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钢铁公司的征文
编辑:紫竹清香 识别码:15-798767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6 11:41: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钢铁公司的征文

钢铁公司的征文

父辈们说,58年的大跃进,党中央号召大炼钢铁,毛主席问常委干部说50年后的中国钢铁年产量会是多少?有人说翻倍,也有口气大的,说有可能要翻番到几倍。而2012年的中国钢铁年产量几乎接近全世界的一半,是58年的70倍。这是毛主席做梦也想不到的。单看我们淮钢的年产量就已经够大跃进了。

淮钢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壮美的史歌。我作为一名淮钢工人,一名钢铁工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历年来,淮钢人在建设淮钢的同时,也缔结了热爱淮钢、奉献淮钢的美丽情结。

淮钢的二十年,是激进发展的二十年,是华而实的二十年。我们淮钢发展的见证人。

之前,淮钢与我只是一个概念,是大人们口中常常提及的一个企业单位;之后,淮钢与我是一座山,一个依靠,也是我为之执着奋斗一生的美丽家园。

八十年代末的一个春天,因着土地待工的缘由,我有幸成为淮钢的一员,是淮钢给了我由农民到工人的身份的转换机会。我激情饱满投身淮钢建设大潮。不是不喜欢农民的身份,而是淮钢给了我更广阔的天地。铁的纪律,钢的意志锻炼了我,我很快由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生产线上的主力军。淮钢也在我的心版上烙下不可磨灭的美丽印迹。淮钢,一个洋溢着奋斗精神的企业;淮钢,一个充满着勃勃生机的企业;淮钢,一个蕴蓄着创新活力的企业。我骄傲,我是淮钢的一员。对于淮钢的发展,我们耳濡目染。

回顾淮钢历史,几经坎坷,几就辉煌。当年以百万元投入建设而成的“小作坊”,而今是一座钢花飞溅的现代化钢城。在淮安市区林立的工厂企业之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奔流的京杭大运河畔。雄伟的淮钢大桥横跨南北,像伸展的双臂,将新老两个厂区连成一体,实现了淮钢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使淮钢一跃成为江苏省冶金工业的一面旗帜,且走向世界。

无惧坎坷,力求发展。三次跨越的曲折历程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解放思想、实现飞跃发展的过程。70年代,淮阴市委出资100万元,上马13立方米的炼铁小高炉,建成淮钢的前身--清江钢铁厂。初建伊始,资产少,规模小,职工素质差,生产过程中,员工不是拉小车,就是掀大铁锹,是纯粹的、简单的、肩挑人抬式的、原始的劳动。之后十几年中,年年亏损,几度被政府勒令“下马”。直到1984年才开始扭亏,小有盈利,争取了生存发展的转机。全厂欢呼。1986年以何达平为首的领导班子走马上任时,总资产也就是2000多万,年利税也就是230余万。何达平一班人觉得垮掉一个厂太容易,而建成一个厂却太不容易,不能让钢铁厂在我们手上败下去,事在人为,要发展,就要能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一边说,一边干。何达平带领全厂干部职工,明确跨越式发展思想,走科技进步之路,凝心聚力,努力把钢铁厂搞上去。第一步通过原始资本积累,对现有装备进行配套完善;第二部跟国际接轨,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这个思路吹响了二次创业的进军号:“经过几年奋斗,改造一个老区,建设一个新区!”说时容易,做时难。单是老区改造,不惜举债千万,对电路,对陈旧设备进行扩容改造,齐全配套设施,促进降本增效,90年代初期,完成“改造一个老区”目标,1993年,淮钢创下历史最好效益。一跃成为省利税大户。然而淮钢的决策者,以何达平为首的淮钢领导班子们并不满足眼前的红火,高瞻远瞩,建设新厂区,实现新飞跃,借改革东风,买田置地,引进意大利达涅利公司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高功率电炉,随着现代化炼轧钢生产全线贯通,淮钢的命运彻底改变,跻身全国冶金50强行列;打造精特钢的第三次飞跃,把淮钢的发展推向新高潮。

从老区到新区,重组、联合,发展中的淮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一跃再跃。我所在的部门已由原来老区的原料车间发展成新区的烧结球团厂,由原来的土烧经过环烧,到今天的带烧实现了理想的二节跳,机械化的生产线,在科学化的管理中正连续不断地运行着,日产已千倍与土烧。

不难想象,见证你名的已不只是淮钢人,更有全中国人,全世界人。

晨风融融,春光烂漫。啊,淮钢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第二篇:钢铁公司工作总结

××集团创建于1957年,是一家有着52年发展历史的省属国有企业。五十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以钢铁为主业,房地产、贸易流通、环境保护、酒店餐饮、科研设计、高等职业教育、黄金开采冶炼等产业并举并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集团拥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38家,其中××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

近年来,××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集团公司“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总要求,着力解决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确保了企业的平稳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集团在2008年全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中排名第72位,已连续六年进入全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百强行列。

一、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情况

(一)积极推进品牌建设。××集团根据长三角区域市场特点,为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主导产品,提出了“扬长避短,合理定位,走双高产品之路”的方针,并成立了公司品牌建设推进小组,着力打造市场适应性好、竞争力强的产品体系。工作重心从生产普碳钢为主向生产优特钢为主转移,着重提高棒材、线材、带材、中型材四大系列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积极进军汽车用钢、工程机械用钢领域,大力开发齿轮钢、弹簧钢、管坯钢、优碳合金带钢、非调质钢、易切削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先后成功开发了hg20锯条用钢、12l14易切削钢和履带板型钢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十五”以来,钢铁主业累计开发新产品215个,2009年上半年优特钢比达网到81.28%。

二、体制创新情况

近年来,××集团坚持以资源整合为着力点,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以产权多元化为重点,不断推进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内生能力。

(一)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1994年10月,在省委省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钢铁集团公司正式组建,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1995年10月,以××冶金集团组建为契机,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根据产业相关性法则,实施主辅分离改制,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另一方面,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入手,积极改善法人治理结构,对全资及控股子公司进行结构调整或改制重组,逐步建立起适应多元产业发展的母子权属管理关系。1998年××集团通过对钢铁主业的优质资产进行包装,成立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使××集团主体实现了产权多元化。

(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集团从理顺母子公司管理关系出发,积极推进从“管企业”向“管资产”、从“搞活企业”向“搞活资产”、从“直线职能制”向“母子公司管理制”的转变。按照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加快现有非钢产业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相继成立××置业、××商贸和××旅业三大产业集团,对××工贸公司和国贸公司进行了整合,有效发挥了内部资源优势。

(三)大力推进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对于新设立的非钢产业子公司,突破纯国有的产权形态,积极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探索“国有-国有”、“国有-民营”、“国有-外资”等多种合作模式。另一方面,加快现有非钢产业子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采取管理层持股、技术入股、员工持股和企业交叉持股等手段,对部分非钢企业实行股权多元化和股份制改造,激发了其内在活力。

三、管理创新情况

管理是提升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多年来,××集团坚持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切实抓紧抓好,走出了一条符合××集团实际的管理创新路子。

(一)推进战略资源管理创新。面对钢铁企业高成本时代的来临,××集团高度重视战略资源管理创新,着力加强供应链管理。在上游资源拓展上,××集团确立了“确保供应、稳定质量、控制成本”的采购方针,积极开拓外部资源,资源战略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下游市场拓展上,××集团确立了“立足长三角、拓展国内外”的市场营销政策,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客户群。

(二)推进财务管理创新。加强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集中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成立集团公司结算中心,对所有二级单位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统筹调配各二级子公司资金使用、资金担保额度;重视资金安全管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对子公司严格实行“三个不准”,即“不准擅自对外投资,不准对外担保,不准对外拆借资金”,同时积极推进物资设备采购和工程招投标集中管理,有效防范了市场风险和资金风险,促进了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持续推进精细管理。大力推进以erp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搭建高度集成、信息共享和协调沟通的平台,为从严管理提供了重要手段。按照“向一切先进企业学习,学习一切企业的先进经验”的学习理念,全方位系统地开展学先进、对标挖潜活动,有效提高了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融合与消化能力。围绕生产经营专业管理目标,着力打造高效执行力体系,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有机的、互动的科学管理体系,确保××集团整体发展优势得以全方位实现。

(四)总结推广管理创新成果。在推进管理创新的同时,××集团也注重管理创新成果的创造、总结和推广工作。《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生态型钢铁企业建设》、《钢铁企业适度多元化发展战略体系的实施》分别获得第十一届和第十三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以科技型企业为目标的战略转型》荣获第十五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另有一大批管理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奖项。

四、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情况

多年来,××集团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收入分配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以资产经营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为核心,以“一体两翼”承包、劳动竞赛、争先创优等多种激励形式为补充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充分激发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适应钢铁主业和非钢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储备,××集团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改变原来单一的通过到高校招聘的引进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人才市场、专场招聘会等多种方式对外招聘各类人才,同时与相关高等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如与××财经学院签订毕业生录用协议;向××大学捐助200万元设立助学金,由××大学向集团公司输送人才;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公司定向培养人才等。目前,集团公司拥有博士11人、硕士315人、本科1834人、大专2507人。

(二)加强人才分线开发。积极推进员工素质工程建设,完善培训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人才和专技人才的培训。2008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85期,培训人数达18446人次,平均每年全员培训率达159%。同时,多管齐下开发和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005年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举办冶金工程硕士班,共有31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与××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专业强化班,并从中选拔优秀专技人才到国外进行系统培训,锻炼和培养人才。邀请武汉科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介绍新技术、新知识、新产品,拓宽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面,并选送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对口的专业深造。开展酒店和房地产高级经营管理培训班,为集团公司非钢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以重点产业、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为依托,有计划地培养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目前,××集团有5名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有11名对企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两名管理创新人才获得重奖,最近,集团公司以公司科协成立50周年为契机,重奖了10位优秀科技工作者,员工创业热情、创新激情高涨。

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点是高技能人才。

第三篇:钢铁公司工作总结

集团创建于1957年,是一家有着52年发展历史的省属国有企业。五十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以钢铁为主业,房地产、贸易流通、环境保护、酒店餐饮、科研设计、高等职业教育、黄金开采冶炼等产业并举并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集团拥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38家,其

中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

近年来,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集团公司“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总要求,着力解决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确保了企业的平稳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集团在全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中排名第72位,已连续六年进入全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百强行列。

一、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情况

(一)积极推进品牌建设。集团根据长三角区域市场特点,为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主导产品,提出了“扬长避短,合理定位,走双高产品之路”的方针,并成立了公司品牌建设推进小组,着力打造市场适应性好、竞争力强的产品体系。工作重心从生产普碳钢为主向生产优特钢为主转移,着重提高棒材、线材、带材、中型材四大系列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积极进军汽车用钢、工程机械用钢领域,大力开发齿轮钢、弹簧钢、管坯钢、优碳合金带钢、非调质钢、易切削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先后成功开发了hg20锯条用钢、12l14易切削钢和履带板型钢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十五”以来,钢铁主业累计开发新产品215个,上半年优特钢比达网到81.28%。其中,轻轨占全国产量的25%左右,优碳合结中小型圆钢、hg5、焊管钢带等10余个产品品种获国家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高强度冷镦钢产品和焊接材料分别成功用于“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宇宙飞船上;免退火8.8级紧固件用冷镦钢,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年来,集团“古剑”品牌产品远销海内外,并以其高质量、高品位深受广大客户青睐。在非钢产业品牌建设方面,集团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紫元公司马鞍山春晖家园荣获安徽省绿色生态家园称号,武汉银湖翡翠项目荣获中国领袖地产十大最佳人居环境典范楼盘称号,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厦门喜来登酒店依靠先进的管理和良好的经营业绩,荣登中国百佳酒店榜。遂昌金矿在抓好黄金主业生产经营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矿藏资源,大力发展矿山旅游,国家矿山公园成为国家4a级景区。工业设计院努力拓展工业、民用建筑设计市场,《云南省玉溪红山球团工程设计》荣获省建设工程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两所高职院校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工贸学院体教结合模式荣获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工业学院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立项评审。

(二)扎实推进工艺装备升级改造。集团按照“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主线,以建设精品作业线为目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改方针,花巨资推进工艺技术改造,相继淘汰了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耐火材料、金属制品、小型圆钢、小型型钢、5吨小电炉、铸造、冷拔无缝钢管等10条落后生产线,新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小型连轧、80吨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高速线材和合金钢棒材等生产线,有力地提升了工艺和环保装备水平。通过几年的消化和吸收,80吨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主体设备国产化率已达70%以上;小型轧钢公司高速连续轧制、无扭轧制、低温轧制网和高线公司高精度轧制都拥有了自己的专利,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轧制技术。冶炼系统、轧钢系统、焦化系统、动力系统等主体生产设备也进行了升级换代,对80余项重点污染源进行了治理和改造,极大地提高了工艺技术和环境保护装备水平。同时,环保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紫光环保着力抓好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运营和市场开发,已投运和在建污水处理规模达65万吨/日。紫鼎(紫恒)公司努力扩大特色产品产销规模,矿微粉二期工程顺利建成投产,履带板加工业务稳步扩大。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集团在注重自身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积极借助外脑和外部科研力量,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力度,努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近几年,集团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省地质矿产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广泛、互动的科研协作关系,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企业科技创新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集团分别与北京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联合办学,并针对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过程控制、稳定提高产品质量与附加值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内涵,提升“产学研”合作质量。目前,集团拥有钢液取样器、新型无铅焊料等62项专利技术,非钢产业研究院“省钎焊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得到批准,并获得2项国

家发明专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体制创新情况

近年来,集团坚持以资源整合为着力点,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以产权多元化为重点,不断推进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内生能力。

(一)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1994年10月,在省委省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钢铁集团公司正式组建,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1995年10月,以冶金集团组建为契机,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根据产业相关性法则,实施主辅分离改制,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另一方面,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入手,积极改善法人治理结构,对全资及控股子公司进行结构调整或改制重组,逐步建立起适应多元产业发展的母子权属管理关系。1998年集团通过对钢铁主业的优质资产进行包装,成立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使集团主体实现了产权多元化。

(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集团从理顺母子公司管理关系出发,积极推进从“管企业”向“管资产”、从“搞活企业”向“搞活资产”、从“直线职能制”向“母子公司管理制”的转变。按照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加快现有非钢产业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相继成立置业、商贸和旅业三大产业集团,对工贸公司和国贸公司进行了整合,有效发挥了内部资源优势。

(三)大力推进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对于新设立的非钢产业子公司,突破纯国有的产权形态,积极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探索“国有-国有”、“国有-民营”、“国有-外资”等多种合作模式。另一方面,加快现有非钢产业子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采取管理层持股、技术入股、员工持股和企业交叉持股等手段,对部分非钢企业实行股权多元化和股份制改造,激发了其内在活力。

三、管理创新情况

管理是提升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多年来,集团坚持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切实抓紧抓好,走出了一条符合集团实际的管理创新路子。

(一)推进战略资源管理创新。面对钢铁企业高成本时代的来临,集团高度重视战略资源管理创新,着力加强供应链管理。在上游资源拓展上,集团确立了“确保供应、稳定质量、控制成本”的采购方针,积极开拓外部资源,资源战略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下游市场拓展上,集团确立了“立足长三角、拓展国内外”的市场营销政策,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客户群。

(二)推进财务管理创新。加强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集中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成立集团公司结算中心,对所有二级单位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统筹调配各二级子公司资金使用、资金担保额度;重视资金安全管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对子公司严格实行“三个不准”,即“不准擅自对外投资,不准对外担保,不准对外拆借资金”,同时积极推进物资设备采购和工程招投标集中管理,有效防范了市场风险和资金风险,促进了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持续推进精细管理。大力推进以erp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搭建高度集成、信息共享和协调沟通的平台,为从严管理提供了重要手段。按照“向一切先进企业学习,学习一切企业的先进经验”的学习理念,全方位系统地开展学先进、对标挖潜活动,有效提高了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融合与消化能力。围绕生产经营专业管理目标,着力打造高效执行力体系,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有机的、互动的科学管理体系,确保集团整体发展优势得以全方位实现。

(四)总结推广管理创新成果。在推进管理创新的同时,集团也注重管理创新成果的创造、总结和推广工作。《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生态型钢铁企业建设》、《钢铁企业适度多元化发展战略体系的实施》分别获得第十一届和第十三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以科技型企业为目标的战略转型》荣获第十五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另有一大批管理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奖项。

四、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情况

多年来,集团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收入分配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以资产经营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为核心,以“一体两翼”承包、劳动竞赛、争先创优等多种激励形式为补充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充分激发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适应钢铁主业和非钢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储备,集团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改变原来单一的通过到高校招聘的引进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人才市场、专场招聘会等多种方式对外招聘各类人才,同时与相关高等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如与财经学院签订毕业生录用协议;向大学捐助200万元设立助学金,由大学向集团公司输送人才;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公司定向培养人才等。目前,集团公司拥有博士11人、硕士315人、本科1834人、大专2507人。

(二)加强人才分线开发。积极推进员工素质工程建设,完善培训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人才和专技人才的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85期,培训人数达18446人次,平均每年全员培训率达159%。同时,多管齐下开发和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举办冶金工程硕士班,共有31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与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专业强化班,并从中选拔优秀专技人才到国外进行系统培训,锻炼和培养人才。邀请武汉科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介绍新技术、新知识、新产品,拓宽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面,并选送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对口的专业深造。开展酒店和房地产高级经营管理培训班,为集团公司非钢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以重点产业、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为依托,有计划地培养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目前,集团有5名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有11名对企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两名管理创新人才获得重奖,最近,集团公司以公司科协成立50周年为契机,重奖了10位优秀科技工作者,员工创业热情、创新激情高涨。

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点是高技能人才。这些年,集团加大技能培训及技能鉴定力度,员工职业资格总持证率由的16.8%上升到93%,高技能人才总量已达到1474余人,其中技师202人、高级技师15人。同时坚持高技能人才的选拔要突出“高技能”特点,有3名特殊技能人才被破格评定为技师。这些高技能人才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新氛围,集团先后出台了《钢铁集团公司人才奖励基金管理办法》、《调整和完善新产品开发项目考核激励办法》、《钢铁集团公司技术专家、技术主管职务聘任管理办法》和《钢铁集团公司杰出贡献人才评选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鼓励创新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员工自主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人事安排上,对中层管理人员实行公开竞聘和组织推荐考察相结合;对科级管理人员实行公开竞聘上岗;对一般管理、专技岗位实行双向选择,在干部任用方面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使一大批人才走上领导和专业管理岗位。在绩效考核上,坚持业绩与收入分配挂钩的原则,建立贡献决定收入的分配机制,对业绩考核优秀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或晋升岗位工资。在人才奖励基金设立上,重点奖励在改进生产工艺、改良技术装备、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的各类人才,奖励金额达到331.6万元,共有975人获奖。

(四)建立留人工作机制。近年来,集团把“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作为各级党委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列入党群工作考核,取得了较好成效,每年人才流出率基本稳定在1.5%左右的较低水平。在感情留人上,大学生“入厂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学习集团的企业精神,融入集团的企业文化,主动关心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使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在事业留人上,让专技人员独立或联合承包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项目,鼓励各类人才在市场拓展、节约成本、提合理化建议、技术比武、导师带徒、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对作出成绩的人员及时给予荣誉和奖励,使优秀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在待遇留人上,随着企业的持续较快发展,员工收入水平也不断增长。,钢铁主业人均年收入为53989元(含公积金6662元和交通补贴2141元),比的19824元(含公积金960元)翻了一番多;离休和退休人员的各项生活补贴分别从的6055元和722元提高到的11021元和2517元。当前,公司广大员工安居乐业,企业内部稳定有序,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协调,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五、企业文化建设情况

优秀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根据企业实际,紧扣发展主题,立足创新,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从而以先进文化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健全组织体系,加强文化策划。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是关键。在集团层面上,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由公司党政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副主任,负责文化建设的决策、规划、部署和指导;下设文化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制定企业文化工作计划,全面落实本单位的文化建设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两级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制定《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和《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暂行条例》等管理规定,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提炼出“以钢铁意志做人、建业、报国”的企业精神,“是钢铁就要成脊梁”的企业价值观,“创造财富、贡献社会、造福员工”的企业宗旨,“诚信、双赢”的企业道德,“托起就是托起我们自己的未来”的企业格言等,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这些都为集团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规范运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继承文化精髓,注重文化融合。“以钢铁意志做人、建业、报国”的企业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其精髓之一就是艰苦创业的精神。从1957年建厂至今,集团凭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激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根本转变。无论是在初创阶段、成长阶段还是快速发展阶段,都始终保持了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其精髓之二就是锐意进取的精神。这些年,集团根据生存发展环境变化情况,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钢铁主导、适度多元、创新应变、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毫不动摇地做精做强钢铁主业,毫不动摇地做实做强非钢产业,实现了钢与非钢两翼齐飞。其精髓之三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多年来,集团始终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坚持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注重管理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现代企业管理,不再是制度与管理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管理与文化的高度融合。多年来,集团坚持把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紧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不断赋予企业管理新的文化内涵,有效推进了管理的制度化和标准化。大力推广“5s”管理模式、“三工”评价模式和“零距离”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培育执行文化,提高执行能力”教育活动,使管理制度具有了人性化的特征;不断探索管理文化的实现途径,坚持把文化建设与班组建设、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争先创新”活动,自觉践行“尽心尽职,守法守信,勤学勤为,创效创新”的行为规范,按照“厂房内外一个样,大街小巷一个样,标本一个样”的要求,投入巨资进行环境综合治理,隆重向社会推出“绿色工业游”,建成了厂史陈列馆和员工健身中心,不断改善员工的物质生活水平,真正做到“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

第四篇:钢铁公司工作总结

集团创建于1957年,是一家有着52年发展历史的省属国有企业。五十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以钢铁为主业,房地产、贸易流通、环境保护、酒店餐饮、科研设计、高等职业教育、黄金开采冶炼等产业并举并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集团拥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38家,其中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近年来,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集团公司“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总要求,着力解决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确保了企业的平稳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集团在全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中排名第72位,已连续六年进入全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百强行列。

一、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情况

(一)积极推进品牌建设。集团根据长三角区域市场特点,为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主导产品,提出了“扬长避短,合理定位,走双高产品之路”的方针,并成立了公司品牌建设推进小组,着力打造市场适应性好、竞争力强的产品体系。工作重心从生产普碳钢为主向生产优特钢为主转移,着重提高棒材、线材、带材、中型材四大系列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积极进军汽车用钢、工程机械用钢领域,大力开发齿轮钢、弹簧钢、管坯钢、优碳合金带钢、非调质钢、易切削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先后成功开发了hg20锯条用钢、12l14易切削钢和履带板型钢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十五”以来,钢铁主业累计开发新产品215个,上半年优特钢比达网到81.28%。其中,轻轨占全国产量的25%左右,优碳合结中小型圆钢、hg5、焊管钢带等10余个产品品种获国家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高强度冷镦钢产品和焊接材料分别成功用于“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宇宙飞船上;免退火8.8级紧固件用冷镦钢,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年来,集团“古剑”品牌产品远销海内外,并以其高质量、高品位深受广大客户青睐。在非钢产业品牌建设方面,集团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紫元公司马鞍山春晖家园荣获安徽省绿色生态家园称号,武汉银湖翡翠项目荣获中国领袖地产十大最佳人居环境典范楼盘称号,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厦门喜来登酒店依靠先进的管理和良好的经营业绩,荣登中国百佳酒店榜。遂昌金矿在抓好黄金主业生产经营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矿藏资源,大力发展矿山旅游,国家矿山公园成为国家4a级景区。工业设计院努力拓展工业、民用建筑设计市场,《云南省玉溪红山球团工程设计》荣获省建设工程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两所高职院校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工贸学院体教结合模式荣获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工业学院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立项评审。

(二)扎实推进工艺装备升级改造。集团按照“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主线,以建设精品作业线为目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改方针,花巨资推进工艺技术改造,相继淘汰了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耐火材料、金属制品、小型圆钢、小型型钢、5吨小电炉、铸造、冷拔无缝钢管等10条落后生产线,新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小型连轧、80吨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高速线材和合金钢棒材等生产线,有力地提升了工艺和环保装备水平。通过几年的消化和吸收,80吨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主体设备国产化率已达70%以上;小型轧钢公司高速连续轧制、无扭轧制、低温轧制网和高线公司高精度轧制都拥有了自己的专利,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轧制技术。冶炼系统、轧钢系统、焦化系统、动力系统等主体生产设备也进行了升级换代,对80余项重点污染源进行了治理和改造,极大地提高了工艺技术和环境保护装备水平。同时,环保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紫光环保着力抓好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运营和市场开发,已投运和在建污水处理规模达65万吨/日。紫鼎(紫恒)公司努力扩大特色产品产销规模,矿微粉二期工程顺利建成投产,履带板加工业务稳步扩大。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集团在注重自身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积极借助外脑和外部科研力量,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力度,努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近几年,集团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省地质矿产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广泛、互动的科研协作关系,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企业科技创新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集团分别与北京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联合办学,并针对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过程控制、稳定提高产品质量与附加值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内涵,提升“产学研”合作质量。

第五篇:钢铁公司要点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公司二次党代会精神,开启公司精品发展战略新篇章,开创科学和谐发展新局面的关键之年,是公司站在新起点推进新跨越、在激烈竞争中寻求新发展,全面实施“一三五”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年。

从总体上看,我国实施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重要特点的宏观调控政策,钢铁行业将面临严峻挑战;省委落实“以工业强省为主导”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工作取向,以及集团公司首届三次职代会提出的“把握一个机遇、加快四个转变、实现三个突破”的工作思路。公司党委决定广泛深入开展以“精品战略开新局、和谐文明谱新篇”为主题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教育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鼓舞干劲,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指导思想、目的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九届四次全委会、集团公司首届三次职代会和公司二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精品发展、和谐发展理念,以落实公司二届一次职代会精神和2007年党委工作要点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精品战略开新局、和谐文明谱新篇”为主题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正视困难、创新工作、落实措施、顽强拼搏,激发和凝聚各方力量,确保圆满完成公司2008年各项任务目标。

二、教育内容

1.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九届四次全委会、(集团)公司首届三次职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增强加快发展、精品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意识,推进公司跨越发展。

2.认真学习公司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刻理解公司“一三五”发展战略目标和公司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制定的发展思路,引导职工深刻认识公司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着力引导职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增强加快发展、精品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实现公司新跨越。

3.组织学习公司二届一次职代会行政工作报告、《2008年形势任务教育宣讲提纲》、《攀钢日报》及《攀成钢报》系列评论员文章。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完成今年目标任务的不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深刻认识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对公司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公司今年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精品意识、成本意识、改革意识和和谐意识。

4.认真学习和践行公司的文化理念,着力引导全体职工积极应对严峻形势,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企业精神和“制造精品、创造未来”的企业宗旨,牢固树立精品发展、精细管理、精心操作意识,以一流的工作质量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

三、主要工作

1.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公司舆论宣传报道要强化危机教育,树立忧患意识。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公司党委宣传部编写的《2008年形势任务教育宣讲提纲》,客观讲形势,重点讲责任,关键讲措施。动员全体职工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迎难而上,再创佳绩。

(2)编发主题言论。以公司职代会报告精神为基础,组织《攀成钢报》撰写、刊发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分析公司2008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008年目标任务的重点、难点;回顾公司取得的巨大成绩,展示公司的竞争优势;阐释公司科学发展、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创新党建的措施等,引导干部职工找准加快发展、和谐文明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制定和落实确保目标完成的措施办法。

开辟“学习贯彻职代会精神,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厂部长访谈”等栏目。公司电视台要同步摘要播发。

(3)强化动态宣传及典型报道。对2007年在生产经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单位进行报道;对2008年起步工作做得好、公司职代会精神贯彻好、形势任务教育抓得好的单位进行宣传报道;对精细管理、创新工作、对标挖潜、降本增效突出的单位、班组、个人进行深度报道。开设专栏、专题,生动深入地报道2007受公司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代表事迹。

2.抓好专题宣讲报告会

(1)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公司两级中心组成员,宣讲国家及行业经济政策,增强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精品发展的能力和自觉性。

(2)组织好公司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分赴二级单位,结合公司二次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宣讲2008年公司生产经营形势与任务。

3.层层开展“精品战略开新局、和谐文明谱新篇”大讨论。

(1)层层分解任务、逐项落实措施。总体上要围绕“剖析完成目标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明确完成目标任务重点和难点、找准工作差距和不足、增添确保目标的措施办法”这一思路来进行。关键是找差距、重点是定措施。引导职工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务实创新、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确保目标实现。

(2)强化讨论指导。要开展公司、二级单位、工段(科)、班组等多个层面,以及工会、共青团、科协等多方面的讨论。党委宣传部要加强总体协调督导,有关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强讨论活动的实效性。

(3)丰富讨论活动。在开展大讨论期间,要开展相应活动,丰富讨论内容,活跃讨论氛围,增强讨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召开形势任务教育工作交流会及创新工作论坛。

公司在二季度将组织形势任务教育经验交流会暨创新工作论坛,对前一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并选择工作有创意且富有成效的部分单位作交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形势任务教育引向深入,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钢铁公司要点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teniu.cc范文网[CHAZIDIAN.COM]

钢铁公司的征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