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从对小学数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出发,来分析与阐述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主要任务,并用发展的眼光以及最新的教育理论来论述小学数学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结合小学数学的发展和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来分析今天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从教学研究的论述角度看,本书始终将眼光盯住儿童的学习,始终在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与认知发展。它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教数学。下面就从探究学习这一点谈谈我的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与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时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上用不着选择和创新,因为自有教师为他们选择、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重在让学生根据定义、公式照搬照套,机械运用,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中,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被教师不经意的注入式教学扼杀了。他们对数学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还怎么能更深入地进行创新呢?在小学数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根据对本书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3、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小学生来说,能够独立解题并有独到见解,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缩影,也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探究创新的初步尝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启发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客观性网上自测: 单项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4分,共80分。本大题机上批阅,可多次做)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A 抽象性
B 严谨性
C 客观性
D 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 注重问题解决
B 注重数学应用
C 注重解题能力
D 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等四个纬度。
A 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 空间观念
D 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A 语言表述阶段
B 理解结构阶段 C 学会解题阶段
D 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 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 导向价值
B 甄别价值
C 反馈价值
D 诊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等一些内容。A 数的认识
B 运算方法
C 简便运算
D 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C)等两个方面。
A 空间想象障碍
B 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 空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B)和“评价结果”。
A 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 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等。
A探究启发式
B 尝试错误法
C 逆推法
D 逼近法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B)阶段。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 符号式阶段
D 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 运算规则
B 数的概念
C 图形分解的思路
D 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等这样三个特征。
A 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 以计算为主线
C 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 训练体系的网络式。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A 计算型
B 具体型
C 调和型
D 概括型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D)。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 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 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
A 操作材料
B 辅助学具
C 音像资料
D 计算机技术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B)。
A 多例比较策略
B 生活化策略
C 操作分类策略
D 表象过渡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B)等。A 练习导入
B 问题导入
C 经验导入
D 算理导入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C)。A 水平0
B 水平1
C 水平2
D 水平3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
A 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 感觉阶段
D 理解联想阶段
一、判断题:(判断题17道,每题2分,共34分。本大题机上阅卷,可多次做)。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
(×)7.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8.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
10.“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1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16.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17.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
二、填空题:(填空题15道,每空1分,共46分。)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 以及(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以及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以及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以及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 空间大小 等的识别。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以及
(策略能力)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以及反思评价等。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认知参与)等。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
以及(数学的语言能力)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三类。
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以及
问题(导入)等策略。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认知)、(联结)以及(自动化)等三个阶段。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二章文本论述主题: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如何在小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引导”的策略。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思维,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如:教者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时,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然后通过择优选用简便科学的方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
在创设情境,回顾旧知。以旧引新,通过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分一分、数一数,体会初步的统计思想,为下面探索统计的方法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的基础上,继而进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计问题,激发统计兴趣。
⑴“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⑵师: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几个?可以用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统计方法。
2、参与游戏,探索统计方法。
⑴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你来说,我来记”,做完游戏,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就会得到答案了。
⑵ 老师对同学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
⑶ 学生分组活动搜集数据。
⑷ 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 ② □□□□□
△△△△△△△ ③ □ |||||
○ ||||
△ ||||||| ④ □ √√√√√
○ √√√√
△ √√√√√ ⑸ 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比较简便,愿意使用。
3、整理数据,学会应用。
我们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有表格里(出示表格)
图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一共
看图:你从这个表中知道什么?
学生把表格填完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到自己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解题能力
D.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
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等一些内容。A.数的认识B.运算方法C.简便运算D.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C)等两个方面。
A.空间想象障碍
B.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空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B)和“评价结果”。
A.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等。
A.探究启发式
B.尝试错误法
C.逆推法
D.逼近法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B)阶段。
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符号式阶段
D.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等这样三个特征。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D)。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构
C.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
A.操作材料
B.辅助学具
C.音像资料
D.计算机技术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B)。
A.多例比较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操作分类策略
D.表象过渡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B)等。A.练习导入
B.问题导入
C.经验导入
D.算理导入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C)。A.水平0
B.水平1
C.水平2
D.水平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
A.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感觉阶段
D.理解联想阶段
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数学的性质
简单考察数学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发展存在两个起点:
1、以实际问题为起点,为了适应人类了解客观存在的内部性质并用以解决实践问题的需要。如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对一些对象进行集合意义上的合并与分解于是四则运算就产生了„„
2、以理论问题为起点,即为了适应人类了解思想存在的内部性质,用以解决理论上的问题的需要。
当然,数学的最初起点还是现实世界,超越现实世界的数学的产生的最终目的还是未了获得对现实世界的更合理、更准确的最一般反映。
二、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试图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数学是什么?数学除了寻在于客观的外部世界外,还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恩格斯曾对数学的属性作过如下描述: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种科学。它有一整套理论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方法理论体系的科学。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数学是一门撇开内容而只研究形式和关系的科学,并且主要研究数量的和空间的关系极其形式。数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客观现实中的形式或关系。因此,数学可以定义为逻辑上可能的纯粹的(抽去了内容的)形式科学,或者是关于关系系统的科学。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数学是研究存在的形式或关系的科学,即对现实世界的研究;同时还研究思想的形式或关系的科学,即对思想世界的研究。
从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数学还具有这样几个性质:①由人类发明或创造②数学的创造源于对现实世界和思想世界研究的需要③数学的性质具有客观存在的确定性④数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
三、数学的基本特征
1、知识的抽象性
2、逻辑的严谨性
3、运用的广泛性
第九章文本论述主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发展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
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也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只能在数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逐步提高。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构建概念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1.重视表象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尚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直观思维为主)向形式运算阶段(以呈现思维为主)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表象就是对对象的一个整体的“映象”,而在这个“映象”,包含着对象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所有属性,包含着对对象的外在认识,也包含着对对象的内在认识,是在直观感知基础上,并在语言(更多的是外部语言)支持下,通过对对象的分析与综合等思考的产物,其基本特征就是还没有真正摆脱对具体对象的依赖,但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第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第二,在学生在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语言的运用;第三,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2.加强数学交流
准确地运用数学概j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1)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2)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3)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3.促进数学思维
(1)发展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是指通过数学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形式化知觉的能力。其中“形式化”是指把对象所共有的数学关系和联系用一般的形式结构表示出来。感知一些数学材料,好像具体数据,具体材料都消失了,剩下的仅仅是标志数学关系和联系的骨架。
(2)发展分析比较能力
分析是比较的基础:为了确定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就需要把其中每一个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分别研究其特征。比较是分析的继续和发(3)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能力表现为善于归纳,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看作一类,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揭开表面上的差异性,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共同特征的能力;概括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从特殊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推演到同类粤物中,并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二是从特殊和具体的事物中,发现与某已知概念的关系,把个别特例纳入一个已知概念的能力 ①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观察。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800字临床观察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生活数学观,书上的概念如是说:“作为生活的数学,往往是一种经验符号的数学,更多运用的是语言和直觉。作为生活的数学,就是指存在于生活实践中的那些非形式的数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交流和理解的数学。”可是,我更多地将它理解为孩子们原本已获取的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经验,这正是将儿童日常的生活或经验与书本上的数学结合起来的最好的桥梁,也正是张兴华老师等数学特级教师理论中所提倡的“关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这里的“迁移”的“已有的经验”,就是将孩子们已经获得的生活数学。“迁移”,就是对生活数学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书本上数学知识。现实数学观,书上的概念如是说:“现实数学是依靠‘局部组织’来支撑的,它往往是依赖于人的经验的,是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的。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他们加强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和交互,从而获得高质量生存并推进社会进步的一些必要的知识,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他们对现实数学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组织过程中,如果想要体现出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这样的学科性质特征,我们就一定要正视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数学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让我们的数学课考虑儿童需要直观操作的心理特征,让我们的数学课考虑到每个学生经验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实引导。具体来说,可以这样操作:
首先,创设源于生活的情境,回归儿童生活。我们既然已经关注到,儿童诗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我们就应当让儿童的数学学习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创设情境时首先考虑,儿童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比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中,可以先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将大象替换成了什么解决了难题?这样替换有什么好处?这样,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中迅速唤起了学生经验中关于替换的已有认知。
其次,关注个体认识差异,正确引导现实数学。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沟通抽象的数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强化数学的产生与运用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现实。再次,提供可供操作的素材,经历完整思考过程。儿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方式获得数学的,因此,不应简单地将这个直观过程理解为就是教师的呈现和演示过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应将这个过程理解为就是学生自己的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这两点我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在教学《搭配规律》时,“商店里有两种帽子和三个不同的木偶娃娃,小明想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一顶帽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依据实际经验利用实物进行搭配,从而发现有序搭配是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关键,可以用第一顶帽子配三种木偶娃娃,有三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顶帽子配三种木偶娃娃,又有三种搭配方法。还有的学生先选木偶,用第一种木偶配两种帽子,有两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种木偶,三种木偶„„这样的过程,就是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地操作。
然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号、数字、字母代替木偶和帽子,进行简化的搭配。甚至最终学生总结出,不论是先选帽子,还是先选木偶,都可以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计算出所有的搭配方法:2×3=6或3×2=6。让学生由实物操作,甚至是从个人经验出发不同的操作,进而寻求抽象的符号的搭配,最终归纳出乘法计算方法,这便是在学生经历了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对现实数学的“图式化”,将现实数学引导成为理论数学,沟通了抽象数学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才会更加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呢!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一章至第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三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文本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一章文本论述主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去积极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请举例说明。
第二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学习文本论述:请用实例分析我国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的基本要求。(1)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当体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要使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好的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2)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考虑儿童的发展因素,不只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儿童的发展,包括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数学情感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3)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现代数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小学数学内容。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①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字临床设计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关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⑤对图形性质间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如下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是: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义务教育《大纲》中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应依据大纲的精神,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在具体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来。学生可以列举出桌面、玻璃板、书面、黑板面等。此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找出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教育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长方形的特征描述出来。接着,再用纸、笔画出一个长方形来。
二、在观察中比较、想象,培养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线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高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可让学生去量一量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三、在实际运用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如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题: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平方厘米。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首先在头脑中要想象这样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由5×4、5×3、4×3组成,沿上下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上下面(5×4面)。沿左右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左右面(4×3面)。学生有一定空间想象力,在头脑中就容易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头脑中有了这样的依托,再去想它的变化,按照长、宽、高位置关系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即沿大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大面积。沿小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小面积。同时也可以理解到若不平均分同样可多出两个面积来。
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四章至第六章之后完成。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以下三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四章文本论述主题:为什么说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
第五章文本论述主题: 请具体分析再创造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缺点。第六章文本论述主题: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角色与作用? 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随时对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认识,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在今天对于教师作为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至少在如下几方面趋向于共识:
1、教师字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的作用
教师作为承担间接知识的学习组织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呢感中,根据临场的反应作适当的修正或协调,同时要通过自己有效的教学评价来定向和激励学生的持久学习。
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是由于他们经验、认知水平等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质疑,设疑、组织讨论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3、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水平,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评价等诊断方式,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或调整。
①案例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巡视与评价。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评析。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字临床评析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
教师在数学讲授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说话必定学生的前进和尽力。学生个别千差万别,个性特征了了可见,学生的思维成长程度存在差别,而与之慎密联系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面临如许的近况,教师必需要给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虑的空间,许可表达不清楚不流利的学生有反复和悔改的时候,更主要的是许可学生有失落误和改正失落误的机遇。一时语塞或背道而驰,当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负心和自决定信念,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间。教师应极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协调,让学生和教师扳谈时感应心理平安,心理自由,即使回覆问题有错误,也能获得教师的指点和鼓动鼓励,学生处处可赐教师光辉的笑脸,亲热的笑脸,处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斗胆些,教员相信你必然能行”等鼓动鼓励赏识的讲授评价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愉。从而调动起学生进修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决定信念,也让教师有“送人玫瑰,手有余喷鼻”的愉悦之感。
数学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的问题
小学数学讲堂上,教师得当的评价,对精心呵护学生的自负心,加强学生的进修热情与乐趣很是主要。但若是评价得不合适宜,过于子虚不真实。那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和成长就没有价值。
(一)数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万万不成滥用。若是学生很泛泛的行为,教师都年夜加赞赏,如许的评价就失落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奖励会让学出发生惰性,学生往往就会“迷失落自我。”
(二)教师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必然要有针对性,找准评价的切入点,存眷学生数学进修的个性差别。让讲堂上的评价具有个性化特色,如许才能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长。
当然,我在学生讲堂进修评价方面摸索得还很不敷,此后我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切磋。我但愿本身经由过程这方面的进修和思虑,在数学讲堂讲授中,能充实阐扬评价激励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学生学数学的自傲,最终促进学生周全成长。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A)。
A.经验符号 B.非形式化 C.实践活动 D.逻辑和推理 2.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C)。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D)等四个领域。A.解决问题 B.符号感 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A)两类。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C)。
A.探究参与 B.问题参与 C.认知参与D.评价参与
6.由教师是先创设一个能刺激学生探究的就有现实性的情境,学生则是通过自己(小组合作的或独立的)探究,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教学策略称之为(B)。B.探索一发现式策略 C.Hands on活动策略 7.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B)。
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C.表现性评价 D.质的评价
8.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C)等三个环节。A.表征B.描述 C.简化 D.思考
9.不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求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称之为(B)。A.笔算 B.口算 C.估算 D.速算 10.不属于描述空间对象量的方面概念的是(D)。
A.长度 B.体积 C.面积 D.测量
1.所谓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再认识包含“儿童数学观”、“生活数学观”以及(B)。A.科学数学观 B.现实数学观C.形式数学观 D.抽象数学观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D)。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般性目标
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的三个特征分别是“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B.以计算为主线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4.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与(A)两类。
A.心智技能 B.解题技能C.学习技能 D.制作技能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 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D)。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D.反馈环节
6.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组织策略的基本要素的两个方面分别是“过程”以及(B)。A.方法 B.行为 C.情境 D.任务 7.下列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D)。
A.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B.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 C.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D.数学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 8.不属于常见的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有(C)。
A.发生定义B.外延定义 C.公理化定义.D.枚举 9.不属于运算心理活动过程特征的是(A)。
A.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结合B.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协作 C.外部操作和内部思维同步D.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统和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试误法”、“逆推法”和(D)。A.算法化 B.顿悟 C.探究启发式 D.逼近法
1.“算法化”是以(A)为价值取向的。
A.功利 B.数学素养C.数学家 D.逻辑思维 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所分为的四个纬度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D)。A.感受环节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D.反馈环节 6.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常见教学方法的是(B)。
A.叙述式讲解法 B.探索一发现法C.启发式谈话法D.演示法 7.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B)。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8.“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A)关系。A.属种 B.交叉 C.对立 D.同一 9.空间定位不包括(A)。
A.空间大小 B.空间方位 C.空间形式 D.空间距离 10.下列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A)。
A.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B.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C.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D.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L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是数学的(A)。A.大众化 B.公理化C.逻辑化 D.算法化
2.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D)等。A.学生的需要 B.国家的需要 C.生活的需要 D.儿童的发展观 3.下列不属于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有(B)。
A.代数初步知识 B.概率知识 C.几何初步知识 D.量与计量知识
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5.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B)。A.行为主义 B.建构主义 C.格式塔理论 D.“数学化”理论
6.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C)A.探究参与 B.问题参与C.认知参与 D.评价参与
7.主要通过学生的尝试操作来概括出典型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B)A.叙述式讲解法 B.实验法 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8.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D)。
A.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B.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C.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D-数学解题的速度 9.从三角形抽象出直角三角形的过程称之为(A)。A.强抽象 B.概括C.弱抽象 D.分离
10.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是以(B)学习为起点的。A.方法 B.认数 C.概念D.性质
1.下列不属于数学素养基本特征的是(A)。A.精确性 B.发展 C.过程性 D.实践性
2.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与(D)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A.目标 B.内容 C.学具 D.环境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D)。A.解决问题 B.符号感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数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与(D)等三类。A.逆运算 B.数量关系 C.解题思路 D.策略
5.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A.行为主义 B.格式塔理论C.人本主义 D.“数学化”理论 6.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C)的关系。A.传递与接受 B.控制与被控制 C.交互主体 D.知与不知
7.通过教师的口述和示范,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或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A)。A.叙述式讲解法 B.探索一发现法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8.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B)。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质性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9.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可以称之为(C)。A.方法 B.性质 C.算理 D.规则 10.空间定位不包括(A)。
A.空间形式 B.空间方位 C.空间大小D.空间距离 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A.大众化 B。公理化 C.逻辑化 D.算法化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3.下列不属于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的是(B)。A.基础性原则 B.学术性原则 C.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D.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接受学习”和(A)。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5.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的是(B)。A.客体性 B.思考性 C.单一性 D.接受性 6.“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称之为(B)。
A.照本宣科型策略B.简单对话型策略 C.任务驱动型策略D.思维交互型策略 7.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8.概念与词汇的关系是(C)关系。
A.一一对应B.内涵与外延C.内容与形式D.抽象与概括 9.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D)。A.概念 B.图像C.性质 D.表象 10.问题的客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的(A)。
A.课题范围 B.问题空间C.目标状态 D.起始状态 1.下列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A)。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客观性 D.唯一性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包括“一般性目标”和(D)。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C.技能性目标 D.总体目标 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是(C)。A.空间几何 B.统计与概率 C.数学问题 D.数学概念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 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D)。
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教学活动的对象 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教学活动的手段 6.接受型教学组织的具体的行为主要包含“讲解”、“示范”、“呈现”以及(D)。A.对话 B.操作C.讨论 D.演示
7.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A)。A.发展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结果性原则 D.甄别性原则
8.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9.从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看,“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A)。A.属种关系 B.交叉关系C.对立关系 D.同一关系 10.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A.大众化 B.公理化C.逻辑化 D.算法化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3.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C)、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领域。A.应用题 B.运算C.空间与图形 D.量与计量
4.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B)。A.行为主义 B.建构主义C.格式塔理论 D.“数学化”理论
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D)。
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教学活动的对象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教学活动的手段 6.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A)。A.发展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C结果性原则 D.甄别性原则 7.不属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方式的特点是(D)。A.淡化证明 B.逐步深化C.合情推理 D.注重命题 8.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D)。A.概念 B.图像C.性质 D.表象 9.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A)等。A.状态 B.运算C.问题 D.方法
10.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包含“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B)等。
A.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 B.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C.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 D.通过日常活动来引导
二、判断题11.数学素养具有过程性这一特征。(√)12.注重问题解决实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13.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14.在概念的引入教学阶段通常较多的是运用表象语言。(×)11.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12.教学活动的手段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13.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映像。(√)14.低年段的儿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12.一种教学策略就有若干固定的教学方法所组成。(×)1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14.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数据有着各自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模式。(√)11.作为儿童生活的数学,是一种完全形式化的数学。(X)12.师生是课堂活动的“学习共同体”。(√)13.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14.统计的本质就是从局部观察到的资料的统计特征来推断整个系统的状态。(√)11.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皇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称为接受学习。(√)12.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13.“操作性策略”是建立概念阶段主要的教学组织策略。(×)14.“概率与统计”学习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儿童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1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12.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13.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14.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某种鉴定。(×)1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组织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12.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13.“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14.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过程。(√)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2.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生活常识。(√)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不是现代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之一。(×)4.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绝对评价。(×)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手段有---------、-----------、------以及计算机技术等。16.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____、—— 和—— 这三个特征。17.问题的客观状态包括____、---------—以及_ ___等三个部分。
18.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以及------------等这样一些特征。
答案:15.操作材料 辅助学具 电化设备 16.基本性 基础性 范例性
17.起始状态 目标状态 中间状态 18.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15.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____、____ 以及_ _—等方面。
16.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________、__—、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17.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参与主要包含____、____以及____等几种状态。18.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____、以及 等策略。
答案;15.逻辑性 精确性 系统性 16.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级推理(能力形成)17.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依赖(性策略)18.过程性(策略)表现性(策略)多样化(策略)15.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是____、____、---------及总结运用等。
16.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以及态度 等因素。17.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 ___ _、_ ___ 以及------等几类。18.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等。答案:15.创设情境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16.兴趣 动机 自信心
17.改变参算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18.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 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 15.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____、____ 16.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以及 .,.__
一、____等的特点。
17.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物体的____、、_ ___、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18.常见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____、以及____ 一等三种。
答案 15.概念性(陈述性)知识 技能(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16.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17.形状 大小 位置 18.试误(法)逆推(法)逼近(法)(爬山法)15.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等
16.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有----------------、-----------以及------------等。17.数学客观性知识主要包括---------、-------------、---------等。
18.问题的主观方面主要由-----------、-----------以及----------等三个成分所组成。答案:15.社会的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数学自身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16.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 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 17.数学概念 数学规则 数学思想方法
18.(问题解决的)起始状态(问题解决的)中间状态(问题解决的)目标状态 15.无论哪一种程序教学模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流程。16.培养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能力,主要可以从------、-------、----等三个方面人手。17.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以及-------等几类 18.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以及--------等这样一些特征。
答案:15.解释 显示问题 解答(反应)与确认16.重视表象过渡 加强数学交流 促进数学思维 17.改变参算的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的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18.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15.推理通常可以分为-------、一---------、-------一等三种不同的形式;
16.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17.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一----------以及-------等的识别。
18.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一---------以及----------等。
答案:15.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16.创设情境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17.空间方位 空间距离 空间大小
18.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答案: ①行为参与主要指(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②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③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20.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答案: ①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核心词句: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
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核心词句: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③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三)核心词句: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交流;数学情感。21.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案: ①情境导人核心词句:情境本身则蕴涵着某一个规则命题;情境刺激着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
②活动导人核心词句: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尝试;探究;
③问题导人核心词句:儿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认知冲突;主动探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2.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案: 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3分)
核心词句:学习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但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因此,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的物体,即平面几何的思考中对直观物体的依赖性。
②中年段的儿童,开始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核心词句: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特征时,已经开始不再将图形与相应的直观物体去对应,而只关注图形本身的性质特征。
③高年段的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核心词句:摆脱了对象的直观特征,思考的是对象的性质特征。
23.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答案: ①利用游戏来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②活动要求 第一、具有游戏的特点;第二、通过游戏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培养儿童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一)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
①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 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二)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①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 ②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20.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一)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章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 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21.简述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 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二)问题的表征。
(三)定势。
(四)经验。
(五)认知策略。
(六)个性心理特征。
19.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答案:①注重问题解决;②注重数学运(应)用;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④注重信息处理;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0.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答案: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21.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重点、应用、中)
答案:①生活化策略 主题词句:多样化的和丰富的情境;激发探求欲;唤起有的经验;
②操作性策略 主题词句:儿童数学学习;直观方式;操作;
③情境激疑策略 主题词句:丰富的情境;有利于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
④知识迁移策略 主题词句:有的稳固和清晰的数学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系统化。19.简述当今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方面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案: 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
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20.简述空间想象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案: ①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②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
③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④能将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能力。21.简述在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组织中可以运用哪些基本的策略?
答案: ①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②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③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具体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种参与之间的关系。
答案:①情感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参与度来显现的(但是,有时参与度与情感参与之间也会 分离,这就与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因素相关);
②行为参与的方式则是影响认知参与的主要因素; ③认知参与策略与参与度则无显著的相关性。
23.请用实例分别说明小学数学的概念引入阶段的主要教学组织策略。
答案: ①生活化策略(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 ②操作性策略(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22.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答案:①创设情景环节;②尝试探究与问题解决环节;③共同概况结论(讨论、评析或总结等)环节;
23.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
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 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
②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
答案: ①水平O阶段(前认知阶段);核心观点:只能注意到对象的形状直观特征的某一部分;思维特征依赖对象的具体想象或
自己的触觉的刺激;建立在“形状相同”这样的等级之上;
②水平3阶段(抽象/关联阶段)核心观点:已经开始能形成抽象的定义;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注意到不随形性质之间的关系;
22.说明在小学数学引入概念阶段教学组织中分别运用哪些教学策略?
儿章学习数学概念有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概念的引入”。①生活化策略; ②操作性策略;
③情境激疑策略;④知识迁移策略。
23.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案: ①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
②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③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9.简述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要素由哪些?这些因素构成了哪些小学数学课堂活动 的基本矛盾?
要素:①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②教学活动的对象;③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基本矛盾: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②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 ③儿章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20.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多例比较策略;②表象过渡策略;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④表述交流策略;
⑤多次归纳策略;⑥操作分类策略;⑦导读自悟策略。21.简述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 ②学会深度表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一)空间识别障碍。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
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童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 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
23.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①必须是一个关于“可能性事件”的数学认识活动; ②必须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 ③必须是一个全体学生都参与的游戏活动;
④游戏最终必须通过提问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事件的发生有可能性”或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①操作材料; ②辅助学具; ③电化设备;④计算机技术。20.简述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
①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质量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
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 ③为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诸如行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他们随时修正或发展;
④使教师与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并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
⑤促进教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
21.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生活化策略;②操作性策略;③情境激疑策略; ④知识迁移策略。
19.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①注重问题解决; ②注重数学运用; 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 ④注重信息处理 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0.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角色。
①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作用;
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③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21.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情境导入; ②活动导人; ③问题导人。
五、论述题I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2.请举例说明儿童数学技能的发展过程特征。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
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
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等方向的发展。
23.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
②中年段儿童,开始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
③高年级段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做一个采用“规一例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 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一)必须是规则(计算)教学的内容;
(二)必须是教师先给出规则(法则或者公式等);
(三)至少包含的步骤:
①教师先出示(呈现)规则(法则或者公式); ②教师解释(说明、帮助理解)规则(法则或者公式); ③用实例进行验证;
23.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强化动手操作”这个策略。
①搭建活动; ②剪拼与折叠活动; ④实物操作活动; ④测量活动;⑤作图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变革。①体现价值的主体性
②体现知识的现实性③体现学习的探究性④体现经历的体验性⑤体现过程的开放性⑥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2.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基本概念:学生的自我学习占主导的地位,教师的控制性减弱,学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
3.简述儿童数学技能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请做一个“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求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基本流程:①情境呈现②尝试操作与探究
关键组织行为: ①是否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②是否有探索性的实验活动 幺请实例说明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
关键词:不同类型的知识;不同类型的问题;检索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问题的陈述方式;知觉图式的呈现方式;模式辨识
第三篇:数学教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外出教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一直在农村小学沉默教学的我,自我感觉是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了。以往总是自哎自怨,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吗?还是我„„?我感到迷茫、困惑,不知语文教学路在何方?202_年5月12日在我市举办的教学研究活动,能够与陆敏荣老师一起研讨数学教学,机会难得。陆老师与我们在座的老师们进行交流互动,研讨教学,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就像他的小学生,他让我切身感受到他在数学教学上的深厚功底和对语言文字的独特理解,特别是他治学态度更加值得我们学习。他像老师、像朋友,让我们坐在一起相互交流讨论却无拘无束。在数学教学上,我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陆老师先用国家总理温家宝的小诗把我们领进课堂的大门,接着是未来10年的全民上大学让我们知道未来竞争更强烈、优质生源抢夺更激烈,所以我们做为教师的从小学开始就要给学生打下良好基础。再接下来的“四讲”更是让教师开阔了眼界,让我要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以住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已深深的知道,我现在所走的是弯路,包括我们学校的老师,现在都是在走弯路。难怪平时老师们都百思不得其解:我们确实是在努力的在教学,可就是教不好。听了陆老师的讲座,我已体会到教育理论指导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就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有效教学了。
首先陆老师让大家懂得人生最大的投资就是教育。想想我们现在的农村小学,很多家长根本就不重视这个小学教育。很多家长们都是为了钱外出打工、做生意„„于是很多小孩就成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家里爷爷奶奶,或叔叔、伯伯等只能管孩子吃、住,却不能像父母亲一样教育孩子,于是很多小孩子在平日就过着“放羊式”的生活,他们没人管也就没自觉性,在家习惯了,在学校也就难管了。但不管怎样我们做为老师的要给学生们更多的爱,尽可能让他们自主、自觉、有志向,让他们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艺术,不是静止的符号。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些简单的课件,利用多媒体中的优美画面、诗一般的意境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优美的音乐在学生的耳畔萦绕,让学生陶醉在课文的情境之中,在此种情境中诵读,能够达到“以美育情”的效果,使他们感受到诵读之美,从而激发起诵读的兴趣。陆老师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永远的舞台。学习,教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后,我要多读书,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让学生乐学、善思。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篇:1825+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基于网络形成性考核参考题
考核说明:终结性考试内容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考核题型形式:
(一)填空题:24分(每空4分)
(二)判断题:10分(五道)
(三)单项选择题:30分(十道)
(四)简答题:36分(三道)占总成绩的50%。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解题能力 D.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
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等一些内容。
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 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等两个方面。
A.空间想象障碍 B.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空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和“评价结果”。
A.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等。
A.探究启发式 B.尝试错误法 C.逆推法 D.逼近法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阶段。
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符号式阶段
D.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等这样三个特征。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三种。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
A.操作材料 B.辅助学具 C.音像资料 D.计算机技术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
A.多例比较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操作分类策略 D.表象过渡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等。
A.练习导入 B.问题导入 C.经验导入 D.算理导入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
A.水平0 B.水平1 C.水平2 D.水平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
A.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感觉阶段 D.理解联想阶段
二、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章至第十一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十一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注意儿童生活经验的策略。
一、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46 分。)
填空题(每空1分,共46分),说明:学生将下面的16道填空题的答案写到答题框中。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以及
等四个阶段。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以及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以及 等的特点。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以及 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以及 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以及 等的识别。
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以及 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以及反思评价等。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以及 等。
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及 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等三类。
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以及 等策略。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及 等三个阶段; 答案:1.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2.(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5.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6.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7.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8.空间方位、空间距离、空间大小 9.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策略(能力)10.(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11.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12.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的语言能力 13.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14.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问题(导入)15. 认知、联结、自动化。
二、判断题(共 17 道试题,共 34 分。)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A.错误 B.正确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A.错误 B.正确
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A.错误 B.正确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A.错误 B.正确
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A.错误 B.正确
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
A.错误 B.正确
7.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
A.错误 B.正确
8.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A.错误 B.正确
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A.错误 B.正确
10.“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
A.错误 B.正确
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A.错误 B.正确
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A.错误 B.正确
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 A.错误 B.正确
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A.错误 B.正确
1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
A.错误 B.正确
16.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A.错误 B.正确
17.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A.错误 B.正确
第五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3、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内容
问题解决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
2、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4、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五、操作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1)各年级教师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各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到:①体系清: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②特点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呈现方式是怎样的?③目标准:不同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动作、表情、写字、言语等表现,询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3、对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六、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七、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八、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_年4月——202_年12月)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2_年3月——202_年12月)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_年3月——202_年6月)
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九、研究的子课题
在总的课题下,实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阶段,可选择采用更为具体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题目,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要“小”、要“近”(贴近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要“新”(研究的视点要新,要比原有教学超前。
十、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解决问题策略汇编。
3、教师经验总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