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旭东数学力荐激活学生的思维
编辑:落花人独立 识别码:16-870879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3 11:17: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旭东数学力荐激活学生的思维

旭东数学力荐激活学生的思维.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旭东数学力荐激活学生的思维

摘 要:教学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引发更多新的问题。旭东数学的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问号吧。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型人才、想问、敢问、善问、乐问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数学与数学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代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呢?旭东数学的老师认为养成好疑好问的习惯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基础。众所周知,童年时期的牛顿对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发问:“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而不是飞上天空?”并最终带着这一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一代科学伟人。

古人也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由此可见,鼓励学生敢问,教会学生善问至关重要。

尼尔·波斯特曼曾这样批评教育:“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句话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醒,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旧的教育观的弊端。新世纪需要各类创新型人才,这对于我们基础教育来说则更具有紧迫性。而鼓励和培养每一位学生去疑、去问、去探索,是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乐问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旭东数学激活学生的思维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问的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习需要,同时问题本身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定向,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如果我们把数学的内容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就会激发起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如何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想问意识呢?我认为以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问题为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做法。如:我在讲“乘法估算”时,演示情景图课件:学校组织我们四年级189名学生去看电影,每张门票3元,带600元够不够?限3秒内枪答。此时,有的学生不高兴了,说时间短算不出来,此时少数几名学生举起了手轻松答了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想问的问题出来了──他们怎么算得那么快?有时我还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创设问题的情境或以童话故事、模拟生活情境等形式呈现问题。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问”转化为“我要问”。

二、创设安全愉悦、民主和谐的情境,鼓励学生敢问。

(一)“爱”是敢问的前提。

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说法,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满脸的阳光和灿烂面对每一个孩子,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尤其是“被爱遗忘的角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心中博大的爱,那么在课堂上就会不自觉地营造出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言心中之所言,敢问心中之所问。我们班有一位女同学从一年级入学起就沉默寡言,不仅上课时一声不吭,就连下课也极少跟同学讲话。怎样才能调动他的积极性呢?我利用平时批改的机会接近她,和她说悄悄话──你的字写得很漂亮,你的计算有进步了„„渐渐地,我发现她在我讲课时开始用目光追随我了,入学的第三个月,当我提出问题时,她终于第一次勇敢地举起了手。这多么令人兴奋啊!

(二)“民主”是敢问的基础。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好奇心、自尊心与思维的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思维迟钝、僵化。多年以来,我一直坚持当学生发言时,我耐心地听、虚心地听,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如我常问学生:“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说点什么?”“你想补充点什么?”„„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我备课的预想,我也决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一律表示欢迎,必要时展开讨论,肯定成绩、鼓舞信心、纠正错误。尽力发挥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作用,以自己的参与热情,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由于采取民主鼓励的方针,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进行各种尝试。

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会问,培养学生善问。

(一)努力挖掘教材,把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在现行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前人研究总结出来的结果,结果就是句号。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于通过教具、学具的演示和教师的讲解,把结论变成学生头脑中的句号。这样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教材中“静”的内容教“活”了,如:更换教科书上的事例,选择为学生所熟悉的同时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事例,适时、适地、鲜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时还可以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内容,即把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引导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探索学习过程,把外在的认知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我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就把书中的这一结论变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1)可以用量角器测;(2)可以把长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求证;(3)还可以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这一过程是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的过程。在探索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长此下去,学生会养成一个习惯,每遇到书中的结语都会追问“为什么”。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拾级而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教学无疑是主渠道。而从入学之初,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则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教一年级学生时,就要求他们每节课都要提出问题。起初,很多学生不会提问,我就只要求他们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即这道题该怎样做;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让学生提出理解性的问题,即这道题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最后我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即这道题不这样做,我可不可以那样做?学生的提问由一般性到理解性再到创造性,拾级而上,问出了水平。

2.以问引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出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以问引问。教师的问题有多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就有多大,也就能提出多大的问题。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教师因材、因人引问的能力高低各不相同而已。如:我在练习中,常常会给出一些条件不完备或多余条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孩子都体会解决问题的愉悦,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我认为教师可以在练习中设疑,还可以在探索新知中质疑或引导学生向书本质疑,如对概念的定义、规律的总结的质疑,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3.课上互动,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实现课堂上的互动,尤其是学生间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提问的又一有效手段。英国大文学家肖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儿童之间的交往影响常常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在交流中对学生间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我决不充当仲裁者横加干涉,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甚至是辩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班级的交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一次又一次地激发起学生认知的碰撞,便于学生开拓思路,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到补充修正、提升与发展,从中感受到交流合作等诸多成功的乐趣。

4.体验成功,让学生乐问。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课堂上,我会对学生说:“你有什么问题?”“你希望我讲什么?”“你需要知道些什么?”这样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他,以示对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如果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我也要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如果提出的问题有创见,我就给予高度的赞扬。这样学生乐问的精神会受到进一步的鼓舞。

四、向课后延伸,是学生“问”的源泉。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我们鼓励学生发问,但教师不必、也不可能一一作答。因为有些疑问,仅凭本节课知识、本学科知识无法诠释透彻。爱因斯坦也曾竭力反对某些好心的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马上就详细地给予解答。他说:“老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见解的人。”所以教师要巧妙地“存疑”,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袋里产生出来”。如我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长分

别是10㎝、5㎝和4㎝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我把这一问题诱导学生在课后解决。第二天,许多学生竟找来初中课本研究讨论起来„„课堂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如果我们能善于把问题引向课外,那么课外知识就会成为学生“问”的源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引发更多新的问题。让我们努力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上课,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吧。试想,如果我们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一个问号,那么若干年后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创新人才辈出。

第二篇:论文 激活思维

论文: 激活思维,让学生乐于动笔

王陆芝

我们经常叹息现在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没有灵气。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文与生活脱节,文章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硬“挤”出来的,而不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需要从心里自然“流”出来的缘故。因此,教师要善于牵线搭桥,帮助学生构建起生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乐于动笔。

一、鼓励写自由日记,让学生易于动笔 作为练笔手段,日记有其它练笔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的自由度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写作恐惧症”。根据的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只有身心能进入一个完全自由的状态,才有可能触发联想,由瞬间的顿悟而产生奇思妙想。我要求学生写日记,但不当成一项硬性任务规定学生必须完成,以免压抑孩子的天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无趣。对学生日记的内容以及字数都不能加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慢慢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二、指导留心观察,激活想象力

小学生认知事物以形象、直观为主老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领域,在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捕捉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信息,然后“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课标》)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写日记就是记述自己的现实生活,而不必绞尽脑汁去编造一些连自己都觉得乏味的东西。我在每天交上来的日记中找出一些写身边人或事的日记,挑其中较有新意的拿出来讲评,并加以肯定。这使其他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老师读的日记中写的事我也经历过,原来这么小的事也可以写出来,那我会写呀。

1.提供画面,拓展思维空间 修订后的“九义”教材很重视看图作文,图画中形象性的符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驰骋想象的平台。看图作文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展示个性化的思考。如《积累运用1》的口语交际中要求介绍一枚自己最喜欢的邮票或画片,说后写下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在《练习册》中要求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和课文提示,把小女孩的外貌写出来„„习作给了学生表达更大的自由度。他们的想象力可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去帮助自己建立新的认知系统,激起创新思维的火花,产生奇妙想法,突破常规思维模式。2.利用突发事件,调动情感体念 突发事件往往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日记中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如对于一连几天在早读课时有人进校园乞讨的问题,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讨得出奇”,有的认为“他真可怜”。特别反常的天气也能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如:今年清明节那天下午,天气喜怒无常,很多同学都在日记中描写了。但因为那天有的在扫墓,有的在家里,所以各自的感受也就不同了,这就是个性化思考的充分展示。

3.组织语言实践活动,丰富积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不断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学会语言。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如:朗读比赛、演讲、口语交际„„帮助学生打开一个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窗口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逐步达到了生活的积累,材料的积累。

三、运用激励机制,更新评价方式 我每天对学生的日记及时讲评,引导学生发现日记中自己认为好的方面,特别其中有真情实感的、精彩的语句,培养自我评价能力。通过种种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天地,以调动他们的写作的积极性。

1.张贴在“作文园地”中

将文章抄出来,贴在班上的“作文园地”中供同学间交流、欣赏,形成人人都是“小作家”的意识。

2.自编作文集

把自已较为满意的文章,按一定的顺序编成作文集,在班上交流。

教学总结

王陆芝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的学习要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以学定教, 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总结反思提高。

二、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由于是新的教材,教学方式和辅导方法都是全新的,学生基础差,课时多,对我来讲,这学期是挑战,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为完成本期教学任务,这学期我首先以上级精神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突出五年级教材特点为目标,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期初工作计划顺利开展。

三、具体做法:

1、四个坚持;

一、日记本。

二、练字本。

三、读书笔记本。

四、听写本。日记的练习对于作文是很重要的,练字很重要,读书笔记近三四年是重点,听写本对学生的词语的掌握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只是最后这一个月,没怎么写。这两个星期也要写写这些基础词语。对于准早自习的安排以读课文为主,有时利用视频朗读。

一、是培养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二、纠正多音字也是很有好处的。

2、按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备好课。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变成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

4、积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能积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根据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的这一心理,我在和后进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5、积极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我非常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我们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总结、反思。

6、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过关,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细致的个别指导,使之掌握,并能运用。由于抓好了各章节过关,本期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有了提高。

7、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自办班级图书。1搜寻优秀文段。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古诗文、三字经、论语的背诵。在不断的背诵过程中,学生对古训了解了不少,学生也从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8、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四、取得成绩: 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活动得到了增强,为下学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今后我将继续深化课堂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五、存在问题:

1、有少部分个学生的日记字迹潦草,只有三四行;作业有学生也有没按时按量的完成。这也是让我遗憾的地方。原因也可能是我只让组长检查日记本,自己也是没有时间。看来教师的监督很重要的。

2、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3、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留住今天的太阳》教学反思

王陆芝

在教学实践中,朗读这一训练活动,要坚持主体化的训练原则,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训练方式要艺术化,要注意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与过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学习这篇课文中,我采取了各种方式进行朗读的训练,如范读,范读时注重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低诉音弦,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就会有如痴如醉的感觉,感情就会很快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教师有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能够较为主动地进行阅读,渐渐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喜欢读,让他们在小范围内进行朗读,容易放得开,而且总希望自己读的要比别人好,所以效果较好。读的好的同学站起来读时,为了给小组争光,也为了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因此充满自信地读。不知不觉达到了教师的要求。如果经常有步骤地尝试一下,对学生提高朗读水平非常有益的。最后进行了理解性的个别读,教师有机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以求更好的朗读。

当然,一节课的朗读指导收效甚微,还需教师在每节课中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读。而且朗读训练目标应体现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活动与环节中,与训练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朗读训练目标,一方面是操作性的要求,又是积累词句段和语感等内在的语言习惯要求。操作性的具体要求,应凭借具体的课文内容,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悟等方式来进行;另一方面是态度与习惯之类的要求,如认真朗读,响亮地朗读,注意听别人读等,这些贯穿在训练的每个环节中。

《留住今天的太阳》教案

王陆芝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时间是宝贵的。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时间是宝贵的,如何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准备:

收集我国的珍惜时间的格言以及我国历史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前预习。要求:先交流自己学会的生字,然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最后思考“留住今天的太阳”是什么意思?

3、检查。

(1)词语:伫立山坳笑吟吟旭日东升焦躁悲戚禁不住慈祥眨巴微不足道

(2)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及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中大意。

1、自读课文,思考“留住今天的太阳”是什么意思?我是怎样留住太阳的?

2、每次我想“留住今天的太阳”时,外婆是怎样说的?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理清脉络,从外婆的话中感受如何珍惜时间。)

三、合作学习,并交流。

1、外婆一共说过几句话?

2、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为什么这样说?

4、集体交流。

5、总结。

四、进一步理解重点句子。

1、“心里不只是焦躁,还带着几分悲戚。”(领会“我”当时的急切、悲怆的情怀。)

2、从最后两句“我知道,尽管人不可能永远留住太阳,但人可以比太阳走得快一步,甚至两步、三步。这几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作用却非常大。”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3、交流、朗读。

(设计意图: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交流,然后导出如何珍惜时间。)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想。

六、拓展、延伸

1、说说你自己或者别人“留住今天的太阳”的故事。

2、珍惜时间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好习惯。你知道哪些名人、伟人珍惜时间的故事或珍惜时间的格言吗?

(李白的“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故事,陈景润与时间赛跑的故事等。)

第三篇:重视课堂提问 激活学生思维

重视课堂提问 激活学生思维

昆山市第二中学

凌敏

[摘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过程及方法,重视课堂提问首先要了解提问的要求,其次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掌握一些提问的策略和技

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激活学生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提问

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并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要求设计的问题要科学,结构要合理,设问要巧妙,问题要衔接,逻辑要严密,重点要突出,解决问题要彻底。

一、提问的要求:

1、提问要事先做好精心的准备。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文水平。由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同,因此提问要兼顾各类学生,难度较高的问题可以安排优秀的学生来回答,比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安排困难学生回答。对于比较害羞或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事先通知他们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或者适当延长他们回答问题的时间,不要只让少数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回答所有问题。

2、避免机械的提问方式。如按照座位顺序,学号顺序逐一进行提问。那样,学生会很快熟悉这种提问顺序,很可能只有在轮到自己回答问题时才集中注意力。

3、不要一次性提出多个问题。问题过多会使学生应接不暇,也无法使学生认真思考所有问题的答案。同时,提出问题以后,应该给予学生恰当的准备时间,因为准备的时间长短可能直接影响到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在学生给出错误的答案或不能给出答案时,教师应该给予某种提示或者变换提问的方式。一旦答案正确,教师应该马上给予肯定,并及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

5、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或者鼓励学生互相提问。这将进一步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使更多的学生从消极地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提问的技巧:

在当前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都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1.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是人们希望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到其趣味性,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例如教学《幼时记趣》时,因课文是学生上初中后遇到的第一篇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学生感到非常难学,特别是一些学生不爱听也难记就易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我就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童年时,发生过什么趣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然后深入课文,展开讨论学习,最终体会作者的童心、童趣,也掌握一些文言虚词、实词。可见,激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问”。

2.课堂提问的逻辑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即抓住学生的心理,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同时还要抓住课文内容的逻辑关系,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启发学生思考,一步一步地深入,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切忌提问过大过空的问题,因为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肯定不知从何下手,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以回答。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例如教学《变色龙》时,先提问:“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回答:“善变。”)再提问:“他‘善变’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变得快”、“反复无常”、“变得多”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他虽然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呢?”(有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学生很快悟出答案是:“见风使舵的本性。”)最后,教师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逐层设问,先易后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也更好地把握了本文的重难点,正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木。”

3.课堂提问的思考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还要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提问的深度,并且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问,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的同时,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只一种划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又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黑暗社会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主题后,教师继续提问引导,“如果当时社会上都是陶渊明这样的人,社会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很多学生经此一问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思想中消极的一面。接着再问:“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他会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学生们很感兴趣,纷纷议论起来,争着说出自己合理而大胆的想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同学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4.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语文老师对于课堂提问的设计,其关键在于设疑的时机,提问要随机而设,灵活应变。只要抓住时机,找出学生在认识上的矛盾,就能积极地开启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引领学生理解课文。一般教师应该在下列几种情况下提出问题:

(1)牵涉全文的线索处,抓住“文眼”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背影》教学中,“背影”二字既是文章的题目,也是全文的“文眼”。因此,教师的提问,就应该抓住文眼,如:“文中几次出现背影?各是什么情况?”以此引导学生思考,理清思路,从而把握主旨。

(2)蕴含较为丰富、深刻的主题处。在这些关键的地方,设问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推敲、发掘,使学生的思考达到较高的层次。例如《白杨礼赞》教学中,最后的一组排比句气势磅礴,蕴含深刻,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义,教师提问就应加以体现,“反问句式能否改为陈述句,为什么?四个难道之间有什么关系?”以此让学生理解了反问句所起到的强调作用,领悟了文章主旨。

(3)引起不同意见处。如郦道元的《三峡》在写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时,为什么没有按着四季的顺序来写呢?以此提问加深对三峡地貌的理解,水借山险、山借水威而形成四季不同的景观。

(4)课内外知识衔接处。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上哪些人也具有“莲”的精神品质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

总之,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当然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是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参考文献:

(1)孟献华《促进课堂有效提问的视角分析》《中小学教育》202_年第7期

(2)陈运永《语文课堂提问的三个原则》《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_年第5期)

(3)王孟就《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方略》之研究方案

第四篇: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诸城市龙都中心校邱家庄子小学

于桂梅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高密度的知识进入了学生的课堂,像小学阶段近几年在原来的课程不减的情况下,新增加了《英语》、《信息技术》、《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等。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学会更多的知识,还要培养各方面能力。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达到上述目的,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动脑思考,活跃地去完成每一个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呢?我觉着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改革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

1、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历史遗留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我们应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营造民主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摆正“教为主导,学位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

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很挖学生的闪光点,极力表扬鼓励,把学生善良上进的一面调动起来,在课堂上充满激情的学生他想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时间一长,后进学生也就转化为好学生了。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学习,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问”,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开始到学生回答质疑、解决问题为终结。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每一堂课,我们都要充分备课,将自己的课堂创设为富有情趣的,有激情的课堂。让学生学起来爱学,做起来爱做。像在教“分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五只小猴子争吃一个桃子,小猴子们都怕自己吃得少。要想每只小猴子吃得同样多,不打架,应该怎样分?谁会分?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收过来了。

4、正确对待学生的“插嘴”

学生的插嘴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一种常见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启不知,这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达尔文曾被称为“没出息的学生”,爱因斯坦曾被老师叫作“笨蛋”,数学大师华罗庚因语文成绩不佳而备受歧视,生物学家童第周的数学成绩也考过全班倒

数第一。有的孩子思维活跃,却看来贪玩、不听话、违背常规逻辑,甚至“迟钝木讷”。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杀和毁灭。

我们应该意识到,知识既可以掌握在教师手里,也可以掌握在学生手里,教师不是知识的“独裁者”。我们应该给自己重新定位。我们不可以否认,教学中许多精彩的片段、灵感曾来自于学生;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见地的活生生的个体,应该让他们有机会站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他们应该受到他们的老师尊重的权利,它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能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是为学服务,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要以爱赢得爱

爱是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础,源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但要爱学生,还要知道怎样去爱学生,更要知道怎样去赢得学生的爱。我们都知道:教师应倾心竭力投入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给学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家庭不健全的学生。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那么怎样去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主要在“尊重、关怀和理解”六个字上。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关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无微

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

2、树立平等的教学观

平等是指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表现在民主平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以身作则、善于制怒、一视同仁等方面。课堂上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实现师生良好合作,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给人一种亲切感,开展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要主动地、活泼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良好合作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

3、对于课堂违纪的学生,多一些幽默风趣,少一些说教

在课堂上难免有违反纪律的学生,怎样对待课堂的违纪现象是一项艺术,它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关系到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一句看似简单的训斥损伤的是学生的自尊,影响的是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受到影响。因此,在对待违纪学生时切忌简单粗暴。但是,亦不能放任自流,怎样对待?幽默风趣的语言胜过任何的说教。

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增强敬业精神,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自身教学艺术.使自

己的课堂吸引学生,尊重、关怀和理解学生,树立平等的教学观,以充分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语文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三部曲

语文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三部曲

内容摘要: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指出:“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他还指出:“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本文结合阅读教学中的实例,从“和谐氛围”、“有效提问”、“创设情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激活思维、和谐氛围、有效提问、创设情境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指出:“教师是领导者”,“是一个社会团体的明智的领导者”。他认为最能使教师展现出领导才能的地方当属教师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教师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领路人。同时,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指出:“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他还指出:“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一、和谐氛围,激活思维。

学习氛围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的状态。陶行知认为民主与自由是创造力发挥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感到自由、愉快、宽松、坦然,没有任何压抑或强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与探究。在课堂上,要想使学生思维“动”起来,必须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位学生,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而不要觉得学生回答正确是理所当然的;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理想时,要善于发现他们回答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当所提问题学生不会回答时,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切忌不耐烦,态度粗暴,甚至讽刺挖苦。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有团结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二、有效提问,激活思维。

要想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如果所提的问题没有一定的开放性,是封闭的,那也就是无效的,也就不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案例:

关于《刘胡兰》的“问”

教师在教授《刘胡兰》这篇文章。老师一开始就问:“这篇课文是写谁的?” 学生举手说:“是写刘胡兰的。” 老师问:“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答:“题目就是刘胡兰。” 老师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答:“1947年1月4日。” 老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答:“课文第一句就这么写的。” 老师问:“这个云周西村在什么地方?” 学生有的回答说:“在陕北。”有的说:“在延安。”„„但都说不清楚。老师也说不清楚。老师最后说:“云周西村在革命根据地。” 课文里,敌人跟刘胡兰说:“你说出一个共产党员给你一百块钱。” 老师就问:“谁知道那时发什么钱?”

学生有的说发银元,有的说发铜板,也有的说:“那时候的钱中间有窟窿的。” 老师说:“反正那时候的钱比现在的钱值钱。” 本案例中教师所提的6个问题都是信手拈来、随口说出。其中4个问题的答案在文中已交待得很清楚,学生还用通过思考再来回答吗?而另外两个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也不能解答。老师所提问的这6个问题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学生的思维没有“动”不起来。可见,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

教师要注意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太简单,学生不用经过多少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难以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适度的紧张状态,也就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太难,学生会感到很茫然,无从回答。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度,所提问题要让学生达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目的。这样的问题,学生才会去积极思考,乐于回答。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一篇课文,总会有“牵一发动全身”的点,如重点的词句、主要的人物形象等。教师如能抓住这一“点”,精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抓住小说的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设计问题。

师:作者在这儿用了“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那么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稍停一下)请同学们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发言了。)

生一:我认为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他生计无法维持。从文中可知:当时物价上涨厉害,原来花四文钱买一碗酒,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原先他能花九文钱买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后来他只能买一碗酒,欠着的十九文钱已无力偿还。还有他好喝懒做,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生二: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孔乙己经常遭受毒打,他的脸上经常添上新伤疤。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偷到丁举人家里,被打断了腿。毒打使他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只能用手支撑地面走来。

生三:孔乙己除肉体受毒打外,精神也受到摧残。他每次到酒店,都受到人们的嘲笑和挖苦。笑他偷东西被打,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他无力争辩,不敢回击,精神上所蒙受的痛苦是十分巨大的。

生四:孔乙己体质虚弱。他脸色青白,很不健康;腿被打断后,脸上又黑又瘦,不成样子。小伙计整天靠着火,已须穿上棉袄,而体质虚弱的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无法御寒。

生五:从时间上也可以证实他死去了。从头一年初冬,到第二年端午中秋,再到年关,孔乙己始终没有露面。

师:刚才有五位同学都认为孔乙己的确死了,并且各自说出理由来证明。那么,致孔乙己 2

于死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生六:联系故事发生的时间可以看出,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制度的迫害。师:既然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作者为什么又用上“大约”一词呢?(学生讨论后,又有学生站起来回答了。)

生七:用上“大约”是因为文中的“我”没有看见孔乙己死,也没有听到他死的消息。生八:还有孔乙己的死活根本没人关心,文中说“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见用上“大约”,不是不能确定他的死,而是说他死的很寂寞。

另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也抓住了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来进行提问。他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句中同时用了“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是否矛盾,为什么?学生在答出“不矛盾”后,课堂上一片沉默。原因何在?这位教师的问题问得太宽、太广,学生无从下嘴。相比之下,第一位教师的提问就比较具有艺术性。他设计了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比较容易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两个词同时用在这一句中不矛盾。并且,第一位教师所提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又不是唯一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在文中找到原因后,还需要自己动脑去组织语言进行表达,从而使学生的思维 “动”起来。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

三、创设情境,激活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谓想象,就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引发学生想象的思维情境,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菲利普在船长那儿证实那个卖牡蛎的就是自己的亲弟弟后神色狼狈,嘟哝着:“出大乱子了!”克拉丽丝暴怒起来并大骂他是“贼”“流氓”,一改以前的“盼”于勒、“赞”于勒,于是小说在“躲”于勒中结束。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事情真像于勒第二封信所说的那样,于勒发了财回到了哈佛尔,那故事的情节又将如何发展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即刻被调动了起来,投入到想象写作之中。过了一会儿,就有学生起来发言。

生甲:于勒跟随“特快号”返回祖国。船在哲尔赛岛稍作停留,继续向哈佛尔进发。午饭后于勒到甲板上散步,一抬头,望见了菲利普。于勒大声喊道:“喂,菲利普!哥哥!”顺着喊声,菲利普定眼一看:“天呢,这是于勒吗?这么年轻,这么气派,这么华贵!这就是我们全家日夜盼望的于勒吗?如果不是亲耳听到他喊我哥哥,就是他走到我跟前,我也不敢相认啊!你看他上身穿光滑的皮衣,下身着笔挺的西裤,脚上是锃亮的皮鞋,手提一个皮包,这表明于勒在外头肯定是混发了!上帝保佑,我们一家可有依靠了。”菲利普还在发愣时,于勒已来到他面前。菲利普张开口,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半天说了一句:“弟弟,你当真发财了?”于勒说:“那还用说,你瞧瞧我的穿着吧。”菲利普满脸笑容,忙说:“那是,那是,我们一家可把你盼来了,我们一家今后全靠你了„„”

生乙:话说于勒发了财回到了哈佛尔,经过打听终于找到了兄嫂的住处。这一天,他敲开了菲利普家的大门。为他开门的是菲利普的二女儿,这位二女儿看到这么一位穿着考究的男子立在她家门口,立刻惊住了。她结结巴巴地说:“先生,您找谁呀?”于勒说:“这是菲利普夫妇的家吗?我是他的弟弟于勒。”二女儿高兴地跳起来:“您就是我的叔叔于勒?”没等于勒回答,她又往屋里喊:“妈,我的亲叔叔回来了!”菲利普夫妇闻声出来,一看是这样一位气派的男子,高兴地说:“弟弟,你可想死我们了!我们终于把你盼来了!快屋里坐。”边说边把于勒手中的皮箱接了过来。他们进屋后,可忙坏了克拉丽丝。只见她先将家里最好的椅子擦了又擦 3

后请于勒坐下,吩咐道:“快,孩子们,快来拜见你们日夜盼望的亲叔叔。”拜见后,她又忙说:“孩子,你们快上街去买些上等的好鱼、好肉、好酒,我们来为叔叔接风洗尘。菲利普呢,你就赔弟弟说说话,我呢,要亲自为弟弟沏上一杯好茶。”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都想一读为快。可以看出,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写作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起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能使他们享受到这种快乐!

参考书目:《有效教学与师德修养》(李长娟著)

苏教版八、九年级语文教材(洪宗礼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旭东数学力荐激活学生的思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