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202_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第2课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含答案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15-976575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6 18:00: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_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第2课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含答案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对应学生用书P4

一、字音辨读

1.轮廓(kuò)2.玉箸(zhù)..

3.油渍(zì).4.踱着(duó)5.敷衍(fū yǎn)6.冗长(rǒnɡ)....7.突兀(wù)8.矫健(jiǎo)9.怅惘(chànɡ wǎnɡ)....10.棱角(lénɡ).

二、字形辨识 chénɡ澄清1.chénɡ橙子dènɡ瞪眼选jí辑3.jī缉拿作yī揖

三、词语辨析 1.应付·敷衍

“应付”态度可消极、可积极;“敷衍”态度一般为消极的。“应付”比“敷衍”带宾语的情况更多,宾辨析语名词也不限于一般的人或事,如“应付突然事变”,不能换作“敷衍”。11.扑拙(zhuō).

12.揣摩(chuǎi mó)..

香sūn荪

2.谦xùn逊

猢sūn狲

jiǎo矫健

4.jiāo娇小jiāo骄傲

重要,按照国家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欢迎你继例句续给我们提意见。”这些回复其实是在敷衍了事。②上海汽车的荣威W5不同于其他SUV车型,它能让您轻松用车轮丈量世界,应付各种恶劣路况。2.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①崔永元说,现在很多提案的回复是:“你提的很

写或模仿得非常生动,或是雕刻得非常精美、十分逼真,侧重于“极精妙,酷似原形”,多指艺术手辨析法的精妙传神。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着眼于“像活的一样”,多指艺术形象的生动逼真。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例句②古代匠人中潜隐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他们运用浪漫自由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一龛《牧牛道场》的十组牧牛图,雕琢得栩栩如生。

四、熟语释义

1.有板有眼: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①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两个词语的共性是“很逼真”。惟妙惟肖:形容描

2.神游八表:神游,在想象中游历。八表,八方之外,指遥远的地方。3.按捺不住:心里急躁,克制不住。4.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

5.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6.掷地作金石声: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后以“掷地金声”形容辞章优美。7.迎刃而解: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得到解决。8.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9.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对应学生用书P4

一、走近作者

梁实秋(1902-1987),现代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8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先后与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高雅,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二、相关背景

我的国文老师当中,举人进士不乏其人,他们满腹诗书自不待言,不过传授多少给学生则是另一问题。清华不重国文,课都排在下午,毕业时成绩不计,教师全住在古月堂自成一个区域。我怀念徐锦澄先生,他教我作文莫说废话,少用虚字,句句要挺拔,这是我永远奉为圭臬的至理名言。我曾经写过一篇记徐先生的文章,兹不赘。陈敬侯先生是天津人,具有天津人特有的幽默,除了风趣的言谈之外还逼我们默写过好多篇古文。背诵之不足,继之以默写,要把古文的格调声韵砸到脑子里去。汪鸾翔先生以他的贵州的口音结结巴巴的说:“有人说,国国文没没趣味,国国文怎能没没有趣味,趣味就在其中啦!”当时听了当做笑话,现在体会到国文的趣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真是只好说是“在其中”了。

(选自梁实秋《忆清华》)

三、主旨把握

文章回忆了徐锦澄先生的外貌特征及行为习惯等,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同时表达了对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的敬仰和深深怀念之情。

四、结构图示

1.请用一些词语概括出国文老师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明确:(1)丑、不修边幅:他的相貌很古怪……是狞笑,样子更凶。

(2)书呆气:①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②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3)爱喝酒: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4)糊涂:①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②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

(5)真性率直、平等对人: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6)有趣: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7)有才气:①眼界宽,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②对作品领会深入、朗诵水平高,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

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③修改文章老辣,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2.作者对徐先生的教学尤为称赞,徐先生的教学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

明确:(1)徐先生选辑教材的方法独到。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既显示了对传统的继承,也不乏时代气息。

(2)能迎合学生心理,如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

(3)徐先生朗诵功底极厚,能将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都宣泄出来,念课文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

(4)徐先生改作文,大刀阔斧。徐先生的教学方法简单实用,使“我”受益匪浅。

3.作者说从先生那里“受益最多”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列出。用简洁的词语概述我对先生的感情有何变化。

明确:(1)①编教材——兴趣培养;②读课文——习惯养成;③改作文——方法指导。(2)我对先生的感情变化:可笑——有兴趣——佩服——真心佩服——感恩——怀念。

4.文中除“先生”“老先生”“徐先生”的称呼外,第二段和最后一段都提及“徐老虎”这个绰号,这两处称呼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

明确:这两处称呼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①第二段给徐先生取绰号,那是因为年少不懂事,是对先生的无礼之举。②但最后一段再以“徐老虎”称呼,却是一种怀念,表达出作者对先生教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1.欲扬先抑,似贬实褒

从文章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作者不惜笔墨,连用四个小节,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想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

2.善抓特征,描画细腻

作者不愧为散文大家,在他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究其因,是作者善抓特征所致。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尖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那总是耸得高高的肩头,那常吸溜鼻涕的酒糟鼻子,那油渍斑斑的长袍都是我们在古今人物画廊中从未见到过的。也许作者本身就是漫画高手,寥寥几笔,人物就形神兼备了。

3.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诙谐幽默本就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文依然体现了这种风格。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你看他写老师的鼻子,一会儿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一会儿说他“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一会儿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文中这样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但又毫无做作之感,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对应学生用书P5 阅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选段,完成1~4题。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扑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1.作者在谈到徐老师的教学特点时,说起徐老师介绍作者的方式,“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种介绍方式是不是在学生面前炫耀自己?

答:

参考答案:不是。徐老师这样介绍主要是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使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更感兴趣。2.“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这里“虚泡囊肿的地方”指的是什么?“筋骨”又是指什么?

答:

参考答案:“虚泡囊肿的地方”指的是文中可有可无甚至是毫无用处的废话;“筋骨”指的是文章的精要之言、精辟之语。

3.作者说“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这一句中的“一点点”和“一点”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不能删。因为这句话是在评价作者自己的文章,用“一点点”和“一点”是作者的一种谦虚的表现。

4.综观全文,徐老师是一位教学有方的好老师,他的教学有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概括说明。答:

参考答案:(1)选辑教材新旧兼收。(2)介绍作者亲切自然。(3)朗读课文抑扬顿挫。(4)批改作文大刀阔斧。(5)传授写作技巧点石成金。

对应学生用书P85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玉箸(zhù)

.鼾声(hān)

突兀(wù)..

矫健(jiǎo).

怅惘(wǎnɡ).愕然(è).B.油渍(zé)踱着(duó)..C.斑斓(lán)蕴藏(yùn)..D.淘汰(tài)宣泄(xiè)..解析:B项,“渍”读zì。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按捺

破天荒

早归道山

有棱有脚 B.揣摩

水笼头

按捺不住

甘败下风 C.扑拙

里程碑

惟妙惟肖

依马可待 D.敷衍

缉私队

眉飞色舞

硬朗挺拔

解析:A项,脚—角;B项,笼—龙,败—拜;C项,依—倚。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 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②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③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 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A.过分 竟然 或许

C.过分 居然 也许

B.过度 居然 或许 D.过度 竟然 也许

解析:“过分”体现一种幽默诙谐,“居然”这里强调出乎意料,“也许”强调不很肯定。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错落有致,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B.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C.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

D.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

解析:A项,错落有致:交错纷杂而有情趣。应当用“抑扬顿挫”。抑扬顿挫:形容音乐、舞姿和文章气势等高低停折,和谐而有节奏。B项,神游八表:神游,在想象中游历,八表,八方之外,指遥远的地方。C项,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文章等)。D项,迎刃而解: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答案:A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解析:A项,搭配不当,“担任”与“岗位”搭配不当。“担任”的往往是某种职务。C项,表意不明,“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到底是他生活中的状态还是银幕上的形象,表述不清,可改为“生活中的他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不像在银幕上那样”。D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从而湮没主语,可去掉“随着”。

答案:B

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永远的太老师沈从文

徐城北

我母亲年轻时曾得到两位文学前辈的提携,并与他们保持着终生友谊。一位是叶圣陶,另一位是沈从文。所以,我很小就接触到了太老师沈从文。

对叶老我一直称“叶爷爷”,因为叶至善比我父母小不了几岁。但我幼年起就遵命称沈老为“伯伯”,主要因沈老结婚晚,他的两个儿子比我也大不了几岁,小时候一起玩过的。叶老与我父母认识得早,沈老与我父母相交得深。沈伯伯内心深处经常是痛苦的,所以他也特别能理解他人的痛苦。比如对我因父母的缘由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遇到大坎坷,别人要么不说,要么劝我多多忍耐,而沈伯伯则鼓励我:“趁家里还有饭吃,就抓紧年轻时光好好读书。现在读还能记得住,等老来再读就晚了。”他本人就带头“带”我,开列了许多关于青铜器的善本书目,叫我到北京图书馆去“啃”。我还算是耐得住寂寞的,早饭后就进门,晚饭前才把书存在柜台,次日再接着“啃”。白天我出来“放风”,跑到图书馆东边玉石栏杆之内,朝着北海那边喊嗓子。我喊“啊……”“衣……”“哎……”,对岸琼岛也以这样三个“和声”回应着。他是谁?后来我才知道他是著名武生王金璐的儿子王展云。几十年后我认识了展云的老爷子,并且很熟,但就是忘记问展云后来的去向。

钻研了一段时间的青铜器,实在太寂寞了,我鼓足勇气向沈老“告退”。沈老表示理解,说:“看来你还是爱你的京戏,那就好好钻研它吧。”沈老当晚留我在他家吃饭,饭后我坐在他家门槛上。他指着天上几颗最大的星星说:“这是巴金,那是茅盾,再一颗是冰心……”我问:“您呢?”他举起小小的右手一摇:“哪里,我不过是博物馆一名小小的讲解员……”还说,“你喜欢文学,当然好;但不能光图文字漂亮,首先要朴素,朴素了才准确,这方面要学(汪)曾祺……”

1965年我离开北京去了新疆,次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随后沈伯伯去了湖北干校,他夫人也去了同一所干校,在菜班当班长,两人不在一起。沈老每天提着饭盒去附近一个小学食堂打饭,路上看看天空的大雁,再望望水中的游鱼,心中感慨无限,回到独居的草棚就用毛笔写成书信,然后从湖北寄给新疆的我。我读过后再转寄给湖北的父母。为什么要这么费事地转?为了安全。我在新疆,旁边没人能认识沈老的毛笔字,甚至没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他这么个人。母亲读后给我来信,要我努力背诵沈老信中的重要段落:“那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它本身也是最美好的文字。你如果有志文学,就不能放弃这手边的宝贝……”沈老信中抒发的感慨,新疆生产兵团的人是管不着的。我称呼这种做法叫“三地书”,甚至不亚于那有名的“两地书”。至今我手中保存着许多沈伯伯的信,有新中国成立前他给我母亲与父亲的,也有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写给我个人的。沈家二公子曾从我这借去复印,完了后又归还给我。他甚至有些嫉妒地说,其中有一封,是他父亲晚年抒发心中感慨最深的,“居然是写给你老弟的”云云。目前,这些信都已收进了三十二卷的《沈从文全集》。

临近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在北京结婚。那天他从东堂子胡同专程赶来,送来两样礼物:一是五蝠捧寿的瓷盘;一是一小块大红洒金的宣纸,上边有他用七分钱一支的毛笔写的字:“祝两位(当时他叫不出我爱人的名字)多福长寿。”随即又用更小的毛笔字给予解释:“为国家多做好事为多福,长寿则能为国家多做几十年好事。从文敬贺。”他生前送过我好几幅各样的字,我与妻子把这小小的结婚礼物视为我们一生之座右铭。沈伯伯说:“这张洒金的纸,是故宫中的东西,比那个瓷盘子还贵重。”我想,纸片片再贵重也是有价的,而他写上去的几句言语,难道不是贵重得无价了吗?尽管时至今天,电视台的寻宝鉴宝节目搞得很热闹,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手中这些东西更加沉甸甸并金灿灿。

6.作者为什么称沈从文先生为“太老师”?(4分)

答:

参考答案:(1)因为作者的母亲年轻时曾得到沈从文先生的提携,有师生之谊,所以作者据辈分称沈从文先生为太老师。(2)这样表述能更充分地表达对沈从文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7.作者觉得沈从文先生送的礼物“更加沉甸甸并金灿灿”,其中包含了哪些含意?(4分)答:

参考答案:表面意思是说五蝠捧寿的瓷盘贵重,感觉沉甸甸的,大红洒金的宣纸是故宫中的东西,更为贵重,看上去金灿灿的。深层意思是沈从文的深情厚谊让作者感到比任何宝物都更珍贵沉重,让作者永远铭记。

8.沈从文先生对“我”的关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6分)答:

参考答案:(1)鼓励“我”抓紧年轻时光好好读书,并给“我”开列书目;(2)教导“我”写文章不能光图文字漂亮,要朴素,可以向汪曾祺学习;(3)“我”结婚专程赶来,送来两样礼物,并题字祝福。

9.文章第二段结尾几句写作者在北海喊嗓子时结识王展云的情况,有人认为这几句纯属闲笔,不如删去。你对此持什么观点?请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参考答案: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赞成与反对均可,但需言之成理。赞成可从文章主旨、材料选择、中心明确等角度展开论述。反对可从散文风格、增加文章内容含量、深化主旨等角度来分析。)

三、语言运用(10分)10.将下面的句子扩展成一段话,使表达的内容更具体,同时使人对陈述对象的作用产生美好的联想。(50字左右)(6分)讲台、黑板、粉笔是何等的平凡而普通,但又是那么的绚丽和灿烂。

答:

解析:扩展时要扣住原句中“平凡而普通”“绚丽和灿烂”的对比关系,深入揭示“讲台”“黑板”“粉笔”的内涵。

参考答案:三尺讲台不宽,但紧连着学生广阔的思想;一块黑板不大,却播撒着文明、智慧的种子;洁白的粉笔画出的一个个符号,构筑起明天辉煌的人生殿堂。

11.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4分)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①。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②。

解析:仿写句子要做到四一致:句式一致,字数一致,内容一致,修辞一致。解答此题,要认真审读语境。①处所填内容要紧扣老师“勤耕三尺讲台”的话题,赞扬老师的奉献精神;句式、字数要与上句一致。②处要用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表现老师的工作特点与辛勤付出,注意“加减乘除”与“算不尽”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句式、字数要与上句一致。

参考答案:(示例一)①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示例二)①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第二篇:202_版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业分层测评:2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二)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语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真正的长者并不是________,他们常常通过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濡化后学者。②关乎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党委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如果个别领导干部________,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③有人在名利色权的诱惑下迷失了生活方向,只有那些心中充满正气,禁得住考验的人方可________。

A.好为人师 师心自用 抗颜为师 B.抗颜为师 好为人师 师心自用 C.好为人师 抗颜为师 师心自用 D.师心自用 好为人师 抗颜为师

【解析】 好为人师:指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育者自居。符合①句语境。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与②句中强调的个别领导干部的行为吻合。抗颜为师: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与③句中“充满正气”“禁得住考验的人”语意切合。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美国谷歌公司通过其安卓移动操作系统对中国智能手机行业施加过多控制,一些国内企业遭到该公司不公平商业的待遇。

B.目前,市卫计委已要求西非疫情国家入境人员作为重点人群加强管理,卫生、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也将就西非入境人员在京信息做密切沟通。

C.一家国际性公司受委托调查美国记者被砍头的视频,经初步分析发现,视频使用了不少“镜头花招”,同时显现出娴熟的后期制作技巧。

D.去年初环保部自从每月公布全国空气质量较差的十个城市名单以来,榜单中总能找出七八个京津冀的城市,其中以河北省居多,均超过半数。

【解析】 解题时一是默读选项,发现不顺畅、不清晰之处;二是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性思考,确定正确选项。A项,搭配不当,“遭到”与“待遇”不搭配,应为“受到……

待遇”。B项,成分残缺,在“西非疫情国家入境人员”前加上“将”或“把”。D项,语序不当,“自从”应放在句首。

【答案】 C 3.阅读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20个字。

1994年,中国成功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成功连接,由此中国互联网步入互联网新时代的大门。历经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中国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成为互联网大国,①________________。当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②________________,4G宽带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活跃,云计算应用普及不断提升,互联网基础平台作用凸显,大数据应用创新日渐活跃,不断服务于网民的新生活。

【解析】 两处所填的内容要与前后句的意思相关联。①从第一句中找出关键词“与国际互联网对接”,②注意后面句子的意思,再加以整合即可。

【答案】(示例)甲: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乙: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正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4.(202_·全国乙卷)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从构图的分支关系来看,“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总体分“活动”和“讲

座”两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几项具体内容。要按顺序介绍清楚“活动”和“讲座”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式。做到内容全面,表达连贯,语言简洁,不要超过字数要求。

【答案】(示例)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志摩纪念 周作人

面前书桌上放着九册新旧的书,这都是志摩的创作,有诗,文,小说,戏剧。志摩死了,现在展对遗书,就只感到古人的“人琴俱亡”这一句话,别的没有什么可说。志摩死了,这样精妙的文章再也没有人能做了,但是,这几册书遗留在世间,志摩在文学上的功绩也仍长久存在。中国新诗已有十五六年的历史,可是大家都不大努力,更缺少锲而不舍地继续努力的人,在这中间志摩要算是唯一的忠实同志,他前后苦心地创办诗刊,助成新诗的生长,这个劳绩是很可纪念的,他自己又孜孜矻矻地从事于创作,自《志摩的诗》以至《猛虎集》,进步很是显然,便是像我这样外行也觉得这是显然。散文方面志摩的成就也并不小,据我个人的愚见,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贡献了。

但是,我们对于志摩之死所更觉得可惜的是人的损失。文学的损失是公的,公摊了时个人所受到的只是一份,人的损失却是私的,就是分担也总是人数不会太多而分量也就较重了。适之说,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就是有些小毛病小缺点也好像脸上某处的一颗小黑痣,也是造成好感的一小小部分,只令人微笑点头,并没有嫌憎之感。就是有别派的作家加以攻击,我相信这所

以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适之又说志摩是诚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个我也同意,而且觉得志摩因此更是可尊了。这个年头儿,别的什么都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知识阶级的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一筐子马克思,后面是一口袋尼采,也是数见不鲜的事,在这时候有一两个人能够诚实不欺地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无论这是哪一种主张,总是很值得我们尊重的了。关于志摩的私德,适之有代为辩明的地方,我觉得这并不成什么问题。为爱惜私人名誉起见,辩明也可以说是朋友的义务。

志摩死后已是二十几天了,我早想写小文纪念他,可是这从哪里去着笔呢?我相信写得出的文章大抵都是可有可无的。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有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或者一声“且道”,如棒敲头,夯地一下顿然明了,才是正理,此外都不是路。我只能写可有可无的文章,而纪念亡友又不是可以用这种文章来敷衍的,而纪念刊的收稿期限又迫切了,不得已还得写,结果还只能写出一篇可有可无的文章,这使我不得不重又叹息。这篇小文的次序和内容差不多是套适之在追悼会所发表的演辞的,不过我的话说得很是素朴粗笨,想起志摩平素是爱说老实话的,那么我这种老实的说法或者是志摩的最好纪念亦未可知,至于别的一无足取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民国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于北平。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徐志摩的散文风格流丽清脆,意思是他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了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白话文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B.在中国新诗发展的最初十五六年,努力于新诗创作的徐志摩,可以说对新诗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大。

C.由于当时人们对徐的人品有所怨恨,所以作者对徐的人品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大写特写,以正视听,以让人们对徐的为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D.徐志摩的离去,在感情上给作者很大的打击,作为老朋友的周作人,很长时间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所以拖了很长时间,才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E.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令人称道。比如第二段一个“但是”,便由上段写徐志摩在文学上的贡献,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写徐的为人,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 B项,说徐志摩对新诗的发展贡献最大,文中无此信息。D项,徐志摩去世很长时间后作者才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作者相信写得出的文章大抵都是可有可无的。说是他陷入悲痛中不能自拔之故,不正确。C项,文中说“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

【答案】 BD 6.徐志摩可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如果不是,作者缘何又说他这人很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志摩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但他对人和蔼真率,天真烂漫,诚实。而这些品质都是当今伪善的世上最为缺少的东西。这样,人们爱屋及乌,志摩即使有些小缺点,也就好像脸上某处的一颗小黑痣,成为了造成好感的一小小部分。

7.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就是有别派的作家加以攻击,我相信这所以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识阶级的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一筐子马克思,后面是一口袋尼采,也是数见不鲜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徐志摩的人品是值得称道的。②指有些人心口不一。

8.结合本文,谈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叙写徐志摩在文学方面的哪些贡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放在一个大的背景里,用比较的方法来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苦心地创办诗刊,孜孜矻矻地从事于新诗创作,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诗集;在散文方面,对文体变迁有很大贡献,具体说就是,其散文的语言,是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而形成的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就是流丽清脆的语言;在小说戏剧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第三篇:202_年秋高中语文苏教版同步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业分层测评:2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含答案

(二)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语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真正的长者并不是________,他们常常通过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濡化后学者。

②关乎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党委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如果个别领导干部________,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③有人在名利色权的诱惑下迷失了生活方向,只有那些心中充满正气,禁得住考验的人方可________。A.好为人师 师心自用 抗颜为师 B.抗颜为师 好为人师 师心自用 C.好为人师 抗颜为师 师心自用 D.师心自用 好为人师 抗颜为师

【解析】 好为人师:指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育者自居。符合①句语境。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与②句中强调的个别领导干部的行为吻合。抗颜为师: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与③句中“充满正气”“禁得住考验的人”语意切合。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美国谷歌公司通过其安卓移动操作系统对中国智能手机行业施加过多控制,一些国内企业遭到该公司不公平商业的待遇。

B.目前,市卫计委已要求西非疫情国家入境人员作为重点人群加强管理,卫生、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也将就西非入境人员在京信息做密切沟通。

C.一家国际性公司受委托调查美国记者被砍头的视频,经初步分析发现,视频使用了不少“镜头花招”,同时显现出娴熟的后期制作技巧。

D.去年初环保部自从每月公布全国空气质量较差的十个城市名单以来,榜单中总能找出七八个京津冀的城市,其中以河北省居多,均超过半数。

【解析】 解题时一是默读选项,发现不顺畅、不清晰之处;二是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性思考,确定正确选项。A项,搭配不当,“遭到”与“待遇”不搭配,应为“受到……待遇”。B项,成分残缺,在“西非疫情国家入境人员”前加上“将”或“把”。D项,语序不当,“自从”应放在句首。

【答案】 C 3.阅读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20个字。1994年,中国成功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成功连接,由此中国互联网步入互联网新时代的大门。历经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中国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成为互联网大国,①________________。当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②________________,4G宽带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活跃,云计算应用普及不断提升,互联网基础平台作用凸显,大数据应用创新日渐活跃,不断服务于网民的新生活。

【解析】 两处所填的内容要与前后句的意思相关联。①从第一句中找出关键词“与国际互联网对

【答案】(示例)甲: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乙: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正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4.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用户登录”的基本环节,不超过70个字。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观察“用户登录”的流程。分析流程图可知,用户登录时选择用户级别然后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Y),则根据用户级别进入各自界面。如果验证未通过(N)则须重新登录。作答时,注意题干中的字数要求。

【答案】(示例)用户登录在选择用户级别后进行验证;验证通过(Y)后,系统管理员、实验室管理员和普通用户则分别进入各自界面。若验证未通过(N),则重新进行用户登录。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志摩纪念 周作人

面前书桌上放着九册新旧的书,这都是志摩的创作,有诗,文,小说,戏剧。志摩死了,现在展对遗书,就只感到古人的“人琴俱亡”这一句话,别的没有什么可说。志摩死了,这样精妙的文章再也没有人能做了,但是,这几册书遗留在世间,志摩在文学上的功绩也仍长久存在。中国新诗已有十五六年的历史,可是大家都不大努力,更缺少锲而不舍地继续努力的人,在这中间志摩要算是唯一的忠实同志,他前后苦心地创办诗刊,助成新诗的生长,这个劳绩是很可纪念的,他自己又孜孜矻矻地从事于创作,自《志摩的诗》以至《猛虎集》,进步很是显然,便是像我这样外行也觉得这是显然。散文方面志摩的成就也并不小,据我个人的愚见,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贡献了。

但是,我们对于志摩之死所更觉得可惜的是人的损失。文学的损失是公的,公摊了时个人所受到的只是一份,人的损失却是私的,就是分担也总是人数不会太多而分量也就较重了。适之说,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就是有些小毛病小缺点也好像脸上某处的一颗小黑痣,也是造成好感的一小小部分,只令人微笑点头,并没有嫌憎之感。就是有别派的作家

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个我也同意,而且觉得志摩因此更是可尊了。这个年头儿,别的什么都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知识阶级的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一筐子马克思,后面是一口袋尼采,也是数见不鲜的事,在这时候有一两个人能够诚实不欺地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无论这是哪一种主张,总是很值得我们尊重的了。关于志摩的私德,适之有代为辩明的地方,我觉得这并不成什么问题。为爱惜私人名誉起见,辩明也可以说是朋友的义务。

志摩死后已是二十几天了,我早想写小文纪念他,可是这从哪里去着笔呢?我相信写得出的文章大抵都是可有可无的。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有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或者一声“且道”,如棒敲头,夯地一下顿然明了,才是正理,此外都不是路。我只能写可有可无的文章,而纪念亡友又不是可以用这种文章来敷衍的,而纪念刊的收稿期限又迫切了,不得已还得写,结果还只能写出一篇可有可无的文章,这使我不得不重又叹息。这篇小文的次序和内容差不多是套适之在追悼会所发表的演辞的,不过我的话说得很是素朴粗笨,想起志摩平素是爱说老实话的,那么我这种老实的说法或者是志摩的最好纪念亦未可知,至于别的一无足取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民国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于北平。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徐志摩的散文风格流丽清脆,意思是他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了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白话文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B.在中国新诗发展的最初十五六年,努力于新诗创作的徐志摩,可以说对新诗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大。C.由于当时人们对徐的人品有所怨恨,所以作者对徐的人品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大写特写,以正视听,以让人们对徐的为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D.徐志摩的离去,在感情上给作者很大的打击,作为老朋友的周作人,很长时间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所以拖了很长时间,才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E.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令人称道。比如第二段一个“但是”,便由上段写徐志摩在文学上的贡献,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写徐的为人,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 B项,说徐志摩对新诗的发展贡献最大,文中无此信息。D项,徐志摩去世很长时间后作者才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作者相信写得出的文章大抵都是可有可无的。说是他陷入悲痛中不能自拔之故,不正确。C项,文中说“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

【答案】 BD 6.徐志摩可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如果不是,作者缘何又说他这人很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志摩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但他对人和蔼真率,天真烂漫,诚实。而这些品质都是当今伪善的世上最为缺少的东西。这样,人们爱屋及乌,志摩即使有些小缺点,也就好像脸上某处的一颗小黑痣,成为了造成好感的一小小部分。

7.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就是有别派的作家加以攻击,我相信这所以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识阶级的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一筐子马克思,后面是一口袋尼采,也是数见不鲜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徐志摩的人品是值得称道的。②指有些人心口不一。

8.结合本文,谈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叙写徐志摩在文学方面的哪些贡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放在一个大的背景里,用比较的方法来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苦心地创办诗刊,孜孜矻矻地从事于新诗创作,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诗集;在散文方面,对文体变迁有很大贡献,具体说就是,其散文的语言,是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而形成的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就是流丽清脆的语言;在小说戏剧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第四篇:202_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8课寒风吹彻含答案

第8课

寒风吹彻

对应学生用书P32

一、字音辨读

1.悄无声息(qiǎo)2.馍馍(mó)3.凉飕飕(sōu)...4.柴垛(duò).7.掖着(yē).

二、字形辨识 柴duò垛1.duò跺脚duǒ躲藏穿suō梭3.jùn骏马疏jùn浚

三、词语辨析 1.暗淡·黯淡

暗淡:①光线昏暗,不明亮;色彩不鲜明;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辨析黯淡:同“暗淡”。5.蜷缩(quán)6.吆喝(yāo)..8.凛冽(lǐn)9.蜗居(wō)..

quán蜷缩

2.疲juàn倦

缱quǎn绻

葵花ɡǎn秆

4.笔ɡǎn杆钓ɡān竿

难以为继,新兴市场资产泡沫与通胀风险激增。例句②夏季出游时,由于拍照时光线、场景等各种影响,照片效果经常会显得黯淡无色,或是因曝光过度而空白一片。2.预感·预料·意料

预感:①动词,事先感觉;②名词,事先的感觉。预料:①动词,事先推测;②名词,事先的推测。辨析意料:动词,事先对情况、结果等进行估计。如:意料之中。①世界经济的前景颇为暗淡,发达国家债台高筑、通过梦境、幻觉、直觉等方式对未来事件的信息预先感知。②人生的美妙就在于永远都有无法预料的相遇,例句比如,大雨和毕业典礼相遇。③《夺命心跳》导演张琦表示,扑朔迷离的剧情发展之后,诡异的故事结局正是自己最满意的结果,出人意料,足够悬疑。3.漠不关心·漠然置之 ①关于预感,超心理学者们是这样定义的:一个人

两者都有对人、对事物态度冷淡的意思。不同点辨析在于:“漠不关心”偏重在“毫不关心”;“漠然置之”偏重在“放在一边不理”。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例句②对于产品的质量问题我们不能漠然置之,应加强对工人的培训,更新设备,改进技术,进而解决这个问题。

四、熟语释义

1.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①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2.漠不关心:漠:冷淡,不经心。形容对人或事物态度冷淡,毫不在意,或一点儿也不关心。3.杯水车薪:用一杯水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对应学生用书P32

一、走近作者

刘亮程,1963年生,新疆沙湾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长篇小说《虚土》等。自202_年起,他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202_年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二、相关背景

“寒风”在诗词中仅是一道风景。此时的寒风是用来看的,用来听的,是用来触摸的,是冬天的春花秋月,是雪中的春蚕夏蝉。

刘亮程的寒风不是审美的,是太真实的。它摧枯拉朽,直入骨髓,无孔不入。当寒风不再是一种风景,当寒风需要你拿出生命的所有来抗衡的时候,寒风的唯一内涵就是寒风,大自然的风,最原始的一种力量。在文中,“寒风”不仅指自然界寒冷的风,也蕴涵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的一种个体领悟,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人是如此的孤独,面临时光的流逝,人往往感受到命运的无可奈何与悲怆难耐。

三、主旨把握

本文以沉静、冷峻的笔调,回顾岁月,回顾过去的“我”,死去的姑妈,联想“我”的母亲及现在的“我”,作者借助自己独特的“寒风体验”,透视生命,同情自己,关怀他人,抒写着彻骨的生命寒意,平静地表达着悲悯情怀,富有人性的光辉。

四、结构图示

大雪降临,“我”似乎漠不关心,“我”、路人、姑妈、―→―→却又有所倾听母亲,被寒风吹彻和期待

1.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你认为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它们? 明确:我们最需要的是温暖和关爱。作品中的“我”似乎不能得到它们——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我在冬天拉着半车柴禾回家时父亲那责备的语气。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这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2.文中作者说:“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既然“我”意识到了情感交融对于年迈的母亲的重要性,感觉到了母亲的透心寒冷,为什么我仍然无能为力?

明确:这种“无能为力”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生命只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所以“我”即使意识到了情感的重要性,面对冷峻、凝重而严酷的生命也只有忍受和无奈。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而在人生的跋涉中,生活的本初意义也许就是积蓄热力,支付温暖,等待盼望春天的来临。

3.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

明确:作者并不完全是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生命的火炉总是燃着的,哪怕火再少,光再弱,“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作者借助独特的“寒风体验”,透视生命,同情自己,关怀他人,抒写着彻骨的生命寒意,平静地表达着悲悯情怀,富有人性的光辉。

4.全文以“寒冷”贯串始终,你认为这种“寒冷”在文中有哪几层内涵?

明确:寒冷的内涵:一方面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生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另一方面,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总结:所有的人

所有岁月,都会

在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煎熬: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十四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十四岁的孩子居然已经学会了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贫寒使亲人间的温情消遁于无形,所以年老多病的姑妈一直没有等到母亲在冬天带来的温暖。

1.体验生命,感悟独特

文章写“我”和家人、路人等被寒风吹彻的生命痛感,是那么的具有原生态的质地。刘亮程放下了平庸的“意义架子”,坚信自己的生命体验,借助笔墨楔入感觉的本真,使人觉得特别鲜亮。“我”的感悟是独特的,没有可复制性,例如:“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这样的经历别人即使有,也绝不可能感悟完全相同。文中像这样充满个性的感悟,俯拾皆是。

2.时空交错,精心巧构

将“寒风吹彻”的阅历集中于三十岁的“我”在一个冬天的时段,而将十四岁的“我”、三十岁的“我”之后的内容穿插其中。三十岁的“我”之后的岁月是“我”不曾经历过的,文章借助对姑妈、母亲的叙述暗示“我”的未来仍会是“寒风吹彻”。

这样的文章结构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可以回忆过去,可以叙述今天,也可以涉及未来,使文章内容丰富,转换自然巧妙,前后对比串连,更有力地强化了作品中关于生命的体验。

3.语言隽永,富有哲理

刘亮程的语言特别有味儿,往往平中见奇,富于哲理,极耐咀嚼。首句“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很是平朴,可韵味深浓。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形拙实慧,“那些年”隐含着对历史的“不言”的回溯,而“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似乎淡淡地流露出一种沧桑感,它让读者不得不打出“为什么”的大问号,悬念就这样在轻轻一点中设下。本文善于由具体向抽象“偷渡”,在不露痕迹的偷渡中完成思想感情的概括化、哲理化。例如“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第3段),妙就妙在抚摸的对象是抽象的“一生”,而作者又确实要向读者叙说“我”和其他有关的人被“寒风吹彻”的一生。

对应学生用书P33 阅读《寒风吹彻》选段,完成1~4题。

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

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

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

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

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

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着春天来临。

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这句话,也不止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好像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

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

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我抬头看了看母亲,她的身上正冒着热气,或许是走路的缘故,不过天气真的转热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

“天热了过来暄暄。”我又想起姑妈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母亲还活着。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着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1.如何理解第十二段中“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一句的含意?

答:

参考答案:这句话用“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形象地表明她的生命已经不再有亮丽的色彩和充满生命力的希望。

2.“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一句中,母亲和姑妈期盼的“春天”的内涵有何异同? 答:

参考答案:同:“春天”都指美好幸福的生活。

异:两个人的“春天”又有区别,各自期盼的幸福并不一样。姑妈主要是希望周围有亲人陪伴,母亲则希望儿女能健康成长。

3.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深意?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答:

参考答案:意在表明世间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命运,都会被“寒风吹彻”。这是作者对生命脆弱、无法挽留的慨叹。

4.结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谈谈文中的“冬天”有什么深层含义?

答:

参考答案:文中的“冬天”有双关义,它既指季节上的冬天,也指生命中的“冬天”——生命中无情的寒冷与凄凉。

对应学生用书P97

(时间:40分钟 分值:47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蜗居(wō)

暖和(he)..凛冽(lǐn).骨髓(suí).吆喝(yāo).漂白(piǎo).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寒喧

苍白

跺脚

活蹦乱跳 B.融化

隐秘

须臾

平添烦恼 C.脊背

愧疚

挑捡

一副表情 D.去逝

抚摸

暗淡

隔靴搔痒

解析:A项,喧—暄;C项,捡—拣;D项,逝—世。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 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一直 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②姑妈也会走出 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

③企业纷纷改革人事制度,不再是一切。原本重视“平等主义”的企业中,员工之间待遇的差距逐渐拉大。

A.体验

持续

蛰居

资力 B.体味

持续

蜗居

资历 C.体验

延续

蜗居

资历 D.体味

延续

蛰居

资力

解析:体验:亲身经历、认识。体味:品味揣摩。持续:强调延续不断,中间没有间歇。延续:强调照原样继续。蛰居: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蜗居:比喻住在窄小的住所。资力:天资和能力。资历:指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所具有的经历。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悄无声息(qiāo).

倾听(qīnɡ).清新隽永(juàn).兴奋(xīnɡ).引吭高歌(hánɡ).勉强(qiǎnɡ).

相形见绌(chù).B.挣脱(zhènɡ).

C.裸露(lòu).

D.蜷缩(quán).

解析:A项,“和”读huo,“悄”读qiǎo;B项,“髓”读suǐ;C项,“露”读lù。

A.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针对房价的措施多如牛毛,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落到实处的却寥寥无几,所起的作用也如杯水车薪。....B.几日前还闹得纷纷扬扬的巴神转会事件已经接近黄了,因为AC米兰的财政状况较差,他们愿意出....2 100万镑,距离曼城3 100万镑可是差了1 000万镑。

C.屋主急匆匆赶回来,第一句就问家里的宠物狗怎样了,而对家里的财物损失漠不关心。....D.“国足大帅”归来,放在以往应该是值得全国媒体集体出动的大事件,但这次却搞得悄无声息,气....氛比北京冬天的天气还冷。

解析:纷纷扬扬:状态词,(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使用对象不当。应用“沸沸扬扬”,意为“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解析: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搭配。C项,成分赘余,应去掉“就”字。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希望该过程中不仅技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艺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答案:B

二、阅读鉴赏(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柴 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家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

[注]

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

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有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注] 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

6.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答:

解析:“柴禾”既是文章的题目,又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作者借助“柴禾”,回忆了与之相关联的人、事,发表了对生活的感悟。首先“柴禾”是生活物资,是家力象征,是家的一部分;其次“柴禾”也是传统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参考答案: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7.第③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掌握全文主要内容,本文的中心是“柴禾”,第③段主要讲柴禾积累的过程。结构上的作用要根据第③段的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分析。上一段说,柴垛是家力的象征,这一段说我家积累的柴垛无人能比,可以承接上文;从下一段开始,文章开始谈柴禾在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和它留给我们的永恒的回忆,引出下文。故第③段的作用为承上启下。

参考答案: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的积累过程。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8.第⑥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从画线部分看,反复出现了“我们看见了”,即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虽然看见了,但是我们并没有采取行动去阻止柴禾的腐朽,而是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冷眼对待。从而不难分析出作者内心那种自责与无奈的感情。

参考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9.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答:

解析: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就要抓住柴禾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特别是抓住柴禾所代表的抽象意义,即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如果选择第二种观点,就要分析从柴禾到人之间主题的升华,把文章最终的主题归结到人的身上。

参考答案:重在写柴禾。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三、语言运用(10分)10.联系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将某两部名著的内容从一侧面点出来。(4分)长大后,我不再满足于童话带来的欢乐,于是瞄上了“大部头”。我时而在莺歌燕舞的花果山上嬉戏,时而在曲径通幽的大观园中流连;,: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参考答案:时而在烟波浩淼的梁山泊上徜徉 时而在静寂无声的顿河岸边漫步

11.为下列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6分)今年8月1日,广西桂林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不慎走失,她的四个儿子放下手头工作四处寻觅已达两月有余。自9月17日起,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桂林失踪母亲”的有关线索。10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破天荒地播发了一条“寻人启事”。在重阳前夕,这一非常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有关事迹的层层披露,在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努力下,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等携手5 400万微网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帮助孝子寻找走失母亲的爱心接力。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央视首播寻母启事 网友再传爱心接力(示例二)孝子寻母传美德 爱心接力扬正气

第五篇:202_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四专题第11课云南冬天的树林含答案

第11课

云南冬天的树林

对应学生用书P45

一、字音辨读

1.葱茏(lónɡ)2.喧嚣(xiāo)

3.炫耀(xuàn)...4.栖居(qī)5.沼泽(zhǎo)6.脚踵(zhǒnɡ)...7.牛蒡(bànɡ)8.榉树(jǔ)..

二、字形辨识

葱lónɡ茏1.鸟lónɡ笼

9.麂子(jǐ).

xuān喧嚣

2.

寒xuān暄chóu4.

chóuxuàn炫耀3.头晕目xuàn眩震shè慑5.shè摄影

惆怅稠密

huì晦处

6.

教huì诲

三、词语辨析 1.宁静·寂静

都有“安静”的意思。“宁静”指环境或心情的安辨析静,气氛较祥和。“寂静”强调没有声音,很静。

困难重重的南科大改革来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例句②别样的意境,寂静的关山,一时忘了自己从何处来,又将到何处去,仿佛触及到曾经梦中深处,内心充满着那种说不出的安详和快乐。2.占据·占领 ①请给南科大一个宁静而宽容的改革环境,这对

“占据”,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占辨析领”,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前者是个相对时间长的动作,后者是短时间的动作。①我们在控球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双方进球机会都不多,谁能先进球就意味着占得先机。例句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5日在贝鲁特呼吁以色列结束对阿拉伯和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

四、熟语释义

1.生机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2.连绵不断:(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3.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4.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5.无法无天:形容人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6.疑神疑鬼:形容人多疑。

对应学生用书P45

一、走近作者

于坚,诗人,1954年生于昆明。幼儿时期注射链霉素致弱听,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其他地方。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另著有诗集《空地》。他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二、相关背景

本文选自《人民文学》1993年第9期。是于坚“纯客观地记录”的文学创作主张的一次实践,作品力求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避免主观想象、夸张,显示出独特的创作风格。

三、主旨把握

本文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早已经不是事物的本身。作者认为,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四、结构图示

一片树叶“死去”的过程白描——强调要回到事冬天物本身~7段的树真正地走进自然——对大自然专注的凝视和倾听林~14段云南 什么是云南的冬天~3段

1.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明确:云南树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树叶的生死有种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静。不像北方的树,每到秋天,它们像是抗拒恶劣的气候或是向上天申诉似的,一起从树冠上飞下,来向大自然展示它们抗争的力量与决心。那种死亡是让人惊悚的,经过这场搏斗之后,大地便归于沉寂、荒寒。而云南树林里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状态,平和的状态。

2.为什么这些被叫做“落叶”的东西,看上去比栖居在树上的年代更为美丽悦目?

明确:没有生命支撑的花纹,凝固在干掉的底基上,有鱼的美,又有绘画的美;由于这些美来自不同时间内的单个的死亡,因而色彩驳杂、深浅不一。

3.作者说我们要躺下看自然,“躺下”你认为包含了哪些含义?

明确:“躺下”可以看做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角度,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就是去除我们种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抛弃意义的干扰),亲近自然,去感受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

4.为什么作者说“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

明确: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要回到事物本身,去除意义的遮蔽,不能以“惆怅或怜惜”去看待云南树叶的“死亡”,因为他认为,那并不是真正的死亡,对叶子而言,它只是成为“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是以另一种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种新生。

1.运用对比突出特点

例如:文中作者把云南的树叶的生死与北方的树叶的生死进行了对比。2.叙述、描写与议论的完美融合

文中作者细腻地描写了一片树叶“死去”的全过程,表明了自己真正地走近自然,关注自然的态度。作者在每一部分的叙述、描写中,都有自身观点的阐释,强调要回到对事物本身的注视,不要忽略事物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语言与自然的关系的新理解。

对应学生用书P46 阅读《云南冬天的树林》选段,完成1~4题。

树叶永远,每一个月份都在死去。在最喧嚣、最明亮、最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也会看到一两片叶子,几百片叶子,从某棵树上不祥地落下来,但你永远看不到它们全体死去,看不见它们作为集体,作为“树叶”这个词的死亡。常常是,它们在每一个季节都活着,在云南所有树木的树冠的附近,保持着绿色,像永远丧失了飞翔功能的鸟群。死,永远只是单个的,自觉自愿的选择。时间并不强迫树叶们在预定的时刻(冬天)一齐死去。每一片叶子的死亡,仅仅是这片叶子的死亡,它可以在任何季节、任何年代、任何钟点内,它并不指望自己的离去同时也是一整个季节的结束。因此,死亡本身是一次选择。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样灿烂而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为什么在云南冬天的山中,忽然看到一簇色彩斑斓的红叶,人会感到触目惊心、热泪盈眶。

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忽然就离开了那绿色的属性,离开了它的“本质”,离开了树干上那无边无际的集体,选择了它自己内在的,从未裸露过的深红或者褐黑。它落下来,从本该为世界所仰视的地方,落到会被某种践踏所抹去的地方。它并不在乎这种处境的变化,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

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在秋天或者夏天,在黎明或者正午,在它自己的时间内,这片树叶,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像一只金蝶。但它并不是金蝶,它只是一片离开了树和绿色的叶子,它并没有向花朵炫耀自身,进而索取花粉的愿望。它只是要往下去,不论那里是水还是泥土,是石头还是空地。一片叶子的落下自有它自己的落下。这不是一块石头或一只蜂鸟的落下,不是另一片叶子的落下。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在阳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没有水的地方创造了漂浮这种动作,进入高处,又沉到低处,在进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阵绵延,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一片叶子的死亡令人感动,如果这感动引起了惆怅或怜惜,那么此人就不懂得云南的树叶。他是用北方的心境来感受云南了。实际上,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或者由“叶子”这个词所指示的那一事物,它脱离了树和天空的时间,进入了另一种时间。在那儿具有叶子这种外形的事物并不呈现为绿色,并不需要水分、阳光和鸟群。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

没有人知道这些树叶是何时掉下来的,世界上有无数关于树和森林的书,但没有一本描述过一片叶子的落下。在那些文字里,一片叶子只是一个名词和些许形容词的集合体,没有动词,每个人都看见过这些树叶,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然而永远不会有人听见一片树叶撞到风的时候的那一次响声,就像在深夜的大街上发生的车祸,没有目击者,永远没有。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这些被叫做“落叶”的东西,看上去比栖居在树上的年代更为美丽悦目,没有生命支撑的花纹,凝固在干掉的底基上,有鱼的美,又有绘画的美;由于这些美来自不同时间内的单个的死亡,因而色彩驳杂、深浅不一,缺乏某种统一的调子,它们的丰富使“落叶”这个词显得无比空洞。“落叶”是什么?没有落叶,只有这一片深红的或那一片褐黑的,一个诗人永远想不出用什么意象来区别、表现它们,这景象在文学史上像“落叶”这个词一样空白。

冬天,当整个世界都被北方那巨大的整体的死亡所笼罩,当人们沉浸在对乌鸦、雪和西风的体验或回忆中,在云南,有几片叶子在12月31日下午4点10分51秒落下。它们所往不同,一片在山冈的斜坡上,一片在豹子洞穴的边缘,有两片在树的根部,还有几片,踩着风梢过了红色沼泽。

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生命和死亡,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在这美丽、伸手可触的林子中,惟一的愿望就是躺下。躺下了,在好日子,进入林子深处,在松树叶或者老桉树叶的大床上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1.请解释“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样灿烂而令人印象深刻”句中“灿烂”的含义。(要求摘录原文有关语句)答:

参考答案:因为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脱离了树和天空的时间,进入了另一种时间。在那儿具有叶子这种外形的事物并不呈现为绿色,并不需要水分、阳光和鸟群。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

种事物。

2.选段是从哪些角度写树叶的死亡的?

答:

参考答案:写落下的过程;写落下的心理;写落下的意义。与北方的树叶对比着写。与“在树上”的叶子对比着写。

3.下列句子内涵丰富,请阐释之。(1)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

答:

(2)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

答:

参考答案:(1)因为它离开了自身的属性,离开了自己的“本质”,离开了集体,选择了全新的深红或者褐黑;因为它在落下的过程中创造了漂浮,把握了自身;因为落下并不是死亡,而是成为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

(2)树叶无论是活着(在树上)还是死去(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也没有被抛弃的寂寞,都是归家。

4.“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些细节? 答:

参考答案:因为人总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义,我们了解事物总是先通过意义来了解,而忽视了事物本身。我们被意义“阻隔”和“遮蔽”了,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语以外的风景。

对应学生用书P103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葱茏(lónɡ)

嫩绿(lùn)..

薄处(bó).倾听(qīnɡ).栖居(xī).轮廓(kuò).答案:B

褐黑(hè).顾忌(jì).

驳杂(bó).一簇(zú).脚踵(zhǒnɡ).牛蒡(pánɡ).斑斓(lán).B.麂子(jǐ).

C.裸露(lòu).

D.树冠(ɡuàn).

解析:A项,“嫩”读nèn;C项,“露”读lù,“簇”读cù,“栖”读qī;D项,“蒡”读bà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看它怎样一登树枝,腾飞而去;看它最终能飞多高;看它怎样再次从树叶中钻下来;看它再次回到那儿。

B.这包括荧火虫和不同物体对月光的回应,一切事物的形都丧失了……

C.在没有任何倚托的地方,沿着一根丝,爬过来,再爬回去;这绝对是一个攀援绝壁的勇士的高难动作。

D.伸手你就能捕捉到它,但你不会伸手,你被一个生命的自在所震慑。解析:A项,登—蹬;B项,荧—萤;C项,倚—依。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这时已是12月底,一点冷落的迹象也没有,的有些红叶、黄叶从这里那里冒出来,使山林的调子显得更为暖和。

②在云南,“冬天”这个词和正在眼前的具体事物无关,它 和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无关。

③时间并不强迫树叶们在预定的时刻(冬天)死去。A.偶尔

以至

一起 B.偶尔

C.偶然

D.偶然 甚至

甚至

以至

一齐 一齐 一起

解析:“偶尔”是说次数少,“偶然”除了表示次数少还有“不是必然的”意思。“以至”强调程度的加深,或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甚至”强调的程度更重一些。“一齐”强调同时或全部,“一起”表示一块或同一处所。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冬季是农闲时节,可是农业基地大棚里却是满园苍翠,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B.莫言是一位多产、爱幻想、无拘无束、时而义愤填膺的作家,他创作出了一个个充满乡土气息而又....轮廓鲜明的人物形象。

C.记者通过暗访发现,“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D.记者在上冲客运总站看到,离开珠海返乡的“大军”连绵不断,站内挤满了等候长途大巴的旅客。....解析:“连绵不断”指(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本语境是说旅客连接不断,词语对象用错。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云南,“冬天”这个词和正在眼前的具体事物无关,它甚至和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无关。B.如果作为一个巨人在埃及的天空上看埃及人建金字塔,那情景也不过如此。

C.漫步桃园,那一排排、一行行、一树树的桃林让人流连忘返;中餐后还可去自费采摘,那柔软多汁的大桃更让你大快朵颐。

D.人的本能使你放过了某种真正的声音,你听错了,你听见的是你自己的顾虑重重,疑神疑鬼和一颗疲弱不堪的心在跳动。

解析:C项搭配不当,“一排排、一行行”修饰“桃林”不妥,可去掉“一排排”和“一树树”,把“桃林”改为“桃树”。

答案:C

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苏州,最后的园林

于 坚

1979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苏州,那时候苏州看起来很旧,千年历史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当然是旧的。我去了几乎所有开放的园林,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别人的家。这种变化给后来搞建筑的一个错误印象,以为园林只是一种国家风景区的概念。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

我记得那时候园林里面游客很少,很幽静,门面混迹于寻常巷陌。有些去处,不经别人指点,还看不出来,很不起眼的一道门,偶然闯入,发现里面居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苏州城里那些寻常百姓家里,也藏着大大小小的园林,哪怕就是一盆假山,一笼修竹。那些伟大的园林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为附庸风雅进行移植的结果。现在旅游团队成天在几个景点对着那些茂林修竹奇石假山指指点点,任何一个缝都要说出点文化意思来,倒使苏州园林看起来更像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所谓“园林艺术”展览了。

苏州,这是最后的园林。一个园林要当得起园林这个称号,就像贵族一样,要三百年。一块奇石或者一只水缸的位置,在百年间调整多次,直到园子主人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看到顺眼,这或许要用园主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他们信任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工的浑然天成,这也是园林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园林是一种居住样式。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式的天堂是在大地和人间。苏州园林是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是随便说的,它说的就是昔日中国的生活理想。园林就是这种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暗示了中国哲学最深奥的部分,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它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可以修身养性,就是所谓的“安心”,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心是无所谓的,令人提心吊胆的摩天大楼在美国那么流行,足见在栖居方式上,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追求,对实用主义的西方来说,完全是匪夷所思的。

苏州园林体现的是所谓“诗意的栖居”。“诗意”不只是小桥流水,也不只是茂林修竹、奇石假山、画栋雕梁……这些所谓借景的艺术,而是体现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关系到人要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这个必须要搞清楚的认识。高速公路、水泥楼房、玻璃钢筋塑料汽油固然不错,可以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但在加速改造之后的这一切的尽头是什么,是新的失眠纪录,还是苏州园林?是沙尘暴和污水池,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现代人被现代化的过程所迷惑,中国铺天盖地的“马赛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哦,看哪,中国人,你们曾经有那样美轮美奂的建筑,你们本来是指望在那样的地方安你们的心的。昆明最近有个热闹的争论,就是因为很多小区的楼盘都盖成西式,取西方名字,有文章的题目叫做:这是哪国的昆明。可想见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中国人真的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了么?我在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园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确实像希腊的那些神庙,是有悲剧意味的。

30年前我在苏州最喜欢的是网师园。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理趣、禅意,石头、书法、匾额,荷花、修竹、暗香,屋宇、亭台、水榭,看起来似乎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本来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像无家可归的旅游者那样想入非非,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

(节选自《祭坛上的苏州》,标题为编者所加)6.作者认为“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答:

参考答案: 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住人的家。这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基本意思对即可。)7.写苏州园林为什么要提及西方的建筑?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4分)答:

参考答案:提及西方的建筑是为了比较中西方在栖居理念和栖居方式上的不同。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传统的中国建筑更多的讲究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东西。(基本意思对即可。)8.结合全文,细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答: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网师园的喜爱之情,更流露出作者对这种“梦想中的家”的向往、期待和对现代生活中文化传统缺失的无奈之情。这样结尾,在结构上,“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与开头“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在内容上,进一步强调园林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从而凸现了文章的中心。(基本意思对即可。)9.作者认为,把苏州园林说成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这是“有悲剧意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6分)答:

参考答案:(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同意或者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同意的回答可以从民族文化的缺失这个角度去分析,发展经济、“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的同时不能抛弃传统文化,更不能产生“文化上的自卑”,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程度已经十分严重,中国人似乎成了一个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的民族。不同意的回答可以从兼收并蓄这个角度去分析,即追求“安心”的同时也可以讲究“实用”。中国的土地上也是可以盖西式的楼房的,关键是不能抛弃传统文化。

三、语言运用(10分)10.一位学生在写落叶飘零的情景时写道:“一片片的树叶,轻轻悠悠地飘向原野、大道,也飘在人们身上。”请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这句话修改得形象些,使之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4分)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仔细分析原句,哪些词句适合改写成比喻,哪些词句适合改写成排比;还要注意调动联想和想象,看落叶飘零和什么相似,然后写出比喻“一片片落叶,像……”。

参考答案:一片片落叶,像蝴蝶拍打着金灿灿的翅膀,轻轻地飞向原野,飞向大道,飞落在人们的身上。

1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意思连贯。(只填序号)(6分)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

①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

②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 ③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 ④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⑤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

⑥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

正确顺序: 解析:语段开头谈“活得与众不同”,只有②③两句能与此衔接,②句“然而”表明与前文之间是转折关系,用分号隔开,所以②在③之后;另外,从后文“淹没”看,第四个空应该填⑥;承“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下文应该接⑤,“仍然存在于……”;⑤谈及到“触及不到的深处”,正好和④中的“心灵暗流”相呼应。所以最后两个空应该填⑤④;剩下的①句自然就在第三个空了。

参考答案:正确顺序③② ①⑥ ⑤④(6分,错一空扣1分)

202_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第2课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含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