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海峡两岸同胞情
编辑:悠然自得 识别码:15-989936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7 01:34: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海峡两岸同胞情

海峡两岸同胞情

大海隔不断骨肉情谊,高山挡不住亲人团聚;

鸿雁寄托了连绵思念,泉水唱响了两岸情谊。

——题记 追忆台湾,我的心中不断激荡,历史脉搏似就在手心中跳动。台湾已经离别大陆半百年啦!半百年来,人们盼望与彼岸同胞紧紧相拥,不必再望着海际,遥遥相望„„

又一次,来到蔚蓝的大海边;又一次,盼望彼岸同胞回归。思绪飞散,脑海中回想起202_年的中国,海峡两岸的情谊依然让我记忆犹新„„

中国大陆,突袭而来的夏日的风呜呜叫着,时而紧贴地面,将街头的纸屑高高扬起,时而窜上天空,将一朵朵黑羊般的云絮赶到一块。于是,天色迅即阴沉下来。顷刻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死亡的阴霾笼罩着汶川。自然灾害——地震,悄悄来临这个城市。顿时,人们胆战心惊,面色惨白的焦急逃命,一栋栋高楼纷纷倒塌。整个汶川到处是一片废墟,一片黑暗。人们无助的呻咛,无助抽涕,一切都无济于事。中国人民哀悼﹑捐款。台湾一方为着华夏人民捐款﹑献爱心。他们用钱用力去挽救大陆受灾人民,他们置生死于不顾,不畏惧地震的威胁,与汶川同胞在一起,紧紧相拥,心心相印。在废墟中,在钢筋水泥板下,人们用顽强的信念生存,因为他们知道,台湾同胞在救助他们,两岸同胞一家亲„„

地震的阴霾还未消失,人们依然沉浸在失去家人的痛苦中。然而,8月8日,中国再一次面临危急。

烈日当空,张牙舞爪的太阳在台湾耀武扬威地卖弄着它的爪子。没有一丝凉风,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恍然,狂风来袭,越来越大。所有的东西全部都被卷上天空。山坡上的树被风拔起,山坡上泥土松懈,山石滚动,台湾转瞬变成残亘断壁。大陆人民为此担忧,甚至刚走出地震阴霾的人们也捧出自己所有的钱,全部义无反顾加入到救助同胞的行列中。海峡两岸,一个震灾,一个风灾,灾难,将四川与台湾紧紧相连,在巨大灾难面前,两地民众紧握着手彼此感受对方的温暖,体验彼此的脉动。“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将脸的民众紧紧凝聚在一起。他们用信念去克服困难,去创造一个个不朽的奇迹。两岸人民用大恩大爱,谱写两岸“恩爱”。因为人们知道:‘“人”字一撇一捺,需要相互扶持,相互支撑。人们知道: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灾难面前,我们手挽手,心连心,像坚韧不屈的野草与狂风抗争。海峡两岸,守望相助,只因我们同宗同源,十指连心;只因我们一脉相承,血肉相融。中国千百万年经历多少磨难,淬火而生后,会更加光彩夺目„„

第二篇:千里同胞情

千里同胞情

-----访04社工周春燕

时光荏苒,一晃眼便逝去了六年。遥想六年前,那是广工大社工系创办的喜庆日子,而如今六年前,那些怀着梦想的莘莘学子,也已学成下山,走入社会,去实现梦想啦。周春燕师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本着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与关爱,她选择了社工专业。经过四年锤炼,她终于浴火重生,走向社会。08年一场震惊中外的汶川地震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痛。无数怀着怜悯之心与同胞之情的仁人志士赶赴汶川,参与救助工作。她就是其中的一员。心动不如行动

当汶川地震的消息漫天飞舞之时,诚然也有无数人儿急于义愤,想过亲赴汶川,救出被困同胞。可是总会在各种借口下不了了之,或者在酒足饭饱之后便把它抛到九霄云外了。而周师姐不是常人,所以就会和常人的所作所为截然不同,或者正因为她能超越常人,所以她不是常人。师姐深情的说:“当时谈到汶川地震,心理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一来:是迫不及待的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与实践;二来:实在痛心天道无情,被那些被困同胞的无助的眼神所征服。三来:自己那颗责任心不由自主地燃起熊熊大火。于是经过层层选拔,我终于如愿在参加社工系师生抗震救灾启动仪式后,奔赴灾区现场,开始各项工作。”心动不如行动,当大部分人只沉浸在口头上震惊时,我们的师姐以超人的魄力去行动,用辛勤的汗水去抚平内心的冲动。这本来就是一种境界,而师姐却答之淡然,这又是一种境界。

春天还会再来

汶川地震不仅仅是一声巨响,最致命的是它把一个锦绣的汶川震得千疮百孔。师姐谈到她们刚到汶川,一片片残垣断壁,一幕幕残花败草,一颗颗折树乱枝,映入眼帘,催人泪下。面对这样一个被大自然摧毁得一穷二白的小城,就连她这个饱含满腔热情人,也不免有些心凉。但是,当她看到 各种救援物质如绝提洪水一样涌向汶川;各省救援人员如脱缰野马一样奔向灾区;各地援建捐款如南归大雁一般飞向震区;她就不再唉声叹气啦,而是把这种悲哀化为昂扬的斗志,把它转化为振兴汶川的强大动力。“大雪压断了树枝,明年春天还会长出新枝,而这场地震就好比一场大雪,它压跨了汶川,但它却压不住春天的东风。而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奋发精神就是这阵东风,我相信,汶川的春天一定会再来”,师姐满怀信心地说。

福祸相当

当问起汶川地震对中华民族是福还是祸的时候,师姐意义深长地谈到:“这场地震对汶川人民来说的确是一种极为惨烈的悲剧,但对整个中国来说却是福祸相当。它不仅像络合剂一样把各个民族粘合在一起,而且深深地深化了我国各个民族的同胞亲情;它不仅让中国政府猛然知道防范重大灾害迫在眉睫,而且向全国人民敲响逃难避难的警钟;它不仅让中国人民看到政府力量的强大,更让世界各国知道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手腕,和中国人民无与伦比的坚强意志。这对我国来说不能不说是福。”这是一个亲赴灾区的志愿者深切的感悟,这样精美绝伦的论答绝不是信口开河,它是对汶川乃至全国人民一家亲的深刻领悟的结晶

这次采访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汶川地震,更让我们体会到全国一家亲的同胞亲情。

在采访地尾声里我们祝愿汶川能更早恢复元气,也祝师姐能更顺利地完成工作。

第三篇: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因而,我只能有“遥想”的份了。

马英九已经是台湾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只是等到202_年5月正式行使权利。人们对于两岸的关系总是充满着期待,有理解和不解,还有悲伤与无奈。偌大的一个中华民族,就是难以面对这般隔绝的历史和现状,无法在短时期内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不扯远了,就看看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

先说说萧万长的“口误”。

萧万长202_年10月访美,是早就定下来的事情,他的行踪很受两岸民众及美国方面的关注。萧万长在美国的演讲主题为:“迈向一个坚强、稳健而正面的台湾”,阐述国民党未来执政理念——将竭力扮演东亚区域的“和平缔造者”。他说,国民党若执政后,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努力与对岸重启对话,尽快与对岸就直航问题协商。萧万长强调,国民党要让台湾作一个负责任的利害关系者,意即“和平的缔造者”,而非“麻烦的制造者”。

不过,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据台湾TVBS报道,9页长的讲稿中,萧万长两次把文稿中印的“台湾”二字,改说成“我的国家台湾”。说其在意料之外,是因萧万长最近的言论颇符合两岸民众的利益,譬如加强两岸的经济合作、“三通”等等,这些言论与“台独”思想大相径庭,现在萧万长突然称台湾为“国家”,听起来当然刺耳;说其在意料之内,是因政治人物从来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一言一行必然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

不用怀疑,萧万长的用辞自然是“有意为之”,他的“国家”观念当然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我们必须看到多年来的一个历史成因。李登辉执政的12年,他精心制造一种新的“台湾主体意识”,陈水扁执政后又继续加以锻造。简而言之,“台湾主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为塑造一个台湾的“国族观”。其基调是:凡生活在台湾、认同台湾的人都是新台湾人,新台湾人是台湾的主人,台湾是一个事实“独立”的国家,台湾的利益与命运应该由2300万新台湾人决定。

毋庸讳言,这样的论调比“台独路线”更有市场,几乎80%以上台湾民众赞成这样的论述。“台湾主体意识”较早先“台独”制造的“台湾自古不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台湾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一部分”等极端“理论”有更大的空间,更容易被多数人认同。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现代认同”,对自我身份的人同是现代人所孜孜追求的。“台湾主体意识”在当前的台湾认同率比较高,这种认同反映了台湾民众对自己拥有一个正当身份的渴求。对于这种认同的追求,应该理性地看待,我们应该认识到,至少在统一前,台湾的政治地位是什么,台湾民众的身份权利是什么,他们始终要讨一个说法,防止糊里糊涂地被“统一”了,他们将这种不明不白的“统一”视为“吞并”。

再说说马英九在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关键时期的一些言辞。

这个时候,也正是中国内地举行全国“两会”的时期,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内地最高领导人不得不涉及,不得不郑重地发表一些言辞。马英九为了迎合少数人的心理,以求在竞选中胜出不得不作出一些反应。他反复重申,他提出的政策一向是“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在这样的精神下,维持现状的“三不”,也就是“不统、不独、不武”最能合乎台湾的主流民意与两岸关系的需求。对于内地领导人关于海峡两岸关系的言论,马英九也发表了一些针锋相对的言论。

这样的一些局面让本来就复杂的海峡两岸关系变得更为扑朔迷离了,让我们也只能遥想了,丝毫没有了半点的现实的意愿。

民意的流水如今流进了国民党的“大渠”,有人放出这般的动听的话:马英九即将入主“总统府”,蓝军大胜对经济肯定是好的。是的,没错,老百姓用选票表达民心向背,其“向”无疑为要拚经济,经济并不是为政治服务,政治却必须为经济服务,这业已经成为全球潮流。

那么,国民党是否就春风得意,江山一片大好?当然不是。民意既然选择了一个党派,这个党派就得为民服务,不得滥用民众赋予的权力,背离民心民意。因为,今日的成功,假如稍不留意,就定然酿成明日的失败。民进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历史将中国分成大陆、香港、澳门、台湾这样的两岸四地,港澳的回归让中国人领略到了中国强大的骄傲,同时也让内地民众清晰地看到了不同区域发展的差距,如大陆与港澳的文化差异、现代化程度的差异。我们倘若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就应该承认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很难在政治上简单地统一。因为,两岸问题的本质,不是简单的统独之争,也不是族群、省籍之斗,更无法寄托于某一位领导人;也不是单纯的力量对比,或者说以大吃小。李远哲说,一个中国和统独都不是问题,“到底要变成怎样的中国,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李远哲这个人也很难说,所发言论和个人的行为往往矛盾丛生,让人费解。)。

两岸关系是两岸相互融合及命运再造的关系,是一个谁也不吃掉谁的关系,理应是两岸中国人对自己未来、命运、利益的一种选择,统一的过程与目的就是——两岸同胞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之中,两岸同胞形成新的共同记忆,造就新的认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台湾同胞感受到巨大的益处,逐步改变以台湾为中心的心理,将视野与利益融入到大中华的振兴之中。倘若我们看到这些,就很容易理解萧万长的“口误”,不必为这样的“口误”大为光火,也不要简单地认为两岸的统一是政治人物的事情。对于马英九的一些言辞,恐怕也难以一一追究。

对于海峡两岸的关系,遥想是一定的。不过,我们总是期待着美好的未来。

海贸会新春联谊会廖晓淇副部长致辞

202_-02-28 09:09 文章来源:商务部 文章类型:转载 内容分类:新闻

(202_.2.27晚18:00 新闻大厦)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

春风送暖,枝叶扶苏,非常高兴此时参加“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举办的联谊会,与在座的各位海贸会理事和台商朋友,齐聚一堂,共迎新春。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商务部向在座的各位新朋老友表示诚挚的问候和春天的祝福!

今年是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两岸恢复经贸往来的第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在祖国大陆一系列积极、务实经贸政策的推进下,在两岸工商界朋友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三十年前,两岸贸易刚刚起步,年贸易额仅有5000万美元,到如今已经突破千亿美元,202_年达到1244.8亿美元,从当初没有台商到大陆投资,到现在台湾地区已成为大陆第六大境外投资来源地,截至202_年底累计吸收台资457.6亿美元。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日益深化,促进了两岸经济发展,惠及了两岸同胞。

过去的一年中,为促进两岸经贸交流深入发展,解决台湾同胞的实际困难,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经贸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为促进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在202_年对台15种水果实施零关税基础上,宣布对台湾11种蔬菜和8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截至07年底,大陆进口台湾农产品的免税金额达1100多万元人民币;受国务院委托,商务部、国台办共同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关于台湾同胞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情况”,进一步推动台商投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为务实完善对台小额贸易政策,支持沿海地区对台贸易发展,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等部门决定在浙江、福建、广东的5个试点口岸进一步放宽对台小额贸易政策;考虑到台湾经济发展需要,商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推动恢复天然砂对台出口;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听取和研究台港澳企业的建议,暂缓出台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国货复进口等调控政策;恢复和促进对台渔工劳务合作业务;积极辅导台资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帮助台资企业尽快适应政策调整,切实解决台商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等等。

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202_年,两岸经贸往来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两岸贸易额再创新高,达1244.8亿美元,增长15.4%。台商投资区域更趋广泛,投资领域更加多元化。我们高兴地看到,众多台湾企业在大陆不仅站稳了脚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还积极参与了大陆的经济建设,为祖国经济发展贡献良多。我在这里向各位台商朋友表示感谢,也祝愿你们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更加兴旺。

海峡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有深厚的兄弟情谊,更有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望。继续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在新的一年里,商务部将践行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精神,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经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商务部都将积极予以推动,并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台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商投资合法权益,积极推动两岸直接通商,促进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

海贸会作为各位台商朋友同大陆经贸往来的一个重要平台,将努力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开展工作,探索为台商朋友服务的新思路,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经贸交流做出新的贡献。

南宋儒学大师朱熹诗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万物更新的美好景象。希望各位台商朋友,发挥你们在各界的影响力,积极参与两岸经贸往来,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共同创造两岸关系美好的明天!

最后,再次祝各位台商朋友和海贸会各位理事新春愉快、万事如意、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陈云林就当前两岸关系发表谈话

202_-05-22 13:49 文章来源:国台办 文章类型:转载 内容分类:新闻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今天就当前两岸关系问题发表谈话。全文如下:

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事实证明,搞“台独”不得人心。台湾同胞希望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台海和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同胞共同愿望所系、共同利益所在。

当前,两岸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面临难得的重要机遇。我们将继续贯彻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继续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实现两岸共同繁荣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200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领导人共同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指明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对于两岸关系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今后遇到的新问题,应当也完全可以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办法。在新形势下,台湾方面表达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愿望。我们希望,两岸双方以两岸同胞福祉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重,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扎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

当前,两岸双方正为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协商谈判作出积极努力,并展开相关准备。我们期待,正式恢复协商后,双方共同努力,通过平等协商,务实解决台湾同胞关心的各种问题,并不断取得实际成果,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逐步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框架,以造福两岸同胞。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更为努力地推动两岸直接“三通”进程,更为努力地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合作,更为努力地推进两岸同胞和社会各界的交往,扩大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厚植两岸同胞的共同文化根基,增进两岸同胞的手足亲情,让中华民族精神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焕发新的光彩,世代永续传承。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尊重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情感、当家作主的愿望,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切实维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对于一些由于对大陆缺乏了解而对发展两岸关系存在误解、疑虑的台湾同胞,我们都将以诚相待,欢迎他们来大陆访问、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努力实现两岸同胞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台湾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的交流,共同致力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于那些曾经对“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至从事过“台独”活动的人,我们热忱欢迎他们回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大台湾同胞以各种方式给予灾区同胞深切关怀和无私援助,充分体现了血浓于水的同胞爱、骨肉情。这一感人肺腑的篇章,将永载两岸关系的史册。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途,掌握在两岸同胞自己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属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我们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迎来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明天。

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

202_-05-29 10:25 文章来源:新华网 文章类型:转载 内容分类:新闻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8日下午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了会谈。胡锦涛强调,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际进展,增强广大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

下午3点半,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迎宾厅会见吴伯雄主席和他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随后,胡锦涛同吴伯雄在北京厅举行会谈。

胡锦涛首先代表中共中央对吴伯雄率团前来大陆访问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吴主席首次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率团来访,是新形势下国共两党关系和两岸关系的一件大事。希望我们能够在国共两党以往交流对话的基础上就新形势下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深入交换意见,共同面向未来,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吴伯雄代表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同胞向汶川地震灾区同胞致以慰问。他表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国民党和台湾各界将积极协助灾后重建工作。

胡锦涛表示,当前,大陆同胞正全力以赴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立即发来慰问电。台湾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地震灾区同胞的关心和慰问,给予慷慨援助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的爱心和善举感人至深。我代表大陆同胞特别是灾区同胞,向广大台湾同胞表示衷心感谢。我们对在这次震灾中2890多名在四川境内的台湾同胞得到及时救助、平安返回台湾感到很欣慰,对两名台湾同胞不幸遇难感到很悲痛。我谨向遇难的台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向他们的家属表示诚挚慰问。

胡锦涛指出,这次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伤痛,也使全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在患难之时体现出的同胞之爱、手足之情格外珍贵。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也将成为两岸同胞相互扶持、携手合作、共同开创两岸关系美好未来的强大动力。

吴伯雄表示,两岸关系拨云见日、雨过天晴、建立互信、创新合作的时刻已经来临,台湾的主流民意期待两岸关系走向善意互动。国民党已经将202_年4月国共两党领导人共同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正式列入党的政纲,这不仅是对台湾民众而且是对两岸同胞作出的承诺。我这次来访,要特别强调国民党将一如既往继续加以推动落实。期盼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希望中断多年的两岸协商尽快恢复,在7月份实现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并让深受台湾各界特别是小朋友们喜爱的大熊猫尽早到台湾定居,在适当时候邀请海协会长访问台湾。

胡锦涛高度肯定吴伯雄为促进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和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高度肯定国民党坚持“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所指引的两岸关系发展方向。他说,事实证明,国民党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积极发展两岸关系的立场和主张,得到了大多数台湾民众的肯定。

胡锦涛强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奠定了国共两党交往的政治基础,也是两党向两岸同胞作出的庄严承诺。在新的形势下,国共两党应该共同把握和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不辜负两岸同胞的期待。

胡锦涛强调,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首先要建立互信,这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关重要。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双方建立互信的根本基础。只要在这个核心问题上立场一致,其他事情都好商量。其次要搁置争议。必须看到,两岸关系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还可能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些症结问题一时不易解决。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务实面对,妥善处理。搁置争议需要政治智慧。希望双方都能够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出发,把握好这一点。有了互信,再加上搁置争议,双方就能够求同存异,也就能够通过交流和协商不断累积共识、共创双赢。

胡锦涛指出,当前,恢复两岸协商谈判并取得实际成果,是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快恢复海协会和海基会的交往协商,通过平等协商务实解决两岸间的有关问题。两会恢复协商后,首先要解决当前两岸同胞最为关心的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问题。只要双方共同努力,这两件事完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办成、办好。希望今后两会制度化协商能够顺利推进、不断取得成果,并在双方方便的时候进行两会领导人互访。台湾同胞期盼大陆同胞赠送的一对大熊猫“团团”和“圆圆”尽早到台湾去,我们会积极促成。

吴伯雄表示,一些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发展存在疑虑,国民党也十分重视台湾民众普遍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但国民党反对有人将“台湾意识”扭曲成“台独意识”。希望能通过两岸扩大交流、互惠合作、互利双赢,不断产生正面效益,化解一些台湾民众的疑虑。

胡锦涛表示,关于台湾同胞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我们了解台湾同胞在这个问题上的感受。“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已经明确,“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讨论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包括优先讨论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的问题”。我相信,双方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通过两岸进行协商,这些问题会找到解决办法。

胡锦涛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两岸关系上始终坚持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我们关心、尊重、信赖台湾同胞。对一些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存在误解和疑虑,我们不仅会基于同胞情怀予以理解,而且会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化解。

吴伯雄说,国共两党今后需要继续加强交流对话,适时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或和平论坛,继续开展基层党务交流,让两党的交流平台根基更为稳固,效益更为深远。两岸协商恢复后,双方的制度化协商与国共两党的交流平台,应该同时发挥作用,就像两条腿走路,交替向前,可以行稳致远,这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两党共同努力,与两岸同胞携手共创和平、共促稳定、共谋发展、共享繁荣。

胡锦涛强调,202_年以来,国共两党举办论坛、开展基层党务交流取得了良好成效,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形势下,国共两党应该继续交流对话,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真诚希望国共两党以两岸同胞福祉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面向未来,积极努力,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会谈中,吴伯雄对北京奥运会表示祝福。胡锦涛预祝台湾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并邀请吴伯雄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吴伯雄表示感谢,并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会谈结束后,胡锦涛宴请了吴伯雄和访问团主要成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国务委员戴秉国,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等参加了会谈。

【舆论热议 雨过天晴之旅】

与连战的“和平之旅”、江丙坤的“破冰之旅”和萧万长的“融冰之旅”不同,吴伯雄此次可谓是在“雨过天晴”后成行。而“雨过天晴之旅”,正是国民党高层对党主席吴伯雄大陆之行的比喻。

《国际先驱导报》认为,吴伯雄这次登陆,正式象征着两岸关系在经过8年阴霾之后,终于要雨过天晴了。

港台媒体分析认为,这是两岸政治关系在国民党“执政”后的首次直接互动。大陆积极释出善意,令人欣慰。其中,台湾《联合报》发表题为《两岸执政党党魁首会的历史意义》的社论文章,认为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与胡锦涛总书记会面,是两岸执政党领导人的首次见面,意义重大。台湾《联合报》的社论说,历史的流变宛如神话。倘若不是国民党在202_年失去政权,党主席连战不可能在202_年访问大陆;又倘若不是陈水扁与民进党当局的倒行逆施,“国共平台”亦不可能具有社会正当性;再倘若不是国民党又在202_年赢回了政权,又岂可能出现今日两岸政党领导人聚首的“胡吴会”。上述历史流变,看似有如行云流水地自然与流畅,其实却寓意着旋干转坤的重大意义。

香港《文汇报》也发表《国共两党关系走上新历史起点》的社论指出,吴伯雄在两岸关系发生积极重大变化的时刻访问大陆,特别是举行的“胡吴会”,不仅将开启两岸“执政”党领导人的首次接触,而且双方所达成的共识与结论,势必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往前迈进的重要动力。

台学者就吴伯雄的大陆行撰文,就“国共平台”进行分析,认为:于两岸官方及民间沟通机制之重要道路,透过党对党接触,可作为两岸沟通的第二轨道,既不会和海基、海协两会的正式管道重复与抵触,也具有相当的指标与代表意义。吴主席此次出访将有助于促进两岸关系,朝向正面的方向发展,也有别于过去制式一轨模式,二轨沟通管道的建立,将使两岸的沟通管道更加畅通,也替两岸的和平发展,加上了一层保护罩。

未来两年:两岸关系的历史拐点

■ 孙升亮

202_年09月12日05:21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2006年至2008年将是两岸关系中一个十分关键的过渡期:它既可能成为过去十多年两岸关系紧张的一个历史拐点、由不断摆荡走向长期稳定的重要分水岭;同时又可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敏感期”与“危机易爆点”,有可能导致困扰与动荡的长期化——未来两年:两岸关系的历史拐点

2006年至2008年将是两岸关系中一个十分关键的过渡期:它既可能成为过去十多年两岸关系紧张的一个历史拐点、由不断摆荡走向长期稳定的重要分水岭;同时又可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敏感期”与“危机易爆点”,有可能导致困扰与动荡的长期化。从当前的基本态势及走向看,一方面未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存在着不少隐忧,陈水扁通过“宪政改造”制造“法理台独”的图谋仍然是两岸同胞面临的主要威胁;另一方面,有利于台海和平稳定的因素将会继续增加,机遇大于挑战。祖国大陆只要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积极主动,顺势而为,完全有可能实现平稳过渡,进而逐步建构长期稳定、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格局。

新形势与旧格局

近年来,两岸关系呈现出有利于稳定发展的总体态势,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其主要因素包括:两岸总体实力的差距快速拉大;大陆牢牢掌握两岸互动的主导权;“和平双赢”理念得到台湾主流民意的认同;两岸经贸对两岸关系稳定的促进作用已上升到新阶段。

但同时,两岸关系的基本面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利于台海稳定、制约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障碍也远没有破除。这主要是因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国际格局未发生重大变化;台湾民意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两岸政治僵局还在延续。

“台独”目标不可能达成

陈水扁今年来的一系列动向表明,其未来两年很可能全面向“深绿”靠拢,走激进“台独”路线,挑起两岸关系紧张,以求“乱中取胜”。但是,陈水扁的战略目标不可能达成,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一是,“权位保卫战”已成为当前陈水扁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随着“台开案”、“SOGO礼券案”等多项涉及陈水扁亲属及亲信的弊案陆续被披露,引起台湾社会超越蓝绿的普遍反感与强烈不满,陈水扁陷入空前严重的执政危机。多家民调均显示,超过60%的民众认为陈水扁应主动辞职下台。在此情况下,陈水扁有限的力量都将集中在如何保住权位上,缺乏对外反扑、挑起两岸重大事端的基本条件。

二是,陈水扁推动“法理台独”的动员能量将继续减弱。由于执政无能、诚信尽失、人格破产,陈水扁已失去了民众对他的基本信任,个人声望从去年以来即呈持续下降之势。在此情况下,陈水扁已不再具有引领风潮、煽动民粹的“道德高度”与“精神感召力”。即使其再通过体制外方式鼓动“宪改”,动员能量也将十分有限。陈水扁近来在基层所办的“宪改”讲座参加者寥寥,且几乎变成了“批扁大会”、“诉苦会”,即可窥见一斑。

三是,民进党不会支持陈水扁进行“台独”豪赌。当前,陈水扁的个人利益、战略目标与民进党整体利益及2008年选举需求之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矛盾与冲突。未来,该党虽不会放弃“台独”立场,为凝聚泛绿民气也可能继续推动“宪改”,但新的权力中心很可能更愿意抽去其中涉及“主权”、带有挑衅性的敏感议题,并可能在两岸政策尤其是两岸经贸上采取相对务实的做法,不大可能跟随陈水扁走“急独”老路。

四是,泛蓝维护台海稳定的意愿与实力均呈上升之势。与过去相比,国民党目前在“清廉”、“改革”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较小,马英九的形象和“人气指数”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较大,国民党现行的两岸政策与台湾整体民意的气氛更为协调,战略优势更为明显。未来,泛蓝将是牵制陈水扁“宪改”的重要力量。

五是,大陆将以坚定意志与灵活措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大陆对陈水扁借“宪改”谋求“法理台独”的动向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也做好了应对陈水扁铤而走险的充分准备。未来,大陆将会继续采取积极措施,一方面坚决打击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另一方面采取主动措施,加强两岸政党和民间各项交流,积极落实“胡连会”、“胡宋会”及“两岸经贸论坛”的各项共识,深化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保持与发展两岸关系的和缓气氛。

六是,陈水扁将面临国际社会更加有力的制约与防堵。近年来,国际舆论对陈水扁利用权位绑架台湾民众、破坏地区稳定的冒险行为普遍不满,形成了同声反对陈水扁“片面改变现状”的局面。未来,美国、日本为了自身利益会加紧约束陈水扁进行“台独”活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陈水扁通过“宪改”进行“台湾法理独立”活动的能力下降,但也不能排除陈水扁为了摆脱困境,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甚至制造重大“台独”事变。因此,对陈水扁进行“台独”冒险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仍不能低估。

两岸关系发展展望

2006年至2008年的两岸关系随台湾政治时程的变化,可以被分解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2006年中至年底是台湾政局的震荡期和两岸关系的盘整期。岛内政治焦点将继续锁定在陈水扁家族的弊案上,“倒扁”与“挺扁”两股力量的拉锯、陈水扁的“权位保卫战”还将是政局主线。在此情况下,陈水扁的主要精力将用于处理内部政治议题,“宪改”进程将被迫严重滞后,两岸关系因而可以相对稳定及“非热点化”。但由于“深绿”力量的牵制,台行政部门很难在两岸经贸上跨出突破性的一步。另外,如果陈水扁提前下台,岛内政局将陷入混乱期,两岸议题必然会被“边缘化”,两岸关系也难有大突破。

2007年初至2008年3月,不仅可能是台湾政局的剧变期,也将会是两岸关系面临挑战较为严峻的时期。其中年底台北与高雄市长选举、2007年“立委”选举及2008年“总统”选举等几个关键的节点值得关注。如果年底北、高市长选举,民进党两市尽失,势将引发内部的强烈震撼与“信心崩盘”。陈水扁被逼下台的风险指数会非常高。2007年2、3月是国、民两党产生2008年“总统”人选的关键点,蓝绿阵营将会陆续提出各自的大陆政策主张,并就此进行激烈的辩论与攻防。2007年底“立委”选举结果不仅是测试“总统”选举的“人气指标”,且会对接下来几年的两岸关系产生重大影响。2007年底到2008年3月则是“总统”选举最关键的决胜期,将是“敏感期中最敏感的点”,其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台海形势的走向:既可能是转向的拐点也可能是延长线的起点。

2008年3月至5月,既是岛内权力的过渡与交接期,也是两岸关系的转轨期,同样存在着某种程度震荡的可能性。若民进党继续执政,权力交接过程将会相对平顺。若是国民党重新夺回政权,不确定性将升高。陈水扁如仍保有权位,其不顾舆论谴责、不受约束地在两岸关系上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能排除。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第四篇: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贾庆林出席并讲话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李寒芳)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1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贾庆林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协会成立2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诚挚的问候。贾庆林指出,开展两岸协商谈判,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由之路。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主张通过两岸协商谈判,逐步解决彼此间的问题,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海协会成立20年来,认真贯彻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通过与台湾海基会开展协商,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贾庆林指出,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经两岸双方分别授权,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也就是今天人们称之的“九二共识”,由此奠定了两岸协商的政治基础,促成了1993年汪辜会谈的举行,迈出了两岸关系发展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2_年6月以来,两会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恢复并顺利展开,签署16项协议并达成诸多共识,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作出了宝贵贡献。今天,一系列协商成果已经并将继续使两岸广大民众实实在在受益,支持两岸开展平等协商已经成为两岸同胞的普遍共识。两岸协商取得的成就充分表明,海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存在的问题,探寻合作的道路,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

贾庆林表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需要通过协商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只要两岸双方既有的政治互信基础得到巩固和增强,两岸协商就能够开辟更广阔的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更好地造福两岸同胞。两岸协商应当优先解决事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积极考虑广大基层民众、中小企业和青年人的需求,使协商成果更加有利于扩大两岸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地惠及两岸民众。我们积极支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商,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保障,为台湾企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为台湾经济提供更多的有益支持,为两岸经济共同繁荣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我们希望积极推动商签两岸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协议,以利于两岸文教事业发展,提升两岸文教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的水平,增进两岸同胞相互理解和感情融洽。我们主张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理解和重视台湾同胞关心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愿意通过两岸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贾庆林强调,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要和平不要对抗,要稳定不要动荡,要发展不要倒退,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是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祸患,也是阻挠两岸协商谈判的最大障碍。只有坚决加以遏制,才能使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得以稳定,也才能使两岸顺利开展协商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九二共识”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是一个对两岸关系发展不断发挥重大积极作用的事实。否定“九二共识”,两岸协商就难以为继,已有的协商成果也将难以落实,两岸关系势将重现以往曾有过的动荡不安,最终伤害两岸同胞的利益。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海协会充分发挥受权团体的独特作用,为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表示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将一如既往支持海协会为两岸商谈发挥重要作用,加强与台湾各界人士交流往来,处理好两岸同胞交往中的具体问题,维护好两岸同胞的合法权益。

王毅在总结两会商谈经验时指出,推进两会商谈应当维护双方建立的基本互信;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应当坚持互惠互利的基本方向。王毅强调,在两岸之间固有矛盾一时难以解决的历史条件下,“九二共识”的达成,体现了两岸双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20年来两会协商和两岸关系走过的道路告诉我们,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双方的互信就能维持,基础就能稳固,商谈就能持续,两岸同胞的福祉就能不断增进。否定或者抛弃“九二共识”,不仅两会协商会陷入停顿,两岸关系也会发生倒退,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报告中回顾了海协会20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了两会协商的重要成果,并对今后工作提出规划。陈云林表示,海协会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使命,将以坚定的决心维护协商基础,以极大的诚意巩固协商成果。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的经济与民生议题推进协商,适时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议题的商谈,使两会协商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惠及两岸民众。

大会开始前,贾庆林和国务委员戴秉国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会见了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

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民主党派、社会团体负责人,海协会负责人和理事,以及在海协会工作过的老同志等约320人参加大会。

第五篇:海峡两岸教案范文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其中包括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等;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史,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包括“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等。

2、能力目标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等。

3、情感态度 通过我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少数台独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图谋,他们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失败的,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的正确理解

教学思路及方法

打破教材的编排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学习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前景:

1、大陆对台湾的态度(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

2、台湾对大陆的态度;

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5、台湾问题的前景及我们的责任。

由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学,互相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大屏幕打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让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师设问: 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诗中最后一句“一弯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这种状况是怎样造成的呢?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一:思念故乡,渴望统一的情怀。学生二:台湾海峡。

学生三:海峡两岸处于分离的状态。学生四:渡江战役后蒋介石带领残余部队撤往台湾,从此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开来。教师结合时事引导学生:有些台独分子叫嚣,台湾是独立自主的,谁能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同学们,你们能回击这些台独分子吗?谁能告诉我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二、追根溯源,回顾一下台湾问题的始末:

1、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生们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互相补充自己所知道的史实。教师巡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并加以指导。

学生一:从历史上说,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从三国时期开始,台湾就与祖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元朝时,台湾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学生二: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学生三:1895年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学生四: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教师补充: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美国历届政府都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请看图片,这是美国历届领导人承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才同学们的回顾,我可体会到台湾与大陆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千古一脉、血浓于水的关系。教师: 从古到今,无论何时台湾与祖国分离,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同学们你们还记不记得《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的那句诗?诗中怎样说?

学生: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拱手而让台。

教师:今天,两岸分离,发展两岸关系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也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

可海峡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西望乡关何处是,梦里家园路迢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三、海峡两岸关系变化

看两岸关系变化表,由学生结合课本和图表,分析两岸关系的变化。

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

同学们阅读课本65页结合第15课的内容,阅读中总结党和政府在不同阶段对台湾问题有哪些不同的政策:

学生一:新中国成立后——武装解放

学生二: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

学生三: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学生自由讨论: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的解决方式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一:形成的原因不同:港澳问题是由于西方国家利用武力或欺骗的手段侵占中国领土,并将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而台湾问题是由于中国内战而导致暂时性的两岸分离,完全是中国的内政;

学生二:解决途径不同:香港澳门回归问题是在中英、中葡之间进行谈判,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此外,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问题均可讨论,在解决港澳问题时,并没有这一提法。

学生三: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与解决港澳问题有所区别。国家在港澳驻军,外国军队撤走,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而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2、两岸僵局的打破

同学们看书,总结一下两岸的僵局是怎样被打破的?这些政策有什么意义? 学生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学生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学生三: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在这一块,要求学生了解两会成立的有关情况(成立背景、时间、性质、目的),及两会达成的共识;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7面的小字资料,了解两岸的交往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从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看你有何感想?”(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的含义,特别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含义。3.中美关系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学生一:“三不政策”——美国敌视新中国,以台制华

学生二:被迫调整“三不政策”,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性的措施——中美关系缓和,并正常化。学生三:成立海基会通过海协会与大陆进行对话——中美关系良好发展 学生四:台独分子猖獗——国际反华势力抬头。

在这一块,要使学生认识虽然台湾对大陆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比较被动的,他是由我党的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决定的。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教师:同学们,至今两岸仍未统一,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现在两岸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先说有利条件吧:

学生一: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学生二: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方针,有很大的作用。

学生三: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学生四: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海峡两岸的人民都希望统一。学生五: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同。教师:不利因素呢?

学生一: 外国反华势力进一步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做台独分子的靠山。学生二:台湾当局和台独分子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蓄意制造分裂。学生三:两岸的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五、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台湾形势

背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外国反华势力进一步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台湾当局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背弃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断鼓吹两个中国,蓄意制造分裂。让我们看屏幕上的资料:教师演示99年到03年的台独表现。在这一块向学生展示一些台独的行径,帮助学生认识台独的真面目,如陈水扁的“公投新宪”、变更国名、推行“台湾主体性”教育、入联公投等,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1.看图片,用事实表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2.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他们说的对吗?还有更重要的吗

甲同学说: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乙同学说:都是中华民族。引导学生回答: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 学生一: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学生二: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

学生三:党和政府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推进和采取的政策等。教材上的两个同学说得都对,他们所说的是两个有利因素或内在因素。

还有更重要的是:

学生一: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学生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课堂小结

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总结本课知识点。

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 A、新中国成立后——武装解放 B、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

C、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两岸僵局的打破

A、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B、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C、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五、我们的美好祝愿

祝愿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

六、作业布置:学生收集更详细资料发布在校园网上指定网站。

海峡两岸同胞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