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两小儿辩日》同步练习(无答案)鄂教版
《两小儿辩日》同步练习
一、重点字句检测(1)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 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及其日中如探汤(2)选出正确的翻译 ① 孔子不能决也
A、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 B、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② 孰为汝多知乎?
A、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 B、谁说你多知识呢? 重点字句检测(1)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 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及其日中如探汤(2)选出正确的翻译 ① 孔子不能决也
A、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 B、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② 孰为汝多知乎?
A、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 B、谁说你多知识呢?
二、阅读训练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
一儿曰:“(),及日中则如盘盂,()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用心
爱心
专心 ?”?”
1.给加点字注音。
盂()沧()孰()汝()多知()乎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两小儿辩斗()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⑶及其日中如探汤()()⑷孔子不能决也()⑸孰为汝多知乎()()3.翻译下列句子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3)孔子不能决也
(4)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5.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 6.“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答: 7.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8、用“|”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主要通过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10、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写出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为学》同步练习冀教版
为学
第一部分:
1、填空:《为学》选自,作者是。
2、给加点字注音:
不逮人也()久而不怠()子何恃而往()一瓶一钵()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蜀这鄙有二僧(鄙:)
吾欲之南海,何如(之:)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恃:)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犹:)西蜀之去南海(去:)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
4、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5、辨别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表示的语气: ⑴天下事有难易乎 ⑵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⑶吾欲之南海,何如⑷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区别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去:一狼径去()西蜀之去南海()⑵明年:越明年()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
7、本文写蜀鄙二僧时,用“贫”“富”二字,旨在从 角度论证本文的论点。同时,“贫”“富”强调了二僧具备的 截然不同。
第二部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贫者语于富者曰()
9、选文第一段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10、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什么不同?
11、第一段交代了所讲故事的 和。
12、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14、贫富二僧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15、“从天下不有难易乎”到“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是什么关系()A、从一般之事到个别之事
B、从具体之事到抽象之事
用心
爱心
专心
D、从一般之事到一般之事 用心
爱心
专心 C、从具体之事到具体之事
《为学》答案
1、略
2、略
3、边境;到;凭借;尚且;相距;难道
4、我天资昏昧,赶不上别人;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对天资愚笨才能平庸和天资聪明才能卓越的人的任用,怎么能永远不变呢?
5、⑴表疑问语气⑵表肯定语气⑶表询问语气⑷表反问语气
6、⑴离开;距离⑵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
7、物质条件不起决定作用;物质条件
8、雇船;从;告诉
9、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意在说明事在人为的道理。
10、第一次是疑问的语气,第二次是鄙视的语气
11、时间;地点
12、为开篇的论点提供依据。
13、总结全文,是全文的结论。
14、说明了在困难面前,物质条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重要的是主观的努力。
15、A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两小儿辩日》教后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备课平台!
激活起点、孕伏方法、整合目标
——《两小儿辩日》教后记
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次在宫选编了两篇短波汪近的文言文,其意图是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本技能,为初中更多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两小儿辩日》就是其中的一篇,在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激活起点,孕伏方法、整合目标,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激活起点。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猛一看,初学的都是新知,其实,文言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关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觉而已: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对建构文言文初步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我采用成语导入,古装戏录像展示,拉近了白话与文言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用现代白话讲述课文的故事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疏通文章,理解内容的难度,在读熟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时,采用小班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实际理解,讨论,校正,因大家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相关不大,都能各抒己见,观点也易于接受,最终形成正确的见解。课后,布置学生读读说说文言文《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文言文,由于故事内容为大家所熟知,新旧互见,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二、孕伏方法。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学贵得法”就是强调了这一点。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诵读训练,深得其法。上课伊始,教者声情并茂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并告诉学生,等他们淀粉地这篇文言文,也一定读得像老师一样好,甚至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到读熟为止,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并讨论该怎样读每一句话,请学生上台领读,大家证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读,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最后一齐背诵,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把文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问其故”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说,怎样写,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学习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三、整合目标。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科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诵读,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讨论”属于过程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掌握课文的大意。
3.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问难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掌握课文的大意。教学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问难的优秀品质。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这是孔子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
二、展示目标
三、自主学习
1、自学生字词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孰为汝多知乎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读文言文 1)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指名读。(老师指导)3)集体齐读
4. 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预设:汤:热水 去:距离 以:认为 东:向东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四、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点拨总结
3、思考问题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两小儿观点不同,各有什么依据?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视觉)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触觉)3)、从他们的辩斗中能看到什么?
两名小孩都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和创新。
4)、作为裁判者的孔子怎样判决的?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治学态度? 3. 我们应该学习文中的人物什么精神品质?
两小儿: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本文采用了“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地比喻讲述出来,表现出两个小孩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六、作业布置
课文背诵及注释
七、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
日中
孩子甲: 车盖(大----近)盘盂(小----远(视觉)
辩斗
孩子乙:沧沧凉凉(凉----远)探汤(热----近(触觉)结论:孔子也不能决也
八、课堂检测
一、生字注音 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孰为汝多知乎()
二、解释词语
辩斗: 去: 以: 日中: 及: 探汤: 决: 孰: 知:
三、翻译句子
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3、“孰为汝多知乎?”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一、品读文本说教材
读着《两小儿辩日》,天真可爱的两小儿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仿佛看见两小儿为争论“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各执一词,争执不下,面红耳赤,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多有意思呀!细细品读,课文语言简洁,两段风趣幽默的对话描写让我感受到两小儿是那样天真可爱,善于观察,勇于探索,而孔子谦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着实让我敬佩,同时也让我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课标版第十二册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是主题单元“人生感悟”的第一篇课文,目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为后面的《匆匆》、《桃花心木》等文章的学习积淀学法,同时也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
六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学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文言文,已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积累还不够,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文还有困难,因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所以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的朗读,能否正确地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本年级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因此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道理将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三、因材施教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为此,我将采用“质疑探究法”、“情境品读法”、“合作讨论法”“链接生活法”等学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涵的道理。
读为主线说流程激趣设疑,导入课题。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孔子乃一代圣人,却被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因此,开课伊始,我便用链接资料导入,用资料丰满孔子一代圣人的高大形象,与后文“孔子不能决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设置悬疑,激发学习兴趣,又为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一上课,我便出示图片,(点击)用敬佩的语气叙说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在学生的惊讶声中,继续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当孔子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高大时,我又抛出悬念:这样一个伟大的圣人,却被两个小儿笑曰:(课件出示)孰为汝多知乎?预设这一句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是“为”、“知”,因为孩子接触文言文有限,在这里我采用讲解法,直接告诉学生“为”、“知”通“谓”、“智”,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断句,读出反问的语气。而后设下悬疑,导入课题,读题解题。
(一)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
为了让孩子读通、读顺、读出节奏,我分三步:第一步,自由读。根据六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首先让孩子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古文。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步,试读指导。我先指名读,根据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问题相机指导。在此过程中,我预设了(课件出示)这四句是断句朗读的难点,一是因为这几个句子比较长,二是因为这四句是学生理解的重点段落。为解决这一朗读重点,我采用范读、师生合作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进行朗读,达到把古文读通、读顺这一目的。
再读古文读明文意这则文言文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照文后的几个注释,采用自查自阅,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古文的理解,进而全班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我预设了学生难理解的地方为“车盖”、“盘盂”,“车盖”、“盘盂”学生没见过,书上的解释很笼统,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车盖”、“盘盂”,学生一看既明,图为文服务,在认识物的同时学习比喻句。而后,我又让学生带上动作比划这两个物件进行对比朗读,调动多种感官,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读一读,动一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古文意思。“沧沧凉凉”“如探汤”的感觉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早晨与中午的不同感觉,从中体会这两个句子的意思。
(二)三读古文,品“辩”品“决”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关键的字、词、句、段处细细揣摩体会,引领学生从肤浅到深刻,从简单到丰富。这篇课文中两小儿的“辩”与孔子的“决”言语简洁,透过这简单的句子却有极大的琢磨、品味、想象的空间,对悟理以
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为此,我把这两次对话与孔子的“不能决也”作为品味的重点。一品小儿辩趣,二品孔子不能决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阅读,总得读,阅读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我采用反复吟诵、朗读的教学方法,对一品小儿辩趣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品读。
品读对话解内容我先抛出话题:孔子东游时,他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两次对话,这两次对话都以“一儿曰”为提示语,一些中下学生对这两次对话容易混淆,因此,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借助多媒体,用两个小儿人头区分出两小儿辩斗的语言,分成A、B两组朗读,再让学生默读。完成练习(课件出示)。现在的孩子能说会道,但浮躁无耐心。而学习不仅需要乐学,更要静学。这一练习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孩子在安静的氛围中与文本交流,透过文字弄懂隐藏着的文意。
想象画面品辩趣古文简洁,但不详细,有些地方需要靠想象推测。这篇课文中两小儿辩斗是一个非常可爱、有趣的画面,可是古文却用“一儿曰”概而说之。教学中,我用“想象画面品辩趣”的方法进行教学,我会这样入问:读着他们的对话,你的脑海中会想象出两个怎样的小儿,说说他们当时的动作表情?孩子想象画面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通过情景创设朗读,语言引领朗读,回旋朗读,让孩子发挥想象,体会辩趣。如:师生合作,分角色分别重复朗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着凉乎?”刚开始语气平缓,随着“此言差矣”、“非也”、“胡说”等词语的加入,两人的语速逐渐变快,语气逐渐变重,最后,感情激昂,互不相让,师生“辩斗”结束,教师请学生评价。又如引领朗读,“一儿坚持曰“、一儿不服曰”、“一儿争辩曰”、“一儿反驳曰”、“一儿拍着胸脯曰”、“一儿跺着脚曰”等等,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的辩斗越来越激烈,最后发展到指手跺脚,互不相让,场面热烈,使得这种形象感不断地立体化、生动化、细节化,两个可爱的古代“小儿”形象就这样被还原到了现代的课堂。
(三)、文言共生悟道理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反映到古文课,就是文言共生。待学生从表情到动作到语言读到酣畅淋漓时,放慢教学的速度,让学生从激情澎湃,诙谐逗趣中平静下来,抛出话题:从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已进入角色,他们一定会说:我能感受到两小儿的天真可爱,我能感受到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二品“孔子不能决”。“孔子不能决也”只有6个字,给予学生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学中,要利用空白,找准引发想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为此,我让学生分别以“现代小儿”、“古代小儿”的身份,请教孔子,这一设计,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让学生对古文活学活用,有的孩子说:老师,您能说说我俩到底谁对呢?有的孩子一边作揖,一边说:先生,孰是孰非?出示句子,孔子不能决也。理解“决”“也”的意思,并让学生找出这篇课文中带“也”的句子,课件出示,读一读,体会古文的节奏和韵律。而后,让孩子说上几句带“也”的句子,如:多乎哉不多也。我乃齐天大圣也。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这一笑耐人寻味,或天真或讥讽或失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在这一教学中,我让孩子自由体味这一声笑,这一声问,孔子心里会在想什么?又会说什么呢?让孩子通过角色置换进入孔子内心,从而悟出孔子谦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还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时空。
从这“辩”和“不能决”里,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孩子汇报以后,我相机导出学生要积累的名言,再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课文的感悟。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教学难点在此突破也是水到渠成。
四读古文积累运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积累,为此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指导背诵,通过同桌背、指名背、全班齐背等方式,从而达到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让学生读中感悟,读写结合。我设计分组练笔,丰满文本这一环节,让孩子想象孔子、两小儿外貌及他们辩斗与不能决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来,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这样做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此板书扣住关键词“辩”与“不能决也”来进行设计,其中艺术化地处理了“两小儿”与“孔子”,“辩”与“不能决”。强烈的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两小儿的可爱、执着,圣人孔子的实事求是,此设计既突破重点难点,又富有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