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级中学何不分层教学(范文模版)
农村初级中学何不分层教学
濯港一中 陈振华202_-12-15
【内容摘要】现时的农村初级中学按规定按学生的平均成绩分班,学生发展极不平衡却同坐一班,优生的不到应有的发展,差生学得糊里糊涂,很是难受,这样分班,弊端多多,何不分层教学?
蛤蟆螺筛一筐装,不是压死了蛤蟆,就是闭死了螺筛,何不分装?乔灌混栽,乔木能参天,灌木就会更加低矮,何不乔灌分栽?
现时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各方面发展极不平衡,却规定同坐一室,这不正是“蛤蟆螺筛一筐装,乔灌混栽”吗?优生备受垂爱,差生无人问津,这结果难道不是“乔木更高,灌木更矮”吗?
只要深入一线课堂,你就会感到现时的分班教育模式弊端很多。
一、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正常发展
1、上课板演、发言只是10来名学生的专利。不少的学生好像是陪读,好像学习与他们不相关,上课不能讲话,不能做小动作,听课也听不进,就只好呼呼大睡,有的则像一尊木偶,我也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却无能为力,有时我真为他们难过,这比蹲监狱又能好过多少?
2、就好点的学生来说,竞争的对手不多,竞争意识不强,竞争不激烈,不能尽其力,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扼杀了很多学生其他特长的发展,在农村中学极少出现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人才,难道真是农村的孩子没有这样的天赋?我看应是现时教育模式存在很大弊端吧。
4、不能和谐相处,互相制约,后进生自己不学,精力无出处,他们就会捣蛋,影响别人的学习,学优生对学差生就会产生厌恶情绪,甚至歧视。
二、阻碍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部分学生什么也听不懂,什么也听不进,坐在教室里,如坐针毡,不是家长逼着根本就不愿上学,因而陆陆续续有学生离开学校。他们离开学校不是老师不好,也不是学校条件不好,就是因为基础差,时间久了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最终坐不住了,只好走人。
三、给老师的教学增添了困难
学生发展极不平衡而同坐一室,老师很难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难易度,照顾差生怕难以按期完成教学任务,照顾优生丢了其他人于心不忍,真是左右为难。
如果分层教学就可以解决以上弊端,会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学习上差不多的学生分在一班,更容易相处,心理上无压抑从而以良好的势态发展,自卑情绪就少得多,学生身心能更健康的成长。
二、所有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优生分在一班,竞争更激烈,更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他们学有余力,老师可以相应的增加难度和强度;差生分在一班,教学以基础为主,不至于什么也学不进,也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如果实行分层教学,学生学尽其力,教师教尽其能,这不正是理想的教育,科学的发展吗?
第二篇:浅谈农村初中英语分层教学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授课形式下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内容,达到不同的的教学目标,取得不同成功的有差别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想必是分层教学的出发点。大概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有集体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分层教学产生与班级授课制基础上是实现“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实践形式。
目前英语分层教学的依据主要是学生英语考试分数或结果,所谓英语分层教学,实际上是将同在一定分数段范围内的学生组合,构成一定人数的集体进行的教学。
西方历史上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昆体良曾著有被誉为“整体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雄辩术原理》,其中反映了昆体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因材施教。昆体良所理解的因材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个性不同的学生;
二、是发生发展各个人的特长。这两个方面前者是手段`出发点,后者是目的`结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敢于实践,勇于探索。分层次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减少班级的两级分化现象。同时,也激发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各类学生都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三篇:课题研究报告--《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临泽县板桥初级中学课题组
甘肃省临泽县板桥初级中学现为农村初中兼办寄宿制中心小学性质的学校,现有教学班26个(初中部15个,小学部11个),在校中小学生1066人,教职工82人,专任教师7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36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48人。
由于学校地处偏僻,远离城镇,缺少文化底蕴的社会环境和参差不齐的生源严重制约了班级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优等生有所提高、中等生有所突破、学困生有所收获,全面提高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202_年4月,根据临泽县教体局文件通知,我校组织人员申报了甘肃省基础教育改革课题《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经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于202_年9月被立项为省级规划课题。自课题立项至今,在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与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扎实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已完成研究任务。现就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班级授课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的出发点并不能完全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的作法,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出现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忽视意志的锤炼、价值观的形成。毋庸臵疑,这对学生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十分不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班级授课制仍将是我国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在班级授课中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分层教学,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其长而避其短,即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应该是教师神圣的天职。在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既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能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实现人人学有所得,形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局面。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二、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1、“分层教学”的策略:指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即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分层教学法:指把班中具有相似知识水平与学习特点的学生组合为一个教学单位,教师依据各层的学习能力,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设臵不同的练习,通过相应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探讨,教师加强分层辅导、异步释疑,达到各有侧重、各有所得、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3、分层:即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与特点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通常情况下,将少数基础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组成A层,把基础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组成C层,中等学生编入B层。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标
1、探索如何在现行班级授课体制下实施分层教学,创建分层教学的模式。
2、解决教改实践中学生的差异教学与个性发展的评价问题;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等问题。
3、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当前课改精神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4、探索并积累实施分层教学的“发展性学习”校本资料,有效解决分层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分层教学”着眼于改造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遵循素质教 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是一种有助于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因此,在现行班级授课制下,我们研究如何解决教学的整齐划一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研究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的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符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方式,促使广大教师在进行课改时,不仅在理念上到位,而且在行为上到位。(2)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逐步达到“面向全体,实现有差异的发展”。(3)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愿学、乐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完全的确立。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一)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朱熹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不仅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观点。现代的“掌握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也都为分层教学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1)“掌握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2)“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分层教学正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将全班学生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保了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3)“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强 调指出,在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采用个别教学最好。在必须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教材或练习演算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当讲授复杂、分量较多的新教材,又不能采用个别或分组教学形式时,应采用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的形式。他主张实行三种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而分层递进教学的实质就是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集体教学的框架里进行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这既顾及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升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施个别化的有效模式。
(二)研究的基本原则
1、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差异作为进行教育教学的依据和资源。
2、个性发展原则:个性发展原则要求教师发现和利用学生的优点、特点、爱好和强项等个性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3、协作性原则:就是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通过组内、组际之间人际互动和协作学习,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而都尽可能得到发展。
4、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5、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潜能,并且相信每个学生有能力在自己原来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1、采取准实验方法研究。即在现行学制、教材、教时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抓住核心问题对教育思想、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进行改革。、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既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要求来定位研究的内容,强调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相结合。
3、抽样问卷法。通过问卷的方式,掌握学生个别差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 内在动力的差异性,把握第一手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研究。
4、结合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科学合理。
(二)对象与内容:
把七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分成三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学生分层的原则和方法的策略研究。
2、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臵和调整的策略研究。
3、分层备课、授课、练习、评价等策略的研究。
4、现行班级体制下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与主要结论
“分层教学”是在传统的大班额授课体制下,“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一种教学策略。其研究的核心是为了解决教学整齐划一性与学生个性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的研究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采用“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办法进行分层。教学过程中,实行目标分层、教法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矫正分层的方法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桥梁作用,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克服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归纳出如下结论:
1、立足学情,科学合理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分层不等于分差,依据“基础相近、自主自愿”原则进行隐性分层,凸显学生差异,保护学生自尊,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切实发挥目标导向评价功能,依“层”设计教学目标,是体现“因材施教”有效策略。目标分层不仅应凸显目标的引航作用,而且分层目标之间应体现知识与技能的层递性,让各层学生都有发展。
3、教学任务设计的分层,是实现分层教学的主要平台。教学任务的设计,应依“层”而定。对于C层学生,以强化基础为主;对于B层学生,重点在调动其非智力因素上,引导其独立思考,诱导他们向A层学生转化;对于A层学生,可设计一些应用性、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
4、多维评价、分层矫正是促进各层学生不断成长的不二法宝。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衡量,更应该侧重于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肯定。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分析问题根源,分层矫正,才能实现各层学生的有效提高。
5、“分层”是动态的分层,而非静止的分层,各层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可动态交互。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应及时调整学生所在的层次,以适应其学习水平的变化。
6、分层教学要“分”而不乱。分层教学的实施,要做到分而不乱,首先应该在教师的管理能力范围内合理分层,一般情况下是A、C层少而B层多,这样可方便地通过个别辅导等形式使优者更优,有效地缩减C层人数。
7、分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协调好师生间的“教”与“学”关系,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动”、“静”结合,“分”、“合”有致,才能有序高效地推进各教学环节的开展。
七、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和形成的策略
1、观察分析、了解差异,隐形分层、动态调整。
学生按照“基础相近、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分层,分层前,做好任课老师、班主任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在此基础上,首先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分析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家庭等因素,进行摸底分层。其次班主任与课任教师提出分层意见,供学生与家长参考。再次学生自愿填表选择,家长签字。分层时采取隐性分层的方法,将学生分为A(高)、B(中)、C(低)三个层次。并由各层次学生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学习情况重新进行分层,使每个学生学有目标。
2、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目标分层,异步同“质”。
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臵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实施分层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和评价功能,我们除了要体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可能性水平,制定了与各层次相适合的分层教学目标。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确定了不同的教 学策略:对C层学生采用“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B层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对A层学生采用“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立足学情、因生定“法”、教法分层,促进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分层学习,分层感悟。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需要,每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知识基础和认知实际的教学方法。
4、适度延伸、自主择“业”、作业分层,强化效度。
无论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均应体现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设计难易有别的延伸训练,让不同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进学习能力有效发展。C层学生除控制作业量外,还适当降低难度,确保完成基础目标。B层学生保持难度,努力完成发展目标。A层学生减少基础作业量,并增加难度,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5、多维反馈、及时调节、分层评价,促进发展。
分层评价是本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对教学能及时评价反馈,帮助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方法。分层评价,不是用单一绝对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能使每一个学生较好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从而获得教大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a、课堂教学。在提问、练习、讨论和作业完成后都要及时进行评价,并对达成本层目标,特别是取得进步的学生加以鼓励。
b、阶段测验。同进度、同时间进行测验。可设计“结构试卷”。基本题相同,但增加A、B组题。既注A题为A层学生必做;注B题为B层学生必做,同时鼓励B层学生选做A题,C层学生选做B题。
c、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用集体纠正、分层指导、调节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上的障碍,不使问题积累(倡导“事后一百分”);鼓励一部分顺利达标的同学按高一层次的要求进行学习。
d、让学生参与评价,自评、互评,如出题、阅卷、批改作业、评语拟定 等。
6、寻根溯“源”、引导点化、分层矫正,促进提高。
在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分析出现问题的根源,及时分层矫正,调节教学要求和进度,实现各层学生的共同提高。对C层学生的问题,重点帮助寻找错误原因,引导他们矫正错误后再学习;对B层学生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我分析错误原因,再强化训练,自我矫正;对A层学生的问题,主要引导他们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矫正的习惯。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一般性成果
经过近三年的调查、探索、反思、研究与实践,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中有三人在临泽县第七届课改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同时课题组成员撰写的《关注教学细节成就高效生态课堂》《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分层备课、减负增效、共同提高—关于教师分层备课的几点思考》等八篇论文发表在《新课程改革与实践》、《张掖教研》等刊物上,并有六篇论文202_年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论文)全国评选活动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安冬霞老师自己设计的分层教学课件《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在202_年临泽县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2、有效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经过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实验班的学生与非实验班的相比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意识增强了,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均名列前茅,多人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由课题组成员倪红周老师负责辅导学生边卫东在202_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3、促进师生交流,加强师生互动,融洽师生关系。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这样就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而且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很多老师跟同学交上了朋友,他们之间不仅只讨论教学上的问题,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也经常在一起交流。
4、科学合理的隐形分层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如果将分层结果公布,会打消许多学生的积极性,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有违分层教学的初衷。因此学生分层采取隐形的方法,即采用“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结合学生的自身因素,进行摸底分层——班主任与课任教师提出分层意见,供学生与家长参考——学生自愿填表选择,家长签字”的方法。既达到分层的目的,又保护了学生的隐私。
5、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设定并实现教学目标,培育了学生的自尊感。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形式,承认所有学生都可以学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认可,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顾及到不同学生人生体验,促成了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解读,使学生沉浸在被接纳的感受中,体验到完成能力所及的教学目标的成功滋味。
(二)创新性成果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构建出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基本模式如下:
(1)激情引入,明示目标。
教师带着尊重与欣赏学生的理念步入教室,运用激趣、悬念、情境、衔接、复习、练习、演示、实例等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并揭示本课的基本目标(C层目标)、中层目标(B层目标)和发展目标(A层目标),意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定好自己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形成正确的学习定势,激发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期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感知教材,布臵学生预习、自学,让学生结合教材实际和教师提出的要求,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懂或有疑问处做上记号,教师进行自学指导,个别点拨。
(3)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按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状况和潜能,围绕自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安排学生学习,讨论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让学生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借助于其他学习工具和资料化解难点。在分组讨论中,对一些基本的问题有组内学力层次较高的学生予以帮助解答,同时在讨论中各层次的学生会相互启 发,相互补充,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向高层次的小组或教师请教。
(4)探究发现,创新运用
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提出问题。对于学力偏弱的C层学生,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促使他们对所学新内容作出正确反映。对于学力中等的B层学生,主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带倾向性的错误等加以解释,在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深化。对于学力较强的A层学生,重点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启迪思维向纵深发展,提高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分层巩固,反馈评价
当堂巩固练习中,可以设计不同层次能力要求的题目或问题,以及时了解各层次达标程度,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巩固,对个别问题进行分层释疑。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客观评价,及时鼓励富有创新精神和学有进步的学生,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有意鼓励学生向高一层次挑战。
九、课题研究后的反思
1、考试分层评价方面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方面,我们注意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考试评价方式上没有太大的改变,考试时只兼顾了B层次的同学,最多也就是通过一道附加题照顾了一下A层次的同学。这种评价方式对C组的同学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打击较大,因为他们总是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
2、不能实现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在不同层次中有一定的难度。每位学生各学科的学习状况又是参差不齐的,按照某一科的学习状况分层不能兼顾其他学科,分层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另外在同一个教学班里,由于班额较大(七、八年级有五十多人)也给分层教学带来了困难。
总之,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体会到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是它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第四篇: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
低效的原因调查及应对策略思考
哈尔滨市木兰县新民镇中学 辛远君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 低效的原因调查及应对策略思考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多年来一直是语文工作者着力思考和探究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农村初级中学语文教学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中考学生的作文成绩,不得不让我们认识到,学生作文成绩偏低仍是个不争的事实。笔者曾对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问题一:不重视课外阅读
在一百零八份调查问卷中,有百分之六十的家长不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他们大多数认为孩子只要学好课本就能考上学,搞课外阅读是劳民伤财的事;有百分之七十一的学生自己不喜欢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起;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能在教师及家长的督促下,读一些课外文学作品,只有将近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能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问题二: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只凭自己的兴趣,什么时候心情好就读一点,所以他们对课外阅读只能是随心而欲,做不到持之以恒;还有一部分学生,读书只是看热闹,或只是走马观花,不能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思想情感及写作技巧,做不到下马摘花。问题三:缺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与思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凡人索事从不放在心上。他们不善于从生活中去吸取写作的素材,不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缺少对生活的理解,缺乏在生活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问题四:从教师层面上看,作文教学具有盲目性,不能进行科学的筹划
在对三十五名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教师,对于自己的作文教学心中无数,作文教学只是跟着感觉走,作文指导课无重点,作文训练没有计划,所以导致整个作文教学无目的性,走进了盲目的误区。
问题五:作文教学急功近利,忽视了作文的真实功效。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总是按着考试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的作文,学生作文写什么,怎么写都要按老师提前的设定进行,学生的写作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根上忽视了作文的根本目的。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效率,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好读、乐读,甚至会以书为友。
1、教师要向学生推荐符合初中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的课外阅读书籍,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面对茫茫书海,初中生无从把握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所以教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认识能力,向学生介绍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故事、有趣的人物形象高度评价所推荐书籍,激发学生的读书动力。
2、通过读书竞赛或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每学期教者可以组织一两次读书答题竞赛或读书报告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让他们获得收获的喜悦。
二、在广泛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奠定学生的写作基础
古人曰“半部《论语》治天下。”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清晰地阐述了广泛阅读的重要。广泛的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现代相当一部分初中生,阅读只讲速度,不讲质量,读过的书很多,收益却很少,纠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圈点批注的习惯,做摘抄的习惯,写读后感及反思的习惯等。根据这些情况,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机地给学生以读书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在阅读过程中勤于积累的习惯,从而提高能力,夯实写作基础。
三、努力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深刻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汲取作文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作的基本前提。怎样让学生拥有丰富的作文材料,新课标已明确指出:“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回答《语文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注意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
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勤于观察是关键。但由于生活具有复杂性和多彩性,学生不能一下看透生活的实质,所以,首先只有教者不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景、物、事、人、情、理进行反复认真地观察,才能洞悉生活的实质,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朱自清在写《背影》时,因为对当时父亲过铁道时的每个动作细节都观察得非常认真仔细,所以才使“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场景描写传神传情。其次,对生活的观察要注意目的性,如要表现家乡的变化,就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代表家乡变化的人、事、物等。再次,在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还在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的材料才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理解了生活的意义,才能写出反映生活实质的优秀作品。如鲁迅先生正是由于对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及农民生活贫困日益严重原因的深刻理解,才为我们留下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故乡》和画面。由此可见,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是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素材的两个基本步骤。
四、统筹安排,周密设计,科学训练,提高儿童医院教学效率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把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放在一起编排,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有的内容不符合农村的具体学情,所以致使有些施教者作文教学无论据,陷入了盲目施教的困境。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1、作文训练既要充分考虑新课标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情的要求。
2、对于初中三年的作文训练,就对所要训练的文体及各种文体所需训练的大约时间、训练目标、训练要求等 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制定出有层次、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计划。
3、每个学期要有具体的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可包括训练文体、训练目标、训练要求、训练内容、训练题目、训练方法及指导方法等。每学期的训练作文都要充分考虑写作主体,做到训练重点突出,训练方法灵活,指导译意风效。
总之,走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低效困扰的门径很多,本文所谈的只是笔者的拙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质量也定会不断提高。
第五篇:(实施计划)《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07.10.31
《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省级规划课题实施计划
一、研究方法:
1、实验法。应用实验法来研究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认知领域、技能领导、情感领域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量来反映。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态度及方法。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立教学实践活动的资料库。
4、结合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法是及时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运用调查法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运用个案法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运用测量法和统计法对研究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研究内容及其预期目标
㈠、研究内容:
1、依据大纲设定各层面的要求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例如有一部份学生作为学习的迟钝者,他们的智力特征包括:缺乏概括能力、记忆的容量小、注意集中时间短以及只能集中于学习情景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附带内容。所以对他们要求只要掌握教学大纲中一些了解、认知、识记的内容,而那些应用、综合对他们来说超过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而这些只能在前面掌握的基础上适当地提高。而对于高智商的学生则要求在掌握以上内容基础上进行综合和应用,发展创新能力。所以,依据大纲设定各层次面的要求,能使教者知道做什么,是本次研究的最重要内容。
2、在课堂上渗入分层的思想
设立备课组,分工备课,在备课中尽量有照顾好、中、差三档的内容,1
也就是注重基础,发展能力,渗透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3、在作业、练习、考试命题上渗入分层思想
作业、练习中进行分层设计,能使学生感觉到作业自己能独立完成,且有思考的余地。每次考试命题中设计A、B两张试卷,A卷适宜中档生和学优生进行测试,B类只适宜学困生,以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课外进行分层辅导
由于差生理解、思维、表达、记忆等能力一般比较低,所以单靠课堂落实分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求对差生进行有的放矢进行课外辅导,且及时掌握差生的反馈信息,再及时辅导。当然对于一些能力比较高的学生单靠课堂的落实也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课外进行一些学习兴趣小组,以及专题讲座和各种发展能力的优化辅导也是非常必要的。
5、分层次进行评估和考查
当然由于分不同层次,每个层次所掌握的知识和进展的程度都不一样,所以对各层次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考查是一个课题的重要环节。
㈡、预期目标
1、构建适应本校本年级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2、改革将把良好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作为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支点,努力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实验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激发教师在教学中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科研为动力克服教学中的难题,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形成具有独自教学风格的高素质教师。
4、探索符合“会学、学会”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摆脱同步化教学模式。建立起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类推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很好地发挥主体意识和个体优势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5、建立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
个性发展的作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三、研究的步骤(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2_.9---202_.3)
1实验内容:
1.1、成立课题组,对课题进行论证,制订研究方案。
1.2、组织相关教师学习理论。
1.3、进行实施前测,全面调查学生素质水平。
1.4、分组,确定对照班和实验班。
2、具体安排:
2.1、202_年9月——202_年11月30日,修改课题实验方案,调整研究人员,制定第一阶段实施计划。
2.2、202_年12月1——202_年3月30日,继续按照分工,展开对各子课题的研究,结合当前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初步探索各分层要素的具体分层办法,形成经验文章。撰写课题第一阶段研究总结。
(二)、实施阶段:(202_.3---202_.6)
1、实验内容:
1.1、按课题方案的要点目标等开展研究,制订各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1.2、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1.3、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阶段性总结评估。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1.4、在阶段总结评估的基础上,调整、规划下阶段课题研究工作,继续开展研究。
2、具体安排:
2.1、202_年4月1日——202_年8月,修改课题实验方案,调整研究人员和研究力量,制定第二阶段实施计划,学习第二阶段研究计划.收集实验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资料。初步按照分工,展开对各子课题的研究,初步探索并确定“分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形成经验材料。
2.2、202_年9月——202_年2月,继续按照分工,展开对各子课题的研究,结合当前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探索“分层教学”各研究对象的具体实施办法,形成经验文章。
2.3、202_年3月——202_年6月,课题阶段汇报活动。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第二阶段研究总结。
(三)、总结评估阶段:(202_.6---202_.6)
1、实验内容:
1.1、总结和学习第一、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对照实验方案,参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对“分层教学”成果进行自评,找出不足之处。
1.2、对前两个阶段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之完善,并写出研究总结。
1.3、继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分层教学”法研究成果,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
1.4、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1.5、收集、整理整个课题的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归纳整理研究成果。
2、具体安排:
2.1、202_年7月1日——202_年11月30日,对照实验方案,参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对分层教学研究成果进行自评,找出不足之处。调整研究人员和研究力量,制定第三阶段实施计划,学习第三阶段研究计划,收集实验前学生的能力、学习兴趣等相关资料。
2.2、202_年12月1日——202_年1月20日,继续学习有关教学理论,按照分工,对各子课题进行补充、总结性研究。开展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形成经验材料。
2.3、202_年1月21——4月30日,整理教师论文集暨课题组第三阶段研成果集。
2.4、202_年5月,课题阶段汇报活动,邀请教导处领导指导课题管理工
作。
2.5、202_年6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第三阶段研究总结,形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研究成果报告》、《优秀教案集》、《学生活动设计集》、《论文集》等资料,进入课题结题阶段。
四、课题组织及人员分工
范学忠:学校教导处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全面主持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研讨会,制定课题研究的有关制度,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李福: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负责本课题在数学学科的实施,负责课题的有关调查工作和调查报告的撰写,并负责课题资料的积累。
王静: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本课题在语文学科的实施,并负责论文、课题的实施方案的撰写,课题资料的积累。
李文涛: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本课题在英语学科的实施,并负责论文、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以及课题资料的积累。
安冬霞:学校政史教研组组长,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本课题在政史学科的实施,并负责论文的撰写,并负责课题资料的积累。
程明银:学校化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负责本课题在化学学科的实施,并负责论文的撰写,并负责课题资料的积累。
濮娟:学校语文教师,中学二级教师,协助语文教研组组长做好本课题在语文学科的实施,协助课题负责人收集和整理课题有关资料。