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高考语文“作用题”解答指津(大全五篇)
编辑:梦中情人 识别码:15-1054625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9 17:13: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考语文“作用题”解答指津

高考语文“作用题”解答指津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解答指津

分析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作用”的范围较广,这就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

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如202_年全国卷Ⅰ的第15题:“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 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如202_年全国卷Ⅳ的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 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202_年山东卷第16题“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 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2)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又如202_年湖北卷第19题:“本文主要 运用了哪两种表示手法描写羊群时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面: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第二人称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修辞(主要是比 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下面分而述之

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202_年高考卷选文《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根据上述思路来解答202_年全国卷Ⅱ的第18题,答案也就迎刃而解。既然《老家》表现了孙犁先生既思念家乡却又不想回乡的矛盾心情,并在开篇就引用诗 句:“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那么,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有关回家的梦境,其作用当然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 情”,“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因为“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

二、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如202_年北京卷《普希金之画》的末段:“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这 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这一段正是作者对全文 的总结以及对题旨的点化。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如202_年浙江卷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根据上述概括,其答案为“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三、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 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202_年上海试卷第㈢题的甲段,描 述的主要对象是“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而在描述之前,先在第3段中赞美大海的宽广与汹涌,那么,面对第13题“从写作角度看,甲段写海的作用是什 么”的提问,其作用恰如参考答案所说:烘托“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202_年全国卷Ⅳ《痛哭和珍》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其作用肯定就是反衬。再联系选文中 “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描写作者自己的语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如202_年全国卷 《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 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根据题目,先找到第四段,发现它是选文中最长的一段,当属较长的中间段,而且叙写的正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乡土情结,所以,它的作用 和好处应当是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的基础上再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发挥。那么看看答案,果然如此: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 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 题得到深化。

四、修辞的作用

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与反复。比喻使语言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拟人使语言生动活泼,同时还便于直抒胸臆;排比可以增强 语势,同时还便于语义的层层递进或语境的步步扩大;反复可以突出语义或强调情感。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辞的基本作用,准确答题应当不成问题。如果答题要求中没 有字数限制,那么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一句,其保险系数就更大了。参照以上简析,再对照202_年全国卷Ⅲ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 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便可知它正是考查比喻的作用,其答案“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并 未超出修辞基本作用的范围。至于“极富讽刺意味”,虽然并非比喻的固有作用,但是,结合选文《快乐的死亡》的主旨,这一句正好属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 挥一句”之范畴。

在各种修辞中,以比喻设题的频率是最高的。诚然,一般比喻句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具体,但是,如果是以题目作喻体,而这个喻体又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且比喻 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的议论句,那么,这种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点。其一,呼应题目;其二,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其三,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如202_年 重庆卷选文《山峦》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根据前文的提示,“照应题目”的作用是容易答出的。至于象征意义,只要结合“山峦”的内涵或特点,再参考比喻句后的议论“就让 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就不难答出“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 峦一样博大”。而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则分明是“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对比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表达手法。如果只是两种事物的简单对比,那是属于修辞方法,其基本作用是为了塑造反差鲜明的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如果是多种事物 的分项对比,而对比的内容占全文一半以上,那就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它的基本作用应当是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表达层层深入而更加集中。如202_年江苏 卷选文《草堂•诗魂》第20题第(2)小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对比)的好处。”因为选文中的对比多达六个方面,因此它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那么,这种写法的好处就正如参考答案所说:“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达更加集中。”比较本文的归纳和参考答 案,可以看出,除了“文章憎命达”这五个字是结合选文主旨而发挥的以外,参考答案的所有要点都没有超出本文的归纳。

五、第二人称的作用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如202_年卷第22题第(1)小题 “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的参考答案即为:“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又如202_年辽宁卷第20 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的参考答案即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 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六、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局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

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如202_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6段开头有一句景物描写:“那一年的 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其作用正好是用“落日的惨红”衬托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苦难而悲惨的命 运。而《那一束伴地莲》在写母亲背着孩子寻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之一就是“用明月积雪的明亮洁白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瑕”。

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如《那一束伴地莲》的明月积雪,固然因其明亮洁白而堪称美景,但在数九寒冬 的深夜,它又何尝不是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呢?因此,其作用之二就是表现母爱的伟大,而这正是景物勾勒环境与反衬作用的综合。

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如《微山湖上静悄 悄》,开篇就提出“这(指微山湖)是个在野的湖”的基本观点,然后连续插入“收留殷微子”、“接纳张子房”、“汉朝出高士”三段史实,那么,这三段史 实的作用就是举例证明开篇的基本观点。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 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如202_年天津卷选文《春从心出》第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其结 构上的作用无疑是“起过渡作用”,并“引发议论以深化作者的思考”;其内容上的作用则是“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八、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如1998年卷《报秋》引用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正是要用《西江 月》中“领取而今现在”一句来阐明作者“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最终论证文章的基本观点。又如面对202_年上海试卷第3题(“第②段引用了《闲情记趣》 并加以分析阐发,目的是说明什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论证观点”四字。既然第②段的基本观点是“假山大都种树木,盖亭子……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那么,“说明”的就只能是这一句。不妨看看参考答案,果然是“假山与上面的亭、树不相称”。

此外,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如在《向日葵》一文中,以“向日葵”为题目,不外乎串起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人生感悟,同时借向日葵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这个基本作用,再结合 具体语境,把“实体”和“象征体”变换成具体的写作对象,答案便呼之欲出。以此对照第24题的答案“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赋予象征意义的 门,蕴含深刻的哲理。从最熟悉的讲起,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深化”。

值得强调的是,有些句段往往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而限于题意和字数,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把这些作用统统答出来,因此,就必须在众多作用中选择最切合题意的作 用。如《一盏油灯》第四段有这样几句描写:“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灯汇集在一起,宛 如一片星星。”分析这几句描写,可以发掘多种作用:其一,塑造山区学生勤奋求知的感人形象;其二,表现山区办学条件的艰苦;其三,形象的强调知识能把人引 入光明的象征意蕴;其四,突出小油灯的可爱,为下文“我”做灯拿灯做铺垫……应该说,上述作用都言之成理,但是,联系后文乃至全文,最切合题意的自然是第 四种作用。

参考二

每年高考语文试卷都会选一则1200字上下的散文或微型小说作阅读材料。在考题形式常常出现这样的题型,它们是 “……用意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效果”,我把这种题型叫做“作用”题。最典型要数202_年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 》阅读文,共设置四题就有三题是这类题:一般散文阅读都有一题或以上。把握好“作用题”解题思路是散文阅读重要备考之一,就以06、07年的各地高考试卷出现的“作用”题为例,谈些“作用题”备考策略,仅供参考。

一、修辞手法作用题备考

(1)题型设置:针对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或段落设置考题。如202_年全国试卷I第16考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又如202_年福建第12考题: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2)知识积累:

认真掌握《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的事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夸张:揭示本质给 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拟人: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诵。排比:结构整齐,语调一致,说理周密表现充满论证雄辨气势磅礴,可以周密全面地表达思想。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 默感。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反复: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反问:表达鲜 明,加重语气作用。设问: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解题思路:

确认修辞手法,根据修辞手法作用明确答题方向后,再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手法,手法与内容结合(共同点),表现作者(文章)了什么情感(主旨)。(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202_年全国卷Ⅰ第16小题分析:确定使用的修辞手法:首先把缺水死去的胡杨林比喻经历恶战的战场来写,又把死去却不肯倒下的胡杨林当作牺牲不肯倒下的 战士来写,再把胡杨与其它枯草对比,而形象地突出胡杨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 志。如202_年福建卷第12小题答案:这里运用了比喻(对比),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表现了母亲一生的辛苦,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二、表达方式作用题备考点 题型设置:

一般针对句子或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设置考题。如202_年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202_年江苏卷第14小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又如202_年湖北卷杨闻宇《日月行色》阅读第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202_年广东卷迟子建《泥泞》阅读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知识积累:

把握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如列数子: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分类别 :使说明条理清楚)。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 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抒情 则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烘托作品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此外,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的表达方式,通常能起到揭示中心主题的作用。解题思路:

确定所指定语句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答题模式:用了什么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意境,思想等)。

202_年安徽卷第17小题答为:⑴特征:秀美,宁静。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202_年江苏卷第14小题可答为:第一段侧重对牛做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做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气氛。

202_年湖北卷杨闻宇《日月行色 》阅读第16题:

1、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2、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3、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202_年广东卷迟子建《泥泞》阅读第16题答案:文章开头花不少笔墨描写雪,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

三、表现手法作用题备考点

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202_年重庆卷第18小题问: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202_年湖北卷杨闻宇《日月行色》阅读第17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知识积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悬念:引起读者对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感知作用。照应: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伏 笔:将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在相宜作呼应,使情节发展合理,让读者感到阅读妙趣。渲染:突出气氛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象征:引申事理,使被象征的内 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的特点。对比:突出事物本质,使形象鲜明。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表现人、事的本质.用典:深化主题,语言精练,借古抒怀加深意境增强内容丰富。解题思路:

确定所指定语句语段运用何种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性格,意境,思想等)。202_年重庆卷第18小题答为:(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2)好处:深化主题。202_年全国卷I第17小题答:(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 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2)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四、重点词句段作用题备考点

针对文章中重点词、句子、重点段落设置命题。

如202_年福建第14考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如,202_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202_年全国卷I第17小题问: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02_年宁夏卷《林冲见差拨》第12小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知识积累:

文中重点或重点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两点:一是内容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多角度思考分析:①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 情作用等。二是结构上的作用:①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作用;②中间:过渡照应的勾连,承上启下作用;③ 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作用。④题目:文章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的作用。解题思路:

结合句子或段落位置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而答,如没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如202_年福建第14考题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劳苦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的作用。202_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答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评析:位置在中间应该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要简要分析,就应该把上文(尤其是上一段)的大意,和下文(尤其是下一段)的大意概述出来。

202_年全国卷I第17小题答: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202_年宁夏卷《林冲见差拨》第12小题: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五、人称变化作用题备考点

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或者称谓的变化设置考题。

如202_年辽宁卷阅读丰子恺《杨柳》在第20小题上设置:“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知识积累: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二人 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解题思路

结合考题内容作具体化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202_年辽宁卷第20小题答为:是第三人称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直接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高考文学阅读“作用“题属于鉴赏评价,它的对象包括文学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品结构、作者观点及读者感受等。它是高考较高能力考试层级,试卷上常有设计,分值在4-6分,能握好“作用”题的考点是高三复习必要知识点,把握好“作用”题解题思路是将参加来年高考学生备考内容之一。参考三

题目问到好处,作用类的,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内容+形式(手法或结构)+解析

下面就形式方面作归类:

例1 09江苏百校联考 文章的标题是“看风景”,作者为何在开头四段用大量的文字写“看风景”?

前四段是全文的铺垫,用对比手法(或抑此扬彼),突出了下文“看灵魂”这一中心。例2 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总结1 开头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

例3 06江苏卷 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不同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议论抒情作铺垫。

例4 08北京卷 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例5 08江苏卷 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总结2 中间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作铺垫(为议论抒情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照应。

例6 08全国卷《阳关古道苍凉美》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用? 第一问 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 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例7 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问:“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②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总结3 结尾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记叙文、小说);点明题目;升华主题;深化主题;照应全文,结构严谨。

例8 06辽宁卷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答案解析 考查人称,答第二人称本身的作用,并结合文本进行解析。

例9 06四川卷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答案解析:先点明这一人称较普遍的作用,然后在根据文章的内容具体解析。总结4 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例10 202_年江西卷 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忧虑、焦灼、焦虑、忧虑。

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即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主题。

例11 202_年福建卷 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总结5 行文线索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

线索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

例12 08北京卷 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答案解析 本文主要运用了大量的描写色彩的词语,这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一种方法。色彩多,自然有绚丽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13 06安徽卷 文中划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1秀美,宁静。2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例14 08宁夏 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①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例15 07宁夏海南卷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总结6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景物,主要考查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等。

景物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角度、顺序等,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等。或者从时间的顺序。

环境描写作用

写景点明时令、地点;写景渲染气氛;写景衬托人物心情;写景烘托人物性格形象;写景表现人物关系。(散文)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展开情节;推动或转换情节;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小说)

例16 08天津卷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例17 07全国Ⅰ 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例18 07湖北卷 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例19 08全国卷Ⅱ 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

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例20 08高考江西卷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总结7 常见表现手法(表达特色,艺术特色)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本身作用

比 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比 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 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 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 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 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加强语气、一气呵成

反 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 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 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 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双 关

(1)在古诗词,特别是民歌之中,运用谐音双关来,贴切地表达男女间的爱情,既生动又活泼,形成一种特殊风格。

(2)通过谐音能起一种隐语的作用。(3)利用谐音达到讽刺和幽默的效果。

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象 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 托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

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虚实结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引用

引用名言,为作者观点态度提供依据,增强文章说服力,增强艺术感染力。

注意:

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表达方式,还是表现手法,这几种表达技巧的考查,通常都是融会贯通的,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要割裂开来。

总结8 叙述方式作用 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总结9 文章标题作用:线索作用,揭示主旨中心作用,点明话题范围作用。总结10 人物描写手法及作用: 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详写(细节描写、白描)略写

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如对比,衬托等。

侧面描写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作用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白 描

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第二篇:初高中语文衔接指津

初高中语文衔接指津

初高中语文衔接指津

一、高中语文学习的门径

(一)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法宝

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语文学习总是离不开阅读。多读书、多做笔记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法宝之一。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家也是同学以前接触过的,下面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同学们在初中时学过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行路难》等,高中阶段将要学习他的诗篇《蜀道难》《将进酒》等。初中时大家学习过韩愈的《马说》,高中会学习他的《师说》。杜牧的《江南春》《山行》《清明》等诗作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高中我们会重点学习杜樊川的一篇文章《阿房宫赋》。苏轼的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散文名篇《赤壁赋》也是高中的重点内容。高中阶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选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祝福》三篇。另外同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过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高中阶段将会品读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和《警察和赞美诗》等。

阅读是我们培养语文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而且语文能力的提升、生命个体的体验、社会生活的感悟等等都离不开阅读。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更是不胜枚举,那么在高中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又该读些什么书来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呢?

在下面的第二节“阅读背诵篇目推荐”中,我们为同学们提供了了一个“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可供大家参考阅读。还有一个“高中语文推荐阅读篇目”,这个书目是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万字时文阅读篇目”的基础上补充的,所列文章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同学们可以主动查找阅读。

另外,阅读后还要涵泳、思考,同学们可以尝试着撰写读书心得、读书报告、读书摘要、读后感,乃至争鸣文字或者时文综述,以提高阅读的层次和水平,训练思维力。

(二)积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主要手段

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文化积累、生活积累、学习方法积累等等。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自己积累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在积累过程中加强梳理,并在自己的表达与交流中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积累的材料提高表达效果。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关于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精彩片断等。通过语言典范的学习,不仅能积累到其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可以学习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

字词句段篇章是语文学习的切入点。字音、字形、词义等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同学们还要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语病修改、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语言表达与运用、现代文阅读等题型的解答都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同学们会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解、熟悉各类题型,而在这个过程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就主要靠同学们自己下功夫积累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夯实基础知识,练好基本能力。

建立自己的积累本和错题本。积累本主要用来记录课堂上老师讲课的重难点内容,整理基础知识等。错题本主要用来进行错误习题的整理,总结归纳各类题型,提高解题能力。另外,同学们还可以坚持写周记,通过平时的练笔提高写作水平。同学们可以利用周记养成良好的动手练笔的习惯,在高中繁忙的教学生活中,我就把通过周记与同学们交流沟通当做一种乐趣,若干年后,随手翻看,这也是同学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背诵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保证

背诵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而且通过背诵还可以培养和锻炼人的记忆能力。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博闻强记,并非他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他坚持每天做“记忆力体操”的结果。他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对此他身体力行,每天清晨起床后都要背诵一些必须记住的知识,就像是往仓库存物,这样才使他如此博学多闻,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这些不朽的著作。由此可见,重复的刺激有助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实践证明,人的记忆力也和人的肌肉一样,只有锻炼才能增强。懒于记忆,从不背诵的人,记忆力不可能优良。

背诵可以使我们精确又牢固地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举例来说,试想工程师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要去查书找公式;教授在讲课背古诗时忘了原句要去翻资料,这种局面会有多么尴尬,有时甚至会误大事。这都说明知识知道的再多,到关键时刻提取不出来也是枉然。古往今来许多知识渊博的伟人,大都善于背诵、记忆力惊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精通许多种外语,马克思能背诵许多歌德和海涅的诗歌,并在谈话中经常引用它们的诗句,增加了谈话内容的精辟性、哲理性和趣味性。如果他不善背诵,这是绝不可能做到的。善于、勤于背诵可以使我们的知识库存日益丰厚。我国古代早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

背诵是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更是语言文字学科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教材中每册大约有4篇左右要求背诵的文章,而且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就靠博闻强记,大家想想,如果现在问你以前学了些什么,你能记起的多半是老师要求背诵过的内容。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甜。希望同学们勤于积累,勤于背诵,相信你一定会在语文学习上得心应手,出类拔萃。我们在第二节“阅读背诵篇目推荐”中,列出了“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希望同学们都能把这64篇段熟读成诵,脱口而出。

(四)说好普通话,写好钢笔字

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首漂亮的钢笔(或签字笔)字,是语文的基本要求。普通话是我们祖国的通用语言,它能使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儿女融洽地交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表达和交流的基本需要,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中,诵读都是重中之重。能否说好普通话是高品质诵读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希望同学们学好普通话,练好普通话,说好普通话。

在《山东省高考作文分项分等评分标准细则》中明确提出了对字体字迹的要求,评分“基础等级”中的“表达”方面,“一等”中明确要求“字体工整”。无论计算机的普及范围有多广,发展速度有多快,写一手什么样的字都是每个人的学养问题。而且山东省高考语文采取网上阅卷的形式,答题统一要求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这就要求同学们的字体清楚工整、大方美观,方能在卷面上更胜一筹。

(五)勤于思考,提高审美能力、思辨能力

高中语文学习还要勤于思考。举个例子来说,读了杜牧的《赤壁》一诗后,同学们是否想过以下的问题:开头提到“折戟”是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从类别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认前朝”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作者对赤壁一战有什么样的评价和认识?唐代诗人杜牧为什么会写下这样一首诗作?还有哪些有关赤壁的诗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同学们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思辩能力,这对于同学们学好语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审美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语文是有关文学艺术的学科,凡是艺术就涉及审美问题。而且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其个人素养的外在体现。同学们可以有意识地阅读一些文艺美学或者文学批评等的文章,尤其是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傅雷等先生的文章,这对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将会有很大帮助。

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单是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对社会人生的认知的思考,同学们可以在高中阶段可以有意识地读一些哲学启蒙读物或者是哲学家的经典著作,读的过程可能很困难,很艰涩,但是相信同学们肯定会从中受益,获得感悟,得到提高,尤其是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做到明辨是非,明辨美丑,不为外物所迷惑,不为万象所困扰,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勤于写作

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同学们应当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而在这些体验中激发写作欲望,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则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基本诉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艺术源于生活,好文章除了得益于广泛的积累外,主要还在于对自然、生活、社会等的观察和体悟。

二、阅读背诵篇目推荐

阅读:

(一)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

关于诵读篇目提出如下建议:

先秦散文,如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等;

唐宋散文,如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等;

《诗经》,如《氓》等;

楚辞,如《离骚》等;

唐诗,如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等;

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等;

白话诗文,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朱自清《荷塘月色》等。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四世同堂》、沈从文《边城》、钱钟书《围成》、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如王实甫《西厢记》、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

传记,如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周恩来传》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报刊杂志,如《读者》、《视野》、《格言》、《美文》、《散文》、《南方周末》等。

高中语文推荐阅读篇目

黄仁宇:孔孟

鲍鹏山: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骆玉明: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

余秋雨:黑色的光亮

周国平: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周国平:人身上最宝贵的三样东西

卞毓方:钱学森侧影

卞毓方: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

张汝伦: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

厉新建:20世界文化遗产的终级价值与有效利用 余秋雨:关于友情

易中天:盘点李泽厚

易中天:走近顾准

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傅振国:300年后汉语会消亡吗?

梁衡:读柳永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王学泰:探源溯流说论语

王学泰: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

周思源:从生辰纲的下落看《水浒传》

刘慧儒:宋江这个人 马茂元:李商隐和他的政治诗

仲大军:墨家为何神秘消失

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

资中筠:从方孝孺和布鲁诺之死看中国历史发展轨迹

许博渊:裤子的革命与文化

雷淑琼: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赏析

孙绍振:祥林嫂的死亡原因是贫穷吗——情节的理性因果和情感因果

孙郁:周氏兄弟的里与外

郭松民:可怕的伯尔曼

胡平:战后日本社会考

雷颐:白修德与40年代中原大饥荒问题

李成:有些鸟儿我们是看不见的

刘建军:《老人与海》不是赞扬现代人硬汉精神的小说

何怀宏:鲁迅与耶稣

余杰:鲁迅思想的当代性

韩石山:一边是鲁迅,一边是胡适

谢涛:论李叔同——弘一法师的精神世界

王小波:知识分子的不幸

王小平:艺术的内丹——小波十年祭

李洁非:商君的死

赵刚:穿制服的思想——被谎言与怯懦所扭曲的良知

张鸣:提线木偶:从四个到四千或者更多

傅国涌:乔治·华盛顿:美利坚民主精神的路标

郑湧:哲学与阿Q——金克木的学术“野史”

羽戈:“非暴力”何以“不合作”——纪念甘地逝世六十周年

钱理群:孔夫子在当下中国的命运——202_年的观察与思考之一

钱理群: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震灾中的思考

钱理群:一个乡下人与两个城市的故事——沈从文笔下的北京上海文化

肖川:成为知识分子

背诵:

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64篇段)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 7-9年级(50篇)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潜

8.三峡

郦道元

9.杂说

(四)韩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爱莲说

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17.关睢(关关睢鸠)

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

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蜀水凄凉地)

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山坡羊·通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二)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

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

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

庄子

3.师说

韩愈

4.阿房宫赋

杜牧

5.赤壁赋

苏轼

6.氓

诗经

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

8.蜀道难

李白

9.登高

杜甫 10.琵琶行

白居易

11.锦瑟

李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13.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轼

14.永遇乐(千古江山)

第三篇:高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模板

一、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方法

1、三读材料,获取信息。

材料一般应该读三遍:第一遍,粗读(看),明白大体内容,不要在个别字、词上纠缠;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人物等),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弄清楚考查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知识,分清材料中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材料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还是相互补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井用笔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句子,对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评论)分点或分层,有些材料较浅显的,可以先看提问,再带着提问看材料并确定有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要注意材料的开头、结尾、出处、注悉。

2、分析提问,明确要求。

从提问情况看,一般有四种方式:结合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提问时,应注意某一提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提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有的提问实际上包含着几个要求回答的问题;有的提问是以上一问的回答为基础的;有的提问要求根据几则材料回答,在审题时要注意,在审题时最好把要求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和限制性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遗翻和疏忽。

3、紧扣提问,认真作答。

第一,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并且按要求回答,即注意答题依据和限制性条件,如提问为“根据材料„„”,那么,答案主要来自相关材料;如提问为“根据所学知回答”,那么,答案主要为所学课本知识;如果没有规定答题的依据,则要视材料和问题来定,第二,如果某一问有几个要求回答的中心词,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

第三,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第四,根据具体问题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多少,如“内容”“措施”“原因”“意义”“异同”等应多答;赋分多的要多答,赋分少的要简答。

第五,对于“启示”“说明”“经验教训”类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和组织答案,不要在某一个方面展开叙述或分析。

第六,对于认为很难的问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能答多少就答多少,不要空题,因为高考评卷时,对错答的不负分,另外,对于那些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评分标准往往是“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实际上给每位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第七、语言准确、规范,逻辑紧密、史论结合。

第八、要使用正确的历史名词、历史术语。从高考文综历史评分细则来看,其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或者不给分。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君主立宪制、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全球化等,必须准确表达,不能张冠李戴

第九、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层次性(分时间、空间、分类别)

二、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2、历史特点类

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政治+经济+思想)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根本原因 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与之相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

主要原因 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直接原因 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0、历史评价类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1、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2.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13.、经过 内容

经过 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 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 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13、开放性问答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第四篇:话题作文指津

话题作文指津

每个人都渴望事业有成,每个人也都离不开亲情,对事业和亲情你怎么看?

请以“事业与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

话题点拨

可以讲述一个政府高官与他的腐败妻子的故事。当国家、人民的利益与自己的个人亲情发生冲突时,作为人民公仆的丈夫毅然劝自己的妻子去自首。

可以用书信的形式,以一个正在服刑的儿子同自己的母亲——一个成功企业家的两封通信来构成文章的主体。儿子在信中埋怨母亲由于工作太忙而对自己疏于管教,以致自己走上犯罪道路;母亲在信中表示后悔、道歉,并希望儿子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狱,她会用后半生弥补一切。

可以用随笔或散文的形式,从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中选材,从而阐述自己对“事业”和“亲情”之间关系的看法。

在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们大都会被人遗忘,而少数却记忆深刻。有时,这些脚印不但会引发自己的回忆,还可能会引起他人的思考。请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

话题点拨

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脚印”写难忘的人和事,以及“脚印”对我的启迪和教育。“脚印”并非指脚在地上踩踏出的痕迹,而是指人生历程。可以在“脚印”前加上适当的修饰语作为题目,如“一个难忘的脚印”等。

可以写成议论文,阐述关于“脚印”的道理。常言说:“一步一个脚印”,所以做任何事都要踏踏实实,反对浮夸的作风。

也可以抒发自己对于“脚印”的感想。如:由脚印想到鲁迅的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走过后会留下脚印,从而想到每个人的一生应留下一段怎样的历史。有的人喜欢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这样比较平稳,不会有风险;有的人喜欢走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披荆斩棘,敢于冒风险,为后人开创出一条新路。在今天改革的年代,要敢于走出自己的道路,留下自己前进的脚印。还可以从大视角,写人类的“脚印”。可选取典型事例,表现文明科学迈步的艰难和成果的丰硕,展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如:脚印从古到今,脚印从无到有,脚印踩过崎岖小路,又踏上月球的地面,还会通向不可知的领域。人类社会在探索中前进,人们的思想在反思后升华。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请以“自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或感受,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话题点拨

可以议论。自由是最可宝贵的,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的本性,正是人们对自由的追求推动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无数革命先烈为此献出了生命„„

可以记叙。讲述生活中和自由相关的故事。例如:父母担心我早恋,限制我交朋友的自由,对我采用“围追堵截“的政策,让我非常反感„„

可以变换主体视角,以一只笼中鸟的口吻讲述失去自由后的痛苦。主人家的儿子听了鸟的倾诉,感慨于自己被迫学习,整天呆在教室里的相似处境,将鸟放飞了„„

第五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高考语文这门科目会涉及到各种题型,其中诗词歌赋题就是考生比较难以掌握的一种题。这类题型解答,不仅需要解释诗词,诗句所包含的感情考生要需要表达出来。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一、读标题,抓关键信息

诗词歌赋这类题标题是很重要的,毕竟标题当中一般都包含关键信息,对于解题很有帮助。有的是包含了时间、地点,有的也蕴含某种情感。例如《秋思》这首诗当中,就表达一种惆怅的思想感情。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就包含了时间,以及内容送别。如果考生答题的时候,抓到了这些关键信息,答题的方向也会更加的准确。因此,考生答题一定要仔细的分析标题,不要错过得分点。

二、仔细的品一品注释

诗词当中一般是少不了注释的,而注释的作用就是让考生更好的理解整首诗。具体来说,注释一方面是为了解释难点,另一方面就是交代诗词的历史背景。考生答题的时候就不能放过这些答题的细节,要去细细的品读注释。说不定结合注释分析诗词,考生会更清楚诗词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三、分析作者的经历和写作风格

作者写的每首诗都是有感而作的,其中会有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自身的经历。因而,考生在评析诗词的时候,就可以结合作者的经历和风格来分析整首诗。例如,杜甫自身经历过贬官,他做的诗也会有仕途不畅,抑郁不得志的情感,再结合他的风格是沉郁顿挫的,考生答题的时候就有明确的方向了。而其他的诗人,例如李清照是属于婉约派的,因而她的风格就是曲折委婉的。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只要分清每个诗人的写作风格,了解他们的经历,答题就简单了。

四、全面分析,仔细分析整首诗

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的时候,不仅对于关键句要去分析,对于每一句的意思和情感也要去分析,也就是全面分析,仔细分析整首诗。一般首尾句都是起到抒情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中间的诗句大部分是描写内容。考生站在整体上分析每一句,就能理解全诗的意思了。

语文作文的写作训练技巧

1、发掘自己写作的特色。要写好作文,考生首先就得有自己写作的特色。这一点考生可以从日常的积累以及自己语言、体裁中发掘自己写作的特色。详细一点来说,就是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看过的书籍、有过的独特经历、看过的新颖且精彩的文章、有过好的构思等等这些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也就是写作特色。

2、推敲优秀的范文。考生写作文,有的时候不仅仅是靠冥思苦想,考生还得推敲一些优秀的范文。从范文的内容、形式、语言风格、题材等等这些方面去推敲,思考怎么写一篇好文章,对于范文当中一些写作技巧考生也可以借鉴一二,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尝试去设计几个不同的话题。写作的题目和材料一般都不是固定的,考生在考试当中碰到自己熟悉的题目和素材是微乎其微的,那考生平时就得尝试在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话题,使自己在任何文题下都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4、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要写好一篇文章,也就意味着考生不能偏题。但是好多考生都犯了这个错误,有的是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写偏题了,而有的则是一开始就没审对题目。那平时的时候,考生就要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多去看一些写作范文的题目以及素材。

语文高考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收紧“一张网”

高中语文知识庞杂、考点零散,如不加以整理,应考时可能手忙脚乱。距离高考不足百日,各校都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复习,对高中语文知识板块和考点进行了拉网式的全面梳理。“聚焦语文学科素养,精准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通过试题呈现出来的不再是单个知识点、单个题目、单个类型,而是综合性考察。因此,考生要有系统性意识,将语文知识这张大网收紧,在全面梳理考点的基础上,搭建知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心中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图谱,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第一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完成之后,考生至少应亲手绘制两次思维导图,将完善的知识体系图谱整理成册,以便随时查阅。

★淘洗“一把米”

构建知识体系图谱,是为了让考生们对语文考点全面认识,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而复习进行到关键时刻,所余时间不多,在夯实基础之后,考生要想进一步提升自我,必须要转换思维,做好减法。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就是考生握在手中的米粮,考前冲刺阶段,考生需对自己手中的这把米进一步淘洗,暂放已经烂熟于心的知识点、能够驾轻就熟的题型,筛选出盲点、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找到学科复习存在的薄弱点,譬如考生普遍难以得分的论述类“夺命九分”、古代诗歌鉴赏,做专门的强化训练,裨补阙漏;找到老师反复强调的关键点,譬如试卷分数比较重的阅读板块、作文板块,只要花零散时间记忆即可增分的名句名篇默写等;找到短期迅速增分的爆破点,譬如书写训练,文言文翻译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议论文结构训练。越是考试临近,越要清醒笃定,“淘洗”的过程必不可少。

★瞄准“一个靶”

树立靶向意识,实现精准发力,是冲刺阶段备考的关键。考生不能抱着“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一定要瞄准方向,看准形势。

首先要抓住特定的时间节点,如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希望工程实施三十周年等;其次要把握特殊的社会重大事件,如决胜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等。围绕这些热点,有计划性地进行备考,寸积铢累,聚沙成塔,积累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论据素材。

其次还应明确考生作为时代有志青年的身份,无论试卷题目如何呈现,都需本着时代青年的身份意识去思考。认识时代特征、明确青年责任,把握作为有家国情怀的时代先锋应关注的民族梦想、文化自信等时代主题和德育引领、劳动精神、奋斗精神等成长话题。

近年来高考命题创设情境,凸显应用,情境巧、应用强、思辨深的特点绝对不容忽视,找准靶向,明确身份,做好充足准备应对试题情境。

★摆正“一颗心”

在冲刺阶段至关重要的,是摆正心态,调整状态,对自己进行心理赋能。

语文以文化人,高考为国选才,高考语文不只是一场知识储备和答题技巧的比拼,更是心理的较量,特别是大疫当前的复习阶段,心理战烽烟正浓。牢记“稳”字诀,稳坐复习台,稳对高考时,稳中必得胜

高考语文“作用题”解答指津(大全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