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北邮论文题目
编辑:七色彩虹 识别码:15-821300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2 23:51: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北邮论文题目

附件1:

毕业设计参考题目

一、通信类(30个)

 ×××宽带接入网规划设计

 ×××小区EPON光纤接入网规划设计方案 ××ADSL宽带接入网设计

 ××GSM网扩容工程基站建设的规划设计 ××SDH传输网规划设计(优化)方案 ××TD-SCDMA室内解决方案 ××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优化 ××WCDMA无线网络规划/优化 ××WLAN的规划设计方案

 ××本地网智能化改造及××业务的实现 ××地区××公司关口局的设计 ××地区××公司软交换关口局的设计 ××地区ASON网络设计方案 ××地区DWDM传输网络设计方案 ××地区双向HFC接入网络的设计

 ××多媒体技术(如视频会议/VOIP/VOD等)在××地区通信网

 ××公司VOIP网的规划与设计 ××光纤接入网规划设计 ××宽带IP城域网的规划设计

 ××市××公司NGN(软交换)网络设计方案 ××市CDMA移动通信网无线规划(优化) ××市GSM无线网络优化

 ××市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规划/优化 ××无线系统(网络优化)方案设计 ××智能业务在××本地网的实现 ××综合楼GSM网络的室内分布设计 3G网络规划、优化、测试等方向的自选题 流媒体技术及其在××地区中的应用

 通信网(固网或者移动网络)网络管理方面自拟题目 网络电视(IPTV)技术在××地区中的应用

二、计算机类(12个)

 ×××局域网优化(升级)方案设计 XX大学学籍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 XX电信计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XX公司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XX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XX系统数据库优化的设计与实现

 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某网站设计与实现 某公司/学校网络方案规划与设计 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网络安全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网上远程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局域网(校园网)的规划设计

三、管理与营销类(14个)

 ××公司××类人员绩效考核的研究 ××公司××类人员薪酬管理的研究 ××公司员工培训的研究

 ××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业务的策略研究 ××邮政局(公司)现代物流发展(营销)策略 ××邮政局××业务发展策略探讨 关于××公司宽带业务营销策略的探讨 关于××公司提升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

 关于××公司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策略研究 关于××公司营销渠道建设与管理的探讨 关于××公司运维管理的精细化研究 关于××公司增值业务发展策略的探讨

 关于××通信公司大(商务)客户营销策略的研究 关于××通信企业防止客户流失的策略研究

第二篇:北邮国家地理资源论文

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和有效防治

李奕霖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号:2012210239 email:so__lily@163.com 电话:***

摘要:通过查阅资料、实际调查等方法,研究了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和现行有效防治手段。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大气污染主要分为传统煤烟型和区域性复合型,大气环境形势严峻。其中,区域性复合型污染以臭氧、细颗粒物(PM2.5)和酸雨为特征,近年来尤为严重。防治手段主要有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燃料结构、集中供热、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植树造林等。关键字:大气污染,防治手段,煤烟型污染,PM2.5 Main Type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China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Li Yilin School: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Class: 2012211108, Email:so__lily@163.com,Phone:*** Abstract: Main type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China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studied with consulting data and actual examination.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main types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China are typical smoke pollution and the regional and complex air pollution.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situation is serious.The regional and complex air pollu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ozone,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acid rain.We can prevent the pollution by readjusting industrial and fuel structure, central heating, reducing emission and afforestation.Keywords: Atmospheric pollution,Prevention measures, Smoke pollution, PM2.5 1 引言

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近年来污染物排放量剧增,污染控制力度不足,大气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不久前,各大城市均有出现大规模空气污染,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的污染物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对空气污染治理已逐渐重视起来。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参阅资料等途径,分析、介绍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治理手段。我国大气污染主要类型

2.1 传统煤烟型

泛指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而引起的大气污染。煤烟型大气污染为燃煤排放的烟尘和硫化物等引起的,首先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英国。2013年初,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的雾霾天气,根据环保部门的PM2.5监测数据,北京、河北等地的监测值甚至达到900μg/m3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指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造成如此广泛严重的环境污染,是缘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持续高强度的工业生产排放、交通运输排放和生活污染排放等,特别是火电行业、金属加工业是PM2.5一次颗粒物的主要贡献者,两者合计占到50%以上。形成二次PM2.5的主要前体污染物SO2、NOx,电力行业排放分别占47%和58%。同时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这就决定了我国环境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1] 2.2区域性复合型

随着我国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导致细颗粒物、臭氧、酸雨等二次污染呈加剧态势。同时,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区域内城市连片发展,受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严重。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臭氧、细颗粒物(PM 2.5)和酸雨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

图1 北京雾霾

3主要治理手段

3.1针对传统型污染的治理

传统煤烟型污染的成因主要是热电厂、工业及民用锅炉、工业窑炉、分散的居民采暖、煤火做饭、饭馆燃烧煤炭等的排放。由于尾气处理不到位,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物(PM10)等有毒有害物质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要有效治理煤烟型大气污染,必须从根源入手。目前我国采取的治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内的各种严重工业污染源应进行合理的布局。明确各项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并做出最好的治理方案。并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治理,无法治理的企业要采取措施进行关、停、并、转、迁等措施。从源头上对企业的污染进行治理,达到清洁环境的作用。政府部分要对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达到从源头上根治污染的目的,尽量的减少污染源及其排放量。

2、改进燃料结构,合理利用能源: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在燃煤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SO2,NOX,CO 以及悬浮颗粒等大气污染物,这些气体严重的污染着大气,要想从根本上防治这些气体的污染就应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及选用型煤及洗选煤,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烟尘及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

3、集中供热,节能减排:烟气已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电厂供电及供热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都是烟气的污染源头,要从根本上治理这此烟气的污染就要对居民区进行大型的集中供热,减少低效率燃煤锅炉的使用,这样不仅能合理的利用能源及提高锅炉的效率,还能有效的减少大气的污染,从根本上改善大气的环境质量。

4、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小型汽车快速的走进寻常百姓家,汽车一方面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大气中的尾气排放量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些有害气体又成为了大气污染源的又一重要课师。要减少这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是要改变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油的燃烧质量,鼓励发展清洁燃料车。同时。加强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的控制力度,对机动车实行监督检测,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控制交通污染。

5、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森林是改善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十分必要,森林面各积的增加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其空气质量及环境。叶面的光合作用能有效的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使空气达到净化的作用。随着近几年城市园林化建设步伐的加大,对改善空气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2针对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的治理

目前我国另一主要大气污染类型是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许多大中城市纷纷出现灰霾现象,空气中细颗粒物、臭氧含量远远超标,同时城市之间污染传输影响明显,造成了严重的复合型污染。目前,我国对区域复合型污染的治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控制高污染项目上马,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强化源头管理,在重点区域内严格限制火电、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高污染项目。

2、现役源倍量削减替代。即对于重点区域城市中的排放污染项目,污染物的减排量必须高于排放量。

3、协同控制大气细颗粒物。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政策,强化多污染源综合管理,开展区域联防联控。

3.3细颗粒物污染备受关注

PM2.5、PM10等细颗粒物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成因复杂,约50%来自燃煤、机动车、扬尘、生物质燃烧等直接排放的一次细颗粒物;约50%是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气态污染物,经过复杂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细颗粒物。而细颗粒物来源十分广泛,既有火电、钢铁、水泥、燃煤锅炉等工业源的排放,又有机动车、船舶、飞机、工程机械、农机等移动源的排放,还有餐饮油烟、装修装潢等量大面广的面源排放。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PM2.5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产生更大伤害。

对细颗粒物的治理首要的是政府对其含量进行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而且应公布每小时、每个区域的实时监测数据。更重要的是识别PM2.5的污染源,最后实施减排。减排应该采取由易到难的方式,先解决工地扬尘、道路遗撒等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机动车由于涉及每个人的生活,减排的困难也最大,应该由政府和公众合力去解决。

图2

2013年1月12日北京污染指数爆表 治理成效

根据“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进一步深化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实行“退二进三”政策,搬迁改造了一大批重污染企业,优化城市产业布局;积极推动城市清洁能源改造,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淘汰了一批燃煤小锅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启动了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分别完成了1462、500、514、256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工程。全国实施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国Ⅲ标准,部分城市实施了国Ⅳ标准,机动车污染物平均排放强度下降了40%以上[2]。由此可见,我国主要污染物控制减排成效较为显著,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深化,但大气环境形势仍然严峻。

参考文献

[1] 我国煤烟型污染防治策略研究.《中外能源》TEMP年04期.北京:中外能源杂志编辑部,2013

[2]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北京: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2012年12月5日

第三篇:北邮2011计算机上机复试编程题目

Your account is taobao_68.And your passwd: 1138899884

A 句子逆转

输入一个句子,占用一行。句子由单词和单词间的空格组成。单词只有小写字母。单词之间由空格隔开。单词之间不会有多个空格。每个句子至多有1000个字母。多组数据输入。将句子单词的排列顺序倒过来输出。

多组数据输入,以EOF为结束。

SAMPLE

INPUT:

It is a apple

OUTPUT:

apple a is it

B 成绩管理

实现查询成绩的功能。首先输入T表示有T组数据。每组数据首先输入n,接下来有n行输入.每行输入是插入或者查找。插入为Insert id score。id是自然数,不大于1000。每次插入的id都不同。score是自然数,不大于100。查找为Find id。找到输出该id与score。查找不到输出No result!

SAMPLE

INPUT:

Insert 0 10

Find 0

Insert 1 15

Find 1

Find 2

Insert 2 35

Find 2

Output:

name:0 score:10

name:1 score:15

No result!

name:2 score:35

C 寻找宝藏

一棵多叉树T,根结点为0,某个结点上有宝藏。从根结点沿着树枝向下寻找,如果有分支,沿各分支继续寻找是等概率的。计算找到宝藏的概率。首先输入M,N,L。M多叉树T的结点数,结点分别为0~M-1。N和L分别是树枝数和宝藏所在结点。接下来有N行输入,每行两个数,表示这两个结点之间有树枝连接。而且前一个结点比后一个更靠近根结点。输出找到结点的概率,保留六位小数。

SAMPLE

INPUT:6 5 50 10 21 32 42 5

OUTPUT:0.250000HINT:

输出可用printf(“%.6f”,a)

第四篇:北邮 通信认识实习论文

通信认识实习论文

经过了电子工艺实习的智能小车的制作,我们迎来了为期一周的通信认识实习。如果说电子工艺实习收获更多的是动手焊接的快乐和自我调试小车所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满足感,那么通信认识实习就是更加远大的知识,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充实。

一、实习目的

通过通信概论课我们对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到实验室参观考察,对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通信、网络建立一定的认识,了解到所学专业的概况及具体研究目的和方向,为即将到来的专业课打下一定基础。

二、实习内容

利用一周的学习时间,相继进行了通信网理论课的学习、无线通信实验室、光通信实验室、宽带网络实验室的参观和学习。由于论文要求,这里将仅对通信网理论课和在教二127的无线通信实验室的学习进行具体记录和分析。

1.通信网理论课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通信发展的历史和通信发展的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网络宽带化,光纤化,分组化,IP化,电信、数据通信、广播电视三网融合,代表3/4G、IPV6、软交换等技术的NGN发展……

接下来老师带给我们的是通信、电信的概念和分类。通信即信息的传输与交换,而电信即以电信号载驮符信息进行传输和交换的通信方式。而我们常说的通信系统则由信源、信道、信宿组成。一般情况下,信息源发送信息到收信者需要经过发送设备、传输媒介、接收设备,而在传输媒介中会受到干扰。降低干扰以及提高设备质量及速度也一直是我们致力于的部分。而通信网简单的分类有以下几种:传输信号形式分为模通信和数通信,信道具体形式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信道工作频段分为长、中、短、微波、光通信,如此等等。

老师还向我们讲述了我们熟悉的信号。其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为正弦信号。从数学角度看,即信号是时间的函数,是时域上的连续函数或离散函数。而从通信角度看,信号是传递消息的载体。其中,模拟信号为载有消息的函数,其特点为函数取值无穷、信息已包含在波形中。相比,数字信号为时间、幅度上离散,一般限制在有限个数值内,其特点为函数取值有限、信息包含在码元的不同组合中。

信道、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性能指标、通信系统基本技术的讲解都让我们对通信网这个领域又向往又敬畏。我们钦佩每一个细致严谨致力于其中的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一项项技术都是辛勤和汗水。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通信网基础的学习,即通信系统的学习。通信网即为多个通信系统通过交换系统按一定拓扑结构组合在一起。它由用户终端设备、传输线路和交换系统组成。

通信网的分类。通信网分为电信网、电话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智能网、传送网、支撑网。

传输媒介。有我们生活中的光纤,还有可用于无线传输的微波、卫星,双绞线,铜轴线等。它们可以构成微波中继通信和卫星通信。最后为我们讲述交换技术分为电路交换、分组交换、软交换、ATM交换、MPLS交换、光交换等等。

2.教二127——无线通信实验室

具备了基本知识后,我们进入了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1)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微波通信系统采用华为公司OptiX RTN950节点设备组建。系统由两个IDU、两个ODU设备以及衰减器组成。卫星通信系统使用LinkWay公司产品,组建了VSAT小型卫星通信系统。系统由一个网络控制管理中心、三台IDU设备、三台BUC、三台LNB、一台转发器以及若干衰减器、分频器和波导组成。

(2)无线通信基础

无线电通信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科学和军事等各个领域都运用广泛,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它分为无线电通信、无线电波和电磁波。可以通过业务途径、通信方式、运用环境、多址传输、信号类型、存在区域、运用对象对其分类。

而无线电的传播方式可分为地面波传播、地(水)下电波传输、对流层电波传播、电离层电波传输、地面-电离层波导电波传输、磁层电波传输、星际空间电波传输的方式。老师也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定义。而直射、反射、绕射、散射会形成多径效应及时延扩展使信号波形产生失真,场强产生衰落。移动则会形成时变效应及多普勒扩展,使信道参数产生变化。

无线电传播信道即指传输信息的媒质或通道。可以以传播衰减、传播时延、时延扩展、多普勒扩展和干扰为判断依据。而干扰机理包括热噪声、内干扰、外干扰和有意干扰,这些干扰都会使信号波形产生污染,降低有效的信噪比。

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有衰落类型、噪声、均衡、分集和信道编码。而衰落类型可分为大尺度衰落、小尺度衰落和多径衰落。噪声也可分为自然噪声和人为噪声。老师也向我们展示了各种无线网络的种类和各自的优缺点。

(3)移动通信

首先向我们陈述了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到第二代的GSM、CDMA再到第三代。其次便是其发展趋势:LTE的各种性能、优缺点以及发展面临的问题。然后向我们介绍了多址技术。可分为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和正交频分多址接入。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由目前由超小区(农村)、宏小区(高速公路、人口稠密地区)、微小区(城市繁华地段)以及微微小区(移动应用环境)组成。而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要技术为频率复用和越区切换。其性能指标为移动通信系统的话音质量和信噪比、话音质量、接收机输出端音频频带内的信噪比或信纳比、可以满足用户要求时的最小信息量、信噪比的要求、服务等级、呼叫中断概率、通信概率等等。

基站主要DBS3900基站。而随后老师也为我们展示了实验室中的移动通信设备操作。我们看到了在另一个实验室上课的同学。不由感到了通信技术的神奇。

(4)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网的基本概念从定义入手,分别了解到了发展简史、分类、优缺点和典型代表。分类的依据为卫星的轨道和频率。

卫星通信体质及网络组成结构系统组成为空间分系统,它分别和监控中心和地球站群关系紧密。而其又包括天线分系统和通信分系统、电源分系统、遥测、指令分系统和控制分系统。

GPS定位我们时时刻刻都会用到,可是原理却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

(5)微波中继通信

依旧从微波的定义开始,我们相继了解了微波通信的起源和发展、常用频段、特点、分类和应用。也涉猎了其衰落和衰落技术、天线及调制解调技术。

微波站可以按站型分为终端站、中继站和枢纽站,也可以按频率分为高站和低站。中继站又有很多类型。老师一一介绍我们心中有了初步的认识。

最后我们学习了OptiX RTN 950微波站的微波类型以及其部分设备。

三、心得和体会

结束了为期一周的通信认识实习,在写论文时回想学到的种种知识,心中有了种融会贯通的感觉。然而,我知道仅仅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从前的课程多为理论知识枯燥无味也并不生动,而通信认识实习中我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也是第一次独立思考,想要更多的去了解。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我知道距离这些还太遥远。然而,我相信通过今后的学习,以及今后踏出校门以后更加深刻的历练,终有一天可以把这些知识学以致用。

很庆幸在北邮有这样的机会去了解、去体会到这些本离我们很近却从未有机会接触过的东西。我们享受着先进的生活,然后还是会存在种种不便,通信设备及速度也远待提升。而正是这次的实习让我认识到这一点,让我更加有动力,去为之做些可能微不足道改变。

第五篇:北邮导师

目录

电路与系统专业...............................................................................................................................1

田辉...........................................................................................................................................3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3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16 张欣.........................................................................................................................................18 杨鸿文.....................................................................................................................................19 郝建军.....................................................................................................................................21 苏菲.........................................................................................................................................24 门爱东.....................................................................................................................................25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29 孙松林.....................................................................................................................................32 吕旌阳.....................................................................................................................................32 郭军组............................................................................................................................................32 陈光.........................................................................................................................................32 徐蔚然.....................................................................................................................................32

电路与系统专业

周正,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通信电路与系统、信号处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曾主持或参加的有关电路网络理论、通信信号处理、无线通信、神经网络与智能信号处理在通信中应用等多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及原邮电部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论文50多篇。主要研究领域:无线通信、基于蓝芽技术的移动计算设备及智能信息处理等。周正教授是中国通信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学会会员;美IEEE会员;中国蓝芽技术发展与应用论坛秘书长;中国数字化产业联盟蓝芽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蓝牙组织SIG-TF9中国工作小组成员。硕士研究方向:无线通信。联系电话:62281489 办公地点:明光楼706

赵成林: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无线通信。联系电话:62281489 办公地点:明光楼706

蒋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论文30多篇,研究方向:无线通信。

联系电话:62281489 办公地点:明光楼706室 张陆勇, 高级工程师,博士,, 长期无线宽带数字通信科研工作, 发表论文及技术报告二十余篇.研究领域包括:短距离无线通信,应急通信系统,蓝牙技术,超宽带通信技术。研究方向:无线通信。

联系电话:010-62281489 办公地点:明光楼706室

方勇,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与周正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无线通信。联系电话:62281489(联系人:周正)办公地点:明光楼706

谢远生,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与周正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无线通信。联系电话:62281489(联系人:周正)办公地点:明光楼706

孙文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8年7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和无线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基金等科研项目。目前主要从事无线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工作。硕士研究方向:无线通信和计算机应用。

联系电话:62055665 办公地点:明光楼708 Email: swsmail@163.com

李绍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北邮大学科技园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在职博士,目前从事DSP、ARM等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以及软件无线电、多媒体处理的应用技术研究,该研究中心集产学研一体,侧重技术研究与市场应用相结合,具有良好的科研及工作实习环境,中心已经毕业的学生中80%以上就职于移动通信的外企和国内知名厂商,具有良好的工作就业前景。研究方向:移动多媒体通信。联系电话:62282161 EMAIL:lshsh@vip.sina.com

陈萍,女,高工,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1986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93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无线通信。

联系电话:62281551 办公地点:教2-330

周利清,教授,硕士生导师。1969年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1983年于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3年7月到1985年2月在邮电部数据通信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5年3月到1991年5月在邮电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从事有关“数字信号处理‖和―语音信号数字处理‖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91年6月至今在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工作,从事数字信号处理和智能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主要参加者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委博士基金项目等,作为负责人先后完成了三项校级项目。正在进行的研究领域是数字信号处理,智能技术应用等,非常熟悉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及其应用。是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著作5部,译著1部。研究方向:数字信号处理。联系电话:62282270 办公地点:明光楼707

刘泽民,教授,198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为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生导师,并在北京邮电学院建立博士点,这是当届该专业被审批的全国唯一的博士点和唯一的博士生导师。他曾在网络理论和滤波器、多维数字滤波与智能、仿生技术以及智能等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和突出成绩,曾获得国家、国家教委和北京市多项奖励。主持过国家―863‖、国家教委、国家基金委、原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多项项目。近两三年来研究课题内容为:数字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解决现代通信中有关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至目前已取得不少成绩和进展。他是北京市优秀教师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兼任和现兼任国家教委科技委电子学与通信学科组成员、中国电子学报常务编委、中国电子与信息学报编委、中国电子学和通信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路与系统学会委员以及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只招博士生)

联系电话:62282698

田辉:女,副教授,博士。1992年获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现是北京市通信学会会员,IEEE会员,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TS)联网电子收费工作组专家组员。多年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目前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3G/Beyond 3G 媒体接入控制技术,包括媒体接入控制/随机接入/调度/跨层设计;自组织移动通信网络,包括多跳网络/Mesh网络/传感器网络/多跳蜂窝/未来智能家庭、智能办公网络等。先后承担或参与了10余项国家、省部级及企业资助的科研项目,并主要参加了国家863重大项目―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传输技术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出版教材、专著5部。研究方向: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联系电话:62282107—206 tianhui@bupt.edu.cn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

顾畹仪 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中心教授。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2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从事高速光纤通信系统、WDM光传送网、智能光网络、宽带网络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论著有:―光纤通信系统‖、―全光通信网‖,―光传送网‖、―WDM超长距离光传输技术‖等。承担并圆满完成过十多项国家863、自然基金、攻关项目和部重点项目,研究成果曾六次荣获部级科技进步奖。编写的教材曾获原邮电部优秀教材特等奖、全国优秀教材奖,还二次荣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一次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电信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是IEEE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北京通信与信息协会光通信专业组主任,通信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和中兴通信技术杂志编辑。担任北京市人大代表。

Prof.Wanyi Gu works with Center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s, School of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UPT.She graduated from Physics Department, Peking University in 1970, and received Master Degree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UPT)in 1982.He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high speed optical communication, WDM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and 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s, Broadband Network Technologies, ect.Her main bookmaking is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All Opti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s‖ and ―Technology of Ultro-Long WDM Transmission Systems‖.More than 10 key projects issued by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Plan(863)or by NSFC have been completed by her research group.She was awarded a lot due to her excellent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hievements and awarded the tile ―national excellent teacher‖ in 2001 and ―national expert in middle-young age with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1992.Currently, she is a member of IEEE and a senior member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Society.硕士研究方向:下一代光网络,宽带网络技术。联系电话:62283383 办公地点:教三楼7层

张杰,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系,获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管理工程专业辅修学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张杰同志长期从事高速光纤通信和宽带光网络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负责或参加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已申报国家专利16项,出版专著4本,发表论文40余篇,现担任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高性能宽带信息网‖重大专项光网络分项任务专家,1999年获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4年获北京高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组二等奖。目前研究方向:下一代光网络,宽带网络技术。

联系电话:62281173-602 办公地点:教三楼7层710室 电子邮件:lgr24@bupt.edu.cn

叶培大教授,中科院资深院士、IEEE Life Fellow、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我国著名的微波与光纤通信专家,曾任国务院信息办专家组组长、ICCC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微波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IEEE北京分会主席等。在长期科研中,独立或指导学生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重大科研奖、七五攻关一等奖、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世界通信年全国优秀论文奖、中国通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章、IEEE新千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数十项奖项。硕士研究方向:光通信网络与宽带接入系统。联系电话:62282205(联系人:张民)办公地点:教3楼7层 Email: pdye@bupt.edu.cn, mzhang@bupt.edu.cn

张民,副教授,博士。200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中国通信学会会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学会会员,IEEE Photonic Technologies Letters和Optical Engineering等学术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先进光通信系统与网络、融合型宽带接入网等技术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论著10部。硕士研究方向为:光通信网络与宽带接入系统。

联系电话:62282205 办公地点:教三楼7层 Email:mzhang@bupt.edu.cn

刘元安,教授, 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导师。研究方向为无线(移动)通信、电磁兼容和测量、信息发射泄漏和信息安全。是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学部委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第九组副主席,中国通信学会无线与移动通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委员。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技术委员会主席。硕士研究方向:宽带移动通信、电磁兼容。联系电话:62282612 办公地点:明光楼9层

纪越峰,教授,博士生导师,电信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学术兼职有―九·五‖和―十·五‖连续三届国家863专家、中国通信学会会士/通信线路委员会副主任、电子高教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十五‖国家863计划/O-TIME计划负责人等;多次担任APOC、ICCT、ICII、COIN等国际学术会议委员和分组主席。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光波技术与宽带信息网,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863计划、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北京市、及国际合作等多项研究课题,在―光分插复用设备‖、―光突发/分组交换系统‖、―IP/WDM传输适配系统‖、―多媒体业务传输与控制系统‖、―智能光网络‖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先进的研究成果。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10余部著作与教材,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获得各类国家/省部级教学与科研奖励、人才基金和荣誉称号30余项。如1998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863计划15周年先进个人,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批准的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和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五次荣获省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三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优秀CAI奖,五次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二次),获北京市高校教学基本功比赛第一名、北京市精品教材和部级优秀教材奖等。

目前的研究课题重要,发展方向明确,研究环境良好,注重人才培养。硕士研究方向:光互联网、宽带通信网。

联系电话:62282127 陆月明,副教授,200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光互联网、计算机网络等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与纪越峰教授同一导师组。

目前研究方向为:光互联网、宽带通信网。

电话:010-62282153 EMAIL:ymlu@bupt.edu.cn

陈雪,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光通信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光纤通信和光网络尤其是宽带接入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承担并圆满完成过十多项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部重点项目,同时也与电信企业合作进行应用创新课题的研发。荣获3次部级科技进步奖、一次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一次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发表论文几十篇,获得和申请发明专利多项。硕士研究方向:宽带接入、网络融合。

联系电话:62282074 Email:xuechen@bupt.edu.cn 办公地点:教三楼727室

施社平,高级工程师,兼职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光网络技术。

联系方式:Email: shi.sheping@zte.com.cn;联系电话:62282074(联系人:陈雪)

张永军,副教授,博士。1994年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下一代光网络及宽带接入技术的研究工作,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一、二、三奖各一次。发表英文专著一部和论文多篇。目前研究方向:下一代光网络,宽带网络技术。

联系电话:62281173-603 办公地点:教3-710 Email:yjzhang@bupt.edu.cn

赵荣华,男,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生于1945年,1983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从事光通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以及实验室建设工作。现任―光通信与光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是北邮与日本安立(ANRITSU)公司―通信测试技术联合实验室‖的负责人。

目前所属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接入技术‖,包括通信及智能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宽带接入、短程通信、射频识别等。研究方向:综合接入技术。

电子邮箱:rhzhao@bupt.edu.cn 联系电话/传真:62283728 办公地点:北邮教三楼739

高泽华,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现任光通信与光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秘书,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学学会会员、北京通信信息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有无线移动IP与增值业务,射频识别RFID与智能交通,光网络与无源光器件,综合接入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同时也与电信企业合作进行应用创新课题的研发。在光网络、光器件、射频识别、VOIP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获得和申请发明专利多项,参与编写教材三部。与赵荣华教授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综合接入技术。

联系电话:62283728 Email: gaozehua@bupt.edu.cn 办公地点:教三楼739

李蔚,男,1960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多次承担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信息产业部项目,并多次获奖。在国外留学期间打破并至今保持多项世界纪录,在国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主要从事高速光纤通信技术、宽带接入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与校内校外科研单位和企业有密切合作关系,从事面向实际应用课题的研发。研究方向:综合接入技术。

联系电话:62281525 办公地点:教三楼7层

林金桐,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电信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副主任委员。林金桐教授主要从事光纤通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他在光电子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奠定了他在光电子学术界的地位。留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期间,他作为主研究人员之一,参加光纤激光器/放大器的开拓发明研究,这项工作被公认为―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荣获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他的两篇论文《光纤激光器的偏振效应》和《光纤激光器偏振效应:现象、理论和应用》多年来一直被科学家们作为参考文献而引用。从1991年起,应聘为美国光学学会《Optics Letters》期刊审稿。林金桐教授现仍然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他领导的研究组从事高速光通信网络、全光信息处理及宽带光纤接入网等方向的研究。近年来,在美国、韩国、中国、挪威、日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先后7次作大会特邀报告。硕士研究方向:全光网络技术及光子网格。联系电话:62282332(联系人:伍剑)办公地点:教三楼7层 Email:ljt@bupt.edu.cn, jianwu@bupt.edu.cn

伍剑,副教授,博士。199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物理电子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IEEE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北京青年通信委员会委员。2001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资助。主要从事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全光网络、全光信息处理器件及技术等的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硕士研究方向为:全光网络技术及光子网格。

联系电话:62282332 办公地点:教三楼7层 Email:jianwu@bupt.edu.cn

黄章勇,高工,兼职博士生导师,兼职硕士生导师,与林金桐教授同一导师组,主要从事宽带接入网及光电子器件的研究。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器件专业本科毕业,北京邮电大学工学硕士。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委员,深圳市光学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福田区政协委员,深圳市政科技顾问,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评审委员会专家,深圳市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专家顾问。一九七四年开始致力于光电子器件的研发工作,曾先后主持硅PIN光电二级管、钛扩散LiNbO3波导调制器、1.3/1.55μm InGaAsP/InP激光二极管等项目的研发。发表多篇论文,多项成果通过鉴定。一九九三年二月创立飞通公司,成为我国光纤通信及光电子行业的著名公司,在光电子领域作出了卓著贡献。科研成果多次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九九一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一九九六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00年又荣膺―深圳市彭年科技奖‖二等奖。硕士研究方向为:全光网络技术及光子网格。联系电话:62282332(联系人:伍剑)Email:jianwu@bupt.edu.cn

刘爱群,副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与林金桐教授同一导师组,任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1982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1994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MEMS技术、纳米光电子器件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文章90余篇,2002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杰出研究成就‖奖。硕士研究方向为:全光网络技术及光子网格。

联系电话:62282332(联系人:伍剑)Email:jianwu@bupt.edu.cn

沈平,副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与林金桐教授同一导师组,任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1991年和1995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电子电气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继续留在伯明翰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香港大学电气电子工程系从事半导体激光器和高速光通信的研究;1997年7月,加入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光电子研究中心;1999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院,2002年,被任命为网络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他在Photonics-98上发表的文章获得了IEEE EDS/MTTS India Chapter 最佳论文奖;2002年,他又在第三次国际微波与毫米波大会获得最佳论文奖。2002年获新加坡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在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目前研究领域包括下一代光通信技术、非线性波导仿真、光纤光栅和WDM通信系统。硕士研究方向为:全光网络技术及光子网格。联系电话:62282332(联系人:伍剑)Email:jianwu@bupt.edu.cn

任晓敏,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九五‖、―十五‖期间连任两届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内外知名通信光电子学专家。

任晓敏教授早在1984年就独立地提出了光纤光栅的概念,198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长波长外腔激光器,1988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长波长延迟自外差式光谱测量系统,1990年攻克相干载波和本振光源等核心技术,参与完成了我国首例相干光纤通信实验系统。1994年8月至1995年2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留学意大利,参加了意大利电信研究中心与实验室承担的”全光复用与解复用“项目;1995年2月至1996年2月,留学美国,作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博士后高级研究员承担了美国The Joint Services Electronics Program 和The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资助的”可调谐光探测器“课题。回国后,任晓敏教授带领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波分复用系统及其关键器件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以新型RCE光探测器和可调谐色散补偿技术为代表的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赞誉。

由于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任晓敏教授多次应邀在具有数千人规模的大型国际会议及其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并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联合主席。在上述研究工作中,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专利十项。研究方向: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前沿技术。

联系电话:62282311,4004(联系人:黄永清)办公地点:教三楼7层

黄永清,教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中心副主任,从事光电子器件和光纤通信方面的研究。致力于高性能的光探测器、光纤光栅、大范围、窄线宽的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和波分复用光纤通信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单频可调谐激光器、高速光探测器、波分复用设备的研制等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等的科研课题。在教学方面承担了研究生的《光纤通信测量》课程和本科生的《光纤通信系统》课程。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专利八项。研究方向: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前沿技术。

联系电话:62284004 办公地点:教三楼7层

黄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1998年开始,一直从事光电子器件和光纤通信方面的研究。致力于新型光电子器件、光电集成和半导体外延生长(MOCVD生长)的研究工作。

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一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并作为骨干人员参予了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计划项目。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Electronics Letters, J.Vac.Sci.Technol.B,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 OFC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获得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硕士研究方向: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前沿技术。

联系电话:62284004 办公地点:教三楼7层741室

张阳安,副教授,博士。2001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在光纤通信系统、接入网技术等领域进行相关研究。

研究方向: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前沿技术。

联系电话:62284015 实验室地点:教三楼7层

电子邮件:zhang@bupt.edu.cn

王庆海,高工,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光接入网。

李青,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光接入网。电子邮件:liqing@bupt.edu.cn

郭更生,教授,男,1950年5月出生。博士生导师。

l Area Editor for Network Architecture of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SCI, EI)l Editor-in-Chief of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1-2002)(SCI, EI)l Vice-Director of Asia Pacific Board for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l Editor-in-Chief of China Communications magazine(A new English magazine published by China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and distributed to the whole world.)l Editor-in-Chief of 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l Editor and ComSoc Representative of IEEE Internet Computing(SCI, EI)l Editor of Computer Networks(SCI, EI)l Editor of 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 l Editor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Mobile Computing

l Editor of 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WIRE)l Chair of Communications Switching & Routing Technical Committee,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2000 – 2001)l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Representative to IEEE NanoTechnology Council(2002 – 2003)l Member of Award Committee for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2003-2005)l Member of New Technology Direction Committee(NTDC)for IEEE Technical Activity Board(TAB)目前所作课题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微软公司共同资助项目 l 国家863计划

l 欧盟Sixth Framework Programme项目 – MAGNET 2005年主要科研成果

Wang, Ming and Kuo, G.S., 2005, 11, ―Enhancement of Voice over Mobile IP for Infrastructure-Mode Wireless LANs,‖ Proc.of 2005 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Globecom 2005), in St.Louis, MO., U.S.A., on November 28 – December 2, 2005.Wang, Ming and Kuo, G.S., 2005, 11, ―Design of an Optimized Load Sharing and Distributed Multimedia-Oriented Streaming System,‖ Proc.of 2005 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Globecom 2005), in St.Louis, MO., U.S.A., on November 28 – December 2, 2005.Yu Lin, G.S.Kuo, Hongbo Wang, Shiduan Cheng and Li Qi, ―A Fuzzy-based Approach to Remove Clock Skew and Reset from One-way Delay Measurement,‖ accepted by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Wang, Ming and Kuo, G.S., 2005, 9, ―An Application-Aware QoS Routing Scheme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for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Proc.of 2005-Fall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VTC 2005-Fall), in Dallas, TX, U.S.A.on Sep.25 – 28, 2005.Wang, Ming and Kuo, G.S., 2005, 9, ―Dynamic MAC Scheduling Scheme for MPEG-4 Based Services in 802.15.3 High-Rate WPAN,‖ Proc.of 2005-Fall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VTC 2005-Fall), in Dallas, TX, U.S.A.on Sep.25 – 28, 2005.Lee, Lyguat, Xie, Xin and Kuo, G.S., 2005, 7, ―A Novel Architecture of Quantum-Based Nanosensor Node for Futur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Proc.of 2005 IEEE Conference on Nanotechnology(IEEE-NANO 2005), in Nagoya, Japan, on July 11-15, 2005.Yao Dong, G.S.Kuo and Yong Yin, 2005, 7, ―Modeling of Electrostatic Actuator for 2D Micro Mirrors,‖ Proc.of 2005 IEEE Conference on Nanotechnology(IEEE-NANO 2005), in Nagoya, Japan, on July 11-15, 2005.Guo, Hai-Bo and Kuo, G.S., 2005, 5, ―A Dynamic and Adaptive Bandwidth Management Scheme for QoS Support in Wireless Multimedia Networks,‖ Proc.of 2005-Spring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VTC 2005-Spring), in Stockholm, Sweden, on May 30 – June 1, 2005.Guo, Hai-Bo and Kuo, G.S., 2005, 5, ―An Adaptive History-based and Topology-independent Resource Reservation Scheme for Future Wireless Mobile Multimedia Networks,‖ Proc.of 2005-Spring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VTC 2005-Spring), in Stockholm, Sweden, on May 30 – June 1, 2005.Guo, Hai-Bo and Kuo, G.S., 2005, 5, ―Support of IP Micro-Mobility in GMPLS and EPON-based Integrated Network Access Architecture,‖ Proc.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ICC 2005), in Seoul, Korea, on May 16-20, 2005.Wang, Ming and Kuo, G.S., 2005, 5, ―A QoS-Adaptive Resource Reservation Scheme for MPEG4-based Services in Wireless Networks,‖ Proc.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ICC 2005), in Seoul, Korea, on May 16-20, 2005.Yin, Yong and Kuo, G.S., 2005, 5, ―Label Distribution in GMPLS-based Wavelength-Routed Networks,‖ Proc.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ICC 2005), in Seoul, Korea, on May 16-20, 2005.Yan, JuanJuan and Kuo, G.S., 2005, 5,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WDM Optical Buffers for Asynchronous Variable Length Packets,‖ Proc.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igh Performance Switching and Routing(HPSR 2005), in Hong Kong, China, on May 12-14, 2005.Guo, Hai-Bo and Kuo, G.S., 2005, 5, ―Improvements on Fault Localization in GMPLS-based Networks,‖ Proc.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igh Performance Switching and Routing(HPSR 2005), in Hong Kong, China, on May 12-14, 2005.Ma, Xiaohua and Kuo, G.S., 2005, 5, ―Wavelength Sharing Algorithm for Optical Buffers in GMPLS-based WDM Optical Packet-Switched Network,‖ Proc.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igh Performance Switching and Routing(HPSR 2005), in Hong Kong, China, on May 12-14, 2005.Yin, Yong and Kuo, G.S., 2005, 5, ―An Improved OSPF-TE in GMPLS-based Optical Networks,‖Proc.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igh Performance Switching and Routing(HPSR 2005), in Hong Kong, China, on May 12-14, 2005.Zeng, R.R.and Kuo, G.S., 2005, 3, Invited Paper, ―A Novel Scheduling Scheme and MAC Enhancements for IEEE 802.15.3 High-Rate WPAN,‖ Proc.of 2005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WCNC 2005), in New Orleans, LA, U.S.A., on March 13-17, 2005.Guo, H.B.and Kuo, G.S., 2005, 1, ―CSMA with Priority Reservation by Interruptions for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QoS Support,‖ Proc.of 2005 IEEE Consumer Communications & Networking Conference(CCNC 2005), in Las Vegas, Nevada, U.S.A., on January 3-6,2005.硕士研究方向:光网络。

博士研究方向:移动网络、无线通信、光网络。联系电话:62254108 实验室地点:教三楼6层636

高攸纲,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他兼任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SRI)电磁噪声与干扰委员会中国官方代表级中国分委会主席、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学会(IEEE)电磁兼容专业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理事、兼电磁兼容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理事兼电磁兼容委员会主任委员、《电波科学学报》副主编。高攸纲教授是我国环境电磁学的先驱,他所领导的科研梯队主要从事以下内容的研究:电磁脉冲作用机理及对其他设备的影响;强电线对弱电线的容性耦合、感性耦合及阻性耦合电磁环境对人类及生态的影响;电磁兼容可行性研究、设计及测试;城市电磁环境监测;计算机电磁能量泄射机理;天线与散射体性能;电磁场分布数学模型、地震电磁学等。硕士研究方向:环境电磁学及电磁兼容技术。联系电话:62282343

李书芳,博导,教授,1963年6月出生,199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青年科学家奖;最高学历及毕业院校: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所在单位及研究方向: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学院无线中心——无线电技术与电磁兼容部级重点实验室,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

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辐射干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磁干扰专业委员会线路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中的射频理论与技术和电磁兼容;主要研究内容:无线网络规划与化化;无线通信中射频电路设计相关理论与技术及射频检测技术等。电磁兼容关键理论与应用技术:包括高速数字电路辐射干扰的仿真技术研究及优化设计;电磁环境仿真技术与干扰抑制对策,手机SAR值仿真技术,电磁兼容测试技术等。近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多项横向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译著、教材数本。硕士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联系电话:62282138 lisf@bupt.edu.cn

李莉,女,副教授,博士。1998年获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无线通信中心教师,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委员。主要研究内容为天线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天线设计、电波传播、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和电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等。主要研究方向:天线与电磁兼容。

办公电话:62283300 办公地点:明光楼911房间 Email: lili@bupt.edu.cn。

李秀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3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01-2003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2003-2004年,韩国延世大学研究教授;2006年3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4年至今,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近五年来,李秀萍副教授和新加坡、韩国以及德国的科学家一起合作,对微波RF无源、有源器件设计以及神经网络建模技术、微波RF测量技术以及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器件高频建模、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IEEE汇刊(美国)(《IEEE Transaction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IEEE/OSA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ique》)、IEE汇刊(英国)(《IEE Proceedings-Microwave Antenna propagation》、《IEE Proceedings-Circuit Device System 》)、英国物理协会刊物(《IOP Semiconductor Science Technique》)以及《Int.Journal of Electro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F and Microwave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和《Microwave Journal》等国际权威刊物,其中《SCI》收录15篇。目前承担2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际合作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项。李秀萍副教授是863专项课题组(无线射频识别标准化体系框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IEEE会员;亚太微波会议以及《电子学报》审稿人;

硕士研究方向:射频识别技术(RFID)系统及器件设计,无线/移动系统中新型天线技术。

联系电话:62282900,办公地点:明光楼819,Email:xpli@bupt.edu.cn

张小频,男,博导,教授,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后考入北京邮电大学读微波技术与电磁场理论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导师叶培大。88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读研究生期间及毕业后主要从事相干光通信系统研究,参加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和863项目。93年获教授职称。参与了光缆有线电视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并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97年去欧洲在斯德哥尔摩的爱立信公司(Ericsson Telecom AB)从事光波分复用系统研发工作5个月后,转到慕尼黑的西门子半导体部(后独立为Infinion Technology)从事高频集成电路系统仿真设计工作,参与极化环发射机芯片研发并获专利。2001年辞职后去美国麻州量子桥公司从事了约1年半时间的光波分复用系统研发工作。2004年回到北京邮电大学工作。学术特点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及丰富的系统开发经验。擅长数学理论分析、系统仿真、电路开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知识面较广并注重科研创新和使理论与实用相结合。硕士研究方向:相干光通信系统技术,频率合成器技术及应用,无线通信应用技术。联系电话:6228-2205 办公地点:教3-738

唐雄燕,男,工学博士,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1967年11月出生,198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94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光纤通信方向的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1996年至1997年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洪堡基金研究员。从1990年至1997年,主要从事高速光纤传输的研究工作,承担过国家―863‖及国家―八五‖攻关等多项科研任务。1998年至今,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同时,主要进行宽带通信网络及电信技术战略研究,历任北京市电信管理局科技处处长、北京市电信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网通集团企业发展部副总经理、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网通系统集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并为北京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信建设》杂志总编辑。在宽带通信、传输网与接入网、下一代网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主持过多项重大通信工程的技术工作。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多部。研究生的招生方向是宽带通信网,在研究生培养上将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提供良好的条件,研究生将参加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的科研课题。研究方向为:宽带通信。(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复兴路65号实业大厦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100036)E–mail:tangxy@cnc-labs.com 联系电话:10-68181180(办)

陈晓东,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兼职硕士生导师,现任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电子工程系教授,兼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电磁理论、天线设计和无线通信的科研工作和教学。曾参加组织过数十个国际会议,并于2002年6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IEEE第9届国际电信会议上担任执行主席;2003年在4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IoP/IEE射频与人体互作用:机理、辐射及医疗应用国际研讨会上担任联合主席;2004年7月在英国举行的IEE超宽带无线系统国际研讨会上担任主席;并将于2007 年在IEEE 国际天线技术研讨会上担任主席。陈晓东教授现任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基金会评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聘海外评审专家。科研兴趣主要集中在天线设计、微波器件、混沌理论与应用、微波辐射的生物效应及无线通信等领域。在国际杂志和会议上共发表160多篇论文(包书籍章节)。目前所做企业和政府资助的课题和项目:

       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Gigabit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欧盟伽利略卫星定位项目部资助项目:EC-Galileo Advanced Concepts Project 英国工贸部/通信司资助项目:Semi-Smart Antennas 英国工贸部/通信司资助项目:UWB Compact Antennas 英国粒子与天体物理基金会资助项目A Novel Magnetron Phase Locking Technique 美国空军实验室资助项目:Generation of High Power Chaos 英国工贸部/通信司资助项目:Antenna Array Technology and MIMO Systems 英国国防科技实验室资助项目:The EM field modelling in an RF exposure system近两年的研究成果: 

1.X.Chen and P.A.Lindsay, Chapter 9: How to Achieve Linear Amplification, ‗Modern Microwave and MM-Wave Power Electronics‘, MURI Book, IEEE/Wiley Press, 2005.2.J.Liang, C Chiau and X.Chen, ―Printed circular ring monopole antennas‖,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vol.45, no.5, pp.372-375, 2005 3.P.A.Lindsay, X.Chen and W.K.Toh, ‗Stability problems in a crossed-field diode‘, IEEE Trans.on Plasma Science, vol.33, no.2, pp.911-919, 2005.4.C.Chiau, X.Chen and C.G.Parini, ''A compact four-element persity antenna array for PDA terminal in a MIMO system',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vol.44, no.5, pp.408-412, March 2005 5.N.Somasari, X.Chen and A.Rezazadeh, ‗Neural network modeller for design optimization of multilayer patch antennas‘, IEE Proceedings Microwaves, Antennas & Propagation, vol.151, no.6, 2004, pp.514-518.6.J.Liang, C Chiau, X.Chen and C.G.Parini, 'Printed circular disc monopole antenna for ultra wideband applications', IEE Electronic Letters, vol.40, no.20, 2004, pp.1246-1248.7.X.Chen, W.Toh and P.A.Lindsay, ‗Physics of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in a Typical Co-axial Virtual Cathode Oscillator‘, IEEE Trans on Plasma Science, vol.32, no.3, 2004, pp.1191-1199.8.A.Raza, J.A.Schormans and X.Chen, ”KIL-BLAST: persity and multiplexing trade-off for layered space-time architectures with channel estimation error“, IEE Electronics Letters 40, No.12, 2004, pp.747-749.9.Z.Wang, X.Chen and C.G.Parini, ‗Effects of the Ground and the Human Bo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Handset Antenna‘, IEE Proceedings on Microwaves,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151, no.2, 2004, pp.131-134.10.J.Zhang, X.Chen and A.C.Davies, ‗Loop gai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nonlinear behaviour and chaos in a transformer-coupled oscilla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vol.14, no.7, 2004, pp.2503-2512..。研究方向:天线、微波器件与射频电路。联系电话:6228-2900 办公地点:教三楼三层

邬贺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纤通信和数字通信网研究与项目管理工作,曾连续三届担任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主持研究开发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研究项目包括ISDN、B-ISDN、SDH、DWDM、DXC等。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光纤传送网、宽带信息网、城域网、接入网和同步网等的技术与发展战略。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97年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1994年被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被授予邮电部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计委、科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出的―八五‖攻关突出贡献表彰,1997年获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0年被科技部授予863计划十五周年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上百篇。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副主任、信息产业部邮电科技委顾问、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EEE高级会员,还在清华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只招博士生)联系电话:62301358(联系人:林敏)

王洪博,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与王文博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无线通信电磁兼容。

联系电话:62282921 办公地点:明光楼7层

韦乐平: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兼信息通信网络委员会主任和光通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兼北京研究院院长,已发表100余篇论文和8本著作,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只招博士生)

Email:weilepi@public.bta.net.cn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

张平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路与系统中心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CWTS高级顾问,C3G总体组专家成员,国家863 FUTURE计划项目总体组成员,WWRF远景委员会成员,信息产业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实验专家组成员,信息产业部移动与卫星专家咨询组成员,亚太通讯会议的常务委员,亚太通讯会议的常务委员。

张平教授曾经荣获邮电高等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奖、北京市1997优秀教师称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目前已申请18项国家专利,其中3项已经获得批准;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出版两本学术专著(《WCDMA 移动通信系统》和《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WCDMA》)。

张平教授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3G和B3G无线通信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及国内外企业合作科研项目近40项。其中―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获得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WCDMA基带处理单元的研制开发项目‖获得200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码分多址通信的新技术研究‖获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硕士研究方向: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联系电话:62281388 办公地点:教1-223 刘宝玲:副教授。长期从事电路基础理论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并参加过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研究方向: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联系电话:62281388 办公地点:教1-223

刘培植: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从事通信网络、数据通信、光通信、软交换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和通信与电路系统的教学工作。主持、参与并完成多项如―PCN试验网设备和成网的研究‖、―光纤宽带接入网技术研究‖、―基于千兆以太网的宽带无源光纤网络系统‖、―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两项产品获信息产业部科学进步奖。研究方向:宽带通信。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 199信箱;邮政编码:100876; 联系电话:62281662, Email: liupz@bupt.edu.cn

纪阳:副教授,博士。200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和业务平台技术领域的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第六框架项目以及与国内外运营商和制造商之间的横向科研项目。目前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联系电话:62283522

陶小峰,工学博士,副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第四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无线网络及系统设计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科研项目。国家863未来移动通信FuTURE计划TDD特别工作组组长,北京市2004-2007年科技新星。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1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目前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联系电话:010-62283254

王莹,工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第四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无线网络性能分析及规划优化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华为科技基金项目及企业科研项目。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目前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

联系电话:010-62282107-207 张建华,副教授。2002年在德国的汉堡-哈堡科技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学院,获电路和系统工学博士学位。IEEE会员和IEICE会员,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调制,信道估计和同步,以及宽带信道的测量和建模等,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间合作项目等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硕士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康桂霞,工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于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在德国(慕尼黑)西门子公司未来无线概念部从事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研究工作,现任职于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对3G和B3G的物理层关键技术,包括多用户联合信道估计及联合检测,多载波传输,MIMO系统及空时编码,信道编译码,多址技术等有广泛的涉猎。参与3GPP及3GPP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长期演进的标准化工作。任2007年IEEE ICC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及2007年IEEE WCNC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等项目。出版英文专著一本,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专利6项。目前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

联系电话:010-62283553

杨大成,男,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电信工程学院无线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与移动通信相关的研究,博士和硕士研究方向:移动通信。联系电话:62283153 办公地点:明光楼921室

常永宇,女,副教授,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承担或参与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及企业资助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在国内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主编、参编著作八部。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联系电话:62283232 办公地点:明光楼915室 Email: yychang@bupt.edu.cn

王亚峰,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3G和B3G无线通信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级和链路级仿真技术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承担或参与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及企业合作项目十余项,参与编写出版著作2本,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申请PCT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硕士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联系电话:62283232 办公地点:明光楼915室 Email: wangyf@bupt.edu.cn

张欣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无线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作为主研人员或负责人参与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及企业合作项目十余项;参与编写出版著作五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联系电话:62283232 办公地点:明光楼915室 Email: xin.zhang@ieee.org

张智江,男,高级工程师,博士。中国联通技术部总经理,长期从事无线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方向:移动通信。联系电话:62283232 办公地点:明光楼915室

啜钢:副教授,在读博士,北邮无线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通信理论,通信电路,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移动通信理论与系统实现、通信软件等。近年来在学报、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上学术论文;编写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材,啜钢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编写了―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教材,啜钢、王文博、常永宇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编写了―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材,啜钢、王文博、常永宇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参与编写了 ―cdma2000技术‖ 丛书, 北邮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了‖ Cdma2000 1x 移动通信系统‖,杨大成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编写了―CDMA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啜钢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近几年来参加了国家863计划―九五‖期间重大研究项目(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基站收发信机子系统的研究开发)的开发研制工作,是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之一;并且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华为科技基金项目(移动通信中切换技术);另外,承担了北邮远程―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课件的研制开发工作,是项目负责人;2000.4~2000.6 被聘为东方通信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参与研制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基站收发信机子系统的工作。2000年至今参与和领导研发了CDMA网络规划软件和CDMA优化后处理软件以及CDMA系统仿真软件。目前主要从事CDMA网络性能、业务和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工作。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系统。联系电话:62282921 办公地点:明光楼7层

刘辛越,教授级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同啜钢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移动多媒体技术。

联系电话:62282921 联系人:啜钢老师

李广成,教授级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同啜钢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宽带移动多媒体技术。

联系电话:62282921 联系人:啜钢老师

李旭,中国联通教授级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与刘元安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

联系电话:62283222 Email: lixu@chinaunicom.com.cn

杨鸿文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精品课程《通信原理》(http ://txyl.ste.bupt.cn)负责人,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基础实验中心主任,北京邮电大学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IEEE会员、IEICE会员。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邮电大学先进个人。1964年生于甘肃岷县,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987年硕士毕业于北邮无线系。1988年起在北邮任教。其间于1996-1997在法国ENST进修移动通信。89年任讲师、98年任副教授、03年任教授。长期从事无线通信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主讲本科《通信原理》及硕士《无线通信原理》。科研经历包括数字微波、无线寻呼、移动通信等,参加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973计划课题―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理论和高性能软件‖中的子课题―移动通信中高性能算法的研究‖,北邮-Qualcomm合作课题―cdma2000关键技术‖等。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包括一项863课题―A3IR:基于ACK的自适应异步混合ARQ技术‖,一项华为合作课题―基于OFDM的AMC及HARQ技术‖。目前负责北邮-VIA-telecom合作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编或主编教材著作4部。目前主要研究兴趣是LDPC及其他编码调制技术、多天线技术、OFDM技术等无线物理层技术。研究生招生方向:移动通信。

联系方式:yanghong @bupt.edu.cn 联系电话:62283233 办公地点:明光楼913

程卫东,女,高级工程师,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研究院实验室副主任。1994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自今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工作,先后从事并负责模拟移动通信网(TACS)、数字移动通信网(GSM)联网工程和数字移动通信网(GSM)国际漫游业务相关技术方案制定和项目的实施,移动增值业务和互联网业务的新产品开发和业务推广。近五年来,主要负责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包括负责移动通信网络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并建成了一个由多网络环境和多业务平台构成的通信网络试验环境,为新技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网络规模和技术先进完备方面列国际前位;同时负责通信技术各专业领域的测试技术研究、新技术新产品试验和设备检测等工作,带领团队完成了多项IP和数据业务领域的测试工具开发并得到具体应用。负责和参与的项目分别获信产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并申请了多项专利。研究生的招生方向是移动通信,在研究生培养上将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研究生将参加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研究院的科研项目和各类试验测试工作。与杨鸿文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硕士研究方向:移动通信。联系人:杨鸿文

全庆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无线通信技术。联系电话:62282631

楼培德:教授,硕士生导师,男,1962年1月生,博士。1992年至1994年担任过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教授;1992年至1996年连续二届担任过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1995年至1998年担任过电子工业部通信产品与装备司无线处处长;1998年至2001年担任过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司通信处处长。现兼任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CMCA副秘书长和CMCA短信网址联合信息中心MobNIC执行秘书长。

曾经承担过电子工业部、科技部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多次获得部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荣誉,获得过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奖和青年科技奖荣誉;曾经主导过推动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重大发展的国产化专项的政策研究和实践;曾经担任过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CMCA国产手机首脑论坛的首届主席。

现在主要研究兴趣:移动终端的研究开发、新一代移动终端和业务测试技术的研究、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多媒体应用业务的研究开发、移动通信文化产业政策和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硕士研究方向:移动互联网终端和系统测试,移动电子商务与移动信息化。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peterlou@263.net

乐光新,教授,195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有线电通信工程系,留校工作至今。曾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教学特别顾问、教学督导组组长、教材建设委员会主任,交换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通信与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国防通信专业委员会委员。1979年和1990年分别赴瑞士洛桑理工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进修。自1959年以来,一直从事数字通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加和组织过多项重要的科研开发项目,如301工程(H01圆波导通信系统),701工程(东方红卫星地面数据传输),6401工程(同轴电缆中的数据工程),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编写《数据传输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1990年主编《数据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均获邮电部优秀教材奖。最近参与和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有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邮电部重大科研、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10余项,现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100名,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硕士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与宽带信息网络。联系电话:62282260,62281645 办公地点:明光楼811

郝建军

男,副教授。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93年4月在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多年来一直从事数字通信理论和无线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十余项国家级及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开发项目,出版教材及专著多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目前主要从事移动通信、宽带信息网络、高速无线Internet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宽带信息网络。

联系电话:62281643 办公地点:明光楼811室

李剑峰,高工,硕士生导师,与乐光新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宽带信息网络。联系电话:62282165 李秀川,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与乐光新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宽带信息网络。

联系电话:62282289 办公地点:明光楼811室

尹长川,副教授,博士,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IEEE会员。与乐光新老师为同一导师组。1998年1月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培养计划,2004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多载波传输与编码调制理论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合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出版专译著4本,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及企业合作项目十余项。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与宽带信息网络。联系电话:62281645 办公地点:明光楼811室

纪 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一直从事宽带信息网络、移动通信、宽带无线Internet、移动IP、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期参与和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有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出版教材及专著多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曾获得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北京市高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工科组一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邮电大学企业特聘教授等奖励。硕士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与宽带信息网络。联系电话:62282289 办公地点:明光楼811室

刘丹谱,教授,IEEE会员,中国通信学会和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分别于1993和1998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本科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其中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任副研究员,2005年1月至5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进修。多年一直从事正交频分复用(OFDM)、多天线和空时编码等无线传输技术方面的研究,参加完成了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及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现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包括超宽带物理层传输理论和技术研究,无线个域网MAC层接入控制理论和技术研究等,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和教辅2部。目前的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与宽带信息网络。

联系电话:62282289 办公地点:明光楼811室 电子邮件:dpliu@bupt.edu.cn

罗 涛,男,副教授,博士,2002年7月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电信工程学院任教。近年来一直从事无线衰落信道中的多天线(MIMO)、多载波(OFDM)传输与编码调制理论的研究工作,参加和承担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及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译著和专著多部。目前正主持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于MIMO-OFDM的未来高速蜂窝因特网自适应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宽带信息网络。

联系电话:62281645 办公地点:明光楼811室 刘志勇,男,兼职硕士生导师,1965年出生,现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互联网业务部总监,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工商硕士,工学硕士。1987年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同年留校任教。1991年取得硕士学位后调入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先后任规划建设处副处长,省局副总工,综合规划处处长,2000年任山东省公众信息业务局局长,2001年调到安徽省电信公司任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工作至今在国内外通信会议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内容涉及移动通信,传输和数据通信,其中一篇获美国IEEE通信学会优秀论文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与宽带信息网络。联系电话:62282289 办公地点:明光楼811室

桑林:电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无线通信、宽带接入、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参承担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与企业合作进行的应用课题。研究方向:无线接入与宽带通信。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 199信箱;邮政编码:100876; 联系电话:010-62282241(O);E-Mail:sanglini@bupt.edu.cn

陈建亚,教授,1951年4月生,硕士生导师。中国广电工业协会专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TS-T204标准制定组中国区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期从事交换技术、接入网、下一代网络理论与技术、通信网络管理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承担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等多项大型科研项目,80年代末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代数字程控交换机,编著有―现代交换原理‖、―现代通信网监控与管理‖、―可编程交换技术‖、―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等多本教材和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科研经费较充裕。目前主要从事软交换技术、NGN网络管理关键理论和技术、无线接入技术、智能交通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硕士研究方向:下一代网络及无线接入。联系电话:62283592 办公地点:明光楼814 Email: jychen@bupt.edu.cn

邓泽林,高工,1967年9月生,硕士生导师,与陈建亚教授为同一导师组。现任北京威奥特信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长期从事通信网、智能网、ISDN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数据通信、交换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发表论文8篇,科研经费充裕。硕士研究方向:下一代网络及无线接入。

联系电话:62283592(联系人:陈建亚)Email: dengzl@wayoutcom.com

余浩:男,1971年7月生,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与陈建亚教授为同一导师组。1999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2001年10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网络研究所博作博士后研究。自1995年开始,一直从事宽带交换、高速路由及下一代网络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完成10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下一代网络技术及智能信息系统,与企业界有密切联系,科研经费充裕。研究方向:下一代网络及无线接入。

联系电话:62286788 Email: yuhao@bupt.edu.cn

孙礼: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从事通信网络、数据通信、宽带接入网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参与数字交换机设计、路由器、IP语音网关的研制以及国家863项目个人通信子课题”PCN试验网设备和成网的研究"。研究方向:网络技术与无线接入。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 199信箱;邮政编码:100876; 电话:010-62283592(O);E-Mail:sunli@bupt.edu.cn

蔡安妮,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电机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防科工委、八五和九五攻关等重大科研项目,其中1998年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选入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三);―九五‖完成的国家计委重大部门专项获得2000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6部,其中与国外同行共同出版英文专著1部;撰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美国光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国际光电工程师学会(SPIE)收入20世纪该领域的里程碑文献集(MileStone Book)。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包括生物特征身份识别、可伸缩视频编码、视频转码、视频流在IP和无线网上的传输与应用、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等。研究方向:多媒体通信、图像处理与识别。

联系电话:62283118 办公地点:教2-218 电子邮件地址:annicai@bupt.edu.cn

赵衍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与识别。电话:62283118 电子邮件地址:zhao-yanyun@163.com

苏菲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与蔡安妮教授为同一导师组。从事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多媒体通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委级科研项目。研究方向:多媒体通信、图像处理与识别。联系电话:62283118-806 办公地点:教2-214 email: sufei@bupt.edu.cn 门爱东

教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多媒体通信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分会委员和消费电子分会委员。

1983 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分别于1987年和1994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

现主要从事多媒体通信和数字电视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讲授过《数字信号处理》、《电视学基础》和《数字图像处理》本科生课程课,以及《数字视频通信》研究生课程;完成十几项国家、省部和企业科研项目;在各种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几十篇,专著多本。

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 次、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2 次和二等奖 1 次,以及―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 ―北京市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第三届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

主要研究领域是多媒体通信、数字电视、图象与声音的处理和传输等。硕士研究方向:数字电视、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通信

通信地址:北京邮电大学 113# 信箱。邮编: 100876。

联系电话:62282187-802 办公地点:教2-206 E-mail: menad@bupt.edu.cn

周继鑫,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同门爱东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数字电视、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通信

联系电话:62282187-802 办公地点:教2-206

全子一,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子一教授是多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科研项目成果显著。主要研究方向:图象压缩与处理。并承担2Mb/s数字电视、北京电信VOD用编解码器、北京电信STB(机顶盖)、8Mb/s编解码系统等科研项目研究。全子一教授从1991年起国家教委遴选为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字信号及数字图象‖处理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数字电视‖及―多媒体通信‖。其研究成果获部级及国家科技进步奖共六项(其中一项为国家奖,其余为部级一或二等奖),主编三本大学教材,发表论文40多篇。已培养毕业博士生11名,硕士生约50人。全子一教授领导北京邮电大学多媒体中心移动多媒体实验室,现在承担多媒体视频终端的研究任务。硕士研究方向:数字电视、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通信。联系电话:62282187—802 办公地点:教2-206

张家谋,教授,硕士生导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多年,有科研成果18项,专著6本,为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会士,曾获中国电子学会第五届广播电视科技大奖等多项奖。

研究方向:数字视频、数字图像处理。联系电话:62282162

陈磊,博士,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从事数字电视、图像通信领域的研究工作,相关工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次)、―邮电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次)。研制成功HDTV系统复用器、虚拟图像系统、MPEG-2数字电视编码解码复用系统、HDTV信号发生器。

目前项目:MPEG-2/DVB数字电视复用器、数字电视加扰系统、DVB信道调制器、基于IP协议的TS流传输、码流分析系统、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等。

研究方向:数字电视(DTV、DVB)、数字视音频通信、数字声音广播(DAB)。联系电话:62283457 办公地点:教2-222 email: leichen@bupt.edu.cn

王雷,1997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图像图形学会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多媒体通信技术、宽带网络的QoS技术、音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几年来,先后参与或负责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研究方向:宽带通信、QoS技术与网络安全。

通信地址及邮编: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00876(113#信箱); 电话:010-62282720(O);E-Mail:elf@public.bta.net.cn 办公地点:教2-212

黄孝建,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专长视音频技术、多媒体通信、宽带通信。研究方向:多媒体通信。通讯地址:北京邮电大学113信箱

联系电话:62282186 电子邮箱:xjhuang@public.bta.net.cn

景晓军,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3月至2002年3月在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图像处理、网络信息安全、信息融合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委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多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作为第一作者在IEEE、电子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5篇进入ISC检索,13篇进入检索。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出版著作8部,译著1部。目前正主持研究部委级项目―网络数据的保密传输研究‖、―数据传输的识别技术研究‖。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信息安全。

通信地址:北京邮电大学 280# 信箱,邮政编码:PC:100876;

E-mail:Jing_xiao_jun@263.net 办公地点:教2-119 联系电话:62283750

李佳,女,博士,兼职硕士生导师。与景晓军老师同一导师组。1996年北京大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士,2002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电机与计算机工程博士。2002年至今任教于美国奥克兰大学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研究领域包括图形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生物信息处理,以及通信序列加密。已发表数十篇国际会议及期刊文章。目前主持及参与的课题包括:肺癌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多模式人脑图像与脑图谱融合及其在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小型飞机夜视成像系统,以及序列加密在机动车内超宽频通信与控制方面的应用。硕士生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信息安全。

通信地址: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akland University, Rochester, MI 48309, USA E-mail:li4@oakland.edu 联系电话:62283750 联系人:景晓军老师

王海婴,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视频信号处理、IP及无线信道中视频信号的可靠性传输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已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及企业科研项目,在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数字视频处理与通信。联系电话:62282104 办公地点:教2-213室 E-mail:why@bupt.edu.cn

徐春秀,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电信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硕士学位。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先后进行过IP网络电话,语音压缩编码,ATM网络流量控制及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特宽带无线通信(UWB),Ad Hoc路由算法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的招生专业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接入与宽带交换技术。

联系电话:010-62281551 办公地点:教2-330 E-Mail:xuchunxiunew@263.net

丁玉珍, 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数字电视科研工作, 发表论文十余篇.参加的《多节目电视接收系统》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组合屏电视墙系统》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HDTV屏幕墙》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成功研制SDTV HDTV标准视频信号测试源。目前主要从事多功能视频信号发生器,动态图像测试系统,基于PC接口的HDTV图像传输与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数字视频处理与应用。

联系电话: 010-62282183 办公地点:教二楼406室,223室 E-Mail:yuzhending@263.net

白长清,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北邮校产集团副总,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三等奖各一次。研究方向:嵌入式无线终端设备研究与信息处理。

研究室:北邮主楼-1519 通信地址:北京邮电大学 178 信箱, 邮编: 100876 联系电话:010-62281502;62282759, E-mail : bcq@bupt.edu.cn

游向东,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北邮通信集团高级工程师、北邮安博胜公司副总经理。与李绍胜老师为同一导师组。长期从事嵌入式系统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等科研工作,侧重技术研究与市场应用相结合,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移动多媒体通信、嵌入式无线终端。

联系电话: 010-62282171 EMAIL:youxiangdong@263.net

郭更生,男,教授,1950年5月出生。博士生导师。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导师简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无线通信、移动网络。联系电话:62254108 实验室地点:教三楼6层636

孙曙和,高级工程师,电信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接入网(基于IP的宽带接入系统)、传输网。多次承担国家863项目。在传输网与接入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研究方向:宽带接入。联系电话:***

陈运清,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职硕士生导师,主攻宽带网络和数据通信领域。具体包括了支持多业务的IP承载网设计、MPLS互通技术、城域网优化、FTTH与家庭网络的混合研究、电信级IP QoS网络研究等领域。近年来他所负责完成的项目多次获得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的院长基金奖励和集团的奖励。他获得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2002-2003院级21世纪人才的荣誉和2004中国电信集团级优秀人才奖励。

他于2004年成为中国电信科技委数据专业组的成员,并于同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4年他成为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高性能宽带信息网‖重大专项IP网分项专家组成员。他积极带领研究生从事电信级IP QoS体系架构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在2003年联合华为公司向ITU-T SG13提交了两篇有关IP QoS的文稿。这两篇文稿的核心内容已被融入到Y.qosar(正式名称为Y.1291)和Y.e2eqos草案中。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

联系电话:010-58552102 电子邮件:chenyq@ctbri.com.cn

吴广颖,女,教授级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规划部网络规划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IP数据网络规划和研究工作,主持开展和研究3G网络规划项目,研究项目包括:数据网络协调发展策略、IP网络滚动规划、3G网络规划建设原则和规划方案等。曾获1998年邮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0年邮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和2004年北京研究院院长基金和最佳研究成果、团队合作等奖项,2002年获北京研究院21世纪优秀人才,2005年中国电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中国电信集团级内聘培训师。曾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联系电话:010-58552175 电子邮箱:wugy@ctbri.com.cn 孙震强,博士,男,北京邮电大学客座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无线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委员会移动专业组成员。

自2002年加入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以来,一直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方面的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制式选择》、《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体制》、《3G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的研究》、《商业客户3G解决方案》、《R4组网方案与经济分析》、《无线系统间干扰仿真系统开发》、《3G网络技术研究与测试验证》、《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路标的研究》、《移动通信网与固定通信网融合的研究》和《新一代移动终端的研究》等科研项目,负责的多个项目获得过优秀成绩。曾代表中国政府多次参加世界无线电大会及其各种准备会议,曾被列入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的论文程序委员会参加审稿工作,例如IEICE Trans.on Communications、INFOCOM2004、APCC2005和ISCIT2005等。在日本筑波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曾在香港城市大学电脑科学系担当研究员一年半,主要从事无线数据通信协议和差错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赴日本留学之前,参加和主持了多项科研工作,例如青年基金课题、山东省―七五‖和―八五‖攻关项目等。还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两部著作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50多篇论文。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联系方式:010-58552126,sunzhq@ctbri.com.cn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

王文博,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院长,无线信号处理与网络实验室主任,IEEE会员,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编委,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常委,北京通信学会理事。曾主持或参加过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1993年和1999年分别两次获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目前从事的科研工作有新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和系统的研究,信号处理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应用的研究等。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4部。他领导的实验室与国内外多家通信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已完成多项合作项目和科研成果。博士、硕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

联系电话:62282130 办公地点:明光楼2层

李景春,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与王文博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

联系电话:62282921 办公地点:明光楼7层

孙少凡,高工,兼职硕士生导师,与王文博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

联系电话:62282921 办公地点:明光楼7层 蒋华,副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与王文博老师为同一导师组,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

联系电话:62282921 办公地点:明光楼7层

刘文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通信中的信号处理。联系电话:62283096 E_mail: buptlwj@263.net

胡春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与王文博老师为同一导师组,北邮硕士毕业,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先后进行过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无线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的招生专业是信号与信息处理,主要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通信地址:北京邮电大学 92# 信箱。PC:100876。

联系电话:62282921 办公地点:明光楼719室 E-mail: hucj@bupt.edu.cn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徐惠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到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ena-Chamgpain和University of Arizona作为访问学者和高级访问学者进修和工作。徐惠民教授现任电信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中心的主任,指导研究生多名,并承担了研究生《数字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拟》、《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现从事嵌入式系统、网格、及Internet基本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开发。包括嵌入式系统在通信和网络中的应用,协议测试,研究各种Internet协议及其应用,3G 网络应用等。目前主要科研项目有基于VxWorks操作系统的嵌入式系统、家庭无线网络、互联网技术研究和服务、3G网络应用等。硕士研究方向:INTERNET及其应用。

联系电话:62282236 办公地点:教2-414

高锦春,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与刘元安老师为同一导师组。主要从事无线通信、计算机应用,以及通信系统可靠性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无线通信。联系电话:62283222 Email: gjc@bupt.edu.cn 办公地点:明光楼 905室

蔺志青,教授,硕士生导师,电信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联系电话:62282241(办)办公地点:明光楼二层

黄小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进行过无线新技术、移动嵌入系统和流媒体,CDMA2000平台的定位系统、移动3D图像引擎、通信高频开关电源及自动监控系统等项目的研究。主持及参与十余项国家级及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开发项目,出版教材及专著多部,在国内核心刊物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已指导研究生三十余人。现任中国通信电源学会委员。现主要研究方向:移动通信和计算机应用、通信电源技术。联系电话:62282265 E-mail : huangxiaojun@263.net 办公地点:明光楼710

杨文川,男,博士,硕士生导师,1970年3月出生,1997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副教授,技术专长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 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解决电信领域的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采集、处理、流程自动化,以及知识发现。近年来,发表了研究论文四十余篇。这些论文发表在《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杂志和一批国际会议上,其中被SCI/EI/ISTP引用9篇。参与多个关于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第二、三届中国PC软件大赛优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目前所指导在读研究生25人,所承担的项目有:北大方正飞腾V基本图形库,普天首信CDMA20001X BSS OMC系统,北京直真节点通信网管平台系统,汉鼎律师事务自动处理系统。研究方向: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联系地址:杨文川北京邮电大学95号信箱 100876 联系电话:(010)86292721 E-mail : jtsphd@21cn.com 物理电子学专业

任晓敏,教授,简介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导师简介。硕士研究方向:新一代光纤通信网络中的光电模块与子系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高攸纲,教授,简介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导师简介。硕士研究方向:电磁生态学。军事通信学

杨大成,教授,简介见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移动通信。景晓军,教授,简介见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图像处理,目标监测与识别。

林金桐,教授,简介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军用光通信系统及网络。

纪越峰,教授,简介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战术互联网。顾畹仪,教授,简介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军用智能光网络。周正,教授,简介见电路与系统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军事无线通信。

李书芳,教授,简介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无线电技术与电磁兼容。

王文博,教授,简介见信息与信号处理专业导师简介。研究方向:通信网络。孙松林 吕旌阳

郭军组

陈光 徐蔚然

北邮论文题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