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精选5篇)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15-1037480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6 11:37:4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202_-12-20 19:28 内容摘要

服饰是人体衣着及其装饰品。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列于首位,足见服饰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服饰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且也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在式样、纹色、用料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我们试图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的全面考察,来索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若干信息,以致能更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关键词】:《说文解字》 “衣”部 服饰文化

一、引言

服饰不仅仅是人类外表的包装,也是人类内心的折射,更是人类思想与文明进化的具体表现。对于道德观念、性意识等这些表面看来与衣着毫不相干的人类思想意识,却是造成衣服降生的决定因素。衣服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被牢牢地捆在了文明与思想的快车上。我们知道,服饰不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让我们研究,我们要研究服饰文化,只能通过一些和服饰有关联的途径去考察。本文试图从《说文解字》中的“衣”部来探究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它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是一本记载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的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9个,收集的这些字都与服饰有关,而其中有40字是解释衣服的,并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衣”部字与衣服的材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同样它的服饰也历史悠久。服饰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服饰的材质就折射了这一点。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9个,其中表示衣服材质的字有8个, ①袍、襺

袍、襺都是御寒之衣。《说文·衣部》:“袍,襺也。从衣包声。” “袍”古代指长袄,有夹层,中装棉絮。“袍”字声旁“包”兼表义,有包住全身的意思。许慎以“襺”训“袍”,其实,严格而言,“袍”与“襺”还是有区别的。《说文·衣部》:“襺,袍衣也。从衣茧声。以絮曰襺,以缊曰袍。” 絮即新丝绵,缊即旧丝绵,显然襺要比袍要高级些。后来袍又指宽大的单层长衣。在沂南出土的画像石中,就可以见到着袍者的形象。

②裘

“ 裘”,即皮衣。古人穿皮衣有毛的一面朝外,甲骨文“表”字便是毛向外的形象。因为先民在狩猎中发现披着兽皮便于接近和猎捕野兽,便自觉地利用起这个保护色,将兽皮带毛的一面朝外,后来这种遗俗一直相沿下来。“表”、“里”二字正反映了古人穿裘的面貌。《说文·衣部》:“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表”的本义是衣服的表面。在《说文·衣部》:“里,衣内也,从衣,里声。“里”的本义是衣服的内层。古代在正式场合还要在裘上加一层罩衣,罩衣古称“裼”。郑玄《礼记》注:“裼,表裘也。”即谓裘上又加衣。《礼记·玉藻》:“表裘不入公门。”因为裘毛朝外而不加罩衣,古人认为是一种不庄重严肃的表现。

③襌、褋、褧

襌、褋、褧均为单衣。在《说文·衣部》:“襌,衣不重。从衣单声。”《释名·释衣服》:“襌衣,言无里也。”襌衣也作单衣,是夏天的衣服。如古乐府《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说文·衣部》:“褋,南楚谓襌衣曰褋,从衣枼声。”《方言》卷四:“襌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衣褋。”《楚辞》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说文·衣部》:“褧,苘也。《诗》曰:‘衣锦褧衣。’示反古。从衣耿声”。“褧”,是用麻或轻纱所制单罩衣。古代女子出嫁时穿在锦衣外面,以蔽尘土。《诗经·郑风·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褧”所代表的服饰,不仅仅可以用来避尘土,更能衬托出女孩子的妩媚、轻盈。

④褐

《说文·衣部》:“裋,竖使布长襦。从衣豆声。” “褐,编枲袜。一曰粗衣”。“裋褐”常连用,亦指粗布短布衣。《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槽糠。”褐衣不仅不华丽,而且分量重,不保暖。《孟子·腾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许子衣褐,以毳织之,若今马衣者也。”把褐衣比作“马衣”,可见褐之粗劣。然而穷苦人有时连褐也穿不上。《诗经·豳风·七月》说农夫:“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因为褐是贫苦卑贱者所服,所以古人常以脱去褐衣表示做官,叫做“释褐”。褐还有一种意义是粗麻编织的袜子。

⑤衰

衰是指用草编成的雨衣。在《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秦谓之卑。从衣,象形。”“衰”字篆文的中间部分像是编织之草参差不齐之状。《国语·越语》:“譬如衰笠,时雨既至,必求之。”“衰”字后来被假借去表示别的意义,只有为本义又造字,在“衰”字上加“艹”或“竹”,写作“蓑”或“簑”。“蓑”主要是指牧人及在野外劳作的人的雨具。《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衣”部字与衣服的款式

衣服的款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有着相关的联系,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衣服的款式的要求自然也随着提高。在《说文解字》中有关衣服款式的字有15个:

①袛、裯、襡、襦

袛、裯、襡、襦都是指短衣。在《说文·衣部》:“袛,袛裯,短衣。从衣氐声。”,“裯,衣袂,袛裯。从衣周声。”,“襡,短衣也。从衣蜀声。”,“襦,短衣也。从衣需声。一曰?衣。”。“袛”在《句读》曰:“袛,方言。汗襦自关而西,或谓之袛裯。自关而东,谓之甲襦。陈魏宋楚之间,谓之襜襦,或之襜襦。”说明了“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法,其实都是指同一种款式的衣服。“袛裯”为双声联绵字,指直襟单短衣。襡、襦在《说文》均曰:“短衣也。”襡为长襦,即连腰衣。襦指短衣,短袄。

襦又有长襦、短襦的区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短襦又叫腰襦。但是在古代作品里一般只称襦,不分长短。例如辛延年《羽林郎》: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在诗文中却说“腰襦”。如《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襦既然本身就有长有短,却又说襦是“短衣”,这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礼记·深衣》说:“短毋见肤,长毋被土。”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襦是一般人(包括仆役)平时所穿的衣服,深衣则是贵族上朝和祭祀时穿的,庶人以深衣为礼服。

②衵、亵、衷

衵、亵、衷都是指贴身穿的衣服。在《说文·衣部》:“衵,日日所常衣。从衣从日,日亦声。”私服,即私居在家穿的内衣。柳宗荣《引经考异》云:“亵谓里衣也,袢谓衣无色也。”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驰其上服,表其亵衣。”意谓解开上衣,露出贴身的衣服。亵衣又称“衷衣”。在《说文·衣部》:衷,里亵衣。从衣,中声。《春秋传》曰:‘皆衷其衵服。’”据《左传·宣公九年》记载,陈灵公、孔宁、仪行父等与夏姬私通,都贴身穿着夏姬的内衣。

③袤、襘

袤是指带子,襘是指带子打的结。在《说文·衣部》:“袤,衣带以上。从衣矛声。一曰南北曰袤,东西曰广。” 段玉裁注:“带者,上衣下常之介也。” “带”即上衣和下衣之间的带子。在《说文·衣部》:“襘,带所结也。从衣会声。《春秋传》曰:‘衣有襘’。” “襘”即带子打的结。段玉裁注:“昭十一年《左传》,叔向曰:衣有襘,带有结。视不过结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 意思是说侍奉君主的人须谨守礼仪,不能随便张望看顾,只能看君主衣带与交领之间的区域,这样侍奉的那个下人便只能低着头了,这两个字说明古代君臣之间的尊卑等级是比较严谨的。

④袴、裈

“袴”,即今之裤字,但形制却跟现在的裤子很不一样。《说文》称之为胫衣,《释名》说“两股各跨别也”,这说明古代袴没有前裆,只有两个裤筒,类似现在的套裤。纨绔是有钱人所穿(纨是织造较为细致的生绢),所以后来专指富贵而不务正业者。跟现在的裤差不多的是“穷袴”。穷袴的通行名称叫裈犊鼻裈,即后代的短裤、裤衩,以其形似犊鼻而得名。

“裈”,古代称为有档的裤,大约出现在汉代。段玉裁对“裈”注:“今之套裤,古之绔也。今之满档裤,古之裈也。自其浑合近身言曰‘裈’,自其两襱孔穴言曰‘幒’。”这种裈与现在前后有档的裤子差不多,其声旁从“军”兼有表义功能,“军”有空围之义,而“幒”的声旁也有空围之义,故可互训。古代的“裈”一般为贴身穿着,又称“穷袴”。

⑤複、袷

複、袷都是夹衣。在《说文·衣部》:“複,衣皃。从衣复声。”《释名·释衣服》:“有里曰複,无里曰襌。”在《说文·衣部》: “袷,衣无絮。从衣合声。”唐·皮日休《夏首病愈因招鲁望》诗:“晓入清和尚袷衣,夏阳初合掩双扉。”就是说因为刚病愈体弱,在初夏的清晨穿袷衣御寒。

⑥裼

裼是指古代衬在裘外面的无袖衣。在《说文·衣部》:“裼,袒也。从衣易声。”《礼记·玉藻》:“裘之裼也,见美也。”即裼是用来增加裘的美色的。裼不是把裘全部包住,而是单独成衣,就像今天的披风,衣领处系在脖子上加以固定,其余任其披拂飘扬,既显得威武潇洒,又可以衬托裘的美色,不同的裘要配不同的裼衣:狐白裘以锦衣裼之;狐青裘以黑中透红的玄绡衣裼之;羔裘以黑色的帛衣裼之;狐裘以黄衣裼之。

⑦衫

衫是指短袖的单衣。《释名·释衣服》:“衫,芟也,芟未无袖端也”毕沅疏证:“盖短袖无却之衣。”明确的指出“衫”是一种短袖的单衣。

四、“衣”部字与衣服的纹饰

在古代的中国,纹饰是富贵人家所追求的,而且也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的,他们讲究服饰的图案、制作工艺,常常在衣领、衣襟、衣袖上加些装饰,绣上花纹。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社会底层,他们所能穿的一般都是粗麻、乱毛织成的粗布短衣,而且他们的衣服没有什么修饰,甚至是不准有修饰的,所以后来对平民百姓就有了这样的称呼:“布衣”、“白丁”,比如唐代刘禹锡有诗云“往来无白丁”。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纹饰的字有3个:

①褕

《说文·衣部》:“褕,褕翟。羽饰衣。” 意思是说,褕翟是用山鸡的羽毛装饰的衣服,是周朝时王后的礼服。王后的礼服一共有六种:“袆衣”、“俞狄”、“阙狄”、“鞠衣”、“展衣”、“绿衣”六服。其中“俞”就是“褕”,“俞狄”就是“褕翟”,褕翟和阙狄这两种礼服都是在衣服上刻了羽饰的,褕翟刻了之后又用五彩画,而阙狄刻而不画。褕翟也反映了对鸟图腾的一种崇拜,因此后人称女为“凤”。后来,男女结婚时,在女的衣服上绣有“凤”的图案。

②衮

《说文·衣部》:“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常。幅一龙,蟠阿上乡。”意思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穿的吉服。“衮”就是冕服之一,衮冕是一种在下衣上绣上龙纹的衣服,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穿的吉服。段注中“衮”字下还有这样几句话:“惟天子衮有升龙也,龙曲体而昂首”,“蟠阿上向”,又有“天子升龙,诸侯降龙”,天子衮衣上绣的是头朝上的升龙,三公诸侯祭祀的衣服上也是可以绣上龙纹的,但他们的龙纹只可以是尾朝上头朝下的降龙。即使是位高权重的诸侯公卿也不可僭越礼仪,更不可逾越尊卑等级。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服饰的尊卑等级之严。

③襐

《说文·衣部》:“襐,饰也。从衣象声。”“襐” 是指绣绘着彩色花纹的衣服。在古时,只有贵族才能穿着绣着彩色花纹的衣服,但对于贫民而言,只能“可望而不可即”。

五、“衣”部字与衣服的颜色

人对色彩的感受出于本性,但在中国古代社会色彩却具有等级差别。服色常常作为身份的一个外在标记,在礼仪制度中传达出人们的尊卑观。不同服色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地位和权利,颜色的使用也就增添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内容。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颜色的字有5个:

①襍

在《说文·衣部》:“襍,五彩相合。从衣,集声。”襍是指五彩相合之意。段玉裁注:“所谓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也。”其实对五色的重视,源于统治者对“天”的崇尚,对宇宙天地的崇尚。因为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宇宙又可以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分属于木、火、水、金、土五德,各具青、赤、黄、白、黑五色。古时的染色工艺虽然比较发达,但礼服的颜色却只能采用这五种正色,是象征着高贵,在那时只有王公贵族可以悉用五彩。

②袗、袨

《说文·衣部》:“袗,玄服。” 袗是指黑色的衣服,也是周时的祭服。《周礼·春宫·司服》中说:“祭群小祀则玄冕。”“玄冕”即黑色衣服,黑色又为周代卿大夫的命服,《礼记·王制》中说:“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说文·衣部》:“袨,盛服也。从衣玄声。” 袨是黑色的礼服。在《淮南子·齐俗训》:“尸祝袀袨。”高诱注:“袀,纯服;袨,墨斋衣也。”

③袾

《说文·衣部》:“袾,好佳也。从衣朱声。《诗》曰:‘静女其袾。’” 袾是指朱红的衣服。在《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此处的“裳”实际上是衣、裳的泛称。可见贵为“公子”者,服色以朱为宜。《礼记》中:“天子居明堂太庙,衣朱衣,服赤玉。”此处“朱衣”虽为应时而用,但毕竟是天子礼服。

④袢

《说文·衣部》:“袢,无色也。从衣半声。一曰《诗》曰:‘是绁袢也。’”袢是指夏天穿的白色内衣。朱骏声曰:“袢当为里衣之称。里衣素无色,当暑用絺袢,即绉絺也。”在古时,“袢”是穿在里面的内衣,但白色的内衣没有尊卑之分,是贵族和贫民都可以穿着的。

六、结语

《说文解字》中的“衣”部的字,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大体呈现出了汉民族古时服饰的或精细或粗糙的原材料,或长或短的款式,或华美或朴素的装饰,或考究或简单的颜色工艺,或庄重或平凡的功用,并结合中国上下有序,尊卑分明的文化来审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将会是一种崇尚,更是对于我们学习汉民族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篇:说文解字衣字部

浅谈《说文解字·衣部》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不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更是一部记录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等历史文化信息的大百科全书。作者通过对古老汉字的解读,揭示了汉字体系形成之际华夏民族的文明程度,以及应用过程中人们赋予汉字的社会意义。借助《说文解字》对汉字进行文化学考察,将深入了解到一个动态的华夏先民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本文以《说文解字·衣部》为例,谈一谈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也可以对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大致的了解。

《说文解字·衣部》共收字116个,其中重文11个,另有新附字3个(据徐铉本)。本文将取正文116字,对其语义及排序进行分析和梳理。

一、《说文·衣部》语义归类

从造字法角度看,“衣”部字除“衣”“表”“衰”“卒”“褭”5字外,其余111个皆为形声。现对它们进行意义系联和归类。

(一)释各种衣服的字

《说文》中衣服的种类很多,有上衣、下衣,长衣、短衣,单衣、夹衣,外衣、内衣等,还有许多较常服不同的特殊服饰。

1.普通服饰

(1)上衣、下衣

古代上衣又简称“衣”,《说文解字》:“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衣”字小篆作,象衣之形。古代“衣”与“裳”常常并举,分指上衣和下衣。《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又《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可见“衣”“裳”二者所指不同。“衣”部中表下衣的字除“裳”(常的或体,本义为人穿在下身的裙装)外,还有“襗”“褰”“襱”“袑”。《说文解字》:“襗,絝也”。“褰,絝也”。“襱,絝踦也”。“袑,絝上也”。

(2)长衣、短衣

“袍”,古代指有夹层、中装絮的长衣。《说文解字》:“襺也”。“袍”字声旁“包”兼有包住全身的意思。许慎以“襺”训“袍”,看似二者同义,严格而言,二者还是有差别的。《说文解字》:“以絮曰襺,以緼曰袍”。絮即新丝棉,缊即旧丝棉,显然“襺”要比“袍”高级些。“襦”是一般人御寒的常服。《说文解字》释为“短衣”,有点像今天的短袄,古代男女皆服。如古乐府《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3)单衣、夹衣

“襌”与“複”对称,分别指单衣和夹衣。《说文解字》:“襌,衣不重”。“複,重衣皃”。“襌”与“複”中的“单”和“复”既表意又表音,襌即单层的衣服,複即夹层的衣服。《释名·释衣服》:“有里曰複,无里曰襌”。

(4)外衣、内衣 “表”,《说文解字》:“上衣也。古者衣裘,以毛爲表”。《说文解字系传》:“古以皮为,毛皆在外,故衣、毛为表”。与之形成反义的字是“裏”,《说文解字》:“衣内也”。“裏”的声旁“里”也有表义作用。

“褻”指在家穿的内衣,《说文解字》:“私服”。《詩》曰:“是褻袢也”。“衷”即里面贴肉穿的私居之衣,《说文解字》:“裏亵衣”。另有“衵”,《说文解字》:“日日所常衣”。《玉篇·衣部》:“衵,近身衣也,日日所著衣”。

2.特殊服饰

(1)特殊图案、颜色

“衮”是古代帝王及上公祭宗庙所穿的礼服,也称“衮衣”“衮服”。

“褘”和“褕”是王后的祭服,天子王后祭服上所绘绣的龙绘、翟纹带有浓厚的图腾色彩,可视为神州大地远古龙图腾、鸟图腾崇拜的遗迹。《说文解字》:“褘,……《周禮》曰:„王后之服褘衣‟謂畫袍”。“褕,翟,羽飾衣”。

“袗”是《说文·衣部》中两种明确标明色彩的服装。《说文》:“袗,玄服”。袗是纯黑色的衣和裳。

(2)特殊材料、样式

“褧”能较好地说明儒家对于服饰的审美。《说文解字》:“檾也。《詩》曰:„衣錦褧衣‟示反古”。(褧,用麻纱做的单罩衣。《诗经》说:“穿着有彩色花的丝织品,再罩上用麻纱做的单衣”有返璞归真的意思。)不愿意自己华丽的衣着太炫耀,与环境不相谐,而覆以质朴的麻料衣服,正是儒家追求的素朴端方之美。

“衤區”是用编织未绩的麻而成的衣服。一般注释“褐”为粗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贫苦人所服。

“衰”为“蓑”的本字,《说文解字》:“艸雨衣。秦謂之萆”。小篆的“衰”字,从衣,象蓑衣(一种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的草丝或棕丝冉冉披垂的样子,表现了蓑衣最基本的形象特征。此字后来多用为衰弱之义,与“盛”相对。于是另造“蓑”字代替它的本义,如《诗经·小雅·无羊》:“何蓑何笠”。

“衧”是妇人穿的大袖外衣,《说文解字》:“衧,諸也”。这是款式较特别的衣服。(3)特殊功用、称谓 “襁”是背负婴儿的衣物,《说文解字》:“負兒衣”。“襡”是僮仆穿的长于一般短衣的连腰衣,《说文解字》:“短衣也”。《段注》中“短”作“裋”。“裋”则为僮仆穿的比一般短衣长的麻布衣服,《说文解字》:“豎使布長襦”。《段注》:“竖使谓僮竖也”。

古文字的“卒”字,小篆字形为衣襟下加一短画为指示符号,表示衣上有题识的意思。这种有标记符号的衣服一般用作士兵或差役的制服。

“袚”是少数民族衣服,《说文解字》:“蠻夷衣”。

(二)释衣服部件的字 1.表衣领的字 “襋”,《说文解字》:“衣領也”。“襮”,《说文》:“黼領也”。《段注》:“白与黑相次文谓之黼。黼领,刺黼文于领也”。贵族的衣领上多绣黼文,为“襮”,反映了一种精细的刺绣工艺。这既有耐磨坚固等实用意义,也是出于美观,更是显示尊卑的需要。“褗”“裺”也是古代用来表示衣领的字。《说文解字》:“褗,領也”。“裺,褗謂之裺”。

2.表衣襟的字

“衽”“褛”“衤金”都是指衣襟。“衤金”,经典作“襟”,也作“衿”。《说文解字》:“交衽也”。“衭”,衣服的前襟。《说文解字》:“襲衭也”。

3.表衣袖的字

“袪”“褎”“袂”“褢”四字都指衣袖。4.表衣边的字 “裔”,衣边,《说文解字》:“衣裾也”。5.表缝衩的字

“衤毒”,衣的背缝。《说文解字》:“衣躬縫”。“袥”和“衸”指裙子中间开衩的地方。《说文解字》:“袥,衣衸”。“衸,袥也”。《段注》:“膝者,裠衩在正中者也,故谓之袥,言其开拓也;亦谓之衸,言其中分也”。

6.其他表衣服部件的字

“褍”指衣的正而又直的幅面。“袤”,《说文解字》:“衣帶以上”。《段注》:“此古义也。带者上衣下裳之介也”。“襘”指衣带交结的地方,《说文解字》:“帶所結也”。

(三)释动作的字

1.与“衣”直接相关的动作字 “裨”,《说文解字》:“接益也”。《段注》:“接也,益也”。“雜”,《说文解字》:“五彩相會”。其本义是指各种彩色相互配合来制作衣服。“襞”和“衦”分别指“摺叠衣裳”和“摩压衣绉并使衣服平展”。《说文解字》:“襞,韏衣也”。“衦,摩展衣”。二字互为反义。

“袒”指衣服裂开,《说文解字》:“衣縫解也”。“褫”指剥夺衣服,《说文解字》:“奪衣也”。“襭”和“袺”是两个与衣襟有关的动作。《说文解字》:“以衣衽扱物謂之襭”。“執衽謂之袺”。即把衣襟插在腰带上收盛东西叫做襭,而用手提着衣襟叫做袺。

“裁”和“製”是两个互训的字。《说文解字》:“裁,制衣也”。“製,裁也”。它们都表示剪裁衣服之义。

2.与“衣”关系不大的动字 “袓”,《说文解字》:“事好也”。《段注》:“事好,犹言学好也”。“好”,《说文解字》释为“美也”,言姿色之美。故“袓”的本义是“学那美好姿色”。

“褱”和“袌”两字为“怀挟”、“怀抱”。《说文解字》:“褱,俠也”。“袌,褱也”。此二字为递训。“裝”和“裹”分别指“包裹”、“缠束”,意义接近。《说文解字》:“裝,裹也”。“裹,纏也”。

本部最后一字“褭”,指用丝带系马的动作。《说文解字》:“以組帶馬也”。

(四)释衣服状貌的字 1.衣重

《说文解字》中表重衣貌的字:“衤圍”“複”“褺”。《说文解字》皆训为“重衣皃”或“重衣”。2.衣厚

“褆”是形容衣厚之貌,《说文解字》:“褆,衣厚褆褆”。“襛”,《说文解字》:“衣厚皃”。3.衣长

“衯”“袁”“裵”三字同训“長衣皃”。4.衣破

“襤”,敝衣。《说文解字》:“裯謂之襤褸。襤,無緣也”。5.衣大

《说文解字》:“襑,衣博大”。另有“袳”,指衣服因宽大而张开,《说文解字》:“袳,衣張也”。

6.衣小

《说文解字》:“褊,衣小也”。

(五)其他

“衣”部字中还有一些无法归入以上四类,呈离散分布: 1.卧具

“褽”,卧席。《说文解字》:“衽也”。“被”和“衾”都是被子,但“衾”是“大被”。《说文解字》:“被,寝衣,長一身有半”。2.饰物

“襐”,指襐饰。《说文解字》:“飾也”,即盛大的服饰。“褘”除有王后祭服之意外,还可指用于遮蔽膝前的佩巾。《说文解字》:“蔽厀也……” “袚”也可以表示遮蔽在膝前的大巾。3.人的品质 本部有两个形容人的品质的字:“袾”和“衺”。袾,《说文解字》:“好佳也”。《段注》:“好者,美也;佳者,善也”。“衺”是一种坏的品质,“回邪乖僻”。

4.器物之衣

本部还收入了表示器物之“衣”的字:书衣“裛”。“裛”是书套。5.丧葬衣物 襲,(死者穿的)衣襟在左边的内衣。《说文解字》:“左衽袍”。《说文通训定声》:“凡敛死者左衽不纽”。《段注》:“袍,亵衣也”。

裞,赠送给死者的衣被,《说文解字》:“贈終者衣被曰裞”。褮,给死者脸上覆盖的布巾,《说文》:“鬼衣”。

6.本文无法归类的字 《说文解字》分别释为: 裻,新衣聲。一曰:背縫。

袢,無色也。一曰《詩》曰:“是紲袢也”。裕,衣物饒也。《易》曰:“有孚,裕無咎”。裂,繒餘也。

二、《说文·衣部》列字规律

由前文所划分的义类,我们发现《说文·衣部》在列字上呈现出这样两个主要特点:

(一)据义系联的系统性

从《说文》各部的列字规律来看,一般越是尊贵吉祥的事物,其字越靠前;而越是卑贱丑恶的事物,其字越靠后。“衣”部也不例外。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衣”部中许多表明等级、身份的释衣服或衣服部件之字的排列次序。从“衣”部整体来看,许慎对该部部内之字的次字顺序是有通盘考虑的,各个义类组大致是由贵到贱、先名后事、从积极义至消极义。

而从每个义类组来看,许慎也是尽量地做到“据义系联”。如:“袪”“褎”“袂”“褢”四字相连,且均表“衣袖”之义;“襚”“裞”“褮”,此组字义又皆与死丧有关。再如:“袢”(“無色也”)和“雜”(“五彩相會”)、“襞”(“韏衣也”)和“衦”(“摩展衣”),这两组相邻字都是明显的反向的事理相关。

由此可见,无论是“衣”部的整体布局(各义类组之间),还是各字的直接组合(各义类组之内),都充分体现了“据义系联”的系统性———许慎是把各字置于一定的类别中去的,而各类又有所关联。但由于衣部116字是以“形”为类形成的字族,相互间没有一个共同的意义,所以要把这些字安排妥贴,也确实让许慎煞费苦心。

(二)系统的不完备性

经过对“衣”部字逐字的分析和组合,可以发现,“据义系联”的原则也不是处处落到实处。有的意义相近之字,排序却未能相近。如:“裁”和“製”本义均为剪裁衣服,但两字在“衣”部中的位置却相距甚远(几乎是部首与部尾了)。

有的字紧挨在一起,却找不出意义上的联系。如:“襘”和“褧”,前者指衣带交结的地方,属释衣服部件的字;后者指用麻纱做的单罩衣,属释衣服的字。二者关联不大,却被放在一起。

综上,我们可以说,《说文·衣部》的构形表义系统的确是反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面镜子。尽管就文化内涵的发掘来说,笔者还仅是做了一个不很成熟的尝试,但也足以见得《说文·衣部》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以及封建社会思想观念的密切联系,并且体会到许慎释义解字的良苦用心。

第三篇:《说文解字》与中国上古社会的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与中国上古社会的服饰文化

摘要:文字是文化的强大载体,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尤为丰富。而《说文解字》它作为这样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就成为了记载我国诸多文化现象和反映各色文化制度的文化传承的奇书。因而本文试从《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字出发,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的全面考察,来索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若干信息: 从中得出古代衣饰的款式和材质,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我国古代的衣饰文化和其所对应的礼仪等级制度,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加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

关键词:《说文解字》 古代 服饰文化 服饰制度

《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它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是一本记载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的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在《说文解字》中仅直接与衣物有关的部首就有:衣部、裘部、履部、冃(帽)部、毛部、革部、韦部、糸部、素部、丝部、帛部等,其他部中也有衣饰字,这些字都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让我们来简单看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皮与革:从无衣到有衣,从赤脚到着履

众所周知,人类经过了类人猿——猿人——人三个进化阶段。类人猿肯定没有衣着,猿人与类人猿揖别以后,在风风雨雨中,赤身裸体地进行着捕猎、养殖、采集、种植等生产实践。在北方地区,猿人们为了防御寒冷、护身免伤,便披上了兽皮和树叶。在热带地区,为抵御烈日照射、风雨袭击、虫蛇啃咬,他们便在身上涂上油脂、绘上花纹或披盖树叶和树皮,衣服因而也就逐渐产生了。而体现着一变化的主要是皮” ”革”部.《说文解字》: ①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② 革:兽皮治去其毛。鞹:去毛皮也。靼:柔革也。鞣:软也。

革包:柔革工也。革是:革履也。革奚:革生革是也。革丁:补履下也。③履:“屐也。”古代的鞋有屦、、屐等名称。屦是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从以上几个与”皮”革”二部首相关的字可以看出,不去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屦也可称为鞮,是用皮革制成的。这也反映出古人很早就学会了鞣制皮革,还有了专门的鞣革工人。只有鞣制过的皮革才能加工成衣物,而去掉毛的革主要用来制鞋。

二、衣服的材质:从皮草-----布帛

皮革宜冬不宜夏,树皮树叶不结实。古人可能从蚕的吐丝结茧和蜘蛛的吐丝织网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编织与纺织。编与织的材料是纺好的线,应该先有麻线、毛线,后有丝线,棉线最晚。编织应早于纺织,因为纺织需纺机,而编织为手工。而反映这一变化的主要是”衣”部和·糸部,如下所示: ①《说文·衣部》:

衰:衰是指用草编成的雨衣。在《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秦谓之卑。从衣,象形。”“衰”字篆文的中间部分像是编织之草参差不齐之状。《国语·越语》:“譬如衰笠,时雨既至,必求之。”“衰”字后来被假借去表示别的意义,只有为本义又造字,在“衰”字上加“艹”或“竹”,写作“蓑”或“簑”。“蓑”主要是指牧人及在野外劳作的人的雨具。

衤區 :编枲衣。一曰头衤區,一曰氵欠 裹衣。(枲xi即麻,第三个意义是小儿的围嘴。)

褐:编枲袜,丹縠衣也。段注:縠,細絹也。……毛詩傳:禮有展衣者,以丹縠為衣。……後鄭云:展衣以禮見王及賔客之服。

②《说文·糸部》:

缫:绎丝也。绎:抽丝也。繀:著丝于筟车也。

经:织也。织:作布帛之总名也。紝:机缕也。综:机缕也。纬:织横线也。丝绸的分类,如:縠:细縳也。缣:并丝缯也。绨:厚缯也。练:湅缯也。紬:大丝缯也。綮:挃缯也„„有齿。绫:东齐谓布帛之细曰绫。

因而从材质上看,古代服饰大部分是由丝、麻等原料加工制作而成,丝和麻本身有质量的好坏,材质出现有先后,而且加工制作的工序也有优劣之分。

三、衣服的颜色:从素色到五彩

天然丝为白色,织出的布叫“素”,“素”字就有了“天然”、“白色”的意义。人们追求美,于是有了绘饰、染色、织绣图案等工艺。《说文·糸部》:“绘,会五采绣也。《虞书》曰:‘山龙华虫作绘。’《论语》曰:‘绘事后素。’”可见,素帛上可以彩绘图案。,这些反映了古人制衣技术的进步,如下所示: 绿:帛青黄色。缥:帛青白色。糸育:帛青经缥纬。一曰育阳染也。絑:纯赤色也。纁:浅紫也 绌:绛也。

缙:帛赤色。紫:帛青赤色。红:帛赤白色。總:帛青色。绀:帛深青扬赤色。缲:帛如绀色,或曰深缯。缁:帛黑色。„„ 用不同颜色的丝织出图案,是纺织技术的一次飞跃,如: 绮:文缯也。缛:缯采色也。锦:襄邑织文。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颜色的字还有:

①襍

在《说文·衣部》:“襍,五彩相合。从衣,集声。”襍是指五彩相合之意。段玉裁注:“所谓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也。”其实对五色的重视,源于统治者对“天”的崇尚,对宇宙天地的崇尚。因为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宇宙又可以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分属于木、火、水、金、土五德,各具青、赤、黄、白、黑五色。古时的染色工艺虽然比较发达,但礼服的颜色却只能采用这五种正色,是象征着高贵,在那时只有王公贵族可以悉用五彩。

②袗、袨

《说文·衣部》:“袗,玄服。” 袗是指黑色的衣服,也是周时的祭服。《周礼·春宫·司服》中说:“祭群小祀则玄冕。”“玄冕”即黑色衣服,黑色又为周代卿大夫的命服,《礼记·王制》中说:“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说文·衣部》:“袨,盛服也。从衣玄声。” 袨是黑色的礼服。在《淮南子·齐俗训》:“尸祝袀袨。”高诱注:“袀,纯服;袨,墨斋衣也。”

③袾

《说文·衣部》:“袾,好佳也。从衣朱声。《诗》曰:‘静女其袾。’” 袾是指朱红的衣服。在《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此处的“裳”实际上是衣、裳的泛称。可见贵为“公子”者,服色以朱为宜。《礼记》中:“天子居明堂太庙,衣朱衣,服赤玉。”此处“朱衣”虽为应时而用,但毕竟是天子礼服。

④袢

《说文·衣部》:“袢,无色也。从衣半声。一曰《诗》曰:‘是绁袢也。’”袢是指夏天穿的白色内衣。朱骏声曰:“袢当为里衣之称。里衣素无色,当暑用絺袢,即绉絺也。”在古时,“袢”是穿在里面的内衣,但白色的内衣没有尊卑之分,是贵族和贫民都可以穿着的。

从上可以看出,颜色和图案的增多,除反映出古人技术的精进和需求的变化外,还反映了一定的尊卑变化.人对色彩的感受出于本性,但在中国古代社会色彩却具有等级差别。因而服色常常作为身份的一个外在标记,在礼仪制度中传达出人们的尊卑观。不同服色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地位和权利,颜色的使用也就增添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内容。

四、衣服的款式:短衣---长襦—衫;上衣、下衣---连衣班各色变化

衣服的款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有着相关的联系,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衣服的款式的要求自然也随着提高。《说文解字》中反映衣服款式变化的字如下: 《説文解字·衣部》(以下簡称《説文·衣部》,餘仿此。):表,上衣也。《説文·衣部》:袤,衣帶以上。„„段注:„„帶者,上衣下常之介也。

《説文·衣部》:襘,帶所結也。段注:昭十一年《左傳》,叔向曰:衣有襘,帶有結。視不過結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

《説文·巾部》:帶,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象繋佩之形,佩必有巾。段注:《内则》曰:男鞶革,女鞶丝。革部鞶下云:大帶也。男子帶鞶,婦人帶絲。„„

《説文·糸部》:紳,大帶也。段注:巾部帶下曰,紳也。與此爲轉注。革部鞶下云:大帶也。男子帶鞶,婦人帶絲。帶下云,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 《説文·革部》:鞶,大帶也。《易》曰:或錫之鞶帶。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说文·衣部》:“衵,日日所常衣。从衣从日,日亦声。”私服,即私居在家穿的内衣。《说文·衣部》:“裼,袒也。从衣易声。”

五、服饰的功能:从御寒、防护、遮羞---求舒适------表身份、明等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原始社会解体。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开始有了质的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从此,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服饰制度逐渐形成。衣服的作用也由最基本的御寒、防护和遮盖的功能,演变为附加功能,成为了身份和分地位的标识。服饰的这种标识作用首先是原始各部落成员之间相同的衣着,以作为这一部落成员的共同标志,这是社会成员群体之间的区别。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裳,即“常”字,《说文》:“常,下帬也。从巾,尚声。裳,常或从衣。”常是一个形声字。下面的形旁是“巾”,表示意义,说明它是用布料做的一块方巾。上面的尚是声旁。古人把衣裳分开来说,上衣叫衣,下衣叫裳。裳就是男女都穿的裙子。后来“常”字引申为“经常”字。“裙”,《说文》:“帬,下裳也,从巾君声。”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遮蔽下体,就把树叶或兽皮连缀起来,围在腰上,这便是裳,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起到一块遮羞布的作用。穿在上身的仅是取其依靠之义,人们可以依靠它躲避寒暑。穿在下身的裳,就是障,取其遮挡之义,是用来遮挡下体的。

表,《说文》:“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裘,《说文》:“皮衣也。从衣求声,象形,与衰同意。”裘是皮衣,古代毛皮服装,穿进毛锋朝外,据说这样可以避免淋湿皮革。中国的古代服饰(以中原地区而言)具有强烈的大一统精神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历代王朝都对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的穿戴,做了明确、严格的等级规定,任何人的衣着打扮都要符合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君臣、官民、男女、主仆,都可以根据服饰辨别得一清二楚。因此,中国的古代服饰不是自由与灵性的体现,而是等级和礼度的象征。皮衣当时是按地位高低和场合不同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裘皮:帝王用狐白裘 裘;诸侯用狐黄裘;大夫用狐青裘,豹皮饰;右侍用虎裘;左侍用狼裘;士用羔裘;庶人衣犬羊之裘;祀天用大裘。古人穿着皮衣,而皮衣的颜色和种类来分等级,可见分法之细,等级森严。

后来,这种服饰的差异用来标识社会每个人的年龄和社会角色的不同。服饰的这种标识作用发展到后来的阶级社会,富裕人为同贫穷阶层加以区别,于是在衣着上便对色彩、式样进行规定,以便使服饰形成一定的形制。这样衣着自然成为了识别不同社会地位、角色和等级的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后来,随着历代统治者的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这种等级森严的秩序不断被强化,衣着的基本功能,御寒、防护、遮羞的实用功能被,表身份,分地位的附加功能所淹没,审美的功能被伦理功能代替,衣着被纳入了社会伦理的轨道。

综上所述,衣服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一种遮蔽物,从衣服的款式、材质、纹饰颜色、功能四个角度看,衣服的意义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它的或精细或粗糙的原材料,它的或长或短的款式,它的或华美或朴素的装饰,它的或考究或简单的颜色工艺,它的或庄重或平凡的功用,它的种种风格,都向我们昭示了它的独特的意义,成为身份、等级的代言。因而通过对《说文解字》中和衣服有关的字的考察与探究,我们知道了我国古代古代衣饰的款式和材质,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我国古代的衣饰文化和其所对应的礼仪等级制度,加深了我们对这些字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加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

第四篇:魏晋风度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魏晋风度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环境工程101 陶涛 201008340230 摘 要:自古以来,我国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有特点的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而日趋丰满。具有起承转合功能的文化,对民众的衣食住行有着莫大的影响。本文将以魏晋服饰文化为例,试图古代服饰文化做一定的研究,并对其与民族文化交流关系做一个简单的探讨,望对相关性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民族;文化交流;服饰

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延,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魏晋时期社会变迁,服饰从开放到简约,由“推行”走向“禁止”。本文拟以魏晋时期服饰变化为例,在查阅历史文献、异志小说等的基础上,加之最新考古资料来探讨不同时期,简要探讨民族文化交流与中国古代服饰变化的关系。

一、魏晋时期服饰变化及其特点

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而身处其中的宫廷和上层社会妇女即贵族女性,除律令格式规定礼服之外的日常着装更是极富时代特色,引领女装潮流,出现了神秘高耸的帷帽、潇洒伶俐的服饰、轻巧袒露的薄纱衣裙等新奇大胆的装束。整体看来,魏晋女装主要有三种组合变化,即孺裙装与女着男装。女性装束多与隋代相近,上穿小袖短孺,披帛,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用绸带系扎,以后数百年虽屡经变化,且受到别样流行服式冲击,但始终保持孺裙这一基本样式;来自异域的服饰以其全新的形式受到广大贵族女性的青睐,在此风气影响下,女着男装也盛行一时;后来更多地恢复了传统,经过改制的宽衣大袖的孺裙装又成为妇女的主要着装形式。

魏晋时期对衣冠的接受态势是显而易见的。据考古资料证实,在陕西乾县水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陶俑中,有很多身穿华服的妇女形象,她们通常身着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易于劳作)和软锦靴,极具异域特色。《新书·舆服志》兑:“妇脾衣斓衫,而仕女衣服。”除此以外,还出现了人兴帽等社会现象。所谓帽,实即西域地区的浑脱帽,一般多用较厚的锦缎制成,也有用“鸟羊毛”制成的,帽子的顶部略成尖形,周身织有花纹,有的还镶嵌各种珠宝《旧书·舆服志》载:“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帽,靓妆露而,无复障蔽于庶之家又相仿效。”

魏晋时期所谓的服饰,主要指的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契丹和女真所着的衣装。出于政治和其它方而的原因,魏晋长期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时常处于对峙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又是不容忽视的。政府曾多次下令禁止仿效。

从文献记载和传世的有关实物、图像来看,魏晋时期的妇女服饰是趋于拘谨、刻板和保守的,式样花色也不丰富,色彩也不那么明快鲜艳,给人的感觉是质朴、洁净、自然、规整换句话说,此时女子服饰的潮流以奢华转为典雅、简朴。

二、原因简析

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认为,贵族女装、大胆时尚是国力强盛、社会开放、文化发达的产物,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备,因为它无法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多变开放的贵族女装恰恰产生,而不是国家大分裂时期?而后世为什么被禁,妇女服装走向简约?双轨制的服装格局又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制约?借助可考文献及其其他相关数据,笔者在此做一个简要的分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民族之间的交融渗透早已突破了单

一、因袭的传统格局,诸化成为现实。丝绸之路的重新畅通,将当时世界诸多文明形式引人,在积极吸收这些文明成果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文明盛极一时;此外,王朝建立以来,以儒学为主,薄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则以佛教治国,道教大炽等,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的文化新格局,其他宗教如景教、摩尼教等也纷纷在找到了适宜发展的广阔空间,这样使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正是异国文明、宗教文化与本土传统相互交流影响,造就了兼容并包、平等开放的独特的社会心理,使自我认同感加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敢于冲破陈旧观念,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再之,据《六典》记载,和政府来往过的国家,曾经有二百多个,有回给人、龟兹人、叶蕃人、南诏人以及日本人、新罗人、波斯人及阿拉伯人等等。随着大量外国人和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必然带来各种文化的意识形态碰撞和交融,服饰文化必受其影响。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这使得其服饰带上了奇特的异域风采。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新疆叶鲁番阿斯塔那出上的绢画中有许多穿这类服装的妇女。开元年间,服之风盛行。妇女皆著服帽,有浑脱帽、搭耳帽、卷檐毡帽等形制。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形,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女装风格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渐渐的,有宫人们骑马而目“有衣男子衣而样”的,也有妇女“靓妆露而,无复障蔽”的,这种盛行的女穿男装的风气,就是当时对外文化交流的结果。

建立初期,辽、西夏和金朝分别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开发中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并在社会文化的某些方而日益接近宋朝,甚至有些习俗还被人民所吸取,成为人民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统治者屡屡对百姓发布禁令,但当时的服饰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伴随着民族间的不断融合,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继续盛行不足为奇,实际上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与下层民众反应不同的是,当权者,因袭春秋大义观念影响甚深,认为以夏变夷才是正义,以夷变夏则为汉人所不耻。尽管这种抑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效力,使服饰类型按照礼数和伦理的要求转向了拘谨和保守的风格,但事实上,服饰依然沿袭其风。谈及此种情形,或许朱熹的一句话能清楚地予以阐释:“金世之服,大抵皆此。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土冠服扫地尽矣。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果不其然,服装大抵只有“祭服”、“朝服”或提倡但不太流行的“深衣”等还保留了制外,其他都是从变化而来或受其深刻影响。

诚然,社会开放的程度不及盛时期,但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转折时期的一个土朝,其社会政策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开放的遗风,并非因循保守、封闭呆板。众所周知,以后民族文化融合的又一加速推进时期。虽然这种融合充满着被动与强迫、战争与血污,不像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是在一种平等友好气氛中主动进行的。尽管统治者对于这种民族文化交流的趋势心存畏惧心理,然而各民族间习俗的杂糅,已为大势所趋。不过不同的是,国内环境要纷乱得多。它处在一个北方游牧和少数民族不断崛起的时代,其北方先后有辽、夏、金的不断雄起,这些晓勇的游牧民族与地处中原的汉族发生着或和平或战争的交往与对峙,使得宋代整个社会环境不够安定。而对来自这些游牧民族的袭扰与劫掠,宋代权贵们的忧患、敌对意识与日俱增,自然不可能产生统治者的淡定、从容和大度。这种严峻的社会外交环境使它做不到不同社会系统之间的相勺_开放,因而表现在服饰方而,就是官方主张禁止其的盛行,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予以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吸收。

三、总论

服饰是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人的着装是根据社会形态、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地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并形成诸多不同的类型。

服饰文化是民族精神外化的一种体现,更是民族心理折射的一种反映。民族精神和心理反过来又促成了服饰文化现象的形成,并为其发展提供了前提通过服饰这一层而的表现,开放、恢宏、包容的气象显现无疑;而宋代保守、精细、雅致的特色也鲜明呈现。在融合与对立的民族关系交替影响的中国封建社会,不仅是一个繁荣的王朝,更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这一时期所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措施,不仅扩大了中国与周边及世界其他各国的交往,提高了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而且给社会注入了活力,促进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虽同样都处在封建社会的高峰期,但宋代社会却动荡不安。曾经强大的实力出于内耗严重,到宋代已是有名无实,它无论如何也没有实力继承气魄了。相反,开放加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在帝国的雄厚荫护下,周边少数民族不断发展,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人变化这就使宋代社会心理中的忧患和敌对意识滋生蔓延,反映在对服饰的审美选择上,出现了与人为不同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1997 [2]傅乐成.魏晋型文化[A].中国通史论文选[C].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王巧玲.魏晋妇女日常服饰与对外文化交流[A],浙江万里学院学报,第21卷,第1期,P43-45

第五篇:说文解字宀部

内容摘要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是对字义的分类解说。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关键词】说文解字 宀部

说文解字·宀部字的分析

学生姓名:郭梦娇 指导老师:李晋林 前言

公元100年,时值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太尉南阁祭酒许慎编攥了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声读的规范字典——《说文解字》。迄今整整一千九百年间,这部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宝藏的不朽之作,受到了无数人的青睐。降至清朝,以段玉裁、王筠、朱骏声为代表的治《说文》的名家辈出,著述如林。乾隆进士王鸣盛,治经以汉人为师,对《说文解字》更是情有独钟,推崇备至,称“《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未通,不可谓非通儒也”。即使在今天,由于《说文解字》“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的功用价值,仍不失为人们常置案头的经典。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一、对“宀”部的综述

《说文》:“宀,交覆深屋也。象形。” 按:甲骨文象房屋之形。古代是一种房屋。《说文·宀部》:“宀,交覆深屋也。”远古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古代先民们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就在简陋的条件之下,开始了对自然界事物的进一步改造。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来,宀字的形状如同一个房屋侧面的样子。原始先民是在圆形的基地上建造墙壁,然后在墙上覆盖了圆锥形的屋顶,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显得很深邃,因此是“交覆深屋”。而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宀”反映了远古先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洞穴之类的居住环境,通过自己的建筑能力,提升到居住在地面之上的建筑物,这样可以遮风挡雨,避免虫类的叮咬。

二、对宀部字主训词的归类

(一)、释“居也”一类的宀部字

家,《说文·宀部》:“家,居也。从宀,声。”《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正字通·宀部》:“家,居其地曰家。”家,这里是定居,安家的意思。

宋,《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甲骨文中的宋的形状如同一棵树在屋顶的下面,这个树用来支撑这个房屋。远古时候,先民智慧地选择自然界中可以建筑房屋的材料,用砍伐好的树木支撑自己的房屋。

宭,《说文·宀部》:“羣居也。从宀君声。”指的是群居的意思。一群人居住在宀部的房屋下面。远古时代,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过着群居的生活。宠,《说文·宀部》:“尊居也。从宀龙声。”《国语·楚语下》:“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韦昭注:“宠,尊也。”这里的宠就是尊崇、地位高的含义。

寠,《说文·宀部》:“无礼居也。从宀娄声。”这里是居处简陋的意思。《玉篇·宀部》:“寠,贫陋也。”居住的地方条件水平比较差,很简陋很贫困。

(二)、释“讬也”一类的宀部字

宅,《说文·宀部》:“宅,所讬也。从宀,乇声。”人们有了住宅、房舍,在心理上就有了一定的寄托。《玉篇·宀部》:“宅,人之居舍曰宅。”《正字通·宀部》:“今谓屋为宅。”宅,还有葬地,坟墓的意思。古代建筑房屋时,选择好的地方来作为自己居住的地方。

寄,《说文·宀部》:“寄,讬也。从宀,奇声。”远古先民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了一定的依托、依赖,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状态。

(三)、释“安也”一类的宀部字

寍,《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段玉裁注:“此安宁正字,今则宁行而寍废矣。”这个寍字其实就是安宁的宁字,现在这个字已经不通用了,被换成了宁这个简体字。《玉篇·宀部》:“寍,安也。今作宁。”宀为房屋的形状,寍是会意字,有填饱肚子的食物,有可以居住的地方,心里就有了慰藉,哪里还有什么不安的呢。

定,《说文·宀部》:“安也。从宀从正。”徐锴系传:“定,安也。从宀,正声。”朱骏声通训定声:“正亦声。”在甲骨文中,这个定字上面犹如一个房子的形状,中间包含有一个口,而下面正是人的脚走路留下的痕迹,这个字就是以会意的方式来表达的,人走路回到家中,自然心情就平静稳定了下来,感觉家就是自己的归宿。这里就是使安定的意思。汉代曹操《封功臣令》:“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清代的洪秀全《吟剑诗》中确有“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宓,《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必声。”段玉裁注:“此字经典作密,密行而宓废矣。”同“密”。

宴,《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妟声。”段玉裁注:“经典多假燕为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宀部》:“宴,引申为宴飨。” 宐,《说文·宀部》:“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声。”同“宜”。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皆象肉在俎上之形。房屋内的刀俎上放置着肉,有肉可以吃,自然就安定了很多。后来衍化成菜肴的意思。

(四)、释“静也”的一类宀部字

安,《说文·宀部》:“静也。从女在宀下。”古代时候,家庭中有女人才可以安定下来,那时候属于男耕女织的时代,家中有女人可以安静。㝣,《说文·宀部》:“静也。从宀契声。”是静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安的意思。《玉篇·宀部》:“㝣,仓颉篇云:安也。”

(五)、“寄也”的一类宀部字

客,《说文·宀部》:“寄也。从宀各声。”按:周代的金文常用“宾客”连文,“宾客”疑为客的本义。段玉裁注:“自此讬彼曰客。”唐代的白居易《风雨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家中来访的人员称之为客人。还有寄居、旅居的意思。宋代的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村。”这里也是寄居的意思。

寓,《说文·宀部》:“寄也。从宀禺声。”《孟子·离娄下》:“无寓人于我室。”在金文中,寓字的样子犹如一个房屋的外貌,宀部下面有一个“愚”字,它所表示的就是古人用手或是竹棍来驱赶虫蛇这类,房屋没有人居住是因为里面有了虫蛇这类的,威胁到人的生命健康的动物。人们要想进入房屋内居住下来,必须先把这些危害物清除掉,才可以安心居住。《宋史·苏舜钦传》:“舜钦既放废,寄于吴中。”而鲁迅的《<呐喊>自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寓就是日常供那些路人或是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寄居到那里。

三、对宀部字被释词的主训词的同义词的辨析

(一)、主训词是“居也”一类的宀部字

居,《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也。踞,俗居从足。”段玉裁改作:“居,蹲也。从尸,古声。

1、居住。《易·,俗居从足。”

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

2、住所。《书·盘庚上》:“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孔传:“适,之也,不欲之殷,有邑居。”

3、闲居。《商君书·农战》:“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文选·束皙,<补亡诗>》:“彼居之子,罔或游盘。”李善注:“居,谓未仕者。”

4、卑下。《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身居而名尊,躯辱而声荣。”俞樾平议补录:“凡人蹲踞则身必卑,故借作卑下之义。言身虽卑下而名则尊也。”

5、地位。《逸周书·苪良夫》:“其惟洗尔心,改尔行,克忧住愆,以保尔居。”孔晁注:“洗心改行忧过往,则安尔之居位。”

家,《说文·宀部》:“家,居也。从宀,声。”《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这里对应“居”的第二个解释。引申为住所,动词用作名词。《书·盘庚上》:“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孔传:“适,之也,不欲之殷,有邑居。”

宋,居住。《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段玉裁注:“此义未见经传。”这里对应“居”的第一个解释。居住。《易·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

宭,《说文·宀部》:“羣居也。从宀君声。”指的是群居的意思。这里对应“居”的第一个和第三个解释。分别是居住和住所的意思。

宠,尊崇。《说文·宀部》:“尊居也。从宀龙声。”《国语·楚语下》:“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韦昭注:“宠,尊也。”颜师古注:“宠,尊也。”《汉书·艺文志》:“随时抑扬,违理道本,苟以譁众取宠。”这里对应“居”的第五个解释。由于地位高了,而受到了尊重和仰慕。

寠,《说文·宀部》:“无礼居也。从宀娄声。”这里是居处简陋的意思。《玉篇·宀部》:“寠,贫陋也。”居住的地方条件水平比较差,很简陋很贫困。这里对应“居”的第四个解释。居住简陋贫困进而使得地位卑下。

(二)、释“讬也”一类的宀部字

讬,《说文》:“讬,寄也。从言,乇声。”

1、寄托。《说文·言部》:“讬,寄也。”《方言》卷二:“凡寄为讬。”《史记·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

2、托付,请托。《论语·泰伯》:“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宅,1、住宅、房舍。《说文·宀部》:“宅,所讬也。从宀,乇声。”人们有了住宅、房舍,在心理上就有了一定的寄托。《玉篇·宀部》:“宅,人之居舍曰宅。”

2、住处,居住的区域。《书·洛诰》:“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孔传:“召公先相宅,卜之,周公自后至,经营作之。”

3、托;寄托。《文心雕龙·章句》:“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范文澜注:“谓章明情志,必有所寄而次序,晰也。”这里除了有“讬”的意思,还有住宅,居住的区域的意思。

寄,《说文·宀部》:“寄,讬也。从宀,奇声。”这里就是“讬”的意思。

(三)、释“安也”一类的宀部字

安,《说文》:“安,静也。从女在宀下。”段玉裁改“静”作“注:“此与

”。同意。”徐锴系传:“安,止也。从女在宀中。”按:安居,安宁当为安本义。

1、安定,安全。《尔雅·释诂下》:“安,定也。”《玉篇·宀部》:“安,安定也。”《诗·小雅·常一年》:“居安思危。”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左传·襄公十

2、安静。《说文·宀部》:“安,静也。”《易·辞下》:“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孔颖达疏:“故先须安静其身而后动。”《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3、止,静止。《尔雅·释诂下》:“安,止也。”《战国策·秦策五》:“贾原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民。”高诱注:“安,止也。”《文心雕龙·定势》:“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唐杨炯《浑天赋并序》:“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4、安适,安逸。《释名·释言语》:“安,晏也。晏晏然和喜无动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寍,《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段玉裁注:“此安宁正字,今则宁行而寍废矣。”这个寍字其实就是安宁的宁字,现在这个字已经不通用了,被换成了宁这个简体字。《玉篇·宀部》:“寍,安也。今作宁。”这里对应“安”的第一个意思。引申为安定,安全。定,安定,使安定。《说文·宀部》:“安也。从宀从正。”徐锴系传:“定,安也。从宀,正声。”朱骏声通训定声:“正亦声。”汉代曹操《封功臣令》:“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清代的洪秀全《吟剑诗》中确有“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这里对应“安”的第一个意思。安定,安全。

宓,《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必声。”段玉裁注:“此字经典作密,密行而宓废矣。”同“密”。安定、安宁;平静。《说文·宀部》:“宓,安也。通作密。”《淮南子·览冥》:“宓穆休于太祖之下。”高诱注:“宓,宁。”这里对应“安”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意思。安定,安全和安静的意思。由于有了住所才安定下来,进而心里有了安全感,同时也有安静安宁的含义。

宴,《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妟声。”段玉裁注:“经典多假燕为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宀部》:“宴,引申为宴飨。”这里对应“安”的第四个意识。安适,安逸的含义,段玉裁引申为宴飨的意思,由于生活富足,食物丰足,人们生活安逸安适。

宐,《说文·宀部》:“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声。”同“宜”。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皆象肉在俎上之形。房屋内的刀俎上放置着肉,有肉可以吃,自然就安定了很多。后来衍化成菜肴的意思。这里对应“安”的第四个意识。食物中有了肉类,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自然就安逸多了。

(四)、释“静也”的一类宀部字

静,《说文》:“静,也。从青,争声。”

也。”《论

1、安静、安宁。《广韵·静韵》:“静,安也。”《诗·邶风·柏周》:“静言思之,寤辟有经》:“。”毛传:“静,安也。”孔颖达疏:“安静而思念之。”《淮南子·本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高诱注:“静,宁也。”

”,止息,平定。《抱朴子·诘鲍》:“兵革所以静

。”唐代李白

2、通“《塞下曲六首》之六:“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

安,《说文·宀部》:“静也。从女在宀下。”

1、安定,安全。《尔雅·释诂下》:“安,定也。”《玉篇·宀部》:“安,安定也。”

2、安静。《说文·宀部》:“安,静也。”《易·

辞下》:“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孔颖达疏:“故先须安静其身而后动。”这里对应“静”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意思。

㝣,《说文·宀部》:“静也。从宀契声。”是静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安的意思。《玉篇·宀部》:“㝣,仓颉篇云:安也。”这里对应“静”的第一个意思。

(五)、“寄也”的一类宀部字

寄,《说文》:“寄,讬也。从宀,奇声。”

1、托付,请托。《论语·泰伯》:“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2、客居。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六引《广韵》:“寄,客也。”宋代的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村。”这里也是寄居的意思。

客,《说文·宀部》:“寄也。从宀各声。”按:周代的金文常用“宾客”连文,“宾客”疑为客的本义。段玉裁注:“自此讬彼曰客。”唐代的白居易《风雨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家中来访的人员称之为客人。还有寄居、旅居的意思。宋代的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村。”这里也是寄居的意思。这里除了“寄”的意思,还有宾客的意思。

寓,《说文·宀部》:“寄也。从宀禺声。”《孟子·离娄下》:“无寓人于我室。”《宋史·苏舜钦传》:“舜钦既放废,寄于吴中。”而鲁迅的《<呐喊>自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寓就是日常供那些路人或是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寄居到那里。这里是“寄”的第二个意思。

四、对宀部字义类层次类别的归类

1、释房屋角落的一类宀部字

宧,《说文·宀部》:“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从宀。”这个食物储藏的地方,供人们做饭吃饭,是一个房屋的东北角落。清晨阳光射进房屋的东北角,屋子里所贮藏的食物蔬菜以迎养气。所以古代的厨房和食阁都位于东北角。

《说文·宀部》:“户枢声也。室之东南隅。从宀㫐声。”这个指的是户枢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房屋的门上的转轴发出的声响,是一个房屋的东南角落。

奥:《说文·宀部》:“宛也。室之西南隅。从宀。”奥是一个房屋的四个角落最为尊贵的地方,只有有身份的尊贵的人才有资格坐到那里。清晨阳光是从门,或是窗户射进来的,一个房间内自然而然地北边就比南边要亮堂,而奥字是西南的一个角落,因此它就比较昏暗,奥就有了昏暗幽深的意思。

2、释屋室空间大小的一类宀部字

宸,《说文·宀部》:“屋宇也。从宀辰声。”段玉裁注:“屋者以宫室上覆言之,宸谓屋边。”朱骏声通训定声:“宸谓屋檐。”这里是房屋的边沿,屋檐的意思。而《广韵·真韵》:“宸,天子所居。”宸,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南朝、唐朝时都有将宸字作为帝王居住的宫室。《水浒全传》第七十一回:“青龙隐隐来黄道,白鹤翩翩下紫宸。”中也提到了紫宸,也就是皇宫的紫金殿。《镜花缘》第八十九回,也提及到宸字,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后来,随之衍化成天地相接处,李善注引薛综曰:“宸,天地之交宇也。”扩展到宇宙、星辰,天地之交,更为广阔的空间。

宇,《说文·宀部》:“屋边也。从宀于声。”《易》曰:“上栋下宇。”这里是屋檐的意思。《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八月,正是粮食丰收的季节,古代劳动者们在天空之下,辛勤地劳作着。而陆德明释文:“宇,屋四垂为宇。”《淮南子》进一步将宇扩展到宇宙空间,更为之广阔的空间。

寷,《说文·宀部》:“大屋也。从宀丰声。《易》曰:“寷其屋。”段玉裁注:“以此形声包会意,当云从宀、丰,丰亦声。”

宽,《说文·宀部》:“屋宽大也。从宀萈声。”指的是房屋宽敞的意思。《玉篇·宀部》:“宽,大也。”也是指房屋广阔、面积大。

3、释“屋响”一类的宀部字

宏,《说文·宀部》:“屋深响也。从宀厷声。”一种指的是房屋深广。段玉裁注:“各本深下衍响字,此因下文屋响而误。今依《类篇》《韵会》正。。深屋者,其内深广也。”另一种指的是因为房屋幽深而回响。

宖,《说文·宀部》:“屋响也。从宀弘声。”同“宏”,房屋因为幽深而有了回响的声音。只不过这两个字是属于一字异体。

4、释官职一类的宀部字 宦,《说文·宀部》:“仕也。从宀从臣。”学习官吏的事务。《广韵·谏韵》:“宦,学也。”杜预注:“宦,学也。”做官,《广韵·谏韵》:“宦,仕宦。”甲骨文与金文中,臣看起来就如同一只竖立着的眼睛,人抬起头来,从侧面望过去,看到的眼睛正好是处于竖立的状态的,而抬起头来,从侧面看到的眼睛是处于竖立的状态的人,只能是那些跪在地上的人,正在接受着训斥和命令,臣服地跪着。韦昭注:“宦,为臣隶也。”

宰,《说文·宀部》:“辠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这些奴隶与那些做饭的厨子,赶马车的车夫以及管理家里杂务事情的奴仆并列在一起,是在房屋内进行劳作的奴隶。后来,这些奴隶慢慢从属于一些国君、士大夫,成为他们身边的奴隶,渐渐地位有所提升,扩大了自己的职权成为了一些高级的官吏、执掌着国政的官僚。《礼仪·聘礼》:“宰命司马戒众介。”

守,《说文·宀部》:“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从寸。寸,法度也。”段玉裁注改作:“从宀,寺府之事者。从寸,法度也。”按:字或从又,与从寸同意。官吏的职责,职守。《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宀表示的一个房屋,也就是朝廷的衙门,在宀下面有一个寸字,这个寸字是表示手的意思,人用手才房屋下从事工作,就是官吏在衙门之下处理事务。守也有掌管的含义,《商君书·君臣》:“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还有保护、防卫的意思。《玉篇·宀部》:“守,护也。”

5、释起居习惯的一类宀部字

宵,《说文·宀部》:“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声。”徐灝注笺“谓夜居室中窈冥耳。”夜,宵夜对举时指的是前半夜,宵,指的是前半夜,夜,指的是后半夜。古人根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晚上就停止劳作了。

宿,《说文·宀部》:“止也。从宀。古文夙。”过夜,夜晚睡觉。《玉篇·宀部》:“宿,夜止也。”在甲骨文中,宀部下面有一个人形,依靠在类似席子的东西上,就是在房屋之下,左边是一个人的形状,右边依靠着一个竖立的东西或是跪在凉席之上,从而停止下来了,不进行劳作了。古代的人们在房屋之内铺上凉席,以方便他们的跪坐,白天人们跪坐在凉席上,晚上他们可以在凉席上吃饭,休息,交谈聊天。

《说文·宀部》:“寤也。从宀吾声。”指的是睡醒的意思,《小广雅·广言》:“寤,觉也。”《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就是说的美好的女子,在梦中和醒来之后,都想见到她。

6、释财富一类的宀部字

富,《说文·宀部》:“备也。一曰厚也。从宀畐声。”这里指的是盛多的意思。在宀部下面一个人还有一亩田,人们拥有田地用来耕种,有房屋可以居住。何晏集解:“孔曰:富,盛也。”在《镜花缘》第七回中:“且喜家中书籍最富。”特指的是年少,来日方长。还有一种解释《说文·宀部》:“富,备也。”郑玄注:“富之言备也。备而已,勿多于礼也。” 实,《说文·宀部》:“富也。从宀从贯。贯,货贝也。”金文是从田从贝,皆会意字。在金文中,宀部下面一个象田的字,田下面一个贝字。贝在古时就是用来当货币,是一种钱财。房屋下面有田地,也有贝类的钱财,当然能会富裕。段玉裁注:“以货物充于屋下,是为实。”

宝,《说文·宀部》:“珍也。从宀从王从贝,缶声。”贝与玉在宀内,宝之意思就很明确了,古金文与篆文又增加了缶。按:缶为本

字,最初为人所宝重,故宝古字作“”,是会意兼形声字。《文心雕龙·才略》:“金玉殊质而皆宝也。”房屋下面有了珠宝玉器,就有了钱财,有了钱财,人们就有备无患了,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7、释不同房子的一类宀部字

室,《说文·宀部》:“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徐锴系传:“室,实也。从宀,至声。室、屋皆从至,所止也。”按:“至”从倒矢,从一,像矢着地形,有到达的意思。室本义为居室,是会意兼形声字。室在甲骨文中是宀部下面一个类似脚的样子,上面是一个房屋的轮廓,下面是一只脚停止下来的样子,人走路房子里面,就自然会停下来了。房间、内室的意思。五代的徐锴《说文系传·宀部》:“室,堂之内,人所安止也。”唐玄应《一切皆音义》卷六:“户外为堂,户内为室。”南朝宋颜妍之《秋胡诗》:“上堂拜嘉,入室问何之。”茅盾的《子夜》六中:“静室独坐的时候,她感到冰窖似的悲凉!”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宀部》:“室,引申之,则凡所居皆曰室。”《后汉书·仲长统传》:“豪人之室,连栋数百。”可以看出古代不管是贫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居住的房屋都可以统称之为室。宫,《说文·宀部》:“宫,室也。

省声。”甲骨文有

等形,于省”的象形初文,吾释雍,认为“宫”字从宀,雍声。按:“吕”是“纽”和“有连接、聚集的含义。宫字从宀,从吕,会意。宫是房屋的统称。《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张守节正义:“宫即室也。”当宫室对举时,宫指的是整个所有围墙围着的房子,而室仅仅指的是其中的一个居住的单位。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宫部》:“宫,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当细细分析宫室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当笼统称谓时,则没有什么区分了。唐代的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而唐代的诗仙《古风五十九首》之二:“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原先不论是贫贱还是富贵的人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宫,到了秦汉以来,只有帝王居住的地方才可以称之为宫。郑玄笺:“宫,宗庙也。”毛传:“宫,庙也。”这里的宫还有宗庙的意思。

宣,《说文·宀部》:“天子宣室也。从宀声。”段玉裁注:“篕谓大室。”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以宣名宫室,故其本义。”在甲骨文中,宣字上面是一个宀部,是一个房屋的形状,下面如同一个上下蜷缩扭转来朝拜的样子。宣指的是天子的宣室,故宫室名。《淮南子·本经》:“武王甲卒三千,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这里就是天子居住的地方。

宗,《说文·宀部》:“尊祖庙也。从宀从示。”按:于省吾谓“示”象神主,“宗”当是屋中立神主之形。一说“示”是地祗之“祗”的初文。古人认为生命来源于土地,人死要归土,用“示”表示神灵和先祖。宗是祖庙,祭祀祖先的地方。段玉裁注:“当云:尊也,祖庙也。”殷人把宗建造在埋葬祖先的地方之上,为的是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起到遮阴避雨的作用。宔,《说文·宀部》:“宗庙宔祏。从宀主声。”按:典籍以“主”为之。主,是古文的假借字。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徐锴系传:“以石为藏主之椟也。”宀部下面一个主字,是在石头下面藏着主神的意思,房屋的下面藏着主神,用来朝拜,就是宗庙的意思。

8、释生活不好的一类宀部字

㝌,《说文·宀部》:“贫病也。从宀久声。《诗》曰:“茕茕在㝌。”人在房屋下,处于长期生病的状态,一个人孤孤单单,生病好长时间。

寒,《说文·宀部》:“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从寒字的金文结构可以看出,宀部下面一个人,用草堆覆盖着,下面全是寒冰。房屋里面躺着一个人,人身上被用杂草堆覆盖起来,杂草堆下面全是寒冰。害,《说文·宀部》:“伤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丯声。”是损害、伤害的意思。段玉裁注:“《人部》曰:‘伤,创也。’”郑玄笺:“枝叶未有折伤。”

寇,《说文·宀部》:“寇,暴也。从,完。”容庚《金文编》:“从人从在宀下,会意。”《广雅·释言》:“寇,钞也。”又“钞,掠也。”金文中,寇如同人以暴力的形式进入房屋之内,进行地掠夺、抢劫,是强取的意思。寇的本义就是侵略、进犯的意思,犯者把房屋内的主人赶出去,自己占据别人的屋子。

五、总结

《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宀部字,构成了一部古代社会生活的精彩的影集。与居住有联系的宀部字,家,是住所的意思。宋,是居住的意思。宭,既有居住的意思也有闲居的意思。宠,是尊崇的意思,与地位有关。寠,是贫陋的意思,与地位卑下有关。与“讬也”有关的一类宀部字,宅,人们有了住宅、房舍,在心理上就有了寄托。还有葬地,坟墓的意思。寄,远古先民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了一定的依托、依赖,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状态。与“安也”有关的宀部字,寍,有填饱肚子的食物,有可以居住的地方,心里就有了慰藉。定,这里就是使安定的意思。宓,同“密”。宴,引申为宴飨。宐,房屋内的刀俎上放置着肉,有肉可以吃,自然就安定了很多。后来衍化成菜肴的意思。与“静也”有关的宀部字,安,安静,安定的意思。㝣,是静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安的意思。与“寄也”有关的宀部字,客,这里是寄居的意思。寓,是日常供那些路人或是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寄居到那里。与房屋角落有关的宀部字,宧,这个食物储藏的地方,供人们做饭吃饭,是一个房屋的东北角落。,这个指的是户枢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房屋的门上的转轴发出的声响,是一个房屋的东南角落。奥,是西南的一个角落,因此它就比较昏暗,奥就有了昏暗幽深的意思。与屋室空间大小有关宀部字,宸,这里是房屋的边沿,屋檐的意思。也有解释为帝王居住的地方。后来,随之衍化成天地相接处,扩展到宇宙、星辰,天地之交,更为广阔的空间。宇,这里是屋檐的意思。进一步将宇扩展到宇宙空间,更为之广阔的空间。寷,大屋。宽,指的是房屋宽敞的意思。也是指房屋广阔、面积大。宏,一种指的是房屋深广。另一种指的是因为房屋幽深而回响。宖,同“宏”,房屋因为幽深而有了回响的声音。与官职有关的宀部字,宦,学习官吏的事务。宰,刚开始指那些奴隶与那些做饭的厨子,赶马车的车夫以及管理家里杂务事情的奴仆并列在一起,是在房屋内进行劳作的奴隶。后来,这些奴隶慢慢从属于一些国君、士大夫,成为他们身边的奴隶,渐渐地位有所提升,扩大了自己的职权成为了一些高级的官吏、执掌着国政的官僚。守,官吏的职责,职守。守也有掌管的含义,还有保护、防卫的意思。与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的有关的宀部字,宵,夜,宵夜对举时指的是前半夜,宵,指的是前半夜,夜,指的是后半夜。古人根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晚上就停止劳作了。宿,停止劳作,过夜,夜晚睡觉。与财富金钱有关的宀部字,富,指的是盛多的意思。实,在金文中,宀部下面一个象田的字,田下面一个贝字。贝在古时就是用来当货币,是一种钱财。宝,贝与玉在宀内,宝之意思就很明确了,古金文与篆文又增加了缶。按:缶为本

字,最初为人所宝重,故宝古字作“”,是会意兼形声字。与不同房子有关的宀部字,室,室本义为居室,房间、内室的意思。古代不管是贫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居住的房屋都可以统称之为室。宫,宫是房屋的统称。当宫室对举时,宫指的是整个所有围墙围着的房子,而室仅仅指的是其中的一个居住的单位。当细分宫室时,是有一定的差别,当笼统称谓时,则没什么区分了。宫还有宗庙的意思。宣,这里就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宗,是祖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代的人把宗建造在埋葬祖先的地方之上,为的是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起到遮阴避雨的作用。宔,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房屋的下面藏着主神,用来朝拜,就是宗庙的意思。与生活不好的有关的宀部字,㝌,贫病。处于长期生病的状态,一个人孤孤单单,生病好长时间。寒,冻也。房屋里面躺着一个人,人身上被用杂草堆覆盖起来,杂草堆下面全是寒冰。害,伤也。是损害、伤害的意思。寇,侵略、进犯的意思,犯者把房屋内的主人赶出去,自己占据别人的屋子。

总而言之,《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是对字义的分类解说。

参考文献: 丁福保 《说文解字诂林》 中华书局 1988 谷衍奎 《汉字远流字典》 华夏出版社 202_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02_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中华书局影印 《中华大字典》 中华书局 1987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李晋林!他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在学习的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这次写论文的过程中,使我了解到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李老师对待学术严谨认真,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他敬业、不厌其烦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他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中有很大的帮助。感谢所有帮助过我和即将帮助我完成论文答辩的专家、学者,谢谢你们的辛勤指导。

《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