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浅析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
编辑:逝水流年 识别码:16-627114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0 03:11: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析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国外,加强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已受到广泛的重视。许多家长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数,而是问了什么问题。

然而,据我对周围小学课堂教育的观察,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却显得比较欠缺,学生的提问能力相对薄弱,要么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要么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未来社会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尝试这种“提问能力”教育,既重要,又迫切。

“提问能力”在人的思维和学习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结多年来的数学教学经验和对先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习,要提高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能力,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创设直观有趣问题情景,让学生敢问

1.创设宽松教学环境,增强学生敢问的自信心。对那些积极提问的孩子,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诸如“问得好”、“了不起”、“真聪明”等等;要是问题提得不恰当,或是提错了,我也不批评,不歧视,以“你能够„„”、“我相信你们„„”、、“允许再来一次”等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鼓励孩子再次提问。

2.开放提问时空,增强学生敢问的自由度。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我的课堂上,既

有传统的“同步问”,即老师与学生在专门时段里共同讨论问题,又允许有“异步问”,即当前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已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如果学生仍有问题,则可以继续提问;甚至在课间活动时,如果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随地来找我,共同研究探讨。

3.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敢问欲望

(1)在有趣的故事中设计问题情境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思维的形象性强,有趣的童话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来到火焰山。猪八戒口渴难耐,自言自语道:“要是有一个西瓜就好了,我一个人能吃一个西瓜。”孙悟空听了就开始责怪他:“你这个呆子,只想着你自己,要是有一个西瓜,我们应该四个人平均分着吃。”一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这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自然就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2)在谜语儿歌中设计问题情境

谜语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三年级学生很感兴趣,利用这种方法,也可生成问题情境。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时,有个小朋友出了一则谜语“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他能告诉你,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这个小朋友在课间曾让我猜过这则谜语。)这是什么东西呢?孩子们很快就猜出了结果,为此他们兴奋不已。怎么看时间?一分种、一秒钟到底有多长时间?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孩子们不知不觉去探索,去交流。

(3)在游戏活动中设计问题情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孩子的提问能力呢?如我在上“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有学生提出在一张长方形纸片上拼出面积为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只要数有几个小正方形就可以了。结果在动手实践中,又有学生提出:“不用数,可以算的。只要知道一行有几个小正方形,乘以几就可以了。”通过主动实践探索,学生提出了相当有价值的问题,还自行总结出了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游戏环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造机会,授予方式方法,让学生会问

1.让学生学会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因为“问题”产生于“疑问”,“疑问”产生于“差异”,“差异”产生于“比较”。只有通过比较,人们才能在事物的众多属性中找出本质的属性和非本质的属性,从而确定属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具体来讲,我们可引导学生将眼前的“问题”与生活实际、与已有的知识、与老师或同学的观点、与教材上的说法进行比较,从“此”与“彼”的差别处发现和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在课堂教学中,当有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后,教师应有意识地请这位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如教师可以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这样做,一是可以帮助提问的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使他能够上升到理性的层次,自觉地把握自己的思维(因为小学生往往只是出于一种直觉或是在一种潜意识的支配下提出一个好问题的),从而巩固与强化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二是有助于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并且明白“这样想”的道理。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鼓励学生用“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句式对老师、对同学进行提问。

4.培养主动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如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学生已经统计出了班级同学爱吃水果的人数(统计结果为:葡萄9人,香蕉10人,草莓20人,桔子7人,菠萝9人,苹果5人。由于爱吃草莓的有20人,学生在填表时很顺利,但在画图时不知如何画。)这时就有人问:“这里的格子最多只有10格,怎么画呢?“也有学生自言自语:“要不就在旁边再画10个格子吧?”也有学生问我:“老师,这书上的格子是不是画错了?”画统计图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尝试,他们发现“10个格子不够用了”,从

而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这不正是我们所企盼的吗?

5.增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分组交流来解决。如我的一堂数学活动课“玩正方形”,主题是正方形剪去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学生猜测可能是3个,可能是5个,两者必居其一。在接下来的小组活动中,有学生欣喜地发现正方形剪去一个角后,仍可以是4个角。别的小组的组员仍不解地问:“怎么可能?”于是我就请剪出4个角的同学上台展示,疑惑顿时解开。

在小学阶段,学生尚处在“童言无忌”的心理时期,这对他们的提问能力的培养具有客观上的优势,在教学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逐渐培养学生从“敢问”到“会问”良好学习思维习惯,将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

小学生如何培养数学提问能力

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大力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各种渠道和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尝试,乐于探索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大问题,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使学生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从而提高他们数学提问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乐于提问。

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学生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数学本身的内涵,创造设计出新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所以,课堂上要让学生乐于提问,就要从培养学生们质疑兴趣开始,交给他们质疑的方法,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去提问,学习。

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勇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处在一种求知状态上,掌握不好提问的方式和技巧,往往“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所以课堂上就会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

那么这三怕是指什么呢?

1、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合适或不恰当,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程序和效果,会遭到教师的批评和指责。

2、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成立,没有根据而闹出笑话,被老师和同学们当成笑柄。

3、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问了却没有解答的必要,教师会澄清,学生就会瞧不起自己。

因此,如果想让学生大胆,自信的在课堂上提问,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消除“三怕”的心理障碍,给学生自信和勇气,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质疑和不解的问题。例如:总有一些学生会由于情绪紧张表述不清楚自己的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就可以让这个学生先坐下,等下课后再继续补问;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场合的人数多,不敢提问,这样教师可以让这个学生对旁边的学生进行提问或者走到这个学生身旁接受他的提问;再有就是对于一些口述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让他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照着文字念出来提问。

第三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

------马文琳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问题需求,使学生想问。

1、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善,缺乏经验。

教师应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除了便于记忆之外,更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问题的发现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3、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每一个教育者应使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与期待中激发求知欲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和自由的空间,使学生敢问。

1、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教学中,要着重激励、鼓舞,培养他们提问的激情,使他们体会到“提问”带给他们的自尊与自豪,让学生在鼓励中获得勇气,在提问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唤醒敢问意识,从而乐意提问、喜欢提问。

2、提高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课堂上要使学生爱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第四篇:业务学习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

内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

一.培养浓厚的质疑兴趣,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学生以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从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在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时,有足够的安全感,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间的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放飞思维的天地,成为展示学生独特见解的平台。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第二,要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

第三,要帮助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会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

三.教给学生提问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一是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

二是追问法,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

三是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四是类比提问法。

五是联系实际提问法。

第五篇: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多年的数学教学,让我在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有了粗浅的认识,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些数学能力的做法。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的培养,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具体地说,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训练:

1、应用旧知,指导观察

例如: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幅画,图内有大小不同的7只五角星,要求学生按图意编出一道求一共有几个五角星的加法应用题。对此,学生必须先回忆以下两个问题:

(1)要求图内一共有几只五角星,可以分成几部分?

(2)这些五角星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成两部分?回忆这些知识,就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据此编出以下三道题。

A.图内有4个大五角星,3个小五角星,一共有几个五角星? B.图内大五角星比小五角星多几个? C.图内小五角星比大五角星少几个?

2、对比观察,找出异同点

例如:给出9的乘法口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帮助记忆。

(1)观察比较它们的积,发现下一句口诀的积都比上一句多9,上一句口决的积都比下一句少9。

(2)观察比较它们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发现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的和都是9。

(3)观察比较它们积的十位数与乘数,发现积的十位数都比与9相乘的数少1。积的个位数就是10减去与9相乘的数的差。

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以前者为参照物,逐一观察,逐一对比,有序地找出前后观察对象之间的异同点,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1、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此,教师还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学生一入学,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白:应怎样听课、复习、写作业等问题,明确自己要做自己的事,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还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2、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培养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

3、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复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然后提问:a、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可不可以也运用平移转化、等积变形的方法呢?b、你打算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你认为可以吗?c、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d、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便可得出结论,并明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2的道理。接下来再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该放则放的原则。

(2)全新的知识,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平均分的知识。教师可先复习:每份分得同样多便是平均分。然后出示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提问: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你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只在这里给学生讲解:每人分得的苹果不能用整数表示,即要用分数表示。然后结合实际讲解的含义,来引导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新授课就不是老师在“教”了,而是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练习、复习课,老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如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复习时,可让学生思考:a、你学到了什么?举例说明。b、还有什么不懂?c、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回答“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举例说明”是掌握知识的表现。“还有什么不懂”旨在质疑问难。以“还想知道什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

(4)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铺垫: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得到提高与拓展。

三、课堂交流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阅读的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

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这不仅给学生的学习扩展了一个自然、亲切而有价值的空间,又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形成了良好的数学观点。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第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第二,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第三,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随时准备进行质疑或补充。

3、引导学生学会对话

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同时,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对话的形式,把交流引向深入。a.质疑型提问,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的更清楚些?”b.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c.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

4、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进步的过程。

5、引导学生学会“写数学”

课堂交流大都时间是以语言进行交流的。对此,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观察发现、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探索研究的能力。

四、比较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比较能力是随着其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智力水平的发展而提高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年级,结合具体教材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提出不同的比较要求,并掌握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1)先比较事物的不同点,再比较事物的相同点。例如,比较应用题的算术解法与方程解法时,先比较得出用算术方法解时未知数不能参与列式,而用方程解时,未知数能参与列式这个主要区别;然后比较得出两者都是以四则运算的

意义和常见数量关系指导列式的共同点。

(2)先比较事物差异大的属性,再比较差异小的属性。例如,学习了各种小数后,先比较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再比较无限小数中的循环小数和不循环小数的区别,最后比较循环小数中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的区别。

(3)先比较直接感知的事物,再比较头脑中语言引起的事物的表象。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先通过直观比较得出,再借助于直观建立起来的表象,比较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最后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同类知识归类比较,使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与以前学习的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通过具体算例,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这三种知识其本质是一致的。从而归纳出这些知识内容的本质属性,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引导小学生在实践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在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架起过渡的桥梁。

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学生通过摆摆学具,算一算“12-7=?”时,竟然找出了许多种不同的算法:

算法一:10-7+2=5(破十法)

算法二:12-2-5=5(少减了5,要再减5)算法三:12-10+3=5(多减了3,要加上3)算法四:12-1-1-1-1-1-1-1=5(数数的方法)算法五:因为7+5=12 所以12-7=5(算减法,想加法)

为了在动手操作学数学中,顺利地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具、操作材料,要适宜学生动手操作;

2、要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各个环节;

3、操作问题与探究要求的提出,必须根据小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具体明确;

4、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小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因学具的形状、色彩等无关因素的影响,仔细观察操作的过程和操作的结果,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5、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要充分让学生口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参与评价、讨论操作思维的过程是否正确、合理,促进和推动学生积极的探究思维;

6、还要及早(从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训练养成操作顺利进行的各种习惯,注意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协同活动能力,使动手操作学数学更有成效。

六、创新能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小学时代正是学生处于好奇、好胜、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想象和猜测,而应积极给学生的想象力,适时适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去设想、假设。越是超越常规的合理想象,越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先归纳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然后我出示长方体的实物,并提出如果少掉一个底面,剩下五个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如果少掉前面的一个面,剩下的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两个底面,这时的四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少掉了两个底面时,实际只要求什么就可以得出公式?那一种物体只要求出四个面?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说出求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并知道少掉两个底面,实际上只要求长方体的侧面积,通风管即:只要求四个面。这样通过运用实物和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联想,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所以,我认识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最后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教师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浅析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