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自然音响描写[大全五篇]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15-1123253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30 22:29: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王维山水诗歌的自然音响描写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自然音响描写

邱小毛 苏铁生(广西)

摘 要:以音乐家气质入诗,是王维山水诗创作的重要特色,他在诗中大量撷取自然音响,并用寓声 于境,声色并举等艺术手法进行精妙描写,使诗歌取得了“有声画”的艺术效果,受禅宗影响,他用自然 音响组合营造的意境氛围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的是空灵寂寞.对于自然音响的精妙传达,亦使其诗歌摆 脱了实情实境的束缚,具有无限广阔的延伸空间.关键词: 王维山水诗歌;自然音响

有唐一代,成就卓越的诗人可谓灿若群星.其中,兼擅绘画,音乐及诗歌创作者,当首推王维.广博上午文化艺 术素养,成就了王维儒雅风流,萧闲悠远的气质风度.由于善于将画,乐理论及实践与诗歌“打通”.即所谓以画家 气质及音乐家气质入诗,其诗歌亦呈现出独特的美学特色.如前人所云王维山水田园诗歌最根本的特色,乃是以画家气质入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曾道: “味摩诘之 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以后遂成定论.作为南宋画派之祖, 王维一反北宗画派的刻划涂饰之风, 而代之以萧疏清淡的水墨画法,着重渲染,不靠勾勒细致轮廓,以传神写意为主;在绘画理论方面, 王维主张在“审 象求形”的同时,须传写出“别生身外”之神.以这种绘画理论及实践运用于山水田园诗歌创作, 王维则不拘形似, 崇尚神似,追求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情趣才,神情兼备,从而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以音乐家气质入诗,亦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重要特色,在诗歌创作中王维不独有诗人的灵心,画家的慧眼, 亦有音乐家的锐耳.他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感受和把握自然界的音响.涧户落花的私语,幽谷鸟儿的啼啭,寒灯虫 草的幽鸣,深山古刹的疏钟……一切大自然的细微平凡的音响,都能被融入他的诗篇.这种对大自然声响的准确捕捉 和精妙描写,使他的诗歌极富魅力.唐人殷潘在称王维诗歌“着壁成绘”的同时,又称其“在泉为珠” 《史鉴类编》.将王维的诗又称为: “有声画” ,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皆注意到了王维山 水田园诗歌融入之音乐素养.惜乎现在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研究,注重其“着壁成绘”的一面,而对其“在泉为 珠”的一面未能给予足够重视.本文拟就王维山水诗歌的音响表现艺术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王维所处的唐代,在我国历史上乃是音乐繁荣鼎盛的时期.音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诗人们的创作提供了新 的素材.如大诗人白居易,韩愈,李贺等,都有作品摹写观乐时的音乐声响:或描写音品,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 弦切切如私语”;或模拟情状,如“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或状写艺术效果,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 兰笑” ,等等.然而,作为一名著名的音乐家,王维却没有一首诗歌直接描写音乐声响,个中原因何在?我们说,王 维以音乐家气质入诗,最主要的是指通过描绘自然界的音响来传达诗人的主观情致.昔伯牙鼓琴,其高山流水之志, 正与王维诗歌的声情气韵相合.所不同的只是,感动王维本人的则纯来自于大自然.他在诗中传达的,完全是大自然 的音响在他心弦上的鸣奏.因此, 王维虽然没有作品直接描写音乐声响,但在他的诗中,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动人心魄 的森林交响乐: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送悻洲李使君》 ”)也可以欣赏到如泣如诉 的小夜曲: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 ”)传统的乐论认为: “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即音 乐之美在于自身,音乐之所以美,乃由于他们能传达自然的声音,尤当音乐能应天地之节,表达先于人而存在的“天 籁”时,这种乐声就是“及天地至和之音” ,是音乐中最美的声音.王维就是这样一个善于传达天籁清音的诗人.他 用音乐家的锐耳及诗人的灵心来捕捉各种天籁音响,自是:花开草长, “鸟语虫声皆天地间真诗”那么,在他的诗中 是如何传达天籁音响,绘就有声图画的呢? 韩愈《锥带箭》云: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工惜不发.”王维以自然音响的艺术构思,也采取了这种“以巧伏 人”“引而不发”的表现手法.在一些诗中,他有意把音响“藏”了起来,先从各个方面描摹自然景物,到了篇末, , 才突然“亮”出声音,使其成为突出意境的点睛之笔.如《终南山》便堪称范例: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阳众壑珠.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前六句展现的均是无声之画,无人之镜,至尾联方在暮霭茫茫的深山大壑中,隔着溪涧向樵夫探问.其苍茫廖廓 之状,深幽寂邈之镜自可想见.他如“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山鸟时一啭”)(《李 处士山居》)等,皆以声结尾,往往使诗歌产生一种余音袅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在王维诗中,我们还常见到以象声词直接模仿声音,如“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袅袅秋风动,凄凄烟雨 , 繁” ,等等.适当地运用象声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诗歌的音乐效果.然而,大自然的音响是十分丰富的,复杂, 微妙的,用文字模拟声音并非诗之所长.诗是一种以语言创造意象,又以意象来暗示,启发,调动人们想象和联想的 艺术.王维并未从理论上阐诉这一特殊规律,但在创作中他却能避免简单摹声的局限,而努力发挥诗歌暗示,象征之 特长.他写声,主要手法是“寓声于境”.如“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 “草堂蛰响 , , 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愁” ,等等.在这些诗中,诗人并未使用象声词摹拟音响.他只是点出景物发出了声音.然而, 由于诗人生动的刻画了发生景物的形象,逼真地渲染了特定的环境气氛,加上各种表示有声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 暗示和启发,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和联想出音响的情状——高低强弱,徐疾轻重,以及他们所表现的感情色彩.有时 — 候,我们在诗中甚至找不到表示发出声音的词,但仍然感觉到了自然音响的存在.试读他的《山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描写秋天诗人山居的见闻.看中间两联,明月照在松林,山中极为静谧,但见清清泉水在石头上流过, 这句似乎是写色,其实暗含了声,一个“流”字,发出了声响,给整句诗灌注了声色.下一句和上一句相反,似乎是 为了与“流”字相呼应,先出来一个“喧” ,竹林在闹,浣纱女归来了,水面上绿的莲叶粉红的莲花浮动起来,渔舟 也返动了,此一“动”字写色.其实也暗含了声,但因“喧”字在先,诗人有意将渔舟划过水面的声音弱化以强化莲 动的事象.四句诗,首尾重于写形色,中间偏于写动静,声色相得益彰,节奏感很强.在一些诗中, 王维还运用通感 原理,以不同的感觉相替代而使景物“发”出了声音.如“声喧乱石中,色静青松里.(” 《清溪》)茂密的松林内光线 幽柔,使人遂觉静意,这是视觉转为听觉.使人直接以听觉感受表现对松声的视觉印象,烘托出乱石中急湍喧虺的飞 动之感,从而更加真切的概括了青溪优美如画的环境和自然界各种物体的色彩.人们对自然美的感知一般是从整体上去把握的.倘若诗人笔下的自然山水不是声,色,态具全,就不易使人们的 审美感知得到满足.、正象李重华讲的: “必其章,其声,其色.融洽各从其类,方得神采飞扬.”王维表现自然音响的 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声音和色彩和谐融洽,一同构成“神采飞扬”的景物形象,为展现统一完美的意境服务.试看他 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写了桂花的香味,又写了明月的色泽, 还写了鸟声的清丽婉转,但却能以色彩的纬线和音响的经线把这一切交织成一幅景物活脱,情态飞扬,境界幽深的画 面.需要指出的是,诗歌中声色对举的写景手法,在南北朝就已经出现,谢灵运也运用得较多,如: “崖倾光难留, 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迥溪石濑茂竹修林》,)“鸟鸣识夜粞,木落知风发”(《夜宿石门诗》.到了唐)代声色对举的写法已然成熟,而王维诗中这一写法的运用尤为多见,如: 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屋山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春种田园作》)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树色分扬子,湖声满富春.(《送李判官赴江东》)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赤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这些写景的对偶句,常常是一句写目见,一句写耳闻,音画并列,动静结合,真可谓“神采飞动”之作.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王维山水诗歌自然音响表现得最独到之处,也就是把自然音响这一形 式因素纳入诗歌的总体艺术构思之中,充分发挥自然音响营构意象表情达意的功能,并使他在创造意境上起到重大的 作用.在他的诗中,描摹自然音响,传达天籁清音的诗句,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 中”“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 , ,等等,都是一首诗中最精彩传神的警句,是全诗意境突现的点睛之笔.王维很早 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禅,撰写了《能禅师碑》.他的山 水诗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影响的文化意蕴.因此,他通过自然音响组合创造出的意境氛围虽然 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是空灵静穆之境.北朝的佛学家僧肇认为: “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动, 故虽动而长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在他看来,动与静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 相互包容的,动中有静,静中亦有动,求静者不能于静中求静,反之亦然.宗白华先生也说过: “禅是动中的极静, 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长照,照而长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王维借鉴佛教的动 静观,在诗歌中大量撷取自然界的音响,以动衬静,在动静交互描写中,使诗歌的意境更为玄远,容量更为广大.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 , , 流”“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 ,等等.在这些诗句中,诗人都是先写静境,然后再衬以动境,以动境作用于听觉, 引发人更多地联想,确实收到了很多的艺术效果.然而,寂照本质毕竟是很指向静穆的王维无论怎样善写动态的声 响,却始终追求的是空寂的境界,诚如他所言“无上**,转而恒寂”.因而王维在诗中所捕捉和表现的,往往是 与其心境相契合的自然音响就他而言,一切事物包括大自然的一切运动,最终都是导向静穆的,因此,不论是在寂 寞中开放而又凋零的辛夷花,还是风中鸣响的两岸枫叶,萧瑟中摇曳参差的林影,寂静中的一声鸟啼,乃至那在秋雨 石溜水中惊起的白鹭,以及在春潮急涨的野渡旁的一只寂寞孤舟……无不表现着一种闲静空寂而绝不激动的境界.在 自然界的诸多音响中,他表现最多的便是钟磐声,尤其是暮钟,晚钟.如“谷山疏钟动,晚樵稍欲稀” “食随鸣磐巢 , 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 ,等等.钟声从静寂中响起,又在静寂中消失,传达出来的一位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能 把人带入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那异常美妙神秘的空灵世界.所谓“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化落鸟啼,皆与神通” ,.每当那些远离尘嚣的天籁清音触动这位特别敏感的音乐家内心时,于是发为歌诗,从而形成了他“有声画”的宁静诗 境和艺术特色.唐诗的意境创造,往往又突破实情实景的局限,许多诗歌追求写出延伸性的意境.这种延伸性的意境,不限于所 写的具体的,个别的实情实景,而是具体的,个别的实情实景为依托,可以无限延伸,由虚而实,由进而远,由存在 而想象,有清晰而模糊,形成一个想象不尽的空间和一种体悟无穷的情思.如写归隐情趣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 : 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其中境范围并无陶渊明一些田园诗广阔,但在意境构成上却因听觉意 象和视觉意象的叠加而突出了虚远.“幽篁” “深林”即已十分深邃幽静,诗人的弹琴长啸之声回响其间,以有声衬无 声,更显寂静幽深,而明月相照,又给这幽深带来了无限纯净广阔的夜空背景.于是融合其中的超尘出世,孤寂纯净 的心境也就随之向无限幽深的空间延伸.我们试比较一下王维与前代诗人的创作,就更能深入体味他用自然音响塑造 延伸性意境的独到之处.在南朝梁代诗人王籍的诗里,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句,用蝉噪,鸟鸣来映衬山 林的幽静, “当时以为文外独绝”.但细味王籍之诗和王维之诗,虽然表达之情意相同,然而同中亦复有异,这“异” 就在于王籍明白道出了“幽”字及“静”字,他明确地告诉读者“蝉噪” “鸟鸣”的结果,不是给人一种感觉而是给 人一种判断,这也就是无须读者再去想象,再去品味各种之意蕴.而王维并不如此,他不把自己的判断塞给读者,而 是给读者一个画面,一个情境,诉诸于读者的感觉,让读者充分的发挥想象.试看他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 : 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全诗只是着意刻画了一束斜晖透过密林的空罅,返照在林中青苔上的一角画面.而画外人语的回响与画面的静境相互映衬,使有限的画面延伸到画外无限的空间,因而蕴藏着可以想见的无穷意趣.从表现自然音响这一点看来王维的诗明显地感受到《诗经》 《楚辞》 , ,陶源明,谢眺,王籍等人的影响.王维 继承和借鉴了他们壮音绘色的艺术手法,甚至吸收和点化了他们的词语和诗句.但王维表现自然音响的艺术成就却远 胜于前人.总的来说,在谢灵运以前,诗歌中的听觉形象比视觉形象要少得多.从谢灵运起,诗人们已大量地表现听 觉感受.但由于审美因素的不成熟,在谢的年代还不可能把自然音响视觉以至味觉'触觉等各方面的素材加以提 炼,概括,因此其音响同视觉形象往往未能巧妙得有机结合.如谢灵运在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中,忽而写“飞鸿 响远声” ,忽而写“倾耳听波澜”.忽而又掉笔写“圆柳变鸣禽” ,设色错杂,绘声繁复,显得极不协调.王维克服了 这些缺点,他对自然音响等素材进行严格的选择,提炼.又能融情入声,并运用多样化的手法使音响和景色和谐交 融,使他的“有声画”显出鲜明的特色.在提高古典诗歌表现自然音响的艺术功能这一点上, 王维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

第二篇:本科毕业论文 王维山水诗歌(范文)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202_ —202_ 年)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及其表现意象

Wang wei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 of zen and its image

姓 名: 学 号: 0905010189 学 院: 文 学 院 专 业: 汉 语 言 文 学 指导老师: 戴 训 超 完成时间:202_年5月6日

0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以及法律规定允许的之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完成并以某种方式公开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作的材料。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是本人在江西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归江西师范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学号: 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年**月**日

摘 要

儒、释、道三家思想错综复杂地作用于王维,其中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使其山水田园诗中蕴含着空寂闲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禅意。王维诗中的禅意主要通过空山、白云、飞鸟、夕阳等意象来表现,它们在王维独特心灵的观照下,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创造出一种空静的禅境。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宗思想;禅意;禅象

0

Abstract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hree thought complicated effect on wang wei, including zen Buddhism though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wang wei of poetry, and make it contains empty leisurely in the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 of nature and man of zen.Wang Wei’s poetry zen is mainly through the empty mountain, white clouds, flying birds and the sunset image, they under the view of wang wei unique soul, form a harmonious whole, then create an empty and queit artistic conception.Key words: Wangwei’s poem;Zen thought;zen’s artistic conception;zen’s image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

引言………………………………………………………………………2

一、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2

二、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4

(一)空寂清静.....................................................................................5

(二)物我两忘.....................................................................................6

(三)闲适自由、随缘任运..................................................................7

三、禅意的意象应用..............................................................................8

(一)禅意常见的表现意象及象征意义..............................................8

(二)意象组合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9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引言

在恢宏豪放的盛唐时代风气中,王维以其画家、诗人、音乐家的修养创造出具有空灵寂静、闲适自然、充满禅意的山水田园诗。胡应麟《诗薮》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①徐增《而庵诗话》云:“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②他们指出的都是王维诗中有禅的特点。王维自幼在母亲影响下笃志奉佛,禅宗对其思想与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故后人称其为“诗佛”。王维的禅意诗在中国山水田园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继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之后开创了一个别具风格的山水田园诗新时代。

一、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

唐代思想基本特点为儒释道的交融,在人才选拔与使用中,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而在人生信仰、生活方式与生活情趣方面则往往杂入释道思想。纵观王维生平经历及其诗歌作品,可见儒释道思想错综复杂地作用于他人生的不同阶段。

王维前期思想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表现为积极入世、奋发向上精神及抒发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在其早期作品如《过始皇墓》、《洛阳女儿行》等,均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而《燕支行》、《老将行》、《陇头吟》、《夷门歌》、《少年行四首》等通过英雄豪士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欲建功立业的志向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他写了《上张令公》一诗,积极奔走仕途,不久被张九龄提拔任右拾遗,后又作《献始兴公》,表达了“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的政治追求。在《早朝》、《听百舌鸟》等诗中也表现出对仕途积极乐观的态度。“安史之乱”后的王维虽然历经仕途坎坷,却也并未同官场彻底决裂,而采取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并最后卒于官。由此可知,儒家入世思想对王维整个人生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从王维诗歌看,道教对他的影响似乎不大,但道家的返璞归真、清净无为的哲学思想同禅宗哲学融合在一起对王维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从《终南别业》、①② 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六,第1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转引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积雨辋川庄作》等作品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诗人对恬静环境的追求与对自然本真的喜爱。

相对而言,儒释道三家思想中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的思想与诗歌创作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并使其山水田园诗充满空静闲、物我两相忘的禅意,从而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新局面。

王维受家庭环境影响与佛结下了深缘。王维母亲是个笃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曾说:“臣之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疏食,特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在母亲影响下,王维和弟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此外,王维还广泛结交僧人,在其诗文中有名者达二十余人。《旧唐书·王维传》也记载说:王维“妻亡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屛绝尘累。”③可见,佛教对王维影响之深。

佛教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不同宗派,有天台、法相、华严、禅宗等教派。禅宗在传入中国后,同老庄、玄学、心学相融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唐初,弘忍在今湖北开创“东山法门”即北宗,至武周时期得武则天重视,被定为新的国教。北宗的优势一直延续到开元、天宝年间。后弘忍另一弟子惠能在岭南创南宗,惠能死后,其弟子神会开始到北方传播南宗教旨,掀起南北宗之争。南宗直到安史之乱后的肃宗至德二年,因神会主洛阳度坛,“所获财帛,顿支军费”,才得到皇帝的信任。南宗遂代替北宗而成为禅宗的正统。王维与南北二宗都有很深关系。其母是北宗普寂弟子,王维曾受南宗首领神会之托为南宗创始人慧能撰写碑铭,南北二宗均对其思想产生过影响。

除社会环境及家庭影响外,王维静心奉佛同人生经历与官场沉浮密切相关。玄宗开元九年王维进士及第,而不久后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获罪,贬为济州司仓参军,离长安作《被出济州》;玄宗开元十四年后,时隔五年回长安,此后在干谒张九龄前长达八年中闲居长安,仕途未有多大改观;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干谒张九龄,不久被提拔为右拾遗,然而两年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权,王维深感仕途艰难官场险恶。玄宗开元二十九年,王维隐居终南山,开始亦官亦隐生活,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也进入重要时期,其中蕴含深厚禅意诗作不少出自此阶段。如《终南山》《终南别业》《山居秋暝》《渭川田家》《辛夷坞》《山中》《田园乐》《辋 ③ 刘珣撰.旧唐书·王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川集并序》《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等,可知禅宗思想对王维思想生活方式及诗歌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安史之乱起,王维为贼所得,被迫任伪职。后唐军收复长安,王维因《凝碧诗》及其弟削官赎兄罪免罪,豁免后闲居辋川,自此王维虽恢复官职并获得提升,但他已无心于仕途,静心修佛,参禅诵佛来获得内心的平和。《酬张少府》中写道: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表现了诗人晚年厌倦世俗、参禅好静、淡薄闲适的隐逸情怀。最后,王维在诵佛参禅中送走了余年。纵观王维一生,禅宗思想与道家思想在其中晚期产生着重要影响。

王维身处盛唐社会好佛的大环境中,而追求清净自然、行卧自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情趣的结合的禅宗逐渐适合了中国士大夫审美需求。禅宗提供了一种简便的进入彼岸世界的方式,使得士大夫们既可以享受人世繁华,又可以现世成佛,走向彼岸。王维受家庭及自身经历官场沉浮影响后,静心奉佛,从禅宗思想中获得精神的安慰与解脱,在禅宗道家思想与山水自然中得到内心的平静、物我相忘、生死平和的感悟。

那么,禅宗思想是怎样影响诗人王维及其诗歌作品呢?我们将从王维山水诗作中富有禅意的重要作品来探究这一问题,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王维的思想及其作品中的丰富意义。

二、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于文本构成的三个要素“言、象、意”之间的关系,王弼曾诠释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④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而我们读王维的诗应该透过诗歌语言呈现出的“象”来理解其中的“意”,尤其是其中蕴含的禅意,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王维的诗歌及人生追求。

④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版第206页。.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槃。这种性空即是佛,见性成佛。南北宗思想同中有异,相异中又有共通之处,而这些都对王维产生了重要影响。禅宗思想融入王维诗歌意境中主要表现为:以自然为载体,以寂静为魂魄,以永恒本体的诉求为目标,以感发、顿悟、妙悟为方式,以禅理入诗、以禅趣入诗,营造“无意为佳”的冲淡、空寂、闲适、人与物相融两相忘的无我意境。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一)空寂清静

王维山水诗歌中的禅意首先突出的表现为空寂清静之境,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山中辛夷花,空山中自开自落,不受人的影响,全然出于自然本性,清净而任其自然。出于自然而又回归自然,亦无生的欢欣亦无死的悲伤,在时空界限中泯灭。这首诗被胡应麟称之为“入禅”之作,诗中表达出“不生不灭”的佛性真知,佛的“花身”样的启、澄明、敞亮及禅宗思想中对待事物的恬淡、超然态度。又: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诗人有闲情才能观赏桂花的漂落,夜静才感觉春山是空的。春山整个氛围是静的,正因为如此之静,以至于月儿从薄雾中出来都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以动写静,自此物与心都达到了静的极致。然而,笔锋一转,鸟鸣春涧中,鸟鸣非但未扰乱春山中的寂静,反添另一种静的趣味,以动衬静,物我两相忘。此诗中以静求悟,诗人的心静才能感悟物的静及其趣味,通过静来表现顿悟、妙悟的直觉智慧与冲淡超然的心灵境界,从而使自然与我相融合。又: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空阔的山中不见人影,只听见人声;不见人对应人声,人语衬托出山的空寂。密林里的落日阳光返照过来,再一次返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青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日出时分,正午之时这阳光都曾着落而来,而现在黄昏时它又返照而来;曾照对应返照,点出禅宗里的“返照”思想,体现清静虚空心境。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佳为本”即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不尘不染,心念不起。而整首诗体现出出世与入世之间关系,它追求在俗常生活中的顿悟成佛,它要打破在

世和出世界限,对两者采取不即不离、不占不弃或超越即离、粘弃的特殊立场,而其超越也就打破两者界限。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诗人独坐森林里,为人所不知,可弹琴亦可长啸来解孤独,还有明月来相伴。弹琴长啸来解救诗人独坐,而明月相伴是来解救深林人不知,而独坐正是因为无人知,诗人在超逸妙趣里参悟出浓厚禅意:以矛盾破矛盾法,即在世俗生活中靠心灵的直觉、顿悟来打破打通事物间的界限的禅悟之法。在静思,在弹琴长啸明月相伴中,诗人找到了完美的自我体验,实现自我解救。又: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垂。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山》)这首诗写作者在终南山的隐居生活,诗人脱去世俗烦恼,心境明净、高远,生活悠闲自在,随着自己的性情游赏山水美景,自由而悠闲,语言自然清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俞陛云《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气,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化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而这首诗表现出了禅宗理念:对一切外境之物不生执着取舍之年,无所依碍。从而超然物外追求淡薄闲适之趣。又: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诗人信步游逛,进入深山,山谷幽深,没有人的身影,却传来钟声;潭水空净,泉声悠悠;空寂冷静环境,阐发出禅心安定制妄念的空灵禅理。另外,钟声与泉声以动衬静,烘托出山谷幽深空寂。

(二)物我两忘

王维山水诗歌中除了具有空寂清静禅意外,还表现为无我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⑤佛教认为,“我”乃是由“色”和“名”两部分组成的。“色”,指肉体,肉体的生长毁灭是人不能控制,因此肉体是不属于人的东西。“名”,属于心理的现象,是由思维、感觉、意识等组合起来的,它不停地生灭变化。所以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存在。“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定而静,心静观物,物我两相忘,从而达到无我境界。如:

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戏赠张五弟》)

这首诗是王维“知南选”回长安后隐居终南山所作,表达自己真心隐居修道,只求清静淡泊,达到物我两相忘境界。“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表现出人与物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动息自遗身”便是无我境界。此外“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与“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都表现出欣赏自然时的物我两相忘的“无我”境界。

(三)闲适自由、随缘任运

禅宗吸取道家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思想,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还表现为闲适自由、随缘任运的境界。《景德传灯录》说:“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⑥空而妙。”王维的亦官亦隐生活状态正是以这种闲适自由心境观赏身边景物,诗歌中闲适自由、随缘任运的禅意便不由自主流露出来。如: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

诗人守护内心的清静,万事不关心,任心自由,随风吹解带、山月照琴,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又: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连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空山中秋雨过后,天气凉爽;明月在松林里相照,清澈泉水在石上缓缓流过;而那浣纱女子结伴归来,竹林里传来阵阵喧笑;渔船沿水而下,摇动着莲花;任凭春日的芳菲消失,王孙自可停留。诗句清新,动静相结,风景如画,清幽静淡 ⑤⑥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

《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

而又生趣盎然,充满了闲适自由禅意。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一切都随自然,超脱自在,表现出闲适自由随缘任运的禅意。

总之,王维通过吸取佛教禅宗思想,以静观物,心空物静,从而使其山水诗中蕴含了空寂、闲适自由、物我相忘的无我禅意。

三、禅意的意象应用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我们这里说的禅意的表现意象为王维山水诗中具体的艺术形象,主要指山水、花鸟、夕阳、白云、落日、明月、泉石等具体可感的自然形象,而这些意象被赋予了特殊的禅理禅趣意味。其中空山、白云、飞鸟、夕阳是其诗中最常见的意象。

(一)禅意常见的表现意象及象征意义

空山意象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早秋山中作》)飞鸟意象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滦家濑》)

飞鸟象征着追求自由,另外一方面象征着回归自然。而山鸟形象是自由自在的喻体,表现诗人愿远离官场政治回归自然的意向。

白云意象如: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白云回望回,青霭入看无。(《终南山》)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过香积寺》)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答裴迪》)

白云意象纯洁、飘逸去俗同隐者形象相符合,白云的淡然幽静同诗人闲适自由、淡泊宁静意趣相吻合,故白云意象充满了禅意。

夕阳意象如: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够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夕阳意象展示回归自然主题,暗喻人生归宿。

(二)意象组合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诗歌中运用大量意象,而这些意象主要组合规律有直接组合有间接组合,而在组合意象时诗人往往采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声色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相调动方法来实现构建动人具有韵味画面。

王维诗歌作品中除了将不同意象组合营造意境外,还在意象组合中采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方式来表达诗人心定以静观物获得物我两相忘的禅意。如“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滦家濑》)诗中采用的是以静写动,在秋风秋雨中,水与石头相戏,跳波与跳波相溅,溅起的跳波又同飞起的白鹭相逗,在整个动态的流动画面中将静烘托出来。诗境中唯有静溅起的跳波才能使白鹭惊复下,因此诗中凸显了神秘静的永恒。另一首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整首诗中动中含静,以动衬静,将空寂禅意表露无遗。此外,“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不知香积寺好,数里入云峰。(《过香积寺》)等采用虚实相生,衬托出淡泊宁静、隐逸之境。

另外王维山水诗歌中往往将形、声、色相统一将光线、色彩的变幻无穷来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从而形成声色兼备的美感与物我相容达到无我境界。“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将苍苔的翠灵动起来了,人与物相融和一体。”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泉声,日色相协调将读者置

于立体山水画面中。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与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等都是讲视觉与听觉统合起来,衬托环境中的静闲。“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日落红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则是采用鲜亮色彩的组合予以读者深刻形象。由此可知王维对山水自然观察得细致真切,从而获得心灵寄托与慰藉。

王维在诗歌意象的组合中善于以禅入诗,采用动静相生、虚实结合创造出含蕴深远自然浑成充满禅意禅趣禅味的山水诗情画。而诗中的深厚禅意同佛教的禅宗思想与老庄道家思想密切相关,从而使王维的山水诗在中国山水诗中别具风格,值得后人不断学习与研究。

结 语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及其意象》从王维受儒释道思想影响,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王维禅意诗的表现意象来进行论述。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选题的角度、禅宗思想的理解、作品中禅意的感悟、论文格式等,通过戴老师的耐心细致认真指导与建议及鼓励下,最终经受住挑战克服了困难,获得了成功。论文写作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独立工作,而是人与人的交流与对话,是一项独而不孤的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这次论文写作,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学术人的艰辛。它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持续性的工作,需要耐心与热情,这样才能在艰辛中体悟到那份欣喜。论文写作终于完成了,虽然以我之力未能达到我所要的最好期盼,但这只是个开始。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4]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5]杨矗.王维的禅境与意境理论[J].文艺理论研究 ,202_,(3).[6]傅绍良.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J].唐都学刊,202_(6).[7]雒海宁.王维上水诗诗的禅意和回归主题[J].青海民族研究,202_(7).[8].于俊利.栖居在诗意中——论王维山水诗意境美[N].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2_-04-02.[9]杨建生.论“诗情画意”之生成——以王维山水田园诗为例[N]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2_-02.[10]樊泳湄.王维山水意境探微[J].云南社会科学,202_(3).[11].王辉斌.王维诗歌编年考订[N]运城学院学报,202_-02-08.[12].吴功正.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研究[J]齐鲁学刊,202_(2).

第三篇:王维及山水田园诗

王维、孟浩然及山水田园诗

编写人:张翠洁 审核人:李春霞

王维、孟浩然

一、知人论世

1.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他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二、文本学习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诗歌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山水田园诗

一、概念: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以歌咏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田园生活的诗歌。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诗人有: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 1

谢灵运;盛唐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蔚为大观,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等;宋代主要有杨万里、范成大等。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1.①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②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三、表达的思想情感(主旨)1.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通过对躬耕田园的具体描写,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3.淡泊宁静,志趣高远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4.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四、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 生活,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2.画面意境——恬淡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绚烂,雄浑壮丽,清冷空寂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

①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点面结合、渲染等

②写景的空间排列次序:由大至小、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等

③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4.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

五、高考连接

•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苍壁:深青色的崖壁。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六、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七、课外阅读

《唐之韵》之“山水诗人”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以前对山水诗评价过低,认为是远离时代的。其实不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山水诗,只因为是在乱世,诗人才那么心情沉重。

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至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

三十七岁时,王维曾出使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中部,途中做了一首《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谓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当时就有人谱曲,称为《阳关三叠》,成为流传广远的送别歌词,用最普通的词组成最普通的句子,一看就懂。但是情意又那么深长,音调又那么响亮,使人感到正是自己要说的话,只是没说出来罢了。

开元末年,也就是公元八世纪四十年代初,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开始得势,把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著名宰相张九龄挤出朝廷,这意味着政治局势即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王维为了逃避可能会有的意外,就开始过一种半隐半仕的生活。这是政治局势变化对他的影响。其实,王维在封闭状态的生活中越陷越深,更主要的还是他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造成的。他母亲长期奉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来说自然是不可抗拒的。中年丧妻以后,他就没有再娶,一直过着长斋奉佛的独身生活。这时正是后来对祖国诗歌有深刻影响的禅宗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对禅宗的哲理兴趣越来越大。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易把捉的禅理。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邻叟,谈笑无还期。”(《渭川田家》)

抒怀主人公完全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用不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极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

孟浩然和王维是好朋友,在赠王维的诗《留别王维》中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可见他是把王维当知音的。

孟浩然的生平事迹非常简单: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到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盛唐的大诗人,没有谁一生过得像他那么平淡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首诗是赠张九龄的。八世纪三十年代末,张九龄从宰相的官位上被贬到荆州。由于欣赏孟浩然的诗,就把他请到荆州,并给他小官做。还从来没做过官的孟浩然非常高兴,写下了这首境界雄阔的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写洞庭湖的云雾迷朦,波涛浩渺,写得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盛唐气象。孟浩然所以要把洞庭湖写得这么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是 4

因为他要用湖来象征人间吧。在人世间他无依无靠,没有得力的人物来提拔他,就如同“欲济无舟楫”——想过洞庭却找不到船一样。现在当过宰相的张九龄来了,给他官做,终于使他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他“坐观垂钓者”,也想到湖边来钓上一条大鱼,也就是想趁此机会来干一番事业。只是很可惜,一生只活了五十二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是四十八岁了。

从初唐到盛唐,孟浩然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他的山水诗,不因情造景,即有了某种情,然后再找出某种相应的景作衬托;也不光是借景抒情,即由于某种景而生发出某种情来。他是在山水诗中,情与景的水乳交融中,写出诗来的。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或者说,这是营造出来的一种化境,根本无法说清究竟是写景还是抒情。在此之前,山水诗达到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的,不能说没有。但只有到孟浩然,才懂得有意识地去营造这样的境界,提高山水诗的表现能力。再以他另一首表现田园生活的名诗为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孟浩然所做的诗中流传最广的是《春晓》这首诗,乍看只不过是叹息春天的花朵容易凋谢,有一片淡淡的惜春之情。但细一想,不是不可以说,这是暗示在社会的风雨声中,青春容易消逝么?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想起这首诗,人们总是能想起许多失落的惆怅,其实诗的意蕴远不止这些。【参考答案】

文本学习《山居秋暝》

1.这首诗通过描写雨后空山、松间明月、清泉、莲、渔舟等清新自然的景色。(一步)渲染了一种闲适宁谧的氛围。(二步)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官场,过宁静生活,向往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三步)

2.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一步)诗中描写了月光洒满松间的静态景象,接着描写了淙淙流淌的清泉、嬉笑归来的浣衣女以及渔舟划过莲叶摇动的动态景象,(二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衬托出山间的清幽宁谧。(三步)高考链接《访隐者》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次石湖书扇韵》

1.诗歌描绘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是由小桥、流水、村庄、岸阁、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构成的。

2.同意:此诗赞誉石湖的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不同意: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明证,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练习巩固

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意思对即可)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意思对即可)

第四篇:论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

王维“诗中有画”论析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诗,也留下了传世名画,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他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自甘寂寞却又久享盛名。北宋的苏轼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由于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就各有特色,各有局限。“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所难以达到的美感。同时,我们说某个作家的“诗中有画”,应该是就他的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而言。这就要求作者在诗、画创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构思上,达到高度熟练,才有可能相互渗透,自然融合。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理想的作家应该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王维可以说是古代诗人中具有这种条件的代表人物。因此,“诗中有画”才能体现为王维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它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乃至表现在非山水景色的某些创作环节上。

“诗中有画”既然是王维全部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我们从结构、炼材、语言、色彩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赏析。同时,这种特色体现在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明显,而在非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隐微,因此,我们在举例说明时,也就由显及隐,以便推求。

一、结构

“经营位置”是画学六法之一,是画家的基本功。画家

善于把许多个别迹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诗就吸取了这种特色。例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二句是本诗的主旨,作者大力描绘了农村的闲逸,也就鲜明地表示了对官场奔竞生活的厌恶。作者在前八句中列举了农村生活的许多个别迹象,第九句只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穿起来了,组成一幅十分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这种经营位置的工夫,是融有绘画的特色的。

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辋川集》组诗上。《辋川集》共二十首,每首有一小题,写的都是辋川别墅中的景色之美妙,用的形式都是五言绝句,组诗的特征是很显著的。我们可以把这二十首诗分成三类:《柳浪》、《漆园》为一类,比较鲜明地表示了作者对奔竞、变幻的官场生活感到厌恶,也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隐居,是植根于不满现实的基础上的。《文杏馆》、《斤竹岑》、《木兰柴》、《临湖亭》等为一类,基本上是描绘优美的景色的,生活气息比较健康。这是因为作者的隐居,从摆脱官场生活的角度来说,有心情愉快的一面。同时,也因为王维是在唐王朝长期繁荣的局面下成长起来的人物,早期又抱有积极的事业心,尽管晚期的黑暗现实使他失望,还不可能完全摧毁他对生活的热情,在他心情开朗的一面占上风时,比较健康的生活气息也就容易抒发出来。《孟城坳》、《华子岗》、《鹿柴》、《宫槐柏》、《竹里馆》等为一类,有的写孤独的心情,有的写清冷的景色,有的表示对神仙的向往,有的涉及人生虚幻的感伤,总之,消极的色彩是很浓厚的。这是因为作者的隐居固然是为了逃避现实,却并不是甘心的,因此,也就有心情苦闷的一面。当作者感到苦闷而无法解脱时,消极伤感的色彩自然要表现出来,这正说明作者对现实的态度是非常软弱的。就在这些软弱的表现里面,仍然可以窥见作者的是非爱憎,是作者不同流合污的心情的表白。以上三类诗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以第一类诗为线索,把第二类和第三类都贯穿起来,成为完整的组诗。分开来看,每首诗都可以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为一幅和谐的全景。据记载,王维还就《辋川集》组诗的内容画了一幅《辋川图》,可见《辋川集》组诗在结构上融有绘画的特色。

二、炼材:

这是就选材、炼意的某些部分结合起来说的,指的是选择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加以融炼组合,是指表现出一种吸引人的意境,从而加深主题的表达。王维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如:《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十个字就抓住了塞外景色的特点,勾勒出一幅辽阔荒凉的画面,对全诗的豪迈气息,起了有力的衬映作用。其中“孤烟直”可见观察之细,而“落日圆”更见体会之深。落日总是圆的,似乎是一般的常识,没有什么值得写的;然而在大漠、长河的环境中,什么景物也看不到,只有为旋风所卷、直上天空的黄沙,以及映在长河中的日影,“落日”在这里正是突出的景色,于是也就分外觉得“圆”了。这种观察、体会的工夫,和深厚的绘画修养是密切联系着的。

以上所举的写景色的例句,都可以当得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评语。其他诗人的集子里,虽可找出这类名句,但就数量之多,方面之广,刻画之精细,色彩之丰富来说,是很难同等看待的。而且王维诗的这种在炼材上的绘画的特色还表现在非景色山水的作品上。

三、语言

语言是诗歌的基本材料,杰出的诗人同时也必然是语言的巨匠。语言到了他们的笔下,无不得心应手,而比较起来,又各有特色。

诗人玉屑引《癯翁诗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从语言的风格来推求,和画家的“使笔无痕,用墨精彩”(见盛大士《溪山卧游录》)是息息相通的。殷蟠编选的《河岳英灵录》中论王维的诗云:“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可见王维诗歌语言中的绘画特色,早被他同时代的诗歌评论家发现了。

上文谈结构、炼材两部分所举的例子,都可以作为王维诗歌语言中的绘画特色的说明,下文只就王维诗歌中描绘景色的部分,如何对事物的声、光、色、态摄取、融合,补充几个例子。如:《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一个“劲”字和一个“鸣”字扣的多么紧,既从“弓鸣”显出“风劲”,又从“风劲”体现弓力,并从而体现出会猎的声势。然而在第二句中点出将军来,真可说是先声夺人,一开始就把读者吸引到身临其境的氛围之中。画固不可以传声,但从构图的意境中仍可以作适当的表达,所以我们常说“绘影绘声”,正是说明那种手法极为高妙,而运用到诗里面来,结合文学的功能,效果就愈加明显了。

如上所述,从“诗中有画”来考察王维的作品,无论在结构、炼材或语言上,都可以得到比较明确的印证。由于这三部分本是相互结合,表现在同一篇诗作中的,分开来论述,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因此,每一部分的某些论证和分析,往往有可以相互补充的地方。

四、色彩

关于对色彩的运用,也是本文的重点。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关于色彩的运用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以冷色为主暖色为辅的着色基调。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但总的来看,以冷色调为主体,以暖色调为补充。“诗言志,歌咏言。”自古以来,传情达意就是诗歌的主要功能之一。王维的诗歌创作自然与他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阅历密切相关,不仅在内容上有直接的反映,连着色的基调也微妙地透露着作者的心曲。在这些作品中,除了对他隐居过的终南山、辋川景色的描写,还有他一生历经的山川河流风光的记载。他的诗再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面貌,一首首小诗就像一幅幅精美的山水条屏,但与诗人那与生俱来的恬静性格和挥之不去的隐逸思想相应和,其大多数诗作中都笼罩着一层清冷的色调。

当然,由于王维具有超脱飘逸的胸襟,他乐意在清新秀丽的大自然中寻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陶冶自己的淡泊情操,所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也就在物我两忘中不知不觉地渗进了他的诗作。“黄鹂转深木,朱槿照中园”(《瓜园诗并序》),“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早春行》),“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送康太守》),“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青溪》)等,这些诗作中也呈现出热烈明快的调子。再如:“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桃源行》),诗人用艳丽的色调,描绘出一幅“渔舟逐水、春光明媚”的暖调子山水画。在这里,由于受到环境色的影响,冷色的“青”也变得暖和了。但总的看,这类暖色调的句子在王维的作品中数量并不多,且多数与冷色调的句子交融运用。甚至,尽管在一些句子中也缀有一二暖色字眼,但全诗的色调却如“鸟鸣山更幽”一样,益发显得清冷。

二是浓淡相宜的着色原则。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讲究色彩的相谐、相衬、相生,淡雅优美,意境清远。王维曾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之六)。他能诗擅画,深知诗与画应该相互渗透的道理,所以他每每运用绘画中浓淡相间、虚实相生的手法,使色彩与物象、意境和谐统一,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注意色彩的相谐。王维善于研究和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客观对象的某种色彩与人的某种情绪的联系,因而能通过恰当地描绘物象的色彩来渲染情绪,抒发感情,烘托意境,从而使诗的画意更耐玩味。

三是善于把色彩和光、声、态综合运用的着色技巧。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因为他成功地突破了语言媒介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色、声、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佘庆华在《王维诗中的色彩》一文中认为,用动化、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来表达人物的感情,把色彩同光、声、态组合进行描写,是王维山水诗中运用色彩的重要特点。

王维在诗中常用“以光缀色”的绘画手法来描写景物,非常讲究光影的摄入与映衬,很多诗中都反复描摹了朝晖夕阴、月光云影和松林清泉日月光晕烘托之下的折光投影。光影的巧妙编织,使得画面流光溢彩。

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他善于运用“以声壮色”的着色技巧。《史鉴类编》中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他不仅善于把音乐中的节奏美运用到诗作中去,使其诗韵律悠扬,令人涵咏不尽,而且他对自然景物的声响感受特别敏锐,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常常流淌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鸡鸣莺啼、暮鼓晨钟、落叶飞花、流泉风雨、弹琴长啸„„多数都是极鲜活的有声画。如:《秋思二首》

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如:《山居即事》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都用清新含蓄而饶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和音响,令人恍然觉得每一句诗中铸造的意象刹那间都活动了起来。再如:《春中田园作》

屋中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在这首诗中,春鸠之鸣啾、燕子之呢喃与斧之“坎坎”、锄之“锵锵”混合成一首悠扬的春天奏鸣曲;雪白耀眼的杏花纷纷扬扬,鸠歌燕舞,农人忙着整桑治水„„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园风情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在这幅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世俗画卷里,意象的铺排是循着音声的律动徐徐展开的,尽管整幅画面始终是淡淡的色调,然而有了鸣禽人声就变得热闹多了,使读者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中悟及“东风暗换年华”的人生哲理。借大自然的种种声息来突出渲染画面物象的动感,衬托心境之恬静、闲远、平和、淡泊。

“诗中有画”尽管吸收了绘画的某些表现因素,但仍是诗的效能的发挥,仍没有也不可能超出诗的表现范围。就其属于诗的效能的发挥来说,一般作者也就有可能在个别题材中、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接触,差异只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把诗的效能中的这种特点,发挥到具有深厚绘画素养的王维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维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才显示出了创造性的成就,对古典诗歌艺术,有着卓越的贡献。多艺而又精研佛理的王维,在盛唐文化全面高涨和一生仕途荣辱无常的大环境下,并没有“目迷五色”,而是别具慧眼,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进而息心静虑的对象,创作出一首首宁静优美而又神韵缥缈的佳作,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着色艺术只是其诗歌创作的一个侧面,但是他对色彩的敏锐感受和巧妙运用,他创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纯美诗境,却永远值得后人的珍惜和鉴赏。

第五篇: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静逸明秀,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同时,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他把佛教思想与诗歌完美结合,碰撞出俊逸空灵的山水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关键词】佛教 禅意 山水诗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因为他的诗俊逸明秀、空灵澄澈的特点被后世称为“诗佛”。

一、禅意产生的原因

追踪王维的经历以及他生活的朝代,王维诗歌禅意的产生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时代因缘、家庭背景以及个人遭遇。同时,这些原因不是单一影响的,而是在他们的综合作用下才使王维的诗歌具有了禅意。

唐朝佛学的兴盛和发展对王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维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王维的一生,信奉禅宗。禅宗的兴盛,始于初唐时期的弘忍。弘忍死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以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得到武则天的重视,北宗的优势,一直持续到开元、天宝年间。弘历的另一个弟子慧能在岭南创南宗,慧能死后十几年,他的弟子神会开始到北方传布南宗教旨,掀起南北宗的争论。到安史之乱后,肃宗至德二年,神会主洛阳神坛,才得到皇帝的信任。最终,南宗代替北宗而兴起,并成为禅宗的正统。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相对于那个时代的道教,禅宗的思想是比较消极的,是美好理想幻灭之后的产物,比较符合受排挤和挤压的知识分子存在的內心感受。也可以说,禅宗所释放出的是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的因而找不到适当的理由释放。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存在于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厌恶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非常容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解脱的精神生活方式。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

家庭环境的熏陶也对王维禅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维的家庭具有浓厚的佛教气氛,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司表》中说

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的母亲得拜的禅师大照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在神秀死后,由普寂统其重法。王维的母亲持戒安禅三十余年,颇有修养。同样,由《后汉书·王维传》记载的“事母崔氏以孝闻”说明王维是个孝子,受母亲的影响很大,因而在母亲的熏陶下王维和他的弟弟王缙同样食素奉佛,信奉禅宗。加之,王维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中年丧妻后终身未娶。在《旧唐书·王维传》中说“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岑寂的独身生活也使他的意志多少消沉了一些,禅宗的思想影响他,他的经历家庭环境也使他更愿意禅宗中获得精神的解脱。因而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诗,就更增添了几分雅韵与禅悟的意味。

王维的个人经历同样对他诗歌禅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王维的思想,前后以40岁左右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王维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倾向进步,有“为苍生谋”的宏愿,这一阶段王维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歌颂游侠精神,抒发创建宏业的豪情壮志的诗歌,这些诗歌气象雄浑,入世思想较强,充满着英雄主义气概。即使是山水诗也是气象峥嵘,意境开阔的,如《华岳》、《晓行巴峡》、《汉江临泛》等。王维中年时期,接连丧妻丧母,几次重大变故的打击,消磨掉了他身上的锐气,尤其是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接着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与社会黑暗日重,王维渐生退隐之意。于是他的后半生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一直在中央朝廷担任官职,虽然官位到底不很高,但也逐渐升迁;另一方面,从四十岁开始他过上了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以前曾在嵩山隐居过),先是在终南山,以后在蓝田辋川。他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这一时期,他对佛教的信仰逐步加深。特别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惨痛遭遇后,他以“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的内疚心情,接受了“责授太子中允”的降职处分,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叹》)的感叹下决定皈依佛门,专以“以诵禅为事”。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更多的是轻微淡远之音,大量禅意的诗歌涌现。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王维诗歌禅意的形成,从而对他后期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王维诗歌的禅意

探讨王维诗歌禅意的前提,必须首先承认诗与禅的相通性。

然而,诗与禅本身是矛盾的两个主体。如果从较为外在的角度来看禅的宗旨,它与诗的对立性是很明显的。诗与禅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诗是文学、禅是宗教。诗是语言的艺术,禅从根本上来说,恰是排斥语言的。然而,诗与禅却又是相通。显然,从依靠敏锐的内心体验、直抵生命的本原、欣赏人生瞬间的美丽这个意义上来看,诗与禅是相通相融的。王维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将佛家的境界转化为艺术的境界,将禅宗的精神转变为艺术的精神。正是由于这样,王维诗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在唐代诗坛独尊一宗,自成一派。读王维的诗歌总让人觉得在方寸之中,感受宇宙之大,在空寂之中领略人生的无穷。作为精通禅义的艺术家,王维在其山水田园诗中时常以禅入诗,用禅寓诗,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恰恰体现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追求。

王维诗歌的禅意,集中体现为“空与寂”的境界。在人世间他难以找到这境界,便寄兴于空山寂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禅宗所追求的“空与寂”的境界,在王维的山水诗也得到了集中的体现。首先,他的诗句中大量出现跟“空”与“寂”相关的词句,比如“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更深层的,他的诗歌中,集中表现出一种空寂之感。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小诗塑造的情景绝妙,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全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沉寂的月夜,幽林之中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来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由此可以深知,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再看王维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歌,将空寂的境界写得精妙绝伦,一个“空”字,语带双关,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然而,“空”这个字不仅是指境界之空,更重要的是作者内心之空,所以才显出境界之空的。于此而观之,结合作者经历,作者内心受禅意之空才是真正空寂之境的根源。

“无我”亦是禅宗追求的境界之一,王维诗中亦多次呈现了这一境界。如《戏赠张五弟堙》其三:

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乌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

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认为“我”乃是由 “色”和“名”两部分组成的。“色”,此指肉体,肉体的生长毁灭是人自己不能控制的,所以肉体并不是属于人自己的东西。“名”属于心理现象,是由思维、感觉、意识等组合起来的,它也不停地生灭变化着。因此并没有一个常驻不变的“我”存在。在这里,诗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契合,相互融合,忘乎自我,顺乎自然,与飞禽鸟兽相亲,与白云彩霞为伴,连自己的存在都遗忘了。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他的作品是水乳交融的。尤其是他的山水诗作品,字字清俊,空灵沉寂,具有典型的王维风貌。

参考文献:

1袁行霈《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社会科学战线》 1980年02期

2羊列荣《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史·诗歌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202_年1月第一版

3陈引驰《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2_年5月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_年7月第二版

5杨洪波 邱建伟《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山东文学》202_年7月(下半月)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自然音响描写[大全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