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念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15-959397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3 23:34: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念

你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念

美的基本问题是美的本质,既美是什么的问题,美是理念。

柏拉图的哲学认为,理念形式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实在,而世界中实在的现象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也是不完美的和暂时的反映。

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体事物所以美的原因。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是指具体事物具有的规定、性能和组成部分,是指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区分、界定、彰显和抽象出来的,包含两个或多个对立组成部分和冠名的抽象事物。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美是美的具体事物包含的抽象事物。就如我们看到天上的云彩,我们觉得它很美,但从柏拉图的角度看,美的并不是具体的云彩,而是这种美所传达出来的感受,它也是脱离云彩本身而在我们心中独立的。

美是千差万别的美的具体事物具有的普遍性能、普遍本质和组成部分。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的全部,它仅仅是美的具体事物具有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如冰山里的一角,而我们常人只不过看到了它海平面以上的一部分,它是美的,然而却不是具体美的事物的全部。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谈到,“在我看来,绝对的美之外的任何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那是因为它们分有绝对的美,而不是因为别的原因。”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经验世界中的具体的美的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价值,其原因就在于分有了作为绝对价值的美本身。我认为这种观点还是首先建立在假设有绝对的美,绝对的美之外的任何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确实是因为它们分有绝对的美中的一部分。但是这个世界是不会有绝对的美的,而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沾有某种社会所普遍认同的观点,而时代变了公众的价值观也会随着改变。具体的美是抽象存在的,我想这就是柏拉图之所以提出“美是理念”的原因吧。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解,要么就“发现得太多”,要么就“发现得太少”。而我们以往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研究就存在着“发现得太少的问题。

柏拉图:

“ 语言的美、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所谓“好性情”并不是人们通常用来恭维愚笨的人的那个意思,而是心灵真正尽善尽美。” “ 美是真的光辉”

“ 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 美是一种自然优势。”

第二篇:柏拉图理念论

柏拉图理念论

柏拉图理念论是知识理论的延伸,也是他最有意义的哲学贡献。柏拉图认为,理念乃是那些不变的,永恒的,非物质的本质或原型。我们所看见的实际的可见事物仅仅是这些原型的拙劣的摹本。例如,存在三角形理念,我们所看到的三角形都只是这个理念的摹本。

关于理念的五个问题:

一:理念是什么?

柏拉图认为我们所见的事物仅仅是理念摹本底下的永恒的原型的时候,已经暗示了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会饮篇》中,柏拉图指出,人们通常首先从一个特殊的事物或人的身上领会到美,但在这个形式中美是有限的,我们很快就“觉察到一种形态的美和另一种形态的美是类似的。”因此,我们就从特殊形态的美转向了“美在每种形态都是同一的”这一认识上。这让人不再局限于美的事物,而是由美的事物转向美的概念。但是这个美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美”有客观实在性。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指向一个美的本身,每个事物都是由之而得到它们的美的。“美”是一个理念,事物变成美的,而美本身却是永存的,所以美的存在独立于那些不断变美或不美的事物。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指出,真正的哲学家想要知道的是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具体事例。处于意见层次的人们不知道正义的本质,但是能从一件特殊事例中认出是否是正义的,只是不能告诉你为什么。知识则不仅仅包括特殊的事实和现象,——即不仅仅只是“变成如此这般”的领域。知识追寻真正的“实有”的东西。它关心的是存在,实有的东西,拥有存在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这些本质是诸如美、善那样永恒的理念。它使我们断定事物为美为善成为可能。

除了美、善外还有许多理念,那么,是不是有多少本质就有多少理念呢?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指出,淤泥和污物是“必定没有”理念的。假如所有的事物后面都有理念,那么毫无疑问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柏拉图用理念所表示的意思是足够清晰的,他将它们认作事物的本质原型,有着永恒的存在,被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感官所把握。

二:理念存在于何处?

假如理念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处于何方?理念是非物质性的,我们几乎不能说它们处于空间中。柏拉图最明确的提法是:理念于具体事物是“分离”的,它们“脱离”我们看见的事物而存在。这意味着,理念有其独立的存在,即使特殊事物灭亡了,它们也依然存在着。柏拉图用三种方式强调了理念有其地理存在的事实:第一,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先于心灵和身体结合之前存在,在那个状态下,灵魂熟悉了理念;第二,柏拉图认为,在神创造万物的过程中,神用理念来塑造特殊事物,这说明理念先于其他事物中的具体化而存在;第三:柏拉图认为,这些理念最初是存在“神的心灵中”或理性的最高原则中。在线段的隐喻中,柏拉图对心灵的历程从最低层次的影像追溯到最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中,善的理念包含有最完美的存在。正如在洞穴的寓言中,柏拉图指出善的理念和太阳是光、生命的源泉一样,也是“所有美的、公正的事物的万能创造者,是这个世界的光明之母,光明之主,是另一个世界中真理和理性的源泉。”理念是否存在于神的心灵中,这是一个问题,但理念是理性原则在世界中普遍运作的一种机能,似乎是柏拉图的意思。那么在理智世界中,善作为理念处于知识的最高存在,这样说来宇宙的理性原则是否就是善呢?

三,理念于事物的关系是什么?

一个理念可以以三种方式与一个事物相关联,即可以以三种方式表达同一个事物。首先,理念是一个事物之本的原因;其次,一个事物可以说分有一个理念;最后,一个事物可以说模仿了一个理念,是这个理念的摹本。在这些情形中,柏拉图暗示了虽然理念与事物相分离(人的理念不同于苏格拉底),但每一个具体实际的事物的存在还是要在某种意义上归于一个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分有了这类的完美原型的性质,是这个原型的模仿或摹本。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形式与质料是不可分的,我们只能在实实在在的事物中发现真实的善或美。但是柏拉图只允许用分有模型来解释事物与它们理念之间的联系,他指出,通过理念,秩序才被带进混沌之中,它表明形式和质料是相分离的。亚里士多德严厉的批评了柏拉图的观点,因为似乎没有什么办法能把脱离了实际事物的理念前后一致的解释通。但依照柏拉图观点来看,不免会产生一些疑问:如果心灵除了不完善的事物就再也不可能达到其他的任何东西,那是什么使我们能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完善的呢?

四:各理念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思想和言谈都是在高于特殊事物的层面上进行的,柏拉图说“只有把各种理念编结在一起,我们才能进行言论。”我们是针对本质或普遍的共相进行的讨论的,特殊事物对它们进行了例证。比如王后,狗和木匠都是特殊事物,也是对这些事物的规定,这些规定的本省是共相或者理念,同时还会提到我们经验到的具体事物,比如美的,白的和人。但语言也揭示出我们其实是把理念和理念连接在一起的,在动物的理念中,有次一级的动物类别,比如人和牛,这样理念作为种和属就相关联。由此可以看出,各理念在保持其本身的独立性和统一性时也倾向于相互结合。同样,动物的理念里有马的理念,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理念所构成的一个等级结构,代表了实在的结构,可见世界知识对它的一个反映。在这个理念中,我们达到的层级“越低”,我们离可见事物就越近,知识的普遍性也就“更少”。

科学的论说最具抽象,正是因为它最大程度地独立于特殊事物、特殊情形,对柏拉图而言,它具有知识的最高形式。然而这并不以为着柏拉图认为所有理念都可以相互联系,他认为每个有意义的陈述都需要运用某些理念,而知识就在于对适当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五:我们如何认识理念?

关于如何发现理念,柏拉图至少提了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是回忆,灵魂与身体结合之前已经熟悉理念,人们对灵魂在前世认识到的东西进行回忆,可见事物提醒人们记起先前知道的本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一个回忆的过程。第二是通过辩证法的活动达到对理念的知识,辩证法是将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发现知识的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力量。第三是欲求、爱欲。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绘,它引导我们一步步从美的事物达到美的思想,再达到美的本质自身。虽然理念论解决了人类知识中的很多问题,但也有很多问题没有给出答案。柏拉图给我们这样一个印象,存在着两个互相区别的世界,但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设想的。各理念与它们相对应的事物间的关系也不是我们期望的那样清晰。但柏拉图的论说仍极富启发性,尤其是因为,他试图说明我们作为价值判断的能力。整个理念论都建立于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点(最终的实在是非物质的),但对于我们如何进行日常的对话这样简单的实在所作的解释是非常深入的。似乎人们任何言说都印证了特殊事物的独立性。而柏拉图的观点则认为,对话是将我们引向诸理念的线索,因为对话所涉及的是看不见的东西。眼睛只能看见特殊的事物,但当对话注入了思想的活力,当它“看到”普遍的理念时,它就离开了具体事物。柏拉图的理论中有一种持久的魅力,虽然它最终没有给出适当的定论。

第三篇:开启美的追寻之路—对柏拉图“美是理式”的理解

开启美的追寻之路

—对柏拉图的“美是理式”的理解

摘要:柏拉图“美是什么”的庄严提问与艰难回答,开启了中西美学“美在哪里”与“美是什么”的美的本体追问的先河,可谓影响深远。他认为“理式”是现实世界之外的永恒不变的独立精神实体,是现实世界中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原型.万物之美是分享了理念世界中“美本身”的结果,对美本身的观照和彻悟是灵魂在迷狂的状态中从眼前的具体的美的事物回忆起上界的美的理式的过程。

关键词:柏拉图 美 理式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和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哲学家。他以深远的思想、卓越的才情在历史上创造出恢弘的思想高度。其中在美学方面,他提出,美是理式。那么,何谓美何谓理式呢?

一、对美的提问和解答

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式,即是认为除了具体的各种美的东西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美本身。美自己就是作为一个东西存在着。所有别的美的东西都是对美本身的分有和模仿。这是美学史上对 “美的东西”和“美本身”的首次区分,开启了美的本质的追问的先河。什么是美?美在哪里?

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一下叙述与描述。这是关于“美是什么”的两种言说。叙述是对“美是什么”的回答,描述是对“美在哪里”的回答。很明显,“美在哪里”和“美是什么”是两个不同性质和层次的问题:前者是现象式的追问,旨在追溯美的根源;后者是哲学的思辨,它昭示的是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的内在原因,即美的本质。

但是无论研究者从审美活动中得到了多少正确的结果,一旦将结果套入“美是什么”的形式中时,都犯了用个别代替一般的逻辑错误。如果说,美是个非实体的东西,是个关系概念,是个价值事实,则已经在认定美不应是一个有独立形态的东西,即美并不能是个什么。既然如此,就不能按照“美是什么”的提问方式来回答,这时要考虑的问题,应是“美”这一概念实际表示的内容,不能是美这一事物的本质。

在美学领域要想为“美”寻找一个统一的确定的性质是不可能的,而凡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现象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尽管他给出的是一个不能让人满意的答案,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可以有答案,不满意可以重答。只要可以有答案,就避免了一场精神危机,人类智慧就可以去寻找美。没有柏拉图"美是什么"的庄严提问,就没有如许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美在哪里"与"美是什么"的回答和重答,也就没有西方美学如此丰硕而辉煌的成就。

二、柏拉图心中的“理式”

柏拉图在《理想国》说:

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的同名的个别事物,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现实世界中的每一类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式,譬如,床有床的理式,桌有桌的理式。各种理式就组成了理式世界.柏拉图更赋予“理式”以超验的、永恒的、派生万物的范型的特性,“工匠制造每一件用具,床,桌,或是其他东西,都各按照那件用具的理式来制造”。而床与桌的理式本身,并非工匠所造,是宇宙中永恒、普遍的法则。作为万物之“共相”:理式是原因,它是事物的模型,其构造具有永恒的性质。对实物来说,理念乃是“原型”、根据、范本。因此,可感觉的事物乃是超感觉的理念的影像。即是说,理式是"一种派生世界万物的客观精神实体,即共相模式和理性范型"。

而理式论的核心就是要人爱理性,成为理性的人。在柏拉图看来,人的本质是分裂的,主要表现为人的灵魂与肉体、理性和欲望、人性和神性的矛盾和二元对立。灵魂的本质是自动的、永生的、不朽的。

三、“美是理式”

《理想国》中说:“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式,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可见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了“美本身”。具体的美的事物不是真实的、绝对的,是“时而生,时而灭的”,而“美本身”却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种“美本身”实即美的理式。这个美本身存在,“作为多个的东西,是看见对象,不是思想的对象,理式则是思想的对象,不是看见的对象。”美的理式和其他理式一样,包孕了所有美的事物共同本质,是美的理想、美的范型、美的极致,是“永恒的自存自在”,是现实事物美的本源。美的理式是绝对的,是客观的,是单一的,是美的事。

四、柏拉图“美是理式”的意义

作为理式的存在,"美"不只是对具体的美的事物的命名,也不只是日常意义是的功能评价,而是一切美的事物的保证和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源。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理式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升华,是对人的肯定,对人的理性的肯定。它不仅是希腊古典社会与文明的回声,又是对当时使一切艺术显得苍白、无力的新的神圣的、普遍的审美尺度的近乎虚幻的肯定与证明。

有启发意义的思考方式比没有深度的言说结果更有价值。尽管“美是难的”,柏拉图还是以不证自明的“理式”言说;尽管言说举步维艰,却昭示了美学进程中新的起点。柏拉图的理式论达到了纯粹思辩的高度,揭示出潜藏在人们审美观念中的本体意识、超越意识、静观意识,使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平起平坐,揭示和肯定了美不同于平庸现实和感觉的神圣性与纯洁性,敞开了后人追问、探索美的本质与根源的康庄大道。这些都使它在哲思的历史进程中闪现出熠熠光辉,并且经久不衰。

第四篇: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摘要: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为理念。“理念”来自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镜看到的东西”。本文主要讲述柏式哲学以及对此的看法,包括柏拉图的生平,学说的背景,以及影响整个哲学领域的理念论,以及对于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做出一些粗略的分析。

关键词:哲学;柏拉图;理念论;影响

一.柏拉图式哲学的定义

(一)知行两方面极高的理想;

(二)知行的合一。

我说,西方几千年的的文化就是走它的路,成就它的梦想。你看,西方人对于科学的苦心研究,不就是向知的最高理想而追么? 关于政治、社会、经济的努力改良,不就是向行的最高理想而追么?至于科学研究的结果,处处应用于人事,这不是知而不行,不是知行合一么? 此外西方人还有个特点:自然界的研究既有成绩,自然的公例即有所发现,因为要应用到人事,便成立了许多应用的自然科学;关于政治上、社会上、经济学上学理的讲究既有成熟,原则的探索既有所创获,因为要实行出来,便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之外,还产生不少使用的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统称之为社会科学。这种办法,无非讲究如何应用的道理、怎样应用的方法种种,都是把应用的问题转化为学理的问题,实践的问题归到理论的问题;一切从求知出发,求知之效归于致用,致用的大成又变成知识和学理,于是什么都成科学,这便是寓行于知的结果。于是柏拉图式哲学影响西方文明的深处,西方人如今还不断研究它!

二、柏拉图理念论的背景

(一)家庭方面

柏拉图出身于名门之后,对于物质生活,当然无忧无虑,所以能够从他对事于理想的追求。这点便决定了他的学说的根本精神——理想主义。此外他的学说的枝叶,也受家庭影响不少——他对政治方面,及其反对民主,拥护尚贤士的贵族政治,便是一例。

(二)社会方面

当时社会上有一派很占势力的学者,所谓辩士之徒。他们对于一切知识,下个总攻击,把知识的可能性,几乎全部推翻了。他们说:“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凡人以为是的便是,以为非的便非,以为善的便善,以为恶的便恶。而众人之间,又没有共同的意见,此一心,彼一心,此心不能合与彼心,于是我的尺度和你的尺度不同,而所量的质量的结果也就南辕北辙了。这样的破坏,柏拉图很不赞同,他以为知识的确有个标准,一部分他学说的中心,一部分知识变幻无常,但另一部分的知识却是固定不移的。他一生的努力,就向这方面追求;结果居然得到一种不变有常的知识——意典。意典论是意典是从寻求有常的知识得来,因此便说他的学说,从消极方面看,是反对流星之说的结果。那么他的学说背景蔚为时代之产物,也未尝不可。当时的学术方面,影响他的学说;政治方面,又何尝不然。须知柏拉图时代,正是希腊庶民政治衰落时期,他受等刺激之后,心里发生一种反感,于是在学术思想方面,便有了一种追求理想的欲望,结果成就了一种理想主义。

三、柏拉图与理念论

(一)理念的含义

柏拉图把不可被人感觉到,但可以被人认识到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事物称为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本义为“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关于那主题,我并没有写过有关的书,将来也不会写。这个真理和我们所学到的其他东西不同,不能用文字加以形容,但是在长期的追求之后,或者与之一起生活时,灵魂之中会突然产生一线光明,如同为飞耀的火花所照亮,然后为自己能维持光明不灭”。从这段话中,柏拉图意在阐明理念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理念的这一特性,使它无法成为人类有限的认识的对象,人无法将理念变成确定的东西而加以把握。理念的这种难以确定性,不同于感性的不可确定性,表明理念是超越于感性,只向理智开放的无法对象化的对象。

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理念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即理念是事物的普遍共相。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定义,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去实现它的本质。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事物为多,理念为一,事物生灭变化,是个别的、相对的、偶然的;而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是普遍、绝对、必然的存在。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题记中借用里尔克诗句表达了这样的含义:“如果你只是借助自己抛出的东西,这算不上什么,不过是雕虫小技;只有当你一把接住,永恒之神,以精确计算的摆动,以神奇的拱桥形弧线,朝着你抛来的东西,这才算得上一种本领,但不是你的本领,而是某个世界的力量”。这实际上也就是理念的力量。

(二)分有与摹仿

关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作了明确的论述:“一个人可以认识许多美的东西,但不能认识美本身,别人引导他去认识美本身,他还总是跟不上。我当然要说,他的一生如在梦中。相反,另有一种人,既能认识美本身,也能分辨美本身以及分有它的许多具体的东西,又不把美本身与各具体的分有着彼此混淆,这个人的一生是完全清醒的。”对“美本身”的探究正是对“理念”的探究,一个东西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这“美本身”是存在于一切美的事物中的那同一个美。所谓“美本身”,也就是指美的理念。作为唯一的、不变的、绝对的美的理念,怎么能为无数美的事物所“分有” 呢?如果美本身被分而有之,那也只能是被那些美的事物所完整的分有,像“月印万川”一样,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完整的月亮,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说“分有”表示了理念内在于事物之中的特征。但是,既然每一个个别事物是完整的分有了理念,那么它们和理念又有什么区别了,除了多些质料和具体。所以,我认为,在柏拉图那里,理念与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盘子的形状不是圆本身,而是“努力地像”圆本身。圆的理念超然存在于另外一个不同于物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只能通过回忆,借助理智去理解和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分有”就是一种“努力地像”的近似,事物通过对独立实在的理念的参与和分有这个理念,通过分有获得具体的实在性,借此使事物和理念联系起来。

另外,理念还可以通过摹仿派生事物,摹仿与分有的区别在于有无造物主,“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造就具体事物的。比如说,我们通常所说的桌子,它可以有很多个,但是桌子的理念或形式只能有一个。就像映射到镜子里的现象一样,它们都不是实在,是对桌子理念本身的分有和模仿,唯一实在的只有桌子的理念本身,是神所创造的。

(三)对理念论的反思

柏拉图的理念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给知识提供根据。但是柏拉图思想中包含着很多问题,希腊时最早对理念论提出批评的不是别人,正是柏拉图自己。甚至可以说后来人对柏拉图的批评几乎没有超过柏拉图的自我批评。柏拉图毫无讳言理念论所面临的问题,他也意识

到理念论面临的困境。柏拉图著名的对话《巴门尼德篇》是比较奇特的。我们主要讨论前面部分,柏拉图怎么通过这篇对话来反思自己理念论面临什么问题? 第一个问题:理念论的困境,即理念的普遍性的问题。理念的普遍性的问题按照柏拉图基本观点的推论,只要有一类事物就有一类事物的理念,那么就意味着所有的事物都应该有它的理念,即理念的普遍性。但是柏拉图在此存在有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很强的伦理色彩,他说现实世界太阳是主宰,理念世界善是主宰,所以究竟那些肮脏的东西有没有理念,柏拉图不敢肯定。按照每一类事物都应该有一类事物的理念来说,那么无论什么东西无论好坏都应该有理念,但是要按照他的善作为主宰的这套具有伦理色彩的体系来说,他又不能容忍恶的东西。恶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是善的缺失。也就是说一个不完满的世界。总而言之,在柏拉图这已经 遇到一个问题„理念的普遍性。

第二个问题:理念的分有问题。事物的存在是因为分有了理念。那么柏拉图就问了,他通过巴门尼德问他自己,说究竟事物分有理念,还是分有理念的整体,还是分有理念的部分?我们说一个杯子,分有杯子的理念。那么是分有杯子的理念的整体,还是杯子的理念的部分。如果一个杯子分有理念的整体,我们大家有很多杯子就有了很多个杯子的理念。理念不是统一的。如果它分有的是理念的部分,每个杯子分有的都是部分,理念仍然还不是统一的。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具体事物和理念。究竟实际上我们要探讨下去那个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究竟是怎么发生,怎么存在的。

第三个问题:我们说理念是什么?理念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其实就是共性。所有的花有花的共性,我们把这种相似性就提出来了理念。但是柏拉图继续问:说那花的事物和花的理念之间有没有相似性?如果要有就还要有第三者,依此类推可能就找不到终点。

四、理念论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柏拉图的理念论影响了后世的唯心主义的诞生,可以说他是唯心主义的开山鼻祖,也是唯心主义的首领和导师。他对后世唯心主义有影响,这并不是说柏拉图把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完全地对立起来了。我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确切说来,他所说的理念和事物,并不是相互分离而互不联系的。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相互联系,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的共相,也是事物摹仿的模型。在柏拉图那里,只不过是认为理念是先于事物(或者是物质)的,但并不否认理念与事物的联系。所以说,后世一些哲学家称柏拉图是二元论者,我认为是不确切的。只不过,柏拉图的后继者们,把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之间的矛盾加深了。例如,柏拉图的弟子中有一个以麦加拉城邦为活动中心的学派,即麦加拉学派,他们坚决鼓吹理念与事物是相互分离和对立的,他们使得客观物质世界在理念世界面前黯然失色并完全消失,并认为物质世界只不过是每个人心中理念的产物。这是一种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事物世界的诞生完全归结为人的意志的反映,取决于人的内在自我。

(二)消极方面

1.理念论仅仅发现和强调了若干或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一个最贴近的理念,而没有发现若干或许多可感个体事物还共同具有的多个不同等级的理念,没有发现可感个体事物具有的理念系列。世界上既不存在两个完全不同或完全相同的可感事物,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可知事物,对立统一是世界具有的一般规定。任何可感个体事物所具有的理念或共相都不是只有一个,而是具有多个不同等级的理念或共相,具有多个理念组成的一个完整系列。

我们可以用手指着面前的一张床告诉别人,这是一张具体的床,这是一个具体的家具,这是一个具体的物体,这是一个具体的一,这是一个具体的价值,这是一个具体的世界,这是一个具体的事物。

2.理念论关于同名的许多可感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一个理念的观点是不彻底的,是自相矛盾的。柏拉图认为只有一部分同名的可感事物具有理念,另一部分同名的可感个体事物不具有理念。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肯定有相似性、正义、美、善这些理念,但他不能肯定有没有人这一理念,他反对象头发、泥土、尘垢这些东西也有理念的说法。后来他又说,有时候他认为没有东西是没有理念的。

3.理念论没有正确解决个体可感事物是如何分享或分有理念的难解问题。个体事物如何分享或分有理念的难题是巴门尼德提出来:

个体是分享全部理念呢,还仅仅是分享其中的一部分呢?他认为,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观点,都可以有反驳的理由。如果是前者,那么同一个理念就必须同时存在于不同的许多地方,如果是后者,那么理念必然是可以分割的,而说上帝造的理念可以分割显然是荒谬的。

当一个个体分享一个理念的时候,个体和理念就是同样的,所以就必须另有一个既包含这个个体又包含原来理念的理念。于是就必须再有一个理念包含这个个体和这两个理念,以此类推以至无穷。这样一个可感事物的理念就不止是一个,而会变成为理念的一个无穷的序列。

柏拉图用理念是原本、可感个体事物是摹本等多种说法尝试解答个体可感事物是如何分享或分有同一个理念的问题,结果这个难题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

六、结语

柏拉图一生对政治抱有极大的热情,他的理想的国家蓝图是不切实际的,太过美好,而无法实现。柏拉图建立理想国家的目的,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冲突,解决社会矛盾,通过确立国家的政治准则—正义,使各个阶级各司其职,各安其命,其最终目的,是使社会秩序稳定,从而达到至善。细想之,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他勾画的蓝图带有浓重的集权主义色彩,其结局可想而知。柏拉图哲学思想中包涵的本体论、价值论、先验主义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为哲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决不可因为他的理念论的缺陷而被抹灭的。

我认为,不管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孟提出的“仁”,还是西方柏拉图的“善的理念”,他们都是为社会开具了不同内涵,不同名称的药方,针对的问题都是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所有的药方,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当下的社会秩序,也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稳定的向往。

第五篇:《浅谈柏拉图的理念》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

身为“古希腊三贤”之一的柏拉图,在欧洲哲学史上建立了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的一生,哲学著作和思想建树颇丰,其中很著名的便是“理念论”

何为理念?我们或许可以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一般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柏拉图由此提出了两个世界的观点。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这是一种可被人感觉到、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假象。另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理念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而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摹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摩本。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而且是不真实的。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所以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那理念又是如何为派生事物的呢?一是“分有”,即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例如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它分有了美本身。二是模仿,即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例如,工匠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

每个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例如,虽然有着很多张床,但只有一个床的“理念”或“形式”,正如镜子里所反映的床仅仅是现象而非实在,所以各个不同的床也不是实在的,而只是“理念”的慕本,而“理念”才是一张实在的床,而且是由神所创造的。对于这个由神所创造出来的床,我们可以有知识,但是对于木匠们所创造出来的许多张床,我们只能有意见了。由此可知,理念有四种含义。其一,理念是通过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其二,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其三,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其四,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从而成为圆满的存在。简而言之,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善的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开创了强调共相、追求普遍性和形而上者的哲学道路。它提出了个别与一般的矛盾现象,指出了个体事物可以被人感觉到,一般事物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认识特征,彰显了个别事物与一般事物,创立了现象和理念的基本概念,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作出了巨大贡献。

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