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关于儿女的孝道
编辑:落梅无痕 识别码:15-1131732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8 23:59: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儿女的孝道

《关于儿女、孝道的书信和故事》

印光法师

一、孝心就是菩提心

你父亲在临终时神识清爽,念佛而逝,这种情形可以往生西方。然而不管已经生西方,还是未生西方,做为儿女的,固然要常常为父母礼拜持诵,追荐回向。以期望没有往生就能往生;已经往生则能增长往生的品位。还有,为亡故的父母念佛礼诵求往生,不仅只有益于亡人,实际上大有利益活着的人。因为以孝心来礼拜念诵,比起专门为自己礼拜念诵,功德更大,因为孝心就是菩提心的缘故。

你父亲过去世修积了非常多的功德,所以今生向善好义,深信佛法,修持净业。至于他一生之中有很多危险的病症,这是他过去世的罪业,由于好善信佛,从而转后报重报,为现生轻报而了结。你既然想要继承你父亲的志向,又想你父母共同都能高登莲池、上品往生,这个愿心令人赞叹。在此为你取法名叫做“慧昌”,意思是以智慧承继先人的志向,必定能弘传净土法门,使之昌盛,并能以此昌盛子孙后代啊!

凡是皈依佛法的人,对于伦理纲常的道德,必须格外认真落实,竭尽情谊、竭尽本分,这样才能够说是真正的佛弟子。倘若对于伦理纲常有所缺欠,就很难感动教化身边的人。你现在父母都已经过逝,而对于兄弟、姐妹、妻子、儿女亲情的职责和本份上,尤其必须要注重。现今的世道乱到了极点,其中的源由都是因为世间做父母的人,不懂得教育子女的道法。不知道用道德仁义、因果报应来教育儿女。只是用溺爱和骄生惯养,机巧欺诈来教导子女。所以把原本天性善良的孩子,培养成为狂妄之人;天生顽劣的孩子,娇惯成为愚钝顽固之人,以至于做出越礼、犯份的事,时有发生。

假使做父母的人,各自恪尽他们教育子女的大道,那么世道何至于到了这种地步。从前的儿女教不好,还没什么大要紧,不过只是不孝顺,不成器而已。而现今的子女如果教不好,那么这个祸害实在就不堪设想了。因为今天杀人的武器无奇不有,越来越精妙。这些话,应该对所有的有缘人去说。

所说的学佛必须要读的书,你职务在身,没有很多的闲暇,只能够先从《文钞》、《嘉言录》看起。而《净土三经》、《往生论注》、《彻悟禅师语录》、《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净土指归集》、《龙舒净土文》,也应该详细阅读。其余的像禅宗,教理的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以及密宗,暂且放在一边,因为没有精力、时间看这些。修学净业,不先把净土法门研究明白,就如同想要回家,却不认识道路一般。通达其它的宗派,虽然也能回家,然而太过于迂回和遥远,如果和净土法门比起来,实在有如天渊之别。请慧心思察。

二、不孝之人必生忤逆之子

前几天收到你写来的书信,详情都清楚了。你已经娶妻,应当常常惦念着要如何使得父母欢心。夫妻要互相恭敬,不能因为小的嫌隙,或者造成夫妻不和,来伤父母的心。《中庸》说:“夫妻恩爱,如同琴瑟协奏;兄弟常常相会,手足情深。家庭幸福如意,妻儿安乐和美。”孔子说:“父母怎能不感到欣慰呢?”是说夫妻兄弟能够和睦相处,那么父母的心里就舒畅了。你现在在家庭里的身份是儿子,不久又要做父亲。如果不能自己实行孝顺伦常之道,必定会生出忤逆不孝的儿女。比如下雨天屋檐下的滴水,点点滴滴都是照着样子落下来的。印光老了,不能常常开示你。你肯努力恪尽为人子的伦常道,那么便可以进入圣贤的境地,将来往生西方,这就是你所得到最大的佛法的功德利益。

你的妻子法名叫做“法益”,肯依照上面的开示而努力实行,自然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麻疯病是不容易医治的痼疾。去年由于庞性存放赈期间,得到一个方子,而为之提倡。现在给你寄去这个药方,(就是《初机先导》一书的后面,所记载的治大麻疯病方。)以期望能够普遍传布。如果贵地有这个病,不妨大家提倡,照方子熬药膏救人。

你在银行工作,要在工作之中小心谨慎。不要学说大话,不认真用心于小事。要知道这种毛病习气,本是败子的习气。因为还未做大事,就忽略小事。认为自己是大才,何必拘谨于这些小的方面。要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下流种子。凡是做大事的人,对于小事情绝不肯疏忽,凡是轻慢小事的人,绝对不能担任大事。为什么知晓呢?因为君子不超越本份做事情。你在做小事的情况下,不肯尽职尽份,认为我哪里要把心思花在这上面,等到一旦做大事的时候,就会生起骄奢淫逸之心来。这是因为根部还未能扎稳,怎么能使枝干花叶欣欣向荣呢?比如一个人,小有才华,也小有修持,他心中就觉得我很高明,很有修持。因为这个贡高我慢之心,招感起过去世曾受到他伤害的怨家对头,显现出身相,进入他的心窍之中。最终会使得他才不成才,修不成修。假使这个人谦恭孝顺,由于这个修持的功德,就能消灭过去世的罪业,增长善根。将来临终的时候往生西方,获得超凡入圣的真实利益。比之于由于贡高我慢贻误自己的人,其利害得失,何止天渊的悬殊。这个事你固然知道,因此把它做为你前途的鉴戒。

三、教育儿女最重要

有一位居士,经常请经书送给别人。印光大师对他说:「你有这份心很好,因为请佛书送给别人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一件比请佛书送人还重要。」

这位居士听了,用很疑惑、好奇的眼光看著大师。大师加强语气继续说:

「你要教育儿女!因为把儿女教育好,功德比请经书送入还要殊胜。现在这个世界,世道不好,人心险恶,都是因为大家没有好好教育儿女所产生的结果。有些人的儿女资质本来很好,却被父母教坏了,说起来很令人心痛。所以你要把教育儿女看得很重要,不要学别人那个样子。」

第二篇:儿女孝道父母安

百善孝为先,子孝父母安。万恶淫为首,死了尸不全。慈善、孝道,瞻仰自己的父母,包括养父养母,是天经地义的,尽量多陪伴父母,让父母安度晚年,家和万事兴,国泰民自安,孝是一切行为中应该最先做到的。

邪淫恶念,邪淫是罪恶的开始,邪淫之徒死无葬身之地,狗都不吃。你看现在,那么多的贪官污吏,案发之前,耀武扬威,一个个用贪污的脏钱,养三包四,最后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

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故事数不胜数。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车,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担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古人对父母尽孝,养育父母的事例太多,太感人,今天,许多人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与父母反目为仇,特别是房地产闹腾的,父子分离,母子分离,兄弟姐妹你死我活,这些畜生不配做人,早晚会有报应的。

第三篇:孝道是什么

孝道是什么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孝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准则。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对于父母的态度。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多人以为是说最大的不孝顺就是没能为家族续上香火,传宗接代。但事实是什么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么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本来的意思是这样的:不孝的表现有很多,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娶妻子的时候没有告诉父母,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古时候常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要一切听从的父母的安排,舜结婚没有禀告父母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也就是“不孝”。古文中的“三”并不是指的有三件事,而是表示一个虚数,形容很多。“无”的意思是:“没有尽到……的责任”。没有尽到作为后代的责任,这叫无后。那为什么现在人们都会把“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后代呢?在汉代人赵岐所著的《十三经注疏》中,赵岐说:“于礼有不孝者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是说古代有三大不孝:01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就是说要顺从、唯唯诺诺,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而到了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反思,对于这种情况,孟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这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即不孝。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进步,因为父母也是人,父母也会犯错,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由于父母们有时候未必有机会接触到社会上的新鲜知识,比较容易上当受骗。这时候就需要子女帮助父母们多多学习,多多提高。0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放到现代就是说,父母年迈,家庭比较贫困的情况下,做子女的如果不好好工作,让父母过上不愁吃穿的生活,这也是一种不孝。因为父母在年轻的时候也一定付出了很多辛苦,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能健康成长,衣食无忧。0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这里就是赵岐就把孟子的意思给曲解了,很明显,赵岐的意思是没有后代则是对长辈的不尊重、不孝顺。而且照赵岐的看法,“无后”排在前两种不孝的后面,也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了。不过,虽然赵岐与孟子的话有分歧,但是弘扬孝道精神,在现代也是有必要的。我们应注重的是如何尽好孝道,而不必过分纠结个别字词。

第四篇:孝道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这在当今社会已然是很难实现的。我们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不得不离开养育自己的父母,在外地打拼,和父母的距离远了,对父母的关照也只是停留在电话里的几句话,QQ上的几句留言上。每每想到自己对父母的疏忽,总是很内疚却又告诉自己等过几年情况好了再好好孝顺他们,于是又心安理得起来。

国庆回家的时候,父亲去接我,看到他的一刹那,我竟不敢直视他的眼睛,五十不到的人头发却白了大半,眼里布满血丝,我心如刀割恨自己对父母说得很多做得太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想把这样的遗憾留给自己,其实父母需要的并不多,只是多一些陪伴,多一些关心的言语,常回家看看,闲暇时带他们去旅旅游,散散步,放松一下身心我想这就够了。

东钱湖小普陀作为传承和发扬华夏孝道的典范之地,也是我们带着父母放松身心,表达孝道的好去处,没事的时候带他们去小普陀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拜拜佛,诵诵经,延年益寿

第五篇:孝道

从古代文学中提炼当代孝道的真正含义

说到古文,人们常常会产生“之、乎、者、也”的联想,而在深读这些之乎者也之后,又有多少人从中收获自己的理解,并加以运用呢?国学大师翟鸿燊说过这样一句话:“精通的目的在于运用!”我从中的许多启发,虽不能精通各类古典文学,但对于个别经典的词句、段落有自己的理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繁华的社会,工作、学习、交流处处充斥着自己主观意识的真实表达,而很多时候我们忘了该有的礼貌、谦和以及尊重,让生活产生误会,出现分歧,追根溯源我们缺失了传统孝道的普及。我曾略读几篇古典著作的词句,其中对孝义的表达字字诛心,让我不断感悟、体会:

何为孝?

善事父母为孝 —— 《尔雅》

自爱利亲谓之孝 —— 《新书》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 《论语》

《礼记》曾经这样描述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追本溯源起来,源头都是一个“孝”字。《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 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善孝为先 ”,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道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为何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 《孔子家语》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是儒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内容。比“学文”更加重要的是“孝”与“弟”,即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顺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的教育也都由孝顺父母生发开来。所以,人要孝顺父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反之,对与那些不懂得关爱父母,孝敬长辈的的人跟“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孝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更应该是一种习惯。

如何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中国真正的古训,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儿女要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然而,如何尽孝也是长久以来孝道文化里探寻的方向,人应忠孝,而非愚孝。受父母之所养,尽儿女之所孝,孝是一个长久地过程,反映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问候、关怀、悉心照料,或是微笑,悦其心者为孝。行孝的方式很多:创造良好的氛围,保持良好的环境,不经意间也许我们带给身边的人意想不到的舒心、畅快,这何尝不 是一种孝?孝是一种坚持,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传承的责任。

孝的表达方式很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社会的大家庭里,檫肩而过的我们即使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工作、生活中的一句问候,一次关怀,或是一个微笑,都在不时传递着对孝道的尊重,于兄长、于长辈,在我们工作交流、生活娱乐中的每一悦心的瞬间都是对孝道最完美的诠释。

“入则孝,出则悌”,这是种道德的修养,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提升集体凝聚力最好的补充。把握住属于自己孝道操守:与人平和,与事三思!

关于儿女的孝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