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苦墨斋主》有感
读《苦墨斋主》有感
花费了一周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这篇论文。原本只是为了应付作业而被动的阅读了下。但是当看完这篇论文时却文已尽而思不断,胃口似乎又被一顿大餐所调起来。最后细嚼慢咽地品读一片,心中无比的感慨。龙泉老师生活的征途最终造就了他的成功,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成功的火种——鼓励
论文中有一个“一句对不起带来的人生巨变”的情节。是说在龙泉老师高考失败后,高中英语老师一句“对不起”引起了他的人生巨变。对此我感到了鼓励的力量是有多么的强大。也许有些时候,一句“”对不起、“没事的,你行的”、“加油”等语句并不被我们所重视,只是一句闲谈。但是在人生中的分岔路口时,正是这一句鼓励赐予了选路人的力量,让他们有了面对艰难的勇气、决心,正因为这样世上又才多了一个成功者。或许,“鼓励”就是一个成功者和平凡者在人生道路上的差异。当我们再送别人鼓励时得到的是快乐,而被鼓励的人得到的是力量。他们也正是用这力量大刀阔斧的开辟了一片成功的天地。生活中,我们应当向迷茫者送一句鼓励,被鼓励的我们也应当将鼓励转化为力量指引我们前行。因为鼓励——成功的火种。
爱一行,做一行,精一行
“爱一行,做一行,精一行”这样的执着与坚强在龙泉老师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从他当年填报师范大学(尽管被湖南大学录取)到背着父亲与一所学校签订协议,面对中学地理老师可有可无的境地,他仍然快乐、自信的教学,这是在其他地理老师身上难以看见的。就是这样的执着于坚持,得到了学生、同仁、领导、家长、社会的认可,也成就了他的辉煌。回想一下,面对我们最初的梦想我们是否像龙泉老师那样为之付出与坚持?当梦想拽在我们手上的时候,我们是否像龙泉老师那样将它编织成绚丽的花?绝大多数没有,我们的梦想都被我们的胆怯扼杀在摇篮之中了。“爱一行。做一行,精一行”。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做到“如果爱,勇敢爱”,我们就成功了。
不为“浮云”遮望眼
龙泉老师有许多兴趣、爱好,包括国画、计算机等。他在计算机上自学会了Powerpint、Authorwarver等软件。以这些软件制作的课件也得到了同仁们的青睐,其中不少课件还获得了全区课件一等奖。但是当他看到优质课评比的“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是否使用课件20分”时,他并没被这些课件所带来的荣誉而遮住眼睛反而彻底地看透了教育界对多媒体课件过火的弊端。以至于他后来写了《课件教学正走入两个误区》的文章,指出这不正确的行为。还有当有人出巨资买龙泉老师所处地理试题的版权时,他也婉言拒绝。相比之下。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浮夸成风的学术界里,龙老师没有被浮名虚利遮住眼睛无一不显示了他对地理教学的赤子之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太像为媚俗,不像为欺世’。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教学案例。但是大多数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沟壑。一些学校一面高举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一面加大应试教育的力度。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此现象也心照不宣地接受。尽管这样龙泉老师还是做了“皇帝的新装”的小男孩,哪怕会得到受到众人的排斥他也义无反顾。在他的《媚俗与欺世》中指出“只有面对教学实际进行教育改革、推进新课改才是可行的”足以说明他认为实践是多么的重要。的确,当年邓小平爷爷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务必要立足于现实,从中提取产生理论,再将理论有运用于实践。就这样理论与实践不断地相互磨合才能产生比较成熟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
世界上各行各业中有许多的成功人士,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成功套路。但是龙泉老师在地理教学上的成功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地方。让梦想随风飞行,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也,有效地就是成功的,奥秘在于快乐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些都是他成功的秘方。我不希望我们按照他的成功之路走下去,但是我们应该从他这条路上学到什么这才是关键的。
第二篇:读《对一个青年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回眸——与“苦墨斋主”面对面》有感
读《对一个青年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回眸——与“苦墨斋主”面对面》有感
终于读完了09届华东师范大学王晓的硕士毕业论文《对一个青年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回眸——与“苦墨斋主”面对面》,这篇论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从一个专业教师的真实生活入手,通过对“苦墨斋主”——龙泉老师的剖析,并附上自己的分析和看法,用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将一个专业地理教师成长的足迹呈现在读者面前。它就像是反映那些即将踏上地理教师征程的一面镜子,也像是对一名专业地理教师的刻画,更像是对一名专业地理教师至高无上的要求。
龙泉教师无疑是一位教师中的精英。总的来说他的人生充满了意外,就像文中说的那样,意外成就了他的人生,但在意外中却总是有着一些小幸运。从文中可以了解到他成长的故事。从高四之前的飞扬跋扈,老师们心中的“方苔”,看似无可救药,就在读书的道路上难以继续前进的时候,高考时英语老师的一句“对不起”却意外地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无形中肯定了他的能力,给了他以信心,改变了他对自己的看法,坚定了他要做老师的信念。于是转移“阵地”,又一次踏上硝烟弥漫的高三,开始了他卧薪尝胆的“绝地反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毅力和信念的支撑下,在别人刮目相看的眼光中,考上了一所重点高校——湖北大学。然而意外的是专业成了他头痛的事情。作为一名理科生,却被调配到了地理科学专业,几度迷茫,几度逃避,终于在彷徨一段时间后,他找到了专业的切入点,他将自身的特长与专业特点完美结合,将地理用自己的方法诠释。毕业后,顺利
到了一所中学任职,可现实的是当时地理在中学只是副科,没地位,得不到重视,虽然少了升学的压力,但也没有了竞争的激情。于是当新的信念只能作为陪衬时,他又重新拾起当初那份理想,钻研于国画中,“一生苦心经营笔墨”,抑或是闲时来了兴致,把纸上的东西搬到电脑上去,便成了他毕业后的生活写照。但他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职责,没有忘记自己在高中时对理想教育、理想教师的憧憬,在懵懂中找寻着“让学生在一种公平、轻松的环境里快乐的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最终,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而成为了学生青睐让家长放心的老师。
在读完这篇论文后,我的感触颇深,也感觉到压力很大。终于有一篇关于地理教育类的文章能与我的心灵碰撞出火花,终于找到了一篇能与我心共鸣的文章,但我也知道,要想达到龙老师的境界,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做到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最好的诠释。感慨之余,也不免收获颇多。
首先,我被文章中主人公——龙泉老师对信仰的执着所打动。最让我为之倾心的一句话是广告词“既然人一辈子,有半辈子,都要工作,那就像谈恋爱一样,找个喜欢的吧!”。这样看来,他很幸运,他找到了他喜欢的工作,并深埋于其中,并做出了个样子来。有时我在想,他不仅仅把教师当做一份职业,当做养家糊口的途径,更是当做一份事业在做,一做就是大半生,不出意外,一生也将奉献给教育事业。当然,这与他本身的信仰与追求有关,把一切浮华的东西抛之脑后,经得起诱惑,能取能舍,收放有度,看淡功名利禄,懂得享受生
活,知足于所处生活状态,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切,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我很欣赏,也很向往,但我知道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模仿或是嘴里吐词那么容易,我把它当做是岁月历久的磨练,日积月累的雕琢。
其次是他对待工作的上进心,对待工作的热情,敢于创新,在传统面前敢于挑战。就像我上面所提到的他把工作当成了一份事业。文章中提到他学生的话“他永远是我们喜欢的那种老师。虽然就此告别了高中,但我们仍然热爱着有关地理的一切”。我想在对老师的肯定中最值得炫耀的莫过于同学对老师的肯定。这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已经诠释了他工作的一切。是的,在教师学生“谈分色变”的大环境下,他一直宣扬他的座右铭“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还不忘结合学生的处境加上句“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要你们做快乐的学生,不要你们做考清华北大的学生。”试想,在当今中学校园里,作为学生的你听了这番话,你除了感动,除了另眼相看,除了赞叹,除了回味,你还能有些什么样的感触。
最后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他把课堂当作生活的舞台,在课堂上张弛有度,该放得时候放,该收得时候收。语言诙谐生动,他总是把课堂上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相结合。课堂已经完全突破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分析事物,自主思考案例的思维。他不仅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对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但是文中没有详细提到课堂合作这一环节,些许有些遗憾,我以为合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适应社会的技能,毕竟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在当今的社会中,个人奋斗的力量微不足道,学会合作是学生的一种交往能力,更是通向成功必不可少的桥梁。
当全国上下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掀起,当“素质教育”不在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当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的时候,龙老师的做法无疑已成为我心目中的榜样。回想当今教育,表面上打着改革的幌子,多数却还在穿着新鞋走老路,其实质是换汤不换药,传统的课堂“涛声依旧”。从地方及学校层面看,基础教育有些急功近利,在教育教学中不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办事,与学生为主体背道而驰。在应试教育思想支配下,过分追求升学率,评价学生以分数为本,评价教师和学校以升学率为前提。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教育新理念认识肤浅,处理不好高考与新课程的关系,习惯于在原有高考模式下思考地理课改问题,把一个全新事物放在了旧有标尺下去观察和评判。用应试教育高考的思维去应对地理新课程推进,使地理课程改革流于形式。从地理教学层面上看,表面看去,似乎有些新课程改革的味道,实际上却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不能合理把握改革的尺度,不能抓住课堂的重点,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表面上创设情境问题到最后还是用老师的思维引到老师预订设好的思路上,达不到课程的目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因此我觉得地理课程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
经验的基础之上;应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改变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的主题像龙老师那样切换到同学和老师,联系生活实际,把传统教学和研究型教学完美的结合在加上自身的理解和同学的思想来上好我们的地理课,丰富我们的地理课堂,让我们的地理课不在那么死板,让地理课成为学生的“主食”。
第三篇:我的父亲——苦墨
我的父亲——苦墨
我的父亲和我身边朋友的父亲都一样,没什么不同,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如果非要说出不同之处,我想那应该就是父亲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艺术气息。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中国画和书法。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它与京剧、中医并称为三大国粹。书法是国画的基础,书法先于国画,从古代就已经形成,可以说书法和国画是一对完美的情侣,两者形影不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书法是国画的完美点缀,也可以单独存在,但是国画不能没有书法,少了书法的国画不能算是一幅完美的国画,多少会缺少一些意境。
言归正传,我的父亲名叫毛天申。我喜欢喊“爹”,现代社会喊爹的人越来越少了,相反拼爹的人却越来越多了。父亲自幼喜欢书画,少时自学成才,中年师从贾宝珉和孙其峰老师,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如今还是东明县美术家协会的副会长,菏泽市民间艺术家。
父亲于1946年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姊妹四人,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父亲排行老三,育有六个孩子,四个女儿和两个儿子,我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儿子。家里常年以种地为生,因为我家的孩子比较多,再加上都上学,所以家里经济特别紧张。由于劳力少,我们家种地历年收成都不是很好,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靠爹的手艺来挣钱养活我们一大家子,除此之外再没别的经济来源。
年轻时的父亲,长着一双不小又有智慧的眼睛,透过他的眼睛能看到他对艺术的追求与渴望,鼻梁不算高,一张厚厚的嘴唇,和一双厚实的耳朵,黑红的脸膛,一头浓密的黑发,一双和艺术有些不符的粗壮的双手。如今的父亲看上去不再像前几年那么的壮实,眼睛也变的有些昏花,看字都需要借助放大镜,牙齿也少了几颗,嘴也变得有些歪,头顶的毛发几乎所剩无几,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手也开始颤抖,走路也不再那么稳健,唯一不变的就是父亲始终如一的艺术梦。
他是荆台集村书画第一人,也是整个东明县城绘画功底最好的一位。他身材不算魁梧但有能量,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长胡须,他穿的很朴素,和别的街坊邻居没什么不同,白天也要背着喷雾器(我们老家管它叫砰砰器)下地打农药、除草,接瓜花等等。
从我记事起就这么一回事,那时的我还小,不大懂事,只记得当时有好多人经常来我家,而且都是一些陌生人的面孔,隔三差五的就会有人来,有的还带着礼物,我就想当然的把他们都当作我的亲戚了,我自己也纳闷我家怎么这么多亲戚呢。直到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那些人都是来向我父亲求字求画的客人。
脑海里爹不太爱说话,爹最喜欢的就是厨房对面的两间小东屋,一有时间,爹就一头扎进东屋伏在案子上不是写就是画,废寝忘食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书画天地里。这两间小屋虽然看起来很简陋,下雨的时候有时还会滴下几滴水来,但正是这两间破旧的房屋承载了父亲一生的艺术梦想和全家人的幸福。就是在这两间小屋里,爹一路走来,从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自己的书画梦,并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各种获奖证书(全国各地的都有)及印有父亲书画作品的画册堆满了几个书橱。
再说说这两间东屋。一进门是一个很小的客厅,主要作用是接待客人和展示画用的,偶尔我们也在这里吃饭,姐姐都嫁出去以后我们在这吃饭的时候越来越多了。进门的左手边有一个大案子,案子靠着西墙,平时爹都是在这个案子上画画和写字的,我们从小也是在这上面画画写作业等等。这张案子在这里很久很久了,打我记事起这张案子就没移动过。案子的北头有一张老式的木床,床的结构很是简单,东西摆放,我和哥哥小时候都是睡在这里的,我睡西头,哥哥睡东头。床的东头紧挨着一个书柜,书柜上摆满了爹的各种书籍,基本上都是关于绘画方面的。案子的对面是一个老式五斗橱,厨子里面放的也是爹平时用的东西,还有一些平时获得的奖项,我们很少打开。我们姊妹六个多多少少都接触过绘画,大姐喜欢画国画和油画也写毛笔字,二姐练了一手好的毛笔字,另外还会作诗,四姐是小井乡二中的美术老师,擅长油画和素描,而且是哪个中学里唯一的美术老师,哥哥是东明集镇王寨完小的老师,也是美术专业毕业,他们几个就数老三没学过绘画,但对书法还有一点心得。不过她是他们中最牛的一个,老三学习好毕业于山东省烟台大学,毕业后考了律师,也是我们县第一个律师,现工作在东明县国土资源局,还是政协委员。我呢也是绘画出身,也是我们六个里面最喜欢画画,最全面,也是最能画的一个。202_年高考时,我的专业通过了中央美术学院国画专业和天津美术学院的工业设计学院,但由于文化课的原因,最终考取了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并于202_年毕业,我最擅长的是素描、水粉、速写、版画、书法和设计。
大姐给我讲过她小时候的故事,当时家里人少就大姐一个孩子,家里过的很不错,经济条件很好,爹也能挣钱,当时家里的好多物件在村里都是很先进很稀罕的。我们家买了全村第一辆自行车(我们那里管它叫洋车子),当时的自行车特别稀少,全村人娶媳妇都要去我家借自行车。后来我们家又买了摩托车,要知道当时整个东明县只有两辆摩托车,其中我爹就骑一辆,大姐说当时爹骑着摩托车走在路上可风光了,再后来还买了黑白电视机。后来我爹又买了一架照相机和一些有关摄影方面的资料,在没人指导的情况下学会了照相和洗照片。那时候照相机还是个稀罕东西,不像现在有个手机照相机就能照,洗黑白照片也是技术活,所以现在我家里还有好多老照片。但后来就不行了,孩子多加上都上学,花钱的地方多了,慢慢就落后了。后来的后来家里还是以前的那些东西,除了买了一辆三轮车再没有添加新东西。前几年我们家还用着那台老黑白电视机呢,现在我家在我们村算是中等水平吧。
202_年6月,我高考的最后一天,考完走出考场,接了个电话,三姐告诉我“咱爹住院了,你过来吧,来了看到咱爹别哭。”走到医院我三姐夫就在楼下等着我,这时我才知道,我前脚进考场,我爹后脚进医院,为了防止我考试分心,家里人没告诉我。在走廊里我对自己说一定不能哭,进屋看到爹躺在床上,整个人显得十分憔悴,十分无助,眼睛也变得浑浊,脸色苍白。看到爹我什么话也没说,只叫了一声爹。大姐跪在地上握着爹的手,眼睛都哭红了,我知道这时候我不能哭,我强忍着把眼泪咽了下去。爹说要上厕所,我就搀扶着他走到厕所,看到爹蹒跚走路的样子,我再是忍不住,眼泪一滴一滴的掉了下来,我没有让爹看到,等爹转过身时,我已经把眼泪擦干了。
我上大学的这几年,爹还在拼命的挣钱,一边种地,一边写字画画继续着自己的书画人生。因为他知道,我还在上学,大哥还没有成家,他的负担还很大,我的四个姐姐都劝俺娘把地租出去,别再种了,娘就是不肯,毕竟爹娘都是农民,在地里滚爬了这么多年,对地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让他们种确实不大可能。
这几年社会发展的也快,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花钱也大方了,很多村民都给以前故去的人立了碑,随之我爹的活也就多了起来,每年清明节前是立碑的高潮期,从过完年一直到清明节要碑的人就不断,同时也是我爹最忙的时候,平均每天要写四到五块碑文,这几年下来整个东明县的碑基本上都是出自毛天申之手,也不是说别人不会写字,是因为很多客户点名要毛天申写,后来刻碑的厂家也都找我爹写。写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像在纸上写,写的时候要趴在石头上,弓着腰,很累人,冬天的时候是最不好过的,就算拿个垫子垫着也是冷的,手本来就冻的握不住笔,再放在石头上就更费劲了。虽然四个姐姐都住在县城里,但是爹就是不愿住姐姐家,还是喜欢往家里跑。我家距离县城有40里路,爹早晨很早就出门,写了一天的字,本来就已经很累了,还要带着疲惫走40里的路程,只是有时候特别累了才会住我姐家,我们都劝他不要来回跑了,俺娘也说他,就是不听,俺爹总说“破家难舍”。
我爹从十几岁就已经给镇里和县里画画写字,爹为人憨厚老实,不爱说闲话,干活的时候特别认真,给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接的活也越来越多,名声也越传越响,在东明县知道毛天申的人也越来越多。我爹认识很多政府机关的人物,也有好多让我爹去政府上班,我爹也都拒绝了,主要是当时政府单位工资太低,我家孩子多,根本养活不了我们这一大家子。
近几年县里也会举办一些书画比赛,我爹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之前我爹被评为菏泽市首批乡土文艺人才,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202_的冬天是最令我高兴的一个冬天。那是一个特别的冬天,也是我爹从艺这么多年丰收的一年,首先是第二届山东省老年书法美术大赛获二等奖,这次展出正好在济南英雄山那边,那时候我挺忙没顾得上去看看,我女朋友带着他的两个好闺蜜去看了那次画展,她们还碰上一个老爷子,她问老爷子这画怎么样,老爷子说画的很好,很有功底,字也很好;画展刚过没几天我爹的一副四条屏又卖出了以前从来没有卖出过的价格,对别人来说根部不算什么,也不多,但是对我们全家人来说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为这事我还特意发了个心情,我女朋友也是非常高兴,她还专门给她妈妈打了个电话。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是我娘让我爹给我打电话,我爹说卖了一幅画,我问卖了多少钱,爹还让我猜,我猜了好几次都没猜到,每次都猜的少,因为以前卖出去的价格都很一般,所以我就不敢往高处猜,听到这个数后我是乐的合不上嘴,这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的,想也不敢想的数字。第二天,我给俺娘打了个电话,电话里我说:“我爹这么多年实在是不容易,从来没卖过这么多钱,能卖这么多钱也是对俺爹这么多年的一个肯定。”说着说着一幅幅画面涌现在我的脑海,眼泪滑过脸庞,流到嘴角,感觉到眼泪是甜的,嘴也说不上话来,我知道这是幸福的眼泪。我不想让娘听到我在掉眼泪,我就没说话,只是听她在电话那头说。另一件事是我爹给我发短信说他的画上了中央书画频道202_年4月11日第137期的展播,得知这件事刘慧智和我非常高兴,姐姐在家也都关注着哪一期的直播。
202_年我毕业以后家里再没有孩子上学了,家里条件还算可以,我爹也已经七十出头,却一刻也不舍得闲着,依然是忙忙活活的种地、写字画画、投稿、写碑文,依然是早出晚归风尘仆仆。在他的身上我算是知道了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每次想起,这么多年来爹娘供我们几个上学花费的心血,承受的压力,我都忍不住落泪。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一个在书画道路上执着追求的艺术家。
作者:毛华宗
第四篇:读苦儿流浪记有感
读苦儿流浪记有感
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里,我们需要怎么样的精神财富呢?或许,法国作家埃克多·马洛的《苦儿流浪记》能给我们答案。
书中主要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雷米在父母一次偶然的谈话间发现自己并非父母亲生,紧接着又被养父卖给了一个江湖艺人维泰利斯,在卖艺的过程中雷米承受过无数的痛苦与失败,可他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在不懈的努力与伙伴的帮助之下,雷米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与家人欢乐团圆,并创造了一番伟大业绩。
书中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更是使读完这本书的我的我百感交集:当我翻阅到雷米的师傅巧言智斗警察的章节时,故事内容使我捧腹大笑;当我看到雷米的师傅维泰利斯在冰天雪地中将能唯一够取暖的狗给了雷米而促使自己在寒冷的的夜晚被冻死的片段时,我不禁潸然泪下;而结局中看到雷米与家人团圆的故事时,我也似书中人物般喜出望外……
一开始时,谁能想到这样一个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的孤儿竟会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雷米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告诉了我们:虽然人生的道路坎坷,但我们一定不能向困难低头,才能取得成功!
第五篇:读《苦儿流浪记》有感
年暑假读一本好书征文
读《苦儿流浪记》有感
作者姓名:王琨
所在学校:南瑞实验学校班级:六(4)班
指导教师:卢荣芳 202_
读《苦儿流浪记》有感
南瑞实验学校六(4)班王琨
暑期里,我读了英国著名作家埃克多·马洛写的《苦儿流浪记》该书的小主人公是雷米,他是一名身份不明的弃儿,被收养在了养母巴伯兰妈妈的家里。后来因为家庭贫困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卖给了老乐师,但是不幸老乐师中途被冻死了,只剩下了雷米,他踏上了寻找生母的这条道路上,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一家人团聚在了一起。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要学习雷米身上的那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一种奋斗到底绝不半途而废的优秀精神。我们要学习的还不仅仅是这样,那惊人的毅力和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雷米拥有着这几样法宝所以不管在漫天飞雪的森林中收到野狼的袭击,在矿井里遇到洪水的侵袭、还是冻死在花农的门前,他总是机智勇敢地逃脱。无穷的困难在他面前并不可怕,他凭着自己的意志,让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正像俗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处,梅花香自苦寒来”。雷米正是依靠着这些优点,终于战胜了一切困难,直到母子相聚。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意志,有一次数学考试,当我做到了最后一道题是,不论我怎么思考都理解不了。忽然我脑子里闪过了一个成语——半途而废,我打了一个机灵,就这一次我豁了出去不做了,等那次的试卷发下来时候,我的成绩实在是太失败了,我后悔极了,那道题如果我再多想一会肯定能解答出来。在后来的考试中,我又碰到了一只拦路虎,忽然我想起了雷米,难道他在寻自己生母的时候放弃过吗?难道他没有经历挫折吗?可他却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抱着坚定的信念去寻找自己的生母,于是我坚持不懈地思考着,那道题终于被我解决了。
我要像雷米一样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样一切困难都将会被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