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2013年月塘村工作规划
2011-2013年月塘村工作规划
2011年,月塘村被县委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后盾单位大力支持下,月塘村支、村两委将团结一致,带领全体村民牢牢把握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机遇,保民生、促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推动月塘村经济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月塘村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2011-2013年三年全面的工作规划。
一、总体思路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广致富经验,学习先进典型,真心实意为村民实事、办好事,从而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年内具体工作目标
1、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完成2011年支、村两委的换届选举工作。
2、明确职责,强化责任,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3、坚持“村为主”原则,认真完成综治维稳工作。
4、基础设施建设。
(1)完成柳竿塘、细竿塘、腰塘、石灰塘、荷叶塘、1
新屋塘7处蓄水塘的修护、硬化、加固、加深等工程。
(2)硬化村级主干道3公里,完成路基设施5公里,拓宽长岭中学桥梁以及护坡附属工程。
(3)新修山塘组—新屋组主要水渠1000米(宽3米、深2米)、列圣组—左家组主要水渠1000米(宽1.5米、深
1.2米)。新修袁家组—老屋组支渠1000米(宽1米、深0.8米)、萝卜湾—仙娥支渠800米(宽1米、深0.8米)、西林组—高山组支渠600米(宽1米、深0.8米)、瓦屋组—次陶组支渠700米(宽1米、深0.8米)。
(4)完成月塘小学的危房改造工程。
(5)在有线电视已经全部入户的基础上,争取全部开通宽带。
5、成立金同农村合作社
吸收全村的种、养殖大户的加入。计划3年油茶种植面积2000亩、优质稻1400亩、高产经济作物700亩(主要是花卉、苗木、油菜、高产红薯等)。扩大家禽饲养品种和数量,在养鸡、养猪、养鱼现有规模的基础引进黑山羊、家兔等各种品种。建立生态农业养殖基地。
在制定了2011—2013年3年全面的工作规划的前提下,我村2011年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如下:
1、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完成2011年支、村两委的换届选举工作,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调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进一步提高工作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扬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2、基础设施建设
(1)完成新修山塘组—新屋组主要水渠1000米(宽3米、深2米)、列圣组—左家组主要水渠1000米(宽1.5米、深1.2米),投资22万元,争取专项经费及自筹资金15万元,缺口资金7万元。
(2)加深、加固大屋组柳竿塘、西林组细竿塘,并将塘基硬化,投资12万元,争取专项经费及自筹资金10万元,缺口资金2万元。
(3)完成西林组至炭坡组主干道3公里的修整,其中硬化1.5公里,投资40万元,争取专项经费及自筹33万元,资金缺口7万元。
(4)完成长岭中学桥梁的拓宽以及护坡附属工程,投资28万元,自筹资金24万元,缺口资金24万元,缺口资金4万元。
3、加大月塘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完成小学操场硬化、厨房、厕所的改造,投资25万元,争取专项及自筹20万元,资金缺口5万元。
4、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土地集中流转经营。在2010年的基础上发展优质油茶林1000亩,优质稻基地1400亩,高效经济作物700亩(主要包括高产红薯350亩、油菜200亩、苗木100亩、花卉50亩)。
5、与县电力局衔接,完善变压器增容工作,新增变压器一台,解决山塘、次陶、新屋、瓦屋组用户多用电的困难。
6、与市、县卫生局衔接,争取建立村级卫生服务室并投入使用,更好地为村民服务,投资20万元,村投资金缺口2万元。
7、继续推进月塘村养业发展、吸收种、养殖大户加入金同农村合作社,争取更大更快地发展。
8、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和扶持本地企业力度,协助企业搞好周边环境协调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争取将湖南宏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成为省龙头企业,解决月塘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村民收入。
9、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乡风险文明,开展五好文明户评选工作,鼓励村民美化、绿化居住环境,建立生态家园示范村。争取市、县桥办捐送太阳能路灯10盏,加建公共垃圾池20个,厕所改造50户,鼓励村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提高生活质量。
10、与村关协合作,加大对困难村民的扶持力度,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与村老协合用,成立老年人活动中心,购臵老年健身器材,建立脱臼鼓队,图书室等,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组织本村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进行先进性教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村投资金缺口1.5万元。
以上月塘村2011年需要寄卖的工作计划,我支、村两委会积极开展工作并带动全村村民为推进月塘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努力。但是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资金上困难,希望能够得到各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
月塘村:党支部 支委会 2011年元月
第二篇:村5年工作规划
**单位联系**村五年工作规划
(2012年—2016年)
一、发展目标
通过联村单位**单位的帮扶,到2016年全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群众经济收入大幅增加,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村容村貌整洁美观,群众生活更加宽裕,村级民主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群众安居乐业。
——2012年:基本完成生态文明新年建设任务,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实现村内环境美化和绿化,村内道路全硬化,核桃“双十”工程基本普及,人均收入到达2400元。
——2013年:规划设计安山田间道路,做好动工前的各项准备;水口坝蔬菜种植效益进一步增加,并初具规模;群众教育工作开始实施;村务公开实现常规化;人均纯收入达到2750元;
——2014年:安山社田间道路动工修建,并完成三分之一的工程量,群众开始受益;村内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健全,群众自觉保持卫生干净;群众教育工作继续推进,群众思想观念得到解放;村级管理制度健全;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
——2015年:安山社田间道路修建完成三分之二的工程量,群众进一步受益;群众教育工作继续推进,群众思想观念得到解放;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元。
——2016年:安山社田间道路完工,群众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群众思想观念发生较大变化;村级管理更加民主,透明;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
二、任务1、2012年主要任务。宣传“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工作纪律和法律法规、惠农政策等,让“双联”工作深入群众,深入人心,人人国家惠农政策。
2、2013年主要任务。按照“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指定的帮扶方案,落实帮扶措施,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生态文明新农村后续管理方法。
3、2014年主要任务。加强本村劳动力培训,邀请农广校、劳务办等单位,对外出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劳务经济收入。
4、2015年主要任务。继续加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是核桃、樱桃和蔬菜,提高群众科技意识,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特色产业效益。
5、2016年主要任务。动员能人大户带头,发展规模养殖和种植,带动其他群众发展,使群众增收渠道更加畅通,增收更加明显。
三、保障措施
结合联系村实际、单位职能等情况,从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协调落实项目资金、建立健全帮扶制度、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遵守工作纪律等方面明确工作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任组长的水口村帮扶领导小组,负责督查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确保工作的连续性。
2、加大资金协调统筹力度。帮助乡上协调有关单位,统筹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加大投入,确保帮扶措施落到实处,取得明显效果。
第三篇:驻村工作规划
驻村工作规划
何泽民
2012年,我驻村工作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是要加强扶贫所驻村村支两部门的组织领导,成立包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和分工,保证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是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详细制订帮扶计划。要到该村了解情况,组织村支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实地查看,参加会议等形式对该村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制订帮扶计划,明确帮扶项目和目标。
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党支部的战斗力
(一)、是围绕建设“五好”村支部目标,坚持包村工作和学教活动相结合,要把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当作首要任务来抓,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对该村组织建设方面提出合理建议和给予有力支持,使该村组织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是为了村委会建设,要协助村委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及有关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促使村级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
(三)、是结合开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组织培训,提高全村党员及村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要求村党支部、村委会要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惠及群众的理念,多为民办好事,办实事。
三、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实际收入
包村工作组要与村里共同商量,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全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无公害食品生产的思路,确保村民增产增收。如发展茶叶种植、畜牧养殖等,增加农民收入。
四、积极落实帮扶项目,着重为民办实事
一是要关心特困户生产生活。我与村支干部成员要与村里的困难户,结成“一帮一”,组织和倡议村里煤矿为特困党员和失学儿童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二是要关心永德村的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要关心永德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解决三垅村农业生产用水、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
2012年3月27日
第四篇:2011年石塘乡统战工作规划
2011年石塘乡统战工作规划
2011年,我乡统战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点,切实履行统战工作职能,为我乡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一、落实会议精神,确保工作实效
坚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县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加强统一战线思想建设主题,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着力强化统战理论和政策宣传,着力提高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思想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按照乡党委、政府对统战工作的要求,结合本乡实际,通过多层面的学习宣传和组织引导,把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到乡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到我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行动中,为实现“五创两确保”的发展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二、服务经济发展,发挥纽带作用
1.引导民营企业开展民企联村活动。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扩大村企对接面,建基地、保原料、促增收;加强与外地优势企业联系,发展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业;开展村企“党建互助、人才对接”,进一步加强非公经济党建工作,为滨湖示范区提供劳力人才支撑。
2.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乡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对兴业化工、新时光科技等企业的团结、帮助、引导、教育,努力搞好各村工商联组织建设、成员发展和党建 1
工作,帮助他们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培养,引导他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为石塘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建设规范制度,夯实组织基础
制定《统战工作学习教育制度》、《统战工作领导联系制度》、《统战工作信息报送制度》、《统战工作信访制度》、《统战干部岗位责任制》,以确保统战工作顺利进行并加强督促工作,进一步夯实统战干部队伍建设。
四、加强民族宗教,维护社会稳定
深入学习贯彻全省宗教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协助宗教部门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决抵制境处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政治和思想渗透,坚决打击基督教利用宗教进行违法活动,维护全乡稳定的社会局面。
五、促进内外合作,营造和谐氛围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结合我乡实际制定相应的制度和配套措施,支持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二是认真做好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注重培养教育,努力创造条件,让党外干部受锻炼,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水平
紧紧抓住争先创优活动的契机,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继续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全面提高统战干部政治、理论、业务素质,努力做到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切实提高统战干部履行统战工作职责的能力。
第五篇:《塘村老人》读书笔记[范文]
《塘村老人》读书笔记
总体概述:本文主要是对杨晋涛先生所著的《塘村老人》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然后是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塘村老人》这本书中得到的一些东西。
一、书本简介
《塘村老人》,杨晋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塘村老人》是厦门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成果,这也是一本很新的书,因为这本书研究的主要是2000年代以来四川塘村的一些生活上的改变。这本书所介绍的一些东西,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也是具有高度研究价值的领域。社会学就是需要关注身边事情最新发展,然后试着去探索发现。
杨晋涛,四川成都人,1967年7月出生,厦门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系助理教授。2002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人类学方向博士学位。多年从事中国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和海外华人研究,发表有《川西农村的“称粮”习俗及亲子关系探访》、《西方人类学关于衰老和老年问题研究述论》等十余篇论文,现从事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和东南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教育科研工作。
二、内容简介
该书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门包括导论、第一、二章;第二部分老年人和家庭的研究,包括第三、第四、第五章;第三部分老年人与村落和跨村落社区的研究,主要包括第六、第七、第八章和结论部分。
导论部分作者最先指出本书的缘起和意义,作者把这本书定义为“老年人类学”,即“关于衰老和老年人的人类学研究”。全世界老年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老龄化是所有国家必须重视的巨大问题。萨德鲁丁·阿加汗曾说道:老年人是一种倾向于引起各种人为问题的人为生活方式的最新牺牲品。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都在随着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放眼当代中国,“银色浪潮”与传统道德的衰落同时出现,该书重在研究社会变迁对乡村老人行为的理解,同时又站在老年人这一社会特殊群体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变迁。作者在这一部分还指出了国外人类学的衰老和老年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生活过程理论框架等都做了简单地介绍,跨学科、跨文化比较是研究衰老人类学最主要的方法。作者接着就分析总结了中国老年研究的概况中国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关注中国的老年问题,改革开放之后老年问题研究领域获得了规模的发展。中国对老年的研究在宏观方面,代际关系变迁等领域获得了突破性成就,强调应用性、强调提出针对性的公共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中国学者在老年组织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方式,老年群体的日常活动和群体内部的日常互动模式等方面还有待发展。这本书的中心论题是研究老年人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该书的假设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老人不仅能适应变迁也能参与和创造变迁。作者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将描述所研究的乡村“衰老的文化过程”的具体情况,记录中国乡村经历的变迁,从老年人的角度分析社会变迁给老年人生活造成的影响,最后描述老年人用何种行为来适应社会变迁和参与创造社会变迁。作者通过多次长期深入塘村,参加当地活动,观察当地风俗民情,具体访谈当地群众等来获取塘村老人的生活方式
和适应社会变迁的各种材料。
书的第一章为我们介绍了塘村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还有对塘村的历史文化、语言、村庄和“守巢”老年人等的介绍。塘村是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竹镇的村庄,主要是深丘地带,山坡与沟谷纵横分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村里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油菜、水稻、玉米、红薯等,村里农业劳动主要依靠传统农具。塘村人大多是清朝康熙年间由广东、江西等地移入,由于移民史的缘故,塘村的方言土语比较复杂。竹镇地区由政府和广东等地开展劳务输出协作,每年都有大量人口外出,主要是16—35岁的年轻人。“劳动力外出”现象对老年人有很大影响,他们的日常劳动强度增加,同时也赋予了老年人在家庭和社区中更积极的角色,乡村的基本关系开始转型。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基层组织,国家正式基层组织并没有完全取代以前的宗族势力,各家各户遇到一些事情依然偏向于找村子里德高望重的人来解决而不是村干部,村干部的权威若隐若现地在乡土秩序中履行。
第二章主要讲了一些老年人的模糊定义和在家庭中的称谓,还有家庭各个成员之间、村子内部人员的相互称谓等,这一部门帮助我们理解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接着作者从“老人与家庭”和“老人与村落”两条线索组织描述,老年人既是家庭关系的行动者,又在村落乃至跨村落层面创造自己的角色和独特行为。
在老人与家庭方面,作者从家屋和分家、养老和孝道、衰老的文化过程和老年人的能动性三个方面分三个章节展开。关于家屋,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塘村的家屋普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草屋——瓦房——平方——楼房的转变。在家屋的代际分配上,除了少数的家庭会让家里的老人住进较高级别的房子之外,老人普遍会住在老房子里面而不是子辈修建的新屋子里面。在村庄中,住宅是社会地位的标志,那么老人所住的相对“不高级”的住房就是现代化变迁背景下老年人地位相对较低的证据。分家已经在中国社会上呈现出了必然性,但是分家就会经济上(主要是养老)会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分家时财产和权利的交接与分割,对老人的赡养维系着各个小家之间的关系。分家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养老和孝道,对于塘村既保存了传统乡村的基本有儿子养老、招郎等模式,又有向儿女共同养老的方向发展的契机。在养老方案上主要是“称粮”,但是对于不同的家庭情况会有不同的传统的养老方案。传统的孝道因为社会变迁开始变得淡薄,在言语和行为等其他方面儿子辈对待老人的方式与上一代人或者老人心中理想的方式正在渐渐地变化,言语上的尊重渐渐淡出了孝道的领域。根据塘村孝道的行为结构随乡村文化模式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不是文化规范的消极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操控者。关于衰老的文化过程和老年人的能动性,家庭的周期与衰老过程,其实老人在分家之前总是担负养家的责任,但是到了一定时候因为生产效率的关系就必须动员分家,因为大家变小家,老人的家庭地位和责任也会发生变化。因为年轻人的外出导致祖孙之间的感情和平衡分出去的“小家”的关系成为老人在家庭中主要的感情因素。人在家庭之中的衰老,衰老的过程因此和文化所定义和规范的家庭及相关制度、观念和意识有着密切联系。在乡村社会变迁和传统家庭习俗的共同影响下,亲子之间“互为目的论”失衡,老年人权威丧失,地位下降。老年人在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相对下降,代际观念的冲突日渐明显,国家政治力量的出现都影响着乡村老人的生活和文化变化。面对晚年,老年人在家庭中衰老的过程中表现出能动性,他们一方面根据传统的作用在分家、“称粮”和“招郎”
等习俗,另外社会变迁为老年人创造了更为广阔的行动天地——社区。
在老年人与社区方面,作者主要从老年人的声望,兴起的“老年协会”和当地传统习俗“走庙”三个方面展开。声望是老年人在自己影响的乡村社区中别人的评价,当然这些评价是身边的人几乎统一的评价(大家一致认可),这种评价是根据周围的人对老人的劳动能力、政治背景、治家能力、经济能力、社会行为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当然在这些因素中有侧重点,比如政治背景、治家能力就比劳动能力显得重要得多。作者还特别提到了一个塘村“声望老人”声望的主要来源——1997年的上访事件,在塘村的大部分人眼中这是一个为人民尽心尽力的大事件,参加上访的人付出了很多一次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这件事说明在乡村个人政治生活史已经成为声望的象征资源,老人操控这样的资源从而影响乡村的政治生活。“声望老人”用各方面的声望在社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普通的老人也有自己的方式参加社区活动,其中“老年协会”和“走庙”就是非常常见的社区活动。“老年协会”是一种遍布乡村的娱乐场所,开展的主要活动是打牌,是完全不同于“村老年协会”的存在。“老年协会”是一个经营性的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打牌”的场所,虽然在那里打牌的年轻人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但是老年人有一个聚在一起消遣的机会,也算是打发时间。老年人经常聚在一起“摆龙门阵(聊天)”,但是他们因为没有更多的话题或者需要有人了解自己的生活状况,结果“说空话”(说自己的儿子儿媳不好的话)就出现了,但是这样会导致家庭的不和睦。从适应变迁的角度理解,由于老年人在自己家庭内事务的减少和权威的萎缩,在经历允许的情况下,他会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社区层面的活动中。老人参加的另外一个社区活动就是“走庙”,就是“逛庙会”。塘村的“走庙”基本上在老年人群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村落及跨村落社区范围内展开,这种行为在乡村社会发展与传统民间习俗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是分析和理解老年人和社区变迁关系的重要依据。参加“走庙”的人年龄特别集中在某一阶段,而且主要是老年女人多。“走庙”可能是参加跨村落的庙会活动,村落与村落之间老人的交流开始出现。作者特别用一个章节介绍“走庙”的行为和意义,作者详细记录了几次“走庙”的全过程,分析它的一般行为。塘村老人把“念佛”、“拜忏”、“请佛”和“摆龙门阵”作为“走庙”的基本行为。老年人的“走庙”依然存在一定的阻扰,因为年轻人认为这样的活动根本没有意义。另外“走庙”多为女性,这样后辈很不适应自己的母亲而不是父亲在社会层面上活动。在老人们看来,“走庙”是化解生活中的寂寞、不愉快等消极情绪的活动方式。这些不同的行为都在建立和发展交往互惠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人的心灵和神灵之间的交往。在“走庙”活动中也有竞争关系的存在,一方面是各个庙宇在争取各村走庙者上相互竞争,另一方面是乡村内某些人物为争取声望和对更多村民的影响力而竞争。
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就是结论,这一部分做个总结了前面章节的内容,又一次指出本书的视角是将老年人视为积极的行动者,在变迁的社会中,老年人虽然难免的被动的接受,但是在实际生活过程的实践中,无论作为个体和群体,老年人都有可能凭借自己掌握的资源去实现生活的连续性,这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过程,老年人通过自己的时间在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还不断创造社会变迁。
三、浅谈为什么独树一帜选择这本书
首先,在老师给的众多的书目中我已经简单的看过那么一两本,比如《乡土
中国》、《万历十五年》、《江村经济》,我想看一点比较新的研究东西,所以我就选择了这本《塘村老人》。这本书并不是什么著名学者的著名巨著,只是一个研究者用新的视角来研究乡村的老人和文化变迁过程。与其说它是一本书,倒还不如说它是一个研究报告,参考了大量文献提出假设,然后根据作者自己到乡村的田野生活研究从一些细微的点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另外,另外我是一个来自重庆乡村的孩子,过去十几年的乡村变化都记在我的脑海里,塘村是四川的一个普普通工的甚至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乡村。我家乡的村庄和塘村在文化、语言、社会行为等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所以我想读一本记录我们那样的乡村的文化变迁的书,这样的书能够让我脑海中对家乡乡村变化的历程联系起来。
还有就是因为我的家庭背景,虽然我能够有机会亲身与家乡的老人接触,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他们的生活应该有什么?暑假的时候家里从我一生下来就一起生活的老人离开了我们,我开始反思家里的老人是否晚年过得幸福,怎样才能让老人在乡村生活中过的更好,他们需要一些什么?偶然在书架上看到这本《塘村老人》,觉得这本书可以回答我的一些疑惑,让我对老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所以我就义无返顾的选了这本出版不久的并不出名的书。
四、从书中得到的东西
其实,读这本书确实是认认真真地读完了,但是在没有回顾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更多的是将这本书当作一本小说在读,这主要是因为这本书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记录了大量的老人家庭、社区文化活动的缘故吧。
从这本书中我有两点收获,一是这本书中包含的知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论点是很正确的,即使会有很多反对意见。乡村老人不是被动的接受社会变迁,他们在接受的同时也在创造社会变迁。“老年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有巨大研究价值的科学,读完这本书我能了解到国内外关于老年人研究的现状和成果,在老年社会学上有更加清楚地认识。“老年人类学”、“应用人类学”等新鲜的字眼出现在我的脑海。另外就是研究方法,研究就需要跨文化比较、跨学科分析。在社会学的研究中不要为研究某一个人群而研究这个人群,更多的要把一个社会中这个人群的行为活动现象置于社会整体文化脉络中研究,社会学的研究需要点面结合,每一项研究都必须考虑社会整体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大环境下有不同的切入点,但是谁的研究都不能脱离社会整体文化而单独研究某一个点。
二是如何做知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在社会学方面研究的思考,作者杨晋涛的《塘村老人》在我眼里更像一个研究的具体报告,他从如何选题、如何分析研究背景、如何提出假设、采用何种有效的方法展开研究、然后怎么分析、怎么得出结论都做了一个模范。跟着这本书走一遍彷佛置身于他的这个研究当中,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另外就是研究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可能简简单单就能的到最后的可靠的结论,这对于研究者来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学会坚持不懈。作者先后多次长时间深入塘村,了解、访谈、跟踪、记录塘村老人的行为活动,从一些小小的行为方式中细致的分析,探根索源。
五、自己想说的话
老人是这个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群体,但是乡村老人的行为方式因为资源的原因和城市老人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就拿我身边的老人来说吧,那些年纪稍微小点的或者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老人经常要在自家的地里耕种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或
者让自己孩子的家庭好一点,那些孩子外出打工的老人在耕种土地的时候还要负责带孙子等一系列活动;他们那些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干不动活的但是能够走得动步的就会想办法大家聚在一起通过打牌等方式消遣;那些上了年纪的什么都干不了的乡村老人他们每天就只能呆呆的坐在家门口守着自己的家,他们有些甚至看不懂电视,所以根本就没有打发时间的有效的方式,只能由天明等到天黑,再由天黑等到天明,直到死去。他们停止思考了吗?如果没有,他们又在想些什么?我们又能为这样的乡村老人做些什么?这些问题在我读完这本书后依然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城市老人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吗?他们又是怎样在适应社会变迁的同时创造社会文化更新的呢?
另外就是在对待老人的方式上,我不希望现在的人都怀着“经济人“的头脑来对待老人,老人也许不说什么,但是他们心中很在意,很在意子女对待他们的方式。也许在老年人心中,言语上的尊重可能比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吧。请善待家里的老人吧,想办法给他们想要的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需求,这是一个刚刚失去一个至亲老人的忠告,记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参考文献】
① 杨晋涛:《塘村老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 Hooyman ,Nancy R.& Kiyak H.Asuman:《社会老年学:多学科的视角》,周云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 P.塞尔比、M.谢特克主编:《老龄化的2000年——对社会的挑战》,新蔚、黄育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④ 潘光旦:《祖先与老人的地位》,载于《潘光旦选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⑤ 雷洁琼、杨善华、蔡文眉:《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⑥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⑦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迁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⑧ 石奕龙:《应用人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⑨ 谢剑:《理论与实践——当代应用人类学简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