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一个也不能少(推荐阅读)
编辑:水墨画意 识别码:15-818989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1 11:14: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朱廷龙

这是张艺谋的又一部经典之作,相信同学们看后会有同样的感慨.经典在它的寓意,而不是里面的那个稚嫩的小老师.因为她与章子怡比起来,差距太大了.所以,对里面的人物,我们估且先不谈论,而是先来一个读文解字.《一个也不能少》,这个电影文题起得好,表现方式通俗,情感留露突出明显.这正如我们的班主任和辉哥所要求的,在卓越班里,我们一个都不能落下,一个都不能少.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跟我们上第一节班会课时,都巧合地提到的根本原因.当然,身为班中的一员,我想所有同学都有共同的想法.因此,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维持属于我们的荣誉,来保证我们班的完整性.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据目前我所了解,还有一些同学抱怨学校的不好.其实,我们所享用的资源中,不管是硬件的教学设备,还是软件中的师资力量,都比同校的其他院系专业优惠好几倍.即使走出校门,除了那些贵族院校,跟其他同等的相比,也是遥遥领先.因此,我们所要考虑的,不是去挑剔,而是去寻找高效率利用资源的路子.在这方面的思想中,我猜应是与

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不谋而合.有关如何高效率利用资源的路子,我寻找了一个多月了,仍然觉得一无所获,这就是我所遇到的最大困惑.在此,希望老师能为我指点迷津.行走在图书馆中,书不知从哪本看起;面对各种活动总会有时间冲突,从而难以取舍;上自习课做完作业后,觉得无事可做,虽然试着超前预习,但又觉得像是高三;老师讲课很模糊,觉得自学效果胜于听课……众多的困惑,难以分析呀!但这必须得面对.电影中的女主角所面对的困境与我们的虽然形式上不同,但性质上是一样.她所能走过的,我们一定也能走过.一个都不能少,因为我们都很重要,我们既然选择了,就努力做到最好,做出自己的品牌,为我们,也为学校,尽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

——我县特殊教育“送教上门” 工作畅想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初,特殊教育领域继 “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思想后,又出现了“全纳教育”思潮,全纳教育是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思想要求“零拒绝”,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绝大部分残障少儿进入了特殊学校就读或进入普校随班就读,然而在社会中还有一些极重度残障少儿仍被关在家里,无法接受教育。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等七部委的联合文件“2014—2016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在主要措施中提出“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4‟97号中第13条指出:扎实开展“医教结合”实验和“送教上门”工作,到2016年,使不能到校接受教育的极重度残疾少儿都能接受送教上门服务,各地要为送教教师及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医务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

二、我县“送教上门”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在淮安地区市第二特校及洪泽特校已开展了“送教上门”工作。我县“送教上门”工作还没有开展,根据残联2015年统计数据:全县1—18周岁未入学残障少儿共284人,包括听障、智障、肢体、精神及其他残疾。其中小学年龄段252人,初中年龄段24人,高中年龄段5人。调查结果显示,适龄儿童未能入学的主要原因是残疾等级较重,身体现状不具备入学条件。据此,我县的“送教上门”工作量大且残障种类复杂,任重而道远。

三、“送教上门”工作开展程序

(一)送教对象的选定

“送教上门”是对极重度适龄儿童因自身和家庭的多种原因不能走进课堂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不能走进课堂,其实质是要到家庭。

对所在行政区域里的残疾儿童的摸底。依靠教育、民政、残联、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从各中心小学、乡镇民政科、妇幼保健所等处,收集到全区适龄残疾儿童的基本信息,然后安排教师逐一登门核实、鉴别,对确实不能入学的,我们就把这类残疾儿童作为“送教对象”,并给他们办理好学籍,确保他们的受教育权。

(二)“送教对象”的评估

确定了送教对象,那么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评估,从“认知、感知、语言、情绪、生活自理”等方面设计评估表,通过访谈、检测、观察等方式,对每个送教对象做一个综合评判。通常这样的评估在半年内要做3—4次,然后由 “送教领导小组”成员共同研讨,作出一个尽可能准确的诊断。

(三)送教内容及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

根据每个残障少儿的综合评估,由送教教师确定每学期的送教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沟通、生活自理认知、感知等方面,并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交“送教小组”审核后,教师、家长、共同签字确认。然后由送教教师实施计划。

(四)“送教上门”工作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送教小组”、教师、家长一起对个别教育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录入学生档案,并作为下学期个别教育计划制定依据。

四、“送教上门”工作保障措施

(一)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

“送教上门”主要是依靠特殊教育学校,但要顺利的开展,还必须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首先是“送教上门”工作的许可,还有人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如教师人员的调配,工作量增加的补助等。

(二)提升家长的认识

“送教上门”取得实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配合程度。“送教对象”一般是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意识不强,家境不宽裕。有的家长碍于面子,不想让自己家里有残疾孩子的事让更多的人知晓;有的家长就直接毫无理由的拒绝。更有家长连门都不让进。因此,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是“送教上门”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

(三)“送教上门”工作经费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周边特校的实践经验,把送教对象纳入特殊学校学籍管理,然后由县财政按残疾学生公用经费拨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是践行“零拒绝”、“全纳教育”思想的重要方式;是继“随班就读”后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另一项创举。

一个也不能少,送教,不仅仅是送一种教学方式,也不仅仅是送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送党的教育形象,让这些重度残障孩子能平等地享受到教育的权利。使这些孩子和家庭感受到没有被社会遗忘,感受到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第三篇: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小学组)吴海霞

体操比赛就要开始了,却不见了昌鸿同学!我非常着急,可找遍校园了都不见踪影!这孩子,居然连这么重要的比赛都忘了!眼看就要轮到我们班了,我只好赶紧去组织同学们参加比赛。请另一位老师继续找他。

说老实话,当时,除了担心,其实我还感到有点庆幸。因为昌鸿同学平时就不喜欢做操,不但动作不规范,还老跟不上节奏。现在他没来参加比赛,我们班不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了吗?果然不出我所料,孩子们在比赛中,动作规范整齐,征服了所有评委,最后获得了第一名。

比赛一结束,昌鸿同学才不知从哪冒了出来。一问之下,我气极了!原来他是故意躲在教室的桌底下不去参加比赛的!这也太没有集体观念了!在我耐心的诱导下,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说:“老师,大家老说我胖,动作难看,会拖班集体的后腿!我就不敢参加了,其实我心里也„„也挺难过呀!”听了之后,我不禁愣住了:是呀!难道,不参与比赛就是不爱集体吗?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为了买比赛穿的白鞋,他和妈妈可是跑遍了整个阳江城区呀!明明很想参加却不敢参加,这不证明昌鸿同学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了吗?是的,一定是这样的!同学们因他动作笨拙而嘲笑他;训练时,我们也在不经意中伤害过他!而我呢?竟然还为他没有参加比赛而感到庆幸!要是让他知道了老师当时的想法,对他的打击会有多大呀!哦,就为了所谓的班级的荣誉,我竟然忽视了一个孩子的心灵和自尊!我为自己当时的想法感到羞愧!

不可否认,集体比赛取得好成绩,有利于创建优秀的班集体,从而促进班里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以伤害学生宝贵的自尊心为代价来换取班级的荣誉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我记得,教育家韩凤珍说过:“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去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我不由想起了那本《窗边的小豆豆》,书里面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总是想方设法为每一个特别的孩子设计一些特别的比赛项目,让孩子们体验成功,找回自尊和自信。

我终于明白了,现在我这个班主任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昌鸿同学恢复自信,帮助他丢弃自卑心理。根据他力气大的特点,我在班里搞了一次可以随意组队的拔河比赛,结果,凡是有他参加的小组都赢了,大家都争着邀请他加入到自己的小组里;班里举行联欢会,我总是让他第一个为我们唱歌,他那独具特色的表演总是会赢得全班同学的称赞„„渐渐地,他自信起来了,不再像以前一样散漫了,不再害怕集体活动了,更令人欣喜的是,他居然主动跟我说下次体操比赛一定要去参加。看着他那张热情洋溢的笑脸,我也放心地笑了„„

我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真的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地审视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是的,是每一个孩子,一个也不能少!

第四篇:点线面一个也不能少

点线面一个也不能少——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方向及复习备考对策评论:0

 浏览:7

 RSS:0

文章类型: 发表于:2009-2-24 10:45:08

2005年高考16套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题,基本落实了“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命题指导思想,也继续遵循了“稳定中求完善,完善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的命题基本原则。试卷的命题方向仍然以能力、素养为先,以知识、基础为重。16套试卷都充分融合了传统和现代、文化和文学、科技和生活,体现了人文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的完美统一。

有了这样基本的认识,我们才有可能对未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方向有基本的推测,对复习备考对策有准确的把握。

关注阅读的“面”:阅读的基本“面”,一个也不能少。

所谓阅读的“面”,就是阅读的范围。阅读时要从内容上、形式上、时空上对阅读对象作更大、更广、更宽的确定。要避免阅读对象的单一化、单纯化,尤其要避免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阅读的对象。过窄的阅读范围会使自己的知识面显得狭窄,也会影响自己阅读能力的提升。

从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看,原来“四个面向”的选文倾向中又有了些许新的“倾向”:

面向生活。更“倾向”与学生的年龄、阅历、认识、情感、心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比如:“计算机能思维吗?”(全国甲卷),“阳台上的遗憾”(重庆卷)等。

面向科技。更“倾向”贴近学生实际学识水平和现有认知能力,呈现明显的平实性和趣味性。选文基本上改变了以往几年那种枯燥、抽象,概念化、专业化的倾向。比如:“植物睡眠之谜”(全国乙卷),“深海的发现”(福建卷),“太阳风”(江西卷),“嗅觉信号”(广东卷)等。

面向人文。更“倾向”评价、描述、介绍、说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章。比如:“戏剧与戏曲”(北京卷),“民间剪纸”(上海卷),“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湖北卷)

选文面向名家。各省市试卷基本继承了以往的做法,16 套试卷几乎全部涉及了名家名作。比如:冰心的“一日的春光”(全国丙卷),李健吾的“切梦刀”(辽宁卷),卞毓方的“张家界”(全国甲卷),严文井的“给匆忙走路的人”(江西卷)等。苏叔阳、周国平、冯骥才、韩少功、何为等一批名人都“卷”上有名。

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要读得“杂”:读文学、读美学、读历史、读天文、读地理,读一切可读之书,就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每样都“品尝”一下;二要读得“泛”:读中国作品、读外国作品、读现代作品、读当代作品,就如观光旅游,每个地方都“游览”一番。

我们要重视各种文体的阅读:议论性的随笔、时评,抒情性的散文、游记,叙述性的小说、通讯,说明性的科普、介绍等等;同时也要重视具有时代气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接近的平易、平实、浅近的美文。

当辛勤耕耘换来“春色满园关不住”时,我们就能享受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惊喜。

关注阅读的“点”:阅读的知识“点”,一个也不能少。

所谓阅读的“点”,就是阅读的重点。阅读时要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要点中确定阅读的“重点”,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考点”。由于文体不同,文章有着不同的阅读“对象”和阅读“亮点”,比如主旨、内容、结构、文风、语言、修辞、背景等等。但是,现代文阅读的“检测点”,常常是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点”。所以,阅读文章时,首先要准确、正确地把握文章的这些“点”,因为命题者正是抓住这些“点”来命题的。

其实在阅读时,只要紧紧抓住以下三点:读出主旨(文章观点、情感,段落中心、观点,句子核心、含义等);读出结构(层次、过渡、关联等);读出语言(修辞义、含蓄义、潜在义、临时义、指代义、概括义等),我们就可以基本把握阅读“点”了。

例如:《诗经》首篇的“关雎”,第五、六句便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是一种很平凡的水生植物,那样早就入了诗;《苤苢》中提到的“苤苢”,就是现在的车前子,古人认为它有治疗妇女不孕之症的功能,诗中那一群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采集车前子的妇人,肯定不是奴隶,因为奴隶是没有时间与精力关心自己的生育之事的。一群贵妇人为“苤苢”而唱起颂歌,足见中国文化与草木的缘分之深。当中国的一位少女在河边苦等未婚夫,低吟着《匏有苦叶》,借“匏”(一种植物)以言情时,当中国的男女情侣正在“桑中”相约时,西方的“奥德赛”还在海上漂泊。

如果从“读出主旨”“读出结构”“读出语言”这三个“点”来阅读这段文字,那么,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阅读尝试:要点是什么——先说“早”,再说“深”,(注意分号)最后得出“当„„漂泊”的观点;围绕要点分几个层次——以《关雎》为据,证明“早”,以《苤苢》为据,证明“深”;文中哪些语言值得品味或赏析——“当„„漂泊”一句,它既是这个语段的观点,又是一句内涵丰富,含意深刻的语句(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早地意识到自然草木)。

一般说来,命题者对现代文阅读题的命题过程,就是把对文章(阅读对象)的理解,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出来。如果我们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养成“读出主旨”“读出结构”“读出语言”的阅读习惯,对所有的阅读对象都作这样的阅读“训练”,那么,我们的阅读“点”与命题者的命题“点”就会有惊人的相似或吻合。这种“相似或吻合”是在坚持不懈的、有“目标”有“方向”的阅读训练中获得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相一致的内在关系,我们摸索、训练、把握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法的根本,实际上就是正确、准确地掌握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一言以蔽之:用命题者的阅读思路来“训练”我们的阅读。

付出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我们就会品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关注阅读的“线”:阅读的逻辑“线”,一个也不能少。

所谓阅读的“线”,就是“先是正确理解语义;再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的阅读思路。

语义理解——信息的筛选、提取——对信息的综合加工:遵循这样的逻辑顺序,进行反复训练,是现代文阅读复习的重要方法。

语义理解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它主要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理解。因为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所以也必然是解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测试的词语含义基本上不是该词的词典意义,而是语境中“临时”“引申”的具体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文阅读解题过程中的重要能力之一,所以就成为现代文阅读测试的重要内容。所谓文中重要信息,可以是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也可以是对重要概念、重要知识的阐释,还可以是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所谓筛选、提取,包括阅读过程中对一段信息的搜寻、辨别、筛选、转换、组合、概括等。

在解题过程中,要辨清命题者确定的阅读“线”。考生的解答,有时只是这条逻辑“线”的一个段:从“理解”到“筛选”;有时又可能是这条逻辑“线”上的起点到终点:从“理解”到“加工”。所以,要根据已经“确定”的“线”去辨别、筛选、提取信息。务必要准确地把握题干的含意,也就是说要非常清楚地把握阅读的逻辑“线”。

有的题目要提取的信息清晰、简明,涉及的范围狭小,可采用直接摘取的方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有的题目涉及的信息含蓄、复杂,涉及的范围宽大,干扰的信息也比较多。这种“云里雾里”的信息,极易让考生上当受骗。在这种情况下,要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去伪存真、去繁存简,然后再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

对文章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加以综合加工,成为可以表达的文字,这是阅读“线”的终端。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对段意、文意的把握,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是根据文章进行的联想、推断、评价,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的鉴赏,都必须借助对信息的综合加工才能完成。当你把认识、理解、推断、评价、鉴赏等所“想”的内容,物化为所“写”的文字时,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成了其答题成功的关键。考生常常会遇到“想”得出,却“写”不出的尴尬,也会有“想”的很有条理,“写”的却没有条理的困惑。所以,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文体看,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线”是: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线”是: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文学作品阅读的“线”是: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

所以,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当了解了主旨、结构、语言后,我们还必须掌握:主旨是怎样得出的,结构为什么这样安排,语言的表现力有哪些作用等等。这里就涉及到:语义与修辞的主次、观点与材料的因果、提炼与概括的本末,前呼与后应的联系,文本与拓展的主客等等。

按照这样的“线”去阅读,虽然常常是“青山缭绕疑无路”,但是我们总会获得“忽见千帆隐映来”的兴奋。

第五篇: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陇县堎底下社区中心小学六年级余芝琪

指导教师:徐亮

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叫《一个也不能少》,看完之后我很有感触!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魏敏芝老师为了找到那个在城里打工的男孩,找到了电视台的台长,然后出来了个戴眼镜的,问到:你是不是台长?她为了等到那个台长,等了几天几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个电视台的边上,身体靠在电线杆上,把她自己写好的寻人启事放在一边。她为了找到那个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过火车站的广播室,去过超市买笔和墨水,写了寻人启事,然后又去了电视台„„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魏老师让他们每人拿一支粉笔写字,到了那个要去城里打工的那个男孩那,他对老师说:“我能不能多写几个字?”说完就写下了三个大字:“魏老师”,这一刻,多么的让人感动啊!

我从看过这部电影后,才知道农村的生活多么苦啊,连教室也那么简陋,我们应该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帮助农村,让他们可以和我们一样。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

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简评:通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小作者对老师最纯洁的责任心有了深刻的理解,默默立志,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一个也不能少(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