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苏菲的世界—-自然哲学派
编辑:紫竹清香 识别码:15-1054234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9 11:36: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苏菲的世界—-自然哲学派

神话

数千年来,世界各地有许多企图解答哲学性的神话故事。希腊哲学家则想证明这些解释是不可信赖的。

为了要了解古代哲学家的想法,我们必须先了解神话中显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拿一些北欧神话做例子。

你也许听过索尔和他的铁锤的故事。在基督教传入挪威之前,人们相信索尔经常乘着一辆由两只山羊拉着的战车横越天空。他一挥动斧头便是闪电和雷鸣。挪威中的雷字义指索尔的怒吼。在瑞典文中,雷指神在出游。

当天空雷电交加时,便会下雨,而雨对北欧农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索尔又被称为象征富饶和富足的神。

因此神话中对雨的解释是:索尔挥动锤子时就会下雨。而一旦下雨,田里的庄稼就会发芽成长。

田里的植物如何能生长并结出果实?这问题令人不解,不够显然与雨水有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认为雨水与索尔有关,因此他便成为了北欧神话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索尔之所以受到重视还有一个原因,而这个原因与整个世界的秩序有关。

北欧人相信人类居住的这部分世界是一个岛屿,时常面临来自外界的危险。他们称此地为“米德加德”,就是中央王国的意思。在这个中央王国里,有一个地方名叫艾斯加德,就是诸神的领地。

中央王国外面有个叫做乌特加德的王国是狡猾的巨人居住的地方。这些巨人运用各种诡计想要摧毁这个世界。类似这样的邪恶势力,常被称为混沌之力。事实上不仅挪威神话,几乎所有其他文化都发现善与恶这两种势力之间存在一种不稳定的平衡。

巨人摧毁中央王国的方法之一就是绑架象征肥沃、多产的女神福瑞佳。如果他们得逞,田野里将无法长出作物,妇女也将生不出小孩。因此非得有一人来制住这些巨人不可。这时就要以来索尔了。它的铁锤不仅能使天空下雨,也是对抗危险的混沌之理的武器。这只锤子几乎给了他无边的法力,他可以用它掷杀巨人,而且无需担心把它弄丢,它总是会自动回到他的身边,就像回力球一样。

这就是神话中对于大自然如何维护平衡、为何善与恶之间永远相互对抗的解释。然而,这并不仅仅是解释的问题。

当干旱瘟疫等灾害发生时,凡人不能光是呆坐在那,等待着神明来解救。他们必须在这场对抗邪恶的战争中出力,而他们出力的方式则是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在古代的北欧,意义最重大的仪式是献祭。对神明献祭可以增强神明的法力。举个例子,凡人必须以供品供奉神明,以给予他们战胜混沌之类的力量。其方法是宰杀牲畜,祭拜神明。古代北欧人祭祀索尔时通常以山羊为祭祀品,祭拜欧丁时有时还会以人为祭祀品。北欧国家最著名的神话来源于冰岛的一首《史莱姆之诗》。诗中叙述,有一天索尔醒来,发现他的锤子不见了,气得双手发抖,吹胡子瞪眼睛。于是他带着侍童洛基去拜访芙瑞亚,问她是否可以将翅膀借他,好让洛奇可以飞到巨人所住的地方,以探查那些巨人是否偷了索尔的锤子。

洛奇到了月腾海后,见到了巨人之王史莱姆。后者得意的宣称他已将锤子藏在了地下五英尺的地方,并说除非诸神将芙瑞亚嫁给他,不然他不会将锤子归还。

苏菲,你了解吗?这些善良的神明突然面临了一个全面的人质危机。巨人们夺走了诸神最有力的防卫武器,这是令人无法忍耐的地方。只要巨人们拥有索尔的锤子,它们便能百分之百控制神明与凡人的世界。他们要求用芙瑞亚来交换锤子的要求也令人无法接受。如果诸神放弃芙瑞亚这为保护凡间丰饶的女神,则田野将看不到绿草,所有的神明与凡人都将死去。这真是令人左右为难的困境。假如你能想象一群恐怖分子扬言要在巴黎或纽约的市中心投放一颗炸弹,除非达到了他们提出的可怕要求,你马上就可以了解这种情况的可怕了。

据说,洛奇回到艾斯加德后,就叫芙瑞亚穿上她的新娘礼服,准备嫁给巨人之王。芙瑞亚非常生气,说,如果她答应嫁给一个巨人,人们一定以为她想嫁人想疯了。这时候,一个叫做海姆达尔的天神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他建议索尔扮成新娘,把头发梳起来,在衣服里垫两块石头,装成女人。可想而知,索尔当然不愿意,不过他终于不得不承认要取回他的锤子,这是唯一的办法。

于是,索尔穿上新娘礼服,洛奇则扮成伴娘。洛奇,说,现在就让我们两个女人前往月腾海吧。以现代化来说,索尔和洛奇是反恐特勤小队。他们男扮女装,任务是渗透巨人的根据地,多会索尔的锤子。它们到达月腾海后,巨人们开始筹备婚宴。然而在宴席中索尔一个人一开口气就吃下一整只牛和八条鲑鱼,并且痛饮了三桶啤酒,把史莱姆下了一大跳。这个突击小组的身份就要曝光了。幸好洛基及时辩说是芙瑞亚期盼到月腾海来,整整一个星期都没有吃饭,来化解了这场危机。

史莱姆揭开新娘面纱要亲吻新娘时,吃惊的看到一双红彤彤眼睛。此时洛奇再度出面解围。他说,新娘是因为婚礼前太过兴奋,才整整一个礼拜没有合眼。于是史莱姆使人将锤子取来一边婚礼时放在新娘的怀中。

据说,索尔拿到锤子时,忍不住放声大笑。他先用锤子击杀了史莱姆,然后便将巨人们和他们所有的亲族都杀光。就这样,这个可怕的人质事件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索尔这个天神世界里的蝙蝠侠或007又再一次击败了邪恶势力。

这个神话故事到此为止。然而,其中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这不仅是一个有娱乐效果的故事,同时也具有说明的作用。我们也许可以作如下的解释: 当旱灾发生时,人们便思索天空为什么不下雨的原因,是因为巨人们偷走了索尔的锤子吗?

也许这则神话之源起,使人们试图去解释四季更替的现象:冬天是大自然死亡,是因为索尔的铁锤被偷走了,但是到春天时索尔便将它取回。如此这边,神话的作用便是为人们不了解的自然作出解释。

然而,一则神话可不只是一个解释而已。人们同时也进行与神话有关的宗教仪式。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人在荒旱和作物歉收时,如何依照神话情节来扮演一出戏剧。也许村里一名男子会打扮出新娘,用石头帮助胸部。以便在巨人那偷回铁锤。

自然哲学派

万事万物是否有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 水能变成酒吗?

泥土和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青蛙?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有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因为他们关注的主题是自然和它的循环规律。

我们都曾好奇万物从何而来。现代有许多人认为万物必定是在某个时空之中无中生有的。希腊人持有这种想法的不多,由于某种理由,他们认定一种东西是一定存在的。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万物是如何从无到有并非重要的问题。他们惊叹的是水中如何会有活鱼、即图里如何会长出高大的树木与色彩鲜丽的花朵。而更让他们惊异的是女人的子宫里居然会生出小孩?

哲学家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他们发现大自然的形貌不断改变。这类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举个例子,原来是与物质的东西何以会变成有生命的物体?

早期的哲学家都相信,这些变化并定来源于某种基本物质。至于他们何以持此看法,这就很难说清楚。我们只知道,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慢慢形成这样的观点,认为大自然的变化必定有某种基本物质造成的。他们相信,这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终依旧回归于此。

我们最感兴趣的并不是早期哲学家找到了那些答案,而是他们问了哪些问题、寻求和种答案等等。我们对他们的思考方式较感兴趣,而不是他们思考的内容。

我们已经知道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与他们在物质世界的观察的变化有关。他们寻求其中隐含的自然法则。他们想要曾古代神话以外的观点了解周遭发生的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想要透过对大自然本身的研究来了解实际的变化过程。这与借希腊故事来接受雷鸣闪电或春去冬来的现象大不相同。

就这样哲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范畴。我们可以说自然派的哲学家超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这些自然派哲学家的论述,至今只留下断简裁片。我们所知道的一小部分是根据两千多年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其中只提到这些哲学家所作的若干结论,因此我们无法确切了解他们是经由何种方式达到此种结论。不够,我们根据已知的资料可以断定这些早期的哲学家的课题与宇宙的基本物质和自然的变化等问题有关。

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

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利斯。他来自希腊的小亚细亚,曾游历埃等许多国家。据说他在埃及曾计算过金字塔的高度,他的方法是在他的影子与身高等长时测量金字塔的影子的高度。另外据说他还在公元前准确预测过日蚀的时间。

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我们并不清楚这话的意思。或许他相信所有的生命源自于水,而所有生命在消亡后都已就变成水。

他在埃及旅游时,必定看过尼罗河三角洲上的洪水退去,陆地上的作物立刻开始生长的现象。他可能也注意到饭是刚下雨的地方一定会出现青蛙和虫子。更可能的是,泰利斯想到了水结成冰或化为蒸汽后又变为水的现象。

此外,据说泰利斯曾宣称:“万物中皆有神在”。此话含义为何,我们只能猜测。也许他在看到花朵、作物、昆虫乃至蟑螂全部来自黑色的泥土后,他便想象泥土中必定充满里许多看不见的生命菌。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的:他所谓的神并非指荷马神话中的天神。我们所知的第二个哲学家是安纳克西曼德。他也住在雷特斯。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要解释他所谓的无限的意思并不容易,但很明显他并非像泰勒斯一样认为世界是有一种物质造成的。

也许他的意思是形成万物的物质不一定不是这些已经被创造的事物。因此这种基本物质不可能是想水这种平常的东西,而是某种无以名之的东西。

第三位来自米雷特斯的哲学家是安那西梅尼斯。他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是气体。毫无疑问,他必定熟知泰利斯有关水的论述。然而谁从何来?他认为水是空气凝结后形成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下雨后,水是从空气中挤出来的。他认为当水再进一步受到挤压时,就水变成泥土。他可能曾经注意到冰雪消融时,会有泥沙、沙石出现。他并认为火是比较精纯的空气。因此他主张,空气是泥火水的源头。

这与谁是万物生长之源的理论相去不远。也许安那西梅尼斯认为泥土空气和火都是创造生命的必要条件,但空气或气体才是万物之源。因此他和泰利斯一样,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必定有某种物质造成的。

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

这三位米特雷斯的哲学家都相信,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务的源头。然而一种物质又如何会突然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呢?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成为变化的问题。

帕梅尼德斯现有的万物是一直存在的。这个观点对希腊人并不陌生,他们多少认为世上的万物是亘古长存的。在帕梅尼德斯的想法中,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已经存在的事物也不会消失于无形。

不过,他的思想并没有比其他人更深入。他认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一种事物会变成另外一种事物。

当然,他也认识到大自然恒常变迁的事实。透过感官,他感觉到事物的确会发生变化,不过他无法将这个现象与他的理智思考相联系。当他不得不在依赖感官和理智之间做一个选择之时,它选择了理智。

你听过眼见为实这句话。不过他看过后依然不相信。他认为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不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与我们的理智不符。

这里坚决相信人的理智的态度被称为理智主义。所谓理性主义,就是百分之百相信人类的理智是世间所有知识源泉的人。

命运

原子

德谟克里特斯同意前面几位哲学家的看法,认为自然界的转变不是因为事物真的在改变。他相信每一种事物都是有一些微小的积木构成,而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他把这些最小的单位称为原子。

原子这个字的本意是不可分割的。他认为,证明组成各种事物的单位不可能被无限分割成更小的单位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每一个组成各种事物的单位都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单位,则大自然将开始向不断被稀释的汤一般消失了。

更重要的是,大自然的积木必修是永恒的,因为没有一件事物将来自虚无。这在方面,他同意帕梅尼德斯地区那些哲学家的看法,也认为所有原子都是坚硬结实的,但却非完全一样。他说,如果所有原子都一样,则我们将无法圆满解释他们何以能够聚合成像罂粟花、橄榄树、羊皮等各种不同的东西。德谟克里特斯相信,大自然是有无数形状各异的积木组成。其中有些是平滑的圆形,有些是不规则的锯齿形。正因为他们形状如此不同,才可以组合在一起,成为不同的物体。然而,无论它们的数量和形状多么无穷无尽,他们都是永恒不变的、不可分割的。当一个物体,如一棵树或一只动物,死亡并分解时,原子就会分散各处用来组成新的事物。这些原子在空间中到处移动,但因为它们有钩与刺,因此可以组成我们周遭所有的事物。

因此,你明白我问你积木的问题的用意了吧?积木的性质多少与她说的原子相似,这也是积木如此好玩的原因。首先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其次他们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尺寸,它们是硬而且不可渗透的。他们可以一再重复使用。我们也可以用粘土来做东西,但是黏土不可以重复使用。

今天我们可以确定,他的原子理论或多或少是正确的。大自然的确由聚散不定的不同的原子组成。我鼻头细胞里的一个氢原子可能是属于某只大象的鼻子的,我心脏肌肉里的某个碳原子可能是恐龙的尾巴上的。

不过现代科技已经发现原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基本粒子。我们称之为中子质子与电子。也许有一天这些粒子也会被分成更小的粒子,但物理学家一致认为这样分裂下去,一定会有一个极限。一定有一个组成大自然的最小粒子。

德谟克里特斯当时没有现代的电子设备可以使用。他唯一的工具就是他的心灵。不过在运用他的理性思考之后,他其实也只能提出这样的答案。他既然接受没用任何事物会改变、没用任何事物来自虚无、没有任何事物会消逝的说法,那么大自然必定是有可以一再聚散的为小单位组成的。

德谟克里特斯并不相信任何力量和灵魂接入大自然的变化过程。他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东西只用原子和虚空,由于只相信物质的东西,因此我们称他为唯物论者。

根据他的说法,原子的移动并没有刻意的设计。在自然中,每一件事物的发生都是机械化的。这并不是说每一件事物都是偶然发生的。因为万事万物都要遵循必要法则。每一件事之所以发生都是一个自然的原因,这个原因本身即存在于事物的本身。他曾经说过,他对发现新的自然法则比当波斯国王更有兴趣。

他认为,原子理论同时也解决了我们的感官为何会有知觉。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某样东西,是因为原子在空间移动的原因,我们之所以能看到月亮,是因为月亮原子穿透了我们的眼睛。

然而,有关灵魂这档是又怎么说呢?它一定不可能由原子或物质组成的吧?事实上那时可能的。他认为,灵魂石由一种即原有平滑的特别的灵魂原子组成。人死时,灵魂源自四处分散,然后可能变成另外的新的灵魂的一部分。

这表示人类并没有不朽的灵魂。今天许多人都持有这种想法。他们像德谟克里特斯一样,相信灵魂和脑子联系在一起,脑子分解之后,我们就没有任何知觉意识了。关于希腊的自然派哲学,我们暂时就讨论到原子理论为止。他赞成赫拉克利特斯的看法,认为各种事物出现消失出现消失,因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不过,每一间流动事物的背后,有某种永恒不变的、不会流动东西,德谟克里特斯称之为原子。

在看信的当儿,苏菲向窗外看了好几眼,想看那位神秘的哲学家是否会出现在信箱旁。现在她却只是坐着,看着路的另一头,想着刚才新的内容。、她觉得德谟克里特斯的概率虽然简单,但却非常巧妙。他发现了基本物质与变化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历代的哲学家都为她绞尽脑汁。最后还是他却单凭常识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苏菲忍不住想要微笑起来。大自然必定是由许多不变的微笑单位组成的。另一方面,他认为自然界的所有形体都是流动的,这想法也是对阿,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死,动物也会死,就连山脉也会慢慢瓦解。重点是山脉是由微笑的、不可分割的单位组成的,而这些单位永远不会分解。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他说每一件事物的发生都是机械化的。就像克里斯一样,他并不认为生命有任何精神力量存在。他也相信人没有不朽的灵魂。她是否赞成这种想法呢?

她不知道。不过毕竟她才刚上哲学这门学科啊。

你相信命运吗疾病是诸神对人类的惩罚吗?

是什么力量影响历史的走向? 如果你相信在路上遇见黑猫变数运气不好,那么就表示你相信命运。是不是?她思考这个问题时,想到另外几个宿命论的例子。举例子来说,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在自夸时或谈论好运时,敲一敲木头做的东西以避免带来厄运?为什么十三号星期五不吉利?苏菲听说许多旅馆没有第十三号房。这一定是许多人迷信的缘故。

宿命论的意思是相信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思想遍布全世界,不仅古人这样想,现代人也一样。北欧这里的人同样非常相信命运,相信冰岛诗集中的各种神话与传说。我们也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古希腊或是其他地方,人们都相信他们可以借由神谕来得知自己的命运。换句话说,他们相信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命运可以有些方式计算出来。

现代依旧有许多人相信纸牌算命、看手相或观察星座以预知未来等。挪威人有一个用咖啡杯来算命的方法。当咖啡喝完后,杯底通常会有一些咖啡残渣。这些渣滓可能会形成某种图案---如果我们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话。假使杯底的渣子看起来像是一辆车子,那也许就表示喝这杯咖啡的人将驾车远行。

就这样,“算命仙”试图预测一些非常不可能预测的事,这是所有预言共同的特征。而正因算命仙所看到的是如此模糊,你很难去斥驳他的话。

当我们抬头看天上的星星时,我们只能看到许多成不规则分布状的善良小点。尽管如此,千百年来仍有不少人相信能从星星中看出人类的命运。即使在今天,仍有一些政治领袖再做重要决策前会征求占星学家的意见。

戴尔菲的神论

古代希腊人相信人们可以通过著名的戴尔菲神论知道自己的命运。负责神论的神是阿波罗。他通过它的女祭司琵西雅发言。琵西雅坐在土地裂缝上方的一张凳子上,裂缝中会冒出一股催眠般的蒸汽,使她进入恍惚的状态,而成为阿波罗的代言人。

人们来到戴尔菲后,必须将他们的问题呈现给负责神论的祭司,再由祭司转达给琵西雅、而他的回答往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因此必须有祭司加以解释。人们就如此这般得着了阿波罗智慧的恩赐,并相信他如所不知,甚至可以预见未来。

当时,有许多国家元首要等到求教于戴尔菲的神谕后,才敢打仗或采取一些决定性的步骤。因此阿波罗的祭司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外交家的功能,也可以说他们是熟悉人民与国家事务的顾问。

在戴尔菲神庙的入口上方有一行著名的铭文:“了解自己!”意思是人类绝不可以自以为不朽,同时也没有人可以逃避命运。

希腊有许多故事叙述人们如何逃不过命运的捉弄。久而久之,这些可怜人的故事被写成若干悲剧。其中最有名的一出是有关一个国王的悲惨故事。

历史与医学

古希腊人相信命运不仅操控个人的生活,也左右世界的历史。他们并且相信战争的结局可能因为诸神的介入而改变。同样的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有许多人相信上帝或某种神秘的力量影响历史的走向。

然而就在希腊哲学家努力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求符合自然的解释时,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历史学家也开始为历史事件寻求合理的解释。他们不再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打败仗是因为神相他们报复。最著名的两位希腊历史学家何若多托斯与修斯德迪斯。

古希腊相信疾病可能是神降的灾祸,也相信只要人以适当的形式向神祭祀,神就可能使命、生病的人痊愈。这个观念并非希腊人独有。在现代医学发达以前,人们普遍以为疾病是有某种超自然的原因所造成的。英文influenza一词实际上的意思是“受到星星的不良影响”。即使在今天,仍有许多人相信某些疾病,如艾滋病,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也有许多人相信可以用超自然的力量痊愈。

在希腊哲学朝着新的方向迈进之时,希腊的医学也开始兴起。这种学问的目的是为疾病与健康寻求自然的解释。据说希腊医学的始祖是大约公元前四六零年时的希波克拉底。根据希波克拉底派的医学传统,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饮食起居要节制,同时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健康是人的自然状态。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身体或心灵不平衡,因而使大自然出轨所致。保持健康的方法就是节制饮食、保持和谐,并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心灵”。

现代人常常谈到医学伦理,也就是说医生为人治病时并需遵循若干伦理规范,例如不能开麻醉药品给健康人,同时必须保持职业上的秘密,也就是说,不可以泄露病人的病情。

第二篇: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呢……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

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第三篇: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学院:运输学院 姓名:蓝骅征 学号:13251223

撰写日期:202_年12月12日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看很有哲学味道的一本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讲述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

在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艾伯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书中哲学味道十分的浓重,按我的理解,苏菲就是在思考: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问题,就是通过这些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苏菲明白了自己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不是真实存在的。

为了寻找答案,书本把苏菲带到了古希腊,古罗马,十月革命等,在苏菲认识世界、学习哲学史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了这个世界,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危机,自己就要结束了,因为上校写的书就要完成了。他们就要结束了,为了逃出上校创造的世界,他们开始逃离上校创造的世界,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我以前觉得哲学枯燥无味,学来无用,但是看了这个之后,我了解到了哲学这一门学科,其实看的不是很懂,一会看得懂,一会看不懂,哲学就是这样有了思考就会理解就会看得懂,可能是自己没有深入的理解,所以这本书没有看得懂。有一些问题自己还是拿不准。但是这本书极具诱惑的一个地方就是,这本书以西方哲学史为线索,讲诉和介绍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西方的哲学史西方一直引以为豪的一个方面,这本书通过这个线索,讲述了这个发展过程,显得不会太枯燥。也是这本书一个极大的看点。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知识。印象最深的苏格拉底,他的谈话中揭露人思想上的弱点。他由于过于直言被处以死刑。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或者直接逃跑就可以逃过一死,但是苏格拉底没有这样做,为了坚持的他的哲学真理,他选择了死亡。他重视良心与真理,敢于为了真理而战,为了真理而牺牲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时苏菲心理应该受到很大的震撼,一个人居然可以为了坚守真理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当时我觉得苏菲内心应该收到了很大的触动,这么一个伟大的人就这样死去了,也是可惜。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给很多哲学著作敲了钟,或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不能普及和推广,但《苏菲的世界》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哲学史,本身也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随着探求进程的步步深入,使我了解到更多的哲学原理。

我对苏菲的印象也是很深刻,开始他遇到的那几个问题,你是谁?见人就问见人就问?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其中却隐含这很深的哲学道理,其实书中到最后也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其实这个问题在哲学界应该是没有答案的,现在哲学节最难得三个问题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苏菲对她遇到的问题,简直是着迷般的思考和发疯似的寻求答案。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是苏菲和伟大的哲学家也没有办法回答。让我觉得世界上最简单的问题最寻常的我问题要解决真的很困难!就像证明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很困难!

总之,我很喜欢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读了这本书觉得自己很是受益!

第四篇:苏菲世界读后感

我读“苏菲”

在我无头绪的乱撞之时,在我颓废于大学生活之时,在我迷茫之时,我遇到了她(苏菲的世界)。我和她牵手,在她的帮助下,我找回了自己,找回了自己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也找到了我的人生方向。

和她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什么是人生的真谛。从那时起我对“哲学”一词有了新的定义,它不是以前的“枯燥”“乏味”,而是“形象”“生活”与“思想”。

这段时间里,她问了我很多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每一个问题让我匪夷所思、无从回答,但这种问题又是十分的有乐趣,这些问题有时会让我感到十分无聊,但和她在一起,在她的指引下,我总会试着去发现其中的奥妙,领悟它的真理。要知道:每一个问题都是像事物一样不是凭空捏造的,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会有它的背景而存在。

以前的我,总是对自己毫无信心,甚至感到自己就像废人一样,一无所用。感到世间周围每一个人都比我强。她告诉我:要有自信,不要总拿自己的缺点去战胜别人的优点,这样只会让你的身心一落千丈。要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优点或缺点相比较。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田忌赛马”的故事,二者显然是一个道理。更何况我们的诗仙说到:“天生我才必有用”。”

她问我:“世界从何而来?”这个世界到底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这个问题我比较喜欢,因为我就是考虑这个问题长大的。我认为:一切学术源于哲学,而哲学源于人们对于种种事物以及现象的思考,而“人”源于物质,这说明世界起源于物质却和意识并存。也就是说:哲学源于意识,可以想象,一个世界如果只存在于物质,那我们岂不是“傻子”?就像她说的“无生物”一样。我们也曾经在形容一个人笨的时候,说他们像石头、疙瘩等等。

她还向我说过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就是在古代西方讨论的火热的话题:世界是变化的,还是永恒的?以及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

对于前者,我们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东坡居士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他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盖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也就是说世界是否是变化的,那要看你从什么角度来看。而对于后者来说,千奇百怪,什么说法也有,有说是“水”、有说是“气”„„这很像我们中国的五行之说,当然,科学家们已经验证出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科学家以及哲学家们是否考虑过用极限来解释世界的存在问题呢?可能我这样问,有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这么说吧,一条在二维坐标系内且过原点的直线,当它旋转经过y轴时,它会有一个“质”的变化。那对于我们世界而言,想想,如果用极限来考虑,会不会是原子中有宇宙,而宇宙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呢?这就是我和她在一起的日子里给所有人提出的问题,可能这是错误的、无解的,但我认为一个问题让人们去努力追求它的解是一件好事,即使它没有解。就像一位哲学家说的:“我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要一无所求。”

和她在一起的日子里,真的很快乐、幸福。这段时间,我心小得只能装下她(哲学),她容纳了所有的学术,乃“学术之母”,最重要的是,她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中、生活中,我们的言行举止以及大脑都由她控制、支配。我们不是一直在探讨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吗?她(哲学)就是我们的上帝,因为她能读懂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她的深奥不是我们一时半会能参悟的,发现她和她在一起慢慢了解她,我们将会有更深的收获。

“聪明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是无知的”寥寥了解,可能有点卖弄了,但这却是我的体会。

试问心意谁能许?跋山涉水、寻求万里,她(哲学)在等着你。

第五篇:苏菲的世界

班级 行管1001班姓名 王浩人学号 20109221

《苏菲的世界》读书感想

挪威作家乔斯坦在他的那本著名的《苏菲的世界》里的第一句这么写道:“苏菲放学回家了。有一段路她和乔安同行。”

有点羞愧的是,作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书的《苏菲的世界》,我二十四岁才第一次读到。我接触西方哲学很晚,大学的时候零零散散的上过一些哲学的选修课程,喜欢上它也是近两年的事情。可能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和我一样,如果不算那些基础教育里思想政治课中朦朦胧胧而且不成系统的唯物主义理论,几乎就没有受到过任何其他方面的哲学教育。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是“爱智”。抛开意识形态的问题,在中国人的眼里,这门关于“热爱智慧”的科学,恐怕根本就不会比数学物理这样具有明显社会实用价值的科目更吸引中国的教育业者。

你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在这是《苏菲的世界》里的哲学家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在很多人眼里,《苏菲的世界》恐怕是一部很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说——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我说的魔幻指的是托尔金魔戒上铭刻的咒语或者某个男孩头上的闪电疤痕,那也不是伊斯兰世界中神秘的苏菲主义,这只不过是个名称上的巧合罢了。我们所说的魔幻,是指它看起来严肃而温馨情节里却充满了荒诞与匪夷所思。故事发生在挪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这不是一本high书,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它按照有关欧洲哲学的历史与文化而展开,平淡,虽悬念重生却波澜不惊。

这本书对于没有文化背景的中国学生来说,在理解上的确会有些难度和缺乏系统性。因为欧洲哲学史,说穿了就是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 从古希腊爱琴海里发源的自然派哲学光芒,到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在整个欧洲所燃起的燎原的千年智慧之火; 从人性被献上神权祭坛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理性主义和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碰撞; 从启蒙运动里人权对于王权和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和理性的推崇,到黑格尔三段式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个哲学家的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理想;从基督徒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义到二十世纪无神论者萨特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

哲学,在大众的眼里向来是艰深而晦涩的。光是那些“主义”的名词,就足够杀灭我们头脑中并不很充足的智慧。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来说,有个先天性的不足,便是太过于强调主观感受,强调天人合一,从而造成理性和客观的缺乏。黑格尔曾经说中国是没有哲学的。我想他的意思,是指中国没有类似于西方这样主要依靠理性而搭建的哲学体系,而是更多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这一点上罗素曾说黑格尔是幼稚的)不过,作为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我倒是很同意

冯友兰先生的话,中国哲学情怀是高于欧洲传统的宗教境界的。至少它其中还有“庄周梦蝶”这样浪漫魔幻的世界观。对于和智慧抱团取暖的哲学家来说,最孤独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无法思考和无法拥有智慧。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古典哲学家,他们并不孤独。

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才是哲学的外在意义。《苏菲的世界》里显然更多的注重于人生观的建立。萨特曾说,因为存在高于本质,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需要构建自己的人生。二十年前那个在山海关自杀的青年说他看到了人类的末日,他死的时候身旁摆着《圣经》和《瓦尔登湖》。他把人的存在构架于理想主义的层面是对幸福的绝对忠诚,但破灭之后却也是对生命本身了无意义的反证。正是因为人生的无望和迷茫,所以很多人便去探求于一种“超越理性”的关怀。维特根斯坦说宗教是人对痛苦的一种“解脱的渴望”,尼采说“上帝已死”,后来又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者“人说,要有上帝,于是便有了上帝”的调侃。其实对上帝的怀疑,也就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迷茫。很多身为基督徒的哲学家都有这样的矛盾,如果说理性是上帝的恩赐,我们是否应该用这种恩赐去探知他?我生命中曾有好几位跟我关系密切的基督徒,他们很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上帝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相信。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基于信仰的事实,却也能很好的给予他们现世的安稳,充实和幸福。

哲学中最好的思考方式莫过于提出问题并用理性去寻求解答。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毕达哥拉斯),你很难想象,同样的一些分子构成的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大脑为什么偏偏让人类拥有了理性,猪就不知道最近正在流行一种以它的名字命名的瘟疫。如果没有理性,我们的地球仍然是宇宙的中心,世界可能还在九头大象的背上。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果我问人从哪里来,估计有一群人会翻开圣经的创世纪念出他们喜欢的句子,而另外一部分人的思维就会跳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从英格兰出发的小猎犬号上了。西方的哲学,以研究人的理性存在的价值为终极目标。如果真有一个超越一切并代表所有终极价值的“神”存在,那么哲学便是用来和这位神沟通的巴比塔,而理性便是用来建这座塔的石料。这实际是一个在有限的未来里人类无法完成的浩大工程。更何况,我们并不知道,这位“神”会不会在我们建成之前摧毁它。如果你能抛开一切现世烦恼,你会发现,原来哲学的终极命题,虽然没有像精灵公主与独眼巨人带着纯粹的美好或者丑陋,也确确实实如同这座巴比塔一样透露着让人不可探知的魔幻意境。

两年多关于哲学书籍的阅读,常常让我觉得哲学,仿佛是一架人性的风车,在人性的作用下转动,并引发思考。我不知道是否因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之神雅典娜是个女人,所以在哲学史里,男人们更“爱智”。哲学的世界是男人的世界,鲜有著名女性哲学家的存在。我想,之所以说以女性为观察视角的《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优秀哲学启蒙书籍的原因,除开作者乔斯坦对西方哲学的通俗故事化,恐怕也是因为行文中浓郁的人文及女权主义气息吧。

《苏菲的世界》里的故事主体,不同于柏拉图理想国中那些望着岩壁上投影的洞穴人,而是一个三层嵌套世界里的苏菲与“上帝”的互动关系。作为“创作

者”的上校创造了主人公苏菲的世界,而这本书的作者乔斯坦又创造了上校和他的女儿席德的世界。当苏菲得到真相的时候,她没有感觉一切变得虚无和意义丧失,而是希望摆脱这位造物主的干预——小说的最后触及了存在主义的精神核心。从上校的书中逃离,这是主人公苏菲最后的选择。对于这个结局,通常有两种理解,有人说这是在隐喻二十世纪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也有人说这是苏菲要努力逃脱束缚,并勇敢的完全“自我”。对于作者的立意,我倾向于后一种理解。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

“上帝”嗒嗒的敲击着键盘:“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夜里,男孩从笔记本电脑里抬起头。

“上帝”这么写道,TA微微的笑了笑。

海滨城市无边际的黑夜里,海鸟银色的羽翼划破天空,窗外微风习习,月朗星稀。

男孩在想,在这个浩大的世界,他将与谁同行。

苏菲的世界—-自然哲学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