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选材时的技巧
作文选材时的“技巧例谈”
从选材的角度看,选点小巧精致是作文成功的一大要诀。
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
从选材的角度看,选点小巧精致是作文成功的一大要诀。
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犯这样一些毛病:让他们写长江,他们必然溯源到江头,飘流至江尾,浩浩荡荡三千里;让他们写长城,他们就会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巍巍峨峨半壁江山。如此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
从操作的层面上看,我们如何克服这一毛病呢?下面是以“成长”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以此为例,具体说明。
甲文:
我是这样成长的
一考生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乙文:
点击成长
一考生
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
惊
“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
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
“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
“妈,你瞧,”我指了指。
“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
“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又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
忧
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
拼
“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
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
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着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
埋头于题海书丛中„„
乐
“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
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
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奇,有忧,有喜„„
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
这两篇文章的小作者语言功底都不错,可是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这就是窍门了:要选“点”,忌写“线”。
“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
“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第二篇:选材技巧
用好材料
打造精品
——记叙文如何选材
二、例文导学
(一)选材容易出现的误区(1)材料雷同 内容陈旧
师:请同学们阅读《友谊的脚步》语段,看看他在选材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友谊的脚步》
我记得在一次中段考的考场上,我的笔突然坏掉了,那一次我只带了一只(支)笔,我这时心跳加快,脸都红了‥‥‥我隔壁的一位同学看到我很心急的样子,她问我发生了什么事‥‥‥她二话没说就把自己另外一支笔借给了我。当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后来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上学路上,我才发现作业忘记拿了,当时你已经快要迟到了,但她还是陪我回家拿,这一次她再一次的让我感动。‥‥‥
谢谢你陪我走过了初三一年的时间,在这里留下了我们俩真诚的足迹。
师:许多同学写到“寻找友情”就是小误会失去朋友,几天或几年后后悔了,又和好了,最后寻到了友情;写到“寻找母爱(父爱)”,就只记得小学的时候,母亲或父亲对我严厉,不疼我,一天夜里,我生病发烧,父亲(母亲)背着我去医院,感动之余我寻到了母爱(父爱)等;写师生情,就是带病给我们上课,深夜加班批改作业之类的材料。选材不准、不实、不新,就会让阅卷老师不理不睬。因此,我们只有走进生活,慧眼识珠,采撷亮点,发掘新意,才能写出具有创意的美文来。
(2)架子空大 不着实地
师:请同学们看失误例文《轻轻的来,也轻轻的走》,分析所给材料有什么缺点。
《轻轻的来,也轻轻的走》
在灾区援助的武警战士们,你们辛苦了,你们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有你们灾难算不了什么。当我看到你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自己的安危去重灾区搜救人员的时候,我被你们的行为所感动。终于发现了那架坠落的直升机了,虽然他们都牺牲了,但他们会永远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你们永远同我们在一起,你们所做的会铭记史册,希望你们可以安心的去另一个国度,正如你们默默无闻的为人 民服务的时候一样,安心的去吧!我们会继续完成你所需要做完的事情的‥‥‥
小结:现在的学生不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身边小事中去感悟生活,反而喜欢写一些大事件,大场面,整篇文章都是粗线条的记述。如果文章没有抓住其中一个让人感动的场面来细细地展开,没有一个具体的中心事件,而是泛泛而谈,只能令内容空洞,情感苍白。(3)胡编乱造 材料虚假
材料雷同的文章会让人觉得假,有些题材脱离了生活的实际也让人觉得很假。比如说“车上遇扒手”编造离奇古怪的网络故事等等,还有一类文章里所表现的人物思想情感变化太突然,如一个后进生,通过和老师谈话沟通之后,一下子就改过自新了。这样的文章都让人觉得可能性不大。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文章我们也不要写,那就是纯“复述”的文章。不管是复述某本书的内容还是某部电影﹑电视剧等媒体的故事,都是不可取的。(4)材料杂糅 缺乏剪裁
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能做成得体的衣服。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心突出。为此,在选择材料时,一是要通过分析、比较的方法选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摒弃那些一般性的材料。如魏巍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前,他的头脑里“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是非常多的”,但作者只选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其他一般化的材料都舍弃了。二是要对被选取的材料进行再提炼,滤除材料中的那些表面的、片面的、枝节性的成分,使材料更精粹。
(二)方法点拨
师:大家都知道,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梗好吃;厨房大师傅更是深知“此中三味”。但是,有些同学写起文章来,却忘记了这个道理,不去区别什么是生活材料中的笋尖和笋身,菜心和菜梗;这样,文章写出来自然是平平的,可见,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第一招:留心生活 熟中取新
要点:只有留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才能慧眼捕捉,熟中取新,发掘新意。例如尤今的《手足情深》一文不足500字,文中叙写老二不小心踢到了老三的耳朵,导致老三左耳后出现了一道一寸来长的裂痕,结果是老二挨打老三却为 2 老二求情。夜里,家人都已人睡,恍然间,“我”突然被搬动椅子、撂亮电灯的声音惊醒了。“我”一跃而起,冲到女儿的房间,就在那一刻“我”看到了极为难忘的一幕:“我家老二,跪在老三床畔,正轻轻地拨开她的头发,低着头,细细地看着她耳后的伤痕。一股热潮,蓦地泛上了我的双眼。”作者从熟悉的生活中来取材,真可谓信手拈来,情韵悠长。由此观之,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典型的素材,只是我们发掘得还不够,没有看出它的亮点来。因此,请留心日常生活,从中去获得最有价值的“金子”,为作文增光添彩!
孩子们坐在厅里看电视里的武打片,我在房间写信。
突然,厅里传来一声粗暴的呼喝,接着,是女儿尖利的哭声。我冲到厅里,5岁的女儿双手按住左耳,哀哀痛哭,8岁的儿子则手足无措地站在一旁。
置身事外的老大,迅速向我报告了事情的始末。
原来老二看戏看得兴起,站起身,呼喝一声,学剧中人飞出了一招“连环三脚”不偏不倚,踢中了妹妹的耳朵。
我拉开女儿的双手一看,她的左耳后,出现了一道一寸来长的裂痕,丝丝血水渗出来。
我一面替她敷上消毒药水,一面大声斥责老二;丈夫更是拿出了藤鞭,准备打他手心以示惩罚。然而,涕泪滂沱的女儿却抽抽搭搭地为他求情:“爸爸,不要,不要打他!”
罪行”太深,不得不打,两边手心,各打了3下。他不敢呼痛,只是静静地搓着手。一双眼睛牢牢地看着妹妹的耳朵,眼睛是不能掩饰的悲伤。
把女儿抱上楼去,哄她入寝。老二悄悄尾随,站在床边,伸出鞭痕犹在的手,把一片胶布递给我。
夜里,家人都已入睡,恍然间,我突然被搬动椅子、摁亮电灯的声音惊醒了。一跃而起,冲到女儿的房间,就在那一刻,我看到了极为难忘的一幕:
我家老二,跪在老三床畔,正轻轻地拨开她的头发,低着头,细细地看着她耳后的伤痕。
一股热潮,蓦地泛上了我的双眼。
今天,看到《读者》上的这篇文章,我的双眼也顿时模糊了。感动,只为这对兄妹感情挚深,让我等成人也为之肃然起敬,为之怦然心动!读罢掩卷长思,竟久久不能平静。
曾几何时,我们成人,离这种感情也越来越远,亲兄弟明算帐,斤斤计较,甚至远亲不如近邻了。
从这对小兄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也有兄弟,但做的很不够,兄弟之情很淡漠,我们之间的误会颇多,可能是不同的性格使然,也可能是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影响。经历危难,兄弟感情才显现出来,现在我对手足之情有了新的认识。而这对可爱的小兄妹,为我做出了表率,所以我要做的还很多很多......第二招::围绕中心 以小见大
要点:写作时要坚持“以小见大”这个原则,通过对小的事件,小的片断的叙述和描写来抒发某一种情感,揭示出某一种哲理。
其实课本里的很多文章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比如《老王》﹑《羚羊木雕》﹑《散步》等等,无不是写平凡人生,小人小事的,但是读起来却十分深入人心。可见“平平淡淡才是真”。
选材不仅要“小”,而且要“细”。要写得“细”,特别是对人物,对景物的描写要细,对“我”的心理,情感也要写得细,这样才能感人。第三招:放开视野 关注热点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喜欢选择新闻中“焦点人物”作为文字材料,比如202_年吉林省中考作文就是以“沈阳市感动校园十佳好少年”“辽宁省道德小模范”“202_全国十大真情人物”马鹏飞为材料来进行作文的;还有202_年浙江嘉兴中考作文以周杰伦不走寻常路、蔡伟不走寻常路作导人,巧妙引出命题作文《不走寻常路》。这些人物的事迹一般都刊载于新近的《青年文摘》《读者》《意林》《杂文报》等报刊上,同学们要格外关注。我们只有捕捉住这些“焦点”,考场上才能从容应对。而且这些“焦点”又可充当我们写作中最新的素材,变成抢人眼球的“珍珠”。
讨论:202_-202_年有那些社会热点,可以积累到我们的素材库,用于今后的写作。
三、教师小结
总而言之,作文选材要新颖,要独到,要具备生活的气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什么样的素材叫新颖?王蒙说过,就是“亏他想得出!”其实,我们只要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真正地用心去搜集属于我们自己的素材,写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不是东拼西凑、疲于应付,我们总能写出具有特色的文章来。
叙述类文章的选材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就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质量的要求,即选材的要求。
(一)什么是作文的材料
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并组织材料。没有材料,就等于最先进的计算机没有任何可供处理的数据,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作文材料的来源 材料最好能是亲身经历的,那样富有真情实感。但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生体验”,所以,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1.课本上的事例和事理。要经常温故知新,归纳整理。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2.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这些事例由于是“亲历”的,往往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3.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杂志,做有心人,善于收集。4.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材料。5.老师平常讲课、谈话所引事例。
6.试卷中的材料往往会成为写作的触发点。如202_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就由作文题目中的寓言材料,一下子联想到与“诚信”相关的吕布和关羽形象,巧妙地构思了“赤兔之死”,写出了人人称道的佳作。
(三)选择材料的方法
如同产品制造的优劣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一样,一篇叙述类文章写作的成败好坏,也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作者掌握的材料,能否成为文章中的有用部分,关键在于选择和取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
选择材料,贵在一个“严”字,即如鲁迅所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茅盾提出选材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这“百般挑剔”体现了选材的基本原则。1.围绕和突出主题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一定要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2.真实性和典型性
“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典型”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叙述类文章的选材与论述类的选材有不同的特点。叙述类的文章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此所谓“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如《琐忆》、《一件难忘的衬衫》均为“小事”,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题。3.新颖而又生动 “新颖”就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或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这样才能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新颖的事物能吸引人,作文尤其如此。从阅卷场上的反馈的信息来 5 看,考生作文选材陈旧的情况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所以如此,可能是没有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
要做到这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选材以今以中为主,尽量从生活中选择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问题的事例。这些事例总是新颖的,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果选取古代或外国的材料,要选择那些历久弥新、洋为中用的事例,因为回归古典(如《薛宝钗魂断大观园》)、借鉴西方也是新颖生动的重要途径。
其二、要善于把握角度,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那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新鲜生动的材料。
如202_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月若有情月长吟》,作者编写了一个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故事,切合题意。故事以“我”为母亲治病筹钱作线索展开,通过“我”选择送迷路小孩回家,感化了王医生,使其选择了为“我”妈治病的事,表现了“友爱比金钱更可贵”的主题,较好地反映了社会风貌。整个故事设置在月光下展开。开头写月景,为“心急如焚”作反衬。中间写月景,为“我坚信人间真情在”的美好心灵作映衬。卒章写月景,为深化主题,为抒发情怀大放异彩。再回味文章的标题,令人觉得意境深远。4.选取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
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5.选材紧扣时代脉搏
美酒,越陈越好,“材料”则越是贴近当前生活,越是离现实生活近,就越能吸引读者。新鲜的材料永远是我们写作时的首选。
作文的新鲜材料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阅读中来。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新闻等,都是学生了解社会,获取写作素材的好途径。《中国青年报》辟有“冰点时评”、“教育时评”、“经济时评”、“求实篇”等多个栏目,这些栏目的文章往往紧扣当前发生的某些事情进行评论,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常读常看,不仅能积累材料,对提高思想修养也大有裨益。
总之,学生作文时应时时刻刻想着我是当代的人,我在为这个时代的人而写,我写下的东西必须要具有一种“当代意识”,要有针对性。
作文如“为学”,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如果我们能按照鲁迅先生所讲过的“要多看、多想、多读、多写”,把作文写好,大约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吧。
为有材源滚滚来——记叙文材料的积累
记叙文的材料指的就是记叙文中所叙的事件。材料是一篇记叙文成败的关键:切题、新颖的材料使文章耐读并使读者产生愉悦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大量批阅作文试卷时尤其显得重要;反之,陈旧、雷同的材料则使阅卷者产生倦怠、沉闷的感觉,唤不起阅读欲望,只会给评分带来负面影响。
有的同学在写作时,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看见题目就发慌,感到没什么可写的,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无从下手。还有的同学片面地认为:初三的生活单调枯燥,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没有材料,更别提挖掘材料的深意、写成好文章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同学们看到题目后感到有东西可写呢?怎样才能使作文的材料切题而新颖呢?答案是要同学们从材料的积累入手。积累材料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多角度
到了初三,同学们应该分两组梳理以往习作的材料或生活经历:
(一)写事
考场作文大部分是写事的记叙文,即便是写人,也避免不了记叙有关人物的事件。因此,事件的梳理非常重要。
● 家庭方面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都来自家庭。比如:家人的聚会、旅游、钓鱼、年夜饭、农家乐等集体活动;还有家人教你学本领、帮你化解矛盾等。请看下面选材于家庭生活的一个作文片段:
年三十的下午,我走在去姥姥家的胡同里,为了抵御寒风的侵袭,我在心里勾勒着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迎面走来一个人,身姿挺拔,步伐稳健,正是姥爷。“姥爷,您怎么在这儿啊,等多久了?”我疑惑地问。“没多久,没多久,我怕你走丢了。”姥爷微笑地答道。走丢?这条路我走了不下百次,怎么会丢呢?我心里暗暗好笑。
一进屋,嗬,好丰盛的一桌菜!油亮亮的酱肘子,绿油油的青菜,黄灿灿的炸虾„„“姥爷,才三点饭就做好了,不都凉了?”我说。“不会不会,菜还没齐,你姥姥拿烤鸭去了。奇怪,都快两个小时了,还没回来„„”姥爷有些着急了。
正说着,“呼——”一阵冷风直灌进门来,我打了个哆嗦,姥姥迈着蹒跚的步伐晃进门来。一进门,爱说爱笑的姥姥就侃上了:“嗨,卖烤鸭的小伙子昨儿说保证供应,我今儿去了一看,嚯,二十多人排着队呢!这现削现卖,我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呐„„”姥爷接着说:“我说不早嘛,你还说做饭早了„„”我没回答,心里却仿佛有什么异样的东西在涌动„„
7点半,年夜饭终于开始,当然没有我想像中的热气腾腾。但我心里却觉得很温暖。我脑海中不断涌现这样的画面:凛冽的寒风中,一位瘦削的老人为了等到孙女,在胡同口不知站了多久;一位矮胖的老人为了孙女吃上热气腾腾的烤鸭,在全聚德门口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在并不温暖的家中,两位老人不知忙了多久,才张罗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我突然理解了,这一桌凉凉的年夜饭,凝聚了外祖父母对孙女无微不至的爱啊!
● 学校方面
校园生活是同学们熟悉的生活,因此往往在写记叙文时表现学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无可厚非。只是希望同学们尽量不要过多地涉及文化课的学习内容,因为考场作文中写学习的内容过滥。建议大家从实验课、体育课、手工课、劳技课的角度积累课堂学习的材料;从春游、秋游、参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军训生活、文体活动、十四岁生日等角度积累素材,这样材料才新颖、独到。
请看下面的作文片段,思考一下作者怎样处理所积累的校园生活的素材:
14岁那年,我参加了学校的哑剧班。一次元旦联欢会,我有幸参加了哑剧《庆新年》的演出,小演员的家长都被邀请到礼堂观看表演,我的母亲也同我一起去了。
那一天,观看演出的人很多,但我们这些小演员一点也不紧张,因而演出非常成功。当我和妈妈高兴地走在回家路上时,我突然问妈妈:“演出好看吗?”
“非常好。”妈妈微笑着说。“那,您知道舞台上哪个大头娃娃是我吗?”“知道,是左边第三个,对不对?”我很惊奇,本来嘛,舞台上共有十个大头娃娃,服装、头饰都一模一样,连动作都被教练调教得如出一辙,妈妈是怎么认出我的呢?我看着妈妈,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亲切地说:“你表演时,是不是让东西扎了?演出快结束时,我看见左边第三个人微微甩了甩手,你平时被东西扎了,就是这个样子。”听了母亲的话,我心中突然萌起一种难言的感情,既有感动又有佩服„„我低下头看看母亲拉住我的那只手,心想:如果有十位母亲同时伸出手,我能判断出哪只手的纹络是属于她的吗?
母亲的爱和儿女的爱的出发点、延伸线、着落面是不同的。母亲是海,而我只是一艘小小的船,永远也驶不出她的海。如果有一天,母亲突然提起你小时候不经意间做过的事,请不要惊异于她的记忆。我发现,在母亲面前,没有奇迹。因为,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母亲对儿女们深沉的爱。
● 社会方面
除了家庭和学校,同学们积累素材的角度就是社会方面了。其实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的新闻经常给我们提供素材,比如:郊游、庙会、灯展、桃花节、西瓜节、竹文化节等游艺活动;志愿者、文明交通岗、清扫白色垃圾等公益活动;图书展销会、文化一条街、街心花园见闻等文化生活„„
下面是写庙会上采访皮影戏演员的片段:
皮影身上连着六根线,至少要两个人操作,一人管上半身,一人管下半身,衔接配合丝丝入扣,容不得半点差错。„„路宝刚叹了一口气说:“现在皮子都涨价,一张皮几千块,可一张皮顶多做两三个皮影。一场戏光道具就要一万多元,我上哪儿找这一万多块呀!现在儿童艺术都不景气,小孩儿都被外国动画片迷上了。到庙会看场皮影要两块钱门票,好些家长就不愿意去了,拉着孩子到一边买冰棍去了。”
(二)写人
写人也是记叙文着墨的对象。从写人的角度看,无外乎写自己、写他人、写人与人的关系。积累素材也应该从这三方面入手。最好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方面积累一些素材,比如琴棋书画、集邮集币等课余生活;还可以从自己的性格和经历方面积累素材,比如聪明、坚强、8 勇敢;“我”的故事、“我”成功了。积累描写他人的素材首先要确定对象,可以是父母、亲友、邻居、老师、同学,甚至是路遇的陌生人,将这些人的爱好、特长、性格作为素材积累的内容。积累人与人方面的素材并不需要另起炉灶,以上所有的人、事方面的素材一般都发生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邻里之间,所以可以不必专门搜集,只要在写作时注意表述的角度就没有问题。
请看下面写人的例文:
说起奶奶,她最大的特点要数热爱劳动了。平时在家没事的时候,她总是喜欢拿起抹布,这儿擦擦,那儿抹抹,干起活儿来又快又利索。父母和爷爷没少劝她,让她好好享清福,可她却只当耳旁风,依旧乐此不疲。
每到周末,父亲都会把爷爷奶奶接到家中来,让家人团聚。每当这时,奶奶总是在家里四处看看,检查一下脏乱情况,然后准备开始“干活”。只见她的身影从厨房、客厅忙到卧室、卫生间,洗碗、扫地、拖地一项也不落。我看着豆大的汗珠从奶奶的脸上淌下来,滴落在地板上,不禁问道:“奶奶,您干这么多活儿,不累吗?”奶奶擦擦汗,慈祥地看着我,说:“有啥累的?这个‘猪圈’总得有人归整吧!而且你看我现在,没啥大病,还不都是因为劳动?劳动锻炼身体啊!”嘿!奶奶把劳动当作乐事了,令我这个“懒人”十分佩服。
老家要装修新房子了,爷爷奶奶回到老家,去照管新房子。家里明明请了施工队,可奶奶还是坐不住,成天“监督”这施工队,时不时帮着打打下手。她三天两头地给我们打电话,告诉我们施工进程,并骄傲地汇报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天,奶奶完成了一项“壮举”。爷爷打电话对我说:“今天你奶奶可厉害了!她看负责粉刷的师傅不见了,就自己架着梯子爬到上面,把半个房顶给刷了!我们都吓坏了,可她跟没事人儿似的,还觉得自己身手敏捷呢!”我想像着当时的画面,不禁哈哈大笑。
劳动给奶奶带来了快乐,使她的身体越来越好,而这样健康向上的奶奶也给我们家带来不少欢乐。
二、专业化
除了从多角度积累素材外,还要特别注意“专业化”的要求。所谓“专业化”,指的是对素材要有类似内行人的知识,以便在文章中细致入微地描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同样记叙过年生活,南方与北方有明显不同,春节与元宵节也不同;同样写旅游,大连的海边与青岛八大关不同,颐和园与故宫也不同;同样写养花,养君子兰与养水仙绝对不同;若写摄影方面的爱好,就应该积累光圈、角度、距离等拍摄知识;若写集邮,就应该明确纪念邮票、特种邮票的不同„„总之,应该深入了解素材包含的知识。
梳理升入初中以来的有积极意义的事例并分类归纳,这一点对初三学生来讲很有必要。许多被遗忘的事情中有不少是好的写作题材,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素材的积累并不难。
取舍之间的窍门
记叙文材料的选择
根据多角度和专业化的要求,同学们可能已经积累了不少记叙文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不是“万能”的。因此,面对不同的题目,我们需要对材料作出选择。下面我们以一道作文题为例,谈谈记叙文选材的方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折射出社会的风貌、时代的特色。在你的家庭生活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请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家庭生活,以“家事写真”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从命题的提示语来看,选材的难度较大:一是因为能达到“折射出社会的风貌、时代的特色”的材料才是最佳的,二是因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家庭生活”来选材,同学们易局限于家庭中发生的事,地点过窄。其实,命题并未要求地点,而是“家庭生活”即可。同学们应该能够从提示语中判断:命题者限制了什么,没限制什么,才能游刃有余地写作。
选材提示二
扣住“社会风貌、时代特色”来选材: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能够代表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经历。如:到郊区种菜,家庭卡拉Ok演唱比赛,在街心健身器材上锻炼等。
-选材提示三
事件不必拘泥于家中,可以写家人旅行,可以写市场购物,可以写运动健身,可以写走访故乡„„
下面的例文在选材上别有新意,我们不妨读一读。
家事写真
我和妈妈在同一把伞下走着,我的心中感慨万千„„
一天下午放学后,天空忽然变得乌云密布。我刚一到家,只听“哗”的一声,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真幸运啊!”我暗自庆幸着。忽然,我想起今天妈妈上班时没有带雨具。虽然妈妈坐公交车上下班,但是这样大的雨,仅仅从单位到车站这段路,就能把她淋成“落汤鸡”了。我给妈妈的单位打了个电话,得知妈妈今天要加班到七点多。我望着窗外的雨,看样子一时半会儿停不了。我眼前忽然闪过以前妈妈给我送伞的情景„„对!我要去给妈妈送伞。于是,我抄上一把雨伞,冲出家门。
很快,我乘上了妈妈每天都要坐的22路公共汽车。或许是由于下雨的缘故,由西四到新街口这条本不宽阔的马路变得更加拥挤。车子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原来就有晕车的毛病,这一折腾,我的老毛病又犯了。我觉得胃里翻江倒海一般。我大口吸气,可越是这样越觉得憋闷。我只觉得头重脚轻,胃里的东西往上涌。
终于到站了。我赶紧下车,弯着腰扶着路旁的一棵小树吐了„„雨水打在我的身上,我忙直起身。忽然,我看见自己要换乘的27路车正驶向不远处的车站。我真想再休息一会儿啊!可是我又怕错过妈妈的下班时间。我看看表,已经快七点了。我不由握紧雨伞,咬咬牙,向车站的方向跑去„„
终于到了妈妈的单位。我看到三楼有一间办公室还亮着灯。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我知道那是妈妈所在的财务科。
我真想冲进去给妈妈送伞,可是妈妈的单位纪律严明,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入的,我只好在寒风中等待妈妈。阴冷的风吹透了我单薄的衣服,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忽然,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妈妈!我赶紧迎了过去。“你怎么来了?等很久了吧?看,你的身上都湿了!”妈妈关切地望着我,脸上漾起满足的笑容。“没有,就一会儿。咱们赶紧回家吧。”我一把揽过妈妈的腰说。
我和妈妈就这样在同一把伞下走着。看着妈妈脸上还未散去的笑容,寒冷和刚才晕车那种难受的感觉全都烟消云散了。我不禁自问:“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可是这种回报亲情、关爱父母的事情我曾做过几件?大雨滂沱时我给父母送过几次伞?当父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时,我是否曾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茶?那么,就让我把这件事作为一个开端,从此开始,多关心父母,回报父母吧。
我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把伞又向妈妈那边斜了一点。
上文通过描写“送伞”的家庭真事,写出青年人对关爱父母的问题的深刻反思,选材具有时代特色、有典型意义。“多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主题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细节上注意前后文的衔接和联系,通过细节表现中心,小中见大。同样写家庭发生的事情,大多数同学往往写父母如何关爱自己,上文则另辟蹊径,写出一片新天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优秀记叙文材料的选择有四个要求,即切题、真实、新颖和有意义。反之,则是我们需要淘汰的材料。
第三篇:作文选材升格技巧
作文的选材——人取我弃,人弃我取。
就一篇文章而言,如果说立意是灵魂,结构好比骨架,那么材料便是血肉。要写好文章,必须选好材料。
请记住“选材”的口诀:
选材熟悉最重要,材料真实才可*;
典型事例有意义,新颖有趣为最好;
围绕题旨选材料,感情真挚得分高;
考场作文时间紧,选材原则要记牢。
作文的材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随时留心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和现象,还应尽可能地多多阅读书报,扩展知识,收集各种资料,获得各种信息,至于具体写作时,则应根据作文要求对所占有的材料作认真的筛选和择取,对材料进行技术上的处理,如对材料作合理的详略剪裁,对材料作顺序的编排,对材料作最佳的组合。仅将材料堆砌起来,或勉强凑合,是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的。
选材要选取真实、熟悉的、新颖的材料、自己独有的、最动情、感受最深的、藏匿在心底的典型材料,要选取生活中的小材料、贴近生活的热门话题。
老师在阅卷时,对学生的习作常常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材料平淡,材料老套,没有新意。比如:《成功》——终于获奖了。《快乐》——获奖了,考好了,非常快乐。《苦恼》——成绩不好,真苦恼。《苦难后的芬芳》——成绩变好了,上次没考好,这次考好了。《难忘的一件事》——获奖的一次经历。„„许多考生,选材没有新意,就一个材料“换汤不换药”。
有的考生,背“优秀习作”,写起作文来,脑子里就搜索范文,张冠李戴套上去,让阅卷老师一瞧就知道不是真实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自然不能得高分。
同学们写不出真实熟悉的东西,关键是肚子里没“货”,平时不注意积累,不注重观察生活,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做生活的有的人,留意生活,在生活中你一定会发现许多值得写的东西,积累起来,就是写作的材料。罗丹:“生活中去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对于我们来说,生活是万花筒,是百科全书。生活中的许多闪光点,都具有典型性,都是典型的事例。生活有三大块组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这三方面的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然而作文不是材料的堆积,因此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取舍和选择。许多学生在作文选材时,常常把别人写了又写的陈旧材料拿来写。比如给别人让座,帮人家推车,把拾到的钱包还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为同学补课之类早已写滥的内容,似乎这才是他们最熟悉的。其实,我们在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必然会看到和听到许许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文素材是很多的。我们要从中发现那些新颖的材料。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的材料来。
一般说来,作文的选材应服从如下几个原则:第一,要围绕主题或中心来选择材料。对材料的取舍,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表现主题或中心,倘与主题和中心无关,那么这个材料即使再生动,也应坚决舍弃。如以“变化”为题,同学们多以自己家住房的改变,餐桌上美味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升级等来反映“变化”这就不够新。一位同学留意了爷爷的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又粗糙又难看的竹蔸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这就从小处落笔反映大的主题,新颖了很多。假如以“水”为话题作文。同学们可联系《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可联系《听潮》中的海水、《满井游记》中的井水、《小石潭记》中潭水„„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如“南水北调”,可见水之有用;“三峡工程”,可见水之有利;“水乃万物之源”,可见水之重要;“保护母亲河”,可见水之污染严重;生活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波澜壮阔;人生似长河——九曲盘旋而始终向前等等,如此选材那就新颖深刻多了。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等,这样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就会有独特的亮点
第二,材料必须典型。要慧眼识珠,不能以“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来敷衍。在选材时,我们要首选“打动自己”的材料。因为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1
比如有位考生写《这事发生在我班》,选取了班上有个叫李玲的同学为灾区捐献300元。一人就捐出了占全班三分之二多,可谓突出、意义重大的事例。当然还可写平时吝啬的人捐出很多钱,这也是典型。学习上,平时不坑一声的人,突然在这堂课上发言了这也是典型„„
如果所选材料是“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亏他想得出来”的事件,那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得分也一定会高。如202_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高分作文《送你一轮明月》,考生以自己的篮球赛事作为素材,借父亲激励引导考生从逆境中奋起的经历向人们传达一种励志感悟---只要能坚持拨开最后一片枝蔓障碍,我们就能一睹明月。取材真实,叙写流畅,在情节中自然地生发出生活的哲理,有如一杯“心灵鸡汤”。202_年广东省中考满分作文《我和诸葛亮谈三国》,考生跨越时空,与诸葛亮大谈三国往事,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角度创新,想象丰富,出奇制胜,令人耳目一新。另外,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第三,材料应是自己熟悉或感受较深的。因为这样的材料最能表现自己的真实感情。要关注日常生活,选取真实、熟悉的小材料。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材料,写自己独有的、最动情、感受最深的、藏匿在心底的典型材料。比如事情的完整性、材料的理想性人物典型性等方面,要适当的进行加工。我们可将几个人的事情加在一个人身上,几个人的品质加在一个人身上,来深化人物和主题。中学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似的人,什么都懂。每人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知识积累自然也就不完全相同。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懂装懂糊弄读者,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只能是吃力不讨好;如果出现错误,则更是画虎类犬,弄巧成拙了。
比如有一次,我上课前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位学生端着一张破凳子向另一位学生要求交换。原因是交换座位前,这张凳子是另一位学生坐坏的。当了解真相后,我立即让全班学生当堂作文一篇。学生们都写得津津有味,似乎若有所悟。不再像平时写作文那样抓耳挠腮地绞尽脑汁。教师如果多抓住这样的机会,引导学生多写自己熟悉的一些事情,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第四,材料应是新颖的、生动的。选这样的材料,可以使作文避免一般化,并显示出新意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有的时间,换个角度想问题,可以老材料出新意。比如:“让座”是老掉了牙的材料,有一考生把“让座”写成“谢座”,使材料新颖了。有一位中学生让座给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这位妇女教小孩“谢谢大哥哥”,借孩子之口表达感激之情,到站了,这位妇女让孩子再次说“谢谢大哥哥”,“大哥哥再见”,再一次借孩子之口表示谢意。作者从中感悟,做了一点“好事”,得到的回报是一谢再谢。
如202_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高分作文《被风吹过的夏天》,选材不落俗套。在众多考生选亲情、友情、同学情的素材时,考生选取的是军训生活的点点滴滴,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202_年黑龙江省中考作文题“与结缘”,许多的考生见到题目之后,只做略微思考,就写上了“与名著结缘”“与诗歌结缘”,结果一篇文章虽然扣住了题意,但没有任何新颖之处,只是平平淡淡表达了主旨,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文章不能进人一类文的原因。考场作文能够避开平淡,选择新颖独特的素材写作,是最能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内涵的。如“与你结缘”,在看似平淡的一个“你”字的内涵中写出中国剪纸的文化魅力;“与龙结缘”中的一条中国龙,引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这些新颖的材料,给阅卷老师以新颖的感受,受到青睐。
要选取贴近生活的热门话题、人文命题,发掘出新颖的材料来。要以开放、容纳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难点和冰点问题。要将视野引向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培养体察苦难、品味人生的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选材注意以下几点:
1.不涉禁区,积极健康。
“文以载道”,文章要表达思想。思想健康的文章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考试作文的思想内容必须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认同。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明确要求“思想健康”,某省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一再强调:作文只要思想不健康就不及格。那些不健康的内容绝不能写,不能越雷池一步,选材就绝不能进入禁区。
2.避生就熟,得心应手。
中学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似的人,什么都懂。人们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知识积累自然就不完全相同。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懂装懂糊弄读者,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出现错误,则更是画虎类犬弄巧成拙。如一篇中考作文《那一声声宝贝》,反映的内容是师生之间的真诚的相待。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师生深情,从而深深打动了阅卷教师。该文制胜之处就是选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一是教师对小作者那一声声“宝贝”亲切呼唤,表现出调皮学生的真诚;二是老师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的细节温暖了学生的心房,从而立起了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良师形象。
3.弃故纳新,与时俱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隔夜好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美,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至今已觉不新鲜”,怎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听唱新翻杨柳枝”,才会给人带来惊喜!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其实,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素材。如202_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满分作文《那一次,我很感动》选材独特,具有时代性。当世人都津津乐道于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精彩表演时,考生却将目光投向了达娜——代表伊拉克参赛的唯一运动员,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独特的材料,带给“我”,也带给读者深深的感动。文章由此引出“一个国家可以被摧毁,但不可以被打败”的“感动”所在——拼搏的精神,并由此延伸到中国和自己,深化主题。特别是结尾三段,语言很精彩,富于哲理。202_年贵州省高分作文《想起你的时候》关注社会,立意高远。考生关注社会热点,选择一组生活中的小故事,以小见大,反映“和谐社会”的大主题。所选材料鲜活、新颖、有特色,得分自然很高。
4.避同求异,独特出众
不要套用现成的材料,有许多同学喜欢到“作文选”去寻找好的作文材料。有些材料人人皆知,当同学们就同一题目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会不约而同的想到这些材料。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写到勤奋学习,就是“边啃馒头边看书,埋头走路撞了树”;写助人为乐,也是“扫地打水关窗户,让座捡钱引盲人路”。
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以“20年后的我”为题,全班60名同学,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汽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等。这显然落入了选材俗的窠臼。有一位同学则以一位水利专家为人们寻找淡水四处奔波,从而唤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样写就深刻多了。
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5.去粗取精,以一当十。
围绕文章的主题选材,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根据立意精心选取精当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才有代表性,更有说服力,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震撼力,能以一当
十、以少胜多。魏巍从众多的材料中精选出3个典型材料,就充分反映了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德。
如朱自清在《背影》中选取了父亲买橘子时艰难地爬上月台的背影,写出了父子深情,因而感人至深。
选材需要慧眼识珠的识见,不能以“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来敷衍,否则,就不可能选出典型的材料。
6.推陈出新,旧材新用。
有些材料内涵丰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这样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
一新。有人说过,生活的春雷明明在我们身边隆隆响起,不能充耳不闻;有的写作素材明明在我们四周金子似地熠熠闪光,不能视而不见。一旦有人写出来,他们才说,这事情我也看到过,只不过没有注意他。我们在写作时,要挖掘这些人人似曾相识却没有写过的材料,让人读了佩服你的思想敏锐,说出了他们心里想要说的话。
7.以小见大法
就是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小题材”来表现深刻主题或生活哲理的方法,也就是通常说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
以小见大的“做”法很多,常见的是从一颗草、一片树叶、一滴水等小事物中,揭示其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迸发出给人启示的思想火花。如冰心的《小橘灯》、鲁迅的《一件小事》等。
从选材的角度看,选点小巧精致是作文成功的一大要诀。
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犯这样一些毛病:让他们写长江,他们必然溯源到江头,飘流至江尾,浩浩荡荡三千里;让他们写长城,他们就会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巍巍峨峨半壁江山。如此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
从操作的层面上看,我们如何克服这一毛病呢?下面是以“成长”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以此为例,具体说明。
甲文:
我是这样成长的一考生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乙文:
点击成长一考生
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
惊
“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
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
“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
“妈,你瞧,”我指了指。
“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
“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又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
忧
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拼
“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
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
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着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
埋头于题海书丛中„„
乐
“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
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
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奇,有忧,有喜„„
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
这两篇文章的小作者语言功底都不错,可是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这就是窍门了:要选“点”,忌写“线”。
“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
“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选材导练】
文题一: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点拨]
虽是全命题作文,但既无提示,又无其他限制,只要所写突出“良师”即可。这道题开放度很大,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要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色,应把握以下几点。
1、多考生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良师”这类“第一构思”,选择“医治心灵创伤”等内容为题材,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
3、打破“以人为师”的框框,选取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为叙写对象,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你可以写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白;你可以写扫帚——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必欲扫除之而后快,而当人们在赞美优美清洁的环境时,在议论该给谁一个荣誉称号时,它却躲到了不为人注意的墙角;你可以写橡皮——宁可天天承受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毫的错误;当然你还可以写坚忍不拔的小草,写任劳任怨的老牛,写团结互助的大雁等等,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写何物为“良师”,你都要揭示你对它独特的感悟,亮出有个性的视角。
4、你如果对“良师”的判断标准有切身的体会,如果你对校内外“良师”的个案材料比较熟悉,那么你不应该“随”写记叙文之“大流”,写一篇观点和材料都较有个性的议论文,说说你对何为“良师”的独特见解
文题二:《还我课外天地》
现有三则材料可供选用——
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能顾及课外天地。
②学校、家长卡得紧,不敢顾及课外天地。
③课外天地充斥着武打、凶杀、色情,不愿光顾课外天地。
你不妨想一想,①②两则选用者肯定很多,③则会少一些,你便可淘汰①②而取③。文题三:以“心中的美丽”为话题
[点拨]:可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美、历史中的情感美等等。有,二泉映月的凄美,高山流水的情美,霸王别姬的壮美;有,长江黄河的奔腾咆哮之美,林间夜月的幽静雅致之美;有,歌坛上一展歌喉的婉转动人之美,舞台上千姿百态之美,赛场上叱咤风云之美,等等。
文题四:以“感受青春”为话题
[点拨]本题就可以在体育界、歌坛上、商海里、战场上等等地方各选一位年轻有为的人物,写出他们青春的亮丽与风采。
文题五:以“美在夏季”为话题
[点拨]本题可选不同人物眼里的夏季之美,如简真的《夏之绝句》、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还有一首流行歌曲《盛夏的果实》、峻青的《海滨仲夏夜》等
总之,要挑选健康的、熟悉的、新鲜的、独特的、典型的材料,要从新的角度来使用旧材料。
选材时可先用发散思维,在草稿纸上列出你认为切合题意的材料(为节省时间,每则材料可用三五字作提示),然后分析、鉴别,选定要使用的材料。
第四篇:作文选材技巧例谈
作文选材技巧例谈
黄发莲
从选材的角度看,选点小巧精致是作文成功的一大要诀。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犯这样一些毛病:让他们写长江,他们必然溯源到江头,飘流至江尾,浩浩荡荡三千里;让他们写长城,他们就会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巍巍峨峨半壁江山。如此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
从操作的层面上看,我们如何克服这一毛病呢?下面是以“成长”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以此为例,具体说明。甲文:
我是这样成长的
一考生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乙文:
点击成长 一考生
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
惊
“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妈,你瞧,”我指了指。
“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
“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又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
忧
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
拼
“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
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着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埋头于题海书丛中„„
乐
“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
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 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奇,有忧,有喜„„ 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
这两篇文章的小作者语言功底都不错,可是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这就是窍门了:要选“点”,忌写“线”。
“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
“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第五篇:作文选材技巧
作文选材技巧例谈
文章必须有一个深刻的主题(即立意),但是,没有恰当的材料,再好的立意了是无法表现的。因此,如果说主题是作文的灵魂、统帅,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所以,选取什么材料入文是作文成败的重要环节。优选典型、新颖、精炼的材料是中考作文制胜的又一绝招。
那么中考作文选材怎样才能选出“有新意”的材料呢?
1、准确性,紧扣主旨。主旨是选材的依据。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一方面要善于抓取主要材料,衬以相关的次要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舍,一切与文章主旨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予以舍弃。只有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材料,文章才能以少胜多,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2、真实性 “假”。如写坚强,就是凄凄惨惨戚戚,或父母遇车祸或者离婚。
3、力求新颖。选材贵“新”,最忌拾人牙慧,落入俗套。
①材料成旧且撞车现象严重。一写父母的爱就是冒雨送雨伞,自己生了病;一写老师就是带病上课,深夜备课、评改作业;一写同学就是闹矛盾,误解-解开,想要重归于好,可是他已经转学了,没有机会了。“旧”。如写友情,就是好朋友——产生矛盾——想和解——已转学。
中考优秀作文:《抒情王子马老师》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许久,也不见语文老师进来。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临班的马老师来到我们教室门口。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节课,将由马老师给我们上。
马老师走进教室时,对我们笑了一下,我们赶紧回敬了老师一个笑脸;走上讲台后,老师又冲我们笑了一下,我们同样回了一个笑容;开始上课了,马老师又笑了一下„„终于,有个同学忍不住了,大声问:“老师你怎么这么爱笑呀?”哎呀,怎么好这么直接对老师说话呢?我们原以为马老师会生气的,没想到他却笑着回答道:“不笑就不是我。”哇!好经典的句子呀!快,快记在美文本上,出处就是《马老师之口语录》也。
上课了,马老师让我们把课本上的五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我们也摩拳擦掌,准备在新老师面前好好展示一下我们的才华。谁知读完后马老师却说:“不行不行,没有一点儿感情。”接着他给我们示范,“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沿„„”啊,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以前只听我们的语文老师说过,说马老师是学校大名鼎鼎的“抒情王子”,极有情感,很会写诗;还有他的书法也是一流的好、超级的棒。若不是今天亲眼看到,我还真有点不敢相信呢!果然是名不虚传。
马老师给我们上《春望》这首诗时,还写了一首安慰杜甫的诗。诗中写道:“杨柳枯了又绿了,花儿谢了又开了,白发的诗人啊,你寂寞的心何日充盈,你眼中的泪花能变成莹莹的露珠吗?但愿那布谷的叫声,化作柔柔的催眠曲唱给你。你没有理由再叹息,那令你梦里心悸的烟火,如今只是一道风景,你渴盼的家书,正飘在三月三的桃花里。你也不用为那不胜簪的白发而伤感,它是从唐朝飘来的一缕诗香。”
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又见春天》。我们读了好几遍,都觉得棒极了。同学们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马老师的才华而赞叹不已。
真的,虽然只有这一节课,但是我们全班同学都对马老师崇拜得快要五体投地了。你要是不信,就来我们学校听一听马老师的课吧!欢迎你哟。
(选自《田野》202_年第4期,作者:张玲玲)[例文评点] 抒情王子,果然名不虚传。只是那么短短的一节课,就让学生们有了如此深刻的感受。作文生动的记叙了马老师的一课,也道出了学生眼中真正的老师形象。本文情感基调轻松诙谐,笔触欢快之余不忘调侃风趣,文中如记录《马老师之口语录》一节,就让作文充满了童趣;而第二自然段上课前夕老师走上讲台的“三笑”和学生的奇问、老师的妙答,更是让作文情趣横生。文尾的“欢迎”,与作文题目遥相呼应,结构严密紧凑。
②如写初中生活的美,就是喜、怒、哀、乐四大块。
材料要新,但不一定全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或新鲜事,它也可以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诸如日常生活中新人新事新风貌,只要它有动人的“闪光点”,也能感染读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发现和挖掘生活中这些新的东西,就要看你是不是有心人,有没有一双能认出新东西的“慧眼”,也就是能不能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之美。事实上,普通的闪光之处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母爱:
奶奶努力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目的就是为了跟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联系。(母爱)
与时俱进:使用微信支付宝购物,方便快捷,也可以避免不喜欢的找零方式,给一包小纸巾或者一条止血胶布,最多的是糖。老人一般都不吃糖,给小孩子嘛,孩子爸妈讲究,害怕孩子会蛀牙。谁要啊!
良师:
可以打破“以人为师”的条框。
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油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粉笔字的白。
扫把: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必欲除而后快。但是当人们在赞美干净的环境时他却躲到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
④、巧于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大凡好的文学作品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揭露社会丑恶,歌颂时代新风。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其实,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的素材。
5、调动积累。考场作文一般只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与他人交往的经验的记忆中提取有关材料。这要求要善于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迅速调动自己的相关生活积累,由此及彼、由虚及实、由点到面地展开联想,使记忆库中的材料闪电似地复苏并纷至沓来,从中捕捉到与文章中心联系紧密而又能够索取的鲜活材料。
6、力求深刻
爷爷烟斗的变化:
用竹做成的烟斗——木质烟斗——过滤嘴烟斗 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以小见大)
从选材的角度看,选点小巧精致是作文成功的一大要诀。
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犯这样一些毛病:让他们写长江,他们必然溯源到江头,飘流至江尾,浩浩荡荡三千里;让他们写长城,他们就会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巍巍峨峨半壁江山。如此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写责任就是好好读书,将来光宗耀宗或者报效祖国。
材料能够做到新颖固然好,但是如果不能,努力把文章写生动写感人照样可以得高分,材料能够深刻固然好,但是我们的同学很多人还缺少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所以我特别强调的就是写自己身边的事情,尽最大的力气写出真情实感。当然这种真实,可以是移用我们积累的材料的真实,不一定是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可以“拿来主义”,只要能够写出艺术的真实性就可以。
比如:三毛的《痴心石》,写自己放家人飞机,父母非但不责怪,还精心为我挑选礼物——痴心石。以小见大,真挚感人。
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很多沉浸在恋爱中的一方,本来不会做饭,为了给对方一个惊喜或者照顾对方,宁愿从零开始,照着菜谱做菜。那种场面是不是超级有爱?那么我们也可以活学活用,某一天突然我们想吃某道菜,父母不会,加上刚下班很累,本来他们很想简单弄,但是看到你老大不高兴的样子,他们终于去菜市场买来食材,精心准备。
我们学习过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走一步再向前走一步》、《散步》 《秋天的思念》都是这样的身边小事来表情达意。从某种程度来说,只有你留意身边生活的美好,你才能够发现人生的美妙,你才是一个坚不可摧的乐观者。
7、力求典型。选材不再多,而在于精。典型、有代表性的材料才有表现力。
从操作的层面上看,我们如何克服这一毛病呢?下面是以“成长”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以此为例,具体说明。
甲文:
我是这样成长的 一考生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乙文:
点击成长
一考生
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
惊
“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
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
“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
“妈,你瞧,”我指了指。
“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
“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又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
忧
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
拼
“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
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
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着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
埋头于题海书丛中„„
乐
“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
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
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奇,有忧,有喜„„
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
这两篇文章的小作者语言功底都不错,可是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这就是窍门了:要选“点”,忌写“线”。
“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
“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