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格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总结(5篇范文)
编辑:深巷幽兰 识别码:15-947678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4 22:51: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格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总结

格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XXX格种村格种寨位于XXX中心以南7公里,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全寨共有200户,825人,98%为苗族人口。寨域面积为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1203亩,田面积占790亩;格种寨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地之一,苗民族文化风情非常浓厚,除传统节日之外,民族节日也比较多。

二、民居特色

格种村村内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布局集中在村域中部。房屋间间距较小,错落有致,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以现代风格的砖房为辅。格种寨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以现代风格的砖房为辅,使村寨既有传统房屋,历经风雨的沧桑,又不失现代气息,别具一格。古老的木屋一般为1-2层,样式相仿,冬暖夏凉,虽历经风雨的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村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70(%)。

三、民族文化的保护情况

村民为了保守百年老寨,自发组成了农村义务消防队,积极宣传农村消防知识,排查消防隐患,保护岩寨村的安全;同时还组成了义务清洁队,对村寨卫生进行定期清理,保障了良好的村容村貌。岩寨村的建筑因地制宜,独特却不凌乱,体现了苗族建筑理念,让村民居住适宜。

芦笙节,苗族也称“芦笙会”是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本地的苗族,芦笙节在农历三月十六至十九日举行,每到这时,人们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赶来,人山人海。

传承湾水苗族刺绣工艺。它们完美展现苗族刺绣、银饰制作工艺和苗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保护好苗寨的服饰文化,对于推动我市民族服饰文化有其重要的作用。

苗族马尾斗笠制作技艺,属于“州级非文化遗产项目”,有效地保护非文化遗产项目,合理地开发苗族聚居的古村落,不仅有利于苗族文化的深远传承,也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四、民族活动

米农历的吃七月十三和七月吃新(逢卯)节,农历七月十四斗黄牛节,九月九重阳节的斗牯牛节等。民族文化有唱酒歌、唱山歌、歌舞大赛、苗族板凳等。民族服饰独特,具有较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五、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120万元,修通了格种大寨至屯上通组公路;投资20万元,完成了农民健身场所;投资80万元,完善了村寨消防设施建设;投资178万元,完成了米薅现有危房改造;投资50万元,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完成了寨内道路更化。寨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六、产业发展 格种村属典型的农业村寨,以刀耕火种的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小米、高粱、大豆、油菜,经济作物以香葱为主;部分村民从事牲畜养殖、渔业养殖、竹制品加工、苗族马尾斗笠加工等行业。这里是贵州省唯一生产马尾斗笠(苗语为mo ga dei ma)的特色基地。

七、下步打算

1、做好民族村寨的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要求做好村寨建设。

2、加大对民族古建筑的保护力度,把保护与开展有机结合,推进旅游业发展。

3、发挥刺绣、马尾斗笠的经济效益作用。结合旅游开展,把苗族绣、马尾斗笠做成旅游产品,增加群众收入。

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打造生态蔬菜园区建设,把格种打造成为凯里的菜篮子,提高群众收入水平。

第二篇: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段 超

 202_-02-28 14:48:22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1

1年5期第20~24页

【作者简介】段超(1964—),男,土家族,湖北省来凤县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民族问题(湖北 武汉 430073)。

【内容提要】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意义重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寨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取得进展,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目前,特色村寨建设存在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保护和发展规划和方案不尽科学,部分地区部门协作不力,村民参与不够,村寨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要提高对特色村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建设目标和原则,因地制宜,探寻各自的建设模式和方法,发挥政府、村民、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关 键 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许多特色村寨。这些特色村寨规模不

一、类型多样、布局奇巧、建筑独特、民俗浓厚,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三种境况:一是残破衰败,异质化严重,面目全非;二是保护与发展较好;三是总体上尚好,但保护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由于现代化的冲击,村寨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自然和谐布局受到影响,特色建筑和民间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消解,村寨文化资源被滥用、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久将会消失。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成效

202_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下文,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全国28个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确定121个试点村寨,涉及27个少数民族,投入中央补助资金5000万元①。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

1.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如文物、遗址、具有纪念价值的建筑、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采取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方法,特色村寨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式微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勃兴起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如湖北来凤县舍米湖村、贵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云南云龙县诺邓村、湖南通道县芋头村等村寨都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保护了村寨自然生态,改善了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是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村寨实践着各具特色的村寨环境整治方法,如湖北民族地区实施了“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家、建园、建池),这一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202_年,湖北省试点建设的特色村寨公路入户率达95%,通电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6%,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电话入户率95%;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②。重庆民族地区在民居改造上下工夫,通过建设、改造巴渝新居示范点,改善了村民生活的环境卫生条件。云南在环境卫生的社区自我维护与管理上强力推进,海南着力开展生态民居建设,两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环境保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建立和发展了符合当地实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十分重视特色产业的建设。云南鹤庆县新华村、元阳县箐口村,贵州雷山县西江苗寨、郎德苗寨,江西贵溪市畲族民族村,重庆黔江区新建土家族村,湖北宜昌市车溪土家族村、恩施市枫香坡侗寨,湖南凤凰县茅坪村等民族特色村寨,在发展民族旅游产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村寨虽然都发展旅游业,但所依托的资源却不一样,其旅游经营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鹤庆县新华村依托本村发达的传统手工艺,元阳县箐口村主要依托当地自然生态景观元阳梯田,雷山县西江苗寨依托当地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遗产,宜昌市车溪土家村则利用邻近长阳、巴东等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借船出海,建构自己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湖北恩施市枫香坡侗寨大量种植茶叶,发展以茶叶加工业为主的特色农业。这些结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4.探索出一些极具特色的村寨经营与管理的成功模式。在特色产业发展背景下,特色村寨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各民族村寨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不同的村寨管理模式。云南弥勒县可邑村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实施的是村委会主导、村民参与、全体村民受益的经营与管理模式;湖北宜昌车溪村、云南鹤庆新华村实施的是公司主导、社区参与的经营与管理模式;重庆黔江区新建村实施的是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经营与管理模式。这些极具特色的经营与管理模式,是村寨不断探索的结果,对其他地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保护与发展上取得成功的民族村寨,带动了周边村寨的发展。例如,云南鹤庆县新华村,积极把周边村寨纳入本村寨产业发展范围,让周边村寨共享本村寨发展成果。云南元阳县箐口景区在云南世博公司的推动下,把景区范围扩大到整个土戈村,景区面积是原来的好几倍。湖北宜昌市车溪村景区公司雇佣了数十位外地的民间艺术人士在景区从事表演,为他们提供了较高的薪酬和社会保险。因此,积极鼓励和大力提倡在保护和发展方面成效显著的民族特色村寨,对于带动周边地区村寨发展,将试点村寨的成功经验向其他地区推广,发挥特色村寨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6.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发展提供了经验。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必然有益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2_年,由中国共产党倡议并主办的“亚洲政党扶贫专题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会议期间,亚洲各政党代表团一起参观云南弥勒县可邑村。可邑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于通过社区能力建设,在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较差的村寨基础上,建成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民族文化生态村。代表们对可邑村在村寨文化保护与村寨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赞叹不止,并认为该村寨所积累的经验,能在代表所在国推广。包括可邑村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文化保护与村寨发展上所积累的经验,必然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目前,一些民族地区对开展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人们热情很高,希望早出成效,一些干部还希望通过此项工作彰显政绩,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些地方没有认真研究制定保护和发展规划、方案,工作考虑不周,导致保护和发展的突破口选择不当,措施不科学,整个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有些村寨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能否持续发展,尚待观察。

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明显成绩,需要时间。各村寨何时取得成效,取决于村寨基础、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状况等这些客观条件,也与保护与发展工作开展情况有关,如村寨保护和发展规划、方案是否科学,突破口是否找准,特色优势产业是否选择正确,建设是否有力,政府、村民、企业、社会组织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等等。总体来说,多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基础较为薄弱,村寨保护和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多,要取得成效,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台湾地区和国外特色村寨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推进此项工作时,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应当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

2.对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涉及的相关问题研究不够,一些保护和发展规划、方案欠科学。做好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方案,每个规划和方案都要体现文化保护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贴近村寨实际。否则,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就不会取得成效。目前,一些地方对村寨保护和发展规划、民居维修和改造方案重视不够,没有请专家参与制定方案,导致规划和方案不细致、不完整、不严谨,缺乏可操作性。这种不科学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村寨民居的民族传统样式的现代实用性不强,暴露在外的木制门窗不耐风雨,易腐烂;村寨传统文化要素复制较多,创新不够,等等。

3.部门之间合作不密切。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城建、民族、文化等许多部门工作都与特色村寨建设有关,这些部门各有上级主管单位,各有工作目标,上级对这些部门的工作要求不一,验收标准不同,各部门对特色村寨建设目标的理解也不一样,这些都决定了统一协调工作有相当的难度。目前,一些地区部门之间协作不够密切,形式上有协调机构,实际上部门各行其是,没有形成建设合力。需要当地政府组织协调,由有关县市领导担任负责人,并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推进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

4.群众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社会参与不够。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需要多方努力才能取得成效。目前,一些地区的政府主导作用发挥较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相关政府部门积极行动,组织力量,筹集资金,进行村寨文化保护和产业建设。但群众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村民参与不够,社会组织关注和参与不够,严重影响此项工作的推进。要通过宣传,使村民和社会认识到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意义,积极支持、参与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要认真研究村民参与村寨保护和发展的形式和途径,根据村民的不同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对于贫穷的村民,要他们出钱参加村寨保护和建设是不现实的,可以投劳、投工的形式参与村寨建设。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村寨保护和发展所需资金应以村民自筹为主,政府适度补贴。要研究社会力量参与特色村寨建设的激励办法,使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5.保护和发展的模式、方法有待完善。目前,各地都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模式和方法,有的地方还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总体来说,目前特色村寨建设的方法还比较单一,有的村寨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保护和发展之路。要认真研究,积极探讨,不断完善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方式、方法。例如要吸收千百年来村寨保护的传统方法,村寨习惯法等民族民间传统保护方法今天仍有其合理性,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中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许多内容今天仍可以借鉴。此外,对台湾地区和国外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应充分了解,合理借鉴。

6.工作开展不平衡。自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开展特色村寨保护试点工作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但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推进较快,成效明显;有的地方刚刚起步,尚无明显成效。要全面分析这一现象,既要看到各地客观条件有差异,工作推进不可能一致,也要从主观上找原因,努力推进这项工作。条件较好而工作推进慢的地区,要重视此项工作;基础薄弱地区,要开动脑筋,克服畏难情绪,充满信心、精神振奋地做好此项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对策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是新时期保护、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必须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将此项工作抓好做实。要把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作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之中,作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来抓。要明确责任和任务,加强监督与检查,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成效。

2.正确把握保护与建设的目标。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目标就是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促进村寨经济全面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一切具体工作要围绕此目标来进行,要使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与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相结合,与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

3.明确保护与建设的内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主要内容为:保护村寨的建筑风格、建筑工艺以及与自然相和谐的乡村风貌,增强村民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把民族文化保存在村民日常生活中,使特色村寨古朴纯真的民族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具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特色民居保护要以民居维修和改造为重点,一是采取加固、防火等措施,保护、维护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特色民居。二是引导、鼓励村民对民居进行改造,增加民族文化元素,彰显民族特色。三是采取统一设计、资金扶持等措施,引导、鼓励村民建设带有民族特点的新民居。四是民居改造、建设要相对集中,规范整齐,体现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舒适的原则。五是处理好利用现代材料、技术与保持民族传统风格的关系,做到保持民族建筑特色与创新民族文化相结合,在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广大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利。

4.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是此项工作成败的关键,相关具体工作必须围绕此目标展开。在民居改造和建设、村寨保护中,必须尊重村民意愿,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在村寨发展中,必须壮大支柱产业,选择好、建设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村寨经济,使村民富裕起来。只有让村民得到实惠,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才能持续推进。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民居、建筑维修和改造,也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有村寨经济建设。在这些工作中,村寨经济建设是基础,发展村寨主导产业,壮大村寨经济是村寨保护与发展村寨的支撑和依托。因此,一定要抓住村寨经济发展这一事关全局的中心工作,选择好、建设好特色优势产业,使村民富裕起来,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才能持续。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处理好保护民居、建筑投入与发展产业投入之间的关系。对于损害严重、急需保护的重要民居和建筑,要优先安排,避免民族建筑彻底破坏。对于十分贫困的村寨,要以改善民生为主,将发展村寨经济、改善村民生活放在首位。在村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改善居住环境。

要避免贪大求全。村寨保护要以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特色民居和建筑的保护、维修为主,千万不能大拆大建。

5.因地制宜,明确建设内容和目标,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一是要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面广,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村寨类型不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这就决定了其保护与建设的模式不尽相同。各村寨要因地制宜,寻求适合自身的保护和发展模式。要根据村寨的民族特点、文化特点、经济文化类型、市场环境、村寨结构来确立文化保护和建设的内容和方向。

二是要突出彰显村寨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千寨一律。村寨特色是村寨的生命和魅力所在,村寨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彰显特色。目前一些地区由于研究不够、指导不力,致使一些地区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民居、建筑风格不一,未能体现当地民族的文化特点。

三是要根据村寨的具体情况,确定保护和发展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不同类型的村寨建设目标和内容不同,对处于旅游区内的特色村寨建设要以保护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内涵为目标,不适宜发展旅游或者暂时发展旅游有困难的古老村寨要以保护为目标,新居群落建设要以增添民族元素、展示文化特色、合理布局、美化环境为目标。

贫困地区与经济富裕地区村寨建设内容和方式不一。贫困地区特色村寨建设要以维修、部分改建特色民居和建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目标,不宜大改大建,新建民居建设暂不宜纳入范围。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寨,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同时,可以将新建民居纳入村寨建设范围之内;在产业发展方面,步子也可以迈得更大些。

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老民居和建筑,应当以维修、部分改建为主,保护其原貌。对于损害严重必须维修、改建的民居,要以“新建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改建,增加其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原民居、建筑可以保留的部分,要尽量予以保留;需要重建的部分,要力求体现民族传统风格,与旧民居、建筑原貌风格基本一致。

此外,还要根据村寨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周边市场发育程度等要素来确定主导产业。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村民经济条件、政府财政状况等确定村寨建设所需资金的筹措方式。要通过探索,寻找出促进村寨保护和发展的科学模式,使村寨建设取得实效。

6.多方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政府、村民、企业、社会团体等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各方都要准确定位,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形成合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是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基本保障。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中,政府要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在总体规划、政策法规、舆论宣传、基本保障、工作指导、统筹协调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制定好规划,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制定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具体规划和方案;要制定好政策法规,通过健全完善政策法规,推动村寨依法依规开展保护与发展工作;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把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纳入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扶贫开发等工作之中。

二是积极发挥村民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村民是民族村寨的主人,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关系到他们及其子孙后代的利益和幸福。同时,村民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在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各村寨都要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尊重村民的意愿,听取他们的建议,保障他们的权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要注意发挥当地干部和文化传承人在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村委会在村寨保护与发展中的动员组织作用。

三是发挥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力量在特色村寨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要积极主动研究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参与村寨建设的规划设计,总结经验教训,为村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要积极参与村寨的保护和建设,为民族地区发展作贡献。

四是尊重和落实不同群体的利益。政府、村民、企业等群体在村寨保护和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满足不同群体的合理诉求。要特别注意尊重和落实村民在村寨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要发挥各方面力量,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应当成立由政府综合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加,村委会和村民参与的机构。通过这一机构研究重要事宜,协调相关工作。

7.统筹协调,稳步推进。一是统筹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形成建设合力。一方面,多部门联动,分工协作。城建、民族、旅游、文体、林业、民政、农业、交通、移民、国土等政府部门要积极合作,切实履行好本部门的职责,提供必要的政策优惠和工作便利。另一方面,要广泛筹措资金,整合建设资源。除村民自筹建设资金外,政府要通过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村镇危房改造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贫资金,为村寨保护和发展提供支持。同时,政府要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激活民间资本,拓展村寨保护和发展的资金来源。

二是要通盘考虑、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

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特色村寨保护和民居建设工程不同于一般建设项目,涉及一些科学和技术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讲究科学。应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成立由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研究和解决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编制好规划、方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需要依规划、方案进行,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规划、具体村寨的保护发展规划,方案包括特色民居保护方案、民居改造方案、新民居建设方案、资金扶持方案等。规划和方案要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务必科学。做到一村一规划、一点一规划、一线一规划。

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本地区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保护和发展工作,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扎实到位,准备工作要充分,保障工作要到位。

加强检查,落实责任。各级政府应当根据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建设的需要,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民族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管理部门商定对本区域特色民居的保护和建设措施,并纳入规划。在特色村寨保护和特色民居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严格按照城乡建设规划进行建设,抓好专家论证、社会公示、社会各界意见征集等制度的落实。

8.认真借鉴、吸纳国内外成功经验。欧洲、北美许多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开展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较早,在此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包括重视立法保护,全民参与保护,重视村寨传统及特色,根据村寨类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保护和建设,建立促进保护和发展的激励制度等等,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注释:

① 国家民委经济司内部统计资料。

② 湖北省民委内部统计资料。

第三篇:XXX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申报(2016714)(DOC)

和硕县塔拉村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保护与发展申报

(202_年—202_年)

新疆和硕县乌什塔拉乡人民政府

202_年7月

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塔拉村“十三五”期间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申报

申报单位:和硕县乌什塔拉乡人民政府

乌什塔拉乡塔拉村属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回族文化底蕴较深厚,同时还有浓厚的双拥文化氛围,具有一定的保护和开发价值,为了使塔拉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更快的发展,根据巴民宗明电〔202_〕21号文件要求,结合《和硕县乌什塔拉乡镇区建设规划》(202_-202_)、《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塔拉村村庄规划》和《新疆和硕县大美新疆第一站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现特对塔拉村的保护与发展进行规划。

一、规划总体思想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根基,而民族文化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是这种智慧与人类亦步亦趋,一直伴随着时代的痕迹,见证了发展的过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 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聚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多样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获得了物质保障,各民族间交往的渠道被拓宽,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获得了有利条件,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机遇,民族旅游业发展获得促进;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趋于弱化,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少数民族文化趋于商品化。因此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的民族文化必须合理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赢。

乌什塔拉乡塔拉村作为一个回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村寨,既具有回族特色文化,也有浓厚的双拥文化,同时村域内还有大美南疆第一站旅游项目,可以将三者整合,形成本地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达到既保护和发展了本村回族文化的目的,又使本村乃至乌什塔拉乡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乌什塔拉乡概况

基本情况。乌什塔拉乡名称维吾尔语“乌西夏克塔拉”,译为汉语是“小柳树之意”。该乡成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乌什塔拉人民公社,也是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该乡位于和硕县城东北部35.5公里处,距库尔勒市139公里,东与托克逊县的库米什镇毗邻,南连金沙滩博斯腾湖,西靠曲惠乡,北接乃仁克尔乡金丝特军博园。位于天山南麓,博斯腾湖之滨,G3012高速公路和G325省道横穿乡境,吐库二线铁路马兰火车站在乡境北侧,乡境内驻有63650部队,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优势。境内有新疆著名的旅游胜地博斯腾湖金沙滩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张三守捉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红山军博园的必经之路,交通四通八达,素有巴州东大门、南疆第一乡之称。平均海拔1082米,年平均气温8.87℃,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31℃,年降水量78.67毫米。全乡行政总面积443平方公里。乡下辖8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由汉、回、维、蒙等8个民族组成,有户籍人口3497户10951人(其中维吾尔族202_人,占总人数的18.9%;回族3846人,占总人数的35.1%;汉族4405人,占总人数的40.2%)。

经济发展。现有耕地14.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3亩。草场26万亩,人均草场23.74亩。森林24998亩,人均森林2.28亩。有牲畜7万头/只。202_年种植小麦56614.59亩,玉米39435.52亩,棉花65240.37亩,番茄15270亩,辣椒5000亩,林果业8000亩(均为葡萄),农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番茄、葡萄为主。202_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05229亿元,同比增长8.19%。其中:一产收入43833.9万元(农业收入38307.9万元,畜牧业收入4896万元,林业收入593万元,渔业收入37万元),二、三产收入6688万元。202_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4949元,人均增收955元,同比增长6.82%。

社会工作。有小学2所,幼儿园2所。有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5个。有清真寺6所。

(二)塔拉村概况

基本情况。塔拉村是维吾尔语,译为汉语是柳树的意思。成立于1984年7月,其前身是乌什塔拉公社一大队。该村位于和硕县城东部35.9公里处,距乡政府1公里,距库尔勒市140公里,东与马兰相连,南与乃仁克尔乡相连,西与曲惠接壤,北与大庄子毗邻。塔拉村金沙滩路口建设有新疆大美南疆第一站游客服务中心,向北30公里是马兰红山军博园,向南21公里是国家4A级景区金沙滩。塔拉村平均海拔1082米,年平均气温8.87℃,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31℃,年降水量78.67毫米。全村行政总面积11.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40亩。村下辖共有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18户2121人(其中:汉族116户424人,蒙古族3户13人,维族252户792人,回族247户892人)。

经济发展。村域内有耕地5440亩,人均耕地2.56亩;草场1.5万亩,人均占有7亩;有牲畜8000头/只。一产主要有棉花275亩,玉米3362.6亩,小麦581.3亩,大棚176亩,番茄340亩,其他60亩,占农牧民总收入的63%;三产主要有148间个体商铺,占农牧民总收入的29%。202_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937.9万元,较上年增长10.5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384元,较上年增加1208元。社会工作。村域内有小学1所,幼儿园2所。有卫生院1个。有清真寺3所,宗教人士3人。

(三)回民文化保护和发展现状

乌什塔拉乡是一个回族民族乡,回族是乡域内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于塔拉村、大庄子村、大涝坝村和沙梁湾村等四个行政村,其中塔拉村的特色民族文化和特色民居保存的最多最好。塔拉村共4个村民小组,42%以上为回族群众,村寨内居住有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房屋建设多数为少数民族特色建筑。该村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

特色民居。村域现有回族民居247套,原有回族传统民居因年久失修,大多在上世纪70年代前已经拆除,剩余80套也是土木结构的危房,威胁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乡计划在该村塔拉西街集中建设的灾后重建、安居富民为主的龙泽园小区展现少数民族生活特色。对选取的小区住宅楼外墙进行回族传统风格装饰,对小区内的基础采取“穿衣戴帽”,突出回民住宅建筑特色,保护好回民传统生活方式和建筑形式。

特色文化。村域现有“花儿”业余表演队伍3支,经常性表演,还曾代表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到河北怀来县进行汇报表演。村域内还存在回族刺绣手工艺,需要政府扶持。

根据自治区文化厅及州文化局等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和硕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证,巴州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回族特色花儿歌舞文化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加以保护,“花儿”这颗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也越发光彩照人。做为回族名歌中最具特色,最为丰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花儿”在乌什塔拉回族民族乡有着广泛的生活基础和很强的生命力,一方面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关内“花儿”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融进了本地民间文艺特有的一些内容和形式,具有浓郁的新疆回族民间音乐特色。目前,我们这一地区回族“花儿” 早在1983年,就有一支农民“花儿”业余艺术队,它一直活跃在全县各乡场,一直很受群众欢迎,多少年来无论是70—80岁的老人,还是6—7岁的儿童都喜欢听“花儿”。当你在老一辈人面前说起“花儿”,他就能给你说起“花儿”的历史,还能给你唱上一小段悠扬、嘹亮的“花儿”。现已发展到三个“花儿”团队来供应本地区人们及民族歌舞表演、接待等用,大大丰富了我乡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乌什塔拉乡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旅客对民族文化的需求逐步增大。

近年来乌什塔拉乡不断增强镇“花儿“艺术队的培训传承力度,发挥民间歌手的“传帮带”作用,将“花儿”爱好者吸收到乌什塔拉乡“花儿”艺术队中,培养“花儿”传承人,解决民间“花儿”后继无人的难题,每年选送“花儿”艺人外出学习,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培养优秀的民间“花儿”艺术人才,同时积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参加自治区、州、县、的民间演出,联系周边县、乡、驻地部队外出慰问演出,提高他们的技能。乌什塔拉乡“花儿”艺术队多次在和硕县举办的大型活动上获得创作奖、一、二、优秀节目奖、优秀组织奖和精神文明奖等多个奖项,这些成果既检阅了乌什塔拉文化艺术的发展,又锻炼了队伍,为培养乡土人才开了个好头,奠定了基础。

注重“花儿”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工作。乌什塔拉乡党委、政府成立了“花儿”艺术的挖掘、整理领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几年来共挖掘整理了20余首“花儿”曲目,创作了8余首“花儿”歌曲,新创作了“花儿”题材的音乐联唱广场舞、舞蹈8余个,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效益模式。依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造自己的“花儿”品牌,不断扩大乌什塔拉乡“花儿”艺术队的知名度,努力将乡“花儿”艺术队推出和硕,多与周边县市开展文化交流,在扩大知名度的基础上,形成效益模式。

三、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主管单位:和硕县民宗局 建设单位:乌什塔拉乡人民政府 建设年限:202_年-202_年 建设地点:乌什塔拉乡塔拉村

建设目标:建设以回民“花儿”文化为主题,民族特色餐饮为主的集民族特色文化、餐饮、旅游、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典范。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塔拉村成为全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示范区,进而带动全乡乃至全县的经济发展。建设内容:

1、回民大方特色门楼1座,回族小方风格凉亭2座;

2、主题雕塑3座;

3、回族风情园1座;

4、对100户回民现有抗震安居房进行装修改造,突出回民住宅建筑特色,建成大窗户,大开间、外露木构件有精细的花纹雕刻住宅,保护好回民传统生活方式和建筑形式。

5、回民小吃、旅游产品销售一条街;

6、主要道路改造、市政设施配套、园林绿化、路灯、公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建设;

7、民间回民“花儿”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8、“花儿”表演舞台;

10、回族刺绣艺术扶持;

9、民俗文化展厅2座;

10、特色种养业:乌什塔拉现代设施农业园,东戈壁牛羊养殖小区,麻雁养殖。

四、项目投资概算

乌什塔拉乡塔拉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概算总投资1955.72万元,具体如下:

1、总体规划设计31万元;

2、回民大方特色门楼50万元,回族小方风格凉亭2座20万元;

3、回族风情主题塑像3座30万元;

4、回族风情园130万元; 5、100户民居改造费用160万元;

6、回民小吃、旅游产品销售一条街335.52万元;

7、主要道路改造、市政设施配套、园林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303.2万元;

8、“花儿”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资金100万元;

9、“花儿”表演舞台1座40万元;

10、回族刺绣艺术扶持资金50万元;

11、民俗文化展厅2座60万元;

12、特色种养业:乌什塔拉现代设施农业园288万元,东戈壁牛羊养殖小区350万元,麻雁养殖8万元。

五、资金筹措及使用

1、资金筹措

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补助资金

万元;县级配套

万元。

2、资金使用

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塔拉村民族村寨建设;县级配套资金主要用于人员培训和其他费用的投入。

六、项目建设方案

1、指导思想和原则

认真贯彻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精神,精心组织和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全力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分期建设计划

为切实将乌什塔拉乡塔拉村建设成符合新农村建设、独具回民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寨,大力传承和发扬回民特色文化、特色建筑和特色餐饮等,乌什塔拉乡党委、政府计划从202_年起,利用5年时间集中全乡人力、物力、财力全力开展塔拉村民族文化村寨建设项目,将该村建成集观光、旅游、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村寨,具体建设计划如下:

(1)202_年-202_年:

一是组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完成民族文化村寨总体规划设计工作;三是深入挖掘和整理回民花儿艺术、餐饮、刺绣等相关的民族特色文化目录收集、分类工作;四是开展回民文化艺术和实用技能培训工作;五是通过一年时间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回民特色住宅建设和“农家乐”的经营管理工作,使村民了解项目建设内容及具体要求、发展前景,同时,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推动村民理解和认识建设民族文化村寨的重大意义和实际效果,进而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和舆论氛围。六是壮大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园,东戈壁牛羊养殖小区。

(2)202_年-202_年:

一是按照总体规划方案,进行主题雕塑、民族特色门楼、凉亭道路改造、市政设施配套、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选定沿街村民住宅作为示范户,进行一期房屋改造;三 10 是组建花儿专业表演队伍,开始扶持回族刺绣艺术。

四、发展麻雁养殖,并开展核桃种植。

(3)202_-202_年:

一是进行二期村民的房屋改造建设;二是建设回族风情园;三是建设回民小吃、旅游产品销售一条街;四是在全县乃至全州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不断推动塔拉村民族文化村寨、“花儿”文化及特色餐饮向规模经营发展,使民族特色村寨项目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4)202_年-202_年:

一是大力巩固和提升民族文化村寨影响力,扶持和培育回民餐饮、文化、休闲精品户;二是建设“花儿”表演舞台和民俗文化展厅;三是按照总体规划方案完成项目区范围内所有民宅的改造建设。

(5)202_年-202_年:

对塔拉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进行自行验收,并迎接国家验收。

七、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塔拉村村民族特色村寨的建成,将有力推动餐饮业、商贸业的发展,辐射带动畜牧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每年可带来不低于300万元的餐饮、商贸销售收入,并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生态效益

特色村寨的建设将有力推动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大大提高绿化率,美化环境。

3、社会效益

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将实现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并将极大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和硕县乌什塔拉回族民族乡人民政府

202_年7月14日

第四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XXX [摘要]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在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很多民族特色很浓的少数民族村寨。其产业结构、民居样式、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民族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 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但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有的村寨破坏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202_年1月25日,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寨25日晚发生寨火,100余栋房屋被烧毁。报京大寨是黔东南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报京大寨距离镇远城南39公里,居住着470余户、202_名侗族同胞,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因此,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特色村寨,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保护,保护性开发

近几年以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支点战略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湖北省民族部门紧密围绕湖北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先进自治州建设,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突出特色,扎实工作,在开展恩施市枫香坡等1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基础上,重点实施了17个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其中202_年5个:恩施州咸丰县官坝水脉苗寨、来凤县舍米湖村、宣恩县两河口村彭家寨、宜昌市点军区车溪土家族村、襄樊市宜城市王台回族村等,202_年和202_年又启动了12个:宜昌市枝江县安福寺乡秦家塝村、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集镇、巴东县东壤口镇雷家坪村、长阳县武落鈡离山、恩施市营上村、宣恩县谭家坝村、荆门市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恩施州恩施市盛家坝乡小溪村、建始县高坪镇石垭子老街、利川市沙溪乡繁荣村张高寨、利川市水井村、咸丰县麻柳池),为全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特色,丰富了内涵,拓展了领域,提升了质量。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壮大主导产业。三是彰显民族特色。四是繁荣民族文化。湖北省民宗委先后制发了《关于在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和《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五年规划》(202_-202_年),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总体规划已全面展开。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通过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少数民族群众改造特色民居的热情,少数民族群众在享受特色村寨建设成果的同时,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看到了党和政府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决心,进一步充满了信心。同时,通过试点示范,民族地区各县市政府和部门都自发组织到试点村寨参观学习,激发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了民族地区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开展。少数民族群众对民居改造工作交口称赞,他们说:水电路气房,样样比过去强,日子越过越亮堂。基层干部认为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增进民族团结的重大举措;他们都表达了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民居改造的愿望。

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发展生态旅游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对尊重民族文化平等权利,保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民生改善的客观需要。

我的家乡湖北省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便是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的试点之一。为此制定的四点计划:一是科学制定规划,提升特色集镇水平。聘请宜昌市建委等【作者简介】 单位和专家对集镇进行科学规划,制定了《潘家湾土家族乡集镇总体规划》,对现有集镇环境进行特色化、绿化、亮化、黑化、净化、美化改造,努力打造民俗旅游、农业观光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具有土家特色的民族集镇。二是争取各方重视,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采取“项目支持一部分,政府自筹一部分,市场化运作筹集一部分”的方式,多方筹资,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以省财政厅“1 1”对口帮扶为契机,先后争取环境整治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宜昌、宜都两级市直部门先后落实重点项目5个,资金30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探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先后吸纳外来资金500余万元。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建设土家特色集镇。先后组织集镇居民12批470人次到车溪土家族村、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白岩坪村、神农架林区等地参观考察,学习经验,开阔眼界,并通过广播、公开栏、会议等方式宣传民族政策,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建立干部全员包户责任制,保持总体风格一致,一户一个设计方案,一户一个协调专班,定期督办通报。四是谋求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色集镇改造坚持与经济效益、改善民生、弘扬民族文化“三结合”。同时对富有特色民居老屋、烈士陵园制定保护措施,发掘民俗文化遗产,建设省级民俗文化博物馆,民族特色日益浓厚,旅游产业逐步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条例,打造宜都市特色集镇、窗口集镇、环境优美集镇,202_年,宜都市委、市政府在潘家湾土家族乡启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项目内容涵盖“13个一”工程。202_年5月相继启动了特色集镇改造、民族文化博物馆、集镇供水等五项工程。集镇改造规划已全部完成,根据集镇规划,特色房屋改造已动工100余户,完成改造85户,施工人员达到120人,完成投资610万元。

202_年11月22日,省民宗委经济发展处调研员袁金山一行前往潘家湾土家族乡,检查验收该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宜昌市民宗局副局长王邦华等陪同验收。

自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来,潘家湾土家族乡紧扣土家文化主题,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潘家湾土家族乡集镇总体规划》,先后投资2100余万元,对集镇和部分村居民点环境进行了全面改造,全乡累计改造新建特色民居545户,民族特色逐步显现。先后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荣誉称号。验收组先后查看了吕家坳村庄集镇建设、沈家冲村居民点建设和乡集镇特色民居改造,参观了乡民俗文化博物馆。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验收组对该乡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自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以来,全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验收组强调,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确保民族村寨特色。通过我对我们乡镇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工作的调查,我总结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工作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村寨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企业与村组、村民共存、共生、共荣;坚持按照“两型社会”建设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把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具体落实到特色村寨建设的全过程,不仅深得政府和村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而且保证了少数民族村寨健康、快速的建设和发展。

二,要注重产业定位,科学规划,让村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产业是带动少数民族村寨稳定脱贫、逐步致富、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要坚持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充分挖掘和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有效对接市场需求;找准产业定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逐步到位,有效避免了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甚至破坏性问题;注重让村民在村寨发展中尽可能多地获得利益,实现富民富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简介】 三,要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充分调动项目业主和农民的积极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社会广泛参与。作为政府,必须要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加强主导和引导,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归口到相关部门直接管理,帮助解决规划和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为项目业主、村民,他们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主体,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既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关系到他们及子孙后代的利益问题,保护和发展需要他们付出,成果也是他们享受。同时,项目业主和村民参与的热情度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

四,要重视整合政策,捆绑资源,努力形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合力。政策和资源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充分利用相关职能部门的独特优势,抢抓机遇,多做政策的争取、督办和落实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挥地缘、人缘、资源优势,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引智工作。三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政策资源、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政策和资源的最大效应。四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功能,针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五,要坚持保护为主,发展第一,突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优势。独具特色既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的体现,也是根本出路。试点村寨在保护和改造特色民居中,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在设计风格上,充分体现土家族民居的典型特征;在建筑用材上,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坚持现代性、节能性与环保性原则;在布局上,强调实用性与现代生活需要相适应。在传承和保护特色文化中,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挖掘整理、妥善保护了一大批土家族传统文化遗产,又深入研究和挖掘民族服饰、习俗、歌舞等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和载体,开发、打造了一批弘扬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富有创新魅力、达到领先水平的民族文化精品,把以土家族民风、民俗、民情为特点的人文景观与秀美迷人的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以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龙头来带动少数民族村寨发展。

【作者简介】

第五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

**镇**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建设与保护项目报告

项目名称: **镇**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项目 申请单位: **县**镇人民政府 建设地点: **县**镇**村 负 责 人: ********* 联系方式: 0954-******* 建设期限: 两年(202_年、202_年)申报时间 202_年4月16日

**镇**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与保护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镇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处,东北与城阳乡、白阳乡交界,南与平凉市寨河镇为邻,西依新集镇,行政区划面积166.5平方公里,平惠公路南北穿境而过,202_年人均纯收入6804元。202_年底,全镇总人口6163户23765人(指常住人口),其中回族6243人,占26.2%。全镇辖12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是块“红色”的土地。民主革命时期,党组织在此建立了**地下支部,设立了野王沟道、杏树湾、何家塬3个党小组。是宁夏全区性唯一坚持到解放的党支部,在宁夏的党史上闪耀着光芒。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深化乡情认识的基础上,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为目标,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文环境“三大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全国生态乡镇、中国辣椒之乡、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精神文明乡村等殊荣。特别是202_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整合支农惠农项目,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摸索总结出的“53211”农民增收模式,助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项目概况 项目建设背景:

**县**镇位于宁南山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旱作农业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生产中占重要地位。202_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出台了移民搬迁政策,将区内最不适宜居住的群众按照生态、劳务两类方式搬迁到最适宜居住的地区,**镇**新村便是该镇移民搬迁安臵区。该村经过近两年建设完工。把**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村庄,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按照“规划建新、治旧图新、拆旧翻新、特色创新”的要求和“先易后难、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原则,以村容整洁、道路硬化、排水畅通、美化亮化绿化为目标,配套完善水、电、路、排水、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快村庄综合整治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定点存放、及时清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的实施,从建设之初就去除了环境污染的隐患,使美丽村庄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在良好的基础上建设发展,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本项目实施后,可以使项目实施区**村村庄居住点308户1293人群众受益,在改善农村环保状况的同时,为农民增加收入和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创造条件,提高农村环保综合整治对区域环保质量改善的贡献能力,创建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美好生产生活,使广大移民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项目建设地点:**镇**村。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概算: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为220513.1m,总建筑面积为32661m,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6241.6m,商业建筑面积1100m,幼儿园建筑面积1650m,敬老院建筑面积2170m,社区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500m。居住户数308户,居住人口1293人,绿化面积79384.7m。该项目估算总投资7224.34万元。其中住房工程费用4949.85万元;围墙、大门、道路等基础设施费用为202_.15万元;其他费用为175.34万元。

二、项目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

(一)发展规划

**县地处宁南山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县内群众居住分散,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属全区最不适宜居住重点地区。在全镇新建1个移民安臵区,把最不适宜居住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庄居住困难户搬迁到该民族村安臵区,该安臵区为全镇规模最大的安臵区。目前该安臵区基础建设、配套设备安装已逐步建设,并完成三分之一的工程建设,为将该村打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村寨,该镇规划将居民住宅区建设成具有民族风情的住宅,在村中心新建文化广场一处,建筑既能体现民族特色,又能反映时代精神。

(二)产业政策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

2222

22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都要求,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2_年9月10日在《国务院关于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大力发展沙漠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特色旅游,建成全县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上王两村为**镇最主要的设施农业种植区,目前已建成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2个,建成日光温室1500栋3500亩,这为居民点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持。

三、项目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可全面美化村容村貌,不但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且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较好的宣传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该村品位,帮助村民提高发展经济、稳步增加收入的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实施该项目,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扬,促进乡村大发展。而且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重要的富民工程。

四、项目扶持环节和投资规模

(一)项目扶持环节

根据项目建设设计,项目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民居特色保护与改造。

(二)投资规模

该项目预算总投资为7224.34万元。其中住房工程费用4949.85万元;围墙、大门、道路等基础设施费用为202_.15万元;其他费用为175.34万元。资金来源为危房窑改造资金679.80万元,农户自筹1359.60万元,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3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500万元,其余资金为**县财政补贴。

五、其他内容

(一)项目实施计划

该项目批复资金到位后分三期完成。

一期项目(202_年6月20日至9月30日)

1、完成勘测、规划、实施方案、可行性研究工作;

2、完成各项审批、勘探、设计、项目招投标工作并建成100户。

二期项目(202_年10月1日至202_年10月30日)修建农户住宅308户26241.6m²,其中少数民族发展项目每户补贴1万元,用于建设包含回族风情元素、伊斯兰风格围墙大门,总资金300万元。

三期项目(202_年9月1日至202_年3月15日)完成居民点道路硬化、文化广场、敬老院等配套设施建设。

(二)项目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民宗局,主要负责项目建设的总体协调和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兰正刚兼任,办公室副主任为胡晓香。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镇政府抽调。

2、积极配合,狠抓落实。各相关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衔接沟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全力配合支持项目建设工作,确保该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3、完善制度,严格管理。项目建设办公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工作推进不力、推诿扯皮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项目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问题多,各责任单位要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盯项目建设不放松,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高标准完成该项目。

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公开办事程序,精心编制工程施工方案,切实加强项目管理。

(三)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

项目资金实行报帐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实行国家扶持与自筹相结合,同步落实。

六、结论及建议

**新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紧扣党的民族政策,发挥本地区的人口、地理位臵优势,是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是我县加快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项目总体构思合理,投资适度,实施进度稳妥,社会效益明显。项目设计科学、定位清晰,按规划执行,必将为**县民族村寨建设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建议尽快审核立项。

格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总结(5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