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16-535239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0 20:47: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开县书院初级中学向仕伦

[内容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初中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面向二十—世纪中学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并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对初中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界人土对此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管是理论和实践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我们农村中学,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学生家长文化水准相对较低,因此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相当薄弱,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曾经轰动全国的学习优秀学生杀母惨案,几名女学生因期中考试成绩不佳集体大量吞服安定片后上山轻生,几名中学生绑架同学最后造成人身伤亡的恶果,无疑不是因心理障碍产生的。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刻不容缓。这既是因为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转化的关健时期,同时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思维能力、知识技能等逐步发展的成长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坚强起来,不仅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更何况现在的学生都是跨世纪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就不可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意志坚强,克服任何障碍,创造出人间奇迹,反之.将缺乏明确的目的和坚强的奋斗精神,随波逐流,终将—事无成。影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习的压力、青春期的烦恼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一、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变化时期,国外的各种或先进或腐朽的东西也都随之传了 进来,加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本土所滋生的各种不良现象,使中国的社会发生 1

了骤变。我们很多成年人面对这个社会变化有时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更不用说我们这些还未成年的中学生。他们这个似懂非懂的年龄段,接受得快,变化得也快,但有许多的东西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也是无法分辨的。而我们广大的农村父母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孩子主要由祖辈管理和教育,他们的许多观念与思想跟现代社会可能不相适应了,导致孩子们所受的教育是矛盾的,使他们年幼的心灵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极有可能产生某些心理问题。

二、家庭因素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是,由于我们的许多农村父母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他们的文化层次和法律意识都比较差,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们只能采用简单的方法或行为来解决孩子心理问题,从而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更何况许多孩子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他们不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反而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为了弥补自己感情过失,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于是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甚至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这就注定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偏差。

三、学习的压力

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听到又有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因考不上重高什么的而自杀的消息,真是又痛心又惋惜。虽然国家已经进行了多次的教育改革,而现在的新课改也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当中,但最终的评价机制、选拔机制没有多大的改变。就中国目前的情况,人口这么多,中考、高考等各种类型的考试还是最有效的评价、选拔人才的手段,而且短期内也不可能有大的改变。这就必然会在客观上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我们的中学生有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也在家里宠爱有加,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很差,这就肯定会造成这些学生的心理出现偏差。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初三学生。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四、青春期的烦恼

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时期,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时期。我国历来在这方面的教育就相当薄弱。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更是少得可怜,即使有那么一点,也可能是从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得来的,零零落落,很不健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青春期有普遍提前的现象。他们的心理成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生理的成长步伐。我们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还没有提前跟上孩子的成长。这就使得他们虽有青春期的萌动,但是却得不到社会、家庭、学校的正确指导,因此,他们不是采用消极封闭自己,使自己更加忧郁,就是采用大胆地欣赏追求异性,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早恋或非正常交往,导致心理疾病。

五、网络的影响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在增长学生的见识,启发他们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管理的不完善,非法的不良的网站、网吧林立,一些肮脏的性、暴力等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东西充斥网络,而这些又得不到有效控制。可青少年的分辨能力、自控能力都还很差,这就自然产生了许多令人忧心忡忡的现象。据有关调查,不良网络、网吧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杀手”。我们从相关的媒体的报道中也可以经常看到因网络而引发的各种青少年犯罪、离家出走、失踪等问题的例子,而其中有的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可网络对我们的青少年的吸引力是无可抗拒的。再说,作为一个现代人离开电脑、离开网络是不可想象的。学生要上

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阻止。校内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上网欲望,学生就往校外跑,导致学生逃学比例的增加。这其中的种种现象、种种矛盾对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惧学、意志薄弱,不能承受挫折与困难,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会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出现了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心理知识教育,心理训练和心理影响等途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启发帮助,以增进学生的认识水平,开发其潜在的能力,改善其心理状态、情感和行为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那麽,怎样在具体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加强教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品质。

学校应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给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心理保健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改善心理认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在各科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渗透,结合学习内容,训练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心理特征,并激发良好的学习个性,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力活跃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消除学习心理障碍。注意对后进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对后进生的感情投资,从行动上直接关心爱护后进生,善于发现闪光点,保护积极性,多表扬,多鼓励。这些都是对学生有效的心理教育。

二、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重视环境育人。首先,保持校园环境净化、绿化、美化、人文化,进入校园能使人心情放松,身心愉悦。使学生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德的熏陶,智的启迪,体的健美,美的情趣。其次,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黑板上开设心理卫生知识介绍专题,开展教室、寝室文化建设等。通过这些做法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教育。第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卡,加强学校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教师应以长者的关心,朋友的诚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解答。这种解答不是我说你听的大道理,而是耐心的启发、细心的引导和诚心的帮助,以心交心,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其心理健康。同时学校还应经常开展一些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从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第四、实行班级民主管理,建立学生代言人制度,及时收集反映同学意

见;设立校长信箱,方便沟通渠道;每学期还召开学生代表与校领导交流对话会,让学生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平时加强教师师德修养,爱生如子,自觉做到四不:不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不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不流露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表情,不疏远有心理困惑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学校积极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开足上好各类活动课程,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走向成功。

三、建立家校联系的长效机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学生的发展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因而,我们学校应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将心理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搭建家校共建平台。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设立亲情专线,畅通学生与家长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及时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所出现的具体问题,使家长能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四、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总之,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今天我们教育者面对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教育的终极是培养发展性人才、创造人才,这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就可以完成的,我们还应该重视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

第二篇: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泾川县黄家铺中学 李生福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新的课改理念下。有相当多的学生由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区域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思想无法与教育内容同步,导致学习不求甚解,在学习上存在较严重的学习障碍,学生的学科成绩两极分化随之出现。本文就“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作了具体分析,并分别对不同的成因和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策略。

[关 键 词] 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对策;教师教法的改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农村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根本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化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也已渐渐形成。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有相当多的学生由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区域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思想无法与教育内容同步,导致学习不求甚解,在学习上存在较严重的学习障碍,学生的学科成绩两极分化随之出现。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基础差的学生有了参与的障碍。其次,新

课程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觉性,少了被动性,自觉性差的学生就容易与人拉开距离。再次,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探索和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少了对困难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多种原因造成了新课程下学生成绩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如不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经过走访学生、学生家庭、调查周边环境,发现农村初中的这一问题非常突出,下面就谈一下出现这一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1、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推广新课程改革,然而,受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衡量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主要就看一年的升学率,在重压之下,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只能把考试成绩放在学校的重中之重。它是校与校、班与班、教师与教师排名评比的依据,也是教师聘任、评优选模、职称晋升的先决条件。在这样的鞭策下,教师都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为提高他们的好学生考试成绩日夜操劳,拼命工作,成绩差的学生受到了遗弃,好学生受到特别关注,差生成了皮球,因此分数也就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2、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由于社会文化的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变化,而在农村部分家长只受过初中教育,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对孩子的养成教育重视不够,局限性的不打架、不骂仗是做到了,只

要到学校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样一来,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只靠老师单一教化,家庭第一学校作用的发挥微乎其微。另外,农村近年来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学生的生活处在矛盾之中,瞻前顾后,无心读书,农村到外地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有些家庭几乎全家出动,家中只剩读书的学生了,有些学生寄养到亲戚或他的爷爷、奶奶家中,孩子成了无家可归的鸟,自由飞翔。这一些原因使得学生任性、无自主约束力,而这样一来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

3、来自学校的原因。学校人员的配臵、班级授课的配臵不平衡,专业不对口,新老中年教师分配不均,年轻教师缺乏恒心、敬业精神、责任感,对学生的耐心细致工作做的不到位,老年教师教法守旧,中年教师缺乏细研深究教材的精神,安于现状。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对老师上课兴趣大减,好中差差距越拉越大。

4、学生个体的原因。由于单亲家庭学生、寄养在亲戚、爷爷奶奶家中的学生,这些学生自我约束力差,放任自由,造成自我落后与他人,加之,先天智力因素不足。

5、来自班级管理的原因。由于班级管理不均衡,松紧不一,思想工作的程度不一,有的班主任不善于走访家庭,不善于了解周边的风土人情,不善于到学生最需要的地方去,干工作走马观花,致使部分学生对班级集体无望,对学习失去信心,造成学生两级直接分化。

6、来自授课老师的原因。在新课改下,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已成大局。老师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中非常重要,而在农村仍然存在着没有立足于学生现有能力的培养,没有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力,培养其特长,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因材施教仍然是一句空话。另外,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天性被埋没,一切积极因素受到控制,教师居高临下,学生成了笼中鸟,只能在教者引导下完成一年又一年的学业,而老师挖空心思为了他的考试分数、尖子生培养,忽略了后进生,课堂上一位的大容量、高难度,课外辅导只看排头兵,对尾巴只斜视一眼,这样一来日复一日,越拉越远,甩在后面的学生越来越多,造成了教育悲哀。

7、来自学生影响的原因。每个班级中都有表现好和表现差的学生,学生的自控力也不尽一样,初中阶段的学生模仿力极强,学生之间会互相影响,不仅表现差的学生会向表现好的学生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也可能会学习模仿学习差的学生,或者更多的则是后进生之间互相影响。这样一来,后进生就成了一部分同学,他们之间的互相影响使他们越拉越远。在现实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两极”分化,就是指学生学习的好差程度。这种差别,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所以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从学校教育这一方面来说,防止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育主管部门在新课改理念下,始终要坚持管理的制度化与人本化的和谐统一,始终把崇高的职业道德动态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现代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学校拥有一支具有饱满热情、良好态度、顽强意志,奋发精神、扎实作分的教师队伍,建立教师培训机制,积极推行优秀骨干教师选拔工程。让优秀教师敢于冒尖,早成名师,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实行教师平等竞争,则优聘用的原则,改革分配制度,拉大收入差距,是分配政策向名师、优师倾斜,按劳分配,优质优酬,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教师会把自己注意力放在全体学生身上。

2在学校宏观调控上,按照教师的年龄,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本身素质,适当进行各级搭配,这样取长补短。既能增添活力,又能相互学习。在班级班主任配臵上,尽量选用年富力强工作三年以上担任班主任。这样无论从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上有利于学生管理,学校定期进行培训、轮训、外出参观等。

3加强引导,根据本地区风土人情,因材施教,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对单亲、留守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多照顾,经常和他们多交流,是他们从中感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感受温暖,感受母爱,班主任、授课老师、学校领导经常到学生家中去,了解情况,及时给予关爱,解决学生一切困难。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一心回到学习上来,这样差距就缩小了,一切问题就会容易解决。

4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上进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平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

(1)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挖掘学生的潜力,是学生的潜力发挥到最佳水平。在教学中要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是各类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要促使优等生戒骄戒躁,不断奋发向上,对中等生,要经常使用“赏识法”,鼓励他们选择“高一级作业或高一级要求”,促使这些学生能达到目标。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或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要提出较低标准和要求,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2)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要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注重实效,教师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科教学要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深入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学生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力的发挥和成功的体验,而成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信,一个自信力很强的人,很难有什么困难能阻止他前进,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能力。如果因为学生学习失败损伤了学生的自信或自尊,他会变得越来越厌恶学习,越来越沮丧,甚至对学习丧失信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教好他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就是防止两极分化的一种方法。

(3)不得不承认,在学习与生活中,一些条件“优越”的学生看不起一些特殊学生:后进生、单亲学生等。而一些后进生与单亲学生等也自己瞧不起自己,致使他们自暴自弃,自甘落后,学习上不上进,产生自卑感。因此,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树立平等意识,要多关注后进生与单亲学生,多表扬这些学生,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与生活的自信心。

(4)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当学习是一种快乐时,学习必然是一种享受。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能说会学了。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单一体,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极容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而现在我们要强调或在教学程中要特别突显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分享彼此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会得到显现,学生会

有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学习也就不是老师逼着学,学生被迫学了。

5加强学生合作交流,建立学习小组,让好带差结成对子,引导他们从学习、做人、处事等方面学习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在小组内形成一种活力,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这样一来好学生多起来了,班级的风气也正了,学校也就有了活力。

6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怎样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学科教学的中心在学科还是在人,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为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新形式下最高宗旨和核心理论。因此,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学生心身发展的理论,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3)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这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就是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要是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4)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要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口味,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

不能进步,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和抗拒。(5)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趋近个性发展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切实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只要教师真情的投入,必定得到学生真情回报。(6)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的对待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树立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引导学生讲究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

7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要明确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视差异为财富,各展其长,学生的差异一定会转化的。作者简介

李生福:男、汉族、生于1963年,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现任黄家铺中学副校长。

.黄家铺中学 2012-06-27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汨罗市罗城学校彭恩德李江

摘要:本文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刻探讨其成因。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从多方面入手,有意识培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情舒畅,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关键词:心理问题素质教育 师德建设 教育网络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品质明显下降,有不少学生心理上存在着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轻生、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的和谐、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教育方法和社会家庭环境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综合性矛盾,只有了解了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学习竞争激烈,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过大。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很多家长和老师要求学生十分高,为了让学生学文化知识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把学生置身于“题海”中,加大学习量,终日“考考考”,“分分分”,致使学生吃消不了,成天忧心忡忡,一旦成绩落后轻则挨骂,重则挨打,学生心理负担重,或以为自己蠢笨,理想灰色,从此消沉忧郁,丧失斗志,破罐破摔;或选择过激行为,如自杀、杀双亲、杀师长、杀同学。

2.教育不适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被教育者深受教育者的影响。学校教育在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品质方面起主导作用,但由于有些教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特别是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当学生需要爱心,理解、尊重时,有的教师反而冷言冷语,挖苦,讽刺、甚至让学生当众出丑,势必使他们难堪,甚至无地自容,更有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和心灵虐待,用直接的或间接的手段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它会产生自卑、逃避、反抗、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行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一教师因某学生上课迟到,不仅责骂他,而且当众侮辱其父母,致使该学生对老师敌视仇恨不能自拔,最后走向杀师之路。

3.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学生适应不良而成为心理问题。

由于学生不能全面认识社会,对目前社会的一些现象无法理解,缺乏辨识能力。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盲目模仿,造成了一些学生的不正常心理和非科学的价值观。而在学校所学习的社会科学又仅仅限于考试内容,不能全面满足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需要,致使心理非常空虚,随意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填补空虚的心灵,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变异。此外,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心理表现异常。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化”,表现出家庭中的霸道作风,养成任性、抗拒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等也会严重破坏一些学生的心理平衡,容易产生痛苦、抑郁、脆弱、自卑、孤僻等的心理问题。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4.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打破了学生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

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致使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极大地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就连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二.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应从多方面做工作。

1、扭转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统一思想、统一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扎实开展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目前社会各方面不一定都完全理解支持,因而难度较大,社会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层层落实。要改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校长、教师、学生的考核体系,打破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枷锁,广大师生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彻底解放出来,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办学实际,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出自己的评价制度,在实践中大胆地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之路。同时,要对现行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必须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列入大纲,进入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对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分层分流”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学习有困难者,适当增加较实用的知识,帮助其学习一技之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拓宽成才和就业的渠道。

2、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有赖于适合他们身心规律的教育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理智与情感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与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的条

件下,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使学生的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处于和谐状态的友好、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真诚地爱,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教师用美好的情感投入教育活动,调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愉悦,自由,人格的尊重,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探索的乐趣,从而在不自觉中获得心智、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育中,更应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心理辅导,训练及心理知识的学习。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要做到不歧视、不讽刺、不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信任他们,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照顾,有效消除他们的心理对抗,激发他们的进步、创新、求学的热情。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要利用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优势,首先通过教师的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行为习惯上严格要求规范自己,制订短期强化训练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教育,养成、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上海市一中学确立以“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为突破口,以面向全体学生及学生每一个方面为对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科研目标,确立激发“六种心向”(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自强心、爱心、公正心),培养“八种精神”,训练“十二种能力”,形成“八种行为习惯”,从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其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介绍一些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教会学生自我调节情绪(如情感宣泄法、情感转移法、自我安慰法、心理补偿法等)。通过各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设置教育情境,教师有针对性积极疏导,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教或互教,使教育在潜而默化之中形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再次开展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咨询诊断——矫正治疗——反馈养成”三个阶段实施,扫除学生原有的心理障碍。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教育网络,充分发挥教育作用 学校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家庭社会教育也是重要的途径。学校要密切联系家庭,建立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学点心理学,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创建健康的家庭环境,消除学生与家长的心理隔阂。家长应与子女加强沟通和理解,关心子女的思维和情感,对子女心中的烦恼,家长应和教师配合,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消除。家长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参与子女的日常活动,家长的言行举止要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要经常到学校了解子女在校表现,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学校还要多与校外社会部门沟通,割断学生与社会不良因素的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开阔学生认识视野,提高认识水平。社会各部门也要通力协作,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教育。

总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现代社会、现代化教育向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因素,造成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诸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全面掌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心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开拓思路,寻找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与帮助,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危险期”,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促进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毛泽东同志把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点明了青年在祖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由童年到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几年间,他们的思想意识逐步完善,心智逐步走向成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树立。就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来看,由于网络负面信息、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等因素,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笔者实地调查、分析的情况,做一简要陈述。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心理功能良好,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来面对现实的各种状况,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就中学生来讲,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进行思维、开展各项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自身的时候,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能够客观冷静的分析自己,积极进取。

由于网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有些家长不能有效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品格培养,有些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心理疏导、行为习惯养成等诸多因素,现实教学中,中学生心理健康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更有严重的,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综合我校实际情况,及综合分析各新闻媒体相关的报道,笔者认为,造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压力造成中学生健康问题。

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等现实的数值,忽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影响,抱着“学优则品优”的错误观念,把育人的工作放到了第二位。虽然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某些学校的评价体制过于片面,还是以成绩定高下,无形之中,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1、学习成绩差导致自卑感。这方面的问题,个别学困生表现较为突出。由于基础差、缺乏正确的学习习惯、智力因素等原因,一部分同学学习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班级生活中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应有的尊重,从而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情绪低落,悲观厌学。

2、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从上幼儿园开始,有的家长就向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一定要让自己变得优秀,要不然你在将来的社会中无法生存。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同学除了要学会课内文化知识外,还要参加一些课外提高班,或是各种艺术培训,以便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长久以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部分中学生心理脆弱。为了保持优秀的学习成绩,他们不断向自己施压。疲惫麻木的状况下,又往往造成成绩不理想,进而形成学习行为的恶性循环,导致他们承受失败的能力差,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3、升学带来的压力。就目前的教育现状看,中考和高考存在着一定的淘汰率,千军万马过独木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学习现实,必然会对中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还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科学的规划,只能随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这种情况,必然让一部分学生感觉到升学压力过大、临考恐惧,从而引起的情绪紧张和情绪波动。

(二)不能正确进行人际交往,产生心理问题。

恩格斯曾经说:“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和这样或那样的人打交道。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各种人物的完成,越来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配合。中学生从儿童时期处处依赖父母家人的指导,到学会独立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稳固的人际交往圈,这项能力的形成相当重要。在人际交往中,要求他们要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对待自我方面,要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善于反思,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能及时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是,中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形成,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的方法。这种需要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一部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走向社会、融入生活,起到人生的向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品格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评价机制上,单纯的“唯分数论”,忽视了学生发展中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部分教师不能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名学生,造成了个别同学,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生产生逆反、对抗等心理。这样的学生往往悲观失望,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教师冷淡,对班级的各项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等不良心理。

2、同学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活在世界上,需要有认同感。中学生脱离了“心理断乳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与支持。由于特殊的年龄心理,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向父母、老师等长辈诉说(代沟问题),往往愿意和同龄人诉说,希望获得同龄人的接纳与支持。由于缺乏交往经验,独生子女现象导致的自私、偏执等因素,再加上学校管理的调班分级,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从而导致中学生孤独、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产生。

3、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有些家长忙碌于工作,缺乏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只注重孩子的分数,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品格的培养;有些家长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有些孩子生活在婚姻重组的家庭中,关系难以处理„„诸如此类的现象,使学生产生被抛弃感、愤怒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不良情绪。

(三)特殊的成长过程,产生心理问题。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的身体在迅速发育,第二性征逐步显现。与此同时,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开始对是非曲直有了自己的评价。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评价经验,再加之相应的生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不及时,导致中学生出现特有的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我封闭的心理。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日益丰富,善于对外界信息进行评价和分析,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较为敏感。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能够支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心里有了想法,也不愿意与别人过多的进行交流。这种自我心理情绪的压制,导致他们的性格孤僻、易感。因为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看问题难免流于表面,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偏颇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蒙蔽学生的眼睛。这种不良心理的存在,会导致中学生消极、任性等思想情绪的产生。

2、情绪具有不稳定性。青春期生理变化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们情绪的不稳定。主要表现为看问题以主观性为主,做事情具有情绪化,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力,情绪易变,对周围事物敏感(特别是涉及到对自己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引起中学生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的产生。

3、异性交往中的迷茫。中学时代,特别是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与异性同学交往。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就会使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的幼稚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自认为认真的、诚挚的、负责的恋爱在朦

胧状态下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棘手的问题。

4、经受不住打击。花一样的季节,中学生有着美好的梦想,他们愿意为此付出种种努力和刻意追求。当他们的某种期待得到满足时,就会催发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功的愉悦感、满足感,他们就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继续向前奋斗;反之,青少年的持续追求得不到心理满足的话,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焦虑、失败感、自我否定、颓丧、自暴自弃等不良的心理也随之而来。人生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只有经历了、战胜了这些困难和挫折,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人。中学生的挫折来源于多方面: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兴趣和愿望方面、自我尊重方面等。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部分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不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使悲观失望的不良心理长期存在,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1、注重良好的育人环境的打造。

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育人——打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富有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人。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处在第二位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要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

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及时与家长和学生所在的社区进行沟通,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学科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好多可以借鉴。例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如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语文课中的表情朗读、背诵,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

2、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班主任细致、周到、耐心的工作息息相关。从目前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的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一部分班主任缺少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自身所具备的心理健康指导技能还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新环境、新情况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特别是新形势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提高,是目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积极调整课堂教学思路,转变工作方法。

注重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成才观念的教育,让他们能够科学理性地对学生的人生作出规划。中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很多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实现。他们往往只是重视学生的成绩,不惜高投入,千方百计想办法想让子女进入重点高中,为的是将来子女能够考上一个好大学。这种高期望值,给学生带来极大心理压力。作为教师,就要改变家长这种错误的认识。让家长客观冷静地面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学习规律:学生能否有理想的学业成绩,与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改变因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而引起的学生高焦虑、情绪波动大、烦躁不安、抑郁、强迫、神经衰弱等问题。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才能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才能笑对人生,笑对生活。做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参考资料:

1.陈会昌 竞争社会心理文化透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4 2.张厚粲主编的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

第五篇:学生问题成因及对策[定稿]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初探

摘 要:了解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农村家长素质,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由此家长和教师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深思。

一、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充满信心,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些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一提起孩子的学习就气馁,对孩子丧失了信心。做家长的如果这样想、这样做,就是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是失职的表现。孩子也会因家长的行为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做家长的理应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没有积极情趣的加入,认知活动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很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孩子如果厌学,做家长的应该引导启发,列举事例向孩子讲清楚学习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做家长的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孩子在你的鼓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攻克了学习上的困难,以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就不会知难而退了。家长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不帮助自己的孩子树立信心,还有谁对你的孩子有信心?做家长的如果把培养孩子的重任全部推给老师来承担,老师也难以担当得起。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头脑简单,孩子对于老师、家长提出的要求在头脑里记得不牢,即使是年龄稍大些的中高年级的孩子也是这样,只是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程度不一样,这就与孩子受到的教育有关。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就会和孩子谈谈心、鼓励他们学习,心情不好时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还有一些家长忙时闲时、心情好时坏时对孩子都不管,任其发展;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是正确教育、引导,而是分散孩子的精力,引导孩子学不该学的东西,带着孩子去打麻将,甚至赌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潜移默化,孩子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于是孩子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三五个就聚集在一起,背着家长也打起牌来,甚至还赌钱。这些家长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不仅给学校的教育增添了麻烦,而对于一个缺乏自主性和进取心的孩子来说,这是往歧路上引,这样的孩子要想学好知识、长大成人成才恐怕是不可能的。家长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其次,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两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

四、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我们认为,作为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认真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

五、重视建立和睦的家庭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六、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互相沟通

大量实践证明,单靠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是无法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必须实现家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彼此沟通,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电话等途径加强与家长沟通交

流。如面上合作——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发宣传材料等侧重系统宣传教育观念、方法等),线上合作——家教指导热线、家教指导网站(侧重于释疑解难),点上合作——家访、家校联系卡、社区指导座谈会(侧重于跟踪指导)等,健全和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三大教育之一的家庭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下日显重要,家长和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孩子的明天才有希望。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