
第二篇: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
二十一
秦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
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钥匙(3)国可得也
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
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
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
兵车(8)无礼则脱
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做生意(10)以乘韦先
四(11)为从者之淹
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
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
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
战争(16)敢犒从者
冒昧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
(18)不替孟明
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进军(向东出发?)(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砺”,磨;喂饱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白色衣服(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境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2)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工作(3)围之不继:后援部队
(4)奉不可失:送给的好机会(5)未报秦施:恩惠(6)三年将拜君赐:恩赐
(7)寡君之以为戮:杀戮的对象
5、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苦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足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6)败秦师于肴:使……败
(7)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6、为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哀悼(2)蹇叔哭之:为……而哭(3)可谓死君乎: 为……死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 ;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4、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5、人物性格特点
蹇叔: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忠心耿耿
弦高:忠心爱国,机警灵活
原轸:多谋善断,忠直刚烈
秦穆公:刚愎自用,知错能改
王孙满: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第三篇: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
秦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 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钥匙(3)国可得也 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 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 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 兵车(8)无礼则脱 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做生意(10)以乘韦先 四(11)为从者之淹 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 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 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 战争(16)敢犒从者 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 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3、以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
(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3)为从者之淹(因为)(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兵车)(2)超乘者三百乘(辆)(3)以乘韦先
8、无
(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不)(2)勤而无所(没有)
9、过
(1)秦师过周北门(经过)(2)孤之过也(过错)
10、间
(1)必死是间(中间)(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11、得
(1)国可得也(得到)(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获得)
12、及
(1)及滑(到)(2)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追到)
13、谋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谋略)(2)谋及子孙(考虑)
14、而
(1)勤而无所(却)(2)哭而送之(表修饰(3)左右免胃而下(表顺接)(4)秦师轻而无礼(而且)(5)灭滑而还(顺接)(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表顺接)(7)入险而脱(却)
15、之
(1)何施之为
(宾前标记)(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他们)(3)吾闻之
(这种说法)(4)夏后皋之墓也(的)(5)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取独)
16、免
(1)左右免胃而下(脱下)(2)若从君惠而免之(赦免)
四、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 甘心(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 毁坏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6)乡师而哭:通“向”(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通“砺”磨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2)秦师遂东:向东进军(向东出发?)(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砺”,磨;喂饱
(6)子墨衰绖:染黑(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10)秦伯素服郊次:穿白色衣服(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2)入险而脱:险境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2)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工作
(3)围之不继:后援部队(4)奉不可失:送给的好机会(5)未报秦施:恩惠(6)三年将拜君赐:恩赐(7)寡君之以为戮:杀戮的对象
5、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2)而以贪勤民:使……劳苦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足(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6)败秦师于肴:使……败
(7)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6、为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哀悼(2)蹇叔哭之:为……而哭
(3)可谓死君乎: 为……死(4)文嬴请三帅;夫人请之:为…….请求
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1)尔何知!(2)何施之为?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犒师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5)使归就戮于秦
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唯……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宾语前置作用,无意义,“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何……之(如何罪之有)不亦……乎(不是……吗)以……为(把……怎么样)
第四篇:秦晋崤之战练习
知识点
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3)国可得也(4)穆公访诸蹇叔(5)蹇叔之子与师(6)夏后皋之墓也
(7)超乘者三百乘
(8)无礼则脱(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10)以乘韦先
(11)为从者之淹(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13)彼实构吾二君(14)秦伯素服郊次
(15)君命大事(16)敢犒从者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18)不替孟明 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2)余收尔骨焉()(3)君何辱讨焉()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且使遽告于郑()(3)死且不朽()
3、以
(1)劳师以袭远()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3)其为死君乎?()(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5)吾子取其麋鹿())
5、则
(1)轻则寡谋()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6、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为吾子之将行也()
(3)为从者之淹()
(4)何施之为()
(5)莱驹为右()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2)超乘者三百乘()(3)以乘韦先()
8、无
(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2)勤而无所()
9、过
(1)秦师过周北门()(2)孤之过也()
10、间
(1)必死是间()(2)以间敝邑()
11、得
(1)国可得也()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12、及
(1)及滑()
(2)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3、谋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2)谋及子孙()
14、而
(1)勤而无所())(2)哭而送之()(3)左右免胃而下()(4)秦师轻而无礼()(5)灭滑而还()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7)入险而脱()
15、之
(1)何施之为()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3)吾闻之()
(4)夏后皋之墓也()
(5)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16、免
(1)左右免胃而下()(2)若从君惠而免之()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2)以间敝邑: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4)堕军实而长寇雠: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6)乡师而哭: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1)若潜师以来:(2)秦师遂东:(3)左右免胄而下: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6)子墨衰绖:(7)遂墨以葬文公:(8)晋于是始墨:(9)先轸朝,问秦囚:(10)秦伯素服郊次:(11)武夫力而拘诸原: 2(1)秦伯素服郊次:
3(1)劳师以袭远:
(2)入险而脱:
4、(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2)行则备一夕之卫:(3)围之不继:)((4)奉不可失:(5)未报秦施:(6)三年将拜君赐:(7)寡君之以为戮: 5(1)劳师以袭远:
(2)而以贪勤民:
(3)彼实构吾二君:
(4)以逞寡君之志: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6)败秦师于肴:
(7)以间敝邑:
6、(1)秦不哀吾丧:
(2)蹇叔哭之:(3)可谓死君乎:
(4)文嬴请三帅;夫人请之:
六、特殊句式:
1、(1)尔何知!
(2)何施之为?
2、牛十二犒师
3(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唯……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宾语前置作用,无意义,“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何……之(如何罪之有)不亦……乎(不是……吗)以……为(把……怎么样)
第五篇:秦晋崤之战问题
一:秦国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晋、楚城濮之战后,晋国奠定了霸主地位。(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所以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不甘偏居西北一隅,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便趁晋文公去世,越过晋境出兵远袭郑国。
二、为什么秦郑矛盾转化成了秦晋矛盾?
秦越过晋境出兵偷袭郑国,返回时在殽被晋打败,此后秦晋关系恶化。
三、秦国失败的原因。秦君
1秦国单方面破坏秦晋同盟,攻打晋国的属国,违背当初秦晋互不侵犯和友好合作协约。属于道德上的严重背叛。——秦君无道 2秦国趁晋国国君新丧——秦君不仁
3蔑视晋国,视晋国君臣为无物:不听良臣衷心劝告——秦君无谋 秦将
1过周地不知参见——秦将无礼
2攻打郑国不成,欺负更加弱小的滑国——秦将无谋 3不知道崤山地理位置险要——秦将无谋
四、概括各小节的事件
第一节:卜偃传命/交代了崤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以及蹇叔对这次战争的态度和预见。第二节:杞子告密,蹇叔哭师
第三节:王叔满论秦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请客行猎 第四节:晋国伏击,秦师败于崤 第五节:文嬴请三帅,先轸骂朝 第六节:秦穆公哭师谢罪
五、找出本文描写战争的文字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
六、本文主要笔墨是写什么,这样处理的作用
本文将笔墨主要用在描写战前、战后秦晋两国君臣的种种活动,直接写崤之战的只有—句,充分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素材、谋篇安章的文学特色。作者还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外交辞令也写得委婉含蓄,表面上谦恭有礼,实则暗寓机锋,意在言外。人物形象
蹇叔: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忠心耿耿 弦高:忠心爱国,机警灵活 先轸:多谋善断,忠直刚烈 晋襄公:优柔寡断,纳谏如流 秦穆公:刚愎自用,知错能改 王孙满: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三件事:
1.文嬴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在“ 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