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沙石峪宣讲团工作总结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15-885138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4 18:09: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沙石峪宣讲团工作总结

沙石峪宣讲团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深化扩大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四个全面”的认知认同,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坚定政治信仰,切实增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利用暑假、寒假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以自己的无限激情和创新创造,参与到党的理论方针、形势政策的宣讲中去,以年轻人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起全社会更多的正能量、好声音,在推动党的政策理论更好地走进群众的同时,对大学生自身也是一个不断提高、接受实践教育、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团委书记吴学飞老师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全国闻名的当代“活愚公”村——沙石峪。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积极热情地开展了一系列宣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参加宣讲人数11人次。听众约500多人次。

7月31日我们来到了沙石峪村,上午参观了中阿友谊树和中加友谊树,还有周总理亲手种下的树,在沙石峪见证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友好联系。在这里,党员同志们在团委书记吴学飞老师带领下宣读入党誓词。在这期间我们宣讲团成员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放矢地开展宣讲活动。针对不同的受众需求,力争宣讲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同天下午,我们来到了沙石峪纪念馆,在这里我们领略了老一辈人“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这里,我们通过座谈交流、现场查看等多种形式,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的沟通,了解和倾听群众呼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客观反映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期待。向基层宣讲了三级党代会的精神,也听取了老乡们对于沙石峪精神事迹的讲解。在宣讲过程中,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沙石峪精神之间找到了很多切合点。我们的宣讲内容得到了老乡们高度肯定,在互动中我们也体会到了老乡们很高的热情度。

在老乡的护送中我们结束了这次难忘的宣讲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当代社会主义精神宣讲给村民们,与此同时,宣讲成员被老一辈沙石峪人的牺牲精神所打动。今后我们将会更加努力,学习老一辈人不怕苦的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发扬光大!

第二篇:参观沙石峪有感

参观沙石峪有感

沙石峪村位于河北遵化市境内,解放前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素有“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之称,但在解放后,依靠着沙石峪人勤劳的双手,在光秃秃的青石板上修田造地,以“青石板上创高产,万里千担一亩田”的创业精神闻名全国,而今天我们有幸来到了沙石峪村参观。

刚到目的地,我们看到那连绵起伏的山头上,松柏戴帽,景色宜人,环境优美,山上的村庄虽然不大,但每条街道都宽敞整齐,我们不禁被那种自然的美所感染,同时回想起沙石峪这些年的变化,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前辈们在这样条件落后的环境下,却能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改善生存环境,进行了改天换地的顽强奋斗,他们身上的坚韧品质和愚公精神,是多么的让人感动,令人敬佩!

往前走,我们来到了沙石峪纪念馆,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总理的雕像,经介绍,我们了解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两次陪外宾到该村参观视察,把沙石峪人们改天换地的精神称为“当代愚公”,并先后有120多个国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该村参观访问,至此愚公精神享誉国内外。

进入纪念馆的主厅,北墙是周总理和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贵顺、村委会委员闫福忠、妇女主任赵凤兰和当时的大队长闫宝玉的浮雕,都是当代愚公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为沙石峪村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浮雕基座镶嵌着“艰苦奋斗,继往开来”八个大字,点明了纪念馆的主题,浮雕的东侧为“当代愚公换天地”的曲谱及歌词,歌颂了沙石峪人们战天斗地的愚公精神。东墙是沙石峪的新貌,南墙为原新华社记者东生所写的长篇通讯《看愚公怎样移山》,西墙为周恩来、李先念、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给予沙石峪人们的赞誉。墙上的图片一一展示张贵顺书记带领大家兴建水利、开山造田、开凿愚公洞的场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只要努力做什么事都会成功。沙石峪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永远铭记周总理的嘱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精神,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立足自身特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种植、畜牧养殖、农家院经营,实施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亮化、污染源治理等工程,全村人民环境实现了美化、亮化、净化,老百姓家庭和睦,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沙石峪正向着文明、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阔步前进。

这次的学习活动,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我们要认真学习前辈们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三篇:参观沙石峪有感

参观沙石峪有感

春天里,纪检监察部带领我们纪检委员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遵化沙石峪。一路前往,高速公路,疾驰的汽车,原野青青,鸟语花香,天空湛蓝,飞机轰鸣...车驶入山区,偶尔看见鸡鸭牛羊,看见围着头巾的少妇,看见赤着胳膊的男人,看见掠过的青山绿水,看见平地里幽幽的绿草...仿佛奔向世外桃源。怎能想象五、六十年代,这里没有水,没有地,没有果木庄稼,衣食不足,民生穷困。沙石峪村位于遵化市东南20公里处,是全国闻名的当代“活愚公”村。20世纪 60年代,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沙石峪过去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素有“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之称。在第一代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硬是肩挑臂挎,从石头缝里取土,在青石板上造田,创建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世界奇迹,共造优质梯田33公顷。

我们听着历史,看着现在,农家的粮仓,院落的葡萄,新建的采摘园,忙碌的农民,怎会想起当年的人们背井离乡,又怎能不感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如今,沙石峪已是处处花果山、道道米粮川。然而,数字是沉重的,走万里路,挑千担土,造一亩田。这不是想象是事实!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感慨万千。劈山开地,填土造田,打井取水,兴修水利,蜿蜒山路,肩挑背担...这是何种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

不屈不挠的精神!战天斗地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敬爱的周总理曾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两次陪外宾到该村参观视察,给予很高的赞誉,并先后有120多个国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该村参观访问。

我们为什么参观沙石峪?我们必须继承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党带领人们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不依靠党的这种优良传统。现在人们生活逐渐富裕起来,这是经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得来由之不易。我们岂能纸醉金迷,我们岂能利令智昏,我们岂能得陇望蜀,我们岂能背信弃义。我们扪心自问: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工作,不热爱生活?不珍惜生命?

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就要爱岗敬业,珍惜现在的职业,为之奋斗,为之奉献;就要忆苦思甜,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懂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努力发展业务,以敢为人先的气魄,事争一流的精神,时不我待的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青山绿水,田野飘香,春风荡漾,欢声笑语。我们赞美沙石峪,更加赞颂我们的党优秀儿女,更见赞叹我们的生活

比蜜甜!

沙石峪人们成就了自己的梦!如今,我们每个人更要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我们中华儿女的豪情壮志实现更加伟大的中国梦!

第四篇:沙石峪纪念馆讲解词

沙石峪纪念馆讲解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各位到沙石峪纪念馆参观指导。今天由我把沙石峪纪念馆整体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上世纪60年代初,沙石峪人民面对‚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的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在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周总理曾两次来沙石峪视察,称赞沙石峪人是当代的‚活愚公‛。为认真贯彻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艰苦奋斗和廉政教育,遵化市委、市政府在唐山市纪委的指导下,谋划建设了沙石峪纪念馆,作为廉政教育基地,传承当代愚公精神,引导教育党员干部团结拚搏,开拓创新,为建设风清气正的科学发展示范市做出应有贡献。

沙石峪纪念馆是在原沙石峪村史馆的基础上改造扩建的,由遵化市纪委、监察局牵头组织实施,清华美院雕塑系艺术研究所所长王洪亮主持设计,唐山中实建筑有限公司负责承建。纪念馆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坚持勤俭节约的精神和尊重历史、资政育人的原则,在广泛搜集资料、精心谋划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于202_年3月15日开工建设,9月初竣工,投资百万元,建筑面积894平方米,展览面积1962平方米。纪念馆外部造型从正面看构成一个‚山‛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开山填涧,从背面俯看构成一个‚土‛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取土造田。纪念馆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沙石峪人民艰苦创业的历程和发展成果。

好,各位领导请随我进入主题序厅。

主题序厅:北墙为周总理、张贵顺等人物浮雕,这位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曾于1966年4月和1967年2月两次来沙石峪视察,充分肯定了沙石峪人民的当代愚公精神,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沙石峪的关怀。这位站在总理左边的是沙石峪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贵顺,他带领沙石峪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开山造田,兴修水利,改变了贫穷面貌。曾参加过党的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1979年12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去世。这位站在张贵顺左边的是闫福忠,他是当时的村委委员,这位站在闫福忠左边的是赵凤兰,她是当时的妇女主任,这位站在总理右边的是闫宝玉,他是当时的大队长。他们都是当代愚公的代表人物,为沙石峪做出了重大贡献。浮雕基座镶嵌‚艰苦奋斗 继往开来‛八个大字,点明纪念馆的主题。浮雕西侧为前言,说明建设纪念馆的目的意义。浮雕东侧为《当代愚公换新天》曲谱及歌词,歌颂沙石峪人民战天斗地的当代愚公精神。东墙为沙石峪新貌,南墙为原新华社记者东生所写长篇通讯《看愚公怎样移山》,西墙为周恩来、李先念、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沙石峪的赞誉。

好,各位领导请随我往左边走。

第一部分:立下愚公志 深山展宏图。沙石峪位于遵化市区东南20公里处,地处山区。解放前,这里是一个‚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的穷山沟,老百姓过着‚野菜枣糠填肚皮,数九寒天没棉衣‛的悲惨生活。最初这里的名字叫做大狼峪北沟,因这里无水少土,尽是石头,才顾名思义起名沙石峪。1942年,沙石峪建立了以张贵顺为书记的党支部,1947年获得解放,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但是,受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缺水少土的状况没有改变,人民生活依然比较贫困。从1949年开始,沙石峪刮起了下山风,全村大多数男劳力几乎都外出做工,地都撂荒了。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51年,他带领农户,创办了全村第一个互助组,此后又创办了16个互助组。1952年,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了粮食产量,人民生活有所改善。1957年,张贵顺到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通过学习毛主席对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的批示,决心做当代愚公,移山造田,改造家园。他临走又去书店‚请‛了50张毛主席画像,他要让沙石峪家家户户贴毛主席画像,永远听毛主席的话。回到遵化,他找县委书记曹寿山汇报了自己的想法,曹书记很支持移山造田的想法,并给他一册毛主席著作单行本《愚公移山》。张贵顺回到家里,小草房里早挤满了人。他把毛主席画像庄严地捧给干部群众,然后把《愚公移山》高高举起来说:‚看见了吧,这就是毛主席的书!‛随后,组织人们学习了《愚公移山》,学到动情处,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就去移山。

好,各位领导请随我往前走。

第二部分:万里千担一亩田 青石板上创高产。制定移山计划的第二天,张贵顺就领着大队长阎宝玉和民兵连长李凤元到南山沟的两座山下搞测量:从沟底到山顶均是4丈多高,劈掉两个山头正好填平山沟造一片好地,于是,青年劈石,壮年搬运,老年砌坝,妇女和孩子们在石头缝里搜土垫地,经过几十个昼夜的会战,沙石峪第一块人造平原诞生了。

兴修水利:解放前,沙石峪的穷苦人每天天还没亮,家家户户就背着水葫芦、担着水桶,到五里外的大老峪取水,生活十分艰难。刚过门两天的赵凤兰,怕把那件爹娘东贷西借才做成的嫁衣穿脏了,想洗洗收起来,刚刚把小半瓢水舀到破盆里,婆婆和奶奶就像捅了心尖一样,说:‚哎呀!可了不得啦!咋舀这么大一盆子水糟贱,你八成是想叫咱一家子渴死呀!‛凤兰含着眼泪洗完了嫁衣,婆婆就这水洗了成年累月不见水星的布衫,奶奶又洗了破布,最后还喂了猪。1965年,为了彻底改变沙石峪滴水贵如油的缺水局面,充分保障农业生产,沙石峪村党支部决心在青石板上大兴水利。全村干部群众发扬吃大苦、耐大劳、流大汗的硬骨头精神,经过一年多的奋力拚搏,终于在北山建成了直径11米的大口井,铺设了1300米的引水管道,还先后在南山和东山打成了三眼机井,彻底解决了困扰沙石峪人多年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开山造田:1965年冬,张贵顺从山西大寨取经回来,经党支部和村委联席会讨论,决定要在沙石峪修建大寨田。为了打消人们的畏难情绪,先由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大队长阎宝玉和民兵连长李凤元,带领基干民兵在北山青石板上修一亩大寨田作为示范。由于北山坡度大,只有凿成石槽,垒成坝,再从五华里外担土回填,才能建成大寨田。尽管困难重重,但沙石峪人并不屈服。1966年正月初三,沙石峪的基干民兵排着队,迎着漫天的飞雪开上了北山。张贵顺带领大家手持钢钎铁锤,奋力凿开青石板。石槽在半尺、一尺地向地下延伸。工程进展很快,一亩大的石槽就要凿出来了。党支部根据群众提出的建议,决定白天凿石开地,晚上出去担土。傍晚,张贵顺、阎宝玉、李凤元、周凤林几个支部委员,带领100多名民兵,担筐扛锹,冒着风沙,奔向大老峪去担土。担土回来,大顶风,又是上坡路,人们担着土,摸着黑,艰难地爬上山坡。他们就这样,干了一个又一个夜晚,青石板上的土层一寸、两寸、半尺,天天在增厚。党支部和民兵的愚公精神感动了‚上帝‛,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参战。十几天时间,担土2300多担,行程一万多里,在一亩大的石槽里铺上了一尺厚的土层。随后,北山上23亩大寨田的工程全面展开,青年民兵打冲锋,男女老少齐上阵。经过一春奋战,23亩保肥、蓄水的大寨田平展展地铺在了北山上,秋后获得了大丰收。

开凿愚公洞:沙石峪四面环山,只有一个南山口可以出入,交通十分不便。1971年春,党支部根据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了方便取土,加快发展农业,提出要凿通北山,实现南北通达,打开新天地。在上级党委和解放军的支持下,凿山洞的工程很快就开始了,任务交给了当时的民兵连长李凤元和27个民兵。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终于打通了山洞,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

英雄赞歌:展示张贵顺、闫岳胜、李凤元、闫宝玉、赵凤兰、闫福忠、闫玉萍、李述珍、陈玉珍、李述旺、周凤林、闫宝贺、周福林、李长顺、王义春、闫宝余、李述臣、张福来等18位英雄人物的照片并附个人简介,并展示张贵顺的全国劳动模范、河北省劳动模范、振兴唐山功臣奖章证书和党的十二大代表证。

实物展厅:采用照片与实景相结合的形式,真实地再现当年沙石峪人民 修筑梯田、开山造田等劳动场景,以及铁锨、大锤、钢钎、扁担等劳动工具。

好,各位领导请随我上二楼继续参观。第三部分:热情的关怀 殷切的希望

党的关怀和周总理的两次到访:1962年,党中央选派了很多干部到农村调研,中央办公厅秘书、新华社记者东生来沙石峪边劳动,边调研,被沙石峪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深深感动,欣然动笔写下《看愚公怎样移山》的长篇通讯,于1962年6月27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人民日报》还在头版头条配发了社论。周总理看后非常高兴,于1966年初春,派中央农林政治部副主任王振扬来此考察,王振扬等人在沙石峪详细考察后,对张贵顺组织群众顽强抗旱的动人事迹感触极深,迅速写成简报向周总理报告。1966年4月初,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将率党政代表团来中国访问,阿尔巴尼亚是一个多山、少雨、干旱的国家,要求参观一个地形、环境、气候条件与他们相仿的农业生产先进典型。在研究接待方案的会议上,王振扬将沙石峪的情况向周总理作了汇报,经反复研究,周总理决定带外宾参观沙石峪。1966年4月29日,周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以谢胡为首的党政代表团来沙石峪参观访问。周总理刚下飞机就对张贵顺说:‚我在飞机上看到了你们的条件和变化,你们才是真正的当代活‘愚公’‛。在听取了张贵顺的汇报后,周总理高兴地说:‚越是贫苦的地方,人们的干劲越大。你们这种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很值得各地学习效仿。‛通过参观,总理对沙石峪的变化赞誉不已说:‚你们能够把贫穷的家乡改变得这样好,在中国还是少见的,正好作为我们的大学校嘛!千万记住,要让愚公精神代代相传啊!‛,并与谢胡种下了中阿友谊树。由于当时没有影像资料,我们展示这幅油画,再现当时的场景。回村的路上,周总理说:‚走,到贵顺家看看去。‛一句话吓傻了赵凤兰。她知道,这几天张贵顺两口子忙公事,自家的院子根本没有收拾。她急忙往贵顺家赶,抓紧搞卫生。家什没整完,周总理就领着客人进了院。周总理撩门帘走进屋,坐上炕,两手一撑,身子就斜歪在炕角上。李述金挤进来。张贵顺介绍说:‚这是我媳妇。‛总理问:‚媳妇、爱人、屋里的,哪个称呼更合适?‛张贵顺忙更正说‚她是我爱人‛。总理问:‚你们两个谁当家?‛贵顺答:‚我们两个都当家。‛说了一会儿话,总理领着客人走出贵顺家。1967年2月5日,周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第二次访问了沙石峪。

据记载,李先念副总理、陈毅副总理各来过三次。1995年12月10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也来过一次。

好,各位领导请随我往前走。

中外友好往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沙石峪先后接待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观外宾人数达1万多人,使世界人民了解了当代愚公精神,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全国各族人民及国际友人的支持:沙石峪的动人事迹随着各地前来参观的人们传遍四方。来自各地参观的人们,不约而同地给沙石峪带来珍贵礼物——土。下乡知青到沙石峪参加生产劳动,卫生部的领导和专家来到沙石峪送医送药,葡萄种植专家也来到沙石峪指导生产,为以后沙石峪成为葡萄专业村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四部分: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英雄的沙石峪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永远铭记周总理的嘱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精神,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立足自身特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种植、畜牧养殖、农家院经营,实施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亮化、小流域治理、污染源治理等工程,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202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42元,是202_年的1.7倍。同时,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先后被中央文明办、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村,被唐山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生态旅游家园建设模式示范点,并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当代愚公精神是英雄的沙石峪人民留给我们最永恒的精神财富,是遵化人民世世代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落后面貌需要艰苦奋斗精神,推动科学发展更离不开艰苦奋斗精神。如今,70万遵化儿女正在秉承沙石峪人的当代愚公精神,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昂首阔步,勇往直前,创造新的业绩,续写新的辉煌!

讲解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

第五篇:沙石峪千层石的故事分析

沙石峪千层石的故事

——被遗忘的 “国礼石”

韩静

沙石峪千层石形成于十二、三亿年前,是砂岩硅质岩、白云岩和铁、锰等物质的海相沉积。此石纹理清晰,线条流畅。造型奇特,秀丽端庄,神韵静美。虽然在质地上不及翡翠、美玉、钻石珍贵,但是它曾经作为“国礼”漂洋过海,被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和贵宾收藏。更被国内诸多界别名流追捧,其深厚的“国礼石”文化底蕴,绝非翡翠、钻石可比,而由此衍生的故事更像一颗颗珍珠熠熠放光。

说道“国礼石”,不得不说说它的产地——沙石峪。遵化市沙石峪村,是有名的“愚公之乡”。解放前,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素有“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之称。解放后,在老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勤劳朴实的沙石峪人硬是在石头缝里取土,在青石板上造田,先后使400亩荒山变成良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

1962年6月27日,记者李东生的长篇通讯《看愚公怎样移山》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上,让沙石峪村一夜成名,成为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敬爱的周总理更是两次莅临沙石峪村,把这个小山村推上了历史前沿。称赞沙石峪人是“当代愚公”,沙石峪精神竟由此感染了全世界。一个小山村,短短几年时间,接待了100多个国家的元首、贵宾6000多人前来参观访问,国内前往沙石峪参观学习的人数多达150多万,创造了中国农村的传奇。感染人的不光是沙石峪精神,同样还有沙石峪的千层石,当地称为“猴石”。最初外宾访问沙石峪离开时,热情好客的沙石峪人皆以“红枣、核桃”相赠。后来发现外宾对千层石特别青睐,于是灵机闪现:把毛主席语录、诗词及针对外宾身份的恰当文字书写在石头上作为“礼物”赠给外宾不是更有意义吗?果然这一举动大受欢迎。来访外宾如获至宝。说:“这比什么都珍贵,它给了我们精神力量。”向外宾赠石的行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更得到了周总理的高度赞赏:“有创意,有意义,做了宣传,增进了友谊;而且不用花钱,符合勤俭节约原则,值得提倡。”并强调:凡到沙石峪参访的外宾,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必须每人送一小块石头做纪念!谁能想到一块小小的石头,承载了沙石峪精神,承载了新中国的形象,成为友谊的使者,从小山村走向全世界。

往国礼石上写字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不仅要书法艺术高超,而且还很有讲究,要根据不同国别、身份、政治倾向等多方面情况,找准契合点,重点在团结进步和加深友谊上多做体现。为了更深入了解这段历史,202_年1月25日,吴玉占先生带领我采访了当时“国礼石”的文字书写人温占奎先生。

温占奎先生今年七十八岁了,除了耳朵稍显发沉外,身体健康,精神矍铄。退休后不喜欢城里的高楼大厦,便在老家山坡落居,天天和乡亲们和睦相处。面对满目苍山,心情舒畅,亲植粮食果蔬,食之爽口放心。老人家毫无退休老干部的派头,一副老农的形象,尤其是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怎么也想象不出,国礼石上的隽秀小字,竟由这双平凡的粗手书写出来。

听说我们是为探寻“国礼石”的历史而来,温占奎先生显得特别兴奋。他是1966年到沙石峪接待站工作的。刚去一个多月,就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那一段历史刻骨铭心,而由自己负责往国礼石上写字,更让他终身难忘,那一块块石头,不单单代表沙石峪,更代表周总理,代表毛主席,代表新中国呀!记忆的闸门一经打开,那一尊尊自己曾经亲自书写的国礼石,更被记忆的潮水冲刷得剔透玲珑······

温占奎先生回忆道:在沙石峪工作的十几年间,经他手题字赠送外宾的“国礼石”568批,5000多人次,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领导及名流人士则不计其数。由于国礼石造型奇特,字迹隽秀端庄,一些宾客竟“石欲”大开,一块两块不能满足!自己到山上寻宝,回来让温占奎书写。

尼泊尔副首相比斯塔、坦桑尼亚总统尼需尔,美国作家斯诺夫妇、马克斯·韦尔、南也门总统鲁巴依,华裔赤子、精英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赵浩生、韩素音、日本友人松村谦

三、政协委员杜聿明,还有陈毅副总理,康克清大姐,京剧大师张君秋,国画大师周怀民,著名作家浩然、闫肃······温占奎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

1967年10月2日,刚过(布)总理努马扎莱在李先念陪同下,乘坐直升机来访,努力扎莱热情称赞沙石峪是“愚公移山故事的重演,是活愚公,真愚公”。这次是温占奎首次书写给国家元首级人物的石块。石块上的字由外交部拟定,当时心跳地不得了,尽管经过数日苦练,正楷小字能写到高粱米粒大小了,可总怕不完美。当得知努马扎莱对“国礼石”相当满意时,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1968年5月26日,陈毅副总理陪尼泊尔副首相比斯塔来访,这是陈毅副总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陪访到沙石峪。告别时,地县作陪同志匆匆找到温占奎说:“你光顾外宾了,陈老总也要石头呢!”当时规定是赠外不赠内,但陈老总开口了,让他既惊喜又激动,急忙从“百宝箱”里找到一块形似“金鸡报晓”的石头,写好文字送了过去。陈毅副总理高兴地和外宾们说“我这块好!”

1968年,沈字607部队一百多人来到沙石峪(军装无领章帽徽)。据说是搞国防科研的。他们在沙石峪开门办学期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恰巧温占奎在山上挖到一块酷似“蘑菇云”的石块,筑上了底座,写上了毛主席“我们也要有原子弹氢弹······”一段话,部队临走时,大队负责人李树旺代表沙石峪致辞赠石。全场齐立,掌声欢呼声伴着泪花经久不息。领队指导员激动地表示:“以毛主席教导为动力,以沙石峪精神作榜样。多出科研成果,报效祖国和人民!”

1971年3月,一位马里客人来访,住在社员家。夜里,上面组织民兵紧急集合演练,提前没有通知接待人员和外宾。结果马里客人惊慌失措,以为发生大事件,天亮立刻赶回了北京。回京冷静下来,想起把沙石峪的赠石忘在房东家了,懊悔莫及。过了一天,派专车取回了赠石。1970年10月21日,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在黄华夫妇陪同下参访沙石峪。因是首次接待美国人,又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身份特殊。石上题字不好拟定。黄华夫妇在“毛主席语录”上没找到合适的,就在他的“内部语录”上选取了1959年1月17日致美共主席福斯特信中的一段语录,写在石头上,客人非常高兴。之后,斯诺之子小斯诺等人在沙石峪住访7天,临走带走许多石块······

1973年秋,康克清同志率各省市妇联干部来访。地县作陪同志一下车就找到温占奎商量,要30块国礼石给各省做纪念。温占奎感到难度太大,一是没有这么多石块,二是一时也书写不完。于是建议选一块精美的做代表。得到了参访团理解。怀着对康克清大姐的敬仰之情,温占奎细心挑选石头,精心书写了一首毛主席诗词。刚写完,康大姐及参访团到了跟前。康克清大姐端详许久,然后举起石头让大家看。溢着泪花激动地说:“看了沙石峪,让我们受到愚公移山的生动教育,又赠给我们精美“艺术品”,咱们朱老总最喜欢奇石,他老人家看见,还不定多高兴呢!”康大姐握住温占奎的手连声称赞道谢,一股暖流瞬间流通他的全身······

1973年7月25日,全国政协委员,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夫妇及女儿杜致礼(杨振宁妻)来访。大队副主任闫宝贺向客人介绍了沙石峪解放后的变化,浏览村容村貌。温占奎写了三个小石块赠给杜聿明。杜聿明接过赠石,不禁感慨流泪,动情说道:“过去我害过人民,是毛主席共产党救民于水火,拯救民族于危亡。把中国引向光明。看了沙石峪,受益匪浅······,沙石峪的奇石啊,也聆听了杜聿明的肺腑之言。

1974年3月27日,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率团来访。外交部原定邓小平副总理陪访,因邓小平出席特别联大会议,改由阿沛阿旺晋美陪访。这次接待,准备工作周密隆重,河北省领导刘子原提前一天到达沙石峪,强调要万无一失。特别对赠送总统的国礼石,要选料精良,书写严谨,更要改进包装。用特制木盒软料铺垫,以示庄重。为了完成好任务,温占奎亲自到县木业社定好礼盒,特意由公安局干警张民志开摩托车将人带盒送回沙石峪。由于客人在沙石峪仅一个小时活动安排,张贵顺就巧用时间,往北山腰的路上,拉着尼雷尔的手,亲热地介绍了沙石峪概况,精彩又生动。告别时,总统兴奋地说:“沙石峪给我们做出好榜样”。当他接过写有“中坦两国人民友谊万岁”的国礼石说:“这是给我们地最珍贵礼物,我要把他视为国宝,让全国人民都知道。”

最让温占奎难忘的是1973年8月,张君秋、李金泉、李紫贵、刘吉典、曹韵清、骆鸿年六位京剧大师到沙石峪“驻点”。他们不顾年事高,天气热,坚持参加生产劳动,住农家炕,决心补上那“时代一课”。他们对“国礼石”兴趣尤其浓厚,与温占奎一起上山挖宝,每每得到一块好的,就像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回到村里让占奎书写。几位老人,相互逗趣,非常开心。为感谢他,几位大家还执意到温占奎家看望。温占奎家在沙石峪村北东苇店村,相距6里多地。国宝级大明星光临平民百姓家,温占奎无比激动和自豪。

然而一次日本代表团的来访,让温占奎记忆犹新。因为在代表团临别时,一位日本女客人让作陪同志领着找到温占奎,要求把赠石上的文字改成“一定要解放冲绳”。这可难坏了作陪同志。因为这句话关系到政治问题。需要请示中央,而一级一级请示肯定来不及,情急之中温占奎灵机一动,为日本客人在石块上题写了“冲绳一定会解放”几个字,做陪同志连呼好!好!日本客人也满意而归。

温占奎先生讲了一段又一段,毫无倦色。后来竟高声吟咏起来:“当代愚公史,感天动地诗。酬谢万方客,寄语‘小猴石’。”吴玉占先生和我听得入了迷,都忘了记录。他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更让我们深深感到一种责任。要把“国礼石”的文化底蕴深度挖掘出来。让国礼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角之中。让子孙后代都了解这些故事。让国礼石与沙石峪精神一起共同发扬光大······

202_年6月

沙石峪宣讲团工作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