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说文解字注》述论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5-996108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4 17:29: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说文解字注》述论

阳名强

(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摘 要:向来治文字学者必治《说文》,而治《说文》者,则离不开对《段注》的研究。《段注》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后人对它的研究几与《说文》分庭抗礼。而其中对《段注》一书进行总的述论是其研究的首要任务,也是完成对《段注》研究的一基础性工作。关键词:《说文解字注》;校勘;阐明;贯通;系联;推阐

中图分类号:H0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_)08-0192-04 清代“说文学”成就大者有4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桂馥《说文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四大家之中,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恻重于声,其中尤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成就最大(以下称《段注》)。《段注》形、音、义三者并重,以文字学而兼音韵、训诂之学。它不仅堪称“说文学”之经典,亦可称为音韵学、训诂学之要着,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巨著。

《段注》凡30卷。据段玉裁之所以注《说文》,他在“庶有达者理而董之”下自述,是因为“向来治《说文解字》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不得许氏要领。”[1]为了注解《说文》,段玉裁于乾隆四十一年开始编撰长篇《说文解字读》(540卷),至乾隆五十九年告成,历时19载。段氏继而以《说文解字读》为基础,加工精炼,又历时13载,于嘉庆十二终于完成伟大之作《说文解字注》。

《段注》代表乾嘉学派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其书一问世,在学术界很快赢得崇高声誉,被公认为解释《说文》的权威性著作。王念孙《段注·王序》云:“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经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无此作矣。”[2]以上单从王氏对段书的评价,可知《段注》在当今学术界的影响和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一、进一步校勘《说文》,恢复《说文》的本来面目 《说文》传世后,屡经改易,特别是唐代李阳冰窜改,颇失其真,后虽经二徐等人整理校订,许氏原书亦不复原貌。段氏运用考据学、校勘学的方法,对《说文》作了大量增删改订,其中多有发明,有其独特的见解,这是段氏注《说文》的主要成就,同时也是评定段氏对《说文》功过的关键。据余行达《说文段注研究》一书统计,《段注》中总共“改篆九十文,増篆二十四文,删篆二十一文”[3]。周祖谟《问学集》中《论段氏说文解字注》一文统计段氏对《说文》的校订为“改篆文九十二,删篆文十九,増篆二十二”[4]。蒋冀骋在《<说文段注>改篆简论》一文中统计段氏对《说文》的校订为“改篆一百一十八,增篆二十四,删篆二十一”[5]。如今传大徐本《说文》“上”字作“丄”,段注:“古文作二,故帝下、旁下、示下皆云丄,各本误以为丄为古文,则不得不改篆文之上为上,而用上为部首,使下文从二之字皆无所统,示次于二之恉亦晦矣。今正丄为

二、上为丄,观者勿疑怪可也。”[6]此为段氏改篆之例。把古文“丄”改作“二”,所列古文形体正与甲骨文、金文写法暗合。删篆上,如今传二徐本“榣”篆下有“樛、朻”二篆,《说文》:“榣,树动也,从木 声。朻,高木下曲也,从木丩,丩亦声。”在“朻”下段注云:“此《韵会》所据小徐本也。今二徐本皆分‘樛’‘朻’为二篆,‘樛’训‘下曲’,‘朻’训‘高木’,乃张次立以铉改锴而然,《尔雅》作‘朻’,《毛传》曰:‘木下曲曰樛。’下曲即下句也。‘樛’即‘朻’也,一字而形声不同。许则从丩声者,容许《毛诗》当日亦作‘朻’也。《玉篇》分引《诗》、《尔雅》,而云二同,甚为明皙。丩者,相纠缭也。凡高木下句,垂枝必相纠缭,故曰从木、丩,丩亦声。”段删“樛”篆,改“朻”篆之训为“高木下曲也。从木、丩,丩亦声。”[7]增篆上,如二徐本均无“第”篆,段则于竹部最末补入“第”篆,训为:“次也。从竹弟。”注云:“此见《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引《说文》,其在第部抑竹部今不可知,要孔冲远所据有此篆无疑。俗省弟作第耳。”[8] 另外段书在改补《说文》说解上,段氏亦作了大量的工作。如今大徐本有云“唬,啼声也。”段注:“锴本不误,铉本改为‘啼声’,误甚。自‘吠’篆以下,皆言鸟兽矣。《通俗文》曰:‘虎声谓之哮。’唬当读呼去声,亦读如罅字。从虎口,虎亦声。”[9]《说文·矢部》:“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从矢豆声。”[10]段注:“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从矢。按此上当补‘不长也’三字乃合。‘有所长短,以矢为正’说‘从矢’之意也。”[11]等等。

段注对篆文的改易历来被人所垢病,于是段氏被戴上了“鲁莽”的帽子,徐承庆甚至斥之为“破坏形体”。段氏之病在于有时自信过度,流于武断。说他“武断”,可能是段氏好谈本字本义而改动说解而引起的。如许慎析“末”字为“从木,一在其上”,段氏改篆文作“从木从丄”。然按六书分析,我们知“末”为指事字,不是会意字,此段氏之改未免武断。段氏由于未曾见甲文、金文等古老文字,故在刊正篆文上就有时失之鲁莽。但一一审之,除了那些由于受时代学术水平的局限而造成的失误外,其他大多是精准的。他没有见过甲文、金文,但有些校订竟与古文字暗合,这不能不令人叹服。可以说段氏之功大于过,其成就是主要的。

二、阐明《说文》义例

前人编撰字书,未能像今人那样说明字书义例,以便使用者循其义例去查考有关内容。而许慎著《说文》,书中暗含许多义例,然许氏对自己所著之书没有做过细致说明,书中只是简略地说到其体例。如《说文·前叙》曰:“今叙篆文,合以古籀。”[12]《说文·后叙》曰:“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13]正因为许慎说的很简括,后来学者在这方面多有发现,其中尤以段氏对《说文》中的义例,融会贯通,详于注中而多有发明。如《段注》“欲”下曰:“《说文》经后人妄窜,盖不可数计,独其义例精密,迄今将两千年,犹可推寻,以复其旧。”[14]段氏阐明《说文》义例,为王筠所推重。王筠《说文句读·序》曰:“苟非段玉裁力辟榛芜,与许君一相心印,天下安知所谓《说文》哉!”诚如段书“一”部末:“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颜氏家训》所谓“隐括有条例”也。“上”部“上”:“凡《说文》一书,以小篆为质,必先举小篆,后言古文作某。此独先举古文,后言古文作某,变例也。以其属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故出变例而别白言之。”[15]《说文释例·自序》曰:“段书体大思精,所为通例,前人所未知。”[16]前人说解《说文》,多是从六书而论,而对隐含于全书之例极少涉猎,因而未能很好理解许书大例。段氏亦云:“自有说文以来,世世不废,而不融会其全书者,仅同耳食,强为注解者,往往眯目而道白黑。”[17]段氏之发明义例,也影响到近代的学者。如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曰:“段氏之注,于许书条例多所发明。读段书者玩索求之,其例自见,至有益于文字学。惟其散见于全书内,读者每忽略。”[18] 通观段书,段氏对《说文》义例的阐发是先从部首开始的,再依次发明其它。正如段氏在“一部末”下所说“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先通过形旁的关系来进行部首排列,然后在形旁相近的基础上,对每部中字的排列则依“以义之相引为次”,通过意义的关系来进行排列。同时在说解方式上,段氏于“一”部下曾云:凡篆一字,先训其义,次释其形,再次释其音,合三者以完成一篆。

三、以《说文》贯通群书,据群书训诂解释许说

许慎博学多闻,他写《说文》就贯通了群书,尤其是经部方面的书,常常引用来说明文字的形体、意义、读音。如许慎《说文·叙》曰:“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19]作为古文学派经学大师的许慎讲解文字是非常重视经学的贯通,这固然是受当时小学依附于经学地位的影响。许书训释大都根据经籍训诂而来,要疏证许说,必须对古书有根柢。诚如《说文叙·段注》中“犹复深惟五经之妙”下所云:“六经者,古古相传之说也。”[20]“六艺群书之诂”下云:“六艺足以摄群书,必兼言群书者,容有不见六艺而见群书者也。”[21]章太炎《国故论衡·小学说略》云:“段氏为《说文注》,与桂馥、王筠并列,量其殊胜,固非二家所逮。何者?凡治小学,非专辨章形体,要于推寻故言,得其经脉,不明音韵,不知一字数义所由生。此段氏独以为桀。”[22]以上可知,段氏注《说文》所引用的材料极为广泛,采用的方法是授引经传子史,融会贯通全书,以许解许,以字考经,以经考字的双重手段来贯通全书。段书的贡献除了贯通群书,还以《说文》校释群书。如余行达先生曰:“学术界只知王念孙《读书杂志》、卢文弨《群书拾补》等的嘉惠士林,其实段书所校释的群书,比王、卢的范围更广泛,又得到学术界的普遍采用。如段书在‘潧’篆下说陆德明《释文·诗·郑风》‘泛’是‘汍’之误字,阮元《释文校勘记》、卢文弨《释文考正》、陈奂《诗毛传疏》、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李富孙《诗经异文释》、陈乔纵《鲁诗遗说考》及《诗经四家异文考》、法伟堂《释文校语録》、本师赵少咸《经典诗文集说附笺》等,并采用无异辞。”[23]余氏所言极是,段书中对群书的校释较多,详于注中。如段氏于“谇”下注云:“今《国语》《毛诗》《尔雅》及他书‘谇’皆讹‘讯’,皆由转写形近而误。”[24]“楫”下注云:“各本作舟摧也。许无擢字。《手部》曰:‘摧,引也。’揖所以引舟而行,故亦谓之擢。毛《卫风》传曰:‘揖,所以擢舟也。’此许所本,今据以正。今《毛诗》擢讹櫂,浅人所改也。《方言》曰:‘揖谓之挠,或谓之櫂’,櫂亦擢之讹也。”[25]等等。

四、以音韵为骨干,系联文字之形、音、义

《说文》是很古的一部字书,其中保留了很多古字、古音、故义。但《说文》是形书,段氏为许书作注,并不只着眼于形,就字论字,而力求用语言学的观点分析文字的形、音、义。他认为文字的形、音、义三方面是相互关联的,要研究《说文》,必三者互求,以音韵为骨干进行训诂。段玉裁《广雅疏证·段序》曰:“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今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26]如《段注》“鏓”下曰:“囱者多孔,蔥者空中,聪者耳顺,义皆相类。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者如此。”[27]如《说文》“衣”部下“一曰盛服”《段注》“盛服”下注曰:“,本训稠发,凡 声字多为浓重。”[28]书中这种阐发声义关系的例字是很多的,在此不一一列举。

综观段书,段氏作注并非简单地就形论字,而是运用语言学的系统观、历史观,互求文字之形、音、义。他继承和发扬了戴震因声求义的方法,将训诂建立在音韵的基础之上,将宋人发明的“右文说”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五、推阐发明《说文》义训

古书所用的字互有不同,或字同而义异,或字异而义同。与《说文》比较,又有同有异。段氏认为《说文》所作为本字本义,而古书则有假借,义有引申,所以与《说文》不同,要了解古书的文字训诂,必须了解《说文》。此为段氏之误,其实《说文》说解除用本字外,有古字、古今通用字,又有不少异体字。关于段氏对《说文》中两字并释和一字一训的往往用同义词或反义词给出义训。如《段注》“差”下曰:“左不相值也者,左之而不相当则差矣,今俗语所谓左也。”[29]从训释中可以看出,“左”与“差”同义,“值”与“左”反义。同时《说文》释义是专释本义,段氏则兼顾发明引申义、假借义区别本义。《段注》“经”下曰:“盖非用其字之本义,即用其字之引申之义。”[30]又“镐”下云:“武王都,在长安西上林苑中,字亦如此。”《段注》曰:“此于例不当载而特详之者,说假借之例也。土部堋下引《春秋传》矣,而又曰《虞书》‘堋淫’于家亦如是,谓《书》‘堋淫’亦如此作也。武王都镐本无正字,偶用镐字为之耳。一本有其字之假借,一本无其字之假借也。镐京或书鄗乃浅人所为,不知汉常山有鄗县。”[31]江沅《段注·后序》云:“沅谓世之名许氏之学者多矣,究其所得,未有过于先生者也。许氏着书之例以及所以作书之旨,皆详于先生所作注中,„„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义而已。先生发明许书之要,在善推许书每字之本义者也。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形以经之,声以纬之。凡引古以证者,于本义,于余义,于引申,于假借,于形,于声,各指所之,罔不就理。菿、谥毕见。形、声、义三者皆得其杂而不越之故焉。悬是书以为旳,而许氏着书之心以明,经史百家之文字亦无不由此以明。”[32] 段氏《说文解字注》在文字学以及在训诂学上的成就而论,是其同时代著作之巨擘。《段注》行世以后,即受到“说文学”界高度的重视,成为“说文学”家们必研究的对象。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也并非无可挑剔。段氏的毛病除了一般的封建观点外,在于自信过甚,因而不免武断。并且《段注》成书之时,段氏已过70,这时精力已衰,而对于校雠之事,也实属于他的门下,他们往往不能参检本书,因而难免会出现错误。《段注》的缺陷,主要是武断地增删改动篆文和说解。王筠《说文释例·序》曰:“段氏书体大思精,所谓通例,又前人所未知,惟是武断支离,时或不免,时则蔽也。”[33]因此,对《段注》进行订补、匡谬、注笺、考证一类性质的著述便应用而生。如钮树玉《说文段注订》、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冯桂芬《说文解字段注考证》、马寿龄《说文段注撰要》、徐承庆《说文解字匡谬》等较具价值。段氏之书成为许学研究的一宗重大系属,几与《说文》分庭抗礼。其中钮树玉《段氏说文注订》,肯定了《段注》的旁征博引和对《说文》的深刻注解,同时从6个方面指出《段注》与许书的违拗之处,有理有据。钮氏之订大多正确,比较客观地评价了段书的得失。引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曰其订段之弊有六:“一曰许书解字,大都本诸经籍之最先者,段氏自立条例,以为必用本字。二曰古无韵书,段书创十七部,以绳九千余文。三曰六书转注,本在同部,故云建类一首,段氏以为诸字音恉略同,义可互受。四曰凡引证之文,当同本文,段氏或别易一字,以为引经会意。五曰字者言孳乳而浸多,段氏以音义相同,及诸书失引者,輙疑为浅人所增。六曰陆氏《释文》、孔氏《正义》,所引《说文》多误,《韵会》虽本《系传》,而自有增改,段氏则一一笃信。”[34]等等,其它在这里就不加以论述。

总的来说,《段注》虽有这样或那样的的缺点,但毕竟小瑕不掩大瑜。诚如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曰:“段玉裁用考据学、校勘学之方法,以治文字学,其成功尤巨,即《说文解字注》是也。段氏之注,称之者谓为博大精深,议之者谓为过于武断。段氏之征引审订,诚不愧博大精深之目。其果于改增删,亦不免有武断之弊。然莫友芝所得唐写本《说文·木部》,与今本颇有异同。以与段注相校,凡段氏所改订增删者,或多与之相合。足征段氏诸侯改订增删,亦必几经审慎,故能冥合古初,非轻心出之也。平心而论,自成一家之学,皆不免稍有武断,要其武断之处,仍不害其博大精深,斯为佳作耳。”[35]胡氏又曰:“段氏之书,为研究文字学之人,所公认为博且精者。惟吾人以客观的眼光述文字学史,断不容稍有成见,为一家之说所囿。吾人尊崇段氏之书,而反对段氏之论,尤宜平心静读,以见学问之真。所以自段氏以后之著作,无论其“匡段”、“订段”、“补段”、“申段”、“笺段”,皆文字学史上所当记述。俾学者愈以见段氏之书,在文字学上之重要,且因此对于段氏文字学之认识,愈加深刻。„„皆关于段注之检讨,学者合而观之,纯以客观之眼光,为学术之研究,对于段氏之文字学,其认识当更深刻也。

第二篇:说文解字段注检索版

說文解字段注

段玉裁

(说文黑色 段注绿色)

第一

一部

一yī

p1上

注 解: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凡一之属皆从一。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别部居,不相襍廁也。爾雅、方言所以發明轉注假借。倉頡、訓纂、及凡將、急就、元尙、飛龍、聖皇諸篇,僅以四言七言成文。皆不言字形原委,以字形爲書。俾學者因形以考音與義,實始於許,功莫大焉。於悉切。古音第十二部。○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謂古韵也。玉裁作六書音均表,識古韵凡十七部。自倉頡造字時至唐虞三代秦漢,以及許叔重造説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皆條理合一不紊,故旣用徐鉉切音矣。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又恐學者未見六書音均之書,不知其所謂,乃於説文十五篇之後,附六書音均表五篇,俾形聲相表裏,因耑推究,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弌,古文一。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古文也。此書法後王,尊漢制,以小篆爲質,而兼錄古文、籒文。所謂今敘篆文,合以古籒也。小篆之於古,籒或仍之,或省改之。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仍 則小篆皆古、籒也,故不更出古、籒。省改則古、籒非小篆也,故更出之。一二三之本古文明矣,何以更出弌弍弎也,葢所謂卽古文而異者,當謂之古文奇字。

元yuán

注 解:始也。見爾雅釋詁。九家易曰:元者,氣之始也。从一兀聲。徐氏鍇云:不當有聲字。以髡从兀聲,䡇从元聲例之。徐説非。古音元兀相爲平入也,凡言从某某聲者,謂於六書爲形聲也。凡文字有義有形有音,爾雅已下,義書也;聲類巳下,音書也;説文,形書也。凡篆一字,先訓其義,若始也,顚也是。㳄釋其形,若从某某聲是。次釋其音,若某聲及讀若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書也。愚袁切。古音第十四部。

天tiān

注 解:顚也。此以同部曡韵爲訓也。凡門聞也、戶護也、尾微也,髮拔也皆此例。凡言元始也、天顚也、丕大也、吏治人者也皆於六書爲轉注而微有差别。元始可互言之,天顚不可倒言之,葢求義則轉移皆是。舉物則定名難假,然其爲訓詁則一也。顚者,人之頂也,以爲凡高之偁。始者,女之初也,以爲凡起之偁。然則天亦可爲凡顚之偁。臣於君,子於父,妻於夫,民於食皆曰天是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至高無上,是其大無有二也,故从一大。於六書爲會意,凡會意合二字以成語,如一大、人言、止戈皆是。他前切。十二部。

丕pī

p1下

注 解:大也。見釋詁。从一不聲。敷悲切。古音在第一部。鋪怡切。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爲丕,如不顯卽丕顯之類。於六書爲假借,凡假借必同部同音。○丕,隸書中直引長,故云丕之字不十。漢石經作可證。非與丕殊字也。

吏lì

注 解:治人者也。治與吏同在第一部,此亦以同部曡韵爲訓也。从一从史。此亦會意也。天下曰从一大,此不曰从一史者,吏必以一爲體,以史爲用,一與史二事,故異其詞也。史者,記事者也。史亦聲。凡言亦聲者,會意兼形聲也。凡字有用六書之一者,有兼六書之二者。力置切。一部。文五 重一此葢許所記也。每部記之,以得其凡若干字也。凡部之先後,以形之相近爲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後,以義之相引爲次。顏氏家訓所謂檃栝有條例也。説文每部自首至尾次弟井井,如一篇文字,如一而元,元,始也。始而後有天,天莫大焉,故次以丕。而吏之从一終焉,是也。雍熙校刊部首某字説解爲大字,己下説解皆爲夾行小字,絕非舊式。

shàng

注 解:高也。此古文丄。古文上作二,故帝下㫄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二,篆作丄,各本誤以丄爲古文,則不得不改篆文之上 爲?,而用上爲部首,使下文从二之字皆無所統,示次於二之恉亦晦矣。今正丄爲?爲丄,觀者勿疑怪可也。凡説文一書,以小篆爲質,必先舉小篆,後言古文作某。此獨先舉古文後言小篆作某,變例也。以其屬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故出變例而别白言之。指事也。凡指事之文絕少,故顯白言之。不於一下言之者,一之爲指事不待言也。象形者實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是也。天地爲形,天在上,地在下。地在上,天在下。則皆爲事。凡丄之屬皆从丄。时掌切。時掌、時亮二切。古音第十部。丄,篆文上。謂李斯小篆也。今各本篆作?,後人所改。

帝dì

p2上

注 解:諦也。見春秋元命苞、春秋運斗樞。毛詩故訓傳曰:審諦如帝。王天下之號。从聲。都計切。古音第十六部。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古文上字。古文从一,小篆从古文上者,古今體異。必云上字者,明非也。徐鍇曰:古文上兩畫,上短下長。一二之二,則兩畫齊等。䇂俗本䇂下有言,非也。言从䇂,舉䇂可以包言。示辰龍童音章皆从古文上。古文示作古文禮作古文辰作此古文从一,小篆从二之證。然則古文以一爲二,六書之假借也。〖注〗下)二(上)。

旁páng

注 解:溥也。司馬相如封禪文曰:㫄魄四塞。張揖曰:㫄,衍也。廣雅曰: 㫄,大也。按㫄讀如與溥雙聲。後人訓側,其義偏矣。从闕。闕谓从门?之説未聞也。李陽冰曰:门?象㫄達之形也。按自序云:其於所不知,葢闕如也。凡言闕者,或謂形,或謂音,或謂義,分别讀之。方聲。凡徐氏鉉鍇二本不同,各从其長者,如此處鍇作方聲闕。闕字在方聲下,於未聞从门?之説不瞭,故不从之是也。後不悉注。步光切。十部。㝑,古文㫄。以許説推之,亦小篆从二,古文从一也。亦古文㫄。李斯改一爲二,則爲小篆。雱,籒文。詩:雨雪其雱。故訓傳曰:雱,盛皃。卽此字也。籒文从雨,衆多如雨意也。毛云盛,與許云溥正合。今人不知㫄、雱同字,音讀各殊,古形、古音、古義皆廢矣。

xià

注 解:底也。底也,指事,胡雅切。底當作氐。广部曰:底者,山凥也。一曰下也。許氏解字多用轉注。轉注者,互訓也。底云下也,故下云底也,此之謂轉注,全書皆當以此求之。抑此底字當作氐。广部一曰下也四字,疑後人所綴。何者,許書無低字,日部下昏下曰从氐省。氐者,下也,正與此下者氐也爲轉注。上,高也。下,氐也。高氐亦正相反相對。今本氐篆解云至也,亦當本作下也。如是正之,乃見許氏發揮轉注之恉。有好學深思者,當能心知其意也。从反有物在一之下也。此古文下本如此,如從古文下是也。後人改丅,謂之古文,則不得不改丅爲?,謂之小篆文矣。胡雅、胡駕二切。古音在第五部。丅,篆文下。今各本篆文作?,後人所改。〖注〗zhèn,登也。文四 重六

第一

示部 示shì

p2下

注 解:天,見吉凶。見周易。所㠯示人也。从二。古文上。三謂川。日月星也。觀乎天文㠯察時變。見周易傳。示神事也。言天縣象箸明以示人,聖人因以神道設敎。凡示之屬皆从示。神至切。古音第十五部。中庸、小雅以示爲寘。古文示。所謂古文諸丄字皆从一也。

祜hù

注 解:上諱。候古切。言上諱者五。禾部秀,漢世祖名也。艸部莊,顯宗名也。火部炟,肅宗名也。戈部肈,孝和帝名也。祜,恭宗名也。殤帝名隆不與焉。伏矦古今注曰:隆之字曰盛。亦當言上諱明矣。而五經異義云:漢幼小諸帝皆不廟祭,而祭於陵。旣不廟祭矣,則不諱可知。此許沖奏上時,於隆字不曰上諱所由也。諱止於世祖者,記曰:旣卒哭。宰夫執木鐸以徇於宫曰:舍故而諱新。故,謂高祖祖之父當遷者。杜預亦言自父至高祖皆不敢厈言。計許君卒於恭宗已後,自恭宗至世祖適五世,世祖已上雖高帝不諱,葢漢制也。此書之例,當是不書其字,但書上諱,二字。書其字則非諱也。今本有篆文者,後人補之。不書故其詁訓形聲俱不言。假令補之,則曰祜福也,从示古聲。祜訓福,則當與祿禠等爲類,而列於首者,尊君也。古音第五部。

禮lǐ

注 解:。見禮記祭義、周易序卦傳。足所依也。引伸之凡所依 皆曰此假借之法。屨,也。禮。而義不同。所㠯事神致福也。从示,从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故禮字从示。豐者,行禮之器。聲。靈啓切。十五部。古文禮。

禧xī

注 解:禮吉也。行禮獲吉也。釋詁曰:禧,福也。从示喜聲。許其切。一部。

禛zhēn

注 解:㠯眞受福也。从示眞聲。此亦當云从示,从眞,眞亦聲。不言者省也。聲與義同原,故龤聲之偏㫄多與字義相近,此會意、形聲㒳兼之字致多也。説文或偁其會意,略其形聲。或偁其形聲,略其會意。雖則渻文,實欲互見。不知此則聲與義隔,又或如宋人字説,衹有會意,别無形聲,其失诬誣矣。側鄰切。十二部。

祿lù

p3上

注 解:福也。詩言福祿多不别。商頌五篇,㒳言福,三言祿,大恉不殊。釋詁,毛詩傳皆曰:祿,福也。此古義也。鄭旣醉箋始爲分别之詞。从示彔聲。盧谷切。三部。

禠sī

注 解:福也。見釋詁。張衡東京賦曰:祈禠禳災。从示虒聲。息移切。字林弋爾反。十六部。

禎zhēn 注 解:祥也。从示貞聲。陟盈切。十一部。

祥xiáng

注 解:福也。凡統言則災亦謂之祥,析言則善者謂之祥。从示羊聲。似羊切。十部。鉉本此下有一云善三字,淺人所增。一書中此類不少。

祉zhǐ

注 解:福也。見釋詁。从示止聲。敕里切。一部。

福fú

注 解:備也。祭統曰: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按福備古音皆在第一部,曡韵也。鉉本作祜也,非。祜正世所謂福也。从示畐聲。方六切。古音在一部。

祐yòu

注 解:助也。古衹作右。从示右聲。于救切。古音在一部。

祺qí

注 解:吉也。周頌曰:維周之祺。釋言曰:祺,祥也。祺,吉也。从示其聲。渠之切。一部。禥,籒文从基。基聲也。古其基通用,如尚書丕丕基,伏生作㔻㔻其是也。

祗zhī

注 解:敬也。見釋詁。从示氐聲。旨夷切。古音凡氐聲字在第十五部,凡氏聲字在第十六部。此廣韵祇入五支,祗入六脂所由分也。鉉所據唐 韵:祗,旨移切。是孫愐祗入五支,遠遜於宋廣韵所改定矣。經典釋文於商頌上帝是祗諸時反,則又七之。於孔子閒居諸夷反,則固不誤。此等學者所當審定畫一也。

禔zhī

注 解:安也。本安下有福,今依李善文。从示是聲。司馬貞引説文市支反。此説文音隱所載也。唐韵切同。十六部。《易》曰:“禔旣平。”市支切。周易坎九五:祇旣平。釋文曰:祇,京作禔。按許自序所偁易孟氏,京房受易焦延壽,延壽嘗從孟喜問易。虞翻自言臣高祖光,曾祖成,祖鳳父歆,皆治孟氏易,至臣五世。翻注此爻云:祇,安也。然則孟易作禔訓安甚明。翻本作祇,謂祇卽禔之假借,與何人斯鄭箋正同。氏,是同在第十六部,得相假借。

神shén

注 解: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天、神、引三字同在古音第十二部。从示。食鄰切。

祇qí

注 解: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地祇提三字同在古音第十六部。地本在十七部,而多轉入十六部用。从示氏聲。巨支切。古音十六部。凡假借必取諸同部,如周易无祇悔,釋文云:祇,辭也。馬同,音之是反。此讀祇爲語辭,適也。五經文字。廣韵作衹者是也,又云:鄭云病也。此讀祇爲疧,與何人斯同也。又云:王肅作禔,時支反。陸云安也。九家本作㩼字,音支。韓伯祁支反,云大也。音讀皆在第十六部。通志堂刻作无 祗悔,則誤。〇又祇旣平,唐石經作衹。釋文云:京作禔,説文同,音支。又上支反,安也。其讀亦皆在十六部。又云:鄭云當爲坻小。此則改爲第十五部字。古人云當爲者皆是改其形誤之字。云當爲者,以音近之字易之。云讀如者,以同音之字擬之。此云當爲,則鄭謂祇爲字之誤也。〇五經文字衣部曰:衹,止移切,適也。廣韵五支曰:衹,章移切,適也。唐石經:衹旣平。左傳:衹,見疏也。詩:衹攪我心。詩、論語亦衹以異,字皆从衣,正用張參字㨾。而張參以前顏師古注竇嬰傳曰:衹,適也,音支,其字从衣。豈師古太宗朝刊定經籍皆用此説歟。宋類篇則衹祇皆云適也,不畫一。韵會則从示之祇訓適也。近日經典訓適者皆不从衣,與唐不合。

祕mì

p3下

注 解:神也。魯頌閟宫有侐箋曰:閟,神也。此謂假借閟爲祕也。从示必聲。兵媚切。古音在第十二部。質櫛韵。

齋zhāi

注 解:戒絜也。祭統曰:齋之爲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齋戒或析言,如七日戒,三日齋是。此以戒訓齋者,統言則不别也。从示,齊省聲。謂減二畫,使其字不䋣重也。凡字有不知省聲,則昧其形聲者,如融蠅之類是。側皆切。十五部。籒文齋,从。凡籒文多䋣重。

禋yīn

注 解:絜祀也。韋昭注周語同。釋詁:禋,祭也。孫炎曰:潔敬之祭也。各本作潔,依玉篇作絜。一曰精意㠯享爲禋。凡義有兩岐者,出一曰之例。山海經、韓非子、故訓傳皆然,但説文多有淺人疑其不備而竄入者。周語:内史過曰:精意以享,禋也。絜祀二字已苞之,何必更端偁引乎,舉此可以隅反。从示垔聲。於眞切。古音在十三部。尚書大傳以湮爲禋。籒文从宀。

祭jì

注 解:祭祀也。統言則祭祀不别也。从示,㠯手持肉。此合三字會意也。子例切。十五部。

祀sì

注 解:祭無巳也。析言則祭無巳曰祀。从巳而釋爲無巳,此如治曰亂,徂曰存,終則有始之義也。釋詁曰:祀,祭也。从示巳聲。詳里切。一部。禩,祀或从異。周禮大宗伯、小祝注皆云故書祀作禩。按禩字見於故書,是古文也。篆隸有祀無禩,是以漢儒杜子春、鄭司農不識,但云當爲祀,讀爲祀,而不敢直言古文祀,葢其愼也。至許乃定爲一字。至魏時乃入三體石經。古文巳聲、異聲同在一部,故異形而同字也。

祡chái

p4上

注 解:燒柴尞乃祭天也。此從爾雅音義。尞各本作燎,非也。火部曰:尞祡祭天也。此曰祡尞祭天也,是爲轉注冣較然者。柴與祡同此聲,故燒柴祭曰祡。釋天曰:祭天曰燔柴。祭法曰:燔柴於泰壇,祭天也。孝經説曰:封乎泰山,考績祡尞。郊特牲曰:天子適四方,先祡。注:所到必先燔柴,有事於上帝。从示此聲。仁皆切。十五部。凡此聲亦多轉入十六部。《虞書》曰:虞書當爲唐書,説見七篇禾部。“至于岱宗,祡。” 許自序偁書孔氏,知古文尚書作祡,不从木作柴也。王制、郊特牲、大傳同。古文祡,从隋省。此葢壁中尚書作。旣偁古文尚書作祡矣,何以云壁中作。凡漢人云古文尚書者,猶言古本尚書,以别於夏矦、歐陽尚書,非其字皆倉頡古文也。儀禮有古文今文,亦猶言古本今本,非一皆倉頡古文,一皆隸書也。如此字壁中孔安國以今文讀之,知小篆祡字,改从小篆作祡是。孔氏古文尚書出於壁中云爾,不必皆仍壁中字形也。綴祡下者,猶周禮旣从杜子春易字,乃綴之云故書作某也。隋聲古音在十七部,此聲古音在十六部,音轉冣近。爲祡,猶玼瑳姕傞皆同字。

禷lèi

注 解:㠯事類祭天神。五經異義曰:今尚書夏矦、歐陽説:禷,祭天名也。以禷祭天者,以事類祭之。以事類祭之何,天位在南方,就南郊祭之是也。古尚書説非時祭天謂之禷,言以事類吿也。肆禷于上帝,時舜告攝,非常祭也。許君謹按。周禮郊天無言禷者,知禷非常祭。從古尚書説。玉裁按:郊天不言禷,而肆師類造上帝,王制天子將出,類於上帝,皆主軍旅言。凡經傳言禷者,皆謂因事爲兆,依郊禮而爲之。説文亦从古尚書説。从示類聲。此當曰从示類,類亦聲,省文也。力遂切。十五部。禮以類爲禷。

祪guǐ

注 解:祔、祪,祖也。見釋詁。祔謂新廟,祪謂毁廟,皆祖也。説文併祔字連引之,故次之以祔。从示危聲。過委切。十六部。〖注〗祖:遷主。

祔fù

p4下

注 解:後死者合食於先祖。士虞禮:卒哭,明日以其班祔。春秋左氏傳曰: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於主,蒸嘗禘於廟。春秋榖梁傳曰:作主壞廟有時日於練焉。士虞禮注與榖梁同。从示付聲。符遇切。古音在第四部。

祖zǔ

注 解:始廟也。始兼兩義,新廟爲始,遠廟亦爲始。故祔祪皆曰祖也。釋詁曰:祖,始也。詩毛傳曰:祖,爲也。皆引伸之義。如初爲衣始,引伸爲凡始也。从示且聲。則古切。五部。〖注〗古文。

bēng

注 解:門内祭先祖所㫄皇也。舊所下有以,今依詩、爾雅音義。㫄或作彳㫄、彷,皇或作徨,皆俗。《詩毛傳》曰:祊,門内也。《郊特牲》曰:索祭祝於祊,不知神之所在,於彼乎,於此乎;或諸遠人乎。祭於祊,尚曰求諸遠者與。此㫄皇之說也。㫄、皇三字疊韵。从示彭聲。補盲切。古音在十部。《詩》曰:祝祭于《小雅•楚茨》文。今作于祊。祊,从方。彭聲、方聲同部。

祰kǎo

注 解:告祭也。自祪以下六字皆主言祖廟,故知吿祭謂王制天子諸矦將出,造乎禰。曾子問諸矦適天子,必吿於祖,奠於禰。諸矦相見,必吿於禰。反必親告於祖禰,伏生尚書歸假於祖禰。皆是也。周禮六祈二曰造,杜子春云:造祭於祖也。當許時,禮家造字容有作祰者。从示告聲。苦浩切。古音在第三部。

祏shí

注 解:宗廟主也。五經異義:今春秋公羊説:祭有主者,孝子以主繫心,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今論語説:哀公問主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夏人都河東,河東宜松也。殷人以柏,殷人都亳。亳宜柏也。周人以栗,周人都豐鎬。豐鎬宜栗也。古周禮説:虞主用桑。練主用栗。無夏后氏以松爲主之事。許君謹按,從周禮説。論語所云,謂社主也。鄭君無駁。五經要義曰:木主之狀四方,穿中央以達四方。天子長尺二寸,諸矦長尺,皆刻謚於其背。春秋左氏傳:典司宗祏。又曰:使祝史徙主祏於周廟。又曰:反祏於西圃。皆謂木主也。主當同宀部作宔。宔字下曰:宗廟宔,祏也。祏字下曰:宗廟宔也。是爲轉注。蓺文類聚引作宗廟之木主曰祏。《周禮》有郊宗石室。五經異義:古春秋左氏説:古者日祭於祖考,月薦於高曾,時享及二祧,歲祫及壇墠,終禘及郊宗石室。終者,謂孝子三年喪終,則禘於大廟,以致新死者也。又春秋左氏曰:徙石主於周廟。言宗廟有郊宗石室,所以藏栗主也。玉裁按:郊宗石室,葢謂天子有之。郊宗,葢謂郊鯀宗禹、郊冥宗湯、郊稷宗武王之類,遠祖之宔爲石室藏之。至祭上帝於南郊,祭五帝於明堂,則奉其宔以配食,故謂之郊宗石室,祭法、周語皆言禘郊祖宗。此舉郊宗以包禘祖也。其餘毀廟之主亦附藏焉。至褅祫而升,合食於大祖,故曰禘及郊宗石室。云周禮者,説左氏家謂成周之禮,非謂周官經有此也。一曰大夫㠯石爲主。五經異義:今春秋公羊説:卿、大夫、士非有土子民之君,不得祫享序昭穆,故無木主。大夫束帛依神,士結茅爲菆。許君 謹按。春秋左氏傳曰:衛孔悝反祏於西圃。祏,石主也,言大夫以石爲主。今山陽民俗,祭皆以石爲主。鄭君駁之曰:大夫、士無昭穆,不得有主。少牢饋食,大夫禮也,束帛依神。特牲饋食,士祭禮也,結茅爲菆。大夫以石爲主,禮無明文,孔悝之反祏有主者,祭其所出之君爲之主耳。玉裁按:異義先出,説文晚成,多所㪅定,故説文之説多有異於異義,同於鄭駁者。祏以宗廟主爲本義,以大夫石主爲或義是也。从示石。許言周禮有石室,言大夫以石爲主,皆證明从石會意之恉。玉裁謂:宗廟本木宔,而字从石者,葢取如石不可轉意,石室自别是一事。春秋之末,大夫僭侈,作宔不可知。云反祏者,猶言反宔耳,不必以石爲之也。摯虞決疑注曰:凡廟之主藏於戸外北牖下,有石故名宗祏。石亦聲。常隻切。古音在五部。

䃾 bǐ

p5上

注 解:㠯 豚祠司命也。鄭注周禮曰:求福曰禱,得求曰祠。此祠與春祭之祠異。祭法注曰:司命小神,居人之閒,司察小過,作譴吿者,主督察三命。今時民家或春秋祀司命。風俗通義曰:周禮。司命,文昌也。今民閒祀司命,刻木長尺二寸爲人像,行者擔篋中,居者别作小屋。齊地大尊重之,汝南餘郡亦多有,皆祠以䐗,率以春秋之月。按䐗同豬,許所謂豚也。應説司命爲文昌,鄭説人閒小神,未知許意何居也。許君字下説周禮以祝融,用賈逵句於戶,祝融祀於蓐收祀於門,祀於井,后土祀於中説。鄭則云老婦之祭,報先炊之義,祝融。然則許不必同鄭也。从示比聲。卑。初學記引俾利反。十五部。《漢律》曰:“祠䃾司命。”高帝時,蕭何攈摭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 律九章。至孝武時,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

祠cí

p5下

注 解: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辭也。上言祠司命,故次以祠。辭與祠曡韵。周禮,以祠春享先王。公羊傳曰:春曰祠。注:祠猶食也,猶繼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許與何異。从示司聲。似茲切。一部。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此引月令證品物少,多文辭也。禮記祠作祀,吕覽同,淮南作祭。及,禮記、吕覽、淮南皆作更。鄭曰:更猶易也。高誘曰:更,代也,以圭璧、皮幣代犧牲也。説文祠、及二字疑皆字之誤。或曰:漢時月令,鄭君謂之今月令,或與记不同。説文、舫人皆今月令也。〇江沅曰:言用不用,代義已瞭。或更字卽及字義,許據本作及也。鄭訓易,高訓代,寘圭壁、皮幣中間,似未妥。

礿yuè

注 解:夏祭也。周禮,以禴夏享先王。公羊傳曰:夏曰礿。注:始熟可汋,故曰礿。釋天曰: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嘗,冬祭曰蒸。孫炎曰:祠之言食。礿,新菜可汐。嘗,嘗新穀。蒸,進品物也。汋與礿曡韵,汋卽説文。王制:春曰礿,夏曰禘。與周禮異。从示勺聲。以灼切。古音在第二部。礿亦作禴。勺龠同部。

禘dì

注 解:諦祭也。言部曰:諦者,審也。諦祭者,祭之審諦者也。何言乎審諦,自來説者皆云審諦昭穆也。諦有三,有時諦,有殷禘,有大禘。時禘者,王制: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蒸,是也,夏商之禮也。殷禘者,周春祠,夏禴,(卽礿字)秋嘗,冬蒸,以禘爲殷祭。殷者,盛也。禘與祫皆合羣廟之主祭於大祖廟也。大禘者,大傳、小記皆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謂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皆用正歲之正月郊祭之,孝經郊祀后稷以配天,配靈威仰也。毛詩言禘者二,曰雝,禘大祖也,大祖謂文王,此言殷祭也;曰長發,大禘也,此言商郊祭感生帝汁光紀以配也。云大禘者,葢謂其事大於宗廟之禘。春秋經言諸矦之禮:僖八年禘于太廟。太廟謂周公廟,魯之太祖也,天子宗廟之禘,亦以尊太祖,此正禮也。其他經言吉禘于莊公,傳之禘於武公,禘於襄公,禘於僖公,皆專祭一公。僭用禘名,非成王賜魯重祭,周公得用禘禮之意也。昭穆固有定,曷爲審諦而定之也。禘必羣廟之主皆合食,恐有如夏父弗忌之逆祀亂昭穆者,則順祀之也。天子諸矦之禮,兄弟或相爲後,諸父諸子或相爲後,祖行孫行或相爲後,必後之者與所後者爲昭穆。所後者昭則後之者穆,所後者穆則後之者昭。而不與族人同昭穆。以重噐授受爲昭穆,不以世系蟬聮爲昭穆也。故曰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宗廟之禮謂禘祭也。禘之説大亂於唐之陸淳、趙匡。後儒襲之,不可以不正。从示帝聲。特計切。十六部。《周禮》曰:“五歲一禘。” 五經異義:今春秋公羊説:五年而再殷祭。古春秋左氏説:古者日祭於祖考,月祀於高曾,時享及二祧,歲祫及壇墠,終禘及郊宗石室。許君謹案。叔孫通宗廟有日祭月薦之禮,知自古而然也。三歲一祫,此周禮也。五歲一禘,疑先王之禮也。鄭君駁之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百王通義。以爲禮讖云:殷之五年,殷祭亦名禘也。玉裁按:此與公羊五年而再殷祭説正合。今閩縣陳氏恭甫名壽祺云。初學記、藝文類聚引 許異義,文有譌脱,當作三歲一祫,五歲一禘,此周禮也。三歲一禘,疑先王之禮也。今脱四字,譌一字,陳説是也。

祫xiá

p6上

注 解:大合祭先祖親疏遠近也。春秋文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廟。公羊傳曰:大事者何,大祫也。大祫者何,合祭也。毀廟之主陳於大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大祖。(兼上二者)五年而再殷祭。鄭康成曰:魯禮三年喪畢而祫於大祖,明年春禘於羣廟,自此之後,五年而再殷祭,一祫一禘。春秋經書祫謂之大事,書禘謂之有事。商頌:祀高宗也。鄭云:祀當爲祫。高宗崩而始合祭於契之廟,歌是詩焉。曾子问:祫祭於祖,則祝迎四廟之主。許言合祭先祖親疏遠近,正用公羊大事傳。禘之合食蓋同,而以審禘、會合分别其名,亦分别其歲有三年、五年之殊,分别其時有夏、秋之殊。禘卽周禮之肆獻祼追亯,祫卽周禮之饋食朝亯。夏殷有時禘,有時祫。周禮禘、祫皆爲殷祭,非四時祭。毛公傳曰:諸矦夏禘則不禴,秋祫則不嘗,謂周禮諸侯禘在夏,祫在秋,則皆廢時祭,天子則不廢時祭。从示合。會意。不云合亦聲者,省文,重會意也。矦夾切。古音弟七部。士虞禮今文祫爲合。《周禮》曰:“三歲一祫。”㒳云周禮者,以别於夏殷之禮。㒳曰字皆衍文也。

祼guàn

注 解:灌祭也。詩毛傳曰:祼,灌鬯也。周禮注曰:祼之言灌。灌以鬱鬯,謂始獻尸求神時,周人先求諸陰也。从示果聲。古玩切。按此字從果爲聲,古音在十七部。大宗伯玉人字作果,或作淉。注兩言祼之言灌。凡云之言者皆通其音義以爲詁訓,非如讀爲之易其字,讀如之定其音。如載師,載之言事。族師,師之言帥。襢衣,襢之言亶。翣桺,桺之言聚。副編次,副之言覆。禋祀,禋之言煙。卄人、卄之言礦。皆是。未嘗曰禋卽讀煙,副卽讀覆也,以是言之,祼之音本讀如果。卝之音本爲卵,讀如鯤,與灌礦爲雙聲。後人竟讀灌,讀礦,全失鄭意。古音有不見於周人有韵之文,而可意知者,此類是也。

䄟 cuì

p6下

注 解:數祭也。廣雅釋詁曰:䄟,謝也。釋天曰:䄟,祭也。數讀數罟之數,雙聲也。从示毳聲,讀若“舂麥爲㯔”之㯔。凡言讀若者,皆擬其音也。凡傳注言讀爲者,皆易其字也。注經必兼茲二者,故有讀爲,有讀若。讀爲亦言讀曰,讀若亦言讀如。字書但言其本字本音,故有讀若,無讀爲也。讀爲、讀若之分,唐人作正義已不能知。爲與若兩字,注中時有譌亂。爲㯔之㯔字从木,各本譌从示,不可解。廣雅:㯔,舂也,楚芮反。説文無㯔字,卽臼部舂去麥皮曰臿也。江氏聲云:説文解説内或用方言俗字,篆文則仍不載。䄟,此芮切。十五部。

祝zhù

注 解:祭主贊䛐者。从示,从儿口。此以三字會意,謂以人口交神也。一曰从兌省。《易》曰:“兌爲口,爲巫。” 此字形之别説也。凡一曰,有言義者,有言形者,有言聲者。引易者,説卦文。兌爲口舌,爲巫,故祝从兌省,此可證虙羲先倉頡製字矣。凡引經傳,有證義者,有證形者,有證聲者,此引易證形也。之六切。三部。〖注〗古文。

liù 注 解:祝。惠氏士奇曰:素問黄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卽祝。已,止也。玉裁按:玉篇曰:古文作䄂。从示畱聲。力救切。玉篇除。三部。

祓fú

注 解:除惡祭也。从示犮聲。切。十五部。

祈qí

注 解:求福也。祈、求雙聲。从示斤聲。渠稀切。古音在十三部。音芹。此如旂字。古今音異。

禱dǎo

注 解:告事求福也。禱、告、求三字曡韵。从示壽聲。都浩切。古音在三部。禱或省。籒文禱。以眞致福意。疑下從攵,非從夊也。攵,陟侈切。

禜yǒng

注 解:設緜蕝爲營,㠯 禳風雨雪霜水旱癘疫于日月星辰山川也。《史記》、《漢書》、《叔孫通傳》皆云:爲緜蕞,野外習之。韋昭云:引繩爲緜,立表爲菆。菆卽蕝也,詳艸部。凡環帀爲營,禜營曡韵。左氏傳:子產曰: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於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許與鄭司農周禮注引皆先日月星辰,與今本不同也。从示,从營省聲。下从字,度他字下皆當有,後人。爲命切。十一部。一曰禜,衞使災不生。此字義之别説也。上言禳之於已至,此言禦之於未來。鉉本此下引禮記雩禜祭水旱,誤用鍇語爲正文也。

禳ráng

p7上

注 解:磔禳,祀除厲殃也。厲殃,謂厲鬼凶害,各本作癘,誤。月令:三月,命國難,九門磔禳,以畢春氣。○此月之中,日行歷昴,昴有大陵積尸氣,佚則厲鬼隨而出行。命方相氏敺疫,又磔牲以禳於四方之神,所以畢止其災。又十二月,命有司大難㫄磔。○此月之中,日歷虛危,虛危有墳墓四司之氣,爲厲鬼將隨強陰出害人也。㫄磔於四方之門,磔禳也。按許與月令注合。周禮注曰:卻變異曰禳。禳,攘也。與許異。古者燧人禜子所造。未聞。禜子,爲其子禜災也。从示襄聲。汝羊切。十部。

禬guì

注 解:會福祭也。周禮注曰:除災害曰禬。禬,也。與許異。从示从會,會亦聲。此等皆舉形聲包會意。古外切。十五部。《周禮》曰:“禬之祝號。”周禮詛祝文。

禪shàn

注 解:祭天也。从示單聲。凡封土爲壇,除地爲墠。古封禪字葢衹作墠。項威曰:除地爲墠,後改墠曰禪,神之矣。服虔曰:封者,增天之高,歸功於天。禪者,廣土地。應劭亦云:封爲增高,禪爲祀地。惟張晏云: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又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元鼎二年紀云:望見泰一,修天文䄠。䄠卽古禪字,是可證禪亦祭天之名。但禪訓祭天,似當與祡爲伍,不當廁此。時戰切。十四部。

禦yù

注 解:祀也。从示御聲。後人用此爲禁禦字。疑舉切。五部。古只用御 字。

䄆huó

注 解:祀也。从示。古末切。周禮注:禬,刮去也。疑禬字之或體也。十五部。已上三篆疑後人所增。

禖méi

注 解:祭也。謂祭名也。商頌傳曰:春分降,湯之先祖,有娀氏女配高辛氏帝,帝率與之祈於郊禖而生契,故本其爲天所命,以至而生焉。大雅傳曰:古者必立郊禖焉。至之日,以大牢祀於郊禖,天子親往,后九,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授以弓矢,於郊媒之前。玉裁按:據此則禖神之祀不始於高辛明矣。鄭注月令云:,媒氏之官以爲高辛氏之世,遺卵,娀之而生契,後王以爲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變媒言禖,神之也。注禮記時未專信毛詩,故説鉏鋙爾。鄭志焦喬之荅,回護鄭公,殊爲词費。从示某聲。莫桮切。古音在一部。

p7下

注 解:祭具也。山海經、離騷經皆作糈。玉逸曰:糈,精米,所以享神。郭璞曰:糈,祭神之米名。疑許君所據二書作从示胥聲。私吕切。五部。

祳shèn

注 解:社肉,盛之㠯蜃,故謂之祳。五經異義曰:古左氏説:脤,祭社之肉,盛之以蜃。鄭注掌蜃、杜注左傳皆同。蜃、祳曡韵。經典祳多从 肉作脤。詩緜箋、掌蜃注徑用蜃爲祳字。天子所㠯親遺同姓。大宗伯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大行人歸脤以交諸矦之福。从示辰聲。時忍切。古音在十三部。《春秋傳》曰:“石尚來歸祳。”春秋經定公十四年文。凡説文引春秋經皆傳,謂左氏春秋有此文也。

祴gāi

注 解:宗廟奏祴樂。宗廟中賔醉而出,奏祴夏,故字從示。从示戒聲。古哀切。一部。

禡mà

注 解:師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釋天曰:是禷是禡,師祭也。王制注云:爲兵禱。周禮肆師、甸祝皆作貉。杜、鄭讀貉爲十百之百,云爲師祭造軍法者,禱氣勢之十百增倍。許説不同者,許時古今説具在,五經異義今已亾。又賈氏周禮解詁亦亾,不詳其所本也。从示馬聲。莫駕切。古音在五部。《周禮》曰:“禡於所征之地。”王制文。

禂dǎo

注解:禱牲馬祭也。甸祝:禂牲禂馬。杜子春云:禂,禱也。爲馬禱無疾,爲田禱多獲禽牲。詩云:旣伯旣禱。爾雅曰:旣伯旣禱。伯,馬祭也。玉裁按:此許説所本。杜引詩者,以伯證禱馬。毛傳云:伯,馬祖也。重物愼微,將用馬力,必先爲之禱其祖,此周禮之禂馬也。又云:禱,禱獲也。此釋旣禱,周禮之禂牲也。杜本毛説,鄭君易杜説云:禂讀如伏誅之誅,今侏大字也。爲牲祭求肥充,爲馬祭求肥健。鄭以上文旣有表貉釋爲禱氣勢之十百,而多獲不當禂牲,又云禱多獲禽牲,故必 易爲侏大而後安。今本爾雅、周禮注馬祭之上皆脱伯字。从示周聲。都皓切。五經文字直由反。又音誅。古音在三部。○鍇引《詩》曰:旣禡旣禂。《詩》無此語,鉉又誤入正文。䮻,鉉本作或从馬,壽省聲。此字从馬則不該,云足矣,不當取省聲。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示部

社shè

p8上

注 解:地主也。五經異義:今孝經説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徧敬,封五土以爲社。古左氏説:共工爲后土,爲社。許君謹案曰:春秋稱公社,今人謂社神爲社公,故知社是上公,非地祇。鄭駁之云:社祭土而主陰氣。又云:社者,神地之道,謂社神但言上公,失之矣。人亦謂雷曰雷公,天曰天公,豈上公也。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

稷之神若是句龍、柱、棄,不得先五嶽而食。又引司徒五土名,又引大司樂五變而致介物及土示。土示,五土之緫神,卽謂社也。六樂於五地無原隰而有土祇,則土祇與原隰同用樂也。玉裁按:許訓社爲地主,此用今孝經説,而以地主也,从示土之云,先於左氏傳,則與異義从左氏説者不符,葢許君異義先成,説文晚定,往往有説文之説早同於鄭君之駁者。如社稷、昊天、聖人感天而生、三愙等皆是也。从示土。鍇土下本無聲字,韵會所引是也。地主爲社,故字从示土。《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爲社神。” 左氏傳昭公廿九年:史墨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爲后土,后土爲社。許旣从今孝經説矣,又引古左氏説者,此與心字云土藏也,象形,博士説以爲火藏一例,兼存異説也。鄭駁異義,以爲社者,五土之神,能生萬物者,以古之有大功者配之。然則句龍配五土之神祭 於社。周禮二十五家爲社,風俗通義曰:周禮説二十五家爲社,但爲田祖報求。許云周禮者,周禮説也。賈逵、杜預注左傳、高诱注呂覽、薛瓚注五行志皆同。晏子春秋桓公以書社五百里封管仲,吕覽越以書社三百里封墨子,史記將以書社七百里封孔子皆謂二十五家爲里,里有社,故云書社若干里。鄭駁異義引州長職曰:以歲時祭祀州社,是二千五百家爲社也。祭法:大夫以下成羣立社,曰置社。注云:大夫以下,謂下至庶人也。大夫不得特立社,與民族居。百家以上則共立一社,今時里社是也。引郊特牲唯爲社事單出里。是鄭不用周禮説,與許異。各樹其土所宜木。大司徒: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與其野。○所宜木,謂若松、柏、栗也。若以松爲社者,則名松社。五經異義:許君謹案:論語所云,謂社主也。鄭無駁,注周禮從許義。按莊周書之擽社,高祖所禱之枌榆社皆以木名社之遺。韓非子云:社木者,樹木而塗之,鼠穿其閒,堀穴託其中,熏之則恐焚木,灌之則恐塗阤,此可見樹木爲主之制。○社爲地主而尊天親也,二十五家得立之,故字不與祡禷爲伍。常者切。古音在五部。古文社。各本從示,非古文也,今依夏氏竦古文四聲韵所引。從木者,各樹其土所宜木也。〖注〗䄕,古文。

禓yáng p8下

注 解:道上祭。史游急就篇曰:謁禓塞。王伯厚曰:周禮注:衍祭,羨之道中,如今祭殤。从示昜聲。與章切。十部。按郊特牲:鄉人禓,孔子朝服立於阼。即論語鄉人難,朝服而立於阼階也。○禓或爲獻,或爲儺。凡云或爲者,必此彼音讀有相通之理。昜聲與獻儺音理遠隔,記當本是 禓字。從示易聲,則與獻儺差近。徐仙民音禓爲儺,當由本是禓字,相傳讀儺也。

祲jìn

注 解:精氣感祥。气氣古今字。周禮眡祲注:祲,陰陽氣相侵漸成祥者。魏志高堂隆傳:孔子曰:災者修類應行,精祲相感。从示,㑴省聲。子林切。七部。《春秋傳》曰:“見赤黑之祲。”是。左氏傳昭公十五年:梓愼知爲喪氛。

禍huò

注 解:害也。禍、害雙聲。神不福也。从示咼聲。胡果切。十七部。〖注〗旤,古文。

祟suì

注 解:神禍也。釋衆經音義曰:謂鬼神作災禍也。从示出。按出亦聲。雖遂切。十五部。籒文祟,从。瀆於鬼神則致祟,故从省。

䄏yāo

注 解:地反物爲䄏也。左氏傳:伯宗曰:天反時爲災,地反物爲妖,民反德爲亂,亂則妖災生。釋例曰:此傳地反物惟言妖耳。洪範五行傳則妖孽禍痾眚祥六者,以積漸爲義。按虫部云:衣服歌䚻艸木之怪謂之䄏,禽獸蟲蝗之怪謂之此葢統言皆謂之䄏,析言則䄏、也。䄏省作祅,經傳通作妖。从示芺聲。於喬切。二部。

祘suàn 注 解:明視㠯筭之。从二示。示與視,筭與祘皆曡韵也。明視故从二示。《逸周書》曰:藝文志:周書七十一篇,周史記也。劉向曰:葢孔子所論百篇之餘,故許君謂之逸周書,亦以别於偁尚書之周書,免學者惑也。“士分民之祘。”今逸周書無此語,當在亾篇內。均分㠯祘之也。”此釋逸周書語。或曰:本典解均分以利之則民安,卽此句也。讀若筭。蘇貫切。十四部。

禁jìn p9上

注 解:吉凶之忌也。禁忌雙聲。忌古亦讀如記也。曲禮曰:入竟而問禁。从示林聲。居蔭切。七部。禁當次祘之前。

禫dàn

注 解:除服祭也。士虞禮記曰:中月而禫。○中猶閒也。禫,祭名也,與大祥閒一月,自喪至此凡二十七月。禫之言澹,澹然平安意也。从示覃聲。徒感切。古音在七部。玉裁按:説文一書,三言讀若三年導服之導。考士虞禮注曰:古文禫或爲導。喪大記注曰:禪或皆作道。許君葢從古文,不錄今文禫字,且祘字重示,當居部末,如聶驫猋皆居部末是也。祘字下出禫字,疑是後人增益。鄭君从禫,許君从導,各有所受之也。

文六十三 重十三六十三,鍇本作六十五。禫下有禰字,云:禰,秋畋也,从示爾聲。祝也,从示虘聲。卽犬部之言部之詛也。用此知説文多爲淺人增竄,部末凡數多非原文。示部鉉六十三,鍇六十五,可證。又鉉新附有禰祧祆祚四字。禰訓親廟,泥米切,據五經文字序,若祧禰逍遥之類,説文漏略,今得之於字林。禰廟之字,許意葢欲 以爾邇槩之。周禮故書祧作濯,鄭司農濯讀爲祧。或許君意在别裁,謂祧字不古,當從故書。祆則後人杜祚則胙之俗也。然則今可用乎,曰祆於經無所用之,祚則用胙,祧則鄭時禮經固爾,吕忱已補入字林。禰字自今文堯典早有此字,何休云:父死稱考,入廟稱禰。舊説云雖入廟而猶冣近於己,故从示㫄爾。行之久遠,安可不用也。

第一

三部 三sān

注 解:数名。天地人之道也。陳煥曰:數者,易數也。三兼陰陽之數言。一下曰道立於一,二下曰地之數,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釋三之義,下釋三之形,故以於文二字别言之。於文一耦二為三,成數也。此依韵會所引,韵會多據鍇本,今鍇本又非舊矣。耦,各本作偶,今正。二下曰从一耦一,以一儷一也。此曰一耦二爲三,以一儷二也。今又皆脫一字。三書而三才之道在焉,故謂之成數。又字下曰:手之列多,略不過三。凡三之屬皆从三。穌甘切。古音在七部。弎,古文三。文一 重一

第一

王部 王wáng p9下

注 解:天下所歸往也。見白虎通。王、往曡韵。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見春秋 䋣露。引之説字形也。韋昭注國語曰:參,三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又引孔子語證董説。凡王之屬皆从王。雨方切。十部。,古文王。

閏rùn

注 解:餘分之月,五歲再閏也。戴先生原象曰:日循黄道右旋,邪絡乎赤道而南北,凡三百六十五日。小餘不滿四分日之一,日發斂一終,月道邪交乎黄道,凡二十七日。小餘過日之半,月逡其道一終,日月之會,凡二十九日。小餘過日之半以起朔,十二朔凡三百五十四日,有奇分而近。歲終積其差數置閏月,然後時序之從乎日行發斂者以正。故堯典曰: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正四时成歲,言六日者舉成數。玉裁按:五歲再閏而無餘日。告朔之禮,天子居宗廟,閏月居門中,从王在門中。周禮:閏月王居門中,終月也。此説字形也。周禮大史:閏月詔王居門終月。注謂:路,寢門也。鄭司農云:月令十二月分在靑陽、明堂、緫章、左右之位,惟閏月無所居,居於門,故於文,王在門謂之閏。玉藻:天子而朝日於東門之外,聽朔於南門之外,閏月則左扉,立於其中。玉裁按:古路寢、明堂、大廟,異名而實一也,當云告朔之禮,天子居明堂。如順切。十三部。〖注〗再,两次。古文閏。

皇huáng

注 解:大也。見詩毛傳。从自王。依韵會補王字。自,始也。始王者,三皇。王,各本譌皇,今正。先鄭注周禮云:四類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咸祀之。尚書大傳:燧人爲燧皇,伏羲爲羲皇,神農爲農皇。譙周説同。白虎通曰:三皇者何,伏羲、神農、燧人。則改燧人居第三,恐非舊也。鄭依春秋緯,伏羲、女媧、神農爲三皇。皇甫謐説同。大君也。始王天下,是大君也,故號之曰皇,因以爲凡大之稱。此説字形會意之恉,幷字義訓大之所由來也。皇本大君,因之凡大皆曰皇,假借之法準此矣。自,讀若鼻。自下曰鼻也,則自鼻二字爲轉注。此曰自讀若鼻,言皇字所从之自讀若鼻,其音同也。今俗㠯始生子爲鼻子,是。楊氏雄方言曰:鼻,始也。嘼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許謂始生子爲鼻子,字本作鼻,今俗乃以自字爲之,徑作自子。此可知自與鼻不但義同,而且音同,相假借也。今俗,謂漢時也。鉉本無作字,誤。鍇本有,新刻。胡光切。十部。

文三 重一

第一

玉部 玉yù

p10上

注 解:石之美有五德者。者字新補。潤澤㠯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㠯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㠯遠聞,專,鍇作尃,音敷,布也。玉裁按:汲古閣毛氏刊鉉本,初作專,後改作尃,非也。管子曰:叩之其音清摶徹遠,純而不殺。摶,古專壹字,今本作搏,葢非。此專謂專壹也。上云舒揚矣,則不必更云尃。智之方也。不橈而折,謂雖折而不撓。管子、孫卿皆作折而不墝。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忮,很也。絜之方也。絜取圜轉之義,凡度直曰度,圍度曰絜。管子、孫卿皆作廉而不劌行也。已上禮記聘義、管子水地、孫卿法行辭皆不同。象三玉之連。謂三也。丨,其貫也。貫謂如璧有紐,襍佩有組,聘圭有繫,瑬有五采絲繩,荀偃以朱絲係玉二㲄之類。凡玉之屬皆从玉。魚欲切。三部。古文玉。〖注〗陽冰曰:三畫正均如貫玉也。〖注〗之僞。又玊,朽玊。

璙liáo

注 解:玉也。謂玉名也。如毛傳鳧山也、繹山也之例,不言山名也。古傳注多不言名。从王尞聲。洛簫切。二部。

瓘guàn

注 解:玉也。左氏傳:齊有陳瓘,字子玉。从王雚聲。工玩切。十四部。《春秋傳》曰:“瓘斝。”左氏傳昭公十七年:禆竈曰:我用瓘斝玉瓚,鄭必不火。〖注〗竈字原作穴下黽。裨竈。

璥jǐng

注 解:玉也。从王敬聲。居領切。十一部。

琠tiǎn

注 解:玉也。从王典聲。多殄切。古音在十三部。玉篇曰:古文作

náo

注 解:玉也。从王夒聲。讀若柔。耳尤切。三部。

p10下

注 解:玉也。从王毄聲,讀若鬲。郞擊切。十六部。

璠fán

注 解:璠與,與,各本作璵。鉉本有篆文璵字,云説文闕載,依注所有

增爲十九文之一。鍇本則張次立補之。考左傳釋文曰:璵,本又作與,音餘。此可證古本左傳、説文皆不从王。後人輒加篆文之璵,可勿補也。又各本作璵璠,今依太平御覽所引作璠璵。法言亦作璠璵。魯之寶玉。左氏傳定公五年:季平子卒,陽虎將以與璠斂。今本左傳上與下璠,許君所據不同。从王番聲。附袁切。十四部。孔子曰:“美哉與璠。遠而望之,奐若也。文采之皃。御覽作煥。近而視之,瑟若也。瑟同璱。一則理勝,謂奐若。二則孚勝。”謂瑟若。此葢出逸論語,御覽引正作逸論語。

瑾jǐn

注 解:瑾瑜,美玉也。左氏傳曰:瑾瑜匿瑕。山海經:黄帝乃取密山之玉,榮而投之鍾山之陽。瑾瑜之玉爲良。王逸注九章云:瑾瑜,美玉也。从王堇聲。居隱切。十三部。

瑜yú

注 解:瑾瑜也。凡合二字成文,如瑾瑜、玟瑰之類,其義旣舉於上字,則下字例不復舉,俗本多亂之。此也字之上有美玉二字是。从王俞聲。羊朱切。古音在四部。

玒hóng 注 解:玉也。从王工聲。戸工切。九部。

lái

注 解:,玉也。廣雅玉類有。按説解有瓄而無篆文瓄者,葢古衹用賣,後人加偏㫄。許君書或本説解內作賣,或説解內不妨從俗,而篆文則不錄也。从王來聲。落哀切。一部。瓄,曹憲音瀆。

瓊qióng 注 解:亦玉也。亦各本作赤,非。説文時有言亦者,如李賢所引診亦視也,鳥部鸞亦神靈之精也之類。此上下文皆云玉也,則瓊亦當爲玉名。倘是赤玉,當廁璊、瑕二篆閒矣。離騷曰:折瓊枝以爲羞。廣雅玉類首瓊支。此瓊爲玉名之證也。唐人陸德明、張守節皆引作赤玉,則其誤已久。詩瓊琚、瓊瑶、瓊華、瓊瑩、瓊英、瓊瑰,毛傳云:瓊,玉之美者也。葢瓊支爲玉之最美者,故廣雅言:玉,首瓊支。因而引伸凡玉石之美皆謂之瓊。應劭曰:瓊,玉之華也。是其理也。从王敻聲。渠營切。古音在十四部。招䰟與姦安軒山連寒湲蘭筵韻。璚,瓊或从矞。巂聲也。矞爲入聲,角部觼或作鐍,此十四部與十五部合音之理。瓗,瓊或从瓗。巂聲也。此十四部與十六部合音之理。虫部蠵亦作

珦xiàng p11上

注 解:玉也。从王向聲。許亮切。十部。

㻝là

注解:玉也。从王剌聲。盧達切。十五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珣xún

注解:醫無閭之珣㺮璂。《爾雅》曰:東北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璂琪同。醫無閭,山名,在今盛京錦州府廣寧縣西十里,屈原賦謂之於微閭。珣玗璂合三字爲玉名,玗璂二字又各有本義,故不連舉其篆也,葢醫無閭,珣玗璂皆東夷語。《周書》所謂夷玉也。夷玉,顧命文。鄭

注云:東北之珣玗琪也。从王旬聲。相倫切。十二部。一曰玉器。此字義别説也。周禮玉瑞玉器注曰:禮神曰器。爾雅:璧大六寸謂之宣。郊祀志:有司奉瑄玉。詛楚文:吉王。皆卽珣字。讀若宣。謂訓器則讀若宣也,音轉入十四部,如毛詩于嗟洵兮,韓詩洵作比。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璐lù

注解:玉也。九章:被明月兮佩寶璐。玉逸注:寶璐,美玉也。从王路聲。洛故切。五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瓚zàn

注解:三玉二石也。从王贊聲。徂贊切。十四部。《禮》:“天子用全,純玉也。上公用駹,四玉一石。侯用瓚。伯用埒,玉石半相埒也。”攷工記玉人曰:天子用全,上公用龍,矦用瓚,伯用將。注:鄭司農云:全,純色也。龍當爲尨,尨謂雜色。:全,純玉也。瓚讀如之龍、瓚、將皆雜名也。卑者下尊以輕重爲差,玉多則重,石多則輕。公矦四玉一石,伯子男三玉二石。按許君龍作駹,從先鄭易字也。埒,許、鄭同,皆不作將。倘是將字,鄭不得釋爲雜,鄭已後傳寫失之。鄭云:公矦四玉一石。則記文不當公矦分别異名。許説爲長。戴先生曰:此葢泛記用玉爲飾之等。玉裁謂:此與祼圭之瓚異義。許不言祼圭之瓚者,葢其字古衹作贊。黄金爲勺,不用玉也。詩謂之玉贊。圭贊者,以贊助祼圭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瑛yīng

注解:玉光也。山海經言玉榮,離騷、孝經援神契、皆言玉英。淮南鴻烈曰:龍淵有玉英。高注:英,精光也。从王英聲。於京切。古音在十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璑wú

注解:三采玉也。周禮故書:璑玉三采。注曰:璑,惡玉名。江沅曰:惡王者,亞次之玉也。古惡、亞字通。廣雅玉類有璑。玉裁按:天子純玉,公四玉一石,侯三玉二石,故書作璑。新書作珉,皆謂石之次玉者。諸公之冕,璑玉三采,謂以璑雜玉備三采,下於天子純玉備五采也。許云:三采玉謂之璑。誤矣。从王無聲。武無切。徐堅引説文音舞。五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珛xiù(字形有误)p11下

注解:朽玉也。从王有點,讀若畜牧之畜。各本篆文作珛,解云:从王有聲。今訂正。史記:公玉帶。索隱曰:三輔決錄注云:杜陵有玉氏,音肅。説文以爲从王,音畜牧之畜。此可證唐本但作玉,不作珛。廣韻一屋云:玉音肅,朽玉。此説文本字。四十九宥云:珛音齅。此從俗字。玉篇:玉,欣救、思六二切。此説文本字。珛,許救切,引説文朽玉也,此後人據俗本説文所增。佩觿曰:玉有欣救、魚錄、息足、相逐四翻,俗别爲玊。郭云:别爲玊者,謂玉石字點在三畫之側。欣救、息足、相逐三切,點在二畫之側也。葢後人以朽玉字爲玉石字,以别於帝王字。復高其點爲朽玉,玉姓字,以别於玉石字。又或改説文从王加點爲从王

有聲,作珛,亦以别於玉石字也。朽玉者謂玉有瑕㓠,故从玉加點以象形。淮南書云:夏后之璜不能無考。考、朽古音同。史記:藺相如曰:璧有瑕,請指示王。从王加點謂可指示也。畜牧字,依説文本作嘼。許救、許六二切,玉音同之。杜陵玉姓音肅,雙聲也。三部。〖注〗玊。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璿xuán

注解:美玉也。山海經:西王母之山,有璿瑰瑤碧。郭傳:璿瑰,玉名。竹書穆天子傳:重之所守曰枝斯璿瑰。郭注:璿瑰,玉名。引左傳:贈我以璿瑰。按左傳成公十八年。今本作瓊瑰。僖公廿八年璿弁,今本作瓊弁。張守節史記璿璣作瓊璣。璿與瓊,古書多相亂。璿瑰,郭音旋回,合二字爲美玉名。山海經單言琁者,亦美玉也。从王睿聲。似沿切。十四部。《春秋傳》曰:“璿弁玉纓。”見上。張衡西京賦:璿弁玉纓。薛敬文解:弁,馬冠也,叉髦以璿玉作之。纓,馬鞅也,以玉飾之。鍇本弁作冠,諱李昪嫌名也。琁,璿或从旋省。各本廁瓊璚瓗三字之下,解云:瓊或从旋省。考文徵士誄:璿玉致美。李善注曰:山海經云:升山,黄酸之水出焉,其中多琁玉。説文云:琁亦璿字。李氏以琁注璿,引説文爲證,然則李所據説文,不同今本,今據以訂正。楊倞注孫卿引説文:琁,赤玉,音瓊。則同今本矣。中山經、海內西經言琁者皆美玉也。郭云:琁,石次玉者也。又云:琁,玉類。又云:璿瑰亦玉名。是未知璿、琁同字矣。籒文璿。曰:壡,籒文叡。疑此籒當作〈壡下玉〉,壡聲。小篆叡字省大篆爲之也。古文璿。疑當古文作璿,小篆作

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球qiú

p12上

注解:玉也。鉉本:玉罄也。非。爾雅釋器曰:璆,美玉也。禹貢、禮器鄭注同。商頌:小球大球。傳曰:球,玉也。按磬以球爲之,故名球,非球之本訓爲玉磬。从王求聲。巨鳩切。三部。璆,球或从翏。求翏二聲。同三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琳lín

注解:美玉也。高注淮南、王注楚辭、李、孫、郭注爾雅皆曰:琳,美玉名。某氏注尚書曰:琳,玉名。从王林聲。力尋切。七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璧bì

注解:瑞玉圜也。瑞,以玉爲信也。釋器:肉倍好謂之璧,邊大孔小也。鄭注周禮曰:璧圜象天。从王辟聲。比激切。十六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瑗yuàn

注解:大孔璧。釋器曰:好倍肉謂之瑗,孔大於邊也。人君上除陛以相引。未聞。瑗、引雙聲。孫卿曰:聘人以珪,召人以瑗。《爾雅》曰:“好倍肉謂之瑗,肉倍好謂之璧。”釋器文。好謂孔,肉謂邊也。从王爰聲。王眷切。十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環huán

注解:璧肉好若一謂之環。亦見釋器。古者還人以環,亦瑞玉也。鄭注經解曰:環取其無窮止。肉上舊衍也字。从王睘聲。戸關切。十四部。環引伸爲圍繞無端之義,古衹用還。

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璜huáng

注解:半璧也。鄭注周禮、高注淮南同。按大戴禮佩玉下有雙璜,皆半規,似璜而小。古者天子辟廱,築土雝水之外圜如璧。諸矦泮宫,泮之言半也,葢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鄭箋詩云爾。然則辟廱似璧,泮宫似璜,此黌字之所由製歟。从王黃聲。戸光切。十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琮cóng 注解:瑞玉,大八寸,似車釭。鄭注周禮曰:琮,八方象地。玉人曰:大琮尺二寸,射四寸。○射,其外鉏牙。疏云:角各出二寸,兩相并,四寸也。玉裁按:除去射四寸,則大琮八方之徑八寸。許云瑞玉大八寸者,謂大琮也,其他琮不言射,惟瑑琮大八寸。如車釭者,葢車轂空中不正圜,爲八觚形,琮似之。琮、釭曡韻。从王宗聲。藏宗切。九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琥hǔ

注解:發兵瑞玉。周禮: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不以琥也。漢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銅虎符從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國合

符,符合乃聽受之,葢以代牙璋也。許所云未聞。爲虎文。瑑虎爲文也。鄭注周禮:琥猛象秋嚴。从王虎聲。呼古切。五部。《春秋傳》曰:“賜子家子雙琥。”是。昭公卅二年左傳文。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瓏lóng p12下

注解:禱旱玉也。未聞。爲龍文。瑑龍爲文也。左傳:昭公使公衍獻龍輔於齊矦。正義引説文爲説。从王龍聲。力鍾切。九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琬wǎn

注解:圭有琬者。此當作圭首宛宛者,轉冩譌脫也。琬、宛曡韻。先鄭云:琬圭無锋故以治德結好。後鄭云:琬猶圜也,王使之瑞節也。戴先生曰:凡圭剡上寸半,直剡之,倨句中矩,琬圭穹隆而起,宛然上見。玉裁謂:圜剡之,故曰圭首宛宛者,與有宛義。爾雅又云:宛中、宛此與毛傳四方高中央下曰宛釋名宛宛如偃器正同,謂窊其中宛宛然也。二義相反,俱得云宛。爾雅兼采異説。郭説宛中,失之。从王宛聲。於阮切。十四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璋zhāng

注解:剡上爲圭,聘禮記曰:圭剡上寸半。雜記曰:剡上左右各半寸。半圭爲璋。見詩毛傳及公羊傳注、周禮注。从王章聲。諸良切。十部。《禮》:六幣:圭以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錦,琥以繡,璜以黼。

見周禮小行人注。六幣,所以享也。享天子用璧,享后用琮,皆有庭實。以馬若皮,皮,虎豹皮也。用圭璋者,二王之後也。二王後尊,故享用圭璋而特之。其於諸矦亦用璧琮耳。子男於諸矦則享用琥璜,下其瑞也。按六玉皆見上文,圭見璋字下,故引禮總言其所用之幣。

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琰yǎn

注解:璧上起美色也。璧當爲圭,也當爲者。周禮注云:凡圭剡上寸半,琰圭剡半以上,又半爲瑑飾。許云起美色,葢與鄭意同。或當作圭剡上起美飾者,若高注淮南、顏注司馬相如傳皆云:琬琰,美玉名。此當合二字爲一名,别是一物。尚書玉五重,琬琰亦是一物,非周禮之二圭也。从王炎聲。以冄切。古音第八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玠jiè

注解:大圭也。攷工記:天子鎭圭,諸矦命圭。戴先生曰:二者皆謂之介圭。爾雅:圭大尺二寸爲玠。據鎭圭言也。詩:錫爾介圭,以作爾寶。據命圭言也。介者,大也。禮器:大圭不瑑,以素爲貴。亦謂此也。从王介聲。古拜切。十五部。《周書》曰:“稱奉介圭。顧命曰:大保承介圭。又曰:賓稱奉圭兼幣。葢許君偶誤合二爲一,如或簸或舀,竷竷舞我之類。韻會引介圭作玠玉。” 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瑒chàng

注解:圭尺二寸,有瓚,以祠宗廟者也。玉人曰:祼圭尺有二寸,有瓚,以祀廟。祼圭謂之瑒圭,瑒讀如暢,魯語謂之鬯圭,用以灌鬯者也。祠,玉篇作祀。从王昜聲。丑亮切。十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瓛huán p13上

注解:桓圭,公所執。大宗伯曰:公執桓圭。〖汪〗公,二王之後及王之上公。雙植謂之桓。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桓圭葢亦以桓爲瑑節。玉裁按:鍇本作三公,韻會引亦無三。从王獻聲。胡官切。十四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珽tǐng

注解:大圭,長三尺,抒上,終葵首。見玉人。注曰:王所搢大圭也,或謂之珽。終葵,椎也。爲椎於其杼上,明無所屈也。杼,殺也。按玉藻謂之珽。注云:此亦笏也,珽之言挺然無所屈也。典瑞曰王晉大圭以朝日,魯語曰天子大采朝日,管子曰天子執玉笏以朝日皆謂此。司馬相如賦有晁采。晁,古朝字。朝采卽朝日之大采也,長三尺,博三寸,葢自其中已上殺之,其殺六分而去一,至其首則仍博三寸而方之。鄭去:方如椎頭是也。珽,玉逸引相玉書作珵。抒,今周禮作杼,玉藻注同,杼是也。从王廷聲。他鼎切。十一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瑁mào

注解:諸矦執圭朝天子,天子執玉以冒之,似犂冠。《周禮》曰:“天子執瑁四寸。”玉人曰:天子執冒四寸以朝諸矦。○名玉曰冒者,言德能覆葢天下也。四寸者方,以尊接卑,以小爲貴。尚書大傳曰:古者圭必有冒,不敢專達也。天子執冒以朝諸矦,見則覆之,故冒圭者,天子所與諸矦爲瑞也。諸矦執所受圭以朝於天子。瑞也者,屬也。,爾雅注作犂錧,謂耜也。周禮匠人:耜廣五寸,二耜之伐廣尺,耜刃方,瑁上下方似之。从王冒,冒亦聲。莫報切。古音在三部。考工記以冒爲瑁。古文从冃。各本篆作㺺,云古文从目,惟玉篇不誤,此葢壁中顧命字。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瑞ruì

注解:以玉爲信也。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注云:人執以見曰瑞,禮神曰器。又云:瑞,節信也。説文卪下云:瑞信也。是瑞、卪二字爲轉注。禮神之器亦瑞也。瑞爲圭璧璋琮之總偁,自璧至瑁十五字皆瑞也,故總言之。引伸爲祥瑞者,亦謂感召若符節也。从王耑聲。耑聲在十四部,而瑞揣圌字音轉入十五部。唐韻是僞切,又入十六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璬jiǎo

注解:玉佩。璬珩玦三字,鉉本在瑞上,鍇本則珩玦又綴於部末,皆非舊次。凡一書內舊次可考者訂正之,此自璬至瑵九篆皆飾之類。古者雜佩謂之佩玉,見周禮玉府、大戴禮保傳篇、禮記玉藻。亦謂之玉佩,見詩秦風。璬之言皦也,玉石之白曰皦。从王敫聲。古了切。二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珩héng p13下

注解:佩上玉也。詩毛傳曰:雜佩者,珩璜琚瑀衝牙之類。韓傳曰:佩玉上有蔥衡,下有雙璜、衝牙,蠙珠以納其閒。按衡卽珩字。晉語白玉之珩六雙注:珩,佩上飾。楚語楚之白珩注:珩,佩上之横者。玉藻曰:一命、再命幽衡,三命蔥衡。○衡,佩上之衡也,其制珩上横爲組三,繫於珩,繫於中組者曰衝牙,繫於左右組者曰璜,皆以玉。璜似半璧而小,亦謂之牙。繫於中者觸牙而成聲,故曰衝牙。蠙珠琚瑀貫於珩之下,璜衝牙之上,故毛、韓、大戴皆曰:以納其閒。云佩上玉者,謂此乃玉佩最上之玉也。統言曰佩玉,析言則珩居首,以玉爲之。依玉藻所言,則當天子白玉珩,公矦山珩,大夫水蒼玉珩,所謂三命蔥珩。士瑌玟,則以石。月令:春倉玉,夏赤玉,中央黄玉,秋白玉,冬。○凡所服玉,謂冠飾及所佩之珩璜,則又隨時異色矣。从王行。所以節行止也。依韻會所引訂。从王行者,會意。所以節行止也者,謂珩所以節行止。故字从玉行,發明會意之恉也。周語改玉改行注:玉,佩玉,所以節行步也。此字行亦聲。戸庚切。古音在十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玦jué

注解:玉佩也。九歌注曰:玦,玉佩也。先王所以命臣之瑞,故與環卽還,與玦卽去也。白虎通曰:君子能決斷則佩玦。韋昭曰:玦如環而缺。从王夬聲。古穴切。古音在十五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珥ěr

注解:瑱也。戰國策:孟嘗君進五珥,以請立后。李斯上書曰:宛珠之簪,傅璣之珥。从王耳,耳亦聲。仍吏切。一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瑱tiàn

注解:㠯玉充耳也。詩毛傳曰:瑱,塞耳也。又曰:充耳謂之瑱。天子玉瑱,諸矦以石。按瑱不皆以玉,許專云以玉者,爲其字之从玉也。凡字从某爲某之屬,許君必言其故。从王眞聲。佗甸切。十二部。《詩》曰:“玉之瑱兮。”鄘君子偕老文,今詩兮作也。女部又引邦之媛兮,可知此篇也字古皆作兮。孫毓詩评亦引玉之瑱兮。瑱或从耳。攷工記注引左傳:縳一如瑱。釋文曰:瑱本或作耳形眞聲。不入耳部者,爲其同字異處,且難定其正體或體。凡附見之例。〖注〗《詩•鄘風•君子偕老》。

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琫běng

注解:佩刀上飾也。小雅鞞琫有珌傳:鞞,容刀鞞也。琫,上飾。珌,下飾。大雅鞞琫容刀傳:下曰鞞,上曰琫。戴先生疑瞻彼洛矣之珌下飾,當爲鞞下飾。珌,文飾皃。有珌與首章有奭句法同。説文訓鞞爲刀室,誤也。玉裁按:鞞之言裨也,刀室所以裨護刀者,漢人曰削,俗作鞘。琫之言奉也,奉俗作捧,刀本曰環,人所捧握也,其飾曰琫。珌之言畢也,刀室之末,其飾曰珌,古文作㻫。傳云:鞞,容刀鞞也,謂刀削。其云琫上飾,珌下飾者,上下自全刀言之,琫在鞞上,鞞在琫下,珌在鞞末。公劉詩不言珌,故云下曰鞞,舉鞞以該珌。鞞琫有珌,言鞞琫而又

加珌也。王莽傳:瑒琫瑒珌。孟康曰:佩刀之飾,上曰琫,下曰珌。若劉熙釋名曰:室口之節曰琫。琫,捧也,捧束口也。下末之節曰琕。琕,卑也,下末之言也,琕卽鞞之譌。劉意自一鞘言之,故雖襲毛上曰琫,下曰鞞之云,而大非毛意。至杜預本之注左傳云:鞞,佩刀削上飾。鞛,下飾。又互譌上下字矣。凡訓詁必考其源流得失者,舉眡此。許云佩刀上飾,用毛説,謂一刀之上,非一削之上也。凡刀劎以手所執爲上。刀謂之穎,亦曰環。書刀謂之拊,劎謂之鐔。天子以玉,諸矦以金。毛傳曰:天子玉琫而珧珌,諸矦璗琫而璆珌,大夫鐐琫而鏐珌,士珕琫而珕珌。天子以玉,故其字从玉。从王奉聲。邊孔切。九部。左傳作鞛,咅奉合音,如棓字亦咅聲之比。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珌bì

p14上

注解:佩刀下飾,天子以玉。毛傳云:天子以珧。説文珧字下亦云:天子珧珌。此當云:天子以珧,諸矦以玉。淺人妄竄改之。从王必聲。卑吉切。十二部。㻫,古文珌。各本無。玉篇曰:珌,古文作㻫。汗古文四聲韻皆曰:㻫見説文,今據補。必、畢古通用,同在十二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璏zhì

注解:劍鼻玉也。各本篆文皆誤,今正。王莽傳:美玉可以滅瘢,欲獻其璏。服虔曰:璏音衛。蘇林曰:剱鼻玉也。俗本脫玉字。初學記、蓺文類聚引字林:剱鼻謂之璏。亦脫玉字。从王彘聲。直例切。十五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瑵zhǎo

注解:車蓋玉瑵。司馬彪輿服志曰:乘輿金根,安車,立車,羽葢華蚤。劉昭注:徐廣云:翠羽葢黄裏,所謂黄屋車也。金華斿橑末有二十八枚,卽葢弓也。又張衡東京賦:羽葢威甤,葩瑵曲莖。薛綜注曰:羽葢,以翠羽覆車葢也。威甤、羽貌、葩瑵,悉以金作華形,莖皆低曲。蔡邕獨斷云:凡乘輿車皆羽葢金華爪。爪與瑵同。又王莽傳曰:造華葢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師古曰:瑵讀曰爪。玉裁按:瑵蚤爪三字一也。皆謂葢橑末。説文指爪字作㕚,當云車葢玉㕚也。瑵、㕚曡韻。他家云華瑵金瑵者,謂金華飾之。許云玉瑵者,謂玉飾之,故字从玉也。从王蚤聲。側絞切。古音在三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瑑zhuàn p14下

注解:圭璧上起兆瑑也。周禮先鄭注云:瑑,有圻卾瑑起也。後鄭云:瑑,文飾也。許云:起兆瑑。與先鄭説合。兆者,垗也。營域之象。先鄭所謂垠堮也。大圭不瑑者,以素爲貴也。从王彖聲。彖聲,依韻會所引鍇本。今鍇本亦作篆省聲,又淺人改之也。直戀切。十四部。《周禮》曰:“瑑圭璧。”典瑞曰:瑑圭璋璧琮。疑此有脫誤。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珇zǔ

注解:琮玉之瑑。玉人:駔琮五寸,宗后以爲權。駔琮七寸,天子以爲權。○駔讀爲組,以組繫之,因名焉。許作珇。葢杜子春讀故書之駔爲珇,鄭所不從,不載其説者也。記又云:瑑琮八寸。則駔琮非謂瑑明矣。似

讀駔爲珇,訓琮玉之瑑,失之。方言曰:珇,好也,美也。許意謂兆瑑之美曰珇。从王且聲。則古切。五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注解:弁飾也,往往冒玉也。上也字依詩音義補。弁師曰:王之皮弁會五采玉琪。鄭司農云:故書會作䯤。䯤讀如馬會之會,謂以五采束髮也。琪讀如綦車轂之綦。按許謂以玉飾弁曰琪,與司農説同。後鄭則易琪爲綦,綦,結也。皮弁之縫中每貫結五采玉以爲飾,謂之綦,葢後鄭謂經琪字乃玉名,故易爲綦字。曹風:其弁伊騏。箋亦云騏當作綦,自用其周禮説也。許同先鄭説。往往,歴歴也。鄭云皪皪而處是也。从王綦聲。渠之切。一部。璂,从基。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璪zǎo

注解:玉飾,如水藻之文。謂彫飾玉之文。璪、藻曡韻。从王喿聲。子晧切。二部。《虞書》曰:“璪火粉米。”古文尚書咎繇謨文。按虞書璪字,衣之文也,當从衣,而从玉者,假借也。衣文、玉文皆如水藻,聲義皆同,故相假借,非衣上爲玉文也。凡説文有引經言假借者例此。禮經文采之訓,古文多用繅字,今文多用璪、藻字,其實三字皆假借。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瑬liú

注解:玉也,冕飾。弁師:掌王之五冕,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諸矦之繅斿九就,珉玉三采,繅斿皆就。○繅,雜文之名,合五采絲爲之繩,垂於延之前後。就,成也。繩之每一帀而貫五采玉。十二斿則十二玉也。繅不言皆,有不皆者。衮衣之冕十二斿,則用玉二百八十八。鷩衣之冕繅九斿,用玉二百一十六。毳衣之冕七斿,用玉百六十八。之冕五斿,用玉百二十。之冕三斿,用玉七十二。矦當爲公,字之誤也。三采,朱白蒼也。繅斿皆就,皆三采也。每繅九成,則九玉也。公之冕用玉百六十二。按弁師作斿,玉藻从俗字作旒,皆瑬之假借字。从王流聲。力求切。三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璹shú

p15上

注解:玉器也。徐鍇曰:爾雅:璋大八寸謂之琡。説文有琡。宜同也。从王聲,讀若淑。殊六切。三部。〖注〗篆作本字。同古文璹。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瓃léi

注解:玉器也。雋不疑傳,帶櫑具剱。晉灼曰:古長剱首以玉作井鹿盧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蓮花初生未敷時。霍清治書云:攷古圖有玉轆轤玉具剱,古樂府所云腰閒轆轤剱也。按古玉器爲鹿盧轉旋,葢不獨剱具。先鄭注周禮云:駔外有捷盧也。捷盧亦謂鹿盧也。从王畾聲。説文無畾字,而云畾聲者,畾卽靁之省也。靁字下曰:從雨畾,象回轉形。木部 48 櫑字下曰:刻木作雲靁,象施不竆。楊雄賦曰:轠轤不絶。凡從畾字皆形聲兼會意。魯回切。十五部。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玼cǐ

注解:新玉色鮮也。各本無新。詩音義兩引皆作新色鮮也,今補。玼本新玉色,引伸爲凡新色,如詩玼兮玼兮,言衣之鮮盛。新臺有玼,言臺之鮮明。韻會引作玉色鮮絜也。从王此聲。詩音義音此,又且禮反。十五部。古此聲之字多轉入十六部。十六部與十七部至近,是以劉昌宗云倉我反也。玼之或體作瑳,楚景瑳以爲名。詩君子偕老二章、三章皆曰:玼兮玼兮。是以二章毛、鄭有注,三章無注,或兩章皆作瑳。內司服注引瑳兮瑳兮,其之翟也。又引瑳兮瑳兮,其之展也。可證。自淺人分别玼屬二章,瑳屬三章,畫爲二字二義,又於説文增瑳爲訓釋,今《詩》曰:“新臺有玼。”詩邶風文,今本作泚。韓詩作漼,云鮮兒,卽今璀璨字也。〖注〗《詩•邶風•新臺》。玼:今本作泚。《說文》:“泚,清也。”泚是玼是假借字。這裹由玉色鮮明引申泛指鮮明。有:助詞。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璱sè

注解:玉英華相帶如瑟弦也。左思吳都賦:符采彪炳。劉逵注曰:符采,玉之横文也。郭璞引王子靈符應曰:赤如雞冠,黄如蒸栗,白如割肪,黑如純漆,玉之符采也。璱、瑟曡韻。从王瑟聲。所櫛切。十二部。《詩》曰:“瑟彼玉瓚。”詩之大雅作瑟。箋云:瑟,絜鮮貌。孔子曰:璠與,近49 而視之瑟若也。韻會引作瑟,彼則引詩爲發明从瑟意。〖注〗《詩•大雅•旱麓》。璱:今本作瑟。鄭箋:“瑟,絜(潔)明貌。” 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注解:玉英華羅列秩秩。爾雅釋訓:秩秩,清也。毛傳:秩秩,有常也。瑮列雙聲,瑮秩曡韻。从王㮚聲。力質切。十二部。聘義説玉云:縝密以栗。《逸論語》曰:“玉粲之璱兮,其也。” 蓺文志曰:論語,漢興有齊魯之説。傳齊論者,惟王陽名家。傳魯論者,安昌矦張禹,最後而行於世。然則張禹魯論所無,則謂之逸論語,如十七篇之外爲逸禮,二十九篇之外爲逸尚書也。齊論多問王、知道二篇。王伯厚云:問王疑當作問玉。按説文玉瑮瑩三字下所引,葢卽問玉篇歟。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瑩yíng p15下

注解:玉色也。謂玉光明之皃,引伸爲磨。瑩亦作鎣。从王,熒省聲。李善引説文烏明切。唐韻烏定切。十一部。一曰石之次玉者。此字義之别説也。齊風傳曰:瑩,石似玉也。衞風傳曰:瑩,美玉也。《逸論語》曰:“如玉之瑩。” 此葢引證玉色之義。路径:段注说文·第一卷·玉部

璊mén

注解:玉䞓色也。毛傳曰:璊,赬玉也。今本脫玉字。从王㒼聲。莫奔切。古音在十四部。禾之赤苗謂之各本从木作樠,今依毛詩釋文宋槧。

第三篇: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汉许慎撰,慎字叔重,汝南人官至太尉南阁祭酒。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本书所收文字包括篆文(即小篆)、(古文壁中书)、籀文(大篆)、或体、俗体。“文”指的是整体象形表意字,“字”指的是结体有表形表声的合体字,所以许慎以“说文解字”为书名,后代常常简称为《说文》。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此书在流传中叠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贡献极大。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学问,给它作注的就有数十家。中西方文化比较 1.语言文字差异:

1语音的差别汉语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单音节,○一个音一个字,或者一个字一个音,而且大部分都是开音节。汉字每个字有韵调,有“一二三四”声,很规则,而且声音很响亮。西方的语言文字主要是单音节,同时还有多音节的,这些多音节词成为与中国语言文字区别的关键特征。此外,西方语言文字还有轻音节或是重音节,用轻重音表示语调。

2语形的差别,汉字的结构是方块型、建筑型,是立体的,笔划上下左右都可以通,象形的○味道非常浓,它诱导我们把字本身和外部自然界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说汉字是自然界存在外貌的浓缩和简化的形式。而西方文字大多不是立体型结构,而是平面的、流线型结构,没有象形的味道。强调人文气息,而汉字强调自然的结合。

3语义的差别,中文汉字可以一音多义,多义词多势必造成表义的模糊,但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能力。西方人在需要表达一个比较确切的含义时,可以新造一个词,很精确,一个字就是一个含义,方文字表意精确性比较高,这也造成西方文化的精确性。2.宗教信仰。

这样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西方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3,从思维模式方面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跟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的思维是立体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流线型的,思维模式综合性强,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析性。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5.个人主义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与 “ 自 我”(self)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话语随处可见。通过简单的言语就可从中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6.风俗习惯 : 1称谓及称呼: 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而西方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2个人隐私:○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再者就是西方而比较豪放,而中国比较含蓄。3.回族文化: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1服饰方面: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2饮食文化: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

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

4.建筑及居住地: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多围寺而居。清真寺建筑必须遵守伊斯兰教的通行规则,如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东,使朝拜者可以朝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做礼拜,就是面向西方;礼拜殿内不设偶像,仅以殿后的圣龛为礼拜的对象;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

5.节日: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封斋期间,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可以吃饱、喝足;日出后至太阳西下,不准进食、喝水。斋月里,要求穆斯林克制一切私欲。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守斋。斋戒期满后,就是开斋节。这天清晨,穆斯林纷纷聚集在清真寺举行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它是具有宰牲献祭特色的节日。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圣人的生辰和忌日都在伊斯兰历3月12日,所以统称“圣纪”。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净身后,炸油香、馓子,然后到清真寺听阿訇讲经、赞圣,讲述穆圣的嘉言懿行和功绩。之后,穆斯林在清真寺内聚餐。

6.葬礼:实行土葬、快葬。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就要埋葬;晚上死去,第二天早晨就埋葬。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西夏王陵:西夏陵又称西夏王陵、西夏帝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有“ 东方金字塔”之称。坐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距市区大约35公里,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也是宁夏最重要的一处历史遗产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观。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在我国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西夏王陵是惟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西夏王陵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

第四篇:说文解字(范文模版)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解字》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本站提供了9784个汉字的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原文、汉字篆体字型在线查询,及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的原文等内容。您可以输入汉字或拼音来查询。

说文解字标目及音、义

一、yi一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2·上、shang四声,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3·示、shi四声,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4·

三、san一声,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5·王、wang二声,天下所归往也。6·玉、yu四声,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义、智、勇、絜。

7·珏、jue二声,二玉相合为一珏。8·气、qi四声,云气也。象形。9·士、shi四声,事也。

10·丨、gun三声,上下通也。11·屮、che四声,草木初生也。12·草、cao三声,百草也。

13·蓐、ru四声,陈草复生也。14·茻、mang三声,众草也。15·小、xiao,物之微也。16·

八、ba一声,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17·釆、bian四声,辨别,象兽指爪分别也。18·半、ban四声,物中分也。19·牛、niu二声,大牲也。20· 氂、mao二声,西南夷长髦牛也。21·告、gao四声,牛觸人,角著箸横木,所以告人也。

22·口、kou三声,人所以言食也。23·凵、kan三声张口也。

24、吅、xuan惊呼也。25· 哭、ku一声哀声也。26·走、zou三声,趨也。27·止、zhi三声,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28·癶、bo一声,足剌癶也。29·歩、bu四声,行也。30·此、ci三声,止也。31·正、zheng四声,是也。32·是、shi四声,直也。33·辵、chuo四声,乍行乍止也。34·彳、chi四声,小步也。

35· 廴、yin三声,长行也。36·chan一声,安步chan chan也。37·行、xing二声,人之步趨也。38·齿、chi三声,口齗骨也。39·牙、ya二声,壮齿也。40·足,zu二声,人之足也。

41·疋、shu一声,足也。42· 品、pin三声,众庶也。43·龠、yue四声,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44·册、ce四声,符命也。诸侯进受於王也。象其扎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

45·ji二声,众口也。从四口。46·舌、she二声,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47·干、gan一声,犯也。

48·jue二声,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49·只、zhi三声。语已词也。50·ne四声,言之讷也。

51·句、ju四声,又读gou一声,曲也。52·丩、jiu一声,相糾缭也。53·古、gu三声,故也。

54·

十、shi二声,数之具也。55·卅、sa四声,三十并也。56·言、yan二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57·誩、jing四声,競言也。58·音、yin一声,声也。59·qian一声,辠也。60·丵、zhuo二声,丛生草也。61·pu二声,瀆pu也。62·廾、gong三声,竦手也。如弄字的下部即廾字。

63·攀、pan一声,引也。64·共、gong四声,同也。65異、yi四声,分也。66·yu二声共举也。

67·ju一声,叉手也。68·晨、chen二声,早、昧爽也。69·爨、cuan四声,齐谓之炊爨。70·革、ge二声,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71·鬲、li四声,鼎属。72·li四声,亦鬲字。73·爪、zhao三声,覆手曰爪。象形。

74·丮、ji二声,持也。75·鬥、dou四声,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76·又、you四声,手也。象形。77· 左、zuo三声,左手也。78·史、shi三声,记事者也。

79·支、zhi一声,去竹之枝也。80·nie四声,手之疌巧也。81·聿、yu四声,所以书也。82·画、hua四声,界也。83·隶、dai四声,逮也。84·臤、qian一声,坚也。85·臣、chen二声牵也。86·殳、shu一声,以杸殊人也。87· 殺、sha一声,戮也。88·shu一声,鸟之短羽飞shu shu也。

89·寸、cun四声,十分也。90·皮、pi二声,剥取兽皮革者谓之皮。91· ruan三声,柔韦也。

92·攵、pu四声,小击也。93·教、jiao四声,上所施下所效也。94· 卜、bu三声,灼剥龟也。

95·用、yong四声,可施行也。96·爻、yao二声,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97·li三声,二爻也。98·xue四声,举目使人也。99·目、mu四声,人眼。100·ju四声,左右视也。

101·眉、mei二声,目上毛也。102·盾、dun四声,旧读shun三声,瞂也。103·自、zi四声,鼻也。

104·白,zi四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105·鼻、bi二声,引气自畀也。106·皕、bi四声,二百也。

107·習、xi二声,数飞也。108·羽、yu三声,鸟长毛也。109·隹、zhui一声,鸟之短尾总名也。

110·sui一声,鸟张毛羽自奋也。111·萑、huan二声,鸱属。112·guai一声,羊角也。

113·mo四声旧读mie四声。目不正也。114·羊、yang二声,祥也。115·羴、shan一声,羊臭也。

116·瞿、ju四声、qu二声,鹰隼之视也。117·雔、chou、双鸟也。118·雥、za二声,群鸟也。

119·鸟、niao三声、diao三声又音,长尾鸟总名也。120·乌、wu一声孝鸟也。121· ban一声,箕属,所以推棄之器

也。122·冓、gou四声 交積材也。123·幺、yao一声,小也。124· you一声,微也。125·叀、zhuan一声,專小谨也。126·玄、xuan二声,幽遠也。127予、yu三声,推予也。128·放、fang四声,逐也。129·biao四声,物落。130·can二声,残穿也。131·歺、e四声,徐锴曰:“冎,剔肉置骨也。歺,残骨也。故从半冎。” 132·死、si三声、澌也。人所离也。133·冎、gua三声,剔人肉置其骨也。134·骨、gu三声,从冎有肉。135· 肉、肉四声,象形。

136·筋、jin一声,肉之力也。137·刀、dao一声,兵也。138·刃、ren,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139·qia、四声,巧qia也。140·丯、jie四声,草蔡也。象草生之散乱也。141·耒、lei三声,手耕曲木也。

142·角、jiao三声,兽角也。143·竹、zhu二声,冬生草也。144·箕、ji一声,簸也。145·丌、ji一声,下基也。146·左、zuo三声,手相左助也。147·工、gong一声,巧饰也。象人有規矩也。

148·zhan三声,极巧视之也。149·巫、wu一声,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150·甘、gan一声,美也。151·曰、yue四声,词也。152·乃、nai三声,曵词之难也。象气之出难。153·丂、kao三声,气欲舒出。154·可、ke三声,肯也。

155·兮、xi一声,语所稽也。156·号、hao二声,痛声也。157·于,yu二声,於也。158·旨、zhi三声,美也。159·喜、xi三声,乐也。160·壴、zhu四声,陈乐立而上见也。161·鼓、gu三声,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162·豈、qi三声,还师振旅乐也。163·豆、dou四声,古食肉器也。164·豊、li三声,行礼之器也。165·豐、feng一声,豆之丰满者也。166·xi一声,古陶器也。167·hu三声,虎文也。168·虎、hu三声,山兽之君。169·虤、yan二声,虎怒也。170·皿、min三声,饭食之用器也。171·凵、qu一声,凵盧,饭器。如去的下部即是。172·去、qu四声,人相违也。173·血、xue四声,祭所薦牲血也。174·丶、zhu三声有所绝止,而识之也。175·丹、dan一声,巴越之赤石也。176·青、qing一声,东方色也。177·丼、jing三声,八家一井。178·皀、bi一声,谷之馨香也。(小篆鄉,中间是皀字,而不是良。巷中有穀馨香,鄉也)179·鬯、chang四声,以秬酿鬱草,芬芳条畅,以降神也。180·食、shi二声,一米也。181·亼、ji二声,三合也。182·會、hui四声,合也。183·倉、cang一声,穀藏也。184·入、ru四声,内也。

185·缶、fou三声,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186·矢、shi三声弓弩矢也。187·高、gao一声,崇也。象臺觀高之形。188·冂、jiong一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象遠界也。

189·guo一声,度也,民所度居也。从回,象城郭之重,两亭相对也。190·京、jing一声,人所为绝高丘也。191·享、烹、亨、献也。192·hou四声,厚也。193·畐、满也。194·稟、lin三声,穀所振入,宗庙粢盛,倉黄稟而取之,故谓之稟。

195·嗇、se四声,爱 濇也,田夫谓之嗇夫。196·来、lai二声,行来之来。197·麥、mai四声,芒穀。198·夊、sui一声,行迟曵夊夊。如夏字的下部即是夊。199·舛、chuan三声,对卧也。200·舜、shun四声,草也。201·韋、wei二声,相背也。202·弟、di四声,韋束之次弟也。203·夂、zhi三声,从后至也。如夆字的上部即是夂。

204·久、jiu三声,从後灸之,象人两胫後有距也。205·桀、jie二声,磔也。从舛在木上也。

206·木、mu四声,冒也。冒地而生。207·東、dong一声,动也。208·林、lin二声,平土有丛木曰林。

209·才、cai二声,草木之初也。210·叒、ruo四声,日初出东方汤谷。211·之、zhi一声,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212·帀、za一声,周也。213· 出、chu一声,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214·po一声,草木盛 po po 然。215·生、sheng一声,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216·乇、zhe二声,草叶也。217·chui二声,草木花叶垂。218· 花、xu一声,今音hua一声,草木花也。

219·華、hua二声,hua一声,荣也。220·ji一声,木之曲头,止不能上也。与小篆禾上部相反。

221·稽、ji一声,留止也。222·巢、chao二声,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223·桼、qi一声,木汁。可以漆物。

224·束、shu四声,缚也。225·hun一声,今音gun三声,橐也。226·囗、wei二声,回也。象回帀之形。(围成圆圈)227·員、yuan二声,物数也。228·貝、bei四声,海介蟲也。229·邑、yi四声,國也。230·巷、xiang四声,邻道也。231· 日、ri四声,太阳之精不虧。232·旦、dan四声,明也。

233·gan四声,日始出,光 gan gan 也。234·yan三声,旌旗之游,yan 蹇之貌。235·冥、ming二声,幽也。236晶、jing 一声,精光也。237·月、yue四声,闕也。大隂之精。238·有、you三声,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 239·明、ming二声,照也。240·囧、jiong三声,窗牖麗廔闓明。

241·夕、xi一声,莫也。从月半见。242·多、duo一声,重也。243·毌、guan四声,穿物持之也。

244·han四声,嘾也。草木之華未发,函然。245·han四声,木垂華實。246·tiao二声,草木實垂 tiao tiao 然。

247·齊、qi二声,禾麥吐穗上平也。248·朿、ci四声,木芒也。249·片、pian四声,判木也。250·鼎、ding三声,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251·克、ke四声,肩也。252·彔、(录)lu四声,刻木彔彔也。253·禾、he二声,嘉穀。

254·秝、li四声,稀疏適也。255·黍、shu三声,禾属而黏者也。256·香、xiang一声,芳也。

257·米、mi三声,粟實也。258·毇、hui三声,米一斛舂為八斗也。259· 臼、jiu四声,舂也。

260·凶、xiong一声,恶也。261·朩、pin四声,分枲茎皮也。262·pai四声,萉之总名也。

263·麻、ma二声,萉之總名也。264·尗、shu二声,豆也。265·耑、duan一声,物初生之题也。

266·韭、jiu三声,菜名。267·瓜、gua一声,苽也。268·瓠、hu四声,匏也。269· 宀、mian二声,交覆深屋也。

270·宫、gong一声,室也。271·吕、lv三声,脊骨也。272·穴、xue二声,土室也。273·夢、meng四声,寐而有觉也。274·疒、ne四声,倚也。275·冖、mi四声,覆也。276·mao三声,重覆也。277·冃(帽)、mao四声,小儿蛮夷头衣也。

278·liang三声,再也。279·网、wang三声,庖犧所结绳,以渔。280·覀、ya四声,xia四声,覆也。

281·巾、jin一声,佩巾也。282·巿、fu二声,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诸侯赤巿,大夫葱巿。283·帛、bo二声,缯也。284·白、bai二声,西方色也。285·bi四声,败衣也。

286·黹、zhi三声,针縷所紩衣。(针线缝衣)。287·人、ren二声,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288·hua四声,變也。289·匕、bi三声,相与比叙也。290·从、cong二声,相听也。291·比、bi三声,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292·北、bei三声,乖也。从二人相背。293·丘、qiu一声,土之高也。294·yin二声,衆立也。从三人。295·ting三声,善

也。296·重、zhong四声,厚也。297·卧、wo四声,休也。298·身、shen一声,躯也。

299·yi一声,歸也。反身修道,故曰归也。300·衣、yi一声,依也。301裘、qiu二声,皮衣也。

302·老、lao三声,考也。七十曰老。303·毛、mao二声,眉髮之属及兽毛也。304·毳、cui四声兽细毛也。305·尸、shi一声,陈也。象卧之形。306·尺、chi三声,十寸也。

307·尾、wei三声,微也。308·履、lv三声。旧读li三声,足所依也。309·舟、zhou一声,船也。310·方、fang一声,併船也。311·人、ren二声,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312·兄、xiong一声,长也。313· 兂、zan一声,旧读zen一声,首笄也。314·皃、mao四声,颂仪也。(即貌)

315·gu三声,廱蔽也。316·先、xian一声前进也。317·秃、tu一声,無髮也。318·見、jian四声,視也。319·覞、yao四声,并视也。320·欠、qian四声,张口气悟也。321·飮、yin三声,飮也。322·xian二声,慕欲口液也。(垂涎)323·旡、ji四声,饮食气逆不得息曰旡。324·頁、xie二声,头也。325·shou三声,頭也,同首。

326·面、mian四声,颜前也。327·丏、mian三声,不见也。328·首、shou三声,头也。

329·jiao一声,到首也。330·須、xu一声,面毛也。331·彡、shan一声,毛饰画文也。

332·彣、wen二声,彩色交错,同文。333·文、wen二声,错畫也。334·髟、biao一声,又shan一声,长髮猋猋也。335·后、hou四声,继体君也,發號者,君后也。336·司、si一声,臣司事於外者。

337·巵、zhi一声,圜器也。338·卩、jie二声,瑞信也。339·印、yin四声,执政所持信也。

340·色、se四声,颜气也。341·卯、qing一声,事之治也。342·辟、bi四声·,法也。

343·勹、bao一声,裹也。344·包、bao一声,象人裹妊,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345·茍、ji四声,自急敕也。346·鬼、gui三声,人所归为鬼。347·fu二声,鬼头也。348·厶、si一声,姦衺也。349·嵬、wei二声,高不平也。350·山、shan一声,宣也。351·屾、shen一声,二山也。352·屵、e四声,岸高也。353·广、yan三声,高屋之

形。354·厂、han三声,山石之厓巖,人可居。355·丸、wan二声,旧读huan二声,圜。

356·危、wei一声,在高而懼也。357·石、shi二声,山石也。358·長、chang二声,久远也。

359·勿、wu四声,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360·冄、ran三声,毛冄冄也。361·而、er二声,颊毛也。362·豕、shi三声,彘也。363·yi四声,修豪兽也。364·彐、ji四声,豕之头。

365·豚、tun二声,小豕也。366·豸、zhi四声,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367·兕、si四声,如野牛而青。368·易、yi四声,蜥蜴,蝘蜓,守宫也。369· 象、xiang四声,长鼻牙,南越大兽。370·馬、ma三声,怒也;武也。象马头鬃尾四足之形。371·廌、zhi四声,解廌,兽也。372·鹿、lu四声,兽也。373·麤、cu一声,行超远也。374·chuo四声兽也,似兔,青色而大。

375·兔、tu四声,兽名。376· 萈、huan二声,山羊细角者。377·犬、quan三声,狗之有悬蹄者也。378·犾、yin二声,两犬相齧也。379·鼠、shu三声,穴蟲之總名也。380·能、neng二声,熊属。足似鹿。381·熊、xiong二声,兽。382·火、燬也。383·炎、yan二声,火光上也。

384· 黑、hei一声,火熏之色也。385· 窗、chuang一声,在墙曰牖,在屋曰窗。386·焱、yan四声,火華也。387炙、zhi四声炮肉也。388·赤、chi四声,南方色也。389·大da四声,大象人形。

390·亦、yi四声,人之臂亦也。391·夨、ze四声,傾头也。392·夭、旧读yao三声,屈也。393·交、jiao一声,交胫也。

394·尣、wang一声,跛,曲胫也。395·壶、hu二声,昆吾,圜器也。396·壹、yi一声,专一也。

397·幸、nie四声,所以惊人也。398·奢、she一声,张也。399·亢、gang一声,人颈也。

400·夲、tao一声,进趣也。401·夰、gao三声,放也。402·大、dai四声,籀文大。403·夫、fu一声,丈夫也。周制以八寸为一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夫在助词中,又读fu二声。如逝者如斯夫。404·立、li四声,住也。405·竝、bing四声,併也。406·囟、xin四声,头会,脑盖也。

407·思、si一声,容也。408·心、xin一声,人心。409·cui三声,又cui一声,心疑也。410·水、shui三声,準也。411·沝、zui三声,二水也。412·频,pin二声,又bin一声,水厓。413·quan三声,水小流也。414·巜、kuai四声,水流浍浍也。415· 川、chuan一声贯穿通流水也。416·泉、quan二声,水源也。

417·灥、xun二声,三泉也。418·永、yong三声,长也。419·pai四声,水之衺流,别也。从反永。420·谷、gu三声,泉出通川為谷。(注意:山谷、稻穀之区别)421·仌、bing一声,冻也。

422·雨、yu三声,水从雲下也。423·雲、yun二声,山川气也。424·鱼、yu二声,水蟲也。

425·yu二声,二鱼也。426·燕、yan四声、玄鸟也。427· 龍、long二声,鳞蟲之長。428·飛、fei一声,鳥翥也。429·非、fei一声,违也。430·卂、xun四声,疾飞也。

431·ya四声,玄鸟也。432·不、bu四声,旧读fou三声。(否)鸟飞上翔不下来也。433·至、zhi四声,鸟飞从高下至地也。434·西、xi一声,鸟在巢上。435·鹵、lu三声,西方碱地也。

436·盐、yan二声,鹹也。437·户、hu四声,半门曰户。438·门、men二声,闻也。

439·耳、er三声,主听也。440·yi二声,即颐字。

441·手、shou三声,拳也。442·guai一声,背吕也。443·女、nv三声,妇人也。444·毋、wu二声,止之也。445·民、min二声,众萌也。446·丿、pie三声,右戾也。447·yi四声,明也。448·乁、yi二声,流也。449·氏、shi四声,巴蜀名山。450·氐、di三声,至也。

451·戈、ge一声,平头戟也。452·戉、yue四声,斧也。453·我、wo三声,自谓也。454·亅、jue二声,钩逆者。455·琴、qin二声,禁也。456·乚、yin三声,匿也。457亡、wang二声,逃也。458·匸、xi四声,有所侠藏也。459·匚、fang一声,受物之器。460·曲、qu一声,弯曲。

461·甾、zi一声,东楚名缶。462·瓦、wa三声,土器已烧总名。463·弓、gong一声·以近穷远。464·弜、jiang四声。强也。

465·弦、xian二声,弓弦也。466·系、xi四声,繋也。467·糸、mi四声,细丝也。468·素、su四声,白緻缯也。469·丝、si一声,蚕所吐也。470·率、shuai四声,捕鸟毕也。

471·虫、hui三声,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472·kun一声,蟲之总名也。473·蟲、chong二声,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474·風、八风也。475·它、tuo一声,今音ta一声,虫也。

476·龟、gui一声,外骨内肉者也。477·黽、meng三声,蛙黽也。478·卵、luan三声,卵生。

479·

二、er四声,地之数也。480·土、tu三声,土地。481·垚、yao二声,土高也。

482·堇、qin二声,黏土也。483·里、li三声,居也。484·田、tian二声,树穀曰田。

485·畕、jiang一声,比田也。486·黄、huang二声,地之色也。487·男、nan二声,丈夫也。488·力、li四声,筋也。489·劦、xie二声,同力也。490·金、jin一声,五色金也。491·幵、jian一声,平也。492·勺、zhuo二声,挹取也。493·几、ji三声,今音ji一声,距几也。

494·且、ju一声、qie三声,薦也。495·斤、jin一声,斫木斧也。496·斗、dou三声,十升也。

497·茅、mao二声,酋茅也。498·車、che一声,舆轮之总名。499·堆、dui一声,小阜也。500·阜、fu四声,大陆,山无石者。501·fu四声,两阜之间也。502·厽、lei三声,絫坺土为墙壁。503·

四、si四声,阴数也。504·宁、zhu四声,辨積物也。505·叕、zhuo二声,缀联也。

506·亞、ya四声,醜也。507·

五、wu三声,五行也。508·

六、liu四声,《易》之数。

509·

七、qi一声,阳之正也。510·九三声,阳之变也。511·rong二声,兽足蹂地也。512·嘼、xiu四声,畜牲也。513· 甲、jia三声,位东方之孟。

514·乙、yi三声,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515·丙、bing三声,位南方,万物成,炳然。516·丁、ding一声,夏时万物皆丁实。517·戊、wu四声,中宫也。518·己、ji三声,中宫也。

519·巴、ba一声,蟲也。520·庚、geng一声,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實也。521·辛、xin一声,秋时万物成而孰。522·辡、bian三声,罪人相與訟也。523·壬、ren二声,位北方也。

524·癸、gui三声,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525·子、zi三声,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為偁。526·了、liao三声,尥也。

527·孨、zhuan三声,谨也。528·突、tu一声,不顺忽出也。529·丑、chou三声,纽也。530·寅、yin二声,髌也。531·卯、mao三声,冒也。532·辰、chen二声,震也。533·巳,si四声,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

534、午、wu三声,啎也。535·未、wei四声,味也。536·申shen一声,神也。537·酉、you三声,就也。538·酋,qiu二声,繹酒也。539·戌、xu一声滅也。540·亥、hai四声。荄也。

后記

儿时到西安碑林参观,既喜欢又好奇,大部分都是看不懂的。当时仔细的观看了宋僧梦英的《篆书偏旁字源》手持一个本,描摹了一上午,由于不认识,甚觉费力,照葫芦画瓢,依然一头雾水,只得作罢。后来买了一本《说文解字》,又不知反切法如何使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依然不甚明晰。于是自己开始总结反切法的注音规律。反切法用两个汉字相切,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相拼,有些字就可以,有些还是不行。再后来有了凤凰出版社出的202_年版《说文解字校订本》,加注了汉语拼音,学习起来就方便多了。由于时代 的发展,许多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随着字简化方案的实施,无端又多出了许多汉字读音,这给古文字的学习无形中增大了困难。汉字的发展是由繁到简,也有个别的字是由简到繁,举例如下:帽字,小篆写法是:冃。颐和园的颐,小篆只有左半边,渔网小篆本字就是网,后来几经变革。古文字义规定较详细,在小篆中尤为突出,如:里、裏,从、從,后、後、好、好四声,衺、斜,斗、鬥,等字,弄不明白在使用中就会出错。学习小篆不要想当然,不能把楷书的字拼凑成篆字。屡见有人写错如:夕生是晴,山青是峥,洗和洒的关系,澄要写作澂等等。

说文确立了部首偏旁,以后的字典就沿用了,偏旁也是独立的字,本身都有读音,不学说文就不知道。在日常经常会听到:秃宝盖、宝盖,走车,绞丝、软耳刀,硬耳刀、王字旁(其实是玉字)虫字旁(其实是虺)等等,学了说文,知道了读音,学习篆书就颇有帮助。当然不学书法的人就可以随便了。

古人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9353个字临一遍约三个月,能记住的还不多,把常用的两千多字记熟就够用了,熟能生巧,写书法不熟悉字就会气不连贯,不连贯就缺少神韵,开卷有益,学无间断,量变到质变,人十我百,人百我千除此别无他法。是为记。

第五篇: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的价值

1、确立了六书理论

六书是汉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是在古人总结归纳汉字造字规律之后提出的。“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中虽然提到了“六书”这一名称,但未对“六书”的含义作任何解释,其内容具体是什么,不得而知。到了汉代,班固作《汉书》、郑众注《周礼》、许慎著《说文》时都涉及到了六书的具体内容。但是三家所列六书的名称及排列顺序各不尽相同。清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此三家之中以班固的排列顺序为优,而以许慎的名称为长,故以后称说六书顺序时依照班固,名称则取自许慎。今将三家的名称及排序对比如下: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班、郑二家只是列举了这些名称,而未就每一名称进行说明。许慎不仅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而且对每一名称下了定义,举了例字。他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见《说文解字·叙》)许慎对六书所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特别是对《说文》中九千多个汉字结构所作的具体分析,使六书理论得到了正式的确立。在以后的汉字研究中,这一理论一直起着支配主导的作用。凡是有关汉字的著述,没有不涉及六书的,可见其影响之大。尽管六书的理论尚有不完善之处,但它基本上适合于汉字的结构。今天我们研究汉字,仍然离不开六书的理论。随着汉字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大量甲、金文的出土,一些文字学家对汉字结构提出了新的理论,这对于进一步认识汉字的特点是有帮助的,但是应该指出,这些理论都是在六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也很难完全摆脱六书的说法。

2、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

根据汉字以形表义的特点,许慎首次从大量汉字中归纳出了540个部首,然后将书中所收9353个汉字据形分别统属于这540个部首之下。这是他研究汉字的一大创举。这一编排体例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晋吕忱的《字林》、梁顾野王的《玉篇》、明张自烈的《正字通》、清张玉书等人的《康熙字典》等都无不遵循这一体例。即使是我们今人所编的字典也常常使用了部首编排法或附有部首检字索引,前者如《金文编》、《金文诂林》、《甲骨文字释林》、《甲骨文字典》、《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后者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

3、保存了词的本义

《说文》是一部旨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的字书,在以单音词为主的古代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字即代表一个词,因此,《说文》中所指出的九千多个汉字的本义也就等于为我们保存了九千多个词的本义。这些本义除了一部分被证明是错误的外,大多数都是可信的,它不仅对于研究词义的发展、研究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而且对于解释古代的文献,特别是对于考释甲文、金文等古文字尤为重要。

4、保存了先秦的词义和汉代的训诂资料

许慎在解释字义时大量引用了先秦典籍中的材料,其中仅经文就达1083条,对于《老子》、《墨子》、《韩非子》、《楚辞》等书中的材料也多所采用。与此同时,许慎还博采通人,大量引用了汉代董仲舒、司马相如、房京、刘向、刘歆、杜林、贾逵、扬雄、班固等二十多位经学大师的言论以及部分方言俚语。这些材料有些在现存典籍中还能找到,有些则找不到了,有些所引的原书早已亡佚了。因此,《说文》中保存的这些语料对于考察先秦的词义、了解汉代的训诂和方言是十分宝贵的。

5、保存了古音资料

在《说文》一书所收的九千多个汉字中,有形声字7697个,从这些形声字中可以分析出谐声偏旁一千多个,这些形声字和谐声偏旁对于上古音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清人段玉裁就是根据《说文》中的谐声字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使上古音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又如西人高本汉、中国学者陆志韦等根据《说文》中的谐声材料对上古汉语的声母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起到了与其他有关研究结果相互印证的作用。除了《说文》中的谐声材料外,许慎对字义的解释有时采用了声训,在注明音读时有时采用了读若和直音的方式,这些声训、读若和直音也都是研究古音不可缺少的材料。

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许冲在《上〈说文解字〉表》中说:“(《说文》)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由此可见,《说文解字》是一部反映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通过这部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生产状况、文化科学、地理沿革、风物习俗等等。例如书中收录的有关牲畜的名称非常多,区分也十分细微,这反映了畜牧时代牲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如通过“货、财、贿、赂、资、买、卖、贵、贱”等字可以推知“贝”在古代社会曾作为货币长期流通过;通过“妇”字的字形结构以及对“妇”字的解释(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可以知道妇女在古代男权社会的低下地位。再如《邑部》共收地名160多个,其中140多个在解释时指明了具体方位,这些又是研究古代地理的宝贵材料。

1、《说文解字》理论的贡献

《说文序》是汉字的纲领。它系统地阐明了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方面的问题。汉字的产生跟一切文字的产生一样,是社会交际的需要。八卦虽是法定的图像,但不能记录纷繁的事物;结绳虽能留下记忆的线索,但决不能适应“庶业其繁,饰伪萌生”(见《说文序》)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能够互相区别纹理的汉字,才能察“万品”,治“百官”。汉字不论是体式还是内部结构,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许慎辛辣地批驳和嘲笑了汉字凝固不变的观点。《序》就是一部东汉以前的汉字发展史。除体式发展之外,《序》还论及汉字内部结构的发展。“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许慎认为,文是源,字是流。汉字是沿着简单到复杂、文到字的孽乳是浸多的方向发展的。《序》对文字的功用的论述是明确的。“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将文字连贯起来写明在竹帛上焦作书,书就是如描写对象之情状。联系到《说文》正文的大量引用书证,让词进入语句中确定意义,就知道许慎是把文字看作记录语言的符号的。“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说明文字是超时空的、超阶级的工具,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文字虽然没有阶级性,但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字却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之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盖文字者,经艺之

本,王政之始。”就说的再明白不过了。

“六书”说本来是战国末年以来流行的文字学理论,见于《周礼》“保氏掌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五曰六书。”知道西汉末年才有六书细目的记载,见于刘歆的《七略》,班固曾转引在《汉书艺文志》里“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后来,郑众给《周礼》“六书”也作了一个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班、郑各有名称和次第,但没有阐明六书的内容,更没有具体分析繁多的汉字。许慎第一次对六书做了界说,并且在逐字的说解中,将六书原则贯彻始终。许慎牢固地建立了汉字结构理论体系。先看看六书分类的标准:在《说文序》中,他指出“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这是从认字的过程说的。“象形者,画成其物”这是从画物显象的角度说的。“会意者,比类合宜,”这是从组合部件汇合意义的角度说的。“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这是从字符的字的关系,即形符、声符与形声字的关系角度说的。

2、《说文解字》编排的独创

《说文解字序》说:“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也。”部,就是部首,是字形结构部类之首。按照六书的原则,分析字形结构,把在结构上具有相同部分的字排列在同一部类,用相同部分作为统率这一部类所有字的标目,这个标目就叫部首。《说文》中常有“凡某之属皆从某”的术语。它的意思是,大凡某的部属都随从某聚集在一块。这个某,就是部首。将一万多看来毫无头绪的汉字,以形为标准分为340部,这是独

创。

周代的字书,汉代还保存着的是太史撰写的十五篇,它的体例大约与秦代合编的《仓颉篇》相同。段玉载评价许慎的部首制说:“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若网在纲、如裘掣领,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与《仓颉篇》杂乱无意之体例不可以道

里计”(见《说文解字注》)。

部首制既属许氏的独创,当然难免有不完善不精当的地方,比如:无“群”部首,叠文会意字部首,声旁部首,异体字部首,古今部首,等等。另外,许氏以小篆为解说的对象;“就形以说音义”,实际上是据义归部,是造字法部首。与后来以楷书为对象,据形归部的检字法部首的要求相距较远。所以历代文字学家对许氏部首有或多或少的改并。南朝顾野王《玉篇》定为542部,辽代行均《龙龛手镜》定为242部。

关于字次,大体上按字义类别编排。或先实后虚,或先美后恶。本朝皇上的名讳必紧跟部首之后,以示尊崇。部首字的叠文和与部首字相反的形体,排在该部部末。

3、《说文解字》是资料的宝库。

《说文》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东汉以前汉字的形音义材料、与之相关的词汇材料,以及东汉以前的百

科知识,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一,《说文》尽量收集了东汉时能够见到的篆文、古文、箍文、或体、俗体、奇字、今文,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字体。许冲进程时的字数,全书连重文在内,共105016字。这是一部无比珍贵的文献。没有《说文》,我们很难认识秦时的篆文,更不用说辨认和研究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和战国时期的古文了。古文字不认识,上古史的研究也就会一筹莫展。

第二,《说文》是东汉以前汉字本形本义的总汇。它是正确训释东汉以前的经史子集的有力工具,分析多义字词,无非是要分析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确定本义是确定诸多义项的基础。什么是字的本义呢?与字形结构相吻合的意义就是本义。要寻求本义,就必须分析字形。而《说文》就是以分析字形确定本义为己任的。《段注》说得好:“以字形为书,俾学者因形以考音与义,实始于许,功莫大焉。”又说:“依形以说音义,而制字之本义,昭然可知;本义既明,则用此字之声,而不用此字之义者,乃可定为假借。本义明,而假借亦无不明矣。”至今,训释古籍,编辑字典词典,关于本字本义,大多以《说

文》为本。

第三,《说文》通过形声系统,通过读若,以及假借、声训、重文、连绵词等等,提供大量的上古语音资料。清代《说文》学家,凭借它并参照《诗经》、《楚辞》的用韵,研究秦汉语音系统,取得不少成果。段玉载《六书音韵表》、江沅《说文音韵表》、张惠言《说文谐声谱》、陈立《说文谐声孽生述》就是其代表作。正如姚孝遂在《许慎与说文解字》一书所说:“很难设想,如果没有《说文》,我们今天能

够对古音有如此深刻的了解。”

第四,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书面上的一个字,往往表示口头上的一个词,从这个角度而言,字和词具有同一性。《说文》既然保存了东汉以前大量的汉字形音义的资料,势必能够充分地反映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说得好:“《说文解字》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宝库。” 第五,《说文》还为我们研究东汉以前的古代社会,提供了思想情况、政治情况、经济情况、文化情况、科学情况和民情风俗方面的宝贵资料。从这个角度说,《说文解字》是东汉以前的百科全书。

4、《说文解字》是规范汉字的工具。

汉文字学史上,只有《说文》,能“全面的、系统的整理文字,长远的对文字的统一规范产生广泛影响”。一方面,社会愈发展,事物逾繁复,为了区别,文字也就愈来愈多;另一方面,为了更好交际,不能让文字无节制的增加,必须整理,使之规范和统一。规范和统一文字,进行行政干预,如商鞅,秦始皇,也许能起一时的作用,但不可能有长期的效用。只有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的《说文》,才是规范统一文字的有力工具。姚孝遂说:“许慎的《说文解字》全面地分析了文字的形体结构,说明了每个字为什么必须这样写;它应当代表什么概念,而且为什么代表这个概念;它是如何与语言结合起来的等等。《说文》特别强调文字的本形、本音、本义,这对于当时盛行的任意同音通假现象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事实上,《说文》广泛流传以后,战国以来,直至秦汉的文字形体混杂,以及胡通乱转的现象就逐渐得到了克服和纠正”

《说文解字注》述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